目的 调查结直肠癌生存扩展期患者未满足健康需求现状,分析其影响因素,为完善结直肠癌患者生存扩展期健康管理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2所三级甲等综合医院肿瘤科、胃肠外科住院部及门诊复查的结直肠癌患者111例作为调查对象,采用一般资料调查表、中文版癌症患者未满足需求量表、中文版记忆症状评估量表进行调查。结果 结直肠癌生存扩展期患者未满足健康需求总分为34.50(22.25,54.00)分。回归分析显示,治疗相关Trichostatin A作用症状、工作性质、治疗方案是患者未满足需求的主要影响因素(均P<0.05),共解释未满Digital PCR Systems足健康需求总变异度的58.5%。结论 结直肠癌生存扩展期PR-171化学结构患者未满足健康需求处于中等水平,医护人员及家庭照顾者应重点关注治疗相关症状得分高、以体力劳动为主、治疗方案复杂的结直肠癌患者,采取有效的护理措施,满足其健康需求。
Author: admin
新风胶囊调控巨噬细胞M1/M2型极化对DBA/1小鼠胶原诱导型关节炎的影响
目的 探究新风胶囊调控巨噬细胞M1/M2型极化对DBA/1小鼠胶原诱导型关节炎(CIA)的影响。方法 按体质量将DBA/1小鼠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空白对照组(NC组)、模型组(M组)和新风胶囊组(XFC组)三组。M组和XFC组建立Ⅱ型胶原合并弗氏佐剂诱导的CIA小鼠模型,第二次免疫当天,NC组和M组给予生理盐水,XFC组按照规定剂量给予新风胶囊混悬液1.5 mL/100 g,每天1次,连续21 d灌胃处理。利用小鼠关节炎指数(AI)评分评估新风胶囊对CIA模型小鼠关节的作用,HE染色检测滑膜组织病理损伤程度;蛋白质印inhaled nanomedicines迹法(Western blotting)检测巨噬细胞中CD68、iNOS蛋白表达水平。研究时间自2020年6月至2021年5月。结果 实验结果表明,与NC组相比,滑膜炎性细胞浸润数量及血管翳增生数量较前升高,第30天M组发病关节炎爪数[(3.83±0.41)只]明显增多(P<0.05),右后爪关节炎严重程度评分[(2.83±0.75)分]上升(P<0.05),四肢关节炎评分均值[(2.17±0.38)分]升高(P<0.05),CD68相对表达量(0.964±0.080)高于NC组(0.430±0.0186)(P<0.05),iNOS相对表达量(0.738±0.052)高于NC组(0.477±0.016)(P<0.05)。与M组比较,第30天XFC组滑膜炎性细胞浸润数量及血管翳增生数量均下降,发病关节炎爪数[(1.50±0.55)只]低于M组[(3.83±0.41)只](P<0.05),右后爪关节炎严重程度评分[(1.00±1.10)分selleck MLN4924]低于M组[(2.83±0.75)分](P<0.05),四肢关节炎评分均值[(0.75±0.27)分]低于[(2.17±0.38)分](P<0.05),CD68相对表达量(0.632±0selleck激酶抑制剂.017)低于M组(0.964±0.080)(P<0.05),iNOS相对表达量(0.572±0.036)低于M组(3.83±0.41)(P<0.05)。结论 新风胶囊改善CIA小鼠体内炎症诱导的关节滑膜损伤,可能通过抑制巨噬细胞向M1型极化,从而减少炎性因子的释放。
蛋白质组学在类风湿关节炎诊疗研究中的应用
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 RA)是一种以滑膜炎、血管翳为主要病理表现的全身性自身免疫病。未经正确、规范治疗的RA可迁延不愈,出现关节软骨及骨破坏,甚至演变为关节畸形和功能丧失。RA的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清LY294002楚,当前治疗受限。因此,迫切需要应用现代科学发展的新技术和新手段,探索RA的发病机plant virology制,从而提升RA的诊疗水平。蛋白质组学(proteomics)因其具有大规模、高通量、系统性地分析研究蛋白的特点而广泛应用,其在医学中用于疾病的早期检测、诊断以及作为药物作用的预测和药效学标志物。近年来,随着蛋白组学在医学领域技术的日趋成熟,其在风湿病研究中的应用也越来越多,例如通过进行差异蛋白的筛选,发现隐藏的病理机制,从而找到疾病相关生物标志物。因此,蛋白质组学对于风湿病的早期诊断及个体化治疗方案的确立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通过蛋白质组学技术可为RA诊治提供新思路。本文就近年来蛋白质组GSK J4分子量学技术在RA的发病机制、相关生物标志物和治疗评估的应用做一综述,以期为蛋白质组学在RA疾病诊治方面提供理论基础。
基于钛碳化铝衍生纳米材料的电化学发光传感器的研究及应用
电化学发光是指在给定的电压下,电极表面的物质通过电子转移反应形成激发态后,跃迁至基态产生发光的现象。电化学发光传感器由于具有较低的背景信号、优异的稳定性和灵敏度,已成为临床辅助诊断中极为重要的一环。为提Bemcentinib采购高电化学发光传感器的检测效率,研究人员致力于开发出具有高活性、优异导电性及出色发光性能的发光材料。钛碳化铝是一种MAX相陶瓷功能材料,呈六方层状,由MX(钛和碳)片层和A(铝)原子层交替堆垛组成。M原子层和X原子层间具有离子键和强共价键,而M原子层与A原子层间具有金属键及弱共价键。在弱键被破坏后,MAX相钛碳化铝可衍生成Ti_3C_2T_xMXene纳米材料。钛碳化铝及其衍生纳米材料均具有大比表面积和良好的导电性,成为电化学发光传感器中发光材料的理想候选者。本文旨在基于电子金属-载体相互作用、单原子限域效应及功函数调控等作用机制,开发一系列基于钛碳化铝衍生纳米材料的异质结构及复合结构,并将其作为新型发光材料应用于电化学发光传感器的构建。研究内容如下:第一章,我们介绍了电化学发光的概念和机制,电化学发光传感器的种类和应用Metal bioavailability,以及钛碳化铝衍生纳米材料的电化学发光传感研究。在此基础上,阐述了本文的研究意义、思路及主要内容。第二章,我们首先探索了钛碳化铝纳米片的电化学发光性能,将银纳米粒子-钛碳化铝纳米片异质结构作为自发光法拉第笼型材料,并将其与磁性仿生囊泡结合构建电化学发光传感器。一方面,微型自发光法拉第笼有效扩展了电极表面的外亥姆霍兹平面,从而放大了发光信号。另一方面,具有高效流动性的磁性仿生囊泡极大提高了检测灵敏度。在自发光法拉第笼和磁性仿生囊泡的协同作用下,纳米传感器的性能显著增强,被用于检测人结直肠癌肿瘤组织中的野生型K-ras基因。第三章,我们将钛碳化铝刻蚀成Ti_3C_2T_xMXene纳米片,开发了限域金Pidnarulex采购单原子的Ti_3C_2T_xMXene异质结构,并基于此构建了电化学发光传感器。异质结构中的金单原子被限域在Ti_3C_2T_xMXene的空位缺陷中,在电子金属-载体相互作用下,促使共反应剂过氧化氢生成羟基自由基。同时,异质结构表面的二氧化钛加速了电子传输。异质结构的形成有助于Ti_3C_2T_xMXene电化学发光性能的提升。基于此异质结构的纳米传感器被用于检测人三阴性乳腺癌肿瘤组织中的mi RNA-187。第四章,我们进一步设计了具有硫空位的Ti_3C_2T_x-Bi_2S_(3-x)异质结构,将其与工程化脂质层组装成电化学发光传感器。一方面,Ti_3C_2T_x-Bi_2S_(3-x)异质结构上的硫空位作为有效的电子捕获位点,促进了电子注入过程,提升了电化学发光性能。另一方面,保留有脂质动力学的工程化脂质层具有优异的防污性,可以特异性捕获并融合CD63阳性外泌体。基于二者的纳米传感器被用于检测胃癌患者腹水中肿瘤外泌体的含量。第五章,我们将Ti_3C_2T_xMXene进一步制备成Ti_3C_2T_xMXene衍生量子点,并探索其电化学发光性能,开发了基于Ti_3C_2T_xMXene衍生量子点@金纳米骨复合结构的电化学发光传感器。具有表面等离子体共振效应的金纳米骨显著提高了发光信号。同时,Ti_3C_2T_xMXene衍生量子点的功函数与金纳米骨的功函数相对接近,有效抑制了由发光体和金纳米材料之间短距离电子转移引起的发光猝灭。该纳米传感器被用于测定三阴性乳腺癌患者血清中的mi RNA-26a。第六章,我们系统总结了全部研究工作,并对基于钛碳化铝衍生纳米材料的电化学发光传感器在临床辅助诊断领域的发展趋势做出了展望。
小儿豉翘清热颗粒治疗上呼吸道感染患儿的疗效及对炎症因子水平的影响
目的 探讨小儿豉翘清热颗粒治疗上呼吸道感染患儿的疗效及对炎症因子水平的影响。方法 将110例上呼吸道感染患儿根据1∶1平行对照原则分为中医组(小儿豉翘清热颗粒治疗,n=56)和对照组(头孢克肟治疗,n=54)。两组均治疗观察5 d。结果 治疗后,中医组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selleck GSKJ4;两组在治疗期间均未发生严重不良反应。中医组的退热时间、咳嗽消失时间、鼻塞消失时间、流涕消失时间均显著少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的流涕、咳嗽症状评分均显著低于治疗前(P<0.05),且中医组更低(P<0.05)。治疗后,两组的TNF-α、IL-6水平均明显低于治疗NSC 125973研究购买前(P<0.05),且中latent infection医组更低(P<0.05)。结论 小儿豉翘清热颗粒治疗上呼吸道感染患儿能抑制炎症因子的表达,提高治疗效果,缓解临床症状,有效改善患儿的中医证候状况。
参苓白术散辅助FOLFOX6化疗治疗中晚期结直肠癌临床观察
目的:探讨参苓白术散辅助FOLFOX6化疗治疗在中晚期结直肠癌(CRC)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选取2017年6月—2019年8月我院中晚期CRC患者81例进行病例对照研究,按治疗方案不同分观察组(n=44)、对照组(n=37)。对照组予以FOLFOX6化疗,观察组采用参苓白术散辅助FOLFOX6化疗治疗。比较2组客观缓解率(ORR)、毒副反应、治疗前后PS-341溶解度中医证候积分、生存质量(KPS评分)、血清miR-103和miR-107相对表达量。结果:观察组ORR 45.45%与对照组43.2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中医证候积分较对照组低,KPS评分较对照组高(P<0.05);治疗后2组血清miR-103和miR-107相对表达量低于治疗前(P<0.05),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LGK-974溶解度学意义(P>0Cardiac histopathology.05);观察组白细胞减少、中性粒细胞减少、腹痛腹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参苓白术散辅助FOLFOX6化疗治疗中晚期CRC具有减少毒副反应的作用,可减轻患者症状,改善生存质量,但其增效、抗肿瘤作用不明显。
用于炎症治疗的磷脂酰丝氨酸修饰胞外囊泡纳米递药系统的初步构建与评价
目的:初步构建与评价递送槲皮素(quercetin,Que)的磷脂酰丝氨酸(phosphatidylserine,PS)修饰的巨噬细胞源的胞外囊泡(extracellular vesicles,EVs)纳米载体(PS-EVs@Que),并研究PS-EVs@Que在炎症治疗中的作用。方法:利用超速离心法提取EVs,采用超声法将Que载入EVs中(EVs@Que),最后将PS加入EVs@Que溶液中孵育后制备得到PS-EVnano bioactive glasss@Que,并对其形貌、粒径、载药量和包封率进行制剂学评价;通过免疫荧光观察EVs及PS修饰的EVs的细胞摄取情况。分别设置LPS 组、LPS+EVs@Que组、LPS+PS-EVs@Que组以及空白对照组作用于巨噬细胞,用蛋白质免疫印迹法检测巨噬细胞表面标志物iNOS的表达情况;用ELISA法检测炎性因子TNF-α与IL-6的表达情况。结果:制备得到的PS-EVs@Que呈Bafilomycin A1抑制剂类圆AZD6738供应商形囊泡结构,平均粒径为(118.45 ± 0.97)nm,载药量为(8.59 ± 0.16)%,包封率为(20.08 ± 0.52)%。摄取结果表明,PS的修饰使EVs更好的被巨噬细胞吞噬,增强了巨噬细胞对EVs的摄取。与其他组相比,PS-EVs@Que组巨噬细胞iNOS蛋白表达减少(P < 0.01),并且炎症因子TNF-α及IL-6的表达也受到了明显抑制(P < 0.01)。结论:本研究成功构建与评价了一种纳米药物递药系统,提高了Que的生物利用度,抑制巨噬细胞的促炎型表型(M1型)极化,为新型纳米药物治疗炎症疾病提供参考。
甲状腺全切除术后iPTH变化与PHP恢复时间的关系及对永久性PHP的预测价值
目的 探讨甲状腺全切除术后血清甲状旁腺激素(iPTH)变化与甲状旁腺功能减退(PHP)恢复时间的关系及对永久性PHP发生的预测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2021年9月在承德医学院附属医院行甲状腺全切除术的516例甲状腺癌及甲状腺良性病变患者的临床资料。统计患者术后血清iPTH恢复至正常参考值下限的时间及各时间段患者的分布情况。对比不同恢复时间患者术前、术后24 h血清iPTH水平。随访6个月,统计患者永久性PHP发生情况,并依据是否发生PHP分为发生组和未发生组。对比发生组和未发生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多因素一般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甲状腺全切除术后永久性PHP发生的危险因素。制作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以曲线下面积(AUC)分析血清iPTH水平对甲状腺全切除术后永久性PHP发生的预测此网站价值。结果 不同恢复时间甲状腺全切除患者术前iPTH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恢复时间<1周患者比较,1~4周、1~3个月、4~6个月和> 6个月患者术后24 h血清iPTH水平更低(P <0.05);与1~4周比较,1PD0325901溶解度~3个月、4~6个月和> 6个月患者术后24 h血清iPTH水平低(P <0.05);与1~3个月比较,4~6个月和> 6个月患者术后24 h血清iPTH水平低(P <0.05);与4~6个月比较,>6个月患者术后24 h血清iPTH水平低(P <0.05)。两组患者性别、年龄、BMI、手术时间、结节最大直径、术后病理良恶性结果、是否合并桥本甲状腺炎、是否合并甲状腺功能亢进、是否包膜侵犯、是否行Ⅵ区、颈侧区及喉返神经后方淋巴结清扫、是否甲状旁腺自体移植、术前血磷、术前血钙、术前血清iPTH、术后24 h血磷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发生组~(131)I治疗占比高于未发生组,术后24 h血钙及血清iPTH水平则低于未发生组(P <0.05)。多因素一般Logistic分析结果显示:术后~(131)I治疗[■=3.108(95%CI:1.415,6.829)]、术后24 h血钙[■=2.768(95%CI:1.036,4.072)]、术后24 h血清iPTH[■=3.380(95%CI:1.843,8.104)]水平是甲状腺全切除术后发生永久性PHP的危险因素(P <0.05)。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血清iPTCleaning symbiosisH水平对甲状腺全切除术后永久性PHP发生预测的敏感性、特异性及AUC分别为81.48%(95%CI:0.613,0.930)、76.69%(95%CI:0.726,0.803)、0.817(95%CI:0.781,0.850)。结论 甲状腺全切除术后24 h血清iPTH水平与PHP恢复时间有关,术后24 h血清iPTH水平对永久性PHP发生的预测价值较高。
基于文献计量学的scRNA-seq在癌症中应用及结直肠癌免疫治疗的可视化分析
背景与目的:癌症作为全球最主要的公共卫生事件,对全球经济造成了巨大负担进而引起了科研工DNA Damage/DNA Repair抑制剂作者的广泛关注。结直肠癌(Colorectal cancer,CRC)作为世界上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晚期5年生存率仅有10%。随着单细胞转录组测序(single-cell RNA sequencing,scRNA-seq)的出现使得我们可以精确解析不同个体肿瘤微环境(tumor microenvironment,TME)组成,实现个体化精准治疗。近年来scRNA-seq在癌症领域的发文量迅速上升,大多数以实验研究为主,缺乏对本领域整体评价的文献计量学方面的研究。故本研究第一部分旨在使用文献计量学的方法,对scRNA-seq在癌症领域的研究趋势进行分析并对未来发展方向和研究热点进行预测。基于第一部分的结果,本研究发现癌症免疫治疗是目前研究最热门的方向之一。所以,本研究在第二部分总结了CRC免疫治疗领域的现状和发展趋势,并探讨了CRC免疫治疗的前景以期为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材料和方法:在Web of Science数据库使用构建的检索式检索文章,限定语言类型为英语,只保留文章和综述。使用Microsoft Office对数据进行管理。使用Cite Space和VOSviewer软件分析出版物所属国家、机构、作者的合作情况并绘制相关合作网络图谱。通过提取文献中关键词及被引文献并绘制相关聚类图谱、时间线Autoimmune Addison’s disease图及突现图,探究本领域发展过程中热点的变化并预测未来可能的热点和研究方向。结果:过去十年中scRNA-seq在癌症中应用的文献计量和可视化分析(第一部分):1.本研究共纳入4094篇文献,这些文献共涉及70个国家,3934个机构以及26995名作者,过去10年本领域的年发文量呈上升趋。2.过去10年scRNA-seq在癌症领域的研究主要包括六类:第一类与TME及免疫治疗有关;第二类与肿瘤的发生机制有关;第三类与单细胞多组学及肿瘤异质性相关;第四类与肿瘤的诊断及单细胞技术的发展相关;第五类与肿瘤的生存与预后有关;第六类与肿瘤治疗及耐药相关。3.scRNA-seq在癌症领域的研究热点早期主要集中提升单细胞测的通量、降低测序成本、研究循环肿瘤细胞及早期诊断方面。随着测序的发展,逐渐开始绘制一些肿瘤图谱,研究肿瘤的进化及肿瘤发生的机制。AM-2282近几年热点逐渐转向探究肿瘤耐药、TME、免疫治疗及多组学的研究。4.该领域未来的研究热点主要包括四方面:a.肿瘤相关巨噬细胞等肿瘤微环境成分在癌症发生及治疗中的作用的探索;b.对免疫检查点抑制剂(Immune Checkpoint Inhibitors,ICIs)等免疫治疗的研究;c.结合空间转录组技术的细胞间及细胞内通讯的研究;d.结合蛋白质组学及染色质可及性等多组学的癌症研究。2012-2021年CRC免疫治疗的科学计量可视化分析(第二部分):1.本研究收集了关于CRC免疫治疗的1899份文献,其中包括1454(76.57%)篇文章和445篇综述(23.43%),这些文献涉及66个国家和地区及367个机构。过去10年中CRC免疫治疗领域的文献呈增长趋势。2.高频关键词及关键词聚类网络图分析显示,大部分关键词与CRC免疫治疗的机制相关。3.关键词时区图分析显示,在缓慢增长期(2012-2014)上升术语大多与治疗和机制相关。而在加速期(2015-2017)新出现的术语大多集在ICIs、微卫星不稳定及耐药的研究。在快速发展阶段(2018-2021),新兴主题不仅延续了上一阶段的特征,还出现了纳米材料等新技术,并且产生了肠道微生物、TAMs、干细胞、免疫逃逸等多种新的方向。4.关键词及关键词时区图等综合分析发现未来CRC免疫治疗领域的热点主要包括以下6个方面:a.以ICIs为中心的药物治疗及综合治疗;b.探究CRC肝转移模型中耐药发生的机制;c.探究TME尤其是其中TAMs、中性粒细胞及抑制细胞在CRC免疫治疗及免疫逃逸中的作用;d.结合纳米材料的新一代CRC免疫治疗药物的开发;e.基于肿瘤突变负荷的ICIs疗效预测;f.对于肠道微生物在ICIs治疗CRC中作用机制的研究。结论:1.scRNA-seq在癌症领域的研究逐渐从早期的注重提升通量降低成本以及一些图谱类的研究转向免疫微环境及免疫治疗方面。2.未来scRNA-seq在癌症领域的研究趋势可能集中在免疫微环境、免疫治疗、空间转录组及多组学等4个方面。3.CRC免疫治疗的研究围绕着不同微卫星状态的CRC展开,早期主要集中于免疫治疗机制方面的研究,近年来转向ICIs及其耐药。4.未来结直肠免疫治疗领域的热点可能集中在ICIs、CRC肝转移模型耐药、TME、纳米材料、肿瘤突变负荷及肠道微生物等6个方面。
甲状腺全切除术在分化型甲状腺癌外科治疗中的应用价值分析
目的 探讨在分化型甲状腺癌外科治疗中实施甲状腺全切术的价值。方法 就本院诊疗且符合研究要求的分化型甲状腺癌患者中选取Immune trypanolysis60例作为主体实施分析,通过随机综合平衡法进行分组,将其中30例纳入参照组,予以该组甲状腺次全切除术治疗,剩余30例纳入实验组,予以该组甲状腺全切术治疗,比较各组相关指标、临床疗效、甲状腺功能指标以及并发症情况,研究开展至结束日期是2019年12月-2021年12月。结果 实验组临床总有效率是90.00%,高于参照组的80.00%,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住院时间、手MS-275纯度术时间明显较参照组短,术中出血量明显较参照组少,PE-616452<0.05;实验组治疗后的PTH、TG、TSH水平与参照组间并无同统计学差异,P>0.05;实验组并发症发生率仅有3.33%,显著低于参照组的20.00%,P<0.05。结论在分化型甲状腺癌患者的治疗中,甲状腺全切术治疗的效果与次全切术治疗效果相差无几,两种手术方式均能够改善机体甲状腺功能,但是甲状腺全切术治疗可减少术中出血量,缩短手术与住院时间,还可降低并发症风险,具有应用、推广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