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SEER数据库倾向评分匹配分析放疗对不同危险因素分组的pT_(1-2)N_1M_0期乳腺癌患者的生存影响

目的 本研究旨在确定pT_(1-2)N_1M_0期乳腺癌患者改良根治术后乳腺癌特异性生存(BCSS)的预后危险因素,并讨论可能省略术后放疗的患者的选择,以期提供临床决策。方法 对SEER数据库中2010~2017年诊断的11351例患者数据进行回顾性分析,运用倾向评分匹配法(PSM)将7928例匹配患者分为放疗组(n=3964)和未放疗组(n=3964),采用单因素成组x~2检验、t检验和多因素Cox回归分析确定总生存(OS)及BCSS的预后因素,并使用Kaplan-Meier进行亚组生存分析,log-rank检验进行组间比较。结果 中位随访时间80个月,PSM后放疗对pT_(1-2)N_1M_0期乳腺癌总人群OS及BCSS均有显著获益,OS放疗组(86.6Diagnostic serum biomarker%)与未放疗组(82.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_(OS)<0.001);BCSS放疗组(91.3Regorafenib使用方法%)与未放疗组(89.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_(BCSS)=0.007);PSM后多因素分析显示年龄>62岁、Grade分级III级、腋窝淋巴结转移比例>7%、三阴型、肿瘤大小2.4~5 cm是BCSS的独立预后危险因素(P<0.05);亚组分析中,放疗改善了高风险组患者的BCSS,放疗组与未放疗组(89.5%vs. 86.7%,P_(BCSS)=0.001);在中风险组中,放疗组与未放疗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96.4%vs. 96.0%,P_(BCSS)=0.764);在低风险组中,放疗组与未放疗组(94.6%vs. 98.8%,P_(BCSS)=0.031),放疗增加了患者的特异性死亡率。结论 pT_(1-2)N_1M_0期乳腺癌患者的放疗受益明显不同,因此对于该类人群的放疗应个体化建议。对于高风S63845化学结构险组的患者应考虑采用放疗,对于中风险组的患者应谨慎建议,而对于低风险组的患者应不予使用。

基于动态血压监测下的个体化延续护理在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中的应用效果

目的:观察基于动态血压监测下的个体化延续护理在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9年3月至2020年3月该院收治的80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进行前瞻性研究,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实施基于动态血压监测下的个体化延续护理,两组均护理12个月。比较LEE011半抑制浓度两组护理前后24 h动态血压水平、护理满意度、护理前后生命质量[生命质量测定量表(QLQ-C30)]评分、1年内再次住院率、平均住院次数和依从性评分。结果:护理后,观察组24 h收缩压平均值、24 h舒张压平均值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护理满意度为95.00%(38/40),高于对照组的77.50%(31/4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bioaerosol dispersion(P<0.05);观察组躯体功能、角色功能、认知功能、情感功能、社会功能等QLQ-C30维度评分和血压监测、运动、遵医用药、饮食等依从性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1年内再次住院率为2.50%(1/40),低于对照组的22.50%(9/40),差异Decitabine浓度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平均住院次数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基于动态血压监测下的个体化延续护理应用于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可降低血压水平和再住院率,提高护理满意度、生命质量和依从性,减少住院次数,效果优于常规护理。

1560例不同HER2表达状态乳腺癌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比较

目的 探讨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uman 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 2,HER2)高表达、低表达及阴性乳腺癌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差异和预后差异。方法 回顾性收集2010年1月8日至2015年12月31日期间在武汉大学人民医院乳腺甲状腺外科行手术治疗的女性乳腺癌患者1 560例,根据HER2表达情况分为高表达组、低表达组及HER2阴性组,比较3组乳腺癌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差异,并探索预后的影响因素。结果 高表达组乳腺癌患者的组织学分级Ⅲ级、肿genetic heterogeneity瘤>2 cm、淋巴结转移、TNMⅢ期、Ki67高表达、激素受体阴性的比例均高于低表达组和阴性组(P<0.050);低表此网站达组患者的组织学分级Ⅲ级、肿瘤>2 cm、淋巴结转移和TNMⅢ期比例均高于阴性组(P<0.050),然而Ki67高表达和激素受体阴性表达的比例却低于阴Colforsin浓度性组(P<0.050)。所有患者均获访,随访时间7~60个月,中位随访时间为60个月,高表达组、低表达组及阴性组乳腺癌患者的5年无病生存率分别为85.6%、80.3%和74.5%,5年总生存率分别为90.4%、86.0%和80.7%。多因素Cox比例风险回归结果显示,组织学分级越高、TNM分期越晚、Ki67高表达和HER2表达强度越弱的患者的5年无病生存情况更差(P<0.050);年龄越大、组织学分级越高、淋巴结转移、TNM分期越高、Ki67高表达和HER2表达强度越弱患者的5年总生存情况较差(P<0.050)。结论 HER2的表达强度影响乳腺癌患者的5年无病生存和总生存,HER2表达强度越高者的5年无病生存和总生存情况均越好,HER2表达越弱者的5年无病生存和总生存情况越差。

高血压合并冠心病患者的血压达标情况及其影响因素

目的 探讨高血压合并冠心病患者的血压达标情况及影响因素。方法 选取2020年2月至2021年8月本院收治的高血压合并冠心病患者97例。收集患者性别、年龄、体质量指数、腰围、受教育程度、吸烟及饮酒情况、高盐饮食情况、规律锻炼情况以及冠心病病程、高血压病程、心率、规律服药情况、血脂水平、空腹血糖、尿酸水平。出院时测量血压,将收缩压≥150 mmHg、舒张压≥90prostatic biopsy puncture mmHg定义为血压未达标,分为血压达标组和血压未达标组,分析影响因素。结果 根据患者出院时血压水平,将39例患者归入血压达标组,58例患者归入血压未达标组。血压未达标组患者年龄、体质量指数、腰围、饮酒史、吸烟史、高盐饮食比例明显高于血压达标组,规律锻炼比例明显低于血压达标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男性比例、受教育程度、糖尿病史在两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血压未达标组患者心率、总胆固醇、尿酸水平明显高于血压达标组,规律服药比例PLX4032 IC50明显低于血压达标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冠心病病程、高血压病程、低密度脂蛋白水平、空腹血糖水平在两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体质量指数、高盐饮食、尿酸是高血压合并冠心病患者血压达标的独立危险因素(均P<0.05);规律锻炼、规律服药是高血压合并冠心病患者血压达标CB-839溶解度的保护因素(均P<0.05)。结论 高血压合并冠心病患者的血压达标率偏低,应强化对高体质量指数、高盐饮食、高尿酸患者的降压治疗。

磷脂酶C通过抑制T-ALL细胞凋亡发挥促癌作用

目的:探讨磷脂酶C(PLC)家族各成员在急性T淋巴细胞白血病(T-ALL)进展中的作用。selleck Canagliflozin方法:泛PLC抑制剂U73122和Edelfosine处理T-ALL细胞,Annexin V-PE/7-AAD双染法检测细胞凋亡。Cox回归和Kaplan-MNaporafenib纯度eier法分析PLC蛋白对T-ALL患者无事件生存率(EFS)的影响。单因素方差分析PLC在各亚型T-ALL中的表达。构建PLCβ1、PLCγ1、PLCη1 siRNA逆转录质粒,HEK-293T细胞包装逆转录病毒感染T-ALL细胞。利用RT-PCR和Western blot检测基因表达。结果:4种T-ALL细胞系中,P12-ICH和CCRF-CEM对U73122和Edelfosine敏感,Jurkat和MOLT4对其耐药。TARGET-ALL数据库中,PLCβ1、PLCγ1、PLCη1高表达T-ALL患者预后不良,PLCβ1、PLCγ1、PLCη1在T-ALL各亚型中分布不均。在P1Emergency medical service2-ICH和CCRF-CEM中,PLCβ1、PLCγ1和PLCη1分别维持白血病细胞生存,而在MOLT4中,PLCβ1、PLCγ1和PLCη1对细胞生存无影响。结论:PLCβ1、PLCγ1和PLCη1能维持T-ALL细胞株体外生长,促进T-ALL恶性进展,是潜在的治疗靶点。

2009—2020年广州市白云区居民恶性肿瘤死亡状况分析

目的 分析2009—2020年广州市白云区的恶性肿瘤死亡流行病学特征与潜在因素的变化趋势,为白云区恶性肿瘤的防治Protein Tyrosine Kinase抑制剂策略提供针对性参考依据。方法 收集广州市白云区2009—2020年恶性肿瘤的死亡数据,统计分析当地恶性肿瘤死亡率、标化死亡率lower urinary tract infection、变化率,以及在不同性别、年龄、职业、婚姻状况等人群的分布情况。结果 广州市白云区2009—2020年恶性肿瘤的累计死亡率为444.27/10万,累计标化死亡率为774.24/10万;恶性肿瘤死因中死亡率前三的Berzosertib IC50肿瘤为肺癌(117.53/10万)、肝癌(72.67/10万)、结直肠癌(48.62/10万);男性除乳腺癌外,肺癌、肝癌、结直肠癌等的死亡率均显著高于女性(P<0.01);不用年龄段各恶性肿瘤死亡占比不同,恶性肿瘤死亡率随年龄增长而增长;农民为死亡占比最高的职业;不同婚姻状态在不同年龄段的死亡分布有差异。结论 近年来广州市白云区的恶性肿瘤死亡率有所下降,但恶性肿瘤仍然是白云区常住人口的主要死因构成之一,特别是肺癌、肝癌、结直肠癌,应当加强生活环境以及空气质量的治理,提高当地居民的定期体检意识,有针对性地完善当地恶性肿瘤防治体系。

羟基红花黄色素A通过Akt/mTOR-自噬通路抑制结直肠癌细胞增殖迁移和化疗耐药

近年来结直肠癌(colorectal cancer, CRC)的临床治疗已取得很大进展,但化疗shoulder pathology耐药仍是降低结直肠癌患者生存率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改善化疗耐药是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该研究旨在探讨羟基红selleckchem PLX4032花黄色素A(hydroxysafflor yellow A,HSYA)在结直肠癌细胞增殖、迁移及5-氟尿嘧啶(5-fluorouracil, 5-FU)化疗耐药中的调控作用及相关分子机制。以结直肠癌细胞HCT116和HT-29为研究对象,首先通过MTT实验和克隆形成实验检测分析HSYA对结直肠癌细胞增殖的影响;其次,通过细胞周期实验检测分析HSYA对结直肠癌细胞细胞周期的影响;再者,通过划痕实验、Transwell实验检测分析HSYA对结直肠癌细胞迁移的影响。在此基础上探究分析HSYA对结直肠癌细胞5-FU化疗耐药性的影响及相关分子机制。结果显示,HSYA可显著抑制结直肠癌细胞增殖和迁移,并使CRC细胞周期阻滞于G_0/G_1期;同时,HSYA可显著改善结直肠癌细胞的5-FU化疗耐药性。吖啶橙染色实验与Western blot结果均表明,HSYA与5-FU联合处理组结直肠癌细胞的自噬活性显著高于5-FU单药处理组。且相比于5-FU单药处理组,HSCL13900化学结构YA与5-FU联合处理组结直肠癌细胞中Akt和mTOR的磷酸化水平显著降低,即联合处理组结直肠癌细胞中Akt/mTOR信号通路下调。综上,HSYA可能通过Akt/mTOR信号通路来上调CRC细胞自噬活性,进而抑制结直肠癌细胞增殖迁移并改善其5-FU化疗耐药性。

家庭病床服务模式下高血压患者的防治效果探究

目的:探究家庭病床服务模式下高血压患者的防治效果。方法:收集上海市浦东新区祝桥社Bioglass nanoparticles区卫生服务中心收治的223例高血压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用电话随访管理模式,观察组采用家庭病床服务模式进行管理,比较两组自我管理行为量表评分、遵医行为情况、血压水平。结果:治疗前,两组治疗维度、社会心理维度、躯体活动维度、饮食行为维度评分及总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治疗维度、社会心理维度评分及总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两组躯体活动维度、饮食行为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selleck化学5);观察组按时服药、完成系统治疗、并发症的预防、按时复诊、合理功能锻炼、合理饮食、良好生活方式、保持乐观情绪、对自身疾病认识方面占比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治疗前,两组收缩压、舒张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收缩压、舒张压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结论:家庭病床服务模式可以提高高血压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和遵医行为水平,明显降低高血压患selleck合成者的血压水平,疗效显著。

吡啶并[3;4-b]吡嗪-2(1H)酮/吡啶并[2;3-d]嘧啶-7(8H)酮类FLT3抑制剂的设计合成及生物活性评价

本论文共两部分,第一部分为吡啶并[3,4-b]吡嗪-2(1H)酮类FLT3抑制剂的研究,第二部分为吡啶并[2,3-d]嘧啶-7(8H)酮类FLT3抑制剂的研究。白血病,是一类起源于造血干细胞的恶性克隆性疾病。根据白血病细胞的分化程度和自然病程,可将其分为急性和慢性两大类。而根据主要涉及的细胞系列可将急性白血病分为急性髓系白血病(AML)和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其中AML约占成年人急性白血病的80%左右,患者的5年存活率仅为25%。而30%的AML患者含有FLT3蛋白突变(FLT3-ITD/FLT3-TKD),上述突变都会造成FLT3的持续激活,因此,靶向FLT3蛋白是治疗AML的有效策略之一。目前,仅有3个FLT3抑制剂在国内SCH772984溶解度外上市,随着临床的应用FLT3抑制剂会出先耐药复发等问题,而国内进展最快的FLT3抑制剂仍处于临床III期,。因此,开发高效、抗耐药突变的新型骨架FLT3抑制剂是该领域研究的主要方向。为获得结构新颖的FLT3抑制剂,本论文以课题组前期对内部化合物库筛选得到的化合物1028为先导化合物,采用骨架迁越等策略,经合理药物设计,设计Exposome biology合成了两类新型骨架的FLT3抑制剂:吡啶并[3,4-b]吡嗪-2(1H)酮类:共35个化合物经FLT3/FLT3-D835Y激酶抑制活性测试,一部分化合物表现出中等到强的抑制活性,有9个化合物的FLT3-D835Y的IC_(50)值小于90 nM,优于阳性对照quizartinib,其中,化合物I-24为最优,其对FLT3、FLT3-D835Y的IC_(50)值分别为62.2±5.7 nM和29.5±4.8 nM。选取激酶活性较优的化合物进行了细胞株MV4-11、Molm-13的增殖抑制活性测试,大部分化合物对MV4-11表现出了较强的增殖抑制作用,而对于Molm-13的抑制作用较前者弱。随后,挑选激酶与细胞活性均较优的6个化合物进行体外肝微粒体稳定性试验,结果表明化合物均具有良好的代谢稳定性,以化合物I-24为最优。此Etoposide配制外,化合物I-24对含有各种点突变Ba F3细胞株有良好的抑制活性,优于阳性对照quizartinib。后续相关生物试验证明I-24具较高的激酶选择性和安全性。综上所述,化合物I-24具有进一步深入研究的价值。吡啶并[2,3-d]嘧啶-7(8H)酮类:共20个化合物经FLT3/FLT3-D835Y激酶抑制活性测试,所有化合物均表现出强效的抑制活性,优于阳性对照quizartinib或与其相当。优选化合物进行细胞株与Ba F3细胞株的增殖抑制活性测试,其中化合物II-7与II-8均表现出优异的活性,对MV4-11细胞株的增殖抑制活性IC_(50)值分别为2.6±0.6 nM和3.9±1.1 nM,且对Ba F3细胞株的抑制活性优于阳性化合物quizartinib。小鼠肝微粒体稳定性试验表明化合物II-7具有较高的代谢稳定性,激酶选择性试验证实化合物II-7具有较高的激酶选择性和安全性,值得进一步研究的。

尿微量白蛋白水平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PCI术后心肌微循环障碍的预测价值

目的:探讨尿微量白蛋白水平预测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术后心肌微循环障碍的临床价值。方法:根据患者术后心肌声学造影情况将98例行PCI治疗的AMI患者分为微循环障碍组(n=67)与正常组(n=31)。比较两组24 h尿微量白蛋白(24 h-UmAlb)等临床资料差异,分析PCI后心肌微循环障碍的影响因素,并构建24 h-UmAlb预测PCI术后心肌微循环障碍的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结果:与正常组比较,微循环障碍组女性比例、合并高血压比例及术前TIMI血流<3级比例更高(P<0.05),微循Cell Analysis环障碍组血清BNP水平和24 h-UmAlb水平均增高(P<0.05)。Logisitic回归分析显示,女性、合并高血压、术前TIMI血流<3级及24 h-UmAlb水平均是AMI患者PC确认细节I后心肌微循环障碍的危险因素(P<0.05)。ROC曲线分析显示,24 h-UmAlb预测PCI后心肌微循环障碍的曲线下面积(AUC)为0.943(95%CI:0.877~0.980),最佳临界点为15.9 mg/24 h,此时的敏感度为88.06%,特异度为90.32%。结论:24 h-UmAlb是AMI患者PCI后心肌微循环障碍的影响Ferrostatin-1 IC50因素,其检测有重要预测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