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poly(lactic-co-glycolic acid),PLGA)是一类广泛用于制备纳米载体的可降解的高分子聚合物材料,具有无毒、无刺激性,可降解及生物相容性好等优点,在生物环境中可保护溶解性低和稳定性差的药物。但PLGA纳米粒在人体内易被巨噬细胞识别后吞噬,将白蛋白包裹在PLGA纳米粒最外层可有效改善这种情况,从而延长体内循环时间,改善药代动力学。白蛋白修饰后还可增加肿瘤靶向性。卡巴他赛(Cabataxel,CTX)作为第二代紫杉烷类抗肿瘤药物,其水溶性差,对肿瘤组织缺乏靶向性,并具有一定的毒副作用,因此本课题采用人血清白蛋白(Human Serum Albumin,HSA)仿生PLGA为纳米载体负载化疗药物CTX,改善其缺点,增强抗肿瘤活性。大量研究表明使用多种治疗方法联合治疗肿瘤,与使用单独某种治疗手段治疗相比治疗效果会得到显著的增强。光热疗法温和且副作用小,与化疗联用可有效增强抗肿瘤效果,因此本课题选择FDA批准的近红外染料吲哚菁绿(Indocyanine Green,ICG),和CTX共同负载于人血清白蛋白仿生PLGA纳米粒,以期达到光热-化疗联合治疗的目的,增强肿瘤治疗效果。本课题首先制备了负载卡巴他赛的白蛋白仿生PLGA纳米粒(CTX-PLGA/HSA NPs,CPHNs)。建立了以高效液相色谱法为主的卡巴他赛含量测定方法,并进行了方法学验证,专属性、精密度、回收率等均符合卡巴他赛的含量测定要求。同时确定了CPHNs包封率和载药量的测定方法。采用超声-乳化法制备CPHNs,以粒径、多分散系数、包封率和载药量为评价指标,对CTX投药量、PLGA用量、HSA溶液浓度、油相溶剂的种类、油水相体积比、超声功率、超声时间及搅拌时间进行单因素考察,并选择对纳米粒粒径和包封率影响最大的三个因素结合Box-Behnken Design响应面优化法对处方进行优化,确定CPHNs的最优处方。测定CPHNs的平均粒径为109.90±0.79 nm(PDI为0.145±0.010),Zeta电位为-11.14±2.49 mV,透射电镜观察CPHNs呈类球形,大小均一,有明显的HSA修饰层。测得CPHNs的包封率为60.97±1.58%,载药量为2.40±0.36%。随后制备了同时负载ICG和CTX的白蛋白仿生PLGA纳米粒(ICG-CTX-PLGA/HSA NPs,ICPHNs),水相中加入ICG和3%PVA溶液作为乳化剂,其余制备方法与CPHNs相同。通过紫外光谱分析发现ICG与ICPHNs有相同的吸收峰,证明成功制备ICPHNs。激光粒度仪测得ICPHNs与CPHNs相比,粒径稍有变大,约为119.72±0.79 nm(PDI为0.174±0.025),Zeta电位为-7.12±2.89,透射电镜观察到为大小均一three dimensional bioprinting的球形纳米粒,有明显的HSA修饰层。加入ICG后纳米粒对CTX的包封率没有明显的变化,约为61.23%,对ICG的包封率约为72.56%。初步稳定性考察发现5天内ICPHNs在超纯水,生理盐水及PBS中的粒径没有发生较大变化,在胎牛血清中72h内也保持较好的稳定性。ICPHNs与游离ICG相比也大大提高了其荧光稳定性。循环光热升温实验证明ICPHNsselleck产品提高了ICG的光热稳定性。体外光热升温实验表明ICG浓度为15μg/mL的纳米粒子在1.5W/cm~2的808nm近红外激光照射下能够升温至50℃以上。体外释放实验表明ICPHNs有一定的缓释效果,且有HSA修饰层的纳米粒与没有修饰层的纳米粒释放效果存在差异。光触发下的药物释放实GNE-140浓度验证明光照能够让纳米粒子升温破裂,从而使化疗药物在特定部位更快释放,达到治疗效果。体外活性氧(Reactive Oxygen Species,ROS)检测发现ICPHNs相较游离ICG产生ROS更多,有更好的抗肿瘤效果。溶血实验发现ICPHNs样品的溶血百分率均小于5%,表明该制剂安全无毒,适宜静脉注射给药。为证明ICPHNs的体外抗肿瘤活性,以4T1细胞为模型,进行体外抗肿瘤活性实验。将细胞与ICPHNs共同孵育后激光照射,采用DCFH-DA荧光探针检测细胞内的活性氧产生情况,结果表明ICPHNs与细胞孵育后通过激光照射能够产生大量活性氧,从而达到杀死肿瘤细胞的效果。对空白载体PLGA/HSA NPs进行细胞毒性实验,结果表明空白载体无明显的细胞毒性。对游离ICG、IPHNs+Laser、ICPHNs和ICPHNs+Laser进行细胞毒性实验,结果表明光热-化疗联合治疗的细胞存活率显著低于单独光热治疗和化疗组,证明了ICPHNs能够达到联合治疗的目的,增强治疗效果。细胞摄取实验表明HSA对纳米粒的修饰以及激光照射都能使细胞对纳米粒的摄取增多,从而提高抗肿瘤作用。通过免疫荧光染色发现ICPHNs治疗后胞内钙网蛋白(Calreticulin,CRT)荧光增强,高迁移率族蛋白(High-mobility Group Box 1,HMGB1)荧光减弱,证明ICPHNs相较游离ICG能够引起更强的ICD,增强对肿瘤细胞的杀伤作用。最后建立小鼠皮下4T1肿瘤模型进行体内抗肿瘤活性研究,实验发现,ICPHNs加激光联合治疗组小鼠体重无明显变化,肿瘤体积和重量明显减小,证明ICPHNs无明显毒性,同时可达到联合治疗肿瘤的目的,体内抗肿瘤活性较好。
Author: admin
基于UPLC-Q-TOF-MS技术及网络药理学方法探讨六味地黄丸入脑成分改善D-gal模型大鼠学习记忆能力的作用机制
目的:应用超高效液相色谱-四极杆-飞行skin immunity时间质谱(UPLC-Q-TOF-MS)技术分析六味地黄丸的入脑成分,结合网络药理学及体外验证实验探讨该成分改善D-半乳糖(D-gal)模型大鼠学习记忆能力的核心靶点、关键通路等潜在作用机制。方法:皮下注射D-半乳糖250 mg/(kg·d)构建模型。实验分为空白组、模型组和给药组[六味地黄丸,1.62 g/(kg·d)]。应用新物体识别、Morris水迷宫2种行为学实验评估各组大鼠学习记忆能力;采用苏木精-伊红(HE)染色观察各组大鼠海马神经元形态;通过UPLC-Q-TOF-MS技术对空白大鼠脑脊液样品及六味地黄丸给药后的大鼠脑脊液样品进行化学成分快速识别及鉴定,确定六味地黄丸原型入脑成分;通过中药系统药理学数据库与分析平台、Swiss Target Prediction等数据库预测六味地黄丸入脑成分作用的潜在靶点,通过治疗靶点数据库、GeneCards等数据selleck合成库筛选阿尔茨海默病(AD)相关疾病靶点,取药物成分靶点与疾病靶点交集绘制韦恩图,通过STRING构建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网络模型,使用Cytoscape 3.7.2软件构建六味地黄丸“入脑成分-靶点-AD”网络关系图,通过Metascape数据库对交集靶点进行基因本体(GO)功能富集分析和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通路富集分析,分析关键通路。通过体外细胞实验,检测六味地黄丸脑脊液对D-gal损伤PC12细胞增殖率及β淀粉样蛋白(Aβ)_(1-42)、活性氧(ROS)、白细胞介素6(IL-6)、5-羟色胺(5-HT)和多巴胺(DA)水平的影响。结果:六味地黄丸可显著上调模型组大鼠新物体识别指数、穿越平台次数和靶象限停留时间,显著缩短定位潜伏期,差异均有极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并恢复海马神经元形态。通过数据分析,六味地黄丸给药后在大鼠脑脊液中发现7个原型Dibutyryl-cAMP体外入脑成分,分别为莫诺苷、(-)-奎宁酸、阿魏酸、芍药苷、泛酸、5-羟甲基糠醛和尿苷。通过网络药理学筛选六味地黄丸入脑成分潜在作用靶点102个,与AD共同靶点47个,获得44条GO信号通路和14条KEGG信号通路,与Aβ沉积、Tau蛋白磷酸化、氧化应激、炎症反应、能量代谢及神经递质水平密切相关。体外细胞实验结果显示,六味地黄丸脑脊液可显著升高D-gal损伤PC12细胞增殖率,5-HT、DA水平,显著降低Aβ_(1-42)、ROS和IL-6水平,差异均有极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六味地黄丸对D-gal模型大鼠的学习记忆能力具有改善作用,可能是六味地黄丸入脑成分通过抑制Aβ沉积、Tau蛋白磷酸化和氧化应激,抗炎、改善能量代谢障碍及调节神经递质水平来实现的。
AngioJet机械性吸栓术与单纯导管碎栓联合溶栓术治疗中高危急性肺动脉栓塞的疗效对比观察
目的 比较AngioJet机械性吸栓术与单纯导管碎栓联合溶栓术治疗中高危急性肺动脉栓塞(APE)的临床疗效。方法 RepSox研究购买选择2019年1月至2022年6月广西医科大学第四附属医院收治的中高危APE患者36例。根据患者的治疗意愿分为吸栓组selleckchem Dinaciclib(12例,采用AngioJet机械性吸栓治疗)和溶栓组(24例,采用单纯导管碎栓联合溶栓治疗)。比较两组的技术成功率、治疗成功率、手术操作时间、尿激酶用量、不良事件发生率、肺动脉栓塞(PE)复发率。结果 与溶栓组相比,吸栓组手术操作时间更长,尿激酶用量更少,Genetic basis手术前后经皮动脉血氧饱和度(SpO_2)差更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技术成功率、治疗成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91.67%vs 95.83%,75.00%vs 79.17%;P>0.05)。两组肺血管损伤、肾功能损伤、心律失常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吸栓组无出血病例,溶栓组发生出血8例(33.33%),两组出血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3~24(12.50±3.25)个月随访,两组PE复发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6.67%vs 12.50%;P>0.05)。结论 AngioJet机械性吸栓与单纯导管碎栓联合溶栓术均是治疗中高危APE的有效微创疗法。对于存在出血倾向的患者,AngioJet机械性吸栓在安全性上更具优势。
昆明市2020年常住18岁及以上居民高血压患病、知晓、治疗和控制情况分析
目的 了解昆明市2020年成人居民高血压的患病、知晓、治疗和控制现状,为高血压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利用云南省2020年在昆明市开展的成人居民主要慢性病及其危险因素调查数据,采用多阶段整群随机抽样方法,抽取昆明市4个县区18岁及以上常住居民为样本,分析昆明市不同特征居民高血压的患病率、知晓率、治疗率、控制率、知晓治疗率和治疗控制率。结果共收集6 308份有效问卷,其中高血压患者2 358人,高血压患病率为37.4%,标化患病率为26.7%;高血压知晓率、治疗率、控Belnacasan IC50制率、知晓治疗率和治疗控制率分别为55.8%、50.3%、63.5%、90.1%和71.2%。男性、老年、大专以下学历、超重和肥胖、中心性肥胖人群的患病率较高,男性、中青年、大专以下学历、吸烟、饮酒、非肥胖人群的患病知晓率较低,吸烟和饮酒人群的知BLZ945生产商晓治疗率较低,中青年、大专以下学历、吸烟、饮酒、肥胖人群的治疗控制率较低。结论 昆明市成人居民的高血压患病率偏高,知晓率、治疗率和控制率不高,不同人群各率差异较大,需采取针对性措施开Salivary microbiome展干预工作。
唑来膦酸联合依西美坦治疗激素受体阳性老年乳腺癌的疗效及安全性研究
目的 探讨唑来膦酸联合依西美坦治疗激素受体阳性老年乳腺癌的疗效及安全性。方enterovirus infection法 选取2018年4月—2021年4月海口市人民医院收治的106例激素受体阳性老年乳腺癌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53例。对照组接受单纯依西美坦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唑来膦酸治疗。统计两组治疗疗效和不良反应,观察两组治疗前后免selleck合成疫功能指标(CD3~+、CDGSK21184364~+、CD4~+/CD8~+)、性激素[雌二醇(E_2)、孕酮(P)、睾酮(T)]、骨标志物[β-胶原特殊序列(β-Cross Laps)、总骨Ⅰ型前胶原氨基端延长肽(PⅠNP)]变化。结果 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后CD3~+、CD4~+、CD4~+/CD8~+高于对照组(P<0.05),CD8~+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E_2、P、T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后血清β-Cross Laps、PⅠNP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并发症总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唑来膦酸联合依西美坦用药治疗激素受体阳性老年乳腺癌疗效较佳,可提高免疫功能,改善骨代谢水平,且未明显增加不良反应,安全有效。
以家庭为中心的赋能教育对乳腺癌术后病人上肢功能康复的效果评价
目的:探讨以家庭为中心的赋能教育对乳腺癌术后病人上肢功能康复的影响。方法:选取2022年5月—2022年8月在辽宁省某三级甲等医院乳腺外科接受乳腺癌改良根治术治疗的病人74例作为干预对象,依照随机数字表法将病人分为试验hepatorenal dysfunction组37例,对照组37例。试验组失访2例,对照组失访2例。试验组病人接受以家庭为中心的赋能教育,对照组病人接受常规健康教育,于术后1个月比较两组病人干预前后功能锻炼依从性、上肢功能及自我效能。结果:干预后试验组功能锻炼依从性量表得分高于对照组(P<0.05),上肢功能障碍评定简表(DASH简表)得分低于对照组(P<0.05);干预前,试验组和对照组中文版癌症自我管理效能感量表得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试验组和对照组中文版癌症自我管理效能感量表得分均高于干预前(P<0.001),且试验组高于对照组(P<Barasertib采购0.05)。结论:开展以家庭为中心的赋能教育,能够有效提高乳腺癌术后病人功能锻炼依从性,改善其上肢MC3试剂功能,增强自我效能,促进病人上肢功能的康复,为乳腺癌术后病人制定功能锻炼健康教育方案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和参考依据。
ZNF7基因在乳腺癌中的表达及其共表达基因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目的 运用生物信息学方法研究锌指蛋白7(zinc finger protein 7,ZNF7)基因及其共表达基因在乳腺癌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作用。方法 通过GeneCards及PubMeb数据库分析ZNF7基因的已知功能;通过UALCAN网站分析ZNF7在乳腺癌患者中的表达情况,以及年龄、性别等因素对其表达的影响;通过Kaplan Meier-Plotter工具绘制ZNF7的生存曲线;利用LinkedOmics网站研究ZNF7的共表达基因,并对它们进行基因本体(gene ontology,caveolae-mediated endocytosis GO)和京都基因和基因组百科全书(Kyoto Encyclopedia of Genes and Genomes, KEGG)通路富集分析;通过STRING数据库分析ZNF7的蛋白-蛋白相互作用(protein-protein interaction, PPI)网络及其功能。结果 ZNF7可能通过转录调控发挥炎症抑制和细胞保护活性,是特定肿瘤中强大的预后标志物,但其在乳腺癌中的角色尚不明确;ZNF7高表达患者生存率明显高selleck于低表达患者,但其表达不受年龄、性别等因素的影响。GO富集结果显示,ZNF7正向共表达基因主要参与核糖核蛋白的生物合成、染色体分离、DNA复制等生物学过程,定位于细胞核,并与DNA及RNA的催化活性、解螺旋酶活性、单链DNA及mRNA结合等分子功能相关;KEGG通路富集表明,ZNF7主要涉及真核生物核糖体生物合成、剪接体、RNA转运、细胞周期、同源重组等通路。在PPI中,核因子κB激酶调节亚基γ抑制剂(inhibitor of nuclear factor kappa B kinase regulatory subunit gamma, IKBKG)和氧化应激诱导生长抑制剂家族成员2(oxidative stress induced growth inhibitor family member 2,OSGIN2)分别参与细胞凋亡和分裂;核糖体蛋白S7(ribosomal protein S7,RPS7)与核糖体蛋白LR428体内8(ribosomal protein L8,RPL8)参与核糖体生物合成;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磷酸氧化酶4(nicotinamide adenine dinucleotide phosphate oxidase 4,NOX4)有助于超氧化物的产生。结论 ZNF7可能通过参与乳腺癌患者体内多条信号通路的网络调控,从而影响乳腺癌的发生和发展。
基于SYRCLE工具与ARRIVE指南评价针刺干预高血压动物实验研究的质量
目的 评价针刺干预高血压动物实验研究的偏倚风险PR-171与报告质量,分析实验设计、实施与报告中存在的不足,以减少动物实验偏倚风险和提高报告质量。方法 计算机检索中国知网、万方、维普、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Web of science、PubMed、Embase、The Cochrane Library等数据库,限制时间为建库至2022年10月8日,由两名研究员根据合格标准独立筛选针刺干预高血压动物的相关实验研究,并使用SYRCLE工具与ARRIVE指南2.0对纳入文献Torin 1分子式进行偏倚风险与报告质量评价。运用Excel 2019提取数据,根据结果进行描述性分析。结果 共纳入79篇针刺干预高血压的动物实验文献,其中有17篇文献与21篇文献分别发表在中文核心期刊和SCI期刊上。SYRCLE评价工具显示,10个条目中有5个条目评估良好,其他条目均plant innate immunity存在描述不充分或偏倚风险高的问题。在纳入的79篇文献中,19篇文献的偏倚风险较低,其余研究均存在一定的偏倚风险。ARRIVE指南2.0评价结果显示,38个亚条目中,有19个条目报告良好,而其他条目报告情况均较差。51篇文献的报告质量良好,其余研究报告不充分。结论 目前,针刺干预高血压动物实验的偏倚风险较高,报告质量普遍偏低。由于多数重要条目描述不充分,导致实验可重复性和结果转化均受到影响。建议在实验设计和报告过程中参考SYRCLE工具与ARRIVE指南2.0,以提高针刺干预高血压动物实验的规范性与整体质量。
南昌市青云谱区心脑血管疾病流行—危因—负担现状与防控对策研究
目的:了解2021年南昌市青云谱区18岁及以上居民心脑血管疾病(Cardiovascular and Cerebrovascular Diseases,CVDs)的流行现状,探讨CVDs人群与非CVDs人群其危险因素暴露水平的差异,了解该区居民CVDs的死亡情况及疾病负担,Alisertib为当地制定针对性CVDs防控对策提供支撑。方法: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法,于2021年,通过面对面方式对南昌市青云谱区2500例18岁及以上常驻居民进行问卷调查与体格检查。调查内容包括居民人口学特征、生活行为、饮食、紧张及慢性病患病等情况,并测量了其身高、体重、血压等。采用χ~2检验、趋势检验、Fisher确切法比较不同特征人群CVDs患病率的差异,探讨CVDs人群与非CVDs人群危险因素的暴露情况。通过死因监测系统收集2021年1月1日至2021年12月31日时间段南昌市青云谱区居民的死亡数据,采用国际疾病分类(第10版)对其根本死因进行分类。通过计算粗死亡率、死因构成比、期望寿命(Life Expectancy,LE)及去死因期望寿命(Death-causing Life Expectancy,DCLE)等指标描述当地居民死亡情况,并通过χ~2检验比较不同人口学特征人群粗死亡率的差异;通过过早死引发的潜在减寿年数(Potential Years of Life Lost,PYLL)、平均减寿年数(Average Potential Years of Life Lost,APYLL)及潜在减寿率(Potential Years of Life Lost Rate,PYLLR)等指标,分析了当地居民CVDs的负担。结果:(1)青云谱区居民健康相关因素暴露情况:吸烟率、现在吸烟率、戒烟率及二手烟暴露率分别为19.4%(标化率13.4%)、13.6%(标化率9.8%)、5.7%(标化率3.7%)及21.4%(标化率16.4%);饮酒率为18.2%(标化率14.0%),其中有害饮酒率为3.5%(标化率2.4%),危险饮酒率为1.6%(标化率0.9%),无害饮酒率为13.1%(标化率10.7%);运动率为82.1%,达标运动率为32.8%;睡眠不足者占44.1%;蔬菜、水果及奶制品摄入不足的居民分别占62.5%、80.8%及4TB and other respiratory infections2.6%;不合理摄油、盐的居民分别占94.2%、41.4%;经常感到紧张的居民占18.4%。(2)居民CVDs流行现状:CVDs患病率为13.6%(标化率8.5%),男女患病率无差异(12.6%vs14.6%,标化率:7.1%vs9.8%)。年龄愈大(χ~2=41.547,p<0.001)、文化程度愈低(χ~2=29.858、p<0.001)、BMI分级愈高(χ~2=5.061、p=0.024)、人均居住面积愈大(χ~2=4.020、p=0.045)的居民CVDs患病率更高。非脑力劳动者14.7%(95%CI:13.2%~16.1%)高于脑力劳动者2.8%(95%CI:0.5%~5.1%)(p<0.001)。(3)CVDs与非CVDs人群危险因素暴露现状:CVDs与非CVDs人群现在吸烟(10.9%vs14.1%)、戒烟(7.6%vs5.4%)、不吸烟(81.5%vs80.5%),其烟草暴露率无差别(p=0.091)。CVDs人群饮酒暴露程度低于非CVDs人群(p=0.039),其中饮酒无害(10.3%vs13.5%)、危险(1.5%vs1.6%)、有害(1.5%vs3.8%),不饮酒(86.8%vs81.0%)。CVDs人群不运动率13.5%低于非CVDs人群18.6%(p=0.002)。CVDs人群不合理摄盐率60.7%、睡眠不足率52.8%、经常感到紧张率22.3%均高于非CVDs人群38.4%、42.8%、17.7%(均p<0.05)。CVDs人群腰围63.3%、血压76.5%、血糖54.8%知晓率均高于非CVDs人群56.9%、64.6%、39.4%(p<0.05)。(4)居民CVDs死亡情况:CVDs粗死亡率为246.08/10万,标化死亡率(Standardized Mortality Rate,SMR)为252.39/10万,男性死亡率255.77/10万(SMR:245.73/10万)与女性235.65/10万(SMR:259.35/10万)无差别(p=0.230)。按SMR排位,CVDs死因顺位为脑血管疾病(Cerebrovascular Disease,CVD)103.11/10万、缺血性心脏病(Ischemic Heart Disease,IHD)98.57/10万、高血压心脏病(Hypertensive Heart Disease,HHD)34.89/10万、肺源性心脏Puromycin使用方法病(Chronic Pulmonary Heart Disease,CPHD)2.17/10万与慢性风湿性心脏病(Chronic Rheumatic Heart Disease,CRHD)1.68/10万。CVDs过早死粗死亡率为47.84/10万(SMR:44.59/10万),男性CVDs过早死粗死亡率高于女性(62.98/10万vs31.54/10万,p<0.001)。(5)CVDs负担:(1)CVDs对居民期望寿命损失11.23岁,损失率为13.38%,其中男性损失8.65岁、女性损失15.03岁。CRHD、CPHD、HHD、CVD、IHD损失寿命依次为5.31岁、5.38岁、5.99岁、6.22岁、7.15岁。(2)居民因CVDs死亡导致的PYLL、APYLL、PYLLR分别为6248.88人年、7.27年、17.90‰。PYLL及PYLLR中排在前列的是CVD(2983.69人年、8.55‰)与IHD(2112.24人年、6.05‰),CRHD造成的APYLL最大为9.49年。(3)居民因CVDs过早死亡导致的PYLL、APYLL及PYLLR分别为4045.33人年、24.22年及11.59‰。HHD导致的PYLL(4045.33人年)及PYLLR(11.59‰)位于首位,CVD造成的APYLL最大为26.52年。结论:(1)青云谱区18岁及以上居民CVDs标化患病率为8.5%。其流行现状为:男女患病率无差异,年龄愈大、文化程度愈低、BMI分级愈高、人均居住面积愈大的居民CVDs患病率更高,非脑力劳动者高于脑力劳动者。针对不同CVDs风险人群,以高危人群为重点强化差异化防控策略,显得尤为必要。(2)CVDs与非CVDs人群的烟草暴露率无差别。与非CVDs人群相比,CVDs人群主要表现为:饮酒暴露程度低、运动率高、不合理摄盐率高、睡眠不足率高、经常感到紧张率高,且腰围、血压、血糖知晓率均高。进一步强化高盐、睡眠不足、紧张等相关因素防控,倡导非CVDs人群早期危险因素干预,有利于降低CVDs风险。(3)当地居民CVDs的SMR低于同期全国水平,其中以CVD和IHD为主。CVDs死亡对期望寿命的损失11.23岁高于2016年江西省水平。居民因CVDs死亡导致的APYLL与PYLLR为7.27年、17.90‰,因CVDs早死导致的APYLL与PYLLR为24.22年及11.59‰。CVDs对居民寿命损失巨大,主要集中在过早死,可见加强30岁后甚至更早时间的CVDs防控干预,有利于减少因CVDs带来的沉重负担。
川芎嗪-哒嗪酮耦联化合物的合成及其抗血小板聚集活性
目的 探讨川芎嗪( TMP) -哒嗪酮耦联化合物的合成及其抗血小板聚集活性。方法 以 TMP 为原料,经溴代得到 2-( 溴甲基) -3,5,6-三甲基吡嗪备用; 以乙酰苯胺为原料,分别经傅 – 克反应、脱乙酰基、与水合肼环合,最后与 2-( 溴甲基) -3,5,6-三Fulvestrant核磁甲基吡嗪发生取代反应得到目标化合物 a; 化合物 b 的合成使用 3-( 4-甲氧基苯甲酰基) 丙酸为原料,分别经脱甲基、与水合肼环合,再与 2-( 溴甲基) -3,5,6-三甲基吡嗪发生取代反应获得; 以三甲基吡嗪和 α-酮戊二酸为原料,分别经 Minisci 反应和水合肼环合得到目标化合物 c; 家兔心脏取血,离心取上清分别得富血小板血浆( PRP) 和贫血小板血浆( PPP,用于调零) ,PRP 分别加目标化合物或阳性药阿司匹林( ASA) ,以 10 μmol/L 二磷酸腺苷( ADP) 或 0. 5 mmol/L 花生四烯酸( AA) 为诱导剂,采用 born 比浊法检测PRP 5 min以内的最大聚集率,计算目标化合物的抗血小板聚集率( AIR) 及半数抑制浓度( IC_(50)) PR-171研究购买。结果 成功合成 3 个目标化合物 a、b 及 c,化学结构经 HMRhepatic glycogenS、~1H NMR、~(13)C NMR 表征及 Scifinder 检索均为新化合物; 目标化合物 a、b 及 c 抑制血小板聚集活性大小顺序为 c > a > b,且优于 TMP 和 ASA。结论 TMP-哒嗪酮耦联合成的 3个目标化合物具有较好的抗血小板聚集活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