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统护理干预对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情绪、生命质量和睡眠质量的影响

目的 观察对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实施系统护理干预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2020年1月至2022年1月安阳市人民医院收治的82例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为研究对象,利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其中实施常规护理的41例患者收入对照组,其余实施系统护理干预的41例患者收入研究组,比较两组情绪、生命质量和睡眠质量的差异。结果 干预前,两组焦虑情绪评分和抑郁情绪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干预后,两组焦EPZ-6438抑制剂虑情绪和抑郁情绪评分均低于本组干预前,且研究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干预前,两组社会功能、心理功能、躯体功能、共性症状及副作MLN8237细胞培养用和白血病特异模板5个领域生命质量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干预后,两组5个领域生命质量评分均高于本组干预前,且研究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干预前,两组睡眠质量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干预后,两组睡眠质量评分均低于本组干预前,且研究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系统护理干预可疏导患者负面情绪,提高其生命质量,有助于改善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的睡眠质Label-free immunosensor量,干预效果显著。

运动性高血压与动脉硬化及血压变异性的相关性

目的 探讨运动性高血压(exercise hypertension, EH)与动脉硬化及血压变异性的相关性。方法 以锦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2019年7月至2021年12月期间进行“平板运动负荷试验”检查的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既往是否有高血压病病史及是否符合运动性高血压的诊断标准,分为血压正常无EH组(A组,42例)、血压正常EH组(B组,27例)、高血压病无EH组(C组,42例)和高血压病EH组(D组,39例)。所有受试者均行平板运动负荷试验、血生化检查、动脉硬化检测及24小时动态血压监测,记录相关指标。比较4个亚组间性别、年龄及体重指数(body mass index, BMI)、运动中最高收缩压及舒张压、甘油三酯(triglyceride, TG)、动脉硬化指数(arterosclerosis index, AI)、颈股脉搏Bioconversion method波传导速度(cfPWV)、踝臂指数(ankle-brachial index, ABI)、24小时收缩压及舒张压变异系数(coefficient of variability, CV)、夜间血压下降率及晨峰血压水平;将运动中最高收缩压和舒张压分别与上述指标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4组组间比较BMI、运动中最高收缩压及舒张压、TG、AI、cfPWV、ABI、24小时收缩压及舒张压CV、夜间收缩压下降率及晨峰血压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运动中最高收缩压与BMI、TG、AI、cfPWV、ABI及晨峰血压成正相关(P<0.05),与24小时收缩压及舒张压CV成负相关(P<0.05);运动中最高舒张压与收缩压及舒张压变异CV成正相关(P<0.05)。结论(1)平板运动负荷试验可检测EH,且EH可发生于血压正常BMN 673患者;(2)24小时动态血压监测对血压正常和高血压病患者Docetaxel研究购买的EH均有参考价值,而AI、cfPWV对高血压病患者的EH更有参考价值;(3)运动中收缩压异常升高与血脂水平、动脉硬化程度呈正相关,与血压变异性呈负相关,且运动中收缩压对运动负荷试验的反应性较舒张压敏感。

2型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社区卫生服务偏好研究

目的 了解2型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对社区卫生确认细节服务的选择偏好。方法 按照简单随机抽样与方便抽样相结合的方法,选取2022年5-8月在成都市8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就诊的216例2型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一般资料调查表、离散选择实验调查表对患者卫生服务Alisertib选择偏好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纳入患者较看重预约转诊服务(β=1.520,P<0.001)、药品可及性(β=1.008,P<0.001)和中医药服务(β=0.898,P<0.001),其次为医生类型(β=0.630,P<0.001)、长处方时间(β=0.576,P<0.001)和每月自付费用(β=-0.212,P<0.001)。纳入患者对预约转诊服务的支付意愿最高,其次为药品可及性高的服务和中医药服务。结论 2型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最看重预约转诊服务,其次为药品可及性和中医药服务,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可通过健全预约转诊制度、提升药品Arabidopsis immunity可及性、提供优质的中医药服务来推动慢性病管理。

优质康复护理对老年冠心病患者的影响观察

目的:探讨在老年冠心病患者治疗中辅以优质康复护理的干预效果。方法:以2019年1月—2020年12月在我院住院治疗的92例老年冠心病患者为研究对象,以随机数字表法分成研究组和常规组,各46例。FG-4592体外常规组给予常规护理,研究组给予优质康复护理,分析护理后两组护理效率、治疗依从性、室性心律失常纠正时间及生活质量。结果:研究组患者护理总有效率为95.7%,高于常规组的80.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各项指标依从性均高于常规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D-Lin-MC3-DMA5)。研究组室性心律失常纠正时间及生活质量评分均优于常规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优质康复护理干预可有效缓解老年冠心病患者临床症状,还能缩短室性心律失常纠正时间,提高患者依从性与生活质量,immune modulating activity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miR-181b-5p负调控CYLD的表达促进膀胱癌细胞增殖、迁移和侵袭

目的 探讨miR-181b-5p通过下调CYLD的表达促进膀胱癌细胞增殖、迁移和侵袭的作用。方法 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检测miR-selleck AZD6738181b-5p在膀胱癌细胞系(T24、UM-UC-3、5637)和人膀胱上皮永生化细胞(SV-HUC-1)中的表达水平。在T24和UM-UC-3细胞中转染miR-181b-5p模拟物(miR-181b-5p组)和miR-NC(对照组),CCK-8实验和克隆形成实验检测过表达miR-181b-5p对T24和UM-UC-3细胞增殖的影响,Transwell实验检测过表达miR-181b-5p对T24和UM-UC-3细胞迁移和侵袭的影响。采用生物信息学预测miR-181b-5p潜在下游靶基因CYLD,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实验验证miR-181b-5p是否与CYLD的3′-UTR结合,qRT-PCR检测过表达miR-181b-5p对CYLD mMediator kinase CDK8RNA的影响,Western blot法检测过表达miR-181b-5p对CYLD蛋白的影响。在T24和UM-UC-3细胞中沉默CYLD的表达,采用CCK8实验、克隆形成实验和Transwell实验检测沉默CYLD对T24和UM-UC-3细胞增殖、迁移和侵袭的影响。结果 与SV-HUC-1比较,膀胱癌细胞系中miR-181b-5p的表达水平升高(P<0.05)。与对照比较,过表达miR-181b-5p和沉默CYLD均促进膀胱癌细胞的增殖、迁移和侵袭(P<0.05)。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实验结果显示,过表达miR-181b-5p明显降低野生型CYLD的荧光素酶活性(P<0.05)。qRT-PCR和Western blot法结果显示过表达miR-181b-5p显著下调CYLD mRNselleck抑制剂A和蛋白的水平(P<0.05)。结论 miR-181b-5p通过负调控CYLD的表达促进膀胱癌细胞的增殖、迁移和侵袭。

“互联网+”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模式对社区中青年患者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的防控效果

探讨”互联网+”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模式对社区中青年患者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等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ASCVD)相关危险因素的防控效果。回顾分析2020年1—12月上海市杨浦区新江湾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签约和诊治的231例患者,根据干预方式不同分为接受常规传统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传统组113例和采取”互联网+”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模式进行干预的互联网组118例。比较两组患者selleck产品干预前、干预后3个月、干预后1年组内和组间的收缩压、购买BMS-907351舒张压、空腹血糖(FPG)、低密度脂蛋白(LDL-C)、三酰甘油(TG)、总胆固醇(TC),对比两种干预模式的防控效果。两组患者性别、年龄、高血压比例、糖尿病比例、血脂异常比例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0.05)。干预前两组患者的收缩压、舒张压、FPG、LDL-C、TG、TC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0.05);干预后3个月,两组患者的收缩压、舒张压、FPG、LDL-C、TG、TC较干预前下降(0.05),互联网组的收缩压和舒张压较传统组下降(0.05),两组FPG、LDL-C、TG、TC无差异(0.05);干预后1年,两组患者收缩压、舒张压、FPG、LDL-C、TG、TC较干预前均下降(0.05),且互联网组各项指标较传统组下降(0.05)。”互联网+”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对社区Fetal Biometry中青年患者ASCVD相关危险因素的防控效果优于传统签约模式,使患者受益程度更高。在临床应用过程中,可以根据患者具体情况逐步推广、因地制宜、量身定制,使粗放的传统签约服务向精细化签约服务发展,提高慢性病的防控效果。

斑蝥素经PI3K/Akt/PKC通路对血小板功能的调控作用

目的 探讨斑蝥素(Cantharidin, CTD)对血小板功能的影响和抗血小板聚集的作用机制。方法 采集健康志愿者静脉血,提取洗涤血小板,聚集仪检测CTD(2.5、5、10μmol·L~(-1))对胶原、凝血酶、ADP和佛波酯(Phorbol-12FUT-175-myristate-13-acetate, PMA,PKC激动剂)诱导的血小板聚集,和对ATP释放的影响。荧光显微镜拍照观察CTD对纤维蛋白原表面的血小板扩展功能和对血小板斑块回缩的影响。检测CTD联用740Y-P(PI3K特异性激动剂Topical antibiotics)对胶原诱导血小板的聚集率,Western blot检测PI3K蛋白磷酸化水平。小鼠腹腔注射CTD(0.35、0.7 mg·kg~(-1))和阿司匹林(30 mg·kg~(-1)),观察胶原诱导各组离体血小板聚集率,检测PI3K、Akt和PKC蛋白磷酸化水平,检测凝血指标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和小鼠断尾流血时间。结果 CTD抑制胶原、凝血酶和PMA诱导的血小板聚集和抑制ATP释放,对ADP诱导的血小板聚集无影响,CTD抑制血小板扩展和斑块回缩,740Y-P处理能够减弱CTD对胶原诱导的血小板聚集的抑制作用获悉更多。CTD抑制离体血小板聚集功能和PI3K、Akt和PKC磷酸化水平,延长APTT和小鼠尾巴出血时间。结论 CTD抑制血小板聚集、释放、扩展、斑块回缩和影响止血功能,其机制与调控PI3K、Akt和PKC蛋白磷酸化水平有关。

异紫堇碱对肺癌A549细胞增殖、迁移和侵袭的作用

目的 探讨异紫堇碱对肺癌A549细胞增殖、迁移和侵袭的影响及其分子机制。方法 将A549细胞分为对照组,异紫堇碱低、中、高剂量组,miR-NC组,miR-1296-5p组,anti-miR-NC组E-616452,anti-miR-1296-5p组,异紫堇碱+anti-miR-NC组,异紫堇碱+anti-miR-1296-5p组。MTT法检测细胞增殖抑制率,Transwell实验检测细胞迁移和侵袭能力,RT-qPCR法检测miR-1296-5p和花斑抑制因子同源物1(SUV39H1)mRNA表达,LY2157299半抑制浓度Western blot法检测相关蛋白表达,双荧光素酶报告实验验证miR-1296-5p和SUV39H1的靶向关系。结果 不同剂量异紫堇碱处理A549细胞后,细胞增殖抑制率升高,迁移、侵袭细胞数降低,miR-1screening biomarkers296-5p表达升高,SUV39H1 mRNA和蛋白表达降低,并呈剂量依赖性(P<0.05)。miR-1296-5p靶向调控SUV39H1,过表达miR-1296-5p可抑制肺癌细胞增殖、迁移和侵袭。结论 异紫堇碱可能通过调控miR-1296-5p/SUV39H1抑制肺癌细胞增殖、迁移和侵袭。

266例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的染色体核型、基因突变及治疗观察

目的 观察266例急性髓系白血病(AML)患者的染色体核型、基因突变及治疗情况。方法 AML患者266例,采用R显带技术检测染色体核型,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技术检测基因突变;所有患者采用IA方案、DA方案或HA方案治疗,观察不同ELN危险分层、基因突变种类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 266例AML中,染色体异常核型105例,其中复杂核型26例、t(8;21)(q22;q22)核型18例、Inv(16)(p13q22)核型10例selleck S63845、5q-核型7例、-Y核型9例、-7核型6例、其他核型29例;基因突变182例,其中WT1基因突变29例、CEBPA基因突变27例、DNMT3A基因突变27例、NPM1基因突变19例、TET2基因突变17例、FLT3-ITD基因突变17例、IDH2基因突变17例、KIT基因突变13例、NRAS基因突Tibiofemoral joint变15例、RUNX1基因突变12例、CBFβ-MYH11基因突变10例、IDH1基因突变8例、BCOR基因突变7例、BCR-ABL基因突变7例、TP53基因突变7例、ASXL1基因突变5例、KMT2A基因突变5例、PTPM11基因突变3例、ZRSR2基因突selleckchem RAD001变2例、EZH2基因突变2例。预后良好、预后中等、预后不良者CR率分别为73%、70%、45%,良好、中等者分别与不良者比较,P均<0.05。1种基因突变、2种基因突变、≥3种基因突变患者CR率分别为64%、55%、56%,两两比较,P均>0.05。结论 266例AML患者染色体异常核型较多,基因突变种类以1种和2种较多见,患者预后以中等、不良为主,且基因突变种类越多临床预后越差。

载姜黄素的透明质酸-熊果酸-硫辛酸交联纳米粒的制备及其体外抗肿瘤活性

目的 制Regorafenib作用备载姜黄素的透明质酸-熊果酸-硫辛酸交联纳米粒(Cur/cLA-HU NPs),并进行体外抗肿瘤活性评价。方法 以载药量、包封率为指标,采用超声法,通过单因素考察优化Cur/cLA-HU NPs的制备工艺,并对Cur/cLA-HU NPs的粒径、Zeta电位、形态和体外释药情况进行评价。通过荧光倒置显微镜分析HepG2细胞对Cur/cLA-HU NPs的摄取,以MTT法考察Cur/cLA-HU NPs对HepG2细胞的毒性。结果 最佳载药工艺为:以甲醇为药物姜黄素有机溶剂,以药质比4∶10进行投料,超声于100 W寻找更多下次数为3次,每次处理3 min,超声程序设置为开2 s、停4 smedial gastrocnemius。Cur/cLA-HU NPs的包封率为(87.91±1.51)%,载药量为(16.64±0.45)%,粒径为(172.3±2.57)nm,PDI为(0.174±0.021),分散均匀,Zeta电位为(-35.3±2.12)mV。Cur/cLA-HU NPs具有还原响应性,释放药物的快慢受到GSH浓度的影响;靶向肿瘤细胞,且被细胞快速摄取;对HepG2人肝癌细胞增殖具有明显抑制作用。结论 Cur/cLA-HU NPs载药量和包封率高,其体外抗肿瘤活性稍优于姜黄素,具有肿瘤靶向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