胰体尾切除术不同手术方法治疗胰腺恶性疾病的网状Meta分析

目的:微创胰体尾切除术(Minimally invasive distal pancreatectomy,MIDP)是一种要求极高的手术方式,在肝胆胰外科手术发展中进步缓慢且临床医师很难精确掌握。机器人手术因其手术视野宽阔和机械手臂的灵活性而得到广泛应用。本研究采用网状Meta分析旨在对比微创胰体尾切除术和开放性胰体尾切除术(Open distal pancreatectomy,ODP)治疗胰腺恶性疾病的优劣,为临床诊疗提供依据。方法:系统检索相关文献数据库,包括Pubmed、Web of science、The Cochrane library和Embase数据库,检索时间限定为自建库至2021年11月,筛选出比较MIDP和ODP治疗胰腺恶性疾病的相关英文文献。主要对术中(手术时间、估计失血量、保脾率等)、术后(总并发症率、住院时间、胰瘘率等)和肿瘤学(R0切除率、总淋巴结获取数量)结局指标进行评价。使用Stata 14.0软件对提取的数据进行网状Meta分析。结果:经文献筛选后,最终纳入69篇英文文献,共16220名患者,其中39%(n=6253)为完全腹腔镜胰体尾切除术(Total laparoscopic distal pancreatectomy,TLDP)、5%(n=831)为完全机器人胰体尾切除PUN30119化学结构术(Total robotic distal pancreatectomy,TRDP)、50%(n=8075)为ODP。术中结果方面:与TLDP、HLDP(Hand-assisted laparoscopic distal pancreatectomy,HLDP)和ODP相Y-27632纯度比,TRDP组术中估计失血量(SUCRA:92.8%)和输血率(SUCRA:78.1%)均显著降低,但TRDPEvidence-based medicine组需要更长的手术时间(SUCRA:33.2%)。相反,RADP组保脾率最高(85.7%)。术后结果方面:五种DP手术技术在胃排空障碍、肺部并发症及腹部脓肿发生率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RDP组总并发症率(SUCRA:87.9%)、主要并发症率(SUCRA:98.7%)、胰瘘率(SUCRA:94.7%)、切口感染率(SUCRA:88.3%)、再手术率(SUCRA:96.2%)、局部复发率(SUCRA:99.3%)及30天死亡率(SUCRA:84.3%)均低于其他四组DP手术方式,但TRDP组住院总费用显著增高(SUCRA:9.8%)。另外,RADP组住院时间相对更短(SUCRA:93.7%)。结论:目前的结果分析证明,与ODP相比,MIDP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保脾率、R0切除率及总淋巴结获取数目,同时降低总体并发症率、胰瘘率、再手术率、局部复发率、切口感染率、估计失血量及输血率,但是延长了手术时间。另外,相比于腹腔镜技术,机器人手术更具有临床和肿瘤学优势,更适合胰腺恶性疾病的手术。

鸡乳酸脱氢酶A基因突变对DF-1细胞能量代谢和法氏囊病毒增殖的影响

基于CRISPR/Cas9方法对DF-1细oncologic imaging胞的鸡乳酸脱氢酶A(GgLDHA)基因进行定向突变,有效减少了乳酸积累,明显改善了细胞的能量代谢状态,并显著提高了DF-1细胞的法氏囊病毒(IBDV)增殖能力。首先,通过启动子优化构建了适用于DF-1细胞的CRISPR载体Dibutyryl-cAMP NMR;随后通过同时共转靶向GgLDHA的2条sgRNAs,获得了13株GgLDHA基因突变型细胞株,其蛋白表达水平和酶活出现不同程度的下降。通过对突变克隆细胞株生长、葡萄糖和乳酸代谢、能量代谢以及IBDV增殖研究发现,乳酸对葡萄糖得率从2.1显著下降为1.6,ATP合成速率明https://www.selleck.cn/products/LBH-589.html显提高,相比对照细胞最高提高了57%,突变细胞株的能量代谢效率获得了有效改善。突变型细胞株的IBDV滴度较野生型均有明显增加,相比对照最大提高了5倍。通过定向突变GgLDHA基因,明显降低了DF-1细胞的乳酸积累,有效改善了细胞的能量代谢状态,并显著促进了IBDV病毒的增殖,为提高IBDV病毒疫苗的生产能力提供了一种新思路。

时间理念下的干预模式对高血压基底节区脑出血术后患者运动功能及生活质量的影响

目的 探讨时间理念下的干预模式对高血压基底节区脑出血术后患者运动功能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 选取2020年9月至2021年9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收治的110例高血压基底节区脑出血患者,采selleck化学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55例。对照组给予术后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在Biological a priori对照组基础上采取时间理念下的干预模式,两组均干预3个月。比较两组干预前、干预3个月后运动功能(Fugl-MeyeQ-VD-Oph分子式r运动功能评分量表评估)、生活质量[健康调查量表36(SF-36)评估]及干预期间护理满意度。结果 干预3个月后,两组Fugl-Meyer评分高于干预前,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两组SF-36评分高于干预前,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整体护理满意度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高血压基底节区脑出血术后患者应用时间理念下的干预模式可提高运动功能,改善生活质量,提高护理满意度。

升主动脉注射鱼精蛋白对婴儿体外循环心脏直视手术肺泡灌洗液中炎性因子的影响

目的探讨经升主动脉注射鱼精蛋白对婴儿体外循环心脏直视手术肺泡灌洗液中炎性因子的影响,进一步证实其肺保护作用机制。方法随机抽取60例(年龄≤10个月,体质量≤8kg)行体外循环心脏直视手术selleck合成患儿,分为实验组(升主动脉组,30例)和对照组(中心静脉组,30例),比较两组注射鱼精蛋白前肺泡灌洗液中组胺、类胰蛋白酶及白三烯B4含量变化。结果实验组及对照组体外循环前肺泡灌洗液中组胺、类胰蛋白酶及白三烯B4含量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对照组注射鱼精蛋白6h肺泡灌洗液中组胺[(61.1±10.2)μg/L与(35.4±8.9)μg/L]、类胰蛋白酶[(73.9±10.2)U/L与(56.5±7.1)U/L]及白三烯B4[(86.8±8IACS-10759.1)ng/L与(68.4±5.9)ng/L]均较实验组显著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2.005、1.862、2.114,P均<0.05)。术后机械通气时间实验组比Angioedema hereditário对照组缩短[(6.3±0.8)h与(10.1±1.2)h;t=1.895,P<0.05]。结论经升主动脉注射鱼精蛋白能够减轻婴儿体外循环心脏直视手术肺泡灌洗液中炎性因子的产生,减轻肺损伤,是一种良好的肺保护措施。

反刍动物全消化道营养调控理论探讨

在早期研究中,人们发现反刍动物由于具有独特的复胃消化代谢体系,其皱胃和肠道的食糜排空规律与单胃动物存在显著Torin 1差异。但受研究手段的制约,对于进入皱胃的食糜成分、胃肠道消化酶、微生物组成以及营养物质进入瘤胃后的消化代谢规律开展的研究极少。在此后的研究中,反刍动物瘤胃的作用selleckchem Bucladesine受到高度重视,而消化道的其他部位特别是皱胃和肠道在营Immunomagnetic beads养物质消化代谢中的作用却长期被忽视。此后,有限的研究表明瘤胃后的消化道在营养物质消化代谢中可能具有重要作用,特别是随着肉牛高精饲料育肥技术的发展,这种重要性日趋提高。笔者认为,将反刍动物不同消化部位的营养物质消化代谢作为整体进行考虑,建立全消化道营养调控理论,会更符合反刍动物营养学研究的需要,对指导反刍动物生产也将更具有针对性。当前,优先研究的重点应是探明瘤胃后消化道中营养物质的消化代谢规律,以及消化道不同部位如何协同实现营养物质的消化代谢。

模拟快递运输对雌性中华绒螯蟹活力及其蟹肉品质的影响

探究雌性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在运输过程中活力、生化特性和滋味品质的变化,并分析三者之间的相关性。通过模拟电商生鲜运输条件,对模拟快递运输24 h、48 h和72 h的中华绒螯蟹活力进行统计和评价,以乳酸、挥发性盐基氮(TVB-N)和pH等分析中华绒螯蟹蟹肉生化特性的变化,同时以游离氨基酸、呈味核苷酸及感官等评价中华绒螯蟹蟹肉滋味品质的变化。结果显示,中华绒螯蟹在24 h的模拟运输下,无死亡且活力强劲,蟹肉乳Dorsomorphin小鼠酸和TVB-N等与0 h组无显著差异,且24 h组蟹肉的苦味氨基酸含量最低,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为105.10 mg/100 g,印证了活蟹当日送达的重要性。超过24 h后,中华绒螯蟹的活力显著下降,死亡率上升,其中模拟运输48 h后死亡率为3.33%,72 h后死亡率达40.00%;其蟹肉乳酸、TVB-N及pH显著升高;随着运输时间的延长,蟹肉鲜、甜、苦味游离氨基酸含量均呈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而在模拟运输72 h后,IMP含量显著增加至97.47 mg/ABT-263体内实验剂量100 g,GMP含量骤降至6.49 mg/100 g。感官结果则表明,经过模拟快递运输后蟹肉的鲜味强度降低。综上,随着运输时间的延长,雌性中华绒螯蟹的死亡率显著上升,活力显著下降,生化特性和滋味品质发生显著改变,本研究可为销售运输过程中中华绒螯蟹的品质变化提供参考并为后续运输条件优化提供理论依据。

以心动过速为首发症状的先天性高乳酸血症1例并文献复习

儿童持续乳酸血症通常见于严重的遗传代谢缺陷,病因为丙酮酸代谢障碍及糖原异生系统中的酶活性缺乏和线粒体呼吸链代谢障碍,表现为慢性酸中毒,应激甚至激发代谢危象,常涉及多系统,临床表现复杂,诊断较为困难。报道1bioaccumulation capacity例郑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收治的先天性高乳酸血症患儿,临床表现以持续心动过速、心肌酶异常、高乳酸血症、高血氨、尿有机酸增高,经3个月余的纠正酸中毒、维生素替代等缓解病情治疗,基因变异诊断明确后家属消极治疗,随访3月内病情进行性加重,最后出现代谢危象以多脏器衰竭放弃治疗。临床上对不明原因的顽固性窦性心动过速、心肌酶异常、高乳酸血症、高氨血症、尿有机酸增高患儿,应及时完善尿代谢筛查、血遗传代谢病氨基酸和酰基肉碱谱筛查及线粒体环Staurosporine临床试验基因测序,排除先天AG-221临床试验性有机酸血症及氨基酸代谢异常的遗传代谢病。

PET/CT肺癌病灶参数与血清CEA、CYFRA21-1的相关研究

目的 探讨PET/CT肺癌病灶参数与血清CEA、AZD1152-HQPACYFRA21-1的相关关系。方法 回顾性选取我院2019年1月-2020年6月我院收治的151例肺癌患者。并根据病理结果分bio-based polymer为腺癌组(n=50),小细胞癌组(n=51),鳞癌组(n=50)对三组患者均进行PET/CBelumosudil临床试验T检查,并对其检查参数与血清CEA、CYFRA21-1水平进行分析。结果 腺癌组最大标准化摄取值显著高于鳞癌组和小细胞癌组;鳞癌组病灶糖醇解总量显著高于腺癌组和小细胞癌组,代谢体积和病灶直径低于腺癌组和小细胞癌组(P<0.05);腺癌组CEA显著高于鳞癌组和小细胞癌组;鳞癌组病CYFRA21-1显著高于腺癌组和小细胞癌组(P<0.05);CEA与病灶直径呈正相关性,CCYFRA21-1与最大标准化摄取值、病灶糖醇解总量、代谢体积呈正相关。结论 PET/CT肺癌病灶参数与血清CEA、CYFRA21-1具有相关性,最大标准化摄取值和病灶糖醇解总量在腺癌患者中较高,鳞癌患者的肿瘤直径和代谢体积较低。

免疫检查点PD-L1/PD-L2在胰腺癌中的临床意义以及家族性胰腺癌患者中发现的PALB2错义变异的功能研究

背景:胰腺导管腺癌是一种高度恶性肿瘤,其五年生存率约为8%。手术切除联合全身化疗目前仍是胰腺癌唯一有效的根治方式,然而仅有约10%的患者具有手术机会。因此,寻找其他有效的治疗方案是胰腺癌中急需解决的问题。基于抗PD1(Programmed cell death-1,程序性死亡受体-1)/PD-L1(Programmed cell death ligand-1,程序性死亡受体-配体1)轴的免疫治疗可以显著改善多种晚期肿瘤的预后,例如非小细胞肺癌,肾细胞癌以及恶性黑色素瘤等,然而其在胰腺导管腺癌中的效果不尽如人意。为了进一步了解PD1轴在胰腺癌中的临床意义,我们分析了 PD1的两个配体 PD-L1/PD-L2(Programmed cell death ligand-2,程序性死亡受体-配体 2)与临床病理特征、免疫浸润细胞及几个重要的DNA损伤应答分子之间的关系,并探索了它们在胰腺癌中的预后意义。方法:(1)首先,我们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了 291例手术切除的原发性胰腺导管腺癌石蜡包埋组织中PD-L1和PD-L2的表达,并分别对肿瘤细胞上和间质免疫细胞上的染色进行评估;(2)随后,卡方检验用于分析PD-L1和PD-L2与临床病理特征、肿瘤间质中的免疫浸润细胞以及肿瘤细胞中DNA损伤应答分子之间的相关性;(3)此外,我们运用COX回归风险模型(Enter法)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以探索PD-L1和PD-L2的表达在胰腺癌中的预后意义;(4)最后,我们也分析了 PD-L1和PD-L2对术后辅助化疗的影响。结果:(1)PD-L1和PD-L2在胰腺癌肿瘤细胞上表达的阳性率分别为30%(80/264)和40%(100/255),而二者在间质中免疫细胞上的阳性表达率均为20%(54/264,50/255);(2)PD-L1在肿瘤细胞上的表达与其在免疫细胞上的表达呈显著正相关(p<0.0001),PD-L2的表达也呈现同样的结果;然而PD-L1与PD-L2之间不存在相关性,其中61例样本表现为PD-L2单阳性,38例样本表现为PD-L1单阳性,34例样本表现为PD-L1和PD-L2共表达;(3)此外,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PD-L1在肿瘤细胞上的表达与几个临床病理特征相关,比如肿瘤淋巴结分期N1期(p=0.011)和AJCC分期Ⅱ期(p=0.002),而与免疫浸润细胞无关;与之相反的是,PD-L1在免疫细胞上的表达与多种T淋巴细胞浸润相关,包括CD3+(p=0.007)、CD4+(p=0.023)、CD8+(p=0.043)、FOXP3+(p<0.0001)以及 CD45RO+(p=0.014)T细胞;(4)PD-L2在肿瘤细胞上的表达与FOXP3+调节T细胞浸润(p=0.001)以及BRCA2高表达(p<0.0001)呈显著正相关,而PD-L2在免疫细胞上的表达仅与Foxp3(p=0.015)相关;(5)生存分析表明 PD-L1[风险比(hazard ratio,HR)1.403,95%置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CI):1.010-2.055,p=0.046]和 PD-L2(HR 1.476,95%CI:1.042-2.091,p=0.028)在肿瘤细胞上的阳性表达是胰腺癌不良疾病特异生存期的独立风险因素;此外,亚组分析表明肿瘤细胞上PD-L2的阳性表达在淋巴结阴性组(p=0.023)、肿瘤中高分化组(p=0.004)、BRCA1低表达组(p=0.017)、p53正常表达组(p=0.034)以及错配修复正常组(p=0.004)等亚组中是不良预后的独立风险因素;(6)最后,生存分析表明无论肿瘤细胞是否表达PD-L1和PD-L2,术后辅助化疗均可以显著影响患者预后,而免疫细胞上PD-L1和PD-L2 阳性表达的病例中,术后辅助化疗对患者生存无影响。结论:(1)PD-L1和PD-L2可以作为胰腺癌预后的预测指标;(2)胰腺癌中PD-L1和PD-L2的表达与T淋巴细胞浸润之间存在潜在的关联;(3)BRCA2的表达与PD-L2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推测同源重组修复通路可能调节胰腺癌中PD-L2的表达;(4)PD-L2或许可以和BRCA1、p53以及错配修复蛋白等DNA损伤应答分子一起共同用于构建胰腺癌风险模型;(5)PD-L1和PD-L2在免疫细胞上的表达可能具有预测胰腺癌术后辅PF-02341066助化疗效果的作用。背景:PALB2(Partner And Localizer Of BRCA2)最初被发现可募集及定位BRCA2至细胞核中,并增强BRCA2在核中的稳定性。后续研究证明双等位基因PALB2缺失可导致范可尼贫血的发生,且该种类型的范可尼贫血与BRCA2缺失Bioluminescence control引起的亚型具有相似的临床和细胞学特征。此外,PALB2也是同源重组修复通路的主要参与者,一直被认为是乳腺癌和胰腺癌的风险基因。目前Clinvar数据库中记载了多种肿瘤中发现的上千个PALB2的突变,其中的绝大多数为意义未明的错义变异。基于细胞实验的功能表征对明确这些变异的临床意义具有重要的支持作用。然而,目前尚未有关于家族性胰腺癌中PALB2突变体的功能研究,甚至在所有肿瘤中PALB2突变体被报道的都较少。方法:本研究中,我们通过靶向测序在一个家族性胰腺癌登记中心的54名胰腺癌患者中发现了两个新的PALB2胚系错义突变,分别为c.191C>T和c.311C>T,这两个突变分别编码 p.Ser64Leu(S64L)和 p.Pro104Leu(P104L)突变体。基于 PALB2的生物学功能,我们通过以下实验检测了突变体S64L和P104L对DNA损伤应答的影响:(1)首先,在缺乏内源性PALB2表达的EUFA1341中通过逆转录病毒载体稳定表达野生型PALB2及S64L和P104L变异型PALB2,并使用免疫共沉淀检测SVE-822配制64L和P104L变异对PALB2与其N端结合蛋白之间相互作用的影响;(2)其次,通过免疫荧光检测用野生型PALB2及S64L和P104L变异型PALB2重组的EUFA1341细胞中PALB2及其下游分子RAD51在细胞核中的募集;(3)随后,通过DNA双链断裂起始的同源重组实验在含GFP报告基因的U2OS-DR细胞中检测PALB2的S64L和P104L变异对细胞同源重组活性的影响;(4)最后,通过集落形成实验检测PALB2的S64L和P104L变异对EUFA1341细胞对电离辐射(ionizing radiation,IR)和 PARP(poly ADP-ribose polymerase,聚腺苷二磷酸核糖聚合酶)抑制剂的敏感性的影响。结果:(1)免疫共沉淀结果显示,与野生型PALB2相比,S64L和P104L变异型PALB2与其N端结合蛋白包括BRCA1、KEAP1、RAD51及RAD51AP1的相互作用未发现明显减弱;(2)对EUFA1341细胞核中PALB2及RAD51的募集灶定量分析显示,与野生型PALB2相比,S64L和P104L变异型PALB2对其自身以及下游重组酶RAD51在DNA损伤处的募集水平显著降低;(3)S64L和P104L均可以很大程度的减少细胞系中的DNA双链断裂引起的同源重组修复通路的活性,且二者的活性介于野生型PALB2和空载体之间;(4)这两种变异均可以导致EUFA1341细胞对IR和PARP抑制剂的敏感性增高。结论:我们的结果首次确定了与家族性胰腺癌相关的功能性有害的位于已知功能区域以外的PALB2 N端错义变异。由于这两种变异可损害细胞的DNA损伤应答,因此可能会增加癌症发生的风险。此外,我们的结果支持使用电离辐射或PARP抑制剂对携带有害PALB2变异的胰腺癌和其他肿瘤进行个性化治疗的可能性。

Corin基因多态性与血压钠钾反应性的相关性分析

目的 Corin是一种可将心房利钠肽前体(pro-ANP)切割成更小的生物活性分子心房利钠肽的跨膜丝氨酸蛋白酶,参与高血压、心脏肥大的病理生理过程。本研究旨在探讨Corin基因多态性与钠钾饮食干预后血压反应性之间的关系。方法 本课题组2004年从中国陕西bio-responsive fluorescence宝鸡7个村庄的124个家庭中招募514名参与者进行慢性盐负荷试验干预,包括3 d基线期、7 d低盐饮食、7 d高盐饮食和7 d高盐补钾饮食干预。选取15个Corin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SNP)位点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Corin SNP位点rs12509275与低盐期舒张压反应性显著相关,而rs3749584与低盐期脉压差反应性相关。SNP rsTamoxifen化学结构3749584、rs10517195与高盐期脉压差反应性相关。此外,rs17654278与高盐补钾期收缩压反应性相关;rs2271037与高盐补钾期舒张压反应性显著相关。rs4695253、rs12509275、rs2351783、rs36090894与高盐补钾期脉压差反应性更多相关。结论 Corin基因多态性与血压钠钾反应性密切相关,提示Corin基因可能参与血压盐敏感性及钾敏感性的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