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6例大肠腺瘤患者中医证型分布特点及其与病理学因素的相关性分析

目的:探讨大肠Swine hepatitis E virus (swine HEV)腺瘤的中医证型分布特点及其与病理学因素、血脂指标的相关性。方法:选择2020年1~12月江南大学附属医院消化内科收治的大肠腺瘤患者306例,收集其临床资料,判定中医证型,分析中selleck抑制剂医证型与临床特征(性别、年龄、吸烟、饮酒、合并脂肪肝、合并糖尿病、是否行胆囊切除术)、病理特征(腺瘤数量、腺瘤直径、病理类型、异型增生程度)、血脂指标[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低密度脂蛋白(LDL)、高密度脂蛋白(HDL)]的相关性。结果:中医证型与年龄、饮酒、合并糖尿病有较大相关性(P<0.05或P<0.01)。湿瘀阻滞证患者年龄在61岁(中位年龄)以上的占比高于其他证型;肠道湿热证中饮酒、合并糖尿病患者的占比高于其他证型。中医证型与腺瘤数量、腺瘤直径、病理类型、异型增生程度均有相关性(P<0.05或P<0.01)。湿瘀阻滞证以多发腺瘤为主,而气滞血瘀证、脾虚瘀滞证及无证型可辨者均以单发腺瘤多见。5个证型腺瘤直径≤5 mm者占比均较少,湿瘀阻滞证以腺瘤直径>10 mm者为主,气滞血瘀证、脾虚瘀滞证及无证型可辨者以腺瘤直径5~10 mm者为主。5个证型均以管状腺瘤、低级别上皮内瘤变为主。气滞血瘀获悉更多证中TC、LDL水平均高于其他证型,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结论:大肠腺瘤湿瘀阻滞证患者有更易患癌的高风险趋势,气滞血瘀证与血脂异常有一定的相关性。

益气通络胶囊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疗效观察

目的 探究硫辛酸胶囊联合益气通络胶囊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iabetic peripheral neuropathy,DPN)的治疗效果。方法 选取2019年6—12月的60例DPN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服用硫辛酸胶囊进行治疗,联合组在服用硫辛酸胶囊的基础上加服益气通络胶囊,两组疗程均6个月。观察两组患者的正中神经、腓总神经两者运动Telaglenastat供应商神经传导速度(motor nerve conduction velocity,MCV)和感觉神经传导速度(sensory nerve conduction velocity,SCV)在治疗前后有何差异,同时比较治疗前后两组患者多伦多临床评分系统(Toronto clinical scoring system,TCSS)评分、密歇根糖尿病神经病变评分(Michigan diabetic neuropathy score,MDNS)。比较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情况。GSI-IX说明书结果 两组患者治疗后MCV和SCV与治疗前相比,均有较大程度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联合组MCV和SCV水平的提高程度高于对照组(P <0.05)。治疗后两组TCSS评分、MDNS评分均明显降低,联合组toxicogenomics (TGx)下降更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两组均未出现不良反应。结论 硫辛酸胶囊联合益气通络胶囊治疗DPN的疗效确切,可显著改善患者的MCV和SCV,TCSS评分和MDNS评分均降低。两者联合用药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疗效显著。

新型布尼亚病毒感染患者凝血功能异常及其临床意义

目的探讨新型布尼亚病毒感染后患者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症状(SFTS)发病期和恢复期的凝血和血栓相关指标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择2020年4月12日至8月12日在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新型布尼亚病毒感染后SFTS患者, 其中SFTS发病期36例, SFTS恢复期18例, 并招募36名健康人作为健康对照组, 采集血浆标本。回顾性分析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含量(FIB)、血浆凝血酶时间(TT)、抗凝血酶-Ⅲ(AT-Ⅲselleck化学)、纤维蛋白降解产物(FDP)、D-二聚体(D-D)、血栓调节蛋白(TM)、凝血酶-抗凝血酶复合物(TAT)、纤溶酶-α2纤溶酶抑制物复合物(PIC)、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抑制剂1复合物(t-PAIC)浓度。统计比较3组间上述指标的差异。结果与健康对照组比较, SFTS发病组PT[12.5(12.1, 13.6)s比10.8(10.5, 11.5)s, P0.05]较长, 但仍在正常参考值范围内(14.0~21.0 s)medial stabilized;APTT[49.1(42.0, 58.2)s比28.5(26.6, 30.4)s, P0.05]较长;FDP[6.07(2.67, 8.64)μg/ml比1.00(0.80, 1.87)μg/ml]和D-D[2.27(1.04, 2.98)μg/ml比0.30(0.21, 0.47)μg/ml]较高(P均0.001);血浆TAT[16.05(8.05, 26.58)ng/ml比3.55(2.60, 4.85)ng/ml]和PIC浓度[4.44(2.52, 5.54)μg/ml比0.84(0.60, 1.35)μg/ml]较高(P均0.001);TM[(19.41±8.29)TU/ml比(9.33±1.89)TU/ml]和t-PAIC浓度[(37.52±21.10)ng/ml比(7.06±3.3KPT-330使用方法7)ng/ml]较高(P均0.001)。SFTS恢复组患者血浆中TAT浓度为9.10(3.95, 18.40)ng/ml, 仍高于正常参考范围(4 ng/ml), PIC浓度低于SFTS发病组[1.91(1.45, 2.93)μg/ml比4.44(2.52, 5.54)μg/ml, P0.05], TM和t-PAIC低于SFTS发病组(P均0.05)。结论 SFTS患者发病期机体凝血系统激活, 血管内皮受到损伤;恢复期血管内皮损伤情况减轻, 但机体依然存在一定程度的凝血系统障碍, 提示当体内病毒清除后, 仍需继续监测凝血指标。

超声引导下闭孔神经远端和近端阻滞在膀胱肿瘤电切术中的应用效果比较

目的 总结归纳近端和远端闭孔神经阻滞两种阻滞方法的利与弊,通过阻滞成功率、阻滞效果、闭孔神经阻滞相关并发症及患者满意度等方面的比较,选出更简便更有效的方法更好的应用于临床。方法 选取择期行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的膀胱肿瘤患者64例,年龄40~90岁,ASA分级Ⅰ~Ⅲ级,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两组:超声引导下闭孔神经远端(分支)阻滞(D组)和超声引导下闭孔神经近端(总支)阻滞(P组),每组32例。记录两种闭孔神经阻滞方法阻滞成功率、操作时间、内收肌肌力减弱程度、全身麻醉更改率、术中闭孔神经发射发生率;记录闭孔神经阻滞相关并发症的发生情况及患者满意度评分。结果 两组闭孔神经阻滞成功率均为100%,两组患者闭孔神CH-223191细胞培养经反射发生率均有下降,其中P组内收肌减弱程度明显低于D组(P <0.01),且其闭孔神经反射发生率低于D组(P <0.05),而操作时间、全身麻醉更改率、并发症及患者满意度评分等方面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两种闭孔神经阻滞方法均能有效抑制闭孔神经反射,与闭孔神经远端阻滞相Other Automated Systems比,近端闭孔神经阻滞效果更确切selleckchem Y-27632,闭孔神经反射发生率相较于远端阻滞更低。

肥胖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胃旁路手术后相关指标的变化

目的 探讨肥胖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腹腔镜胃旁路手术(LRYGB)后相关指标的变化。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1-03www.selleck.cn/products/PLX-4032至2012-02在原武警总医院普外科接受LRYgenetic stabilityGB的52例肥胖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分别在术前、术后3、6、12个月,采用人体成分分析仪检测全身脂肪总量和非脂肪总量变化,通过日本东芝公司80排螺旋CT+美国明维思公司校准体模和定量CT(QCT)分析软件,记录腹部总体脂肪体积(TAFV)、腹部内脏脂肪总体积(TVFV)和腹部皮下脂肪总体积(TSFV)的变化;同时测定相应时间点血清瘦素、脂联素(APN)及糖脂代谢指标,部分指标随访5年。结果 (1)术后12个月糖尿病达标率为86.5%,肥胖症治愈率为67.3%,术后各时间点空腹胰岛素(Fins)和HOMA-IR数值呈逐渐下降趋势,仅在术后12个月和术后5年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术前相比,在术后12个月三酰甘油(TG)、胆固醇(CH)下降明显,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5年TG略有升高,但与术前差异仍有统计学意义GSK126研究购买(P<0.05)。(2)与术前相比,术后6、12个月和2年瘦素下降明显,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APN在术后3个月略有下降,然后呈逐渐升高趋势,在术后12个月和2年APN数值显著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术后各时间点体重和BMI均呈下降趋势,术后5年下降明显,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非脂肪总量有下降趋势,但仅在术后5年时变化明显。与术前相比,术后6个月TVFV显著下降,术后12个月TSFV显著下降,术后5年TSFV和TVFV均显著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LRYGB术后腹部内脏脂肪较皮下脂肪减少更为显著,伴血清瘦素降低和APN增高。

脂联素调控微小RNA221/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因子3信号对高糖环境下小鼠肾系膜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

目的探讨脂联素通过微小RNA221(miR-221)靶向调控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因子3(TSaliva biomarkerimp3)基因对高糖诱导的小鼠肾系膜细胞增殖的影响及作用机制。方法在体外高糖条件下培养小鼠肾系膜细胞,分别加入脂联素以及转染miR-221抑制物、miR-221模拟物、小干扰RNA-Timp3(Si-Timp3)等干预因素。根据实验目的及干预因素不同将细胞分组为:正常对照组、高糖组、高糖+脂联素组、高糖+miR-221抑制物转染组及转染对照组、Si-Timp3转染组及转染对照组、miR-221模拟物转染组及转染对照组、高糖+脂联素+miR-221模拟物转染组及转染对照组。噻唑蓝法检测细胞的增殖活性,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T-PCR)分析miR-221、Timp3的表达水平,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Timp3的蛋白表达,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实验检测Timp3的3′-UTR活性。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结果高RP56976小鼠Captisol体内组促进小鼠肾系膜细胞增殖明显,上调miR-221和抑制Timp3的表达(分别为3.20±0.28比1、0.67±0.07比1,t=13.69、8.35,均P<0.05),而脂联素加入后该作用减弱(t=7.60、4.12,均P<0.05)。与高糖+miR-221抑制物对照组比较,转染miR-221抑制物后,Timp3的mRNA表达水平上调(0.78±0.03比0.38±0.04,t=14.57,P<0.05),细胞增殖减弱。与Si-Timp3对照组比较,转染Si-Timp3后,细胞增殖活性增强(1.72±0.06比1.04±0.12,t=8.76,P<0.05)。与高糖+脂联素+miR-221 minic转染对照组比较,加入脂联素及转染miR-221模拟物后,Timp3的mRNA表达水平下降(0.72±0.09比1.40±0.06,t=10.93,P<0.05),细胞增殖加强。结论高糖是诱导小鼠肾系膜细胞增殖、上调miR-221水平、抑制Timp3基因表达的重要因素,脂联素可逆转该作用,其机制可能是通过miR-221/Timp3途径,靶向负调控Timp3基因的表达来实现的。

妊娠期高血压患者尿转铁蛋白和尿微量白蛋白含量变化及其与糖脂代谢的相关性研究

目的 研究妊娠期高血压患者尿转铁蛋白和微量白蛋白与健康孕妇的差异,并探讨妊娠期高血压患者转铁蛋白和微量白蛋白与糖脂代谢的相关性。方法 回顾性选取2021年1~12月在三二〇一医院进行产检的妊娠期高血压患者60例和健康孕妇60例作为研究对象。比较两组孕妇尿转铁蛋白、尿微量白蛋白、空腹血糖(FBG)、餐后2 www.selleck.cn/products/Docetaxel(Taxotere)h血糖(2 h PG)、糖化血红蛋白(Hb A1c)、空腹胰岛素(Fins)、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总胆固醇、甘油三脂、高密度胆固醇(HDL)和低密度胆固醇(LDL),并分析相关性。结果 妊娠期高血压孕妇尿转铁蛋更多白和微量白蛋白为(5.20±0.76)、(16.33±2.20) mg/L,均显著高于健康孕妇[(1.66±0.22)、(6.48±0.75) mg/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妊娠期高血压孕妇Fins和HOMA-IR为(16.77±3.97) u IU/m L、3.69±1.25,均显著高于健康孕妇[(9.39±3.63) u IU/m L、1.94±0.96],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而FBG、2 h FG和Hb A1c与健康孕妇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妊娠期高血压孕妇甘油三酯、LDL和总胆固醇为(2.28±0.35)、(4.50±1.19)、(5.63±0.80)mmol/L,均高于健康孕妇[(1.07±0.12)、(2.75±0.89)、(3.62±0.41) mmol/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而HDL与健康孕妇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妊娠期高血压孕妇尿转铁蛋白和尿微量白蛋白均与Fins、HOMA-IR、甘油三酯和总胆固醇呈显著正相关(P <0.Soil remediation05),而与FBG、2 h PG、Hb A1c、HDL和LDL均无相关性(P>0.05)。结论 妊娠期高血压孕妇尿转铁蛋白和微量白蛋白含量升高,并对妊娠期高血压孕妇糖脂代谢产生影响。

银杏叶调控TNF/NF-κB信号通路干预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的网络药理学研究

目的 利用网络药理学思路和实验研究探讨银杏叶GSK1349572浓度治疗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的机制。方法 检索中药系统药理学数据库与分析平台获取银杏叶有效成分和作用靶点,检索基因卡片和人类在线孟德尔遗传平台获取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相关靶点,构建银杏叶干预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的“药物-成分-靶点-疾病”网络,利用CytoscapElectrophoresis Equipmente软件对银杏叶干预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的关键靶点进行蛋白质相互作用分析。基于R语言“Bioconductor”数据包进行基因组百科全书信号通路富集分析。复制血栓闭塞性脉管炎大鼠模型,验证银杏叶治疗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的机制。结果 筛选获得27种银杏叶有效成分、186个银杏叶干预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的潜在靶点和肿瘤坏死因子(TNF)、白细胞介素17(IL-17)、缺氧诱导因子1(HIF-1)、Toll样受体(ILR)以及核转录因子κB(NF-κB)等信号通路。动物实验结果证明,银杏叶可显著下调血栓闭塞性脉管炎模型大鼠股动脉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核转录因子kappa B(NF-κB)、血管细胞黏附因子1(VCAM-1selleckchem)、核因子kappa B抑制因子α(IκBα)的表达量(P<0.05),验证了网络药理学部分预测结果。结论 银杏叶可通过下调肿瘤坏死因子α、核转录因子kappa B、血管细胞黏附因子1、核因子kappa B抑制因子α的表达干预血栓闭塞性脉管炎。

贝那普利联合酒石酸美托洛尔对老年高血压合并心力衰竭患者血压控制及心室重塑的影响

目的 探讨贝那普利联合酒石酸美托洛尔在老年高血压合并心力衰竭患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2019年1月至2021年1月龙口市第二人民医院收治的84例老年高血压合并心力衰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42例)和研究组(42例)。对照组患者采用贝那普利治疗,研究组患者采用贝那普利联合酒石酸美托洛尔治疗,均持续用药6个月。比较两组患者的血压控制效果、心室重塑情况、心功能、半乳糖凝集素-3(Gal-3)、微量白蛋白尿(MAU)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治疗前,两组患者的舒张压(DBP)、收缩压(SBP)、左室后壁厚度(LVPWT)、左室心肌重量指数(LVMI)、舒张末期室间隔(IVST)、左室射血分数(LVEF)、KD025舒张期内径(LVEDD)、收缩期内径(LVESD)、Gal-3、MAU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研究组患者的DBP、SMedical appsBP、LVPWT、IVST、LVEDD、LGSK2118436生产商VESD、Gal-3、MAU低于对照组,LVMI、LVEF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贝那普利联合酒石酸美托洛尔能够有效控制老年高血压合并心力衰竭患者的血压水平,改善心室重塑,降低Gal-3、MAU水平,促进患者心功能恢复,安全可靠。

低分子肝素联合尿激酶对急性肺栓塞患者凝血功能的影响

目的 观察低分子肝素联合尿激酶对急性肺栓SCH772984溶解度塞患者凝血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择 2018 年 5 月—2020 年 5 月于医院治疗的急性肺栓塞患者 90 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 45 例。对照组给予尿激酶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enterocyte biology基础上增加低分子肝素联合治疗,检测患者的血气分析相关指标 [动脉血氧分压 (Pa O_2)、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 CO_2)、动脉血氧饱和度(Sa O_2)、p H 值],血管内皮功能指标[凝血酶调节蛋白(TM)、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 -1(PAI-1)、纤溶酶原激活物(t-PA)]及凝血功能指标(纤维蛋白原、凝血酶原时间、凝血时间、肺段栓塞比、血小板黏附率),评价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 治疗后 2 组患者 Pa O_2、Sa O_2、p H 值水平比治疗前高(P<0.05),Pa CO_2水平比治疗前低(P<0.05),且观察组患者 Pa O_2、Sa O_2、p H 值水平比对照组高(P<0.05),Pa CO_2水平比对照组低(P<0.05)。治疗后 2 组患者 TM、PAI-1、t-PA 水平比治疗前低(P<0.05),且观察组患者 TM、PAI-1、t-PA 水平比对照组低(P<0.05)。治疗后 2 组患者凝血酶原时间、凝血时间比治疗前高(P<0.05)。凝血时间、肺段栓塞比、血小板黏附率比治疗前低(P<0.05),且观察组患者纤维蛋白原、凝血酶原时间比对照组高(P<0.05),纤维蛋白原、肺段栓塞比、血小板黏附率selleck抑制剂比对照组低(P<0.05)。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比对照组高(P<0.05)。结论 采用低分子肝素联合尿激酶治疗急性肺栓塞,可改善患者血气分析指标,保护血管内皮功能,抑制血液凝固,改善凝血功能,使临床疗效得以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