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 探讨六甲蜜胺联合培美曲塞治疗中晚期乳腺癌的疗效及对患者血管内皮因子、血清miR-155、miR-497及HCY水平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9年1月至2020年12月抚顺市中医院收治的56例中晚期乳腺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28例。对照组采取培美曲塞化疗方案,观察组采取培美获悉更多曲塞联合六甲蜜胺化疗方案,比较两组疗效、肿瘤标志物、血管内皮因子、血清miR-155、miR-497、HCY水平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 观察组治疗有效率为82.14%,明显优于对照组的60.71%(P<0.05);治疗后,观察组肿瘤标志物糖类抗原125(CA125)、癌胚抗原(CEA)、糖类抗原153(CA153)、糖类抗原此网站199(CA199)水平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血管内皮因子-121(VEGF-121)、血管内皮因子-145(VEGF-145)、血管内皮因子-165(VEGF-165)水平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miR-155、HCY表达水平明显降低(P<0.05),miR-497表达水平明显升高P falciparum infection(P<0.05);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更低(P<0.05)。结论 六甲蜜胺联合培美曲塞治疗中晚期乳腺癌能提高疗效,降低肿瘤标志物、血管内皮因子水平,同时也可以调节miR-155、miR-497及HCY水平,且具有较少不良反应。
Author: admin
头孢哌酮致双硫仑样反应误诊分析
目的 探讨头孢哌酮致双硫仑样反应误诊为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原因及防范措施。方法 回顾分析2021年12月—2022年2月收治的头孢哌酮致双硫仑样反应误诊为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12例的临床资料。结果 12例均在饮酒前1 d内予头孢哌酮静脉滴注,在饮酒后1 h内出现双硫仑样反应,表现为颜面Olfactomedin 4潮红此网站、头晕头痛、乏力、心悸、胸闷、呼吸急促、心率加快、心前区疼痛(无放射痛)、一过性低血压等,心肌酶正常或轻微升高,心脏结构及功能均无明显异常,有心电图ST-T改变,初步诊断为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后予对症治疗未见明显好转,加行冠状动脉造影显示冠状动脉无异常改变,追问病史得知饮酒前有头孢哌酮应用史,综合分析病情后方确诊为头孢哌酮致双硫仑样反应。误诊时间3~8 h。确诊后予吸氧及地塞米松、葡萄糖注射液、维生素B_6、维生素C静脉滴注,2 h后症状好转,复查心电图恢复正常。结论 基层医院或低年资医生应加强对头孢菌素类抗生素致双硫仑样反应的认识,提高警惕性,应注意询问近期用药史BYL719供应商,全面分析病情,减少头孢菌素类抗生素致双硫仑样反应误诊情况的发生,避免不良后果。
基于网络药理学联合GEO数据库及分子对接技术探讨化瘀丸治疗乳腺癌的作用机制
目的 通过网络药理学联合GEO数据库差异基因分析及分子对接技术研究化瘀丸治疗乳腺癌的有效成分及作用机制。方法 利用TCMSP数据库检索化瘀丸中12味中药信息,获得化瘀丸的活性成分和分子靶点。通过GEO数据库检索“breastcancer”筛选后获得GSE139038数据,通过R软件分析得出差异基因。通过DrugBank、OMIM、TTD和CTD数据库筛选出乳腺癌的相关靶点,利用UniProt数据库对靶点进行基因注释,通过Cytoscappaediatric primary immunodeficiencye3.2.1软件构建化瘀丸与乳腺癌的成分-靶点网络图,使用插件BisoGenet和CytoNCA绘制核心靶点拓扑网络,并进行药物与疾病交集靶点的GO功能与KEGG通路富集分析,最后将网络中度值较高的成分与核心靶点进行分子对接。结果 从GEO数据库下载分析得到乳腺癌上调和下调最明显的差异基因40个。获得化瘀丸主要活性成分7个,包括山柰酚(kaempferol)、谷甾PD-0332991 IC50醇(sitosterol)、异鼠李素(isorhamnetin)、常春藤皂苷元(hederagenin)、槲皮素(quercetin)、β-谷甾醇(beta-sitosterol)和豆甾醇(stigmDorsomorphin说明书asterol)等,作用于JUN、FOS、MYC、E2F1、E2F2等32个基因靶点。GO功能与KEGG通路富集分析表明,化瘀丸治疗乳腺癌主要通过调节氧化应激、激活转录因子结合、趋化因子受体结合等生物反应,作用于病毒感染通路、细胞衰老信号通路、IL-17信号通路、肝癌通路等发挥治疗作用。结论 化瘀丸治疗乳腺癌的活性成分为槲皮素等,主要涉及病毒感染、IL-17及其他与癌症相关的通路。
IL-33增强胃癌细胞顺铂抵抗的机制研究
目的 研究IL-33对胃癌细胞自噬调节的作用,分析其对胃癌细胞的作用靶标,阐明胃癌细胞顺铂耐药的作用机制。方法 四甲基偶氮唑蓝(MTT)法测定不同剂量IL-33处理下,胃癌细胞MKN45和正EGFR抑制剂常胃上皮细胞GES-1的增殖率、胃癌细胞对4种化疗药物的敏感性及胃癌细胞对顺铂及其抑制剂3-甲基腺嘌呤(3-MA)的敏感性。Western blot法检测IL-33作用下,胃癌细胞自噬相关蛋白微管相关蛋白轻链3α/β(LC3A/B)、Beclin1和生长刺激表达基因2蛋白(ST2)相对表达量的变化。结果高剂量IL-33促进胃癌细胞增殖。≥128 ng/L IL-33处理后,胃癌细胞对顺铂产生显著抵抗作用,顺铂共培养的胃癌细胞增殖率显著上升(P<0.05)。IL-33作用下胃癌细胞自噬相关蛋白LC3A/B和Beclin1相对表达量提高(P<0.05),3-MA逆转了IL-33对胃癌细胞的顺铂耐药效应(P<0.05BI 10773分子量)。添加iST2-1,IL-33处理下的胃癌细胞自噬相关蛋白相对表达量上调,顺铂共培养的Medicine traditional胃癌细胞增殖率降低(P<0.05)。结论 IL-33能够通过与ST2结合介导胃癌细胞自噬水平增加,进而产生对顺铂的耐药性。
β-环糊精接枝壳聚糖为载体的MUC1肿瘤疫苗的制备及免疫活性评价
恶性肿瘤严重地威胁着人类Repeat fine-needle aspiration biopsy的健康和生命安全。肿瘤疫苗通过激活人体免疫系统清除肿瘤细胞,被认为是最具前景的新型癌症治疗手段之一。肿瘤细胞表面大量表达的肿瘤相关糖抗原(Tumor-associated carbohydrate antigen,TACA)特异性高、化学结构保守,是肿瘤疫苗开发的理想靶点。其中NN2211 IC50,具有特异性糖基化的肿瘤相关粘蛋白1(Mucin 1,MUC1)在多种恶性肿瘤中过量表达,已被广泛用于开发肿瘤的诊断和治疗方案。然而,MUC1存在着免疫原性较弱、T细胞非依赖性抗原等问题,如何设计有效的疫苗结构成为疫苗开发的关键问题。除了传统的蛋白载体疫苗设计策略,近年来一些新型生物材料和纳米颗粒也被逐渐用于疫苗的构建,并显示出较好的结果。本论文以具有免疫刺激活性的壳聚糖为出发点,设计并合成了β-环糊精接枝壳聚糖(β-cyclodextrin-grafted chitosan,CS-g-CD)作为载体、利用主客体相互作用组装MUC1多肽的肿瘤疫苗,并进一步制备成纳米颗粒疫苗,通过体外细胞实验和小鼠体内免疫活性评价研究了疫苗的免疫学活性,证明该疫苗设计有效提高了MUC1疫苗的免疫原性。主要结论如下:(1)以CS-g-CD为载体的MUC1纳米颗粒疫苗的构建与表征。通过固相合成方法合成了MUC1、ada-ACP-MUC1、ada-ACP-MUC1-Tn以及ada-ACP-MUC1-FITC四种多肽,产率分别为21.21%、38.9%、27.1%以及23.51%,纯化后,高效液相色谱和质谱鉴定均正确。通过化学法合成了三种不同接枝率的CS-g-CD,其接枝率分别为2.60%、9.47%和15.60%,其中β-环糊精接枝率为15.60%的CS-g-CD的溶解性最好。通过主客体作用将具有金刚烷修饰的MUC1多肽与CS-g-CD进行自组装,通过高效液相色谱检测抗原负载量均在38%以上;并进一步通过离子凝胶法将疫苗制备成纳米颗粒,通过透射电镜和动态光散射对粒径大小进行表征,其粒径大小为100 nm左右,且包裹多肽的纳米颗粒表面带正电荷。(2)以CS-g-CD为载体的MUC1纳米颗粒疫苗的体外安全性评价及体外细胞摄取活性评价。通过体外细胞实验发现纳米颗粒疫苗的浓度从20-80μg·m L~(-1)对RAW264.7和HEK-293两种细胞均无明显的毒性作用,证明了构建的纳米颗粒疫苗具有良好的生物安全性。通过抗原呈递细胞对荧光纳米颗粒疫苗的摄取实验发现树突状细胞对纳米颗粒形式的疫苗显示出更强的吞噬作用,证明了纳米颗粒形式能够促进抗原的摄取。(3)以CS-g-CD为载体的MUC1纳米颗粒疫苗的体内免疫活性评价。通过小鼠体内免疫实验,发现三组疫苗免疫均能产生特异性抗体,其中CS-g-CD/ada-ACP-MUC1疫苗产生的抗体滴度最高,证明了疫苗能够产生高滴度的特异性抗体。Belnacasan供应商通过流式细胞术和补体依赖的细胞毒实验发现与未免疫组小鼠血清相比,免疫后的小鼠血清产生的抗体能够特异性识别并结合肿瘤细胞,证明免疫产生的抗体能够特异性识别抗原并激活补体系统杀伤肿瘤细胞。
自噬调控在大鼠缺血性脑卒中亚急性期神经修复中的机制研究
目的 探究自噬调控在大鼠缺血性脑卒中亚急性期神经修复中的机制。方法 选取8周龄250~280 g的SPF级雄性SD大鼠96只,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雷帕霉素组、3-甲基腺嘌呤组,每组24只。模型组、雷帕霉素组、3-甲基腺嘌呤组均建立大鼠左侧大脑中动脉闭塞再灌注模型,以Zea-longa评分1~3分为造模成功;假手术组除不插入线栓auto-immune response外,其余各步骤均相同。雷帕霉素组给予雷帕霉素(8 ng溶解于5μl 0.1%DMAO中),3-甲基腺嘌呤组给予3-甲基腺嘌呤(100μg溶解于5μl 0.1%DMAO中),假手术组、模型组给予5μl0.1%DMAO溶液,均经侧脑室泵入。四组注射后留针5 min,1次/d,连续7 d。实验结束后,采用改良大鼠神经功能缺损评分(mNSS)、TTC染色、荧光染色、Western blot、免疫荧光检测探究缺血性脑卒中亚急性期大鼠神经功能及脑缺血半影区自噬相关指标的变化。结果 模型组mNSS、脑梗死体积占比、微管相关蛋白轻链3(LC3)阳性细胞占比、Beclin-1及LC3-Ⅱ/LC3-Ⅰ蛋白水平均高于假手术组,神经元核心抗原(NeuN)阳性细胞占比低于selleck合成假手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或P <0.01)。雷帕霉素组mNSS、脑梗死体积占比低于模型组,LC3阳性细胞占比、Beclin-1及LC3-Ⅱ/LC3-Ⅰ蛋白水平、NeuN阳性细胞占比均高于模型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或P <0.01)。3-甲基腺嘌呤组mNSS、脑梗死体积占比高于模型组,LC3阳性细胞占比、Beclin-1及LC3-Ⅱ/LC3-Ⅰ蛋白水平、NeuN阳性细胞占比均低于E-616452浓度模型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或P <0.01)。结论 大鼠缺血性脑卒中亚急性期自噬激活具有神经保护作用,自噬抑制反而使神经功能损伤增加,适度自噬可能是缺血性脑卒中研究的关键。
谷朊抗冻多肽对面团冷冻保护作用研究
本文采用旋转流动仪、Medical imageSDS-PAGE凝胶电泳和原位拉曼光谱等手段探究谷朊抗冻多肽对面团流变特性、蛋白分子质量分布和分子结构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经过冷冻(冻融和冻藏)处理后,与对照相比,加入谷朊抗冻多肽的面团黏弹性有所下降,谷朊抗冻多肽寻找更多可以抑制冷冻过程中GMP的解聚。谷朊抗冻多肽的添加有效维持了面筋蛋白的二级结构和分子排列的有序性,与对照相比,在经过反复冻融和恒温冻藏处理后,α-螺旋结构的相对含量分别提高了3.1%、2.5%,二硫键g-g-g构型含量分别提高了8.8%、9.8%,同时使得氨基酸侧链中I_(850)/I_(830)值下降、I_(760)值提高。当谷朊抗冻多肽的添加购买Ipatasertib量为0.5%时最有效地抑制了冷冻过程中冰晶生长对面筋蛋白网络结构的破坏,谷朊抗冻多肽保护了面筋网络结构的完整性,维持了面筋蛋白在面团中的骨架作用。
基于癌症多组学数据库深度解析磷酸甘油激酶1在肝细胞癌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目的 探讨磷酸甘油激酶1 (PGK1)在肝细胞癌(HCC)发生中的作用以及其潜在的蛋白质翻译后修饰位点,为PGK1作为肝癌诊断生物标志物和防控靶点提供依据。方法 以泛癌的角度,从癌症基因组数据库TCGA中获取10 967份样本资料,利用cBioPortVorinostat化学结构al和UALCAN肿瘤基因分析工具,探讨PGK1基因在不同肿瘤Bedside teaching – medical education中的表达情况和预后改变,随后将目标聚焦在肝细胞癌中,分析PGDC-0973体外GK1在肝肿瘤组织和正常组织间的表达差异;从GEO数据库获取肝癌患者的样本数据,分析PGK1在诱发肝细胞癌发生发展中的潜在作用;同时,通过Real-time PCR、Western blotting实验等从mRNA、蛋白水平分析PGK1在肝细胞癌和癌旁组织中的表达差异,并进行细胞侵袭、增殖实验的功能验证;通过String数据库检索PGK1相关蛋白并进行功能富集分析;最后采用CSS-Palm数据库和生物信息学方法预测PGK1上的蛋白质翻译后修饰位点。结果 PGK1基因在包括肝细胞癌在内的多种实体瘤中异常扩增和过度表达,且PGK1的高表达与肝细胞癌的不良预后相关。PGK1多个位点上存在多种新型表观遗传修饰位点。结论 PGK1与包括肝癌在内的多种癌症的发生发展及糖酵解代谢异常密切相关,表观遗传修饰能够调控PGK1并影响其细胞功能。
乳腺肿瘤整形保乳术对早期乳腺癌患者术后乳房形态及预后的影响观察
目的:观察乳腺肿瘤整形保乳术(OBCS)对早期乳腺癌患者术后乳房形态及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10月-2021年3月在本院接受治疗的62例早期乳腺癌患者,利用随机法分成OBCS组和非OBCS组,各31例。OBCS组采用OBCS外科治疗,非OBCS采用常规标准化乳腺肿瘤切tumour biomarkers除保乳术治疗。记录两组围术期指标(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中引流量、住院时间),统计两组术后3个月美观度,对比术前、术后3个月两组生活质量[患者报告结局测量工具(BREAST-Q)、健康调查简表(SF-36)]水平,记录两组术后6个月内并发症发生情况与预后情况。结果:OBCS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中引流量、住院时间均显著少于非OBCS组(P<0.05)。术后3个月,两Compound C体内实验剂量组SF-36评分均高于术前,且OBCS组均高于非OBCS组(P<0.05);OBCS组美观度优良例数、BREAST-Q得分均高于非OBCS组(P<0.05)。两组术后6个月内并发症、远处转移、复发情况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乳腺寻找更多肿瘤整形保乳术对早期乳腺癌患者有较好的临床效果,具有提高患者乳房美感、改善生活质量的优势,适用于临床治疗。
药食同源组方联合益生菌对免疫低下小鼠的免疫增强作用
该研究旨在探讨药食同源组方联合益生菌对环磷酰胺(CTX)诱导免疫低下小鼠免疫功能的调节作用。除空白对照组用生理盐水灌胃外,其余各组小鼠腹腔注射环磷酰胺(CTX)100 mg/kg(按小鼠体质量计),连续腹腔注射4 d。将建模成功体重相近的小鼠随机分为6组:正常对照组、免疫抑制组、药食同源组方Ⅲ号、药食同源改良组(Ⅳ号)、益生菌组(Ⅴ号)和Ⅳ和Ⅴ联用组(Ⅵ号)。连续灌胃给药14d,观察Ⅲ、Ⅳ、Ⅴ和Ⅵ对小鼠胸腺指数、脾脏指数、吞噬能力、脾淋巴细胞增殖、NK细胞活性以及血清中Ig G、Ig A和Ig M生成水平的影响。结果显示:Ⅲ、Ⅳ、selleckⅤ和Ⅵ组均能显著提高模型小鼠胸腺指数(1.46、1.67、1.50、1.92 g/kg)、脾脏指数(2.32、2.54、2.52、2.82 g/kg)、吞噬能力(0.43、0.45、0.44、0.62)、脾淋巴细胞增殖作用(1.39、1.45、1.42、1.43)、NK细胞活性(0.35、0.43、0.36、0.71)(P<0.05);MK-4827Ⅳ、Ⅴ和Ⅵ均能促使Ig G(224.21、163.21、253.35mg/L)、Ig A(34.86mediastinal cyst、22.09、41.17 mg/L)和Ig M(84.01、78.23、100.28 mg/L)生成水平均明显提高(P<0.05)。研究结果表明,药食同源改良组方与益生菌联用组对环磷酰胺致免疫低下小鼠的免疫能力具有显著增强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