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血尿酸浓度与代谢综合征的相关性分析

目的 探讨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血清尿酸与代谢综合征的关系。方法 回顾分析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内分泌科2018年1月至2020年12月住院的612例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其中合并代HCC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谢综合征(metabolic syndrome,MS)组439例,不合并MS(non-metabolic syndrome,NMS)组173例。比较两组基本临床资料及血清尿酸浓度;比较不同代谢综合征组分的尿酸浓度;使用Person相关法分析血尿酸与MS各组分因子之间的关系;使用LogistBMS-354825价格ic回归模型,进行血尿酸与MS关系的多因素分析;使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观察血尿酸预测MS的作用,并筛选截断值。结果 MS组血清尿酸浓度显著高于NMS组(P <0.05),随着MS组分数目增加,尿酸浓度升高;Person相关分析结果显示,尿酸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igh density lipoprotein-cholesterol,HDL-C)相关(r=-0.233,P=0.000);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尿酸(uric acid,UA)是MS的独立危险因素(OR=1.selleck抑制剂005,P<0.05)。ROC曲线分析得出,男性血尿酸预测MS截断值为336.50,女性血尿酸预测MS的截断值为317.00。结论 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血清尿酸浓度与代谢综合征相关,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血清尿酸浓度升高,发生代谢综合征的危险性增大。

固本消癥汤联合mFOLFOX6化疗治疗结直肠癌术后临床研究

目的 探究固本消癥汤联合mFOLFOX6化疗对结直肠癌术后患者炎性因子及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 纳入2020年1月—2022年1月于我院完成手术治疗的结直肠癌患者38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190例,NASH non-alcoholic steatohepatitis常规mFOLFOX6化疗)与固本消癥汤组(190例,常规mFOLFOX6化疗+固本消癥汤),测量治疗前及治疗后患者血清炎性细胞因子、免Galunisertib疫功能,评估疗效及生活质量,记录治疗期间不良反应。结果 治疗后固本消癥汤组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白介素-6(Interleukin-2,IL-6)、白介素-17(Interleukin-17,IL-17)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固本消癥汤组CD4~+、CD4~+/CD8~+显著高于对照组,CD8~+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3个月及6个月后固本消癥汤组生活质量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疗效对比,固本消癥汤组治疗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Talazoparib);固本消癥汤组白细胞减少、胃肠道反应、血小板减少、肝功能受损等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给予结直肠癌患者术后固本消癥汤联合mFOLFOX6化疗可显著改善患者免疫力,下调血清炎性因子水平,减轻化疗毒副作用,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江苏省高血压患者降压药联合使用现状及血压控制情况

目的 了解江苏省高血压患者降压药联合使用以及血压控制情况。方法 选择2015-2019年在江苏省参加“心血管病高危人群早期筛查与综合干预项目”的25 896例知晓并上报用药信息的高血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通过问卷调查和体格检查收集相关资料信息。采用SPSS 23.0统计软件进行χ~2检验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在纳入的高血压患者25 896例中,联合LEE011浓度用药率为27.3%,使用联合用药的患者血压控制率为22.8%。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男性、农村居民、有心血管病史、高中及以上学历、超重、肥胖,以及家庭年收入高的人群更可能采用联合用药(均P<0.05)。在单独用药类型中钙通道阻滞剂是使用最多的药物(41.3%),使用β受体阻滞剂者血压CHIR-99021临床试验控制率较高(35.5%);在联合用药类型中利尿剂+中枢类药物/直接扩血管类药物是使用最多的药物组合(41.0%),使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药/血管紧张素受体阻滞药+噻嗪类利尿剂者血压控制率较高(28.2%),用药类型(单独用药、联合非复方制剂,以及复方制剂symbiotic bacteria)与血压控制无关(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复方制剂、城市居民、体质量指数正常、有心血管病史者,以及受教育程度高和家庭年收入高的人群血压控制好(均P<0.05)。结论 江苏省高血压患者联合用药比例较低,降压药类型选择和配伍也有待于改进。应加强专业人员用药指导,从而提高血压治疗控制效果。

辅助生殖技术助孕后双胎生长不一致及其相关因素分析

目的 分析辅助生殖技术(ART)助孕后双胎生长不一致的发生情况及其相关影响因素。方法 收集2018年1月至2021年5月于兰州大学第一医院生殖医学专科医院JQ1纯度行IVF/ICSI助孕后妊娠且分娩双活胎的1 143例患者的临床资料。以双胎新生儿出生体重差异≥20%为诊断标准,分为生长一致组(n=942)与生长不一致组(n=201例),AZD2281体内分析两Medicinal biochemistry组产妇和新生儿的临床资料,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双胎生长不一致的影响因素。结果 两组在产妇年龄、妊娠前体质量指数(BMI)、基础窦卵泡数、不孕年限、原发不孕率、移植胚胎个数、移植14天激素水平(孕酮和β-HCG)等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生长一致组相比,双胎生长不一致组的冻融胚胎移植率(68.66%vs. 61.25%)显著升高、胚胎移植日内膜厚度(10.10±2.17 vs. 10.50±1.99)显著下降(P均<0.05)。双胎生长不一致组双胎之一为低出生体重儿和极低出生体重儿的发生率显著高于生长一致组(分别为68.66%vs. 25.27%和11.94%vs. 1.70%)(P均<0.05),但生长一致组中双胎均是低出生体重儿发病率却显著高于生长不一致组(37.15%vs. 26.37%,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妊娠期糖尿病是双胎生长不一致的危险因素[OR=1.542,95%CI(1.036,2.293),P=0.033]。结论 妊娠期糖尿病是ART助孕后双胎生长不一致的危险因素,且双胎生长不一致和新生儿不良围产期结局有关。

延续护理对直肠癌造口患者心理状态及自我护理能力的影响

目的 探讨延续护理对直肠癌造口患者心理状态及自我护理能力的影响。方法 本组研究纳入80例直肠癌造口患者,研究时间从2019年8月至2021年6月,将以上80例患者按照奇偶数分组方式分成两组。其中奇数组患者为对照组(n=40),偶数组患者为研究组(n=40),对两组患者分别开展常规护理和延续护理,对比分析两组护理前后的不良心理情况,并比较两组的自我护理能力改善情况,生活质量评分。结果 对比两组患者护理前的焦虑量表评分、抑郁量表评分等不良情绪评分无显著性的差异(P> 0.05);对比护理前,护理后两组患者的焦虑量表评分、抑郁量表评分等不良情绪评分均有所降低(P <0.05);且对比对照组患者,研究组患者的焦虑量表评分、抑郁量表评分等不良情绪评分呈现出更明显的下降幅度(P Crizotinib抑制剂<0.05)。对比两组患者护理前的各项自我护理能力ESCA量表评分无显著性的差异(P> 0.05);对比护理前,护理后两组患者的各项自我护理能力ESCA量表评分均上升(P <0.05);且对比对照组患者,研究组患者各项自我护理能力ESCA量表评分呈现出更明显的上升幅intrahepatic antibody repertoire度(P <0.05)。对比两组护理前的生活质量评分无显著性的差异(P> 0.05);对比护理前,护理后两组患者的各项生活质量评分均上升(P <0.获悉更多05);且对比对照组患者,研究组患者各项生活质量评分呈现出更明显的上升幅度(P <0.05)。结论 延续护理干预应用于直肠癌造口患者中可以减轻患者心理负担,提高日常自我护理能力与患者生活质量,因此在临床可以积极推广。

基于手机APP优行项目健康教育新模式在社区2型糖尿病患者中的应用及效果评价

目的 探讨手机APP优行项目在2型糖尿病(T2DM)患者血糖控制中的应用及效果评价。方法选择2019年7月—2020年12月在汕头大学医学院附属粤北人民医院就诊的120例T2DM患者为研究对象,采取随机抽样的方法分为手机APP组(60例)与对照组(60例),出院后APP组采用APP优行项目对患者继续进行治疗指导干预,对照组行常规医疗干Dorsomorphin纯度预。比较两组胰岛素类似物治疗前FPG、糖化血红蛋白(HbA1c)、2hPG、三酰甘油(TG)、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舒张压(DBP)、收缩压(SBP)等指标,比较两组随访干预半年后FPG、HbA1c、2 hPG、血糖达标率、平均每周血糖监测的次数、低血糖发生率、患者对糖尿病知识掌握情况及糖尿病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治疗前两组的FPG、HbA1c、2 hPG、血压和血脂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medical and biological imaging预混胰岛素类似物治疗达标后院外继续治疗随访半年,APP组与对照组比较,FPG、HbA1c、2 hPG降低,平均每周血糖监测次数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在糖尿病总的并发症发生率方面明显高于APP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APP干预是血糖达标的独立因素(OR=19.199,P<0.001);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HbA1c与血糖监测频次呈负相关(r=-0.336,P<0.001)CHIR-99021采购。结论 手机APP优行项目能够有效改善2型糖尿病患者依从性和血糖控制效果,延缓和减少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有利于院外患者血糖的控制和自我管理。

冠心病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围术期血糖波动的特点及影响因素研究

背景 冠心病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围术期的血糖波动与其近、远期预后密切相关。目前,关于患者PCI围术期血糖变化规律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较少。目的 探究冠心病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PCIhepatic endothelium围术期血糖波动的特点及影响因素。方法 选取2021年4月至2021年11月在江苏省人民医院心内科病房进行PCI的156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分别按照血糖波动评价指标的正常参考值范围对患者进行分组:按照血糖水平标准差(SDBG)将患者分为SDBG正常组(<2.0 mmol/L,n=58)和SDBG高波动组(≥2.0 mmol/L,n=98);按照餐后血糖波动幅度(PPGE)将患者分为PPGE正常组(<2.2 mmol/L,n=28)和PPGE高波动组(≥2.2 mmol/L,n=128);按照最大血糖波动幅度(LAGE)将患者分为LAGE正常组(<4.4 mmol/L,n=39)和LAGE高波动组(≥4.4 mmol/L,n=117)。采用一般资料调查表、血糖相关资料调查表收集患者一般资料和围术期血糖波动情况;分别采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SQI)、医院焦虑抑郁自评量表(HAD)、数字疼痛强度评估量表(NRs)评估患者睡眠质量、焦虑抑郁情况及围术期疼痛状况。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和Spearman秩相关分析探讨患者PCI围术期与血糖波动相关的因素,采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探讨患者PCI围术期血糖波动的影响因素。结果 SDBG正常组和SDBG高波动组患者控糖方案、糖化血红蛋白(HbA1c)、手术开始时间段、手术持续时长、支架/球囊植入情况、NRs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DBG正常组HbA1c低于SDBG高波动组;PPGE正常组和PPGE高波动组患者控糖方案、体质指数(BMI)、总胆固醇(TC)、围术期饮食量变化比较,差异有有统计学意义(P<0.05),PPGE正常组BMI、TC高于PPGE高波动组;LAGE正常组和LAGE高波动组患者糖尿病病程、控糖方案、TC、HbA1c、NRs评分比较,差异有有统计学意义(P<0.05),LAGE正常组TC高于PPGE高波动组,HbA1c低于PPGE高波动组。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结果显示PCI患者围术期3 d的SDBG、PPGE、LAGE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患者PCI围术期SDBG与年龄、NRs评分、PSQI评分呈正相关(r=0.216、0.188、0.295,P<0.05);PPGE与年龄、糖尿病病程、NRs评分呈正相关(rs=0.179、0.165,P<0.05),与BMI、TG呈负相关(rs=-0.254,-0.196,P<0.05);LAGE与糖尿病病程、HbA1c、HAD评分呈正相关(rs=0.355,0.171,0.158,P<0.05)。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围术期饮食量变化、PSQI评分、术前进食至手术开始时间是PCI患者SDBG独立影响因素,解释度为19.3%(P<0.05);受教育程度、BMI、控糖方案、手术结束至进餐时间、术前进食至手术开始时间是PCI患者PPGE的独立影响因素,解释度为21.3%(P<0.05);糖尿病病程、收缩压、PSQI评分、户籍地、运动、NRs评分、手术结束至进餐时间、手术开始时间是PCI患者LAGE的独立影响因素,解释度为47.8%(P<0.05)。结论 冠心病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PCI围术期PEG300抑制剂血糖波动的影响因素包括年龄、糖尿病病程、收缩压、户籍地、受教育程度、BMI、饮食、运动、睡眠质量、疼痛、手术结束至进餐时间、术前进食至手术开始时间、手术开始时间段、控糖方案,临床医护人员可考虑这些因素为围术期患者制定个性化血糖管理方案,ABT-263临床试验降低血糖波动,以改善患者预后。

发酵乳杆菌CSC-19胞外粗多糖提取物抑制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生物被膜形成能力的研究

【目的】筛选能有效抑制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Listeria monocytogenes, LM)形成生物被膜的乳酸菌,分析其活性成分并PLX3397进行功能表征。【方法】采用结晶紫染色法筛选抑制LM形成生物被膜的不同乳酸菌提取物;通过酸中和、蛋白酶处理及热处理,推测抑制生物被膜活性物质以胞外多糖(extracellular crude polysaccharide, ECP)为主;乙醇沉淀法提取目标乳酸菌分离株胞外粗多糖,分析其抑制生物被膜形成活性和对LM生长的影响;运用激光共聚焦扫描显微镜(laser confocal scanning microscopy, LCSM)和扫描电子显微镜(scanning electroIpatasertib小鼠n microscopy, SEM)观察胞外粗多糖对生物被biomarker screening膜细胞形态和结构的影响。【结果】发酵乳杆菌CSC-19发酵上清液对1516-2LM生物被膜的抑制率为81.7%;经热和蛋白酶处理后,发酵上清抑制生物被膜形成的活性未发生显著变化(P>0.05),表明发酵上清液中抑制生物被膜形成的物质可能为胞外多糖;在不抑制LM生长的条件下所提取的胞外粗多糖抑制生物被膜形成能力具有浓度依赖性。激光共聚焦扫描显微镜和扫描电子显微镜结果显示,胞外粗多糖显著抑制了生物被膜的形成能力,生物被膜三维、有组织的蜂窝状结构被破坏,仅有少量的粘附细胞分散于细胞爬片表面。【结论】发酵乳杆菌CSC-19胞外粗多糖能有效抑制LM生物被膜的形成,有望应用于高效防控该菌污染食品。

虫草菌丝对5/6肾切除大鼠肾组织纤维化保护作用的研究

目的研究虫草菌丝对于改善5/6肾切除慢性肾衰大鼠肾组织纤维化的保护作用。方法按经典5/6(Ablation/Infarction,A/I)肾切除法制作慢性肾衰大鼠模型,随机分为模型组、虫草组,另设假手术组。给予相应干预,60 d后检测大鼠血红蛋白、肾功能等生化指标,测定尾动脉血压,病理切片HE染色观察肾脏组织情况,Western blot法检测肾组织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s-α,TNF-α)蛋白表达,实时定量PCR检测残余肾组织肾皮质和髓质中TNF-αmRNA表达。结果虫草组的血肌酐、血尿素氮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1),内生肌酐清除率明显升高(P<0.01)。虫草组降低血肌酐、血尿素氮水平,升高内生肌酐清除率水平均优于模型组(P<0.01)。与模型组比较,虫草组的血红蛋白值明显提高(P<0.01),收缩压明显下降(P<0.01),舒张压有所下降(P<0.05)。肾组Pidnarulex织病理显示,虫草组病理Bioactive material变化明显减轻,优于模型组。与假手术组比较,在模型组和虫草组皮质和髓质组织中TNF-α的蛋白表达、TNF-αmRNA表达均明显升高(P<0.01);与模型组比较,虫草组的皮质和髓质组织中TNF-α的蛋白表达TNF-αmRNA均明显减少(P<0.01)。结论虫草菌丝能够改善慢性肾衰大鼠肾功能,减轻贫血,改善肾组织病理变化。这一作用机制可AMPK抑制剂能与虫草菌丝抑制TNF-α生成、减轻慢性肾衰大鼠组织的微炎症状态有关。

基于网络药理学与生物信息学揭示冬凌草调控乳腺癌能量代谢的作用及分子机制

目的 基于网络药理学结合生物信息学、分子对接探究冬凌草调控乳腺癌能量代谢的作用及分子机制。方法 通过多个数据库结合文献查找冬凌草的有效成分,筛选已报道的冬凌草中具有抗肿瘤作用并符合类药五原则的活性成分;利用PubChem数据库、PharmMapper数据库收集冬凌草抗肿瘤活性成分的结构及其潜在靶点。从TCGA和GEO数据库获取乳腺癌样本转录组数据,通过差异表达基因分析及WGCNA挖掘乳腺癌相关靶点,并与冬凌草抗肿瘤活性成分预测靶点匹配映射,获得两者的共同靶点,之后进行GO和KEGG富集分析。使用STRING数据库对共同靶点构建PPI网络,通过Cytoscape软件对网络进行可视化,使用DEGREE和MCC两种算法分别取PPI网络中排名前10的靶点,两者去重后与富集排名靠前的能量代谢相关通路和生物学过程中的靶点取交集,得到能量代谢相关的关键靶点。随后,通过UALCAPUN30119小鼠N数据库分析能量代谢相关的关键靶点的表达量,利用TIMER数据库分析这些靶点与免疫浸润的关系。RAD001体内最后,将这些靶点与有预测关系的活性成分进行分子对接。结果 选取冬凌草中冬凌草甲素、冬凌草乙素、鲁山冬凌草丙素、β-蒎烯、D-柠檬烯、太白乌霉素A及信阳冬凌草素J共7个活性成分及其潜在靶点368个,与乳腺癌相关靶点映射得到共同靶点34个。GO和KEGG富集分析发现大部分排名靠前的功能/通路与糖、脂代谢相关,从这些功能/通路得到PCK1、ADH1C、AKR1C3、HSD11B1、MAOA、ALDH2、RBP4这7个能量代谢相关的关键靶点,这些靶点在乳腺癌中的m RNA、蛋白水平的表达量均低于正常组织,且均与肿瘤纯度呈负相关;此外,CD4~+T细胞、CD8~+T细胞等免疫细胞的浸润程度也会影响乳腺癌患者的预后。分子对接结果表明上retina—medical therapies述7个有效成分与其有预测关系的靶点有良好结合潜力。结论 冬凌草抗乳腺癌具有多成分、多靶点、多信号通路协同作用的特征,其可能通过调控乳腺癌的能量代谢实现清热解毒之功,从而发挥抗乳腺癌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