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HER-2阳性乳腺癌治疗难点探讨中医药治疗特色及研究进展

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umanepidermalgrowthfactorreceptor2,HER-2)阳性乳腺癌因HER-2的过表达而具有高侵袭转移潜能,并导致患者的不良预后。靶向HER-2治疗药物如曲妥珠单抗、帕妥珠单抗、恩美曲妥珠单抗的上市显著延长了患者的无病Imidazole ketone erastin配制生存期(Diseasefreesurvival,DFS)。然而,频发的多药耐药、肿瘤的复发转移以及辅助治疗带来的心脏毒性、胃肠道不适等不良反应,仍然是HER-2阳性乳腺癌的治疗挑战。中医药对于乳腺癌的认识源远流长,在几千 年的传承与创新发展中,已逐步形成具有中医药特色的规范化治疗体系,在乳腺癌治疗中表现出独特优势及显著疗效。中医药理论指导下的“辨证施治”、“分期分型论治”、“因人制宜”medicinal plant、“根据癌毒邪气从化的不同分脏腑论治”等治疗原则,与现代个体化精准治疗的理念不谋而合。本文基于HER-2阳性乳腺癌中存在的“多药耐药、肿瘤复发转移、心脏毒性、胃肠道不适”等治疗难点,从中医学对乳腺癌术后“扶正兼以祛邪、辨证施治”的基本治疗理念出发,梳理归纳中医药在“逆转HER-2阳性乳腺癌靶向药物的多药耐药、协同增效、抑制乳腺SCH727965体内实验剂量癌复发转移、延长患者无病生存期、改善患者预后、减轻辅助治疗所带来的不良反应、提高患者生活质量”等方面的治疗特色及研究进展,旨在为HER-2阳性乳腺癌的中医药治疗提供参考。

吸烟与继发性肾病

众所周知,吸烟有害健康。我国每年死于吸烟相关疾病人群超过100万。吸烟会导致慢性呼吸系统疾病、恶性肿瘤、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等一系列疾病,除此之外,吸烟还会伤害到肾脏,尤其对继发性肾病的影响较大。继发性肾病往往是继发于一些其他慢性疾病,比如高血压、糖尿病、系统性红斑狼疮。而吸烟是恶化中老年人慢性肾脏病的危险因素,这一结论已得到多次证实。如狼疮性肾炎,有研究表明,狼疮性肾炎发展成尿毒症的中位时间,吸烟者为145个月,而非吸烟者为273个月。这证明抽烟极大地恶化了狼疮性肾炎患者的病情。肾小球滤过率的数值是临床上用于判断肾脏功能的一个指标,其减少程度反映肾功能受损的程度。在糖尿病肾病患者中,每天吸烟高达19支者,肾功能下降的程度较非吸烟者高75%;每天吸烟20支以上者,肾功能下降的程度较非吸烟Belnacasan IC50者高97%。吸烟者的”肾小球滤过率”降低程度Four medical treatises远大于非吸烟者的,并且其下降速度是非吸烟者的四倍之多。吸烟与肾脏病呈剂量依赖性相关,即吸烟越多者其肾损伤风险越此网站高。因吸烟导致继发性肾病恶化的机制比较复杂,其中包括抽烟会升高血压,收缩血管,造成高血压,给肾带来很大的负担。本文主要针对吸烟与继发性肾病关系以及吸烟伤肾的具体机制进行讨论。

他克莫司与肾移植术后糖尿病相关性的单中心研究

目的 探讨移植后糖尿病(PTDM)的主要危险因素,分析他克莫司与肾移植PTDM发生的相关性。方法 收集123例肾移植受者的临床资料,分为PTDM组(19例)和非PTDM组(104例)。分析两组受者的临床资料,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PTDM的危险因素。将24只小鼠分为对照组(生理盐水),他克莫司低剂量组(0.1 mg/kg)、中剂量组(0.75 mg/kg)和高剂量组(1.5 mg/kg),每组各6只,分别每日注射2次。分析他克莫司对小鼠血糖代谢的影响。结果 肾移植术后1年内PTDM发生率为15.4%(19/PS-341小鼠123)。受者年龄≥48岁、移植术后3个月他克莫司谷浓度≥9 ng/mL是肾移植术后发生PTDM的危险因素(均为P<0.05oral bioavailability)。低剂量组、中剂量组和高剂量组小鼠给药后的空腹血糖水平低于给药前(均为P<0.05),但不具有剂量依赖性(P=0.750)。低剂量组、中剂量组和高剂量组小鼠给药后餐后血糖水平高于给药前(均为P<0.05),且呈现他克莫司剂量依赖性(P=0.012)。结论 他克莫司与肾移植术后PTDM发生密切相Compound 3浓度关,受者年龄≥48岁、移植术后3个月他克莫司谷浓度≥9 ng/mL是PTDM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他克莫司以剂量依赖性的方式影响小鼠餐后血糖水平。

血浆脂蛋白相关磷脂酶A2与中老年无症状高尿酸血症的相关性研究

目的 探讨人血浆脂蛋白相关磷脂酶A2(Lp-PLA2)与中老年无症状高尿酸血症(HU A)之间的相关性。方法 随机选取2019年6月—2020年6月在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体检的表观健康中老年人174例,依据HUA诊断标准,分为无症状HUA组(n=58)和对照组(n=116)。采集年龄Adezmapimod研究购买、性别、体重指数(BMI)等一般资料Environmental antibiotic,以及血常规、尿酸、肌酐、尿素氮、血脂、Lp-PLADibutyryl-cAMP2等实验室检查资料。采用回归分析探究无症状HUA可能的危险因素。结果 研究对象中,女性HUA发病率明显高于男性(41.4%vs.25.3%,P<0.05);无症状HUA组体重指数(BMI)、三酰甘油(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Lp-PLA2水平及高血压病发病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与对照组不同性别分别比较,无症状HUA组男性和女性患者Lp-PLA2水平均明显增高(P<0.05)。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Lp-PLA2水平升高是无症状HUA的独立危险因素;按照Lp-PLA2浓度进行三分位分组,与低浓度Lp-PLA2组比较,高浓度Lp-PLA2组增加无症状HUA风险的OR值为4.61(95%CI 1.807~11.76,P<0.0 5)。结论 血浆Lp-PLA2水平增高可能是中老年无症状HUA的独立危险因素。

清肝化痰方治疗正常高值血压的疗效评价

目的 观察清肝化痰方治疗正常高值血压(prehypertension,PHT)的临床疗效。方法招募健康体检人群中PHT(BP:120~139mmHg/80~89mmHg)60人。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各30人。对照Puromycin抑制剂组实际观察27例(3例脱落),给予健康宣教引导改善生活方式。观察组实际观察28例(2例脱落),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清肝化痰方治疗。共治疗4周,并以治疗前后的诊室血压、中医证候量表及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atheroscleroticcardiovasculardisease,ASCVD)发病风险预测模型(China-PAR)进行疗效评价。结果 与干预前相比,干预后两组受试者的中医证候积分,收缩压(systolicbloodpressure,SBP)水平及观察CX-5461核磁组的舒张压(diastolicbloodpressure,DBP)水平、ASCVD十年风险与终身风险均有降低(P<0.01,P<0.05);观察组干预后的中医证候积分、SBP、DBP及ASCVD十年风险均低于对照组(P<0.01,P<0.05)。观察组血压值疗效及中医症候积分疗效分别为64.29%和82.14%,对照组分别为22.22%和37.03%,观察组总体疗效水平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从具体症状上看,两组均对急躁易怒、头重如裹、胸闷、畏寒肢冷、口淡、口干、失眠、气短症状有改善(P<0.05)。此外,观察组受试者的眩晕、头痛、呕吐痰涎、面赤、口苦、耳鸣症状也有改善(P<0.01Aeromedical evacuation,P<0.05),且观察组的眩晕、急躁易怒、呕吐痰涎、面赤、口干、口苦、心悸、耳鸣症状改善程度较之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清肝化痰方治疗正常高值血压相较于单纯生活方式干预降压效果更显著,且能安全有效地改善临床症状并降低罹患ASCVD的风险。

黄芪片与缬沙坦胶囊联合应用在高血压并发微量蛋白尿治疗中的效果研究

目的 探讨黄芪片联合缬沙坦胶囊在高血压并发微量蛋白尿患者中的应用及对血液流变学的影响。方法 选metastatic biomarkers择2020年4月至2021年4月在上海市虹口区广中路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进行治疗的100例高血压并发微量蛋白尿患者,将患者使用数字表法随机分成对照组Tezacaftor纯度、观察组,每组患者50例。对照组予以常规西药治疗,观察组NSC 125973体外予以黄芪片联合缬沙坦胶囊进行治疗。比较治疗后2组患者的血压水平、肾功能水平、血液流变学变化情况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 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收缩压、舒张压均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2组患者的血肌酐、尿白蛋白/肌酐比值、血尿酸水平均低于治疗前(P<0.05),且观察组患者各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经过治疗后全血高切黏度水平以及血浆黏度水平与对照组比较显著降低(P<0.05);观察组经过治疗后出现眩晕、低血压、肝肾功能异常、头痛及感染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10%(5/50),低于对照组24%(12/50)(P<0.05)。结论 黄芪片联合缬沙坦胶囊在高血压并发微量蛋白尿患者可以有效改善血压水平,提高肾功能,改善血液流变学变化水平,不良反应较少,值得推广应用。

眼科手术后感染性眼内炎的危险因素及预测模型的构建

目的 探究眼科手术后感染性眼内炎发GW-572016生产商生的危险因素,并构建预测模型。方法 选取2019年3月-2021年3月郑州市第七人民医院收治的97例selleck产品眼科手术后感染性眼内炎患者为感染组,并以同期未出现感染性眼内炎的患者298例为非感染组,分析感染病原菌分布及眼科术后并发感染性眼内炎的危险因素,并建立预测模型。结果 本研究纳入的97例感染性眼内炎患者前房房水、玻璃体液标本共检出病原菌89株,其中革兰阳性菌60株占67.42%,革兰阴性菌25株占28.09%,真菌4株占4.49%;合并糖尿病、手术类型为内眼手术、有眼外伤史、手术时长≥20 min是眼科术后并发感染性眼内炎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多元Logistics回归方程获得眼科术后并发感染性眼内炎的预测模型,Hosmer-Lemeshooral infectionw检验结果显示,模型与观测值拟合度较好(χ~2=1.878,P=0.758)。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该模型预测术后感染性眼内炎的曲线下面积(AUC)为0.798(95%CI:0.710~0.887),敏感度为87.63%,特异度为84.23%。结论 革兰阳性菌为眼科手术后并发感染性眼内炎的主要致病菌,合并糖尿病、手术类型为内眼手术、有眼外伤史、手术时长≥20 min是导致患者术后并发感染性眼内炎的危险因素,且所构建的预测模型对眼科手术后感染性眼内炎风险具有预测价值。

基于中药系统药理学研究达原饮防治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科学内涵

目的 基于中药系统药理学探讨达原饮治疗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ronavirus disease 2019,COVID-19,新冠肺炎)的药效成分、靶点及其作用,并阐释其科学内涵。方法 通过中药综合数据库(TCMID)检索达原饮中已知化合物(药效成分);使用中医药分子机制生物信息学分析工具预测药效成分作用靶点;使用DrugBank数据库等获取COVID-19相关靶点;采用Cytoscape 3.7.2MCC950使用方法软件及其插件对相关靶点进行富集分析,并绘制达原饮-化合物-靶点网络关系图。结果 在达原饮7味中药中检索已知结构和可信靶点的药效成分,共197个化合物;共鉴定到1602个可信靶点;达原饮靶点涵盖CGABA-Mediated currentsOVID-19的新冠状病毒进入细胞的关键基因ACE2,参与3061种生物学过程,经MCODE聚类后归为20种主要生物学过程,涵盖以与共生体、宿主相互作用、初始病毒感染等与COVID-19高度相关的生物学过程;234种细胞作用位点,经MCODE聚类主要位于顶端膜、细胞内小管、DNA聚合酶引物酶复合物、细胞质囊;具有648种分子功能,MCODE聚类显示主要为乙酰胆碱受体的活性、细胞内配Adezmapimod体内体门控离子通道活性和钙释放通道活性三类;KEGG代谢通路富集分析显示,共132个信号通路被显著富集,其中,与COVID-19密切相关的疟疾和人T细胞白血病1型病毒感染信号通路被显著富集,且各个信号通路间相互联系;达原饮中黄芩可靶向ACE2,与西药及靶点对比,达原饮中7味草药通过其化合物靶向多个靶点抗病毒。结论 (1)初步明确了达原饮多靶点、多系统相互协同治疗COVID-19的基础和数据,分析了达原饮君臣佐使配伍组方特点及开达膜原,辟秽化浊的分子机制,为后期深入的基础实验和临床抗病毒药物研究提供了明确的研究方向。(2)达原饮多组分协同,驱邪扶正,标本兼治。

经中心静脉导管引流联合胸腔注射药物治疗结核性胸膜炎的临床观察

目的探讨经中心静脉导管引流联合尿激酶、地塞米松、异烟肼等药物胸腔注射对结核性胸膜炎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结核性胸膜炎患者60例,采用简单随机分组Hepatoportal sclerosis方法分为观察组(n=30)和对照组(Talazoparib分子量n=30)。两组均给予3HRZE/6HR方案抗结核治疗,观察组行中心静脉导管引流并给予尿激酶、地塞米松、异烟肼等药物胸腔注射;对照组仅给予胸腔穿刺抽液术。观察两组临床疗效、胸水完全消退时间、有无胸膜增厚、住院天数、住院费用及气胸等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治疗1周时有效率46.7%,明显高于对照组(20.0%),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800,P=0.028);观察组胸水完全消退时间(20.5±6.7)d,显著短于对照组的(25.1±7.7)d,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484,P=0.016);观察组胸膜增厚发生率26.7%,低于对照组的46.7%,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444,P=0.03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3.3%,低于对照组的20.0%,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043 P=0.044);观察组住院Gefitinib溶解度时间(9.4±2.7)d,对照组住院时间(10.3±2.8)d,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270,P=0.209);观察组住院费用(6 675.4±1 818.4)元,对照组住院费用(7 508.9±1 692.1)元,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838,P=0.071)。结论中心静脉导管引流联合尿激酶等药物胸腔注射治疗结核性胸膜炎的疗效明显优于传统的胸腔穿刺抽液术,值得在基层医院临床推广。

基于网络药理学与分子对接的蒲公英抗乳腺癌的机制研究

[目的]基于网络药理学和分子对接法研究蒲公英抗乳腺癌的作用机制,以期为其临床抗乳腺癌机制的阐明提供参考。[方法]通过Batman-TCM、TCMID、TCMSP和CancerHSP数据库筛选蒲公英有效成分及其作用靶点,运用Cytoscape软件构建蒲公英有效成分与其靶点的互作网络;通过GeneCards、OMIM、TTD、DisGeNET、Pharmgkb、Malacards数据库筛选乳腺癌疾病靶点;通过STRING构建蛋白互作网络(PPI),并通过DAVID数据库对核心靶点进行GO功能注释和KEGG通路富集分析;通过Pymol软件和AntoDock软件预测结合能力。[结果]通过4个成分靶点数据库和6个疾病数据库共筛选到10个蒲公英潜在有效成分和136个作用靶点,1 856个乳腺癌疾病靶点,41个潜在靶点基因;PPI网络中得到10个蒲公英治疗乳腺癌的关键靶点,经过GO和KEGG分析后得GW4869 IC50到53条GO分析结果Regorafenib细胞培养和12条KEGG通路,GO分析结果表明蒲公英抗乳腺癌可能与RNA聚合酶Ⅱ启动子的转录起始过程、核染色质、DNA结合等过程相关;KEGG分genetic phylogeny析结果表明蒲公英抗乳腺癌可能涉及癌症通路、含血清素的神经突触、甲状腺激素信号通路等通路;分子对接结果显示大部分蒲公英有效成分与其关键靶点都具有良好的结合活性。[结论]蒲公英抗乳腺癌主要涉及PTGS2、PPARG、ESR1等靶点及12条信号通路,其有效成分可以通过多靶点、多途径和多机制抑制肿瘤细胞生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