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副流感病毒三型(BPIV3)属于副粘病毒科,吸道病毒属,是诱发牛呼吸系统疾病的重要病原体之一。BPIV3的大规模感染给全球养牛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目前尚无特效药物用于靶向治疗该疾病。病毒入侵宿主细胞的过程是其生命周期的重要步骤,Liraglutide同时也是抗病毒治疗的黄金时期。研究病毒入侵宿主细胞的分子机制可以为抗病毒药物的研发提供靶点,然而BPIV3的入侵细胞的分子机制尚不清楚。已有报道病毒可利用宿主细胞内吞途径进入细胞,这些内吞途径包括网格蛋白介导的内吞作用(CME)、小窝蛋白介导的内吞作用(Cav ME)、巨胞饮作用等。我们通过化学抑制剂处理和RNA干扰等实验方法,证实BPIV3可通过网格蛋白介导的内吞和巨胞饮途径进入MDBK细胞,进一步研究发现内体酸性环境和组织蛋白酶L对于BPIV3的进入也至关重要。动力蛋白在囊泡形成过程中的细胞膜裂变中起关键作用,是网格蛋白和小窝蛋白介导的内吞作用发生所必需的。我们研究发现动力蛋白在BPIV3入侵过程中被激活,并参与了网格蛋白介导的内吞。细胞骨架蛋白(如肌BYL719动蛋白和微管蛋白)在胞吞过程中能够调控囊泡的形成和运输。本研究通过抑制剂处理和免疫荧光染色观察发现BPIV3的入侵过程依赖于肌动蛋白(Factin)的重排,而微管蛋白不参与这一过程。细胞内肌动蛋白的动态变化需要激活细胞膜表面相应的受体,进而通过一系列信号通路转导,最终导致细胞F-actin发生重排。现有的报道认为唾液酸是BPIV3入侵宿主细胞的受体,但唾液酸受体作为单糖的衍生物并不能介导细胞信号通路的转导。因此我们推测BPIV3感染过程中还需要其它辅助受体参与F-actin重排的信号调控。许多病毒常利用整合素和受体酪氨酸激酶(RTK)调控F-actin的重排。我们通过受体酪氨酸激酶(RTK)抑制剂处理细胞后检测BPIV3入侵,结果发现酪氨酸激酶(RTK)活性受到抑制后BPIV3的入侵受到显著抑制。在众多的RTK中,EGFR信号通路通常被许多病毒利用以促进其入侵细胞。通过药物抑制剂和RNA干扰以及构建突变体等实验,发现在BPIV3感染过程HBeAg-negative chronic infection中EGFR活性被抑制后F-actin的重排也受到明显抑制,从而证明了EGFR受体在F-actin的重排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进一步研究发现当抑制EGFR的活性后,除BPIV3入侵受到阻断外,下游的PI3K-AKT和ERK1/2、Rac1/Pak1通路的活化也受到明显抑制,以上结果证实EGFR及其下游的信号通路参与BPIV3的入侵过程。我们研究证实BPIV3通过网格蛋白介导的内吞和巨胞饮途径入侵MDBK细胞,并且胞吞作用的发生依赖于内体低p H值环境的形成和组织蛋白酶L的参与。我们又进一步证实BPIV3入侵MDBK细胞过程巨胞饮途径的发生依赖于EGFR信号通路的激活,以及下游的PI3K-AKT和ERK1/2以及Park1/Rac1信号通路的参与。总之,本研究阐述了BPIV3入侵MDBK细胞的分子机制,为BPIV3的防治提供理论基础,并为抗病毒药物的研发提供新靶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