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通过自噬防治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作用机制研究进展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iabetic peripheral neuropathy,DPN)病程长且预后差,以轴突变性坏死、Selenium-enriched probiotic神经纤维节段性脱髓鞘、雪旺细胞凋亡等神经细胞损伤为主要病理特点。自噬是神经细selleck胞的清洁机制,通过清除多余的代谢物来消除细胞压力源造成的伤害,从而维持细胞内稳态平衡。持续的高糖环境改变了机体自噬水平,自噬被抑制或过度激活均会造成神经细胞不可逆损伤,加速DPN进展,恢复自噬平衡,从而减轻神经损伤对于DPN的治疗尤为关键。DPN的治疗目前尚无满意方案,中Z-IETD-FMK配制医药在防治DPN的进程中以多靶点、多效应、多成分等独特优势取得了较好的临床效果,大量中医药治疗DPN的动物及临床研究均显示自噬是中医药治疗DPN的重要靶点,恢复自噬平衡可以减轻神经损伤、延缓神经细胞死亡进程,起到防治DPN的作用。但其具体机制不明,基于此,该文章对自噬的调控及其在DPN发病过程中的作用机制,以及单味中药或复方有效成分对自噬干预作用进行总结,进一步探讨DPN发病机制及中医药干预自噬的潜在治疗靶点,为进一步提升中医治疗DPN的疗效提供参考。

白兰地原酒及成品酒中九种生物胺含量分析

该研究建立了高效液相色谱-四极杆/静电selleckchem Rapamycin场轨道阱高分辨质谱法同时测定白兰地中9种生物胺的分析方法。白兰地样品经水相滤膜过滤后直接进样,经C18(100 mm × 4. 6 mm × 2.6 μm)色谱柱分离,乙腈和1%(体积分数)甲酸水溶液为流动相梯度洗脱,采用电喷雾正离子扫描,在tMS~(2)模式下提取目标化合物精确质量数,外标法定量。结果表明,质量浓度为0.01~10 mg/L时,各生物胺浓度与峰面积线性关系良好(r>0.995 2),检出限为0.02~2.26 μg/L,定量限为0.05~7.5Histone Methyltransf抑制剂5 μg/L,样品平均回收率为80.8%bioequivalence (BE)~119.2%。原酒与成品酒中生物胺含量差异明显(分别为3.0~126.0 μg/L和17.0~148.0 μg/L)。不同档次成品酒样中主要含有的组胺、酪胺和盐酸吡哆胺含量差异较大。而不同产地和生产工艺的白兰地原酒中生物胺含量及种类同样显著不同。该定量检测方法简单、快速、具有良好的灵敏度和精密度,适用于白兰地中低浓度生物胺的测定。

血小板相关参数预测视网膜静脉阻塞发生的临床价值

目的 探索血小板相关参数与视网膜静脉阻塞(retinal vein occlusion,RVO)发生的相关性,进而明确其作为预测RVO发生的可行性。方法 回顾性选取2018年1月至2020年12月三峡大学附属仁和医院收治的82例RVO患者作为RVO组,同期选取82例健康体检者作为正常对照组。比较两组受试者的基础疾病情况、视力、眼压、红细胞计数(red blood cMCC950ell,RBC)、血红蛋白(hemoglobin,HGB)外周血血小板计数(plateletLY294002浓度,PLT)、平均血小板体积(mean platelet volume,MPV)、血小板分布宽度(platelet distribution width,PDW)以及血小板压积(plateletcrit,PCT)等实验室检查指标。结果 RVO组高血压及高脂血症的患病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间眼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对照组视力优于RVO组(P<0.01);RVO组患者RBC及HGB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与对照组比较,RVO组血小板相关参数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高血压、MPV及PDW为RVO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MPV预测RVO发生的曲线下面积为0.696(95%CI:0.616~0.776,P<0.01),敏感度为52.44%,特异性为81.71%,最佳诊断截值为9.95fl,而PDW预Medical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测RVO发生的曲线下面积为0.856(95%CI:0.799~0.914,P<0.01),敏感度为73.17%,特异性为87.80%,最佳诊断截值为16.10%。结论 血小板相关参数MPV与PDW为RVO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在预测RVO发生方面PDW优于MPV。

基于生物信息学探讨中药调节部分程序性细胞死亡干预肝癌的用药规律

目的:运用生物信息学、数据挖掘、分子对接等技术,筛选出介导细胞自噬、细胞焦亡、铁死亡干预肝癌的基因靶点、化合物、中药及中药规律。方法:从TCGA数据库下载肝癌的表达数据,使用R软件“DESeq2”程序包进行差异分析。通过HADb、GO、GeneCards、FerrDb等数据库及文献查找收集细胞自噬、细胞焦亡、铁死亡相关基因。提取三种程序性细胞死亡(programmed cell death,PCD)的差异表达基因,并进行GO、KEGG、GSEA富集分析。将三种PCD差异表达基因上传至TCMSP数据库中匹配化合物,根据ADME参数筛选标准及Lipinski原则筛选出有成药性的化合物,运用Cytoscape构建“基因-化合物”关联网络,并筛选出核心化合物。依次将三种PCD候选化合物上传至TCMSP数据库收集关联的中药,使用Cytoscape计算关联度最高的中药。接着将中药数据导入中医传承计算平台V3.0进行用药规律计算分析,依次进行四气统计、五味统计、归经统计、功效统计。为了进一步验证核心靶点与核心化合物之间的结合可信度,并探索新的药物靶点组合,运用Auto Dock对核心靶点、化合物进行分子对接验证。结果:共鉴定出90个自噬差异基因、114个焦亡差异基因、124个铁skin biophysical parameters死亡差异基因。富集出PPAR信号通路、花生四烯酸代谢、IL-17信号通路、Fox O信号等通路,及TNFA/VIA/NFKB信号、炎症反应、缺氧反应、γ-干扰素等基因集。根据筛选标准鉴定出92个自噬化合物”、268个焦亡化合物、291个铁死亡化合物,对“基因-化合物”互作网络进行拓扑分析筛选出核心化合物,有槲皮素、木犀草素、隐丹参酮、漆黄素、汉黄芩素等、山柰酚等。通过TCMSP数据库收集到335味自噬关联中药、249味焦亡关联中药、274味铁死亡关联中药,运用Cytoscape软件依次构建三种PCD的“基因-化合物-中药”关联网络,通过拓扑分析筛选出高度值中药,有丹参、半枝莲、败酱草Z-VAD-FMK说明书、百部、延胡索、夏枯草、甘草、黄芩、降香、柴胡等,这些中药可作为该调控网络中的关键药物。中药调控三种PCD干预肝癌的用药规律分析显示,四气规律以寒性、温性、平性为主,五味中苦味、辛味、甘味药物出现次数较多,药物归经依次为肝经、肺经、肾经、脾经、胃经等,药物的功效分布以清热解毒类、补虚类、活血化瘀类、解表类药物为主。分别纳入22个基因靶点、11个化合物配体,总计123组分子对接结果显示,结合能均小于-5 kcal/mol,其中HMOselleck NMRX1、MMP1、DRD4、AKR1C3、隐丹参酮、丹参酮ⅡA、槲皮素与其它分子间有显著的结合活性。结论:本次研究系统的分析了中药调控三种PCD与肝癌之间的作用关系,结果表明,有多味中药能介导细胞自噬、细胞焦亡、铁死亡干预肝癌病程,其中涉及多种化合物及基因靶点,分子对接验证了中药靶向PCD靶点的可靠性。本次研究展示了中药调控PCD治疗肝癌的巨大潜力,可为后续的实验研究及临床用药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

Hsa_circ_0004662介导hsa-miR-532调控HMGB3促进溃疡性结肠炎发生发展机制研究

研究背景与目的: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是一类累及肠粘膜的炎症性疾病。随着发病率及患病率的升高,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并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这使我们寻找治疗的新靶点迫在眉睫。环状RNA(circ RNA)因具有环状结构而更加稳定,同时具有丰富性、保守性、组织特异性以及表达时空性等特点,并且近年来的报道发现circ RNA参与UC发病的生理机制。已有研究证实,hsa_circ_0004662在UC组织中表达上升,但目前关于hsa_circ_0004662参与UC的调控机制未见报道;同时,分析发现hsa_circ_0004662潜在调控miR-532,高迁移率组蛋白B3(The high mobility group protein B3,HMGB3)是miR-532的潜在靶基因,HMGB3与炎症反应密切相关。因此,我们研究提出了hsa_circ_0004662作为竞争性内源RNA靶向调控hsa-miR-532/HMGB3信号轴参与UC发生发展假说,目的是揭示hsa_circ_0004662激活炎症促进UC发生发展作用机制,为UC治疗和早期分子诊断提供科学基础和作用靶点。材料与方法:首先,体外细胞实验培养人正常肠上皮细胞FHC细胞和NCM460细胞,采用LPS构建炎症细胞模型,检测hsa_circ_0004662的表达水平,再构建hsa_circ_0004662干扰和过表达质粒,使用实时荧光定量PCR(Quantitative realtime PCR,q PCR)检测hsa_circ_0004662的表达水平,细胞计数试剂CCK-8(Cell Counting Kit-8,CCK-8)和胸腺嘧啶核苷类似物(5-ethynyl-2′-deoxyuridine,Ed U)染色检测细胞增殖,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凋亡,Western blot检测凋亡相关蛋白Caspase 3、Caspase 9、HMGB3的表达水平,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nzyme 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检测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白介素-1β(Interleukin-1β,IL-1β)的表达水平,并使用生物信息分析和双荧光酶素报告实验验证hsa_circ_0004662、hsamiR-532和HMGB3之间的关系。然后,采用葡聚糖硫酸钠(Dextran sulfate sodium,DSS)构建UC小鼠模型,采用circ_0004662干扰慢病毒进行干预,观察小鼠生存状态,测量小鼠体重及疾病活动指数(Disease activity index,DAI)评分,测量结肠长度,观察结肠病理变化,使用苏木精-伊红(Hematoxylin-eosin,HEE7080分子式)染色检测组织结构变化和炎症细胞浸润的现象,ELISA检测IL-6,TNFα、IL-1β的含量,q PCR检测circ_0004662、miABT-199分子量R-532 mimics和HMGB3的表达水平,Western blot检测HMGB3、Caspase 3、Caspase9的表达水平。结果:1.UC炎症模型下,与对照组相比,hsa_circ_0004662的表达水平增高。2.Hsa_circ_0004662促进溃疡性结肠炎发生发展:与对照组相比,炎症环境下,细胞增殖下降、凋亡及凋亡相关蛋白Caspase 3、Caspase 9增多,IL-6、TNFα、IL-1β的表达水平升高;下调hsa_circ_0004662的水平,与炎症组相比,细胞活力增加、凋亡及凋亡相关蛋白Caspase 3、Caspase 9减少,IL-6、TNFα、IL-1β的表达水平下降?3.Hsa_circ_0004662主要在细胞质中存在,生物信息分析及双荧光素酶实验证实hsa_circ_0004662靶向调控hsa-miR-532以及hsa-miR-532靶向调控HMGB3,同时干扰hsa_circ_0004662和过表达hsa-miR-532可下调HMGB3的表达水平。4.Hsa_circ_0004662-miR-532 mimics-HMGB3互补实验:上调miR-532 mimics的表达水平,细胞增殖活力增加,HMGB3、Caspase 3、Caspase 9、IL-6、TNFα、IL-1β的表达水平显著下降;过表达hsa_circ_0004662,细胞Analytical Equipment增殖活力显著下降,HMGB3、Caspase 3、Caspase 9、IL-6、TNFα、IL-1β的表达水平显著上升;下调HMGB3,细胞增殖活力显著上升,Caspase 3、Caspase 9、IL-6、TNFα、IL-1β的表达水平显著下降。5.Circ_0004662干扰慢病毒抑制小鼠UC的发生与发展:炎症环境下,小鼠的生存率及体重显著下降,DAI评分及病理评分增加,结肠长度显著缩短,IL-6、TNFα、IL-1β、circ_0004662和HMGB3的表达水平显著升高,miR-532的表达水平降低;下调circ_0004662水平,小鼠的生存率及体重显著上升,DAI评分及病理评分下降,结肠长度增长,HMGB3、IL-6、TNFα、IL-1β的表达水平显著下降,miR-532的表达水平上升。结论:本研究通过体外细胞实验及动物实验发现hsa_circ_0004662在溃疡结肠炎中的表达水平上升,证明了hsa_circ_0004662参与了溃疡性结肠炎的发生与发展,并发现其通过介导hsa-miR-532调控HMGB3来进一步促进溃疡性结肠炎发生发展。

抵当汤含药血清对高糖诱导大鼠肾小球内皮细胞损伤的影响

目的观察Dengue infection抵当汤含药血清对高糖诱导损伤大鼠肾小球内皮细胞(RGECs)的保护作用。方法大鼠灌胃给予蒸馏水或抵当汤制备空白血清或抵当汤含药血清,CCK8法筛选葡萄糖造模浓度及含药血清给药浓度。将RGECs分为空白组、模型组、抵当汤组(10%抵当汤含药血清)、达格列净组(空白血清+2μmol/L达格列净)、抵当汤+达格列净组(10%抵当汤含药血清+2μmol/L达格更多列净),药物处理24 h后,RT-qPCR法和Westernblot法检测细胞Nrf2、HO-1、NQO-1mRNA和蛋白表达,免疫荧光法检测细胞Nrf2荧光表达,比色法检测细胞SOD活性及MDA水平。结果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RGECs中Nrf2、HO-1、NQO-1mRNA和蛋白表达以及SOD活性降低(P<0.01),MDBMS-354825半抑制浓度A水平升高(P<0.01);与模型组比较,各给药组Nrf2、HO-1、NQO-1mRNA和蛋白表达以及SOD活性升高(P<0.05,P<0.01),MDA水平降低(P<0.01)。结论抵当汤含药血清可以通过激活Nrf2信号通路从而抑制氧化应激,对高糖损伤的RGECs起到保护作用。

燕麦β-葡聚糖对低盐羊肉肉糜凝胶特性的影响

将燕麦β-葡聚糖(oat β-glucan,OG)作为替代物加入羊肉肉糜中等量替代食盐,采用5个不同OG替代量0%、0.4%、0.8%、1.2%、1.6%,即对应肉糜中的盐含量为2.0%、1.6%、1.2%、0.8%、0.4%。通过对复合肉糜凝胶的蒸煮损失率、保水性、水分分布及含量、色泽、凝胶强度、质构、肌原纤维蛋白二级结构以及扫描电镜进行测定分析筛选出相对合适的OG替代添加量。结果表明:随着OG替代量的增加,复合肉糜凝胶的蒸煮损失率先下降后逐渐升高,保水性则先升高后逐渐降低;当添加1.6%OG时,凝胶的持水能力显著下降(P<0.05),而低场核磁共振分析表明高含量的OG会使凝胶中的弱结合水与自由水向不易流动水转移;凝胶色泽亮度L*和白度逐渐增加(P<0.05),凝胶横切面呈现明显的白色;凝胶的Erdafitinib破裂力与破裂距离在0.4%OG替代量时达到较好效果购买Staurosporine,改善了凝胶强度,而较高替代量的OG则对凝胶强度不利;凝胶硬度、内聚性、咀嚼性以及恢复性在OG替代量达到0.8%时显著降低(P<0.05),而凝胶弹性虽呈现与其他指标相同趋势但不同OG替代量之间差异并不显著(P>0.05);在微观结构的观察中,凝胶在较高OG替代量(>0.8%)时,肌原纤维蛋白二级结构接近对照组(P>0.05),扫描电镜图显示其结构更whole-cell biocatalysis加松散,孔隙增多。通过相关性与主成分分析判断出在0.4%OG替代量下肉糜凝胶特性综合得分要优于其他实验组,在维持羊肉肉糜凝胶品质的同时保证了食盐摄入量的进一步减少。

RIL群体中大豆籽粒脂肪酸组分QTL分析

大豆是世界上主要的油料作物,其脂肪酸各组分的比例决定了大豆油的质量。本研究以“徐豆16×selleckchem Enasidenib冀HJ117”构建的包含183个家系的重组自交系(Recombinant Inbred Lines, RILs)群体XH1617为材料,通过气相色谱法检测棕榈酸、硬脂酸、油酸、亚油酸、亚麻酸5种脂肪酸含量。表型变异分析显示,RIL群体的5种脂肪酸含量均呈近似正态分布,说明bone biology大豆5种脂肪酸含量均为典型的数量性状。通过QTL定位,共鉴定到13个与大豆脂肪酸含量相关的QTL位点,分别位于05、06、08、13、14、15和19号染色体上,LOD值为2.50~12.35,可解释的表型变异范围为6.1%~26.7%。其中6个QTL是新鉴定到的与大豆脂肪酸含量相关的遗传位点。另外,在15号染色体上鉴定到1个主效且协同调控大豆棕榈酸含量和油酸含量的遗传位点,Locus_15_POA,在标记Gm15_3702534_C_T~Gm15_4491175_T_C之间,LOD值为4.71~5.11,可解释的表型变异为11.20%~12.10%。相关性分析发现,除硬脂酸含量与油酸含量无显著性相关外,其他脂肪酸含量之间MG132体内实验剂量均具有显著相关性(P<0.05)。研究结果可为培育高油酸且低棕榈酸的高品质大豆提供遗传材料和理论依据。

高能重离子束辐射水稻垩白性状的变异分析及突变体筛选

利用100 Gy、150 Gy和Z-VAD-FMK浓度180 Gy剂量的高能重离子束,辐射诱变水稻品种通禾66、绥粳18、中TORCH infection科发5和吉粳809,测定其M_2代突变体的垩白粒率和垩白度,进行变异分析,筛选垩白粒率和垩白度的突变体,为探究高能重离子束辐射北方粳稻垩白性状变异规律和水稻外观品质改良育种工作奠定基础。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剂量下各水稻品种M_2代突变体垩白性状发生变异程度不同,垩白粒率的变异selleck AZD2281范围在0~80.2%,垩白度的变异范围在0~44.7%,总体趋于低垩白的偏态分布;4个粳稻品种中,绥粳18的M_2代突变体的垩白变异表现最为明显,150 Gy下垩白粒率和垩白度的变异系数最大,分别为191%和253%;中科发5和吉粳809的M_2代突变体垩白性状分布的离散程度随剂量的升高而增加,通禾66反之;在所有M_2代突变体中,共筛选出127份高垩白粒率突变体材料(5.1%~80.2%)、63份低垩白粒率突变体材料(0~6.3%)、133份高垩白度突变体材料(1.6%~44.7%)和48份低垩白度突变体材料(0~1.8%)。研究结果为水稻外观品质改良育种提供遗传材料。

柴胡疏肝散联合耳针治疗乳腺增生症的临床效果研究

目的:探讨柴胡疏肝散联合耳针治疗乳腺增生症的临床效果。方法:抽取我院中医科2019年2月—2021年2月收治的乳腺增生症患者82例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各41例。对照组行他莫昔芬治疗,试验组行柴胡疏肝散+耳针治疗,观察两组症状、BLZ945抑制剂乳腺影像学指标及血管生成因子变化情况,并评估两组治疗效果及安全性。结果:试验组治疗后症状总积分显著低于对照组NSC125066采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Needle aspiration biopsy.05);试验组治疗后乳腺影像学指标(肿块最大直径、导管直径及腺体厚度)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治疗后血管生成因子[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血管生成素-2(Ang-2)]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治疗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对乳腺增生症患者,予以中药柴胡疏肝散口服联合耳针治疗,可抑制血管生成因子表达,有效改善乳腺体征及症状,提高治疗效果,且中医针药联合疗法安全性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