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响应型Fe基MOFs药物载体的合成及其在铁死亡治疗中的应用

几十年来,癌症一直威胁着人类的身体健康。对于癌症的治疗方法,研究者们一直在不断创新。肿瘤细胞微环境具有的微酸性、谷胱甘肽(GSH)过表达和高活性氧(ROS)等特点为环境响应型纳米药物传递系统提供了新的治疗思路。另外铁死亡是一种细胞内的程序性死亡方式,其通过不断累积铁元素,致使细胞内部的脂质被不断氧化为具有细胞毒性的脂质过氧化物,最终在细胞膜出现损伤后,导致细胞破裂死亡。基于这种机理,人们通过引入不同的敏感基团以响应不同的环境刺激,并结合铁死亡的作用机制设计制备所需的纳米药物,以达到抑制或者杀死肿瘤细胞的目的。本论文以肿瘤微环境响应型Fe基MOFs为基础合成了三种纳米药物载体材料用于癌症的协同治疗。首先设计合成带有响应键的化合物作为MOFs载体的有机骨架组分,其次引入不同价态的Fe离子作为MOFs的金属活性中心,探究最佳合成条件并合成具有激发铁死亡治疗功能的MOFs药物载体。最后利用所合成MOFs优异的孔道结构包载抗癌模型药物DOX,并对MOFs的表面进行功能化修饰以增加生物相容性。首先对纳米材料、环境响应型纳米药物控释系统、金属有机框架和铁死亡治疗进行了综合论述,重点叙述了Fe基金属有机框架纳米药物载体在癌症治疗中的应用、铁死亡的治疗机制及其在癌症治疗中的研究进展与应用。其次对实验所需试剂、仪器及具体表征方法进行了简单的叙述与总结。最后对论文设计合成的三种肿瘤微环境响应型Fe基金属有机框架纳米药物载体进行详细介绍。通过XRD、XPS、核磁共振等结构表征方法,确定所设计的药物载体成功合成。包载抗癌模型药物DOX后对其进行表面亲水修饰后,对所合成的药物载体的药物缓释及细胞毒性等性能进行进一步探究。第一部分合成了有机骨架中含有GSH敏感键的Fe基纳米载体Fe(Ⅲ)-(3,3’-SS-)@DOX@PEG,通过大量降低GSH来激发铁死亡。活性中心Fe~(3+)大量消耗GSH后以Fe~(2+)形式参与细胞内的芬顿反应,生成大量有细胞毒性的脂质过氧化物,加速铁死亡进程,最终实现化学药物治疗与铁死亡治疗的高效协同。结果表明,纳米药物具有p H/GSH响应性,酸性并添加GSH条件下药物的释放速率达90%以上。体外细胞实验证明Fe(Ⅲ)-(3,3’-SS-)@DOX@PEG对小鼠L929正常细胞具有较低毒性,说明所合成材料具有较好的细胞相容性。而Fe(Ⅲ)-(3,3’-SS-)@DOX@PEG却对小鼠4T1癌细胞具有明显的杀伤作用,并通过CLSM观察到4T1细胞对载药载体的优异摄取情况。第二部分设计开发了一种具有p H/ROS双响应性释放的纳米生物药物载体Fe(Ⅱ)-RTKR@DOX@GOx用于肿瘤的饥饿治疗、化学药物治疗和铁死亡治疗的三重协同,通过大量增加ROS来激发铁死亡。癌细胞内较高浓度的ROS使有机骨架坍塌释放出抗癌药物DOX和葡萄糖氧化酶GOx。随后在细胞内发生高效联级反应,最终实现铁死亡治疗、化学药物治疗和饥饿治疗协同治疗癌症的目的。结果表明,纳米药物具有p H/ROS响应性,酸性并添加H_2O_2和葡萄糖的条件下,药物的释放速率高达75.91%。体外细胞实验证BAY 73-4506价格明所合成材料具有较好的细胞相容性,对小鼠4T1癌细胞具有明显的杀伤作用,并通过CLSmesoporous bioactive glassM观察到4T1细胞对载药载体较为优异的摄取情况。针对铁死亡发生效率低、治疗效果欠佳的问题,第三部分设计制备了既能降低GSH含量,又能大量产生ROS的Fe(Ⅲ)-RSSR@DOX@PEG-GOx。活性中心Fe~(3+)作为外源性铁离子被引入细胞内,大量消耗GSH后被还原为Fe~(E-6164522+)。GOx与葡萄糖产生H_2O_2,随后与Fe~(2+)发生Fenton反应,产生大量ROS以激发铁死亡。此时实现化学药物治疗、铁死亡治疗和饥饿治疗三重协同的高效治疗局面。结果表明,纳米药物具有p H/GSH响应性,酸性并添加GSH条件下药物的释放速率高达82.10%。体外细胞实验证明所合成材料对小鼠L929正常细胞有较低的细胞毒性,对小鼠4T1癌细胞具有明显的细胞毒性,并观察到4T1细胞对载药载体的优异摄取情况。

静脉用药调配中心应用智能机器人配置化疗药物的临床效果研究

目的 探讨静脉用药调配中心(pharmacy intravenous admixture servicZD1839研究购买es, PIVAS)应用智能配药机器人配置化疗药物的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研究该院PIVAS配置的5种化疗药物(斑蝥酸钠维生素B_6注射液、注射用环磷酰胺、氟尿嘧啶注射液、奥沙利铂注射液、注射用表柔比星)的处方量。其中用传统人工配置的5 468袋设为对照组,用智能配药机器人配置的855袋设为观察组。比较2组药物的配置效率、药物残留量、配置准Anti-cancer medicines确性及化疗药物输液不良反应。结果 观察组1 h内5种化疗药物配置袋数均多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5种化疗药物残留量均少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化疗药物处方袋数成功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化疗药物输液不良反应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在PIVAS使用智能配药机器人配置化疗药物可有效提高药物的配置效率,提升化疗药物的配置效果及准确SBE-β-CD浓度性,避免化疗药物输液不良反应的发生。

辣椒花药颜色突变体Caya表型特征分析及遗传定位

以通过EMSCP-456773分子量诱变筛选得到的黄色Brazillian biodiversity花药辣椒突变体Caya为材料,以野生型樟树港辣椒ST–8为对照,测定花药中花青素及类黄酮的含量,进行花粉活力鉴定,发现突变体Caya花药中花青素含量显著降低,类黄酮含量和花粉活力与ST–8的无显著变化。以ST–8和Caya进行正反交,得到F1群体,F1自交构建F2群体,F1和Caya回交构建BC1群体,调查各群体的紫色花药和黄色花药植株数量,分析花药颜色的遗传规律,发现黄SAHA试剂色花药受1对隐性核基因控制;采用BSA–Seq技术对控制花药颜色的基因进行定位,将候选区域锁定在2号染色体142Mbp至157Mbp;设计9对SNP标记对F2分离群体进行基因分型,进一步缩小候选区间,最终将目的基因定位于147 461 604 bp至150 376 942 bp,在候选区间内筛选到2个与花青素合成密切相关的基因,登录号为Capana02g002586、Capana02g002763。

黄柏酮通过调控铁死亡途径对心肌缺血/再灌注大鼠心肌损伤的保护作用研究

目的:探讨黄柏酮对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MIRI)大鼠心肌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将SDCellular mechano-biology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sham)、模型组(model)、黄柏酮低剂量组(Oba-L)、黄柏酮高剂量组(Oba-H)及高剂量黄柏酮联合Nrf2抑制剂ML385组(Oba-H+ML385),每组14只。除sham组外,其余各组均采用左冠状动脉前降支结扎法建立MIRI模型。于造模前7 d经腹腔注射相应药物,每天一次。造模24 h后,超声MK-4827细胞培养心动图检测大鼠心功能;TTC染色观察大鼠心肌梗死面积;HE染色观察大鼠心肌组织病理学变化;生化试剂盒测定大鼠血清中CK-MB、LDH、cTnI水平及心肌组织中MDA、SOD、GSH-Px水平;DCFH-DA荧光探针法检测心肌组织中ROS水平;比色法检测大鼠心肌组织中Fe~(2+)含量;Perl blue染色检测大鼠心肌组织中铁沉积情况;Western blot检测大鼠心肌组织中Nrf2、HO-1、GPX4和SLC7A11蛋白表达水平。结果:黄柏酮可改善MIRI大鼠心肌损伤,明显降低LVEDD、LVESD、心肌梗死面积及血清中CK-MB、LDH、cTnI水平和心肌组织中MDA水平(P<0.05),显著增加LVEF、LVFS及心肌组织中SOD、GSH-Px水平(P<0.05),同时减少心肌组织中ROS水平、Fe~(2+)含量及铁沉selleck diABZI STING agonist积阳性面积(P<0.05),并上调心肌组织中Nrf2、HO-1、GPX4、SLC7A11等蛋白表达水平(P<0.05)。然而,ML385联合干预显著逆转高剂量黄柏酮对MIRI大鼠心肌损伤的保护作用。结论:黄柏酮可通过激活Nrf2信号通路抑制铁死亡,从而改善MIRI大鼠心肌损伤。

从“肠道黏膜屏障完整性”角度探讨黄芩汤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机制

黄芩汤出自《伤寒论》,为治疗热泻热痢的经典方剂,具有清肠止痢,和中止痛之功效,被后世誉为治痢之先方。现代临床上黄芩汤主要用于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等疾病。目前研究发现,溃疡性结肠炎的发生与肠道黏膜完整性的破坏有关。黄芩汤能够保护肠道黏膜机械屏障、改善肠道菌群失调进而调节生物屏障、Repeated infection缓解氧化应激进而调控化学屏障、减轻肠道黏膜的炎症反应及维持肠道内的免疫平衡状态进而保护免疫屏障等。黄芩汤可通过上述多途径维持肠道黏膜的完整性而治疗溃疡性结肠炎。作者从肠道粘膜屏障角度出发,从机械屏障、生物屏障、化学屏障、免疫屏障、细胞信号通路(IL-6 / JAK / STAT3 信号通路、NLRP3/Caspase-1细胞焦亡通路、TLR4/MyD88/NF-κB信号通路)多方面对黄芩汤调控溃疡性结肠炎肠道粘膜屏障保护的作用机制予以论述。中医方面,营卫是人体的营养与防御系统,起到维护人体的生命活动与防御外来病邪方面的重要作用。肠道黏膜为消化吸收的主要场所,同时可以防御外来病原体的入侵,为人体免疫系统的重要组成部Microbiology抑制剂分。营卫与肠道黏膜具有相似性,从调和营卫角度治疗溃疡性结肠炎https://www.selleck.cn/products/canagliflozin.html等肠道疾病提供思路。

GNPDA1在卵巢上皮性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预后意义

目的:探讨葡萄糖胺-6-磷酸脱氨酶1(glucosamine-6-phosphate deaminase 1,GNPDA1)在卵巢上皮性癌(卵巢癌)组织中的表达及预后意义,阐明GNPDA1影响卵巢癌进展和预后的潜在分子机制。方法:免疫组化SP法检测在卵巢组织中GNPDA1的表达;Pearson’sχ~2检验(双侧)分析GNPDA1表达与临床RP56976试剂病理特征的相关性;Kaplan-Meier(KM)确认细节法绘制生存曲线,分析GNPDA1基因表达与无进展生存时间(progression-free survival, PFS)、无疾病生存时间(disease-free survival, DFS)和总生存时间(overall survival, OS)的相关性;GNPDA1共表达基因通路富集聚类探讨GNPDA1表达调控卵巢癌患者预后的可能分子机制。结果:在224例卵巢组织中,癌组织GNPDA1蛋白的表达率显著高于癌旁卵巢组织(P<0.05);在其中的150例组织中,GNPDA1蛋白高表达能预测卵巢癌患者不良OS(P=0.001);在KM plotter大样本数据中,GNPDA1 mRNA高表达与卵巢癌患者不良OS和PFS均显著相关(P<0.001);基因通路富集结果显示,在卵巢癌中,GNPDA1潜在调控铁死亡、溶酶体及代谢途径等多种信号通路;进一步分析发现共有18个GNPDA1的正向共表达基因富集在铁死亡通路上,其中11个基因与1 815例卵巢癌患者预后显著相关(P<0.05),且GNPDA1分别与这11个铁死亡基因两两联合RIPA radio immunoprecipitation assay后具有更好的预后预测潜力(P<0.001)。结论:GNPDA1高表达介导铁死亡影响卵巢癌预后,提示GNPDA1有望作为预测卵巢癌预后的生物标记物和潜在靶点应用于临床。

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LAMP检测方法的建立及应用

[目的]建立一种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Listeria monocytogenes)环介导等温扩增(loop-mediated iSkin bioprintingsothermal amplification, LAMP)检测方法,并对其检测敏感性、特异性进行评价。[方法]针对单增李斯特菌的actA基因序列,设计6条LAMP特异性引物,通过对LAMP反应体系中的反应温度、内外引物浓PF-03084014半抑制浓度度比、镁离子浓度等各参数进行优化,确定最优反应体系。以单增李斯特菌株CMCC54006株为阳性对照,其他菌株为阴性对照,验证LAMP检测方法的特异性。将纯培养的单增李斯特菌菌液提取DNA后10倍梯度稀释为模板进行LAMP检测,以测定Pidnarulex细胞培养该检测方法灵敏度。[结果]建立了特异性检测单增李斯特菌的LAMP检测方法,优化后确定了检测体系中FIP/BIP与F3/B3的终浓度比为1.6∶0.2,镁离子浓度为6 mmol/L,dNTPs浓度为1.6 mmol/L,反应温度为65℃。特异性检测结果显示,仅单增李斯特菌反应管中的反应液呈绿色,表明建立的检测方法具有较高特异性。以单增李斯特菌DNA为模板进行的LAMP检测结果显示,LAMP检测方法灵敏度为64 copies/mL。[结论]建立单增李斯特菌的LAMP检测方法,高效特异,灵敏度高,可直接观察检测结果,适合现场检测。

伴破骨细胞样巨细胞的胰腺未分化癌的CT及MRI表现(附5例报道及文献复习)

目的:分析伴破骨细胞样巨细胞HBeAg hepatitis B e antigen的胰腺未分化癌的CT及MRI特征,Liproxstatin-1使用方法加深对该病的认识,以提高诊断准确率。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6月—2022年11月于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经手术病理证实的伴此网站破骨细胞样巨细胞的胰腺未分化癌5例患者的临床影像资料并文献回顾。5例患者均行腹部CT及MRI扫描。结果:5例患者中3例为女性,2例为男性,年龄44~77岁,平均66岁;4例病灶位于胰腺头颈部,1例位于胰尾部。肿瘤最大径为1.7~9.6 cm。CT平扫3例呈囊实性,2例呈实性,1例内见钙化。增强扫描后病灶实性成分或边缘、分隔延迟强化。肿瘤实性部分在T1WI上呈稍低信号,T2WI呈高信号,DWI呈高信号,增强扫描呈延迟强化。结论:伴破骨细胞样巨细胞的胰腺未分化癌的影像学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性,可为临床诊断及术前评估提供重要依据。

肥厚型心肌病关键基因的鉴定及铁死亡机制

目的:利用生物信息学方法探究肥厚型心肌病(HCM)的关键基因、铁死亡基因和相关富集通路。方法:从GEO数据库下载GSE36961和GSE32453数据集,筛选共同差异表达基因(DEGs)进行富集分析,构建蛋白质相互作用(PPI)网络并鉴定关键基因,用GSE1145数据集验证关键基因的表达,绘制关键基因Decitabine体外的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Human biomonitoring。此外,检索Genecards和FerrDb数据库,获得调控铁死亡基因并进行分析。结果:共筛选出136个共同DEGs,富集分析显示共同DEGs与流体剪切应力和动脉粥样硬化、糖尿病并发症中的晚期糖基化终产物及其受体信号通路等相关。PPI网络鉴定出4个关键基因,其中CCLMC3核磁2、CEBPD和PIM1在HCM中表达下调(均P<0.05),且对HCM有较高的诊断效能。另外,筛选出ATF3、LPCAT3和PIM1等10个调控铁死亡抗HCM的可能作用靶标,介导流体剪切应力和动脉粥样硬化、铁死亡等信号通路调控铁死亡途径。结论:CCL2、CEBPD和PIM1基因在HCM发病中具有重要作用,为HCM的诊断和治疗提供了参考,铁死亡相关基因为HCM发病机制的探索提供了新的方向。

麻醉药物丙泊酚通过铁死亡促进肿瘤远处转移的机制探究

癌症已成为全世界目前的主要死因,并且转移是造成大部分肿瘤患者死亡的重要原因。循环肿瘤细胞(circulation tumor cells,CTCs)是指从实体肿瘤中脱离并进入血液中的肿瘤细胞,在癌症转移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手术切除是治疗癌症的重要方式,但是在操作过程中会增加CTCs的大量入血进而增加肿瘤转移的风险。目前麻醉管理对肿瘤手术患者预后的影响是有争议的,并且麻醉药物是否通过调控CTCs存活进而影响远处转移尚不清楚。本研究选择使用尾静脉肺转移模型模拟CTCs在手术操作中释放入血的过程,并且使用丙泊酚在体外处理肿瘤细胞HT29 2 h,通过尾静脉注射给Balb/c-nu小鼠。10周后可以观察到与溶剂对照组相比,丙泊酚组的肺部转移负荷更大,并且丙泊酚不影响肿瘤细胞的增殖和凋亡。铁死亡是近年来新定义的程序性细胞死亡方式之一,是肿瘤治疗的有效靶点。为了研究CTCs在血液循环中是否经历铁死亡,我们使用铁死亡抑制剂ferrostatin-1在体外处理肿瘤细胞2 h,随后通过尾静脉注射肿瘤potential bioaccessibility细胞,10周后发现feselleck TamoxifenrrostatinBMN 673纯度-1可以明显促进肿瘤转移。并且我们发现ferrostatin-1可以明显提高尾静脉注射后24 h内CTCs存活率。丙泊酚也可以类似于铁死亡抑制剂ferrostatin-1在24 h内增加CTCs的数量,表明在体内丙泊酚可能通过抑制CTCs发生铁死亡进而促进肿瘤转移。此外丙泊酚在体外实验中可以保护肿瘤细胞免受铁死亡诱导剂RSL3诱导的细胞死亡,并且RSL3诱导的高水平活性氧(reactive oxygen species,ROS),脂质过氧化物以及铁死亡标志物等可以被丙泊酚下调。进一步的研究表明丙泊酚可以上调核因子红系2相关因子2(nuclear factor erythroid 2-related factor 2,Nrf2)及其下游靶基因的表达,包括血红素氧合酶1(Heme Oxygenase-1,HO-1)、NAD(P)H 醌脱氢酶 1(NAD(P)H Quinone Dehydrogenase 1,NQO1)和溶质载体家族 7 成员 11(Solute Carrier Family 7 Member 11,SLC7A11)。并且 Nrf2的靶向敲降可以抑制丙泊酚的抗铁死亡作用。综上所述,我们证明了静脉麻醉药物丙泊酚通过上调Nrf2进而抑制铁死亡,最终增加肿瘤细胞转移的风险。这些发现可以为手术切除恶性肿瘤提供新的选择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