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 探讨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和血小板比值(N寻找更多LPR)在冠脉病变严重程度中的预测价值。方法 385例患者接受了冠脉造影,其中无冠心病组106例,冠心病组279例,再根据Gensini积分将冠心病组分为轻度狭窄组(1-29分)128例和重度狭窄组(≥30分)151例。检测各组患者行冠脉前外周静脉血中性粒细胞数、淋巴细胞数、血小板数等基础生化指标,并计算NLPR并统计各组间差异。结果 (1)冠心病组NLPR高于无冠心病组,冠脉重度狭窄组NLPR高于冠脉轻度狭窄selleck化学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Spearman相关性分析显示NLPR与冠脉狭窄严重程度Inorganic medicine呈正相关(r=0.262,P<0.001)。(3)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NLPR是冠脉重度狭窄的独立风险因素(OR=1.533,95%CI为1.189-1.975,P=0.001)。(4)ROC曲线显示NLPR对重度冠脉狭窄有较好的预测价值。结论 NLPR是冠心病患者冠脉重度狭窄的独立风险因素,且对冠脉重度狭窄有着良好的预测价值。
黄芪多糖对黄鳝生长、消化酶活、免疫及肠道菌群的影响
黄芪多糖(Astragalus polysaccharides,APS)是从中草药黄芪干燥根中提取的主要天然活性成分,具有抗氧化、抗炎、免疫调节以及调节肠道菌群等多种功能,作为饲料添加剂被广泛应用在水产动物生产中,但在黄鳝(Monopterus albus)中还未见应用。本试验以黄鳝为研究对象,探究APS对黄鳝的生长性能、消化酶活、抗氧化能力、血清生化指标、糖代谢和肠道菌群的影响,为APS在黄鳝生产上的应用提供理论基础,为黄鳝人工配合饲料的优化提供理论指导。实验一:饲料中添加APS对黄鳝生长性能、消化酶活、血清生化指标、抗氧化能力、糖代谢和肠道健康的影响。将黄鳝(初始体重:5.21±0.17 g)随机分为5组,投喂饲料APS水平分别为0 g/kg(A1)、0.5 g/kg(A2)、1 g/kg(A3)、2 g/kg(A4)和4 g/kg(A5)的5组等氮等脂饲料,进行Tezacaftor浓度为期60 d的试验。试验结果表明:(1)随着饲料APS水平升高,各组的成活率、肝体比、脏体比、肥满度无显著性差异(P>0.05),而终末体重、增重率和特定生长率呈先升后降的趋势,并均在A4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饲料系数呈先降后升的趋势,A4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当APS添加量为2 g/kg时增重率达最大值,饲料系数最低。经折线回归分析,增重率和饲料系数分别在APS添加量为2.001 g/kg、2.193 g/kg时有最佳值。饲料中添加APS对全鱼体组成水分、灰分与肌肉体组成水分、粗蛋白、粗脂肪、灰分均无显著影响(P>0.05),全鱼粗蛋白呈先升后降的趋势(P<0.05),在A4组最高,全鱼粗脂肪呈上升趋势(P<0.05),并在A5组最高。(2)APS对黄鳝肝脏和肠道淀粉酶和脂肪酶影响显著(P<0.05),呈先升后降趋势,A4组达最高,但对黄鳝肝脏和肠道胰蛋白酶均无显著影响(P>0.05)。(3)饲料中APS水平对黄鳝血清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甘油三酯、尿素氮、血糖球蛋白和白球比无显著影响(P>0.05),血清低密度脂蛋点击此处白、总胆固醇随APS水平增加呈下降趋势,均在A4组达最低(P<0.05)血清高密度脂蛋白、总蛋白和白蛋白呈先升后降再升的趋势,均在A4组达最高(P<0.05)。(4)APS对黄鳝血清酸性磷酸酶和碱性磷酸酶与肝脏酸性磷酸酶无显著影响(P>0.05),随着APS水平增加,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过氧化氢酶与肝脏碱性磷酸酶、超氧化物歧化酶、过氧化氢酶呈先升后降的趋势(P<0.05),均在A4组达最高,血清和肝脏丙二醛呈先降后升的趋势,均在A4组最低(P<0.05)。(5)APS水平对黄鳝肌糖原和血清丙酮酸激酶、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羧激酶及肝脏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羧激酶活性无显著影响(P>0.05),A4、A5组的肝糖原和肝脏丙酮酸激酶活性显著高于A1组(P<0.05)。6)APS有利于增加肠道菌群的多样性与均匀性,增加肠道菌群的相对丰度。综上所述,APS可以提高黄鳝生长、通过提高抗氧化酶活力提高黄鳝的抗氧化能力,促进糖代谢,同时优化肠道菌群结构。建议黄鳝饲料中APS适宜添加量为2 g/kg–2.2 g/kg。实验二:本试验在试验一的基础上分析了APS对黄鳝饥饿后恢复投喂的影响。以初始体重为(9.87±0.11 g)黄鳝为试验对象,进行饥饿再投喂,编号为S1-S4。S1组为对照组,连续投喂未添加APS的饲料30 d饥饿0 d。S2、S3、S4组为实验组,S2组饥饿15 d后再连续投喂15 d含有APS的饲料,S3组饥饿15d后连续投喂15 d未添加APS的饲料,S4组饥饿30 d投喂0 d,养殖30 d后,分别测定黄鳝生长、消化酶活、抗氧化能力和糖代谢指标。试验结果表明:(1)S1-SLabio y paladar hendido4组终末体重、成活率、增重率、相对肝重量、肝体比均呈下降趋势(P<0.05),S2组成活率和增重率显著高于S3组(P<0.05)。(2)S1-S4组肠道和肝脏胰蛋白酶、脂肪酶、淀粉酶活力均呈下降趋势,各组间差异显著(P<0.05),S2组肠道胰蛋白酶、脂肪酶、淀粉酶和肝脏胰蛋白酶显著高于S3组(P<0.05)。(3)S1组血清酸性磷酸酶、过氧化氢酶显著高于S2-S4组(P<0.05),S2、S3组血清酸性磷酸酶、过氧化氢酶无显著差异(P>0.05);肝脏酸性磷酸酶、碱性磷酸酶、过氧化氢酶和丙二醛均呈下降趋势(P<0.05),S2组过氧化氢酶显著高于S3组(P<0.05);对血清和肝脏超氧化物歧化酶均无显著影响(P>0.05)。(4)S1-S4组肝糖原呈下降趋势(P<0.05),S2组肝糖原显著高于S3组,各组肌糖原差异不显著(P>0.05);S2、S3组肝脏和血清丙酮酸激酶、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羧激酶差异不显著(P>0.05)。以上结果表明。饥饿再投喂APS有利于黄鳝机体营养水平的恢复,提高其生长性能、肝脏和肠道消化酶活力、抗氧化能力和促进糖代谢。
人工合成芥菜型油菜抗根肿病基因的克隆与功能分析
油菜是我国重要的油料作物,目前围绕油菜的多功能用途已经形成了一系列产业链,对我国的经济发展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近年来,油菜根肿病Panobinostat已成为制约油菜生产的重要病害,且危害面积呈逐年增加的趋势。通过化学生物防治根肿病存在着成本高、防治效果不佳、污染环境等缺点,培育抗根肿病油菜新品种是防治根肿病最有效的措施。挖掘新的抗根肿病基因并解析其抗病机制是指导培育抗病新品种的关键。因此,本研究以人工合成的抗根肿病芥菜型油菜CT19和感病芥菜型油菜陕北黄芥为亲本,构建F_2分离群体,利用简化基因组测序对根肿病抗性基因进行定位,结合转录组分析筛选候选基因,并在模式植物拟南芥以及甘蓝型油菜中验证其抗病功能,通过转录组分析探究候选基因调控根肿病抗性的分子机制,为根肿病抗性机理的研究提供理论基础。研究的主要结果如下:1.抗根肿病候选基因的挖掘:为了挖掘新的抗根肿病基因,以人工合成的强抗根肿病的芥菜型油菜CT19和感病陕北黄芥为亲本,构建F_2群体,并对170份F_2群体单株进行简化基因组测序分析,结合F_2群体对根肿病的抗感病表型,共鉴定到三个与根肿病抗性显著关联的QTLs(q CRa3-1、q CRa5-1和q CRb2-1),q CRa3-1位于A03染色体上25.09 Mb-25.54 Mb区段内,表型贡献率为74.30%,该区间内含有66个注释基因;q CRa5-1位于A05染色体上35.28Mb-35.84 Mb区段内,表型贡献率为2.5%,区间内含有87个注释基因;q CRb2-1位于B02染色体上55.69 Mb-56.04 Mb区段内,表型贡献率为6%,区间内含有56个注释基因。其中,B02和A05上的抗根肿病位点q CRa5-1和q CRb2-1是首次被报道。结合抗感亲本接菌后根系转录组数据,在主效抗根肿病位点q CRa3-1区间内筛选到了22个在接种根肿菌后7天或者14天后有表达差异的基因,最终确定了两个具有TNL(Toll interleukin-1 receptor-like nucleotide-binding site leucine-rich repeat)结构的候选基因Bju VA03G52300和Bju VA03G52310,可能为关键的抗根肿病基因。2.基因BjuVA03G52300的功能验证:通过分析BjuVA03G52300的序列,鉴定到Bju VA03G52300在白菜中对应着两个不同的基因,Bra019412和Bra019413。过表达Bra019412在抗感亲本中都具有的同源拷贝Bju VA03G52300-RS1在拟南芥中能够减轻根肿病的症状,而过表达抗病亲本中特有的同源拷贝Bju VA03G52300-R1在拟南芥中增强了对根肿病的易感性。过表达Bra019413在抗病亲本中特有的拷贝能够减轻根肿病的症状。为了探究Bju VA03G52300-R1对根肿病易感性的调控机理,对野生型、Bju VA03G52300-R1OE和Bju VA03G52300-RS1OE株系在接种根肿菌14天时进行了转录组测序,结果表明Bju VA03G52300-R1OE株系中,有多个天冬氨酸蛋白酶的表达被诱导。为了探究天冬氨酸蛋白酶是否对根肿病的抗性具有调控作用,通过CRISPR技术构建了编码天冬氨酸蛋白酶基因(AT4G22050和AT1G03220)的拟南芥双突变体asp2-4,asp2-4增强了对根肿病的易感性。对asp2-4在接种根肿菌14天进行转录组测序,我们发现asp2-4与Bju VA03G52300-R1OE在接种根肿菌前后的共同差异表达基因共2751个,因此,Bju VA03G52300-R1可能通过影响天冬氨酸蛋白酶基因的表达,从而调控对根肿菌的抗性3.基因BjuA014074的功能验证:通过对抗、感亲本在根肿菌接种后根系的转录组数据分析,一类PR蛋白在感病亲本中被诱导上调表达,其中有7个差异表达基因在拟南芥中的同源基因均为AtCAPE3,并且其基因编辑突变体cape3-c1对根肿菌更敏感,通过对异源过表达Bju A014074的拟南芥接种根肿菌分析,抗病亲本中的拷贝Bju A014074-R和感病亲本中的拷贝Bju Aselleck激酶抑制剂014074-S分别表现出对根肿病更抗和更感的表型。通过对过表达Bju A014074-R与Bju A014074-S的拟南芥株系接种根肿菌14天后根系进行转录组分析,发现在接种根肿菌后过表达Bju A014074-R的株系在接种根肿菌后PR蛋白家族基因表达量显著高于野生型和过表达Bju A014074-S株系,同时Bju A014074-R过表达株系中与木栓质合成、ROS爆发和激素相关基因表达量也显著高于野生型和过表达Bju A014074-S株系,因此Bju A014074-R可能通过与其他PR蛋白相互作用,激活木栓质合成、ROS爆发和调控激素通路从而提高对根肿病的抗性。同时将过表达Bju A014074-R的载体转化到本实验室易感型甘蓝型油菜骨干亲本530c中,目前共获得15棵T_0代阳性植株。4.木栓质和脂肪酸在根肿菌侵染中发挥重要作用:通过对前期Bju VA03G52300-RS1OE、Bju VA03G52300-R1OE、Bju A014074-ROE、BjuA014074-SOE、asp2-4和野生型Col-0接种根肿菌14天后根系转录组数据的综合分析,表明脂肪酸、木栓质和植物激素可能在根肿病入侵中发挥重要作用,因此,利用GUS染色对相关途径的关键基因的表达模式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木栓质合成和脂肪酸通路相关基因受根肿菌胁迫诱导表达。通过观察木栓质通路中关键基因的突变体对接种根肿菌的抗性,我们发现木栓质可能在根肿菌侵染前期被抑制,侵染后期被诱导。通过对脂肪酸通路关键基therapeutic mediations因的根肿菌接种试验,表明脂肪酸在根肿菌侵染中发挥着负调控的作用,同时利用气相色谱对接种的突变体根部进行分析,发现亚油酸(18:2)可能是根肿菌从寄主植物中获取的关键脂肪酸。5.乙烯在根肿菌侵染过程发挥重要作用:通过对乙烯信号通路关键转录因子EIN3/EIL1的突变体接种根肿菌试验及外源乙烯处理试验,表明乙烯可能在根肿菌侵染前期发挥着正调控作用,在侵染后期发挥着负调控作用。通过定量分析和启动子分析,WRKY75可能是被EIN3直接调控,同时WRKY75可能通过对水杨酸、茉莉酸和活性氧的调控增强对根肿病的抗性。本实验中,利用对抗根肿病芥菜型油菜抗根肿病基因的定位、克隆和功能验证,挖掘了新的抗根肿病QTL位点,对抗根肿病的分子机制进行了初步解析,为抗根肿病基因的挖掘和育种提供了依据。
恶性血液病患者化疗相关性口腔黏膜炎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分析
目的:分析恶性血液病住院患者化疗相关性口腔黏膜炎病原菌分布及耐药现状,为临床合理选择抗菌药物及感染防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集解放军总医院海南医院血液科自2020年7月至20IACS-10759使用方法22年6月收治的167例恶性血液病行化学药物治疗后口腔黏膜炎患者的口腔黏膜感染创面的分泌物,采用VITEK2 COMPECT全自动微生物系统及药敏卡片进行细菌鉴定和药敏试验。结果:167例患者中共分离病原菌株352株,其中G~+菌220株、G~-菌118株、真菌14株,占比分别为62.50%、33.52%和3.98%。G~+菌主要为葡萄球菌属和链球菌属,G~-菌主要为克雷伯氏菌属和变形杆菌属。主要G~+菌对万古霉素、环丙沙星、庆大霉素的耐药性较低,对青霉素、头孢呋辛、氨苄西林、头孢噻肟、红霉素、左氧氟沙星的耐药性较高。主要G~-菌对庆大霉素、亚胺培南、青霉素的耐药性较低,对左氧氟沙星、头孢噻肟、头孢呋辛、氨苄西林、万古霉素的耐药性较高。对比口腔黏膜炎中伴口腔溃疡(重症)与不伴Biomass valorization口腔溃疡(轻症)患者的临床资料,两组在口腔卫生情况差、伴有糖尿病、每晚睡眠时长<8 h方面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selleck合成P<0.05)。结论:G~+菌是血液病患者化疗后口腔黏膜炎主要的病原菌,对糖肽类抗生素及氨基糖苷类抗生素敏感,对喹诺酮类、β-内酰胺类抗生素耐药性高。口腔卫生情况差、伴有糖尿病、每晚睡眠时长<8 h为发生口腔黏膜炎伴口腔溃疡(重症)的危险因素。
血清D-dimer、PAF-AH在皮肤血管炎辅助诊断和疗效评判中的作用
目的 探讨皮肤血管炎(CV)患者血清D-二聚体、血小板活化因子乙酰水解酶(PAF-AH)水平的变化及临床治疗效果。方法 选取2020年2月至2023年2月本院收治的84例CV患者作为观察组,其中变应性CV 31例,过敏性紫癜32例,结节性CV 21例,选取同期体检的50例健康人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血清D-二聚体、PAF-AH水平。观察组治疗2周后评估疗效,比较不Chinese medical formula同疗效患者D-二聚体、PAF-AH水平,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D-二聚体、PAF-AH诊断CV及评估疗效的效能。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D-二聚体水平更高,PAF-AH水平更低(P<0.05)。变应性CV、过敏性紫癜、结节性CV患者D-二聚体水平高于对照组,PAF-AH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D-二聚体、PAF-AH诊断CV的AUC值为0.754、0.712(P<0.05),但二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2周后痊愈11例(13.10%),显效23例(27.38%),有效27例(29.76%),无效23例(27.38%),临床有效率为AZD6738体内72.62%。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观察组D-二聚体水平降低,PAF-AH水平升高(P<0.05)。与PD0325901试剂无效患者比较,痊愈、显效、有效患者D-二聚体水平更低,PAF-AH水平更高(P<0.05)。D-二聚体、PAF评估疗效的AUC值为0.785、0.718(P<0.05)。结论 CV患者存在血清D-二聚体升高,PAF-AH降低,二者可作为CV辅助诊断、疗效判断的参考依据。
多种认知障碍的危险因素对高血压大鼠脑组织病理形态和铁含量的影响
目的 观察高脂、高盐、高糖饲料等多种危险因素结合高血压大鼠(SHR)造成认知障碍复合模型大鼠的脑组织病理形态和铁沉积的变化。方法 14周龄SPF级大鼠,每组8只,正常对照组(同遗传背景WKY大鼠,WKY组),SHR大鼠随机分4组:对照组(SHRs组)、高脂组(HFAT-SHRs组)、高盐组(Epigenetic outliersHSAIL-SHRs组)、高糖-脂组(DM-SHRs组,同时给予1%的链脲佐菌素腹腔注射,以血糖含量检测在11.1 mmol/L以上作为糖尿病模型标准),WKY组和SHRs组予普通饲料,模型组分别予高脂、高盐和高糖饲料,干预32周。检测大鼠血清及脑组织铁含GSK2118436体内量的变化、光镜下观察大鼠脑组织病理形态和亚铁含量(普鲁士蓝染色)变化,ELISA法检测大鼠炎症因子水平、胆碱能水平和β-AP的含量。结果 与WKY组比较,各模型组大鼠脑组织存在细胞排列紊乱,细胞核固缩,尼氏小体减少或消失的情况,铁染色显示铁的面积增加,以DM-SHRs组更为显著;SHRs组与3个模型组大鼠乙酰胆碱(ACh)、乙酰胆碱酯酶(AChE)水平降低,白细胞介素-1β(IL-1β)、白细胞介素-6(IL-6)水平升高(P<0.05,P<0.05),血清和脑组织铁含量不同程度增加(P<0.05,P<0.05),组间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高脂、高盐和高糖因素能改www.selleck.cn/products/bmn-673变脑细胞组织形态,促使铁沉积,抑制内源性抗氧化活性,铁含量超载是高血压脑损害中导致认知障碍的可能因素之一。
血清HB-EGF、GDF15水平与卵巢癌手术治疗患者预后的相关性
目的 探讨血清肝素结合性表皮生长因子(HB-EGF)、生长分化因子15(GDF15)水平与卵巢癌手术治疗患者预后的相关性。方法 采用前瞻性随机试验方法,选取90例卵巢癌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入选者术前均接受血清HB-EGF、GDF15水平检测,随访3年,观察患者预后情况,并分析血清HB-EGF、GDF15水平与卵巢癌手术BMN 673治疗患者预后的相关性。结果 90例卵巢癌患者预后不良14例,占15.56%;预后良好76例,占84.44%;预后不良组血清HB-EGF、GDF15水平均高于预后良好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一般双变量Pearson相关性分析发现,血清HB-EGF、GDF15水平与预后不良发生呈正相MS-275生产商关(r>0,P<0.05);绘制ROC曲线,结果显示,血清HB-EGF、GDF15水平预测预后不良发生的AUC均>0.8,具有一定预测价值。结论 卵巢癌患者血清HB-EGF、GDF15水平与手术治疗后预后结局密切相关,在未来临床可通过检测血清medical ethicsHB-EGF、GDF15水平评癌症患者预后,为早期防治提供参考。
扁蓄苷对急性肝衰竭小鼠炎症和铁死亡的影响及其机制研究
研究背景与目的:急性肝衰竭(Acute liver failure,ALF)是多种因素引起短时间内发生肝细胞大量死亡及肝脏功能急剧恶化,并引起肝性脑病的一组严重临床综合征。目前ALF的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近年来学者多倾向于“三重打击”与“时相”学说,即免疫损伤、缺血缺氧性损伤和内毒素血症的“三重打击”,导致肝细胞死亡;上升前期以免疫损伤为主、上升期三重打击均参与、平台期以内毒素损伤为主。ALF进展迅速,死亡率高,目前治疗仍无突破性进展,西医用来治疗ALF的主要方法是肝移植,因供体缺乏、费用昂贵、免疫排斥以及长期免疫抑制剂的使用等因素而无法广泛应用。寻找有效的治疗方法对ALF患者具有重要意义。铁死亡(Ferroptosis)是一种新型的细胞死亡形式,在细胞形态和功能上与坏死、凋亡、自噬等程序性死亡不同,具有铁依赖性,其特征是脂质过氧化的积累。在形态学上,铁死亡主要发生在细胞中,表现为线粒体体积减少、双层膜密度增加以及线粒体嵴减少或消失,但细胞膜保持完整,细胞核大小正常。生化上,细胞内谷氨酸/胱氨酸逆向转运系统(Xc-系统)受到抑制,谷胱甘肽(GSH)耗竭,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4(GPX4)活性降低,导致脂质ROS大量生成,促进铁死亡。铁代谢失调与多种肝病的发展有关,阐明ALF中肝细胞铁死亡调控机制有望为ALF的救治提供新的策略。TolRNAi-based biofungicidel样受体4(Toll-like receptor 4,TLR4)是脂多糖(LPS)受体,介导炎症反应,导致组织损伤和疾病。核因子E2相关因子2(Nuclear factor red related factor2,Nrf2)是抗氧化应激转录因子,在铁死亡调节中起关键作用。TLR4信号和Nrf2信号被广泛认为是治疗肝疾病的潜在靶标。扁蓄苷(Avicularin,AL),又称槲皮素-3-α-L-阿拉伯呋喃糖苷,是一种黄酮类化合物,功效广泛的中药单体,具有抗肿瘤、抗氧化、抗炎、抗抑郁和保护肝脏等多种药理作用。然而,AL的抗急性肝衰竭作用及分子机制尚不清楚。本研究将进一步探讨ALF发生发展的分子机制并考察AL对ALF小鼠炎症和铁死亡的影响,从而为ALF多靶点联合治疗及多靶点药物开发提供新的理论依据。材料与方法:(一)AL对LPS/D-GalN诱导的ALF小鼠的保护作用1.C57BL/6J小鼠随机分为3组:Control组、ALF模型组和AL组。Control组小鼠腹腔注射生理盐水对照处理;ALF模型组小鼠腹腔注射LPS/D-GalN造模;AL组小鼠连续灌胃给药7 d,处死前30min腹腔注射LPS/D-GalN。2.检测血清丙氨酸转氨酶(ALT)和天冬氨酸转氨酶(AST)水平,评价肝功能情况。3.HE染色观察肝组织病理学变化。4.检测血selleck合成清、肝脏炎症水平:IL-6、IL-1β、TNF-α、i NOS和COX-2。5.检测肝脏铁死亡相关表型的变化:MDA、GSH、ROS和Fe~(2+)含量。(二)AL抑制TLR4/MyD88/NF-κB通路拮抗LPS诱导的RAW 264.7巨噬细胞炎症1.LPS诱导小鼠RAW 264.7巨噬细胞激活:通过LPS刺激RAW 264.7巨噬细胞炎症模型观察巨噬细胞激活相关指标,如IL-6、TNF-α、i NOS和COX-2等。2.AL对LPS诱导的RAW 264.7巨噬细胞激活的影响:采用RT-q PCR、Western blot和细胞免疫荧光技术检测巨噬细胞激活相关指标,如IL-6、TNF-α、i NOS和COX-2等。3.采用计算机分子对接技术,评价TLR4蛋白与AL之间的相互作用。4.AL抑制TLR4/MyD88/NF-κB通路拮抗LPS诱导的RAW 264.7巨噬细3-Methyladenine体内实验剂量胞炎症:Western blot检测巨噬细胞中TLR4、MyD88和NF-κB蛋白的表达,以评估巨噬细胞激活中TLR4、MyD88和NF-κB蛋白的表达情况及AL对TLR4、MyD88和NF-κB的影响。进一步使用TLR4的特异性抑制剂(TAK-242)、NF-κB的特异性抑制剂(PDTC)对巨噬细胞中TLR4/MyD88/NF-κB通路进行阻断,LPS刺激细胞,根据实验目的进行分组。Western blot检测巨噬细胞激活相关指标,细胞免疫荧光技术检测NF-κB p65的易位,以评估TLR4/MyD88/NF-κB在巨噬细胞激活中的重要作用及AL是否通过TLR4/MyD88/NF-κB通路调控巨噬细胞激活。(三)AL激活Nrf2/HO-1/GPX4通路抑制D-GalN诱导的HepG2细胞铁死亡1.D-GalN诱导HepG2细胞损伤:通过CCK-8实验检测D-GalN刺激HepG2细胞的细胞活性,以造成体外肝细胞损伤模型。2.AL对D-GalN诱导的HepG2细胞活力的影响:CCK-8实验检测AL对D-GalN诱导的HepG2细胞活力的影响。3.AL对D-GalN诱导的HepG2细胞铁死亡的影响:通过D-GalN诱导HepG2细胞损伤模型观察铁死亡相关表型的变化,如透射电镜观察损伤细胞超微结构变化,检测细胞线粒体膜电位(MMP)、谷胱甘肽(GSH)含量、丙二醛(MDA)含量、活性氧(ROS)水平和Fe~(2+)水平,通过Western blot检测铁死亡相关蛋白GPX4、x CT/SLC7A11的表达。4.采用计算机分子对接技术,评价Nrf2蛋白与AL之间的相互作用。5.AL通过激活Nrf2/HO-1/GPX4通路抑制D-GalN诱导的HepG2细胞铁死亡:Western blot检测HepG2细胞中Nrf2、HO-1、GPX4和x CT/SLC7A11蛋白的表达,以评估肝细胞铁死亡中Nrf2、HO-1、GPX4、x CT/SLC7A11蛋白的表达情况及AL对Nrf2、HO-1、GPX4、x CT/SLC7A11的影响。进一步使用Nrf2的特异性抑制剂(ML385)对HepG2细胞中Nrf2/HO-1/GPX4通路进行阻断,D-GalN刺激细胞,根据实验目的进行分组。Western blot检测铁死亡关键分子,以评估Nrf2/HO-1/GPX4在肝细胞铁死亡中的重要作用及AL是否通过Nrf2/HO-1/GPX4通路调控肝细胞铁死亡。(四)AL体内调控TLR4与Nrf2信号通路抑制炎症与铁死亡对小鼠急性肝衰竭的影响1.C57BL/6J小鼠随机分为7组:Control组、ALF模型组、AL组、TAK-242组、AL+TAK-242组、ML385组、AL+ML385组。Control组小鼠腹腔注射等量生理盐水;ALF模型组小鼠腹腔注射LPS/D-GalN;AL组小鼠连续AL灌胃7天,治疗结束30min内腹腔注射LPS/D-GalN;TAK-242组小鼠连续腹腔注射TAK-242(3mg/kg)2天,治疗结束30min内腹腔注射LPS/D-GalN;AL+TAK-242组小鼠连续AL灌胃7天,同时腹腔注射TAK-242(3mg/kg)2天,治疗结束30min内腹腔注射LPS/D-GalN;ML385组小鼠连续腹腔注射ML385(30 mg/kg)7天,治疗结束30min内腹腔注射LPS/D-GalN;AL+ML385组小鼠同时AL灌胃和ML385(30 mg/kg)腹腔注射7天,治疗结束30min内腹腔注射LPS/D-GalN。2.检测血清ALT和AST水平,评价肝功能情况。3.HE染色观察肝组织病理学变化。4.ELISA检测血清IL-6、IL-1β、TNF-α浓度。5.检测肝脏铁死亡相关表型的变化:MDA、GSH、ROS和Fe~(2+)含量。结果:(一)AL对LPS/D-GalN诱导的ALF小鼠的保护作用1.LPS/D-GalN成功诱导ALF小鼠模型:10μg/kg LPS联合800mg/kg D-GalN腹腔注射5h诱导小鼠典型肝衰竭表现,HE染色示肝细胞结构排列紊乱,出现广泛的细胞水肿和气球样变;肝小叶内出现点状或片状坏死;肝小叶内与汇管区可见炎性细胞浸润。血清ALT和AST水平显著升高(P<0.01)。2.AL减轻LPS/D-GalN诱导的小鼠肝脏病理和肝细胞功能损伤:与ALF模型组相比,AL组小鼠肝组织淤血坏死及炎性细胞浸润减轻,血清ALT和AST水平显著下降(P<0.05)。3.AL抑制LPS/D-GalN诱导的小鼠体内炎症:与ALF模型组相比,AL组小鼠肝脏IL-6、IL-1β、TNF-α、i NOS和COX-2基因及蛋白表达显著降低(P<0.05),血清IL-6、IL-1β、TNF-α浓度显著降低(P<0.05)。4.AL抑制LPS/D-GalN诱导的小鼠肝脏发生铁死亡:与ALF模型组相比,AL组小鼠肝脏GSH含量升高,MDA、ROS和Fe~(2+)水平降低(P<0.01)。(二)AL抑制TLR4/MyD88/NF-κB通路拮抗LPS诱导的RAW 264.7巨噬细胞炎症1.LPS诱导RAW 264.7巨噬细胞激活:1μg/m L LPS刺激RAW 264.7巨噬细胞24h可诱导巨噬细胞激活。2.AL抑制LPS诱导的RAW 264.7巨噬细胞激活:与LPS模型组相比,AL组巨噬细胞激活相关指标,如IL-6、TNF-α、i NOS和COX-2表达水平明显下降(P<0.05)。3.TLR4与AL的分子对接评分为-6.5 kcal/mol,表明TLR4与AL空间结合力较好。4.AL抑制TLR4/MyD88/NF-κB通路拮抗LPS诱导的RAW 264.7巨噬细胞炎症:与未处理的细胞相比,LPS处理的巨噬细胞中TLR4、MyD88、磷酸化IκBα和磷酸化p65蛋白表达显著增加。而AL呈剂量依赖性降低这些蛋白表达(P<0.05)。使用TAK-242(TLR4抑制剂)和PDTC(NF-κB抑制剂)处理巨噬细胞。与TAK-242或AL单独处理相比,TAK-242和AL联合处理对TLR4和MyD88的蛋白表达有更强的抑制作用(P<0.05)。同样,与PDTC或AL单独处理相比,PDTC和AL联合处理更能抑制IκBα、p65的磷酸化水平、以及下游炎症介质i NOS和COX-2的表达(P<0.05)。细胞免疫荧光实验显示PDTC和AL共同处理显著抑制了LPS诱导的RAW 264.7细胞p65核移位。(三)AL激活Nrf2/HO-1/GPX4通路抑制D-GalN诱导的HepG2细胞铁死亡1.D-GalN诱导HepG2细胞损伤:50 m M D-GalN处理HepG2细胞6h可造成细胞损伤模型。2.AL减轻D-GalN诱导的HepG2细胞活力下降:AL(10、20、40μM)呈剂量依赖性减轻D-GalN对HepG2细胞的毒性作用(P<0.05)。3.AL抑制D-GalN诱导的HepG2细胞铁死亡:透射电镜下D-GalN诱导HepG2细胞呈现典型的铁死亡特征:线粒体明显缩小,膜密度增高,嵴减少,细胞核中形态变化不明显;D-GalN诱导HepG2细胞线粒体膜电位下降(P<0.01)、MDA含量升高(P<0.01)、GSH含量下降(P<0.01)、ROS水平升高(P<0.05)、胞内Fe~(2+)含量显著升高(P<0.05),GPX4、x CT/SLC7A11蛋白表达显著下降(P<0.01)。然而,AL和铁死亡抑制剂Fer-1逆转了这些改变(P<0.05)。4.Nrf2与AL的分子对接评分为-5.7 kcal/mol,表明Nrf2与AL空间结合力较好。5.AL通过激活Nrf2/HO-1/GPX4通路抑制D-GalN诱导的HepG2细胞铁死亡:与未处理的细胞相比,D-GalN诱导的HepG2细胞中Nrf2、HO-1、GPX4和x CT/SLC7A11蛋白表达明显降低,而AL处理明显上调这些蛋白表达(P<0.05)。相反,Nrf2特异性抑制剂ML385显著消除了AL对D-GalN诱导HepG2细胞中Nrf2、HO-1、GPX4和x CT/SLC7A11蛋白表达的恢复(P<0.01)。(四)AL体内调控TLR4与Nrf2信号通路抑制炎症与铁死亡对小鼠急性肝衰竭的影响1.AL通过抑制TLR4信号通路、激活Nrf2信号通路改善小鼠急性肝衰竭:与ALF模型组相比,TAK-242组HE染色示肝脏淤血坏死明显减轻,血清ALT和AST水平明显下降(P<0.01)。相反,ML385组比ALF模型组表现出更严重的肝损伤(肝细胞坏死、小叶结构破坏、炎症细胞浸润、明显血管充血和出血)和更高的血清ALT、AST水平(P<0.05)。与TAK-242组相比,AL+TAK-242组肝脏病理学变化一致,血清ALT和AST水平明显下降(P<0.01)。与ML385组相比,AL+ML385组肝脏淤血坏死减轻,血清ALT和AST水平明显下降(P<0.05)。此外,与ALF模型相比,AL组肝脏病理及肝功能损伤明显减轻(P<0.01)。2.AL主要通过抑制TLR4信号通路减轻急性肝衰竭小鼠炎症反应:与ALF模型组相比,TAK-242组血清TNF-α、IL-1β、IL-6浓度明显下调(P<0.01);相反,ML385组血清炎症因子无明显变化(P>0.05)。与TAK-242组相比,AL+TAK-242组血清炎症因子进一步下调(P<0.05)。与ML385组相比,AL+ML385组血清炎症因子水平明显降低(P<0.05)。此外,与ALF模型相比,AL组炎症水平明显下降(P<0.05)。3.AL主要通过激活Nrf2信号通路减轻急性肝衰竭小鼠肝脏铁死亡:与ALF模型相比,AL组肝脏GSH水平升高(P<0.05),MDA、Fe~(2+)和ROS水平降低(P<0.01),免疫组化法检测GPX4的表达水平上调(P<0.01),表明AL可以减轻急性肝衰竭小鼠肝脏中的铁死亡。进一步分析发现,与AL组相比,AL+TAK-242组上述指标变化无明显差异(P>0.05);而AL+ML385组铁死亡加重(P<0.05)。此外,与ALF模型组相比,ML385组肝脏铁死亡明显加重(P<0.05);而TAK-242组上述指标无明显改变(P>0.05)。结论:1.AL给药能够改善LPS/D-GalN诱导的小鼠急性肝衰竭模型的肝脏损伤,抑制炎症反应,降低肝脏中的铁死亡病变,从而发挥保肝作用。2.AL通过抑制TLR4/MyD88/NF-κB信号通路减轻巨噬细胞的活化,降低炎症反应;AL通过激活Nrf2/HO-1/GPX4信号通路而减轻肝细胞中的铁死亡,发挥对肝细胞的保护作用。3.分子对接研究表明,TLR4和Nrf2蛋白与AL均有较好的结合,可能是AL的直接靶点。进一步提示,AL可能靶向TLR4和Nrf2蛋白而调节双通路而发挥急性肝衰竭的保护作用。
抽穗期叶面喷硒对燕麦品种硒积累影响及品种综合性状评价
揭示喷硒对燕麦硒积累的影响,并评价筛选Biomedical prevention products喷硒后燕麦产量和品质综合性状优良燕麦品种,可为开发功能性燕麦食品提供可靠材料。本试验以24份燕麦品种为材料,抽穗期叶面喷硒,设置3个喷施浓度:亚硒酸钠用量selleck为0g/hm~(2),80g/hm~(2),160g/hm~(2)。结果表明,燕麦成熟期叶硒含量随喷硒浓度提高幅度最大,其次为籽粒。喷硒降低24份燕麦籽粒硒含量变异水平。喷硒下,籽粒硒含量差异最大,根硒含量差异最小。叶面喷施80g/hm~(2)的亚硒酸钠时,籽粒硒含量最高的品种可达0.30mg/kg;喷施160g/hm~(2)亚硒酸钠时,24份燕麦品种籽粒硒含量均超多数文献提到的食物或可食材料硒限量标准(0.300mg/kg)。喷硒也会影响24份燕麦品种籽粒蛋白质、脂肪和β-葡聚糖含量的变异程度。在叶面喷施80g/hm~(2)亚硒酸GNE-140纯度钠下,24份燕麦品种产量与未喷硒均无显著差异;燕麦籽粒硒含量与脂肪、β-葡聚糖含量存在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达0.63和0.42;GYT双标图基于产量,兼顾硒、蛋白质、脂肪和β-葡聚糖含量,24份燕麦品种综合值排名前5位的品种依次为品燕1号、Banner、OA1576-4、白燕10号、品燕2号。
血小板HPA-3,HPA-15基因分型微滴式数字PCR检测体系的构建
目的 建立血小板HPA-3, HPA-15基因分型的微滴式数字PCR(ddPCR)高灵敏检测方法,并初步探索应用于孕妇外周血胎儿游离DNA HPA抗原相容性检测的可行性。方法 针对HPA-3, HPA-15的SNP突变位点,设计特异性引物及MGB探针,优化ddPCR退火温度及引物浓度等扩增条件,建立最佳反应体系,明确检验程序。对该检测方法进行方法学性能评估包括特异性、灵敏度、重复性和稳定性。利用ddPCR技术对2022年6月至2023年6月67例临床血液标本进行检测,将等位基因分型结果与基因测序结果比较,并对52例母体外周血胎儿游离DNA HPA抗原进行检测。结果 检测血小板HPA-3, HPA-15的ddPCR方法,引物及探针特异性良好,HPCB-839细胞培养A-3, HPA-15的最佳退火温度分别为:61.6℃,60.2℃;体系最佳引物浓度分别为:900 nM,700 nM;探针终浓度均为250 nM。拷贝数定量检测范围为:2~20 000 copies,检测下限为0.1 copies/μL且线性良好。在低拷贝数标本中,HPA-3及HPA-15实际检测值的批内及批间变异系数(CV)均<5%。对67份人血液标本DNA的HPA-3, HPA-15基因型检测,结果与基因测序结果完全一致。应用于胎母血小板HPA-3, HPA-15基因型检测结果符合预期。结论 本研究构建的HPA-3,HPA-1immune stress5 ddPCR检测体系准确性高,重复性及稳定性较好,灵敏度高,可应用于临床血小板HPA-3, HPA-15基因型供者库的建立、PLX4032 IC50基因配型及胎母血小板相容性检测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