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靶向线粒体质量控制防治膝骨关节炎的研究进展

膝骨关节炎是常见的退行性关节疾病,其主要病理特点是膝关节软骨的退化和受损,伴有骨赘增生和炎症。近年来膝骨关节炎的患病率在全球范围内呈逐年上升的趋势,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然而,膝骨关节炎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明确,目前的治疗手段仍有局限,selleckchem CL 318952寻找新的治疗策略是研究的热点。既往研究发现膝骨关节炎发病与线粒体调控异常相关,线粒体作为第二信使,具有细胞呼吸、活性氧生成和氧化磷酸化产生三磷酸腺苷的功能。线粒体Protein Tyrosine Kinase抑制剂质量控制是维持线粒体的形态、数量和质量的重要机制。线粒体质量控制与膝骨关节炎发病的联系涉及线粒体氧化应激、线粒体自噬、线粒体生物生成的不平衡、线粒体动力学异常(分裂和融合)、以及钙离子调节失衡等因素。机体代谢异常导致线粒体结构受损,从而导致膝骨关节炎的发生发展。中医药已经在干预线粒体质量控制方面取得了一定的进展,采用多途径、多通路、多靶点的策略来治疗膝骨关节炎。多项研究显示线粒体质量控制可能是中医药治疗膝骨关节炎的作用靶点之一,但目前尚缺乏中医药干预线粒体质量控制治疗膝骨关节炎的总结性综述。该文基于线粒体质量控制的5个方面对中医药治疗膝骨关节炎的研究进展进行梳理,以期为solid-phase immunoassay临床防治膝骨关节炎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脂肪因子、NLRP3与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

目的 探讨脂肪因子、NLRP3与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方法 选取2017年6月至2020年12月在温州市中医院就诊的121例SLE患者为SLE组,同期在本院健康体检的60名性别点击此处、年龄相匹配的志愿者为对照组,比较两组对象脂肪因子、NLRP3等实验室指标及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进一步比较不同疾病活动性SLE患者上述各项指标。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SLE患者发生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独立影响因素;进一步绘制ROC曲线分析各项因素单独或联合检测对SLE合并颈动脉粥样硬化的诊断效能。结果 SLE组低密度脂蛋白(LDL)、超敏C反应蛋白(hs-CRP)、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VCAM-1)、同selleck NMR型半胱氨酸(Hcy)、甘油三酯、白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瘦素、NLRP3、IMT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均P<0.05);两组对象HDLMedial osteoarthritis、总胆固醇、脂联素等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不同疾病活动性SLE患者SLE疾病活动性指数2000评分、LDL、VCAM-1、Hc y、甘油三酯、白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脂联素、瘦素、NLRP3、IMT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脂联素(OR=0.176,95%CI:0.053~0.359,P<0.05)、NLRP3(OR=0.182,95%CI:0.076~0.392,P<0.05)是SLE合并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独立影响因素。脂联素、NLRP3单独及两者联合诊断SLE合并颈动脉粥样硬化的AUC分别为0.64、0.71和0.89,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SLE患者合并颈动脉粥样硬化的风险较高,血清脂联素、NLRP3检测有助于SLE合并颈动脉粥样硬化的评估。

幽门螺杆菌及其毒力因子空泡细胞毒素A对人胃腺癌细胞DNA同源重组修复和细胞周期的影响

目的 研究幽门螺杆菌(Hp)标准株Hp P12和其毒力因子空泡细胞毒素A(VacA)对人胃腺癌细胞DNA损伤、同源重组修复和细胞周期的影响。方法 取对数生长期的人胃腺癌AGS细胞,应用Hp标准株(Hp P12)和其VacA基因敲除株(Hp P12ΔVacA)以感染复数(multiplicity of inselleck MLN4924fection, MOI)100分别感染AGS细胞,使用Western Blot方法检测DNA损伤标记蛋白γH2AX、HR修复关键蛋白(Rad51、CtIP、pCtIP)、细胞周期检测点激酶2(pCHK2)的表达水平,进一步用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周期,验证Hp P12及其毒力因子VacA对HR修复和细胞周期的影响。结果 DNA损伤标记蛋白γH2AX的表达,在Hp P12感染组较未感染组上调(6 h:t=4.870,P=0.001;12 h:t=4.118,P=0.003),在Hp P12ΔVacA感染组较Hp P12感染组下调(6 h:t=4.6PCI-32765纯度69,P=0.002;12 h:t=3.117,P=0.013)。Rad5community-pharmacy immunizations1、CtIP、pCtIP和pCHK2的表达在Hp P12感染12 h组较未感染组下调(Rad51:t=22.740,P<0.001;CtIP:t=31.970,P<0.001;pCtIP:t=3.777,P=0.020;pCHK2:t=10.740,P<0.001),而Rad51、pCHK2的表达在Hp P12ΔVacA感染12 h组均较Hp P12感染12 h组上调(Rad51:t=5.637,P=0.005;pCHK2:t=3.726,P=0.006)CtIP的表达在Hp P12ΔVacA感染6 h组较Hp P12感染6 h组上调(t=4.580,P=0.002)。进一步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周期发现Hp P12感染组G_1期细胞数较未感染组下调(t=11.530,P<0.001),S期细胞数上调(t=8.583,P=0.001)。而Hp P12ΔVacA感染组G_1期细胞数较Hp P12感染组上调(t=5.781,P=0.004),S期细胞数下调(t=5.481,P=0.005)。结论 Hp P12标准株感染人胃腺癌细胞后引起DNA损伤,抑制了细胞HR修复,并引起细胞周期阻滞,其中VacA毒力因子起到了重要作用。

狼疮肾炎肾小球中细胞焦亡的生物信息学分析及验证

目的 利用生物信息学分析狼疮肾炎(lupus nephritis, LN)与正常对照(NC)肾活检组织肾小球的差异表达NLRP3抑制剂基因(differentially expressed genes, DEGs)及细胞焦亡相关基因、免疫细胞浸润情况,为LN发病机制的认识、药物开发等提供新的思路。方法 分析转录组数据集GSE32591筛选出LN和NC组的DEGs并与细胞焦亡相关基因取交集得到细胞焦亡相关DEGs,进行GO、KEGG功能富集、核心基因识别及验证等,明确细胞焦亡相关DEGs主要参与的信号通路,并利用CIBERSORT分析22种免疫细胞浸润点击此处情况明确LN的免疫状态。结果 筛选出12个细胞焦亡相关DEGs,主要位于细胞膜和炎性小体,参与细胞因子分泌、细胞因子产生的正调控、MyD88依赖性Toll样受体信号通路等。免疫浸润分析提示初始B细胞(P=0.immune genes and pathways043)、单核细胞(P=0.025)LN表达升高,而记忆B细胞(P=0.002)、静息CD4~+T记忆细胞(P=0.011)、滤泡辅助T细胞(P=0.007)和静息NK细胞(P=0.046)LN表达降低。发现前3位Hub基因CASP1、TLR2和MYD88表达在LN肾组织中明显升高,并与LN肾小球中记忆B细胞、静息CD4~+T记忆细胞和静息NK细胞呈负相关,与单核细胞呈正相关。结论 CASP1、TLR2和MYD88可能通过免疫细胞浸润影响LN的疾病进展,可能是预测肾小球细胞浸润的重要生物学标志物,为LN治疗提供新的思路。

补骨脂肝毒性及其减毒方法的研究进展

补骨脂因含香豆素类、黄酮类和单萜酚类等化学成分,具有抗肿瘤、抗氧化、抗菌、抗炎、调节雌激素水平、促进骨生长、神经保护等作用而广泛用于肾部疾病Lapatinib浓度、脾胃病、肢体经络病、妇科病的治genetic distinctiveness疗,是临床常用的传统“无毒”的补益类中药,但近年来,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多次通报警示补骨脂相关制剂(如壮骨关节丸、仙灵骨葆胶囊、购买Ceralasertib致康胶囊)引发的肝损伤问题,更有单味补骨脂引发肝损伤的临床病例报道,其肝损伤现象已成为当前行业研究的热点及难点,为补骨脂的临床安全用药带来极大挑战。课题组前期基于脂多糖模型证实了补骨脂具有特异质肝损伤的属性,并从体内外角度相互验证了补骨脂甲素、补骨脂乙素、补骨脂酚、补骨脂定或可通过调控PI3K-AKT信号通路、NF-κB信号通路、NLRP3信号通路等引发肝损伤。该文通过对近年来补骨脂肝毒性的相关文献进行整理、归纳,探讨引起补骨脂肝毒性的主要毒理机制,并总结了配伍减毒和炮制减毒对减轻补骨脂肝毒性的重要意义,为补骨脂的临床安全用药提供数据支撑。

基于网络药理学分析及动物实验验证探讨抗纤灵方防治肝纤维化的作用机制

通过网络药理学及动物试验探讨抗纤灵方治疗肝纤维化的作用机制。采用TCMSP、PubChem等数据库筛选出抗纤灵方的有效成分和潜在的相关靶点;利用GeneCards数据库检索肝纤维化的相关靶点;根据药物和疾病匹配的共同靶点,利用STRING数据库进行蛋白质互作分析;构建蛋白质网络,拓扑分析关键靶点;利用Metascape平台对共有靶点进行GO(Gene Ontology)及KE此网站GG(Kyoto Encyclopedia of Genes and Genomes)富集分析以探讨其可能的机制。建立四氯化碳诱导小鼠肝纤维化模型,利用HE染色及Masson染色分析肝组织的病理变化及纤维化程度;试剂盒检测小鼠血清中ALT、AST的表达水平;ELISA检测抗纤灵方对炎性因子TNF、IL-6、IL-1的表达水平。肝组织匀浆检测抗纤灵方对纤维化标志物的影selleck AY-22989响。抗纤灵方抗肝纤维化的核心活性成分为橘皮素、儿茶素、表小檗碱、黄连碱等。核Medical social media心靶点有TNF、IL-6、AKT1、TP53等,核心通路包括癌症通路、TNF、流体剪切力与动脉粥样硬化、IL-17、糖尿病并发症中的AGE-RAGE信号通路等。动物试验表明,抗纤灵方可以减少小鼠肝脏炎症细胞浸润及胶原产生,降低炎性因子TNF、IL-6、IL-1水平,抑制肝星状细胞活化指标-SMA等的表达。抗纤灵方可能通过降低炎性因子的水平,抑制肝星状细胞活化从而发挥抗肝纤维化的作用。

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率与青少年抑郁严重程度的相关性分析

目的 探讨中性粒细胞-selleck激酶抑制剂淋巴细胞比率(neutrophil-lymphCephalomedullary nailocyte ratio,NLR)、血小板-淋巴细胞比率(platelet-lymphocyte ratio,PLR)、单核粒细胞-淋巴细胞比率(monocyte-lymphocyteratio,MLR)selleck NMR、全身免疫炎症指数(systemic immune-inflammation index,SII)与青少年抑郁严重程度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2021年1-12月于河北省人民医院临床心理科住院治疗的164例青少年抑郁障碍患者纳入研究。使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评定抑郁症状,按严重程度将入组患者分为轻度抑郁组(54例)、中度抑郁组(56例)及重度抑郁组(54例)。分别比较各组间NLR、PLR、MLR、SII差异,并分析其与青少年抑郁严重程度的关系。结果 (1)重度抑郁组NLR、SII指标高于中度抑郁组和轻度抑郁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2)将三组间PLR、MLR水平进行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3)有序logistic回归结果显示,NLR与青少年抑郁障碍的严重程度呈正相关(OR值为6.546,P<0.05)。结论 NLR水平越高,青少年抑郁障碍严重程度越高。

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α通过Akt信号通路抑制软骨细胞凋亡并促进自噬

目的 探究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α(stromal cell-derived factor 1α, SDF-1α)对软骨细胞凋亡及自噬的影响及其潜在机制。方法 从新生小鼠的膝关节中分离提取软骨细胞,以0(对照组)、50、100和200 ng/mL的SDF-1α刺激软骨细胞,CCK-8实验检测SDF-1α刺激24 h、48 h、72 h对软骨细胞活性的影响,划痕实验检测SDF-1α刺激12 h、24 h对软骨细胞迁移能力的影响,Western blot实验测定SDF-1α作用后软骨细胞内Akt信号通路相关蛋白表达变化。以0(对照组)、200 ng/mL的SDF-1α刺激软骨细胞,流式细胞术检测SDF-1α对软骨细胞凋亡的影响,透射电镜下检测SDF-1α对软骨细Adezmapimod抑制剂胞自噬的影响,并利用免疫荧光染色实验直观显示SDF-1α作用后软骨细胞内p-Akt蛋白表达及分布的差异。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50、100和200 ng/mL SDF-1α在各时点并不降低软骨细胞活性(P<0.01),且均能在24 h促进软骨细胞迁移(P<0.05)。Western blot实验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50、100和200 ng/mL SDF-1α能够显著上调软骨细胞内p-Akt的蛋白表达量,Akt表达量未见明显差异。与对照组相比,流式细胞术示SDF-1α能够抑制软骨细胞凋亡(P<0.05),透射电镜观察到SDF-1α促进软骨细胞自噬(P<0.05),免疫荧光染色实验结果显示,p-Akt在确认细节软骨细胞的表达主要集中在细胞核周,SDF-1α作用后软骨细胞内p-Akt表达进一步在细胞核周部位增强。结论 SDF-1α通过激活Akt信号通路,抑制软Structural systems biology骨细胞凋亡,促进软骨细胞迁移和自噬。

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α通过Akt信号通路抑制软骨细胞凋亡并促进自噬

目的 探究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α(stromal cell-derived factor 1α, SDF-1α)对软骨细胞凋亡及自噬的影响及其潜在机制。方法 从新生小鼠的膝关节中分离提取软骨细胞,以0(对照组)、50、100和200 ng/mL的SDF-1α刺激软骨细胞,CCK-8实验检测SDF-1α刺激24 h、48 h、72 h对软骨细胞活性的影响,划痕实验检测SDF-1α刺激12 h、24 h对软骨细胞迁移能力的影响,Western blot实验测定SDF-1α作用后软骨细胞内Akt信号通路相关蛋白表达变化。以0(对照组)、200 ng/mL的SDF-1α刺激软骨细胞,流式细胞术检测SDF-1α对软骨细胞凋亡的影响,透射电镜下检测SDF-1α对软骨细Adezmapimod抑制剂胞自噬的影响,并利用免疫荧光染色实验直观显示SDF-1α作用后软骨细胞内p-Akt蛋白表达及分布的差异。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50、100和200 ng/mL SDF-1α在各时点并不降低软骨细胞活性(P<0.01),且均能在24 h促进软骨细胞迁移(P<0.05)。Western blot实验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50、100和200 ng/mL SDF-1α能够显著上调软骨细胞内p-Akt的蛋白表达量,Akt表达量未见明显差异。与对照组相比,流式细胞术示SDF-1α能够抑制软骨细胞凋亡(P<0.05),透射电镜观察到SDF-1α促进软骨细胞自噬(P<0.05),免疫荧光染色实验结果显示,p-Akt在确认细节软骨细胞的表达主要集中在细胞核周,SDF-1α作用后软骨细胞内p-Akt表达进一步在细胞核周部位增强。结论 SDF-1α通过激活Akt信号通路,抑制软Structural systems biology骨细胞凋亡,促进软骨细胞迁移和自噬。

1例并发节细胞神经瘤的眼阵挛—肌阵挛综合征诊断及治疗

目的 总结并发节细胞神经瘤的眼阵挛—肌阵挛综合征(OMS)的有效诊断及治疗方法。方法 对1例并发节细胞神经瘤的OMS患儿的诊断及治疗过Neurosurgical infection程作回顾性分析。结果 该例患儿因共济失调及睡眠不安就诊,初步诊断为小脑共济失调,给予甲强龙及丙种球蛋白免疫调节、支持治疗。查胸腹CT点击此处提示后腹膜神经源性肿瘤,部分钙Cell Cycle抑制剂化;MRI提示肿瘤呈不均匀中度强化,诊断为OMS并发腹膜后肿瘤,遂行腹膜后包块切除术,术后病理诊断为后腹膜节细胞神经瘤。术后未进行免疫治疗及肿瘤的化疗。随访10个月,患儿再次出现OMS症状,给予免疫球蛋白及甲强龙免疫治疗,患儿神经系统症状恢复良好,未见肿瘤复发及转移。结论 并发节细胞神经瘤的OMS罕见,诊断主要依据临床表现及影像学检查,治疗方法以手术联合免疫综合治疗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