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沙蒿黄酮对脂多糖诱导的肉仔鸡免疫应激的缓解作用及其机理研究

本试验以经典的大肠杆菌LPS刺激的肉仔鸡免疫应激模型为研究对象,通过体内饲养试验和体外淋巴细胞培养试验相结合的方法,就黑沙蒿黄酮(Artemisia ordosica flavonoids,AOF)对免疫应激的缓解作用及可能的机制展开了系统研究。试验一:黑沙蒿粗黄酮对肉仔鸡生长性能和免疫、抗氧化功能的影响试验采用单因素随机设计,选取240只1日龄爱拔益加(AA)雄性肉仔鸡,按照体重相近原则随机分5个处理组,每个处理6个重复,每个重复8只鸡。对照组肉仔鸡饲喂基础日粮,试验组日粮则在基础日粮中分别添加250、500、750和1000mg/kg的黑沙蒿粗黄酮(AOCF),试验为期42 d,分为前期1-21 d和后期22-42 d。结果表明:日粮添加不同剂量的AOCF可以提高肉仔鸡ADG,降低F/G,促进机体生长发育;上调血清Ig G和细胞因子(IL-2、IL-4及IL-6)的水平,增进机体免疫能力;增加血清CAT、GPx、T-SOD的活性及TAC,降低MDA的含量,增强机体抗氧化功能。综合上述指标考量,当添加剂量为750 mg/kg时,AOCF对肉仔鸡生长、免疫和抗氧化性能的促进效果较为理想。试验二:黑沙蒿粗黄酮对LPS诱导的肉仔鸡免疫应激的缓解作用及机理研究综合试验一中生长性能、免疫和抗氧化相关指标的结果,选择750 mg/kg的AOCF作为肉仔鸡日粮中的最适添加剂量,随后在本试验中根据该添加剂量设置低(500 mg/kg)、中(750 mg/kg)、高(1000 mg/kg)3个AOCF添加水平。选取240只健康且体重相近(38.14±0.36 g)的1日龄雄性AA肉仔鸡,采用完全随机试验设计,分为5个处理组,每组6个重复,每个重复8只鸡,分组如下:(1)对照组,饲喂基础日粮并腹腔注射生理盐水;(2)LPS组,饲喂基础日粮并腹腔注射LPS溶液;(3)AOCF低剂量组,在基础日粮中添加500 mg/kg的AOCF并腹腔注射LPS溶液;(4)AOCF中剂量组,在基础日粮中添加750 mg/kg的AOCF并腹腔注射LPS溶液;(5)AOCF高剂量组,在基础日粮添加1000 mg/kg的AOCF并腹腔注射LPS溶液。试验期为42 d,分为预饲期(第0-15 d)、应激期(第16-28 d)、恢复期(第29-42d)。分别在试验第16、18、20、22、24、26、28 d给各处理组肉仔鸡腹腔注射7.5m L/kg体重的生理盐水或等量的LPS溶液(LPS溶液浓度为100μg/m L生理盐水)。结果表明:(1)日粮添加AOCF缓解了LPS诱导的免疫应激肉仔Elexacaftor鸡脾脏指数的升高和法氏囊指数的降低,并通过下调TLR4、My D88、TRAF6、NF-κB p65、NF-κB p50、IL-1β、IL-6基因和NF-κB p65、IL-1β蛋白的过表达及NF-κB p65的磷酸化水平,上调PPARγ的m RNA和IκBα的基因及蛋白表达,降低IκBα的磷酸化,减少IL-1β和IL-6的过度产生,抑制机体的炎症反应,从而缓解LPS引起的免疫应激;(2)日粮添加AOCF可以抑制由LPS导致的Keap1基因和蛋白的过表达,增加Nrf2和SOD的基因及蛋白表达,上调CAT、GPx的m RNA和HO-1的蛋白表达水平,从而提高抗氧化酶的活性和TAC,并减少ROS和氧化副产物(MDA、8-OHd G、PC)的过度生成,改善机体的氧化损伤,从而缓解LPS引起的免疫应激;(3)AOCF可以通过缓解LPS刺激下免疫应激肉仔鸡血清应激相关激素ACTH、CORT升高和生长相关激素IGF-1降低,改善机体的免疫和抗氧化能力,提高免疫应激肉仔鸡CP和EE的表观代谢率来缓解LPS导致的生长性能下降,增加免疫应激状态下肉仔鸡的BW、ADG和ADFI。试验三:黑沙蒿黄酮的分离纯化及其对LPS刺激的肉仔鸡外周血淋巴细胞免疫和抗氧化功能的影响(1)通过AB-8大孔树脂并聚酰胺柱层析对AOCF中的黄酮类化合物进行分离纯化,得到纯度更高的黑沙蒿黄酮(由55.61%提高至73.59%),采用肉仔鸡外周血淋巴细胞(Peripheral blood lymphocytes,PBLs)建立体外培养模型,探究黑沙蒿黄酮(AOF)对LPS诱导的免疫应激肉仔鸡PBLs免疫和抗氧化功能的影响,并为后续体外试验筛选出AOF的最适添加水平为100μg/m L。试验采用2×6因子设计,共设12个处理,即主效应包括2个应激状态(添加10μg/m L LPS的应激组和不含LPS的非应激组)和6个AOF添加水平(0、25、50、100、200和400μg/m L),每个处理6个重复孔。结果表明:(1)LPS非应激培养条件下,AOF提高细胞培养液中了IL-2、IL-4、IL-6、Ig A、Ig G和Ig M的含量;LPS应激培养条件下,AOF缓解了细胞培养液中IL-1β、IL-2、IL-6的升高和IL-4、Ig A、Ig M的降低;(2)LPS非应激培养条件下,AOF降低了细胞培养液中ROS、MDA、PC和8-OHd G的水平,提高了CAT、T-SOD、GPx的活性和TAC;LPS应激培养条件下,AOF缓解了细胞培养液中ROS、MDA、PC、8-OHd G水平的升高和T-SOD、GPx、CAT活性及TAC的降低;(3)AOF增强了肉仔鸡PBLs的活力。综合上述指标考量,100μg/m L的AOF对肉仔鸡PBLs活力、免疫和抗氧化性能的作用效果较为理想。试验四:黑沙蒿黄酮通过NF-κB信号途径缓解肉仔鸡外周血淋巴细胞免疫应激的机理研究本试验在试验三的基础上,以LPS诱导的免疫应激肉仔鸡PBLs为研究对象,通过添加NF-κB信号通路的特异性抑制剂PDTC阻断该通路,进而从NF-κB信号通路研究AOF缓解PBLs免疫应激的作用机制。采用单因素完全随机设计,共设7个处理:CON组、LPS组、AOF组、AOF+PDTC组、LPS+PDTC组、LPS+AOF组、LPS+AOF+PDTC组,每个处理6个重复。结果表明:正常培养条件下,AOF增加了肉仔鸡PBLs中TLR4、NF-κB p65、IκBα的基因表达,上调了IL-1β、IκBα的蛋白表达和NF-κB p65的蛋白表达和磷酸化水平,促进了IL-1β和IL-6的产生,通过适度激活NF-κB信号通路发挥免疫增强作用;LPS刺激条件下,AOF缓解了由LPS导致的TLR4、My D88、NF-κB p65、IL-1β、IL-6基因水平和NF-κB p65蛋白水平和磷酸化水平的过度升高,上调了IκBα的基因表达和蛋白表达androgenetic alopecia并下调了IκBα的磷酸化,降低了IL-1β的基因和蛋白的过表达,抑制了IL-1β、IL-2、IL-6的过度分泌,同时提高了IL-4、Ig A、Ig G、Ig M的含量,通过抑制NF-κB信号通路的过度激活发挥抗炎活性,从而缓解LPS导致的肉仔鸡PBLs的免疫应激。试验五:黑沙蒿黄酮通过Nrf2信号途径缓解肉仔鸡外周血淋巴细胞免疫应激的机理研究本试验在试验三的基础上,以LPS诱导的免疫应激肉仔鸡PBLs为研究对象,通过添加Nrf2信号通路的特异性抑制剂ML385阻断该通路,进而从Nrf2信号通路研究AOF缓解PBLs免疫Alpelisib应激的作用机制。采用单因素完全随机设计,共设7个处理:CON组、LPS组、AOF组、AOF+ML385组、LPS+ML385组、LPS+AOF组、LPS+AOF组+ML385组,每个处理6个重复。结果表明:AOF可以下调肉仔鸡PBLs中Keap1的基因表达和蛋白表达,上调CAT、GPx的基因表达、HO-1的蛋白表达和Nrf2、SOD的基因表达和蛋白表达,通过激活Nrf2信号通路发挥抗氧化活性,并能够缓解LPS对Nrf2信号通路的抑制作用,从而减轻LPS诱导的肉仔鸡PBLs的免疫应激。综上所述,日粮添加AOCF不仅可以提高常规饲养条件下肉仔鸡的免疫和抗氧化能力,发挥促生长作用,而且可以缓解由LPS诱导的免疫应激肉仔鸡促炎因子含量的升高、ROS及氧化副产物水平的增加、抗氧化酶活性的降低,来改善机体的免疫应激和氧化损伤,这可能与AOF可以抑制NF-κB信号通路的过度活化、激活Nrf2信号通路发挥免疫调节和抗氧化作用有关。

木犀草素防治糖尿病的作用机制研究进展

糖尿病是目前世界范围内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慢性疾病之一,常伴有严重的临床并发症,如糖尿病性心肌病、肾病、视网膜病变、神经病变、等。由于西药治疗副作用的存在,从天然植物MLN4924采购中寻找新型分子药物对抗糖尿病及其并发症已成为当前研究的热点。木犀草素是一种天然存在的类黄酮,广泛存在于水果、蔬菜等植物selleck抑制剂中,具有抗炎、抗氧化、调节免疫woodchuck hepatitis virus等多种药理作用。大量研究证实,木犀草素在控制血糖和对抗糖尿病方面具有显著效果。为了更好地了解木犀草素的作用机制,本文对近年来国内外木犀草素防治糖尿病的相关文献进行归纳整理,综述木犀草素在恢复胰岛β细胞功能、改善胰岛素抵抗、调节脂质代谢、抑制肠道糖脂吸收以及抑制氧化应激和炎症等方面的作用机制,并对木犀草素调控糖尿病的研究前景进行展望,以期促进该中药活性物质的开发和利用。

幽门螺杆菌毒力基因cagA、vacA、iceA表达与慢性萎缩性胃炎的关系

目的 探讨幽门螺旋杆菌(Hp)毒力基因cagA、vacA、iceA表达与慢性萎缩性胃炎(CAG)的关系。方法 选取2018年6月-2021年6月厦门市第五医院收治的CAG患者190例,采用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检测毒力基因cagA、vacA、iceA表达情况,根据毒力基因表达情寻找更多况分为对照组(无毒力基因表达)18例、A组(一种毒力基因表达)67例、B组(两种毒力基因表达)58例和C组(3种毒力基因表达)47例。比较各组慢性胃炎分级评估系统(OLGA)分级、合并化生、上皮内瘤变和血清胃蛋白酶原Ⅰ(PGⅠ)、胃蛋白酶原Ⅱ(PGⅡ)、胃泌素(GAS)水平。结果 不同毒力基因表达患者OLGA分级、化生和上皮内瘤变情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更多A、B、C组OLGA分级Ⅲ~Ⅳ级、合并化生和上皮内瘤变的占比均高于对照组(P<0.05),C组的OLGA分级Ⅲ~Ⅳ级、合并化生和上皮内瘤变的占比高于A、B组(P<0.05),但A和B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各组患者血清PGⅠ、PGⅡ和GAS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对照组>A组H pylori infection>B组>C组(P<0.05)。结论 Hp毒力基因cagA、vacA、iceA表达可能与CAG患者病情发生发展及病情严重程度有关,3种基因同时表达更容易加重CAG病情。

抗菌肽Meucin-18的合成工艺研究及其衍生肽的设计、合成与生物活性评价

近几十年来,抗生素耐药性持续发展,导致多药耐药菌感染对公共健康威胁严重。但在过去三十年中,新抗生素数量不断下降,治疗耐药菌感染的抗菌剂替代品也不断减少。因此,迫切需要开发具有不同机制且不易诱导耐药的抗菌剂替代品。抗菌肽(AMPs)因其独特的膜破坏作用机制而不易诱导细菌耐药性,所以在开发新型抗菌剂方面前景广阔。Meucin-18是从Mesobuthus eupeus蝎子毒液中提取的天然AMP,由18个氨基酸残基组成,序列为FFGHLFKLATKIIPSLFQ,羧基端游离,含有2个赖氨酸,故带有2个净正电荷,二级结构为α-螺旋,具有两亲性。Meucin-18具有抗菌、抗病毒等多种生物活性,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对Meucin-18的研究较少,基本集中在抗感染活性,其主要通过固相合成来制得,且目前没有关于其合成的研究。固相合成法从开发以来日渐成熟,但是仍旧存在一些缺点,例如合成过程中无法去除副产物、投料量过大等。所以我们考虑将疏水载体辅助液相合成法应用于Meucin-18的合成,建立一条新的合成路线,以适应今后Meucin-18的中试放大。因此,我们主要进行了以下研究:(1)我们将Meucin-18分为3个片段进行分段合成,依次为片段F-Boc(Boc-Phe-Phe-Gly-His(Trt)-Leu-OH)、片段 G-Fmoc(Fmoc-Phe-Lys(Boc)-Leu-Ala-Thr(t-Bu)-Lys(Boc)-OH)和 Tag-片段 H(Ile-Ile-Pro-Ser(t-Bu)-Leu-Phe-Gln(Trt)-O-Tag);(2)探究了载体和氨基酸投料比、温度、有机碱等对不同氨基酸与载体偶联的影响,确定了最佳偶联条件:Fmoc-Gln(Trt)-OH与载体偶联的最佳条件为40℃加热条件下用DCM作为溶剂,向溶剂中依次加入Tag-OH、Fmoc-Gln(Trt)-OH、DICselleck化学 和 DMAP,各原料投料比为 Tag-OH:Fmoc-Gln(Trt)-OH:DIC:DMAP=1:1.2:1.5:0.2,Fmoc-Gln(Trt)-OH 与载体偶联的最佳条件适用于 Fmoc-Lys(Boc)-OH与载体的偶联;(3)探究了 TFA用量对片段F-Boc合成中最后一步脱载体反应的影响(减少副产物产生的量),确定当TFA用量为0.7%时,得到的片段F-Boc的收率和纯度均为最高,分别为84.4%和78.3%;(4)探究了不同溶剂和温度对片段G-Fmoc脱载体反应的影响:确定以DCM为溶剂、反应温度为25℃,10%TFE和1%TFA依次加入为最佳反应条件,得到产物的收率和纯度最高,分别为74.2%和88.9%;(5)针对片段G-Fmoc后处理进行了探究,通过加入硅藻土减少抽滤粘度,抽滤更易进行,抽滤时间大大缩短,节约了时间成本,同时,减少了粘附带来的产物损失,对于产率的提高有所帮助;(6)探究了片段与片段偶联条件对Meucin-18的收率和纯度的影响,最终确定 Tag-片段 H:片段 G-Fmoc:HATU:HOAt:DIPEA:DIC=1:1.05:1.05:1.05:5:1,Tag-片段H,G:片段F-Boc:HATU:HOAt:DIPEA:DIC=1:1.05:1.05:1.05:5:1 为最佳偶联条件,此时得到的Meucin-18粗肽的收率和纯度均为最高,分别为70.9%和82.7%。除了对Meucin-18的合成进行研究外,还对其结构与活性进行了探究。我们设计了若干个Meucin-18衍生肽,设计策略包括缩短肽链、改变净正电荷数量、改变肽序列等,接着利用生物信息学预测软件预测了衍生肽的物理结构参数。最终决定合成4个衍生肽(CH-1,CH-2,CH-3,CH-4),并对4个衍生肽的生物活性作了评价。体外抗菌活性研究表明,CH-1对所测试的菌株均表现出优异的抗菌活性,CH-2和CH-3未对所测试的菌株表现出明显抗菌活性,而CH-4仅对所测试的部分菌株有良好的抗菌活性。具体说,CH-1对所测试的6种革兰氏阳性敏感菌株、7种革兰氏阳性耐药菌株、2种革兰氏阴性菌株均表现出优异的抗菌活性。相较于Meucin-18,CH-1对革兰氏阴性菌表现出优异的抗菌活性,其对/E.coli ATCC25922 和P.ATCC27853 的 MIC 值分别为 3.8 和 7.5 μM,均是Meucin-18活性的16倍;CH-1对于革兰氏阳性耐药菌S.pyogenes EMA-R、E.faecalis ATCC51299 和 E.faecium ATCC51559 的 MIC 值分别为 7.5、15.0 和 7.5μM,均为Meucin-18活性的4倍。CH-1对革兰氏阳性耐药菌S.aureus ATCC31007、S.aureus ATCC43300的抗菌活性优异,对应MIC值均为1.9μM。CH-1对S.aureus CI和S.epidermidis的抗菌活性较强,MIC值均为3.8 μM。CH-1对革兰氏阳性敏感菌S.pyogenes EMA-S和E.faecium ATCC19434的抗菌活性是Meucin-18的4倍,CH-1的对应MIC值均为7.5 μM,抗菌活性较好。CH-1对B.pumilus CMCC63202、B.subtilis ATCC9372及S.aureus ATCC25923 的抗菌活性优异,MIC 值都是 1.9 μM。另外,CH-1 对E.faecalis ATCC29212 的 MIC 值为 7.5 μM,抗菌活性较好。CH-1对S.aureus ATCC25923的MBC/MIC值为2,属于杀菌剂。时间杀菌动力学研究表明,CH-1在1×MIC浓度下9h内将S.aureus ATCC25923全部杀死,CH-1在2×MIC浓度下3 h内将S.aureus ATCC25923全部杀死,由此可见CH-1的杀菌能力随着作用时间的延长或浓度的增加而增强,具有时间和浓度依赖性。另外,CH-1对强酸、强碱、高温以及常见生理盐具有较高的耐受性。而且,CH-1即使在4×MIC时溶血率都不足10%,在1×MIC和2×MIC时无明显溶血,与Meucin-18相比,溶血率降低。CH-1对生物膜的抑制能力增强,这可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其抗菌能力的增强。TEM观察到,CH-1能够裂解细菌细胞膜,导致细菌死亡,发挥GSK126分子量杀菌作用。与Meucin-18相比,CH-1将第4位的组氨酸替换为了精氨酸,总体上增加了抗菌肽的一个净正电荷,从而使CH-1对显负电性的细菌膜的静电吸引增加,对生物膜的抑制作用以及对细胞膜的破坏in vitro bioactivity作用增强,导致抗菌活性增强。另外,静电相互作用使CH-1选择性地与带负电的细菌细胞膜结合,增加了 CH-1对细菌细胞膜靶向性和降低了 CH-1的溶血活性等。综上所述,我们探究出了一条用于Meucin-18的新的合成方法和路线,此方法可以实时监测反应进程,减少反应原料的使用和降低成本,提高产品收率和纯度。另外,我们对Meucin-18衍生肽生物活性的系统性研究表明CH-1是一个很有发展前景的候选抗菌剂,值得进一步研究。

单细胞RNA和ATAC测序揭示系统性红斑狼疮和原发性干燥综合征外周血B细胞的分子特征及分化轨迹

背景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SLE)和原发性干燥综合征(primary Sjogren’s syndrome,p SS)是女性常见的慢性难治性自身免疫性疾病。这些自身免疫性疾病(autoimmune disease,ADs)在单个患者中同时发生(多自身免疫)和一个核心家庭的成员们中同时发生(家族自身免疫)表明它们具有共同的病因,包括遗传、表观遗传因素和性激素。SLE和p SS有许多共同的临床表现、血清学特征和免疫学特征,B细胞的耐受性丧失,导致自身抗体和免疫复合物的持续产生是其发病的关键,但是SLE和p SS的发病机制有所不同。传统的方法忽略了在单细胞水平上的机制研究,采用单细胞测序分析开展SLE和p SS中B淋巴细胞的研究,可能有助于揭示SLE和p SS的重要致病机制,确定新的诊断标志物和治疗靶点,为精准医疗提供依据。目的采用单细胞转录组测序(single-cell RNA sequencing,sc RNA-seq)和利用转座酶研究染色质可及性的单细胞测序(single-cell assay for transposase-accessible chromatin sequencing,sc ATAC-Seq)整合分析方法鉴定SLE和p SS中的B淋巴细胞亚群,研究其分子特征和分化轨迹。方法选取2020年10月-2022年8月在我院就诊的SLE患者1例,记录患者的临床资料,评估其SLE疾病活动指数评分(SLE Disease Activity Index,SLEDAI)。同时选择Blebbistatin与性别年龄相一致的原发性干燥综合征(Primary Sjogren’s syndrome,p SS)患者1例作为病例对照,1例健康自愿者作为健康对照。抽取所有受试者周围静脉血30ml,提取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后,运用流式分选技术筛选出CD45~+CD19~+B淋巴细胞,制备单细胞悬液,建立c DNA文库。采用sc RNA-seq和sc ATAC-Seq得到原始数据,通过Arch R和Seurat软件包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和统计学数据处理。结果1.我们的sc RNA-seq数据鉴定了8个不同的细胞亚群,Naive B1和Naive B2细胞亚群在SLE和p SS的CD45~+CD19~+B细胞组成中特异性扩增,p SS和SLE中的Naive B细胞共享下调的差异基因IGHA1,IGLC3和IL4R。SLE中Naive B细胞中最高上调的差异基因为干扰素相关基因IFI44L、PLCG2和IFI44。而在p SS的Naive B细胞中,表达上调最多的差异基因为JUN家族相关基因FOS、FOSB和CD69。2.SLE和p SS中Naive B细胞的差异基因富集于相似的信号通路,均显著富集于TNF信号通路、Th17细胞分化、Th1和Th2细胞分化、破骨细胞分化、利什曼病、IL-17信号通路和可卡因成瘾。3.随着B细胞的分化,它们的功能变得更加精细和独特。我们的高分辨率数据揭示了B细胞亚群的功能异质性。4.整合的sc RNA-seq和sc ATAC-seq数据揭示了SLE和p SS中存在四种不同的B细胞亚群,分化轨迹依次为Naive B细胞(NB)、DN B细胞(DNB)、Activated memory B细胞(AB)和Classical memory B细胞(CMB),且Naive B细胞扩增的特性仍存在。5.通过对转录因子(TF)基序富集和B细胞分化轨迹的分析,我们确定了一组有助于B细胞命运决定的TF谱。这些TF的选择性获得和损失形成了一个复杂的、迭代的和相互作用的过程,可能影响B细胞亚群的分化和成熟。结论1.在本研究中,我们鉴定了clinical oncologyp SS和SLE外周血中的B细胞亚群,描述了在p SS和SLE中扩增的Naive B细胞转录谱异同点以及SLE和p SS中不同B细胞亚群的功能异质性,为鉴别p SS和SLE提供LY294002价格了一定的参考。2.我们建立了p SS和SLE中B细胞分化的表观遗传图谱。在p SS和SLE中,NaiveB细胞在一组有助于B细胞命运决定的TFs的调控作用下逐渐向DNB细胞分化。提高了对SLE和p SS中B淋巴细胞分化过程的认识。

刺梨果多糖对异丙肾上腺素诱导的心肌缺血小鼠保护作用及机制

目的 探究刺梨果(RosaroxburghiiTratt)多糖对异丙肾上腺素(isoprenaline,ISO)诱导的心肌缺血小鼠保护作用及作用机制。方法 将40只雄性C57BL/6小鼠随机分为5组:对照组、模型组、普萘洛尔(30mg/kg)组、刺梨果多糖低、高剂量(50、100mg/kg)组,每组8只。各给药组小鼠连续灌胃(ig)给药14天,从第8天开始,ig给药1h后,除对照组腹腔注射(ip)相同剂量的生理盐水外,其余各组小鼠ipISO(10mL/kg),连续7天,构建心肌缺血小鼠模型。末次给药1h后检测小鼠心电图变化,麻醉后取心脏,计算心脏指数;采用苏木素-伊红(HE)染色观察心肌组织病理变化;采用2%2,3,5-氯化selleck VE-822三苯基四氮唑染色液(TTC)染色检测心肌梗死面积;采用生化试剂盒检测小鼠血清中乳酸脱氢酶(LDH)活性、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和丙二醛(MDA)含量;采用免疫印迹法(Westernblotting,WB)检测心脏组织中NADPH氧化酶2(NOX2)、B细胞淋巴瘤2(Bcl2)、Bcl2相关X(Bax)、半胱天冬酶3(Caspase3)、中核因子E2相关因子2(Nrf2)、抗体Kelch样ECH相关蛋白1(Keap1)、血红素氧合酶1(HO-1)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 与对照组小鼠比较,模型组小鼠心脏肿大,心电图ST段发生明显升高,HE染色可观察到心脏组织明显的炎症浸润和细胞间隙,TTC染色结果发现明显的心肌组织梗死。进一步实验发现模型组小鼠血清MDA和LDH升高(VorinostatP<0.001),自由基清除酶SOD降低(P<0.05),Westernblot结果显示,Nrf2、HO-1和Bcl2显著下调,Keap1、NOX2、Bax和Caspase3显著上调。与模型组小鼠比较,刺梨果多糖组小鼠心肌损伤都有不同程度的恢复,心电图ST段降低,小鼠心脏组织病理损伤减少,血清MDA和LDH降低(P<0.001),SOD活性升高(P<0.01,P<0.001)Medicopsis romeroi,心脏组织蛋白Nrf2、HO-1和Bcl2表达显著上调,Keap1、NOX2、Bax和Caspase3表达显著下调。结论 刺梨果多糖能通过调节Keap1/Nrf2信号通路,抑制氧化应激损伤,继而调控Caspase-3、Bax、Bcl2蛋白,减少心肌细胞凋亡发生,从而对ISO诱导的心肌缺血小鼠起到保护作用。

食品级丁香酚微乳液的相行为及抑菌性研究

为提高丁香酚的亲水性和抑菌效果,以吐温为表面活性剂,乳酸为助表面活性剂,构建可无限稀释的丁香酚微乳液Baricitinib体内,并探究微乳化前后丁香酚抑制大肠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效果。拟三元相图的分析结果表明,与吐温-40和吐温-60相比,吐温-80更能有效增加微Quality us of medicines乳单相区面积;乳酸的增溶效果随着乳酸添加量的增加而提高,当丁香酚与乳酸质量比为1:3时,丁香酚微乳单相区面积扩LGK-974小鼠大至78.8%。抑菌特性研究结果显示,在一定范围内,随着吐温-80比例的降低,乳酸比例的增加,丁香酚微乳液的抑菌效果增强;当微乳液组分中丁香酚、乳酸与吐温-80的质量比为1:3:6时,质量分数0.05%的丁香酚可完全抑制2种受试细菌的生长,同时,该复合微乳体系的抑菌活性显著高于不含乳酸的单一丁香酚微乳。研究开发的微乳液旨在为实现丁香酚的增溶增效提供可行的剂型,并有望用于食品防腐保鲜领域。

阿尔兹海默病和轻度认知障碍的视网膜改变与认知功能及ApoEε4基因型相关性研究

【目的】本研究旨在通过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CT)和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 Angiography,OCTA)评估阿尔兹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和轻度认知障碍(Mild Cognitive Impairment,MCI)患者视网膜结构和微血管改变,探讨各量化指标与认知功能之间的相关性,评价OCT、OCTA对MCI、AD的诊断价值,分析ApoEε4基因型携带与否对视网NSC125066纯度膜的影响,探索MCI和AD潜在的视网膜生物标志物。【方法】采用观察性横断面研究,共纳入232例受试者作为研究对象,包括MCI组78例、AD组74例和健康对照组(Healthy Control,HC)80例,HC组为各方面相匹配的认知功能正常老年人。应用简易智力状态检查量表(Mini-mental State Examination,MMSE)和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ntreal Cognitive Assessment,Mo CA)评估受试者认知功能,使用OCT和OCTA行眼底检查获取受试者视网膜厚度和血管密度量化数据,每位受试者首先选择右眼数据进行分析,右眼图像质量欠佳或合并眼底病变时用左眼替代,其中部分愿意接受静脉采血的病例组受试者进一步开展ApoE基因型检测。使用SPSS 26.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当p<0.05时认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研究MCI、AD和HC组间各量化指标的差异,Pearson相关性分析研究各量化参数和MMSE、Mo CA得分之间的相关性,绘制ROC曲线评估有差异性的量化指标在MCI、AD诊断中的应用价值,使用t检验或Mann-Whitney U检验分析不同ApoEε4基因型携带状态是否存在OCT、OCTA量化指标差异。【结果】本研究共纳入232例受试者,包括MCI组78例、AD组74例和HC组80例。三组间在性别、年龄、视力、眼压、受教育水平等方面无统计学差异(p>0.05)。所有受试者均完成OCT检查,其中40例MCI受试者、47例AD受试者和40例HC受试者完成了OCTA检查,50例病例组受试者(其中MCI 21例,AD 29例)接受了ApoE基因型检测。1.MCI组、AD组和HC组间OCT量化参数差异黄斑厚度与容积:与HC组相比,MCI组和AD组神经节细胞-内丛状层(Ganglion Cell Layer and Inner Plexiform Layer,GC-IPL)厚度显著Phycosphere microbiota变薄(p<0.001),黄斑容积(Macular Volume,MV)显著减小(p<0.001),黄斑平均(p<0.001)和内外环各象限(p<0.05)厚度均显著变薄,三组间黄斑中心凹厚度(CMT)无统计学差异(p>0.05)。视网膜神经纤维层(Retinal Nerve Fiber Layer,RNFL):与HC组相比,MCI组和AD组平均、下象限、上象限及颞象限的RNFL厚度均显著降低(p<0.05),鼻象限的RNFL厚度无统计学差异(p>0.05)。2.MCI组、AD组和HC组间OCTA量化参数差异黄斑浅层毛细血管网(Superficial Capillary Plexus,SCP):与HC组相比,MCI组和AD组Whole image,Parafovea和Perifovea区域的血管密度均显著降低(p<0.05),三组Fovea区域的血管密度无统计学差异(p>0.05)。黄斑深层毛细血管网(Deep Capillary Plexus,DCP):与HC组和MCI组相比,AD组Fovea区域的血管密度显著降低(p<0.05),在Parafovea的Inferior象限,与HC组相比,AD组的血管密度显著降低(p<0.05),三组间在其余区域无统计学差异(p>0.05)。黄斑中心凹无血管区域(Foveal Avascular Zone,FAZ)参数:与HC组相比,MCI组和AD组的非圆度指数(AI)显著升高(p<0.001),黄斑中心凹旁300μm区域内的血管密度(Fovea Density 300μm,FD-300)显著降低(p<0.001),三组间的FAZ面积、周长无统计学差异(p>0.05)。视盘区域血管密度参数:与HC组相比,MCI组和AD组Whole Image的血管密度显著降低(p<0.001),Inside D购买PF-07321332isc的血管密度显著降低(p<0.05),平均、IN象限、IT象限、TI象限、TS象限和ST象限视乳头周围放射状毛细血管(Radial Peripapillary Capillary,RPC)的血管密度均显著降低(p<0.05)。3.AD和MCI患者的OCT、OCTA量化参数与认知功能的相关性视网膜厚度、血管密度与MMSE得分的相关性:FD-300、视盘区域Whole Image的血管密度、平均、IT象限、TI象限、TS象限和ST象限RPC的血管密度与MMSE得分均存在显著正相关(p<0.05)。视网膜厚度、血管密度与Mo CA得分的相关性:平均和颞象限的RNFL厚度、平均和内鼻象限的黄斑厚度、黄斑区SCP Parafovea的总体、Tempo和Superior象限的血管密度、FD-300、视盘区域Whole Image和Inside Disc的血管密度、TI象限、TS象限及ST象限RPC的血管密度与Mo CA得分均存在显著正相关(p<0.05),AI与Mo CA得分存在显著负相关(p<0.05)。4.OCT、OCTA量化参数对MCI、AD的诊断效能绘制ROC曲线显示:平均RNFL厚度、GC-IPL厚度、MV、黄斑平均厚度、视盘Whole Image、Inside Disc和RPC的血管密度、黄斑区SCP Whole Image、Parafovea和Perifovea的血管密度、FD-300和AI对MCI、AD的诊断均有一定价值,其中FD-300具有最大曲线下面积(AUC:MCI=0.753,AD=0.797)。5.携带ApoEε4基因型对MCI、AD患者视网膜的影响与未携带ApoEε4基因型的受试者相比,ApoEε4基因型携带者的GC-IPL厚度、黄斑区SCP Parafovea的Superior、Nasal象限的血管密度、FD-300均显著降低(p<0.05)。【结论】1.与正常人相比,MCI和AD患者的视网膜厚度变薄、微血管密度降低,与认知功能水平存在正相关,视网膜神经退行性改变和微血管损伤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患者认知功能的下降情况。2.OCT、OCTA视网膜成像技术对MCI和AD均有一定的诊断价值,可能为疾病的诊断和随访提供潜在的生物标志物。3.携带ApoEε4基因型可能会加重视网膜神经退行性改变和微血管损伤。

茉莉酸甲酯调控牛大力有效成分积累及相关基因表达

目的:研究外源茉莉酸甲酯(methyl Jasmonate,MeJA)对牛大力有效成分含量的影响,探究其对异黄酮生物合成以及茉莉酸(jasmonate,JA)信号通路关键酶基因的调控模式。方法:以牛大力幼苗为材料,采用HPLC法分析MeJA对有效成分含量的影响,利用Illumina Hi Seq平台进行转录组测序,并利用q RT-PCR技术验证相关基因的表达量。结果:外源MeJA诱导提高了牛大力有效成分芒柄花素与高丽槐素的含量。基于牛大力参考基因组数据库,鉴定出20 727个差异基因(DEGs),其中9 091个为上调基因,主要富集在植物激素信号转导、淀粉和蔗糖代谢、异黄酮生物合成等代谢通路,qRT-PCR结果验证了转录组测序结果准确可testicular biopsy靠。外源MeJA激活了部分异黄酮生物合成和JA信号通路关键酶基因的表达,其中异黄酮生物合成途径基因CHS、HIDs、I3′Hs、VR、PTR、CYP81E7、7IOMT、PTS等呈上调表达;JA信号通路基因LOXs、AOSs、OPR、ACXselleck NSC 127716s、JAZs和MYCs等呈上调表达。结论:牛大力在响应外源MeSTM2457溶解度JA诱导的过程中可激活CHS、HID-1、VR等异黄酮生物合成途径和LOX、MYC等JA信号通路关键酶基因,从而正向调控其有效成分芒柄花素与高丽槐素含量。

地红方对阴虚血瘀型老年2型糖尿病肾脏病患者IGF-1、VEGF、Cys-C的影响

目的观察地红方对阴虚血瘀型老年2型糖尿病肾脏病患者中医证候积分、血糖、血清IGF-1、血清VEGF、血清Cys-C、e GFR的影响,探讨地红方治疗老年2型糖尿病肾脏病的疗效、安全性及作用机制。方法从2022年04月至2023年03月,在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人民医院老年病科收集的76例符合老年2型糖尿病肾脏病诊断标准及阴虚血瘀证型标准的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VE-8228例。对照组给予单纯西医治疗,试验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地红方口服,疗程均为4周。观察两组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FBG、2h-PG、GA、IGF-1、VEGF、Cys-C、尿素氮、肌酐、尿酸、e GFR、UACR水平的变化;设置健康组20BYL719小鼠例,观察其与糖尿病肾脏病组(试验组、对照组)治疗前上述指标的差异,并对实验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糖尿病肾脏病组与健康组比较:两组性别、年龄、尿素氮、肌酐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两组BMI、IGF-1、VEGF、Cys-C、FBG、2h-PG、GA、尿酸、e GFR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2.治疗前试验组与对照组资料比较:两组在性别、BMISpectroscopy、年龄、病程、合并疾病分布、治疗前中医证候积分、IGF-1、VEGF、Cys-C、糖化血红蛋白、FBG、2h-PG、GA、UACR、尿素氮、肌酐、尿酸、e GFR方面无统计学差异,具有可比性(P>0.05)。3.试验组与对照组疗效比较:治疗后,两组中医证候积分均较治疗前降低(P<0.01);试验组中医证候积分差值高于对照组(P<0.01)。试验组的中医证候积分总有效率为97.37%,对照组为71.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试验组的总体疗效为31.58%,对照组为5.2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试验组与对照组血糖比较:治疗后,试验组FBG、2h-PG、GA水平均较治疗前降低(P<0.01);对照组FBG、2h-PG、GA水平较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FBG、2h-PG、GA的差值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试验组与对照组IGF-1、VEGF、Cys-C比较:治疗后两组血清IGF-1、VEGF、Cys-C均较治疗前降低(P<0.01);试验组IGF-1、VEGF、Cys-C的差值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6.试验组与对照组肾功能比较:治疗后,两组患者尿素氮、肌酐、尿酸、e GFR较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UACR较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试验组尿素氮、肌酐、尿酸、e GFR、UACR差值略大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7.安全性指标比较:治疗前后两组患者AST、ALT、PT、APTT、K、Na及ECG均无异常,两组组间比较无差异,治疗干预过程中未见不良反应,安全性良好。结论1、地红方能改善阴虚血瘀型老年2型糖尿病肾脏病患者的中医证候,地红方联合西医治疗阴虚血瘀型老年2型糖尿病肾脏病患者中医证候疗效优于单纯西医治疗。2、地红方可降低老年2型糖尿病肾脏病患者血清FBG、2h-PG、GA水平。3、地红方可降低阴虚血瘀型老年2型糖尿病肾脏病患者血清IGF-1、VEGF、Cys-C水平。4、地红方治疗阴虚血瘀型老年2型糖尿病肾脏病患者的临床安全性良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