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 应用硫辛酸合酶(Lias)基因高表达小鼠模型,探讨内源性高抗氧化水平对大气污Antipseudomonal antibiotics染所致小鼠心脏毒性的拮抗作用。方法 选择高抗氧化水平的模型小鼠和野生型(WT)小鼠各16只,两种基因型小鼠随机分为污染空气组和洁净空气组,即抗氧化-污染空气组、抗氧化-洁净空气组、WT-污染空气组、WT-洁净空气组,每组8只。污染空气组小鼠模拟人体暴露污染空气的方式吸入室外污染空气,每天8 h,每周6 d,连续暴露12周;洁净空气组小鼠呼吸洁净空气。暴露期间动态监测空气质量,检测各小鼠体重、心重、肝重及脏器系数,采用试剂盒检测心脏8-羟基脱氧鸟苷(8-OHdG)、丙二醛(MDA)、过氧化氢(H_2O_2)、超氧化物歧化酶2(SOD2)和血清总抗氧化能力(T-AOC)水平以及血清中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1β(IL-1β)、小鼠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含量;以Western blot法检测心脏线粒Docetaxel纯度体LIAS蛋白表达水平。结果 暴露期间的空气PM_(2.5)和PM_(10)日均浓度均超过《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 3095—2012)的二级浓度限值,且分别超标62 d和78 d。与WT-洁净空气组比较,WT-污染空气组小鼠体重、心重和肝重均降低,心脏、肝脏系数、心脏8-OHdG、MDA、H_2O_2及血清TNF-α、IL-1β、MCP-1水平升高,心脏SOD2、血清T-AOC、心脏线粒体LIAS蛋白水平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抗氧化-洁净空气组比较,抗氧化-污染空气组小鼠心脏8-OHdG、MDA、H_2O_2及血清TNF-α、IL-1β、MCP-1水平均升高,心脏SOD2、血清T-AOC、心脏线粒体LIAS蛋白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WT-污染空气组比较,抗氧化-污染空气组小鼠体重、心重和肝重升高,心脏系数、心脏8-OHdG、MDA、H_2O_2及血清TNF-α、IL-1β水平均降低,心脏SOD2、血清T-AOC水平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LY2835219说明书0.05)。结论 Lias基因高表达对大气污染所致小鼠心脏毒性具有拮抗作用。
Snail蛋白赖氨酸残基位点K98、K137单突变对LOXL2介导的胆管癌细胞Snail及E-cadherin的影响
【目的】1.研究Snail蛋白赖氨酸残基K98、K137位点单突变对LOXL2介导的胆管癌细胞Snail蛋白、E-cadherin的影响。2.为胆管癌的靶向药物的研发提供部分实验数据。【方法】在复苏、传代的胆管癌细胞RBE中,分别瞬时转染EX-LOXL2质粒、EMS-275溶解度X-LOXL2空载质粒、EX-LOXL2+Snail K98S质粒、EX-LOXL2+Snail K98S空载质粒、EX-LOXL2+Snail K137S质粒、EX-LOXL2+Snail K137S空载质粒,通过免疫荧光技术检测各组转染效果。在瞬时转染相应质粒的胆管癌细胞RBE中,通过q PCR检测转染后各组LOXL2 m RNA、Snail m RNA水平变化。通过CO-IP检测各组LOXL2与Snail蛋白的结type 2 pathology合情况。通过Western Blot检测LOXL2、Snail蛋白、E-cadherin表达量。通过放线菌酮处理Snail蛋白,分别检测0h、1h、2h、3h各组Snail蛋白变化情况。通过分析比较各组相应指标变化,明确Snail蛋白赖氨酸残基位点K98、K137单突变对LOXL2介导的Snail蛋白、E-cadherin的影响。【结果】1.胆管癌细胞复苏、传代,培养足够细胞,瞬时转染相应质粒;通过免疫荧光技术验证相应质粒瞬时转染成功。2.通过q PCR技术检测各组LOXL2m RNA、Snail m RNA表达。与RBE组相比,EX-LOXL2组LOXL2 m RNA、Snail m RNA表达量显著升高(p<0.05);与EX-LOXL2组相比,EX-LOXL2+Snail K98S组、EX-LOXL2+Snail K137S组LOXL2 m RNA、Snail m RNA表达量无明显改变(p>0.05)。3.Western Blot检测各组LOXL2、Snail蛋白、E-cadherin表达量。与RBE组相比,EX-LOXL2组LOXL2、Snail蛋白表达量均显著升高(p<0.05),E-cadherin蛋白表达量明显下降(p<0.05)。与EX-LOXL2组相比,EXLOXL2+Snail K137S组Snail蛋白表达量明显下降(p<0.05),E-cadherin表达量明显升高(p<0.05),LOXL2表达量无明显改变(p>0.05)。与EX-LOXL2组相比,EX-LOXL2+Snail K98S组LOXL2、Snail蛋白、E-cadherin表达量均无明显改变(p>0.05)。4.CO-IP结果显示瞬时转染EX-LOXL2质粒,LOXL2与Snail蛋白相互结合,瞬时转染EX-LOXL2+Snail K98S、EX-LOXL2+Snail K137S质粒,LOXL2与Snail蛋白相互结合。5.Western Blot检测放线菌酮处理后0h、1h、2h、3h各组Snail蛋白表达量。与RBE组相比,EX-LOXL2组Snail蛋白降解速率减慢(p<0.05);与EX-LOXL2组相比,EX-LOXL2+Snail K137S组Snail蛋白降解速率加快(p<0.05);与EX-LOXL2组相比,EX-LOXL2+Snail K98S组Snail蛋白降解速率无明显改变(p>0.05)。【结论】1BMN 673临床试验.EX-LOXL2可正向调控野生型胆管癌细胞LOXL2、Snail蛋白,负性调控E-cadherin,并且能减慢Snail蛋白降解速率。2.Snail蛋白赖氨酸残基位点K98、K137单突变可能介导了LOXL2与Snail蛋白结合。3.Snail蛋白赖氨酸残基位点K137单突变可负性调控LOXL2介导的胆管癌细胞Snail蛋白;正性调控E-cadherin,并且能加快Snail蛋白降解速率。4.Snail蛋白赖氨酸残基位点K137位点有望成为胆管癌治疗的新靶点。
薯蓣皂苷的药理作用及机制研究进展
薯蓣在中国有着上千年的应用历史,祖国医学认为其归脾、肺、肾三经,可“平补三焦气阴”,兼具补涩之功,有补中益气、强身健骨,治诸虚百损www.selleck.cn/products/jnj-42756493-erdafitinib、延年益寿等功效,被誉为“天然小人参”,也是最早药食同源的植物之一。其中穿龙薯蓣更是具有祛风除湿、舒筋通molybdenum cofactor biosynthesis络、活血止痛、止咳平喘等作用。薯蓣因其性平和,功效全面,而被中医广泛应用于各科疾病的治疗之中。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其主要活性成分薯蓣皂苷及水解产物薯蓣皂苷元被广泛发掘并应用于心脑血管疾病、关节炎、癌症、糖尿病等多种疾病的防治当中。现代研究表明,薯蓣皂苷具有改善心脑血管、抗肿瘤、降糖、降脂、保肝、抗炎止痛、提高免疫等多种药理作用,本文就近几年薯蓣皂苷的药理作用及其机制研究进展SAHA IC50进行综述,旨在为该天然中药单体的进一步研发和应用提供参考。
加兰他敏联合艾地苯醌治疗血管性痴呆的临床效果
目的 观察加兰他敏联合艾地苯醌治疗血管性痴呆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2020年1月—2023年1月湖南省脑科医院/湖南省第二人民医院收治的血管性痴呆患者121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61例和对照组60例。对照组患者采用艾地苯醌片治疗,研究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予以氢溴酸加Intra-familial infection兰他敏片治疗,2组均连续治疗3个月。比较2组患者治疗效果,治疗前后血清炎性因子[白介素-1β(IL-1β)、肿瘤坏死因子-ɑ(TNF-ɑ)、白介素-6(IL-6)]、脑神经递质因子[去甲肾上腺素(NE)、5-羟色胺(5-HZ)、多巴胺(DA)]、氧化应激指标[丙二醛(MDA)、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认知功能和生活质量评分[简易精神状态检查量表(MMSE)、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及不良反应。结果 研selleck抑制剂究组患者总有效率为93.44%,高于对照组的80.00%(χ~2=4.763,P=0.029)。治疗3个月后,2组患者血清IL-1β、TNF-ɑ、IL-6水平与MDA水平较治疗前明显下降,NE、5-HTwww.selleck.cn/products/Dasatinib、DA水平与血清SOD水平较治疗前明显升高,且研究组下降/升高幅度大于对照组(P<0.01);2组患者MMSE评分较治疗前升高、ADL评分较治疗前降低,且研究组MMSE评分高于对照组、ADL评分低于对照组(P<0.01)。研究组患者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为6.56%,低于对照组的18.33%(χ~2=3.862,P=0.049)。结论 加兰他敏联合艾地苯醌治疗血管性痴呆的临床疗效更佳,可改善炎性因子、脑神经递质因子水平及氧化应激指标,提升患者认知功能和生活质量,且安全性高。
蝮蛇抗栓酶联合左旋咪唑治疗脑动脉炎的临床效果及对血液流变学的影响
目的 观察蝮蛇抗栓酶联合左旋咪唑治疗脑动脉炎的临床效果及对血液流变学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9年5月—2020年6月丰城矿selleck务局总医院收治的脑动脉炎患者108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联合组和对照组,各54例。对照组给予左旋咪唑治疗,联合组在对照组selleck SCH772984基础上给予蝮蛇抗栓酶治疗,2组均连续用药2周,门诊随访12个月。比较2组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学指标,血清炎性因子[白介素-6(IL-6)、白介素-8(IL-8)、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氧化应激反应指标[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髓过氧化物酶(MPO)、丙二醛(MDA)、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健康调查量表36(SF-36)评分,以及不良反应和复发率。结果 治疗2周后,2组患者全血黏度、全血还原黏度、血浆黏度、血细胞比容及纤维蛋白原水平均低于治疗前,且联合组低于对照组(P<0.05或P<0.01);2组患者血清IL-6、IL-8、TNF-α水平低于治疗前,且联合组低于对照组(P均<0.01);2组患者ICAM-1、MPO、MDA水平低于治疗前,SOD水平高于治疗前,且联合组降低或升高幅度大于对照组(P<0.01);2组患者NIHSS评分、mRS评分低于治疗前,SF-36评分高于治疗前,且联合组降低或升高幅度大于对照组(P<0.01)。联合组与对照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意义(P>0.05);治疗后4个月,2组均无复发病例;治疗后8、12个月联合组复发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蝮蛇抗栓酶联合左旋咪唑治疗脑动脉炎有助于改善血液流变学水平,降低炎性因子水平,缓解氧化应激反应,提高患者生活质量,降低神经缺损、残障程度,且安全性较Hepatitis management高,远期预后良好。
人参皂苷Rg3调控PPARγ对小鼠糖尿病肾病的作用及机制研究
由于世界人口老龄化加剧,人们生活和饮食方式的改变以及代谢综合征等因素的影响,全世界的糖尿病(Diabetes Mellitus,DM)患病率逐年增加。肾脏是DM微血管损伤的重要靶器官,糖尿病肾病(Diabetic Kidney Disease,DKD)更是DM最严重的并发症之一,DKD不仅严重影响了患者的日常生活,还对患者及其家庭造成了巨大的经济负担。现在DKD还没有特效的防治手段,治疗方法以生活方式干预、控制血压和血糖为主。因此,探寻新的DKD治疗方法,对于DKD的早期防治来说,显得至关重要。噻唑烷二酮类药物(Thiazolidinediones,TZDs)是重要的降糖药物,可以用来早期防治DKD,也是唯一专门用来治疗胰岛素抵抗的胰岛素增敏剂,其主要机制是通过调控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PeMedical physicsroxisome Proliferator-activated Receptors gamma,PPARγ)实现的。虽然TZDs有降低胰岛素抵抗、增加胰岛素利用率、保护胰岛β细胞、延缓DKD发展等优点,但是TZDs导致的体重增加、液体潴留、水肿、心律失常以及心衰等严重的毒副作用使TZDs逐渐退出一线用药。因此,我们希望可以探寻有相似作用及机制的药物,用来预防和治疗DKD。人参皂苷Rg3(Ginsenoside Rg3,Rg3)是红参的主要活性成分之一,具有调节免疫、抗炎、抑制肿瘤细胞增殖、促进肿瘤细胞凋亡等多种药理作用,已被开发为辅助抗肿瘤中药1类新药“参一胶囊”。此外,Rg3对高血压、高血糖、高脂血症等代谢性疾病造成的多种组织器官损伤也具有一定改善作用。有研究表明,Rg3可以通过调控PPARγ缓解ox-LDL(oxidized-Low Density Lipoprotein,ox-LDL)诱导的内皮功能障碍并预防Apo E-/-小鼠动脉粥样硬化。同时,Rg3可以通过抑制炎症和纤维化减轻早期肝脏损伤,该作用也与调控PPARγ有关。因此,我们推测Rg3可能通过调节PPARγ发挥对DKD的保护作用。1.人参皂苷Rg3对小鼠DKD的保护作用研究野生型(Wild Type,WT)小鼠和db/db小鼠分别随机分成2组,每组8只,即WT组、WT+Rg3组、db/db组、db/db+Rg3组。WT+Rg3组和db/db+Rg3组小鼠灌胃给予Rg3 30 mg/kg,其余各组给予等体积的0.5%羧甲基纤维素钠(Carboxymethylcellulose sodium,CMC-Na)。给药8周后,检测各组小鼠体重、血糖、血脂以及肾功能相关指标。取小鼠肾脏进行肾组织病理学检查,免疫组化检测肾组织TGF-β1和PPARγ的蛋白表达水平,q PCR检测肾组织TNF-α、IL-6、Col-Ⅰ和Col-Ⅲ的mRNA水平,western blot检测肾组织PPARγ、Col-Ⅰ、Col-Ⅲ、p-NF-κB p65蛋白表达水平。研究结果显示,Rg3对WT小鼠肾脏形态及功能无明显影响,可以减轻db/db小鼠肾功能损伤及肾组织病理损伤,对小鼠体重、血糖和血脂均无显著作用。Rg3可下调db/db小鼠肾组织炎症及纤维化相关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同时上调PPARγ表达。2.人参皂苷Rg3对高糖诱导SV40损伤的保护作用及机制采用80 mmol/L高浓度葡萄糖建立小鼠肾小球系膜细胞(SV40 MES 13,SV40)的高糖损伤模型,并筛选出Rg3对该模型保护作用研究的最适浓度为30μmol/L。为验证该模型中Rg3的抗炎、抗纤维化作用和PPARγ调控作用与动物实验是否一致,我们分4组开展细胞实验:control组、Rg3组、GLU组、GLU+Rg3组。q PCR检测TNF-α、IL-6、Col-Ⅰ和Col-Ⅲ的mRNA水平,western blot检测PPARγ、Col-Ⅰ、Col-Ⅲ蛋白表达水平。结果显示,Rg3可下调高糖损伤SV40炎症及纤维化相关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同时上调PPARγ表达。进一步应用PPARγ特异性抑制剂GW9662,探究Rg3减轻高糖诱导的SV40损伤的机制。实验分组:GLU组、GLU+Rg3组、GLU+GW组、GLU+Rg3+GW组。q PCR检测TNF-α、IL-6、Col-Ⅰ和Col-Ⅲ的mRNA水平,western blot检测PPARγ、Col-Ⅰ、Col-Ⅲ蛋白表达水平。结果显示,GW9662可以显著抑制PPARγ的表达,拮抗Rg3对高糖损伤的SV40炎症因子及纤维化因子表达的下调作用。提示Rg3减轻高糖诱导的SV40损伤与上调PPARγ有关。3.基于PPARγ的人参皂苷Rg3对小鼠DKD的保护作用研究WT小鼠和db/db小鼠分别随机分成2组和4组,即WT组、WT+GW组、db/db组、db/db+Rg3组、db/db+GW组、db/db+Rg3+GW组,每组8只。db/db+Rg3组小鼠每天灌胃给予Rg3 30 mg/kg,WT+GW组和db/db+GW组每天灌胃给予GW9662 5mg/kg,db/db+Rg3+GW组小鼠每天灌胃给予Rg3 30 mg/kg和GW96625mg/kg,WT组和db/db组每天灌胃给予等体积的0.5%CMC-Na。给药8周后,检测各组小鼠体重、血糖、血脂以及SCH772984作用肾功能相关指标。取小鼠肾脏进行肾组织病理学检查,免疫组化检测肾组织TGF-β1和PPARγ的蛋白表达水平,q PCR检测肾组织TNF-α、IL-6、Col-Ⅰ和Col-Ⅲ的mRNA水平,western blot检测肾组织PPARγ、Col-Ⅰ、Col-Ⅲ、p-NF-κB p65蛋白表达水平。研究结果显示,GW9662对WT小鼠的肾脏形态和功能无明显影响,可以拮抗Rg3对db/db小鼠肾形态及功能损伤的改善作用。GW9662可以拮抗Rg3上调db/db小鼠点击此处肾组织PPARγ表达、下调炎症及纤维化相关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的作用。提示Rg3对db/db小鼠肾脏损伤的保护作用可能是通过上调PPARγ实现的。综上所述,本研究在细胞水平和动物水平证实人参皂苷Rg3可减轻高糖诱导SV40损伤,抑制db/db小鼠肾脏炎症及纤维化,减轻db/db小鼠肾功能损伤及肾组织病理损伤,对db/db小鼠DKD具有保护作用,其作用机制与上调PPARγ有关。
超声乳化联合房角镜直视下房角分离术治疗原发性慢性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的临床疗效
目的 评价超声乳化联合房角镜直视下房角分离术治疗原发性慢性闭角型青光眼(CPACG)合并白内障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临床研究。选取2020年1月1日至2021年6月30日我院收治的CPACG合并白内障的患者54例(74只眼),患者入院后均行白内障超声乳化摘除联合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及房角镜直视下360度房角分离术。比较患者术前、术后1周、1个月、3个月、末次随访时的BCVA和眼压;比较患者术前、术后1个月、末次随访时的中央前房深度、房角粘连性关闭(PAS)范围、中央角膜内皮细胞数,并记录术中并发症和后续治疗方案。结果 术后1周、1个月、3个月及末次随访患者的BCVA分布等级与术前两两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1),术后患者BCVA均较术前提高。术后各时间点患者眼压均较术前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1);术前患者眼压最高,术后1周眼压下降最明显,之后缓慢升高。术后1个月和末次随访时患者中央前房深度较术前均明显增加(均P<0.001)。术后1个月和末次随访时患者的PAS范围均小于术前(均Medial proximal tibial angleP<0.001)。术前、术后1个月和末次随访时患者的角膜内皮细胞selleck NMR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0.168,P=0.846Wnt-C59说明书)。末次随访时69只眼压正常,5只眼>21 mmHg,随访期间1只眼再行EXPRESS引流钉植入术,1只眼再行小梁切除术。结论 超声乳化联合房角镜直视下房角分离术治疗CPACG合并白内障,可以提高患者视力,降低眼压,是安全有效的治疗手段。
基于孟德尔随机化及生物信息学分析宫颈癌和类风湿性关节炎的关系及关键基因、通路和潜在药物
目的 利用孟德尔随机化法寻找宫颈癌和类风湿性关节炎间的因果关联性,利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寻找两疾病间的基因关联性,获取PCI-32765体外潜在的治疗靶点。通过此两种方法阐明类风湿性关节炎(RA)可能影响宫颈癌(CC),并发现两疾病之间相互影响的基因靶点,为疾病的治疗和新药物的研发提供思路。方法 分别以类风湿性关节炎(accident & emergency medicineukb-b-11874)和宫颈癌(ukb-b-8777)为暴露因素和结局变量,选择与类风湿性关节炎具有显著相关性的单核苷酸多态性(SNPs)为工具变量,采用IVW法、WME法、Simple Mode法、Weighted Mode法和MR-Egger回归法进行孟德尔随机化(MR)分析,运用CochranQ检验进行异质性分析。从GEO数据库下载了宫颈癌和类风湿性关节炎各1个数据集并筛选差异表达基因(DEGs)。对两种疾病共有的DEGs进行了蛋白功能注释(GO)、富集通路(KEGG)分析。构建蛋白质互作分析(PPI)网络,识别两种疾病的中枢基因。使用药物特征数据库(DSigDB)来寻找潜在的治疗药物。结果 共筛选出3个SNPs作为工具变量,IVW结果显示,类风湿性关节炎是宫颈癌发病风险的危险因素(OR=1.575>1,P<0.05);MR-Egger、WME、SimpleMode、WeightedMode效应估计值具有相似的统计结果。敏感性分析发现没有对因果估计结果产生影响较https://www.selleck.cn/products/ferrostatin-1.html大的SNP。通过对宫颈癌和类风湿性关节炎2个数据集整合,获得53个DEGs,发现与双疾病相关的8个中枢基因,并根据潜在治疗靶点,找到治疗宫颈癌和类风湿性关节炎潜在治疗药物。结论 本研究通过孟德尔随机化研究方法证明类风湿性关节炎与宫颈癌风险之间存在因果关系,生物信息学方法进一步证明两种疾病之间存在显著的基因关联。鉴定出的基因、通路和药物,给临床工作中两种疾病的诊断及治疗提供新思路。
大豆GmDFR基因克隆及其抵御缺铁胁迫功能的鉴定
二氢黄酮醇-4-还原酶(dihydroflavonol-4-reductase, DFR)在植物的花青素合成中发挥关键催化作用。花青素能保护组织免受非生物胁迫诱发的氧化应激,也可以作为螯合剂促进植物对铁的吸收。本研究克隆了大豆(Glycine max) GGDC-0068生产商mDFR基因(GenBank No. MN547961) CDS及其启动子片段pGmDFR(GenBank No. MW455109),并对其生物信息学和抵御缺铁胁迫的功能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GmDFR的CDS全长1 020 bp,编码medieval European stained glasses339个氨基酸。GmDFR具有典型的PLN02650和WcaG超家族selleck NMR结构域,属于DFR和核苷二磷酸糖异构酶家族,GmDFR蛋白不是跨膜蛋白。系统发育分析表明,大豆GmDFR与野生大豆(G. soja) GsDFR的相似度最高,为99.12%。半定量RT-PCR检测表明GmDFR在大豆各组织中均有表达,且在根中表达水平最高。克隆获得启动子片段pGmDFR,含有多个激素和逆境胁迫响应元件。缺铁(0mmol/L Fe-EDTA)胁迫下转GmDFR基因烟草(Nicotiana tabacum)的花青素含量、叶绿素含量显著高于野生型(P<0.05);丙二醛及过氧化氢、超氧阴离子含量显著低于野生型(P<0.05);而抗氧化酶(SOD, POD和CAT)活性显著高于野生型(P<0.05),表明转GmDFR烟草具有一定的抵御缺铁胁迫的能力。本研究为GmDFR在大豆抵抗缺铁胁迫及提高抗氧化能力中的应用提供科学依据,也为大豆分子育种提供新的基因资源。
肌巨蛋白基因新位点突变致遗传性肌病伴早期呼吸衰竭1例并文献回顾
目的 报道1例遗传性肌病伴早期呼吸衰竭(HMERF)的临床病理特征、基因突变位点、诊断与治疗情况并进行文献回顾,以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1年4月四川省人民医院收治的以呼吸衰竭为首发表现的遗传性肌病1例的临床资料及影像学检查、组织病理和基因测序结果,以及诊断与治疗情况。结合文献报道总结中国HMERF患者的临床特征。结果 本病例表现为四肢无力,呼吸困难进行性加重www.selleck.cn/products/valemetostat-ds-3201,肌肉MRI显示小腿腓肠肌内侧头选择性脂肪浸润;肌巨蛋白(TTN)基因的两个突变位点来自双亲,分别为341外显子C.94828G>A(P.a31610t)和50外显子C.SB431542核磁14915C>T(P.S.4972L),诊断为HMERF;采用支持性治疗措施。在PubMed数据库检索到近10年报道的诊断为HMStructuralization of medical reportERF的中国患者15例,发病年龄(26.1±17.0)岁,多为男性,均检出TTN基因突变,突变类型以c.95195C>T(p.P31732L)较多,其次为C.95134T>C(p.C31712R)。结论 HMERF是由基因突变引起的罕见遗传性疾病,骨骼肌无力和呼吸肌无力是主要临床表现,临床症状可不典型,TTN基因的344外显子是常见突变位点。本病例突变位点位于TTN基因的341外显子C.94828G>A(P.a31610t)和50外显子C.14915C>T(P.S4972L),可能为HMER的新遗传标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