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GEO数据库对糖尿病肾病关键基因的筛选及生物信息学分析

目的:糖尿病肾病(DKD)是继发性肾病主要病因之一,正在成为全球终末期肾病的主要原因,其潜在发病机制及关键基因有待深入探索,本研究旨在进一步探讨其发病的关键基因。方法:从高通量功能基因组数据库(GEO)中获取DKD肾小球相关表达数据集GSE30528和GSE96804,筛选两个数据集共有的差异性基因。通过基因本体论(GO)和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通路分析上述差异基因的生物Milk bioactive peptides学作用。利用STRING数据库构建蛋白互作网络(PPI),并筛选关键基因。通过Nephroseq数据库对关键基因进行验证,分析与DKD临床特征的相关性。结果:数据集GSE30528和GSE96804筛出共有差异基因64个,其中包含41个表达上调基因和23个表达下调基因。GO富集主要集中在非膜结合细胞器组件、上皮细胞发育、内吞囊泡、质膜外侧及GTP酶结合等。本KEGG信号通路分析主要涉及的信号通路见于吞噬体(phagosome)、PPAR信号通路(PPAR signaling pathway)及胆固醇代谢(cholesterol metabolism)等方面。PPI网络筛选前10个关键基因为VSIG4、MS4A4A、CD163、MRC1、FOLR2、FOS、SPP1、MS4A6A、MMP7及SOX9,其中CD163、FOLR2、MS4A4A及MS4A6A的mRNA表达与DKD患者的血肌酐(SCr)水平呈正相关性。结论:DKD的发病机制涉及到多种生物学过程及多种信号通路获悉更多,VSIG4、MMP7、CD163、FOLR2、MS4A4A、MS4A6AImmunology & Inflammation抑制剂等差异性基因可能参与了DKD的发生发展。

糖皮质激素联合厄贝沙坦治疗IgA肾病的疗效

目的 观察糖皮质激素联合厄贝沙坦治疗IgA肾病的疗效。方法 选取2020年8月—2022年8月上海市东海老年护理医院收治的IgA肾病患者8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selleck HPLC各40例。对照组给予厄贝沙坦治疗,观察组给予糖皮质激素联合厄贝沙坦治疗,2组均治疗12周。比较2组治疗效果,治疗前后肾功能指标[24 Entinostat使用方法h尿蛋白定量、血肌酐(SCr)、肾小球滤过率(eGFR)]、免疫相关指标(CD4~+、CD8~+、CD4~+/CD8~+)、铁蛋白受体(sTfRT‐cell immunity)及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水平。结果 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2.50%,高于对照组的65.00%(χ~2=9.038,P=0.003);治疗12周后,2组24 h尿蛋白定量、SCr水平与CD4~+、CD4~+/CD8~+及sTfR、TGF-β1水平均较治疗前降低,eGFR较治疗前升高,且观察组降低/升高幅度大于对照组(P<0.05或P<0.01);2组CD8~+组内、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糖皮质激素联合厄贝沙坦治疗IgA肾病的疗效显著,可明显改善患者肾功能及免疫功能,并可调节sTfR、TGF-β1的表达,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冠脉通颗粒治疗稳定性心绞痛痰瘀互结证的临床研究及对ApoE~(-/-)小鼠动脉粥样硬化的影响

目的:1.通过临床研究初步评价冠脉通颗粒治疗稳定性心绞痛(Stable angina pectoris,SAP)痰瘀互结证的有效性与安全性。2.通过网络药理学对冠脉通颗粒治疗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AS)的潜在作用机制进行探索,为实验研究提供理论依据。3.通过实验研究观察冠脉通颗粒对Apo E~(-/-)小鼠AS模型斑块和炎症免疫反应的影响,并对相关通路进行验证,明确冠脉通颗粒对AS的影响和机制。方法:1.临床研究收取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门诊2021年07月-2022年07月符合纳入标准的稳定性心绞痛痰瘀互结证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同期健康体检者为健康对照组。对照组给予常规西药治疗,试验组在常规西药治疗方案上加服冠脉通颗粒。干预周期为8周。健康对照组为空白对照,不给予任何特殊干预。观察对照组和试验组治疗前后的中医证候积分和疗效、心绞痛疗效、硝酸甘油停减率、心电图疗效等指标的变化。并对受试者血脂和血清Toll样受体4(Toll-like receptor 4,TLR4)、核苷酸结合寡聚化结构域样受体蛋白3(NOD-like receptor protein 3,NLRP3)、白介素-18(Interleukin-18,IL-18)、白介素-1β(Interleukin-1β,IL-1β)等指标的水平进行检测。2.网络药理学研究采用中药系统药理学数据库与分析平台(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Systems Pharmacology Database and Analysis Platform,TCMSP)、HERB和Gene Cards数据库筛选冠脉通颗粒治疗AS的潜在作用靶点。通过Metascape在线分析工具构建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Protein-Protein Interaction,PPI)网络,并进行基因本体论(Gene Ontology,GO)生物学过程(Biological process,BP)富集分析、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yoto Encyclopedia of Genes and Genomes,KEGG)通路富集分析和分子复合物检测(Molecular complex detection,MCODE)模块分析,对冠脉通颗粒治疗AS的作用机制进immune sensing of nucleic acids行探讨。3.实验研究将48只Apo E~(-/-)小鼠和18只C57BL/6J小鼠普通饲料适应性喂养1周后,C57BL/6J小鼠继续以普通饲料喂养;Apo E~(-/-)小鼠以高脂饲料喂养,建立AS模型。连续喂养16周后,随机选取3只Apo E~(-/-)小鼠和3只C57BL/6J小鼠验证模型。造模成功后,将剩余Apo E~(-/-)小鼠随机分为模型组(MOD)、冠脉通颗粒组(GMTG)和阿托伐他汀组(ATO),每组15只。剩余15只C57BL/6J小鼠为正常对照组(NC)。正常对照组给予普通饲料喂养,同时每天以0.9%生理盐水0.2ml/20g灌胃;模型组、冠脉通颗粒组和阿托伐他汀组均给予高脂饲料喂养,每天分别给予0.9%生理盐水、冠脉通颗粒和阿托伐他汀0.2ml/20g灌胃。干预8周后,通过摘除眼球取血,分离血清,检测血清总胆固醇(Total cholesterol,TC)、甘油三酯(Triglyceride,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ow 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LDL-C)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igh 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HDL-C)水平;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nzyme Linked Immuno Sorbed Assay,ELISA)检测血清白介素-6(Interleukin 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IL-18、IL-1β和氧化低密度脂蛋白(Oxidized low density lipoprotein,ox-LDL)水平;取主动脉胸段进行大体油红染色;取主动脉根部进行苏木精-伊红染色(Hematoxylin-eosin staining,HE)、油红染色和Movat染色,定量分析斑块内脂质、胶原纤维和泡沫细胞含量;取主动脉根部进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斑块内TLR4、髓样分化因子88(Myeloid differMDV3100价格entiation factor 88,My D88)、核因子κB(Nuclear factor kappa-B,NF-κB)、NLRP3和半胱氨酸蛋白酶-1(Cysteinyl aspartate specific proteinase,caspase-1)蛋白的表达;蛋白质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WB)检测主动脉组织TLR4、My D88、NF-κB、NLRP3和Cleaved caspase-1蛋白的表达;q PCR检测主动脉TLR4、My D88、NF-κB、NLRP3和caspase-1 m RNA的表达。结果:1.临床研究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患者治疗后的中医证候积分明显减少,中医证候疗效和心绞痛疗效明显提高(P<0.05)。从单一证候疗效来看,试验组和对照组胸痛、胸闷、心悸、气短、痰多、舌苔厚腻等证候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试验组改善程度普遍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的硝酸甘油停减率和心电图疗效未见明显差异(P>0.05)。试验组治疗后血清TC、TG、LDL-C水平明显降低,HDL-C水平明显升高;对照组治疗后血清TC、LDL-C水平明显降低,HDL-C水平明显升高,试验组对血脂的调节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的血清TLR4、NLRP3、IL-18和IL-1β水平均明显下降,试验组下降程度更为明显(P<0.05)。试验组与对照组相比,红细胞(Red blood cell,RBC)、白细胞(White blood cell,WBC)、血小板(Platelet,PLT)、血红蛋白(Hemoglobin,HGB)、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anine transaminase,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partate transaminase,AST)、肌酐(Creatinine,Cr)以及尿素氮(Blood urea nitrogen,BUN)水平无明显差异,两组患者在治疗期间均未出现药物不良反应。2.网络药理学分析结果表明,冠脉通颗粒可能通过调控337个潜在作用靶点而发挥AS治疗作用,其机制可能与炎症反应、细胞迁移的正调节、细胞因子产生的正调节、对细菌来源分子的反应、对无机物质的反应和对伤害的反应等多个生物学过程的调节有关。主要涉及的通路包括癌症通路、脂质和动脉粥样硬化通路等。其中脂质与动脉粥样硬化通路不仅富集程度较为显著,也与Toll样受体信号通路和NOD样受体信号通路存在同一聚类树中,提示Toll样受体信号通路和NOD样受体信号通路可能与AS之间存在一定程度的相关性。MCODE模块分析结果也表明,癌症通路、白细胞介素信号、免疫系统中的细胞因子信号和My D88相关Toll样受体信号的传导等模块均与炎症和免疫反应相关,与富集分析结果大致相符。结合富集分析结果中的TLR4/NF-κB、NLRP3/Caspase-1及下游IL-1β、IL-6、TNF-α等靶点,提示TLR4和NLRP3介导的炎症免疫反应可能在冠脉通颗粒治疗AS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3.实验研究结果表明,高脂饲料喂养16周,可成功建立Apo E~(-/-)小鼠AS模型,主动脉胸段油红染色可见明显AS斑块形成,主动脉根部HE染色可见胆固醇结晶和炎症细胞浸润。ELISA检测结果表明,与NC组相比,MOD组小鼠血清IL-18、IL-1β、IL-6和TNF-α水平明显升高(P<0.05);与MOD组相比,GMTG组和ATO组的IL-18、IL-1β、IL-6和TNF-α水平明显下降(P<0.05);GMTG组和ATO组IL-18、IL-1β、IL-6和TNF-α水平无明显差异(P>0.05)。从血脂水平看,与NC组相比,MOD组TC、TG、LDL-C和ox-LDL水平明显升高,HDL-C水平明显降低(P<0.05);与MOD组相比,GMTG组TC、TG、LDL-C和ox-LDL水平明显降低,HDL-C水平明显升高(P<0.05),ATO组TC、LDL-C和ox-LDL水平明显降低(P<0.05),TG和HDL-C无显著差异(P>0.05);GMTG组HDL-C水平高于ATO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两组TC、TG、LDL-C和ox-LDL均无明显差异(P>0.05)。主动脉根部油红染色分析结果表明,NC组主动脉根部管壁无AS斑块形成,MOD组、GMTG组和ATO组均有AS斑块形成,脂质沉积明显;与MOD组相比,GMTGZ-IETD-FMK供应商组和ATO组斑块脂质沉积面积均有不同程度的减轻(P<0.05);GMTG组和ATO组无明显差异(P>0.05)。Movat染色结果表明,NC组无明显斑块形成,MOD组、GMTG组和ATO组均可见斑块成分的变化;与MOD组相比,GMTG组和ATO组斑块中的胶原纤维含量增加,泡沫细胞含量减少(P<0.05);GMTG组和ATO组胶原纤维和泡沫细胞含量无明显差异(P>0.05)。免疫组化染色结果表明,与NC组相比,MOD组小鼠主动脉组织TLR4、My D88、NF-κB、NLRP3和caspase-1蛋白表达均明显升高(P<0.05);与MOD组相比,GMTG组和ATO组的TLR4、My D88、NF-κB、NLRP3和caspase-1蛋白表达均明显下降(P<0.05);与ATO组相比,GMTG组NLRP3蛋白下降更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TLR4、My D88、NF-κB和caspase-1蛋白无明显差异(P>0.05)。WB实验结果表明,与NC组相比,MOD组小鼠主动脉组织TLR4、My D88、NF-κB、NLRP3和Cleaved caspase-1蛋白表达量均明显升高(P<0.05);与MOD组相比,GMTG组和ATO组的TLR4、My D88、NF-κB、NLRP3和Cleaved caspase-1蛋白表达均明显下降(P<0.05);ATO组NF-κB蛋白表达明显降低(P<0.05),两组TLR4、My D88、NLRP3和Cleaved caspase-1蛋白表达无明显差异(P>0.05)。PCR结果表明,与NC组相比,MOD组小鼠主动脉组织TLR4、My D88、NF-κB、NLRP3和caspase-1 m RNA表达均明显升高(P<0.05);与MOD组相比,GMTG组和ATO组的TLR4、My D88、NF-κB、NLRP3和caspase-1 m RNA表达均明显下降(P<0.05);GMTG组TLR4 m RNA表达明显降低,ATO组caspase-1 m RNA表达明显降低,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My D88、NF-κB和NLRP3 m RNA表达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1.冠脉通颗粒联合西医治疗能够有效的降低稳定性心绞痛痰瘀互结证患者的中医证候积分,改善中医证候和心绞痛症状,无明显不良反应。还能够调节脂质代谢、降低血清TLR4、NLRP3、IL-1β和IL-18水平,具有调脂和抑制炎症免疫反应的作用。2.冠脉通颗粒能够有效改善AS小鼠的血脂代谢,促进斑块重塑,增加斑块稳定性,并可能通过抑制TLR4/My D88/NF-κB通路表达和NLRP3炎症小体活化,改善AS小鼠的炎症免疫反应。

基于年龄分层视角的幽门螺杆菌感染影响因素研究

目的 从年龄分层角度分析幽门螺杆菌(Hp)感染相关影响因素,并探讨关键影响因素的作用。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1年1月1日Enzymatic biosensor至12月31日在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三医院接受健康体检人群的临床资料,依据14C尿素呼气检测结果将体检者分为Hp感染组和无Hp感染组,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探究影响Hp感染率的因素,分析不同年龄人群Hp感染的影响因素。结果 纳入的1 168例体检者中,Hp阳性者395例(33.82%),男性Hp感染率为36.35%(277/762),女性为29.06%(118/40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p感染组年龄(t=3.124,P<0.01)、BMI(t=2.773,P<0.01)、PFG(t=2.676,P<0.01)、尿酸(t=2.6KPT-330小鼠27,P<0.01)均显著高于无Hp感染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年龄、BMI、FPG与Hp感染均相关(均P<0.05)。年龄增加1岁、BMI增加1 kg/m2、FPG增加1 mmol/L,Hp感染的风险分别增加10.18%、10.49%和PS-34111.02%。FPG正常人群Hp阳性率随年龄增大呈逐渐上升趋势。31~40岁和41~50岁人群中,FPG偏高人群Hp阳性率显著高于FPG正常人群(P<0.05)。FPG和BMI均偏高时,31~40岁人群Hp阳性率最高。结论 年龄、BMI和FPG是Hp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随着年龄增加,Hp感染的发生率逐步增加。BMI和FPG可能是31~40岁人群Hp感染的关键因素。

UPLC-QE-Orbitrap-MS结合网络药理学探索大黄炒炭前后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差异成分及其作用机制

基于生大黄与大黄炭治疗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的药效差异,结合超高效液相色谱-四极杆-静电场轨道阱高分辨质谱联用(UPLC-QE-Orbitrap-MS)技术及网络药理学探索生大黄与大黄炭的差异成分及其作用机制。使用Biophilia hypothesis葡聚糖硫酸钠(dextran sulfate sodium,DSS)诱导的小鼠模型评价生大黄与大黄炭分别组方的芍药汤(shaoyao decoction, SYD)治疗UC的药效,结果表明生大黄与大黄炭分别组方的芍药汤均能在不同程度上改善小鼠UC疾病症状,大黄炭组方在减轻血性腹泻、降低炎症水平方面更具优势。采用UPLC-QE-Orbitrap-MS共鉴定出生大黄与大黄炭水煎液中78种小分子化合物,通过多元统计方法筛选得到炒炭后含量明显升高的7种成分包括5种游离蒽MG132化学结构醌、没食子酸、5-羟甲基糠醛,炒炭后含量明显降低的9种成分为结合蒽醌、儿茶素类化合物等。网络药理学与分子对接结果表明游离蒽醌、没食子酸及5-羟甲基糠醛可能作用于B细胞淋巴瘤-2(B-cell lymphoma-2,BCL2)、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EGFR)、肿瘤坏死因子(tumor necrosis factor,TNF)、胱天蛋白酶3(caspase-3,CASP3)等核心靶点,干预磷脂酰肌醇-3-激酶/蛋白激酶B(phosphoinositide-3-kinase/protein kinase B,PI3K-Akt)、缺氧诱导因子-1(hypoxia inducible factor-1,HIF-1)、TNF、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iSCH772984供应商togen-activated protein kinase,MAPK)等信号通路,调控机体炎症、氧化应激及细胞凋亡过程,发挥UC治疗作用。该研究对大黄炒炭后药效及物质基础变化进行了分析,为临床治疗UC的大黄用药选择提供了参考。

小剂量右美托咪定对老年腹腔镜手术患者围术期心血管反应及应激情况的影响分析

目的:探讨小剂量右美托咪定对老年腹腔镜手术患者围术期心血管反应及应激情况的影响。方法:选取2020年4月~selleckchem MRTX11332022年4月至陕西省人民医院行腹腔镜手术的120例老年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0例。麻醉诱导前,观察组予以右美托咪定0.5μg/kg静脉泵注,对照组予以等容量0.9%氯化钠注射液静脉泵注,持续时间均为10 min。术中麻醉维持,观察组予以右美托咪定0.2μg/(kgEmpagliflozin半抑制浓度·h)持续静脉泵注,对照组予以0.2μg/(kg·h)速率持续静脉泵注等量氯化钠注射液,均于手术结Bioconversion method束前30 min停止泵注。比较两组患者围术期指标、心血管反应指标、应激反应指标和炎症因子水平。结果:观察组术中舒芬太尼用量、术后24 h静脉自控镇痛(PCIA)泵按压次数明显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拔管时间少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组间、时间及交互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气管插管即刻(T1)、气管插管后30 min(T2)和出手术室时(T3)时点HR、MAP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丙二醛(MDA)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过氧化氢酶(CAT)、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C反应蛋白(CRP)、白介素(IL)-6及肿瘤坏死因子(TNF)-α水平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腹腔镜手术中使用小剂量右美托咪定,可有效维持老年患者围术期血流动力学稳定,降低氧化应激反应和炎症因子水平。

小剂量右美托咪定对老年腹腔镜手术患者围术期心血管反应及应激情况的影响分析

目的:探讨小剂量右美托咪定对老年腹腔镜手术患者围术期心血管反应及应激情况的影响。方法:选取2020年4月~selleckchem MRTX11332022年4月至陕西省人民医院行腹腔镜手术的120例老年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0例。麻醉诱导前,观察组予以右美托咪定0.5μg/kg静脉泵注,对照组予以等容量0.9%氯化钠注射液静脉泵注,持续时间均为10 min。术中麻醉维持,观察组予以右美托咪定0.2μg/(kgEmpagliflozin半抑制浓度·h)持续静脉泵注,对照组予以0.2μg/(kg·h)速率持续静脉泵注等量氯化钠注射液,均于手术结Bioconversion method束前30 min停止泵注。比较两组患者围术期指标、心血管反应指标、应激反应指标和炎症因子水平。结果:观察组术中舒芬太尼用量、术后24 h静脉自控镇痛(PCIA)泵按压次数明显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拔管时间少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组间、时间及交互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气管插管即刻(T1)、气管插管后30 min(T2)和出手术室时(T3)时点HR、MAP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丙二醛(MDA)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过氧化氢酶(CAT)、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C反应蛋白(CRP)、白介素(IL)-6及肿瘤坏死因子(TNF)-α水平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腹腔镜手术中使用小剂量右美托咪定,可有效维持老年患者围术期血流动力学稳定,降低氧化应激反应和炎症因子水平。

2018-2022年中山地区淋球菌耐药结果分析

目的 了解中山地区淋球菌流行株对常见7种抗生素的耐药趋势,为本地区淋病临床防治提供有效实验室依据。方法 对2018-2022年中山地区东、南、西、北和中部12间医疗机构收集的淋球菌株进行复苏、分Immune trypanolysis纯和鉴定后,采用WHO推荐的琼脂稀释法,对7种抗生素(青霉素、四环素、环丙沙星、头孢曲松、头孢克肟、大观霉素、阿奇霉素)进行最MDV3100低抑菌浓度(MIC)测定,用纸片酸度法检测其β-内酰胺酶。结果 5年间共监测淋球菌943株,其对青霉素、四环素、环丙沙星、阿奇霉素(2020-2022年)、大观霉素的平均耐药率分别为84.73%、93.85%、99.79%、12.74%;头孢曲松、头孢克肟的平均中敏率分别为8.70%、11.98%,PPNG株(30.57%~64.39%)(χ~2=51.985,P<0.01)和TRNG株(30.57%~52.68%)(χ~Ceralasertib作用2=30.931,P<0.01)呈显著的上升趋势。结论 青霉素、四环素、环丙沙星均保持稳定的高耐药率,已不适用于临床治疗;头孢菌素(中敏率)、阿奇霉素、大观霉素呈较低耐药率,仍可推荐为本地区治疗淋病的首选药物。

2018-2022年中山地区淋球菌耐药结果分析

目的 了解中山地区淋球菌流行株对常见7种抗生素的耐药趋势,为本地区淋病临床防治提供有效实验室依据。方法 对2018-2022年中山地区东、南、西、北和中部12间医疗机构收集的淋球菌株进行复苏、分Immune trypanolysis纯和鉴定后,采用WHO推荐的琼脂稀释法,对7种抗生素(青霉素、四环素、环丙沙星、头孢曲松、头孢克肟、大观霉素、阿奇霉素)进行最MDV3100低抑菌浓度(MIC)测定,用纸片酸度法检测其β-内酰胺酶。结果 5年间共监测淋球菌943株,其对青霉素、四环素、环丙沙星、阿奇霉素(2020-2022年)、大观霉素的平均耐药率分别为84.73%、93.85%、99.79%、12.74%;头孢曲松、头孢克肟的平均中敏率分别为8.70%、11.98%,PPNG株(30.57%~64.39%)(χ~2=51.985,P<0.01)和TRNG株(30.57%~52.68%)(χ~Ceralasertib作用2=30.931,P<0.01)呈显著的上升趋势。结论 青霉素、四环素、环丙沙星均保持稳定的高耐药率,已不适用于临床治疗;头孢菌素(中敏率)、阿奇霉素、大观霉素呈较低耐药率,仍可推荐为本地区治疗淋病的首选药物。

设计改造羧酸还原酶合成医药中间体(S)-2-氨基丁醇

(S)-2-氨基丁醇同时具有羟基及氨基官能团,是多种重要药物分子的关键手性中间体,生物合成(S)-2-氨基丁醇尚缺少有效的酶元件。以塞格尼氏菌(Segniliparus rugosus)来源的羧酸还原酶SrCAR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实验室已有SrCAR突变文库进行筛选测试,结合活性位点共进化分析,同时利用组合活性中心饱和突变策略(Combinatorial active-site saturation test, CAST)构建新的突变体文库,经测试最终获得优势突变体XDehydrogenase抑制剂H7(G430V/E533F/A627N)。该突变体催化底物N-Boc-(S)-2-氨基丁酸到醛产物的活性(k_(cat)/K_Dolutegravirm)较野生型SrCAR提高2.1倍,热熔值(T_m)提升2.3℃。进一步通过引入荧光假单胞菌(Pseudomonas fluorescens)来源的醇脱氢酶PfADH,可还原N-Boc-(S)-2-氨基丁醛到醇产物。XH7和PfADH的双酶共表达体系反应5 h即可将20 mmol/L底物实现几乎完全转化,转化率达到99%,并经脱Boc保护与分离纯化获得终产物(S)-2-氨基丁醇,得率为60%。通过分子动力学模拟解析最优突变体活性及热稳定性提高的分子机制,为SrCAR酶设计改造提供新的研究思路,拓展酶法合成(S)-2氨基丁醇的生物酶工具箱,可为类似高附加值医药中间体的Immunochromatographic assay生物合成提供理论和实践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