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背景:胰腺癌是一种恶性程度极高、预后极差的消化系统肿瘤,被称做“癌中之王”。在全球范围内其发病率及死亡率呈逐步上升趋势。胰腺癌起病隐匿,缺乏特异的临床表现,且无敏感的早期检测方法,大多数胰腺癌患者在确诊时已处晚期丧失手术机会,只有不足20%的患者符合条件可接受根治性手术治疗,但接受根治性手术的患者术后复发率依然很高,预后很差。除了手术治疗,放、化疗也经常应用于胰腺癌各阶段的治疗,但患者常由于获得性耐药、对放疗不敏感等因素,即使行规范放、化疗,获得的疗效也相当有限,并未大幅改善患者的总体生存时间。免疫治疗、靶向治疗等一些新的治疗方法在胰腺癌中的疗效也并不理想。因此,深入探究胰腺癌发生发展的分子机制,寻找敏感的肿瘤标志物、有效的治疗靶点、耐药的解决方案对于实现胰腺癌的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延缓复发以及改善预后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CDK18最初被认为是一种神经元激酶,可磷酸化微管相关蛋白TAU。随着研究的深入,人们发现CDK18可通过多种方式影响细胞的生命活动。例如,CDK18可与细胞周期蛋白A2/E结合,发挥其细胞周期依赖性激酶的作用;CDK18可以促进复制应激信号以及基因组的稳定性;CDK18还可以通过负向调控局部LY2835219使用方法粘着斑激酶的活性进而调节细胞的迁移和粘附。此外,有研究表明CDK18在一些恶性肿瘤中异常表达并影响肿瘤的进展,提示CDK18可能是恶性肿瘤的驱动因素之一,但CDK18在胰腺癌中扮演着什么角色仍然不清楚。我们拟进一步探索CDK18对胰腺癌恶性表型以及吉西他滨化疗敏感性的影响,阐明CDK18在胰腺癌中的作用机制,为发现胰腺癌新的癌基因、寻找新的有效靶点提供理论依据。方法:1构建吉西他滨耐药的胰腺癌人源肿瘤异种移植模型(Patient-derived tumor xenograft,PDX),检测吉西他滨耐药组及对照组中的差异表达基因。通过高通量测序分析两组PDX模型中的差异表达基因情况。通过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Quantitative real-tim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q RT-PCR)、蛋白免疫印迹(Western blot,WB)、免疫组化实验对两组PDX模型中CDK18的表达情况进行验证。2胰腺癌组织及癌旁组织中CDK18表达的检测。通过q RT-PCR、WB、免疫组化实验对胰腺癌组织及癌旁组织中CDK18的表达进行检测。3胰腺癌细胞和正常胰腺导管上皮细胞中CDK18表达的检测。通过q RT-PCR、WB检测胰腺癌细胞(As PC-1,Capan-1,Bx PC-3,CFPAC-1,PANC-1,MIA Paca-2,Capan-2)和正常胰腺导管上皮细胞(HPDE6-C7)中CDK18的表达差异,并筛选实验用胰腺癌细胞系。4 CDK18的表达与胰腺癌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及生存期相关性分析。通过46例胰腺癌标本评估CDK18表达水平与患者年龄、性别、饮酒史、吸烟史、CEA、CA19-9、肿瘤直径、TNM分期、淋巴结转移、远处转移的相关性。采用Kaplan-Meier方法分析CDK18表达水平与胰腺癌患者生存期之间的关系。5检测CDK18对胰腺癌增殖、干性及细胞周期的影响。在体外,通过CCK-8实验、成球实验、细胞周期实验分析差异表达CDK18对胰腺癌细胞增殖、干性及细胞周期的影响,进一步通过q RT-PCR、WB检测差异表达CDK18的胰腺癌细胞中干性相关基因(OCT4,NANOG,Sox2,CD133)的表达。在体内,通过裸鼠成瘤实验分析体内差异表达CDK18对胰腺癌生长情况的影响,进一步通过免疫组化检测差异表达CDK18的胰腺癌移植瘤中增殖标志物(Ki-67)和干性标志物(CD133)的表达。6检测CDK18对胰腺癌吉西他滨化疗敏感性的影响。在体外,通过克隆形成实验、CCK-8实验分析差异表达CDK18对胰腺癌细胞吉西他滨化疗敏感性的影响。在体内,通过裸鼠成瘤实验分析差异表达CDK18对胰腺癌皮下移植瘤的吉西他滨化疗敏感性的影响。7检测ALKBH5对CDK18稳定性的影响。通过RNA甲基化免疫共沉淀q PCR(Me RIP-q PCR)检测胰腺癌细胞(As PC-1,Capan-2)和正常胰腺导管上皮细胞(HPDE6-C7)中CDK18的N6-甲基腺苷(m6A)富集程度,通过q RT-PCR分析46例胰腺癌标本中ALKBH5与CDK18的相关性。通过q RT-PCR、WB、Me RIP-q PCR分析ALKBH5对胰腺癌细胞中CDK18表达及m6A富集程度的影响。通过放线菌素D实验分析ALKBH5对CDK18稳定性的影响。8检测CDK18在胰腺癌中的作用通路。通过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由CDK18调控的下游信号通路,并通过WB检测差异表达CDK18的胰腺癌细胞中靶通路相关蛋白表达的情况。结果:1吉西他滨处理组PDX模型中CDK18的表达明显高于生理盐水处理组。通过高通量测序发现CDK18在吉西他滨处理组和生理盐水处理组的PDX模型中差异表达,接着通过q RT-PCR、WB、免疫组化检测吉西他滨组和生理盐水组中CDK18的表达,发现吉西他滨处理组的CDK18表达明显高于生理盐水处理组。2胰腺癌组织中CDK18的表达明显高于癌旁组织。通过q RT-PCR、WB、免疫组化检测胰腺癌组织和癌旁组织中CDK18的表达,发现胰腺癌组织中的CDK18表达明显高于癌旁组织。3胰腺癌细胞中CDK18的表达明显高于正常胰腺导管上皮细胞。通过q RT-PCR、WB检测胰腺癌细胞系和正常胰腺导管上皮细胞系中CDK18的表达,发现胰腺癌细胞系(As PC-1,Capan-1,Bx PC-3,CFPAC-1,PANC-1,MIA Paca-2,Capan-2)中CDK18的表达明显高于正常胰腺导管上皮细胞系(HPDE6-C7)。在7株胰腺癌细胞系中,As PC-1细胞和CFPAC-1细胞的CDK18表达最低,Bx PC-3细胞和Capan-2细胞的CDK18表达最高,选此4株细胞作为实验细胞系。4 CDK18的表达与胰腺癌患者的肿瘤直径、TNM分期、淋巴结转移、远处转移呈正相关,与胰腺癌患者的生存期呈负相关。通过分析46例胰腺癌患者的CDK18表达和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发现CDK18表达与胰腺癌患者的肿瘤直径、TNM分期、淋巴结转移以及远处转移呈正相关。通过Kaplan-Meier方法分析CDK18的表达与胰腺癌患者生存期之间的关系,发现CDK18表达与胰腺癌患者的生存期呈负相关。5 CDK18可促进胰腺癌细胞增殖、干性及细胞周期进程。在体外,通过CCK-8实验、成球实验、细胞周期实验分析差异表达CDK18对胰腺癌细胞增殖、干性及细胞周期的影响,发现CDK18可促进胰腺癌细胞的增殖、干性及细胞周期进程,进一步通过q RT-PCR、WB检测差异表达CDK18对胰腺癌细胞中干性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发现CDK18可促进胰腺癌细胞中干性相关基因(OCT4,NANOG,Sox2,CD133)的表达。在体内,通过裸鼠成瘤实验分析体内差异表达CDK18对胰腺癌生长情况的影响,发现CDK18可促进胰腺癌生长,进一步通过免疫组化检测差异表达CDK18对移植瘤中增殖标志物和干性标志物表达的影响,发现CDK18可促进增殖标志物(Ki-67)和干性标志物(CD133)的表达。6 CDK18可降低胰腺癌对吉西他滨化疗的敏感性。在体外和体内,通过克隆形成实验、CCK-8实验、裸鼠成瘤实验分析差异表达CDK18的胰腺癌细胞的吉西他滨化疗敏感性的变化,发现CDK18降低了胰腺癌对吉西他滨化疗的敏感性。7 ALKBH5可降低CDK18的稳定性。通过Me RIP-q PCR检测胰腺癌细胞和正常胰腺导管上皮细胞中CDK18的m6A富集程度,发现胰腺癌细胞(As PC-1,Capan-2)中CDK18的m6A富集程度明显高于正常胰腺导管上皮细胞(HPDE6-C7)。通过q RT-PCR分析46例胰腺癌标本中ALKBH5与CDK18的相关性,发现ALKBH5和CDK18的表达存在显著负相关。通过q RT-PCR、WB、Me RIP-q PCR分析ALKBH5对胰腺癌细胞中CDK18表达及m6A富集程度的影响,发现ALKBH5可降低CDK18的表达及m6A的富集程度。通过放线菌素D实验分析ALKBH5对Ccross-level moderated mediationDK18稳定性的影响,发现ALKBH5可降低CDK18的稳定性。8 CDK18通过Hippo通路在胰腺癌中发挥作用。通过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差异表达CDK18的胰腺癌细胞,发现二者的差异表达基因在Hippo通路明显富集。为明确CDK18是否参与调控Hippo通路,通过WB检测差异表达CDK18的胰腺癌细胞中Hippo通路相关蛋白表达情况,发现过表达CDK18使Hippo通路相关蛋白p-LATS2,p-YAP的表达明显下调,抑制CDK18则得到相反结果,进一步验证了CDK18可抑制Hippo通路活性。结论:1 CDK18在胰腺癌中高表达,并与患者肿瘤直径、TNM分期、淋巴结转移、远处转移呈正相关,与胰腺癌患者的生存期呈负相关。2 CDK18可促进胰腺癌细胞增殖、干性及细胞周期进程,降低胰腺癌对吉西他滨化疗的敏感性。3 m6A修饰介导的CDK18在胰腺癌中高表达受ALKBH5调控。4 CDK18通过Hippo通路在胰腺癌获悉更多中发挥作用。
合并幽门螺杆菌感染的早期胃癌内镜下黏膜剥离术后复发的影响因素
目的 探讨合并幽门螺杆菌(Hp)感染的早期胃癌患者内镜下黏膜剥离术后复发的影响因素。方法 采用前瞻性研究,纳入2MG132细胞培养017年1月至2021年1月开封市中心医院内镜诊疗中心进行内镜下黏膜剥离术治疗的130例合并Hp感染的早期胃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在术后均接受连续24个月的随访,以随访期间胃癌复发作为终点事件。患者术后接受含铋剂四联疗法治疗,以随访期间是否复发分为复发组与未复确认细节发组,使用Cox分析影响患者早期胃癌内镜下黏膜剥离术后复发的相关因素。结果 研究中期因未完成术后随访脱落2例,128例Equine infectious anemia virus患者获得6~24个月随访,中位随访时间为24.00(22.25,24.00)个月。36例患者在术后24个月内相继复发,占比为28.13%(36/128);另92例患者24个月内未见复发,占比为71.88%(92/128)。复发组与未复发组患者Hp转阴失败、Ki-67阳性、Th17水平方面存在差异,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ox分析结果显示,Hp转阴失败、Ki-67阳性、Th17水平是影响早期胃癌患者内镜下黏膜剥离术后复发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 合并Hp感染的早期胃癌患者内镜下黏膜剥离术后复发的影响因素为Hp转阴失败、Ki-67阳性及Th17水平。
人性化护理干预在慢性肾小球肾炎患者护理中的应用效果
目的 探究人性化护理干预在慢性肾小球肾炎患者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自2020年6月至2022年6月内我院收治的慢性肾小球性肾炎患者86例,以计算机完全随机分组法均分为试验组及参照组,各43例。参照组行常规护理干预,试验组加用人性化护理干预,对比两组患者心理状态(Symptom Checklist 90,SCL-90)肾功能、依从性及生活质量(the MOS item short from health survey,SF-36)。结果 两组组内对比,干预后各项心理状态评分均低于干预前,统计学意义存在(P <0.05)。组间对比,两组干预前心理状态评分无统计学意义(P> 0.05);干预后试验组心理状态评分均低于参照组,统计学意义存在(P <0.05)。试验组血浆白蛋白(plasma albumin,Alb)高于参照组,统计学意义存在(P <0.05)。试验组24小时蛋白尿(24selleck合成–www.selleck.cn/products/MK-2206hour proteinuria,24hPRO)、血肌酐(serum creatinine,SCr)、尿素氮(Urea nitrogen,BUN)三项肾功能指标低于参照组,统计学意义存在(P <0.05)。试验组依从率为95.35%,参照组依从microbe-mediated mineralization率为81.40%,试验组依从率高于参照组,统计学意义存在(P <0.05)。两组组内对比,干预后各项生活质量评分均高于干预前,统计学意义存在(P <0.05)。组间对比,两组干预前各项生活质量评分无统计学意义(P> 0.05);干预后试验组各项生活质量评分均高于参照组,统计学意义存在(P <0.05)。结论 人性化护理干预在慢性肾小球性肾炎患者中应用效果较好,患者肾功能水平提高,依从性加强,生活治疗改善,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建议进一步推广及应用。
三联疗法联合香砂平胃颗粒治疗幽门螺杆菌阳性消化性溃疡的临床效果分析
目的 探讨三联疗法联合香砂平胃颗粒治疗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 Hp)阳性消化性溃疡的临床效果。方法 方CB-839溶解度便选取2020年4月—2023年4Rapamycin浓度月福建省福安市医院收治的55例Hp阳性消化性溃疡患者为研究对象,经由奇偶分组法分为参照组、研究组。参照组(n=27)应用三联疗法进行治疗,研究组(n=28)采取三联疗法联合香砂平胃颗粒治疗的方案。对比两组血清胃蛋白酶原、炎症反应程度、Hp根除情况等指标。结果 治疗4周后,研究组血清胃蛋白酶原Ⅰ、血清胃蛋白酶原Ⅱ、血清胃蛋白酶原Ⅰ/血清胃蛋白酶原Ⅱ等血清胃蛋白酶原指标均比参照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研究组肿瘤坏死因子α、超敏C反应蛋白、白细胞介素-6水平均比参照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Hp根除率为96.43%,高于参照组的70.3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819,P<0.05)。结论 幽门螺杆菌阳性消化性溃疡治疗过程中,应用三联疗法local immunity联合香砂平胃颗粒方案,能够改善患者的胃蛋白酶原指标,并且还可促进Hp根除率提升,有助于减轻患者的炎症反应,提高其总体疗效。
以缓解焦虑情绪为目的的九年级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设计与实施
九年级是义务教育阶段的最后一年,九年级学生需面临升学和择业的选behavioural biomarker择,学业压力、同辈竞争、父母期望、人际关系等都可能使他们产生焦虑情绪。本研究以教育部于2012年修订后颁布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中对初中学段“鼓励学生进行积极的情绪体验与表达,并对自己的情绪进行有效管理”的要求为依据,并结合南昌F学校九年级学生的实际需求开展。本研究由以下几个部分组成:(1)引言及文献综述。通过文献法梳理焦虑情绪、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相关概念及国内外研究进程。(2)焦虑情绪现状调查。对南昌F学校九年级两个班级的全体学生进行焦虑情绪状况调查,发放儿童焦虑性情绪障碍筛查表,收集前测数据,并以前测数据各维度及总分没有差异性为依据将两个班级随机分为实验组班级和对照组班级。(3)课程设计。以积极心理学理论为指导,针对躯体化惊恐、广泛性焦虑、分离性焦虑、社交恐怖、学校恐怖五个维度设计出8课时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4)课程实施。在南昌F学校九年级二班(实验组班级)实施心理健康教育课程。(5)课程评价。评价分为定量评价和定性评价两个环节。定量评价是对南昌F学校九年级两个班级的全体学生再次进行焦虑情绪状况调查,收集后测数据进行比较。定性评价是绘制访谈提纲,对实验组班级学生进行访谈调查。根据以缓解焦虑情绪为目的的九年级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设计、实施及评价过程,结合BAY 73-4506生产商儿童焦虑性情绪障碍筛查表的前后测数据,得出了以下结论:第一,以缓解焦虑情绪为目的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有助于缓解学生焦虑情绪。根据儿童焦虑性情绪障碍筛查表的维度划分,实验组班级前后测在躯体化惊恐、广泛性焦虑、分离性焦虑三个维度及总分上有显著差异,实验组班级后测和对照组班级后测在分离性焦虑、社交恐怖两个维度及总分上有显著差异。第二Captisol浓度,以积极心理学为理论指导设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具备可行性的。第三,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开设是有必要的。第四,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开展形式是多样的。
GO-CoA-Tat改善脂肪肝小鼠脂质代谢和氧化应激
目的 探讨饥饿素O-酰基转移酶(ghrelin O-acyltransferase, GOAT)抑制剂GO-CoA-Tat对高脂饮食(highfat diet, HFD)诱导的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biomedical detection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 NAFLD)小鼠脂质代谢和氧化应激的影响。方法 选择C57BL/6雄性小鼠24只,分为对照组、HFD组和GO-CoA-Tat组,每组8只。对照组给予标准饮食,HFD组和GO-CoA-Tat组均给予HFD,GO-CoA-Tat组喂养第3周起每天腹腔注射GO-CoA-Tat。每周测量小鼠食物摄入量和小鼠体质量。喂养8周后采集血清及肝脏样本,测量肝脏质量,并采用油红O染色检测肝脏脂滴形成情况;检测并比较3组小鼠血清三酰甘油(triglyceride, TG)、总胆固醇(total cholesterol, TC)、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anine amiselleck抑制剂notransferase,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partate aminotransferase, AST)和肝脏谷胱甘肽(glutathione, GSH)、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 SOD)、丙二醛(malondialdehyde, MDA)。结果 HFD组小鼠喂养8周后出现明显的肝脏脂肪变性;与HFD组相比,GO-CoA-Tat组脂肪变性明显缓解。与HFD组相比,GO-CoA-Tat组小鼠食物摄入量减少、体质量减小、肝脏质量减小(P<0.05)。与HFD组相比,GO-CoA-Tat组小鼠肝脏TG含量降低,血清TG和TC降低(P<0.05);肝脏GSH、Smoothened AgonistSOD浓度升高(P<0.01),MDA浓度下降(P=0.005);血清ALT和AST降低(P<0.05)。结论 GO-CoA-Tat可改善NAFLD小鼠肝脏的脂质代谢和氧化应激,从而发挥肝脏保护作用。
运动训练对LPS诱导的PD模型小鼠黑质区炎症反应的影响
研究目的: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 PD)是老年人中发病率极高的一种神经退行性疾病,其主要病理改变是中脑黑质区多巴胺(dopamine, DA)能神经元发生变性死亡,引起纹状体DA的含量显著性减少,进而影响黑质-纹状体通路的平衡。PD的主要临床表现包括静止性震颤、肌强直、动作迟缓、姿势步态障碍等运动症状,同时可伴有睡眠障碍、抑郁、便秘等非运动症状,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目前临床上用于治疗PD的手段包括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但仅局限于缓解患者的症状,并不能逆转DA能神经元的变性死亡,延缓病情的发生。目前的研究表明,PD的确切发病机制尚不明确,线粒体功能障碍、氧化应激、神经炎症、环境和基因突变等均可能参与DA能神经元的变性死亡过程,其中线粒体功能障碍和神经炎症在PD发展进程中一直备受关注。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的共激活因子1α(peroxisme proliferator activated receptor coactivator-1, PGC-1α)是一种转录共激活因子,通过激活线粒体复制转录有关的调节因子NRF1和NRF2,使线粒体蛋白表达增加,参与和调节线粒体的获悉更多生物合成及代谢。通过国内外的研究发现:PGC-1α除了对线粒体的合成及代谢具有重要作用以外,还具有抑制炎症反应的功能。已有研究表明,长期的运动训练可以预防骨骼肌中与年龄相关的肿瘤坏死因子α蛋白的增加,并且这种增长是以PGC-1α的依赖方式而增加的。除去PGC-1α而言,长期的运动训练可以预防骨骼肌中的白介素-6的水平以及随老龄化增加的氧化应激反应。由此我们推测:运动训练是否可通过调节PGC-1α的表达来抑制PD中神经炎症的反应。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LPS)是革兰氏阴性菌细胞外壁的一种成分,是由脂质和多糖构成的一种糖脂质,该物质对于动物而言属于神经毒素,可通过激活小胶质细胞诱导神经炎症的发生,随后导致DA能神经元死亡,常用于复制PD动物模型。本研究通过立体定位手术的方式在小鼠中脑黑质区注射LPS构建PD模型,利用运动训练进行干预,旨在探究运动训练是否可以通过调节PGC-1α的表达来抑制小鼠PD模型黑质区神经炎症的反应。研究方法:选取雄性C57BL/6小鼠(8周龄,15-20g)40只,适应性饲养一周后随机分为四组:空白对照组(saline组)、PD模型组(LPS组)、运动对照组(运动+saline组)、运动干预组(运动+LPS组)。分组之后,运动+saline组和运动+LPS组先适应性运动一周,然后休息一天,之后按照既定的运动方案,在ZH-PT动物实验跑台上每天运动1h(以速度10m/min,坡度为0°,15min和速度5m/min,坡度为0°,5min交替的方式),训练周期为8周。8周训练期结束后,对LPS组和运动+LPS组小鼠麻醉后进行中脑黑质区立体定位注射LPS复制PD模型,saline组和运动+saline组小鼠在黑质区注射等量的生理盐水(saline)形成对照。立体定位手术24h后,对各组小鼠进行旷场行为学检测,包括小鼠在旷场中的总运动长度(m)、平均移动速度(m/s)、自主活动次数及穿线次数。行为学检测后将各组小鼠麻醉、灌流取脑,经后固定之后做冰冻切片,选取包含中脑黑质部的脑片进行免疫荧光染色,检测各组小鼠中脑黑质区TH、PGC-1α、Iba1神经元的表达情况。研究结果:1.行为学结果显示:与saline组相比,LPS组小鼠在旷场中的总运动长度(m),平均移动速度(m/s),自主活动次数及穿线次数呈显著性下降趋势(P<0.05);与LPS组相比,运动+LPS组小鼠在旷场中的总运动长度(m),平均移动速度(m/s),自主活动次数显著性增加(P<0.05),在矿场中穿线次数增加不明显(P﹥0.05);saline组和运动+saline组小鼠在旷场中的自主活动行为无显著性差异(P﹥0.05)。以上行为学结果表明,LPS诱导后会明显减弱小鼠自主活动行为,通过运动训练可增强PD小鼠自主活动的能力。2.免疫荧光染色结果显示:与saline组相比,LPS组小鼠中脑黑质区TH标记的多巴胺能神经元、PGC-1α阳性神经元数量显著减少(P<0.01),且DA能神经元形态干瘪,Iba1标记的小胶质细胞表达数量显著性增加(P<0.01),形态呈激活态,胞体增大,突起增多,表明LPS构建PD小鼠模型成功,小鼠中脑黑质区DA能神经元出现变性死亡,小胶质细胞被激活,产生神经炎症反应,并且出现该区域PGC-1α阳性神经元表达水平下调的现象;与LPS组相比,运动+LPS组小鼠中脑黑质区TH神经元的形态结构更饱满,TH阳性细胞表达数量明S pseudintermedius显增加(P<0.05),PGC-1α阳性神经元表达数量有所增加,但增加不明显(P﹥0.05),Iba1阳性细胞表达数量显著性减少(P<0.05),小胶质细胞呈静息态,表明运动训练可抑制PD小鼠黑质区神经炎症反应,保护DA能神经元。saliPF-6463922配制ne组与运动+saline组小鼠在TH、PGC-1α、Iba1阳性神经元的表达数量上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研究结论:1.LPS可复制PD小鼠模型,通过激活小胶质细胞诱导神经炎症的发生,随后导致DA能神经元死亡。2.运动训练可改善LPS诱导的PD模型小鼠自主活动能力。3.运动训练可抑制LPS诱导的PD小鼠中脑黑质区小胶质细胞引起的神经炎性反应。4.运动训练对PD小鼠炎性反应的抑制机制可能是通过上调中脑黑质区PGC-1α的表达来实现的。
基于Nrf2/HO-1信号通路探讨补阳还五汤对AngⅡ诱导的H9c2细胞铁死亡的保护作用
基于Nrf2/HO-1铁死亡信号通路探讨补阳还五汤对血管紧张素Ⅱ(AngiotensinⅡ,AngⅡ)诱导的H9c2大鼠心肌细胞铁死亡的影响。体外培养H9c2心肌细胞,分别设正常组(ZC)、模型组(MX)、补阳还五汤低剂量组(BD)、补阳还五汤中剂量组(BZ)、补阳还五汤高剂量组(BG)和阳性对照组(YX)。除正常组外,其余各组采用1μmol/L AngⅡ建立心肌细胞损伤模型,同时补阳还五汤低、中、高剂量组分别用含0.5、1、2 mg/mL补阳还五汤的培养基培养,阳性对照组使用含10μmol/L铁死亡抑制剂Ferrostatin-1(Fer-1)的培养基培养,24 h后收集细胞。采用CCK-8法检测各组心肌细胞活性;细胞铁含量检测试剂盒测定细胞内铁含量;免疫荧光染色法检测各neuroimaging biomarkers组Nrf2蛋白表达;q-PCR法检测各组细胞核转录相关因子2(Nrf2)、血红加氧酶-1(HO-1)、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4(GPX4)的mRNA表达水平;ELISA试剂盒检测细胞谷胱甘肽(GSH)和GPX4的蛋白表达水平;Western blot法检测Nrf2和HO-1的蛋白表达。结果表Metabolism抑制剂明,补阳还五汤高剂量组可明显提高AngⅡ诱导的H9c2细胞活力下降(P<0.01),减少AngⅡ条件下铁含量(P<0.05);与模型组相比,补阳还五汤高剂量组能显著逆转AngⅡ诱导的H9c2细胞GSH、GPX4、Nrf2和HO-1的基因和蛋白表达水平的下降,使AngⅡ条件点击此处下受到抑制的Nrf2表达增加,与阳性对照组结果一致(P<0.01,P<0.05)。补阳还五汤可能通过Nrf2/HO-1信号通路调控心肌细胞铁死亡从而保护高血压继发的心肌损伤。
miR-324-5p通过调控KLF3/JAK2/STAT3通路对胰腺癌细胞耐药性的影响
目的:探讨miR-324-5p对胰腺癌细胞耐药性的影响及其可能的分子GSK1120212半抑制浓度机制,为寻找胰腺癌新的治疗靶点提供理论及实验依据。方法:收集化疗前购买Puromycin后胰腺癌患者的血浆标本,用不同浓度的吉西他滨处理胰腺癌细胞,qRT-PCR检测吉西他滨处理后胰腺癌细胞及胰腺癌患者血浆miR-324-5p的表达。转染miR-324-5p模拟物或抑制剂,用一定浓度的吉西他滨处理胰腺癌细胞,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Western blot检测凋亡相关蛋白的表达,观察miR-324-5p对细胞凋亡的影响。CCK-8法检测胰腺癌细胞吉西他滨的IC_(50),Western blot检测耐药相关蛋白的表达,观察miR-324-5p对细胞耐药的影响。转染KLF3过表达质粒,Western blot检测JAK2/STAT3信号通路的表达,进一步探讨miR-324-5p参与细胞耐药的分子机制。结果:miR-324-5p在吉西他滨处理的胰腺癌细胞及接受化疗的胰腺癌患者血浆中高表biological barrier permeation达。miR-324-5p可抑制吉西他滨处理后胰腺癌细胞凋亡及凋亡相关蛋白的表达。miR-324-5p可增强胰腺癌细胞对吉西他滨的耐药性及耐药相关蛋白的表达。过表达KLF3不仅可以部分逆转miR-324-5p对细胞凋亡及凋亡相关蛋白表达的影响,也可部分逆转miR-324-5p对细胞耐药及耐药相关蛋白表达的影响,这可能是通过调控JAK2/STAT3信号通路实现的。结论:miR-324-5p与胰腺癌细胞耐药相关,并可通过调控KLF3激活JAK2/STAT3信号通路影响胰腺癌细胞耐药。
内镜下高频电凝切除术与EMR术治疗老年胃息肉的临床疗效及复发的相关因素分析
目的 探讨内镜下高频电凝切除术与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治疗老年胃息肉的临床疗效及复发的相关因素。方法 收集2019年12月—2021年1月本院收治的80例(息肉共158枚)老年胃息肉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手术方法不同将患者分为对照组(n=38,息肉78枚)和观察组(n=42,息肉80枚),对照组行内镜下高频电凝切除术,观察组行EMR术。比较两组患者围术期指标、临床疗效、氧化应激指标,统计并发症发生情况及术后复发率,并分析胃息肉术后复发的危险因素。结果 观察组手术时间长于对照组,术中出血量少于对照组,术后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均P<0Alisertib体外.05);观察组临床有效率(9Fluorescence biomodulation0.48%)显著高于对照组(71.05%)(P<0.05);术前,两组患者血清羟色胺(5-HT)、谷胱甘肽过氧化酶(GSH-Px)水平比较无明显差异(P确认细节>0.05),术后,两组患者血清5-HT均升高,血清GSH-Px水平均降低,且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并发症总发生率(2.38%)低于对照组(15.79%)(P<0.05);两组患者术后复发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息肉直径为胃息肉复发的危险因素。结论 内镜下EMR术治疗老年胃息肉疗效显著,相较于高频电凝切除术,可有效促进术后恢复,且氧化应激反应小,安全性较好,术后复发与手术方法无明显关联,主要影响因素为患者年龄及息肉直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