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皮质激素对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治疗非小细胞肺癌临床效果的影响

目的 评估糖皮质激素(GC)对免疫检查点抑制剂(ICI)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临床效果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扬州大学附属医院接受ICI治疗的131例晚期NSCLC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患者在ICI治疗前后3个月内是否使用GC类药物(≥10 mg/dCH-223191泼尼松或等效GC)分为GC组(n=79)与Non-folk medicineGC组(n=52)。GC组根据GC用途不同分为非肿瘤症状相关组、肿瘤症状相关组、免疫相关不良事件(irAEs)组及化疗前预处理组。分析GC使用与患者一般临床特征的相关性。采用Kaplan-Meier生存曲线分析GC使用对患者总生存期(OS)及无进展生存期(PFS)的影响。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Cox风险比例回归模型分析GC使用是否为NSCLC患者预后的影响因素。结果 卡方检验分析显示,GC使用与患者年龄(χ~2=0.180,P=0.672)、性别(χ~2=3.179,P=0.寻找更多075)、吸烟(χ~2=0.579,P=0.447)、病理类型(χ~2=0.628,P=0.428)、美国东部肿瘤协作组(ECOG)评分(χ~2=0.074,P=0.785)、治疗线数(χ~2=1.853,P=0.173)无相关性,与治疗策略有相关性(χ~2=3.998,P=0.046)。GC组的OS及PFS短于Non-G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使用GC是晚期NSCLC免疫治疗患者OS(HR=1.82,P=0.026)和PFS(HR=1.76,P=0.012)的独立影响因素。亚组分析表明,相比于非肿瘤相关症状、irAEs、预处理,肿瘤相关症状患者采用GC治疗的OS(P=0.006)及PFS(P=0.011)较短。多因素Cox回归分析表明,GC用于治疗肿瘤相关症状是影响ICI治疗晚期NSCLC患者OS(P=0.001)及PFS(P=0.005)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GC的使用与ICI治疗晚期NSCLC的临床疗效呈负相关,特别是GC用于肿瘤相关症状时ICI疗效明显降低,因此接受ICI治疗的晚期NSCLC患者应慎重使用GC。

沙库巴曲缬沙坦用于STEMI行PCI术后HFrEF的效果

目的 探讨沙库巴曲缬沙坦用于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acute ST elevation myocardial infarction,STEMI)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术后并发射血分数降低心力衰竭(heart failure with reduced ejBiocarbon materialsection fraction,HFrEF)临床治疗的效果。方法 2020年6月至2021年2月期间就诊于本院心内科的STEMI PCI术后并发HFrEF的患者40例,按患者就诊先后顺序统一编号,并录入随机化系统,予以完全随机化分组,对照组(n=20)给予常规治疗方案[即: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ngiotensin converting enzyme inhibitor,ACEI)/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angiotensinⅡreceptor blocker,ARB)+醛固酮受体拮抗剂(mineralocorticoid receptor antagonist,MRA)+β受体阻滞剂+利确认细节尿剂];研究组(n=20)将常规治疗方案中的ACEI/ARB更换为沙库巴曲缬沙坦selleckchem GDC-0973,余下用药相同。对比两组临床疗效、心脏彩超指标、血浆N末端脑钠肽原(amino-terminal pro-brain natriuretic peptide,NT-proBNP)水平、心功能分级、随访结果。结果 研究组总有效率(90.00%)较对照组(60.00%)高(P<0.05)。同组治疗前后、治疗后组间的心脏彩超指标、血浆NT-proBNP水平、心功能分级比较(P均<0.05)。随访6个月,研究组全因死亡率0.00%较对照组10.00%差异无统计意义(Fisher精确检验P=0.487),心衰再入院率15.00%低于对照组50.00%(χ~2=5.584,P=0.018)。结论 沙库巴曲缬沙坦用于STEMI PCI术后并发HFrEF能取得较好临床效果,能调节血浆NT-proBNP水平,改善心脏彩超指标、心功能分级、随访结果。

阶梯式心理干预对乳腺癌术后化疗患者负性情绪的影响

目的 探讨阶梯式心理干预对乳腺癌术后化疗患者负性情绪的影响。方法 将120例乳腺癌术后化疗患者按照干预方式不同分为观察组(60例)和对照组(60例),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干预,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阶梯式心理干预,比较干预前、干预后两组患者负性情绪[抑郁自评量表(SDS)、焦虑自评量表(SAS)]、睡眠质量[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和生活质量[生命质量测定量表(QLQ-C30)]。结果 干预后1、3个月,两组患者SDS、SAS评分均较干预前明显降低,且观察组患者SDS、BelumosudilSAS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干预后,两组患者入睡时间、睡眠时间、睡眠障碍、睡眠质量、睡眠效率评分均较干预前降低,且观察组患者入睡时间、睡眠时间、睡眠障碍、睡眠质量、睡眠效率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两组患者认知功能、社会功能、角色功能、躯体功能、情绪功能评分均较干预前integrated bio-behavioral surveillance升高,且观察组患者认知功能、社会功能、角色功能、躯体功能、情绪功能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给予乳腺癌术后GSK1120212化疗患者阶梯式心理干预可有效缓解患者焦虑、抑郁情绪,改善睡眠质量,同时可有效提高生活质量。

达格列净干预对急性心肌梗死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后心室重构、心肌微灌注的影响

目的:研究了达格列净干预对急性心肌梗死(AMI)合并2型糖尿病(T2DM)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术后心室重构、心肌微灌注的影响。方法:AMI合并T2DM患者98例随机分为胰岛素(INS)组和达格列净组,各49例。INS组使用INS治疗,达格列净组在INS组的基础上使用达格列净。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的体重指数(BMI)、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空腹血糖(FBG)、糖化血红蛋白(HbA1c)、白介素-6(IL-6)水平。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的心室重构指标和心肌微灌注指标。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的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发生率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结果:治疗后,INS组体重明显增selleck GSI-IX加,达格列净组体重明显下降,达格列净组体重明显低于INS组(P<0.05)。治疗后,两组hs-CRP、FBG、HbA1c、IL-6水平均明显下降,其中达格列净组下降更明显(均P<0.05)。治疗后,INS组和达格列净组的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收缩末期容积指数(ESVI)明显下降,左室重量指数(LVMI)明显上升,其中,达格列净组的LVEDD、LVMI以及ESVI变化均明显优于INS组(均P<0.05)。治疗后,两组的TIMI血流帧数(CTFC)和心肌灌注分级(TMPG)水平均明显下降,其中达格列净组下降更明显(均P<0Pevonedistat体内实验剂量.05)。达格列净组的MACE发生率明显低于INS组(P<0.05)。结论:达格列净干预可明显抑制AMI合并T2DM患者PCI术后的炎症指标,促进血糖指标、心室重构、心肌微灌注的改善,以及MACE发生风险的下降。

乳腺超声筛查在乳腺癌诊断作用探究

目的 研究分析在乳腺癌诊断中采取乳腺超声筛查的作用,为患者的后续治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本次研究选取滕州市中心人民医院2021年1月—2022年5月收治的疑似乳腺癌患者50例,所有患者在入院后,均需接受超声检查和乳腺钼靶X线检查,分析其诊断价值。结果 在对50例患者经过诊断后发现,病理诊断乳腺癌阳性、阴性分别有35例、15例,占比为70.0BMS-354825浓度0%、30.00%。将病理诊断结Lorlatinib果作为金标准,采取乳腺超声和钼靶X线检查,上述两种诊断方法的阳性诊断例数分别为33例、30例,敏感性分别为97.06%、93.75%,准确性分别为94.29%、85.71%,诊断特异性分别为93.33%、86.67%,两种检查方式的诊断准确性存在差异,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乳腺癌的诊断中,采用钼靶X线和乳腺超声检查均能够实现疾病的筛查目的,可为患者的后续治疗提供有效的参考依据,彩色多普勒对疾病的诊断准确性略高,操作更加便捷、安全,更适合用Bio-active PTH于乳腺癌筛查。

CT血管造影对冠脉狭窄及冠脉钙化程度的诊断价值

目的:探讨CT血管造影对冠脉狭窄及冠脉钙化程度的诊断价值。方法:选择3350例冠心病或可疑冠心病患者纳入本次研究,所有患者均行均行CT血管造影(CTA)和冠脉血管造影(CAG)检查。以CAG检查结果作为金标准,计算Telaglenastat说明书CTA对于冠状动脉狭窄程度的诊断价值,包含灵敏度、特异度、阴性和阳性预测值,比较CTA检查结果中冠脉狭窄与冠脉钙化程度的关系。结果:3350例冠心病及疑似冠心病患者经CAG诊断2immune recovery519例确诊冠心病,经CTA检查2498例确诊冠心病,经CAG和CTA同时诊断冠心病的患者共2486例。selleck Y-27632CTA检查误诊13例,漏诊33例。CTA诊断冠脉狭窄的灵敏度为99.52%,特异度为96.01%,阳性预测率为98.69%,阴性预测率为98.44%。3350例行CTA检查的患者中共检测29548段冠状动脉节段,5183段斑块冠脉中钙化斑块共988段,占比19.06%,非钙化斑块共1885段,占比36.37%,混合斑块共2310段,占比44.57%。结论:CT血管造影对于冠脉狭窄及冠脉钙化程度的诊断效果较好,可显示冠脉狭窄程度与斑块钙化程度之间的关系,有助于临床病情评估。

土鳖虫醇提蛋白的分离纯化及其体外抗肝癌与抑制肝纤维化活性研究

确认细节目的 采用体外细胞实验评价土鳖虫醇提物中大分子蛋白各分离产物的抗肝癌与抑制肝纤维化活性,明确土鳖虫的有效部位与成分。方法 采用盐析法从土鳖虫醇提物中回收蛋白类成分,将土鳖虫粗蛋白产物按分子量差异进行超滤,将其分为EEPA、EEPB及EEPC三个不同的蛋白部位,以抑制肝异常细胞增殖活性为导向,筛选最佳活性蛋白部位;接着经过DEAE阴离子层析及Sephadex G-100凝胶层析对活性粗蛋白部位进一步的纯化,从EEPC中分离出一种纯化蛋白PC3-Ⅲ,并对其进行LC-MS/MS分析;最后利用细胞实验评价EEPC及PC3-Ⅲ体外抗肝癌及抑制肝纤维化的活性。结果 在EEPA、EEPB及EEPC中,分子量最大的蛋白部位EEPC表现出最高的抑制肝异常细胞增殖活性;纯化蛋白PC3-Ⅲ分子量为10 kDa左右,经LC-MS/MS鉴定表明,PC3-Ⅲ对同源蛋白A0A0M3STY1的覆盖率达到35%,查库得到的肽段序列为QYSINFISAR、CNGDSCVCTFR和SNNFR;体外细胞实验证明PC3-culture mediaⅢ不仅通过抑制肿瘤细胞生长GDC-0068使用方法、诱导肿瘤细胞凋亡、抑制肿瘤细胞迁移来共同发挥抗肝癌药效,还能抑制活化的肝星状细胞增殖从而延缓肝纤维化的进程,疗效与EEPC相当。结论 研究证实了土鳖虫大分子蛋白的抗肿瘤与抗肝纤维化的活性,并分离得到均一蛋白产物PC3-Ⅲ,为推进土鳖虫功效物质基础的认识与相关产品研发奠定了基础。

参加社区健康体检的50岁及以上人群艾滋病相关知识、性行为及HIV检测的接受度调查

目的 了解50岁及以上人群艾滋病相关知识、性行为状况,并探讨该人群对社区健康体检中提供HIV检测的接受度。方法 2020年6—8月在长沙市某区一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一个镇卫生院对自愿参加健康体检的50岁及以上人群进行问卷调查和HIV、梅毒检测。结果 有效问卷调查843人,有效应答率90.9%(843/927)。艾滋病防治相关知识总体知晓率为32.9%(277/843);居住地为城镇(OR=1.784,95%CI:1.236~2.575)、文化程度越高(初中OR=1.504,95%CI:1.021~2.216;高中/中专OR=3.048,95%CI:1.915~4.851;大专及以上OR=3.880,95%CI:1.192~12.632)、个人年收入越高(≥20 000元OR=1.895,95%CI:1.242~2.893),知晓艾滋病防治相关知识的可能性越大;而年龄越大,知晓的可能性越小。男性的性需求(Z=-6.585)、自我报告性生活频率(Z=-3.6Navitoclax IC5040)均高于女性(P<0.001)。知晓艾滋病防治相关知识者更有可能在性生活时使用安全套(Z=-2.134,P=0.002)。98.6%(831/843)的调查对象从未做过HIV检测,且居住地不同,其从未做iPSC-derived hepatocyte过HIV检测的原因不同(P<0.001),但对健康体检中提供的HIV检测的接受率为96.0%(890/927)。HIV抗体阳性0人,梅毒抗体阳性4人。结论 50岁及以上人群艾滋病相关认知水平不足,多种不安全性行为并存,建议加强对该年龄组人群艾滋病知识宣教,尤其是农村、文化程度低的老年人;可考虑在其社区体检时加D-Lin-MC3-DMA细胞培养入HIV和梅毒检测,尽早发现HIV感染者。

乳腺浸润性微乳头状癌临床病理特征分析

目的:探讨乳腺浸润性微乳头状癌(invasive micropapillary carcinoma, IMPC)临床病理学特点。方法:收集2016年7月至2021年10月湖北医药学院附属太和医院病理诊断为乳腺IMPC的45例患者临床资料,以IMPC占比<50%及≥50%分为2组,对临床病理特征及免疫组化指标进行对比分析。结果:与IMPC占比<50%组比较,两组患者在年龄(χ~2=0.720,P=0.396)、绝经状态(χ~2=1.800,P=0.180)、肿瘤大小(χ~2=1.471,P=0.225)、是否接受新辅助化疗(χ~2=2.316,P=0.128)等方面均无差异。IMPC占比≥50%时,淋巴结转移率高达86.7%,明显高于IMPC占比<50%的5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849,P=0.028)。IMPC占比≥50%时TNM分期73.3%,明显高于IMPC占比<50%的3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380,P=0.022)。IMPC占比<50%和IMPC占比≥50%组ER(χ~2=1.323,P=0.250)、PR(χ~2=0.846,P=0.358)及Her-2(χ~2=0.053,P=0.81E-6164528)表达均无统计学差异。IMPC≥50%组Ki-67阳性率达66.7%,高于IMPC占Staphylococcus pseudinter- medius比<50%组的53.3%,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713,P=0.399)。结论:乳腺IMPC占比≥50%时具有淋巴结高转移,易复发风险,IMPC临床治疗中注意行彻底的手术切除,并行腋窝淋巴结清扫,避免淋巴结残留。同时应关注此类Tamoxifen化学结构患者ER、PR、Her-2表达变化,根据分子检测情况行内分泌及靶向治疗。

负载BODIPY染料的聚多肽纳米粒子在近红外光诊疗中的应用

作为一种新兴的诊疗方式,近红外荧光成像引导的肿瘤光动力治疗(PDT)和光热治疗(PTT)正在广泛吸引着大家的关注。由于良好的生物相容性、丰富的结构和性质变化等优点,有机发光纳米组装体逐渐成为光学诊疗试剂的理想选择。但是,目前的具有较短吸收和发射波长的光学诊疗试剂面临着穿透深度低、光动力和光热效果差、成像效果不理想以及化学或光稳定性差等问题,开发稳定的、具有长波长吸收和发射的、优异光热和光动力性能的诊疗试剂就显得至关重要。氟硼二吡咯(BODIPY)染料含有刚性的共轭骨架结构,在具有优异的光学性质的同时还表现出良好的结构稳定性。BODIPY丰富的结构变化为其光物理性质带Taxaceae: Site of biosynthesis来了极大的可调性。我们希望在BODIPY分子刚性骨架上引入不同的基团来调整其光物理化学性质,并结合两亲性聚多肽构建生物相容性的纳米粒子来克服染料的疏水性,实现优异的肿瘤成像和治疗效果。在论文的第二章中,我们通过在BODIPY骨架中引入吡咯和碘原子取代,成功合成了两种带有活性基团的有机近红外BODIPY衍生物。NO2-BDPI在溶液中与硫化氢反应后可转化为NH2-BDPI并带来明显的颜色变化。两种染料都展示强烈的近红外吸收(650PD-0332991体内-750 nm)以及优异的单线态氧产生能力(NO2-BDPI:ΦΔ=0.629;NH2-BDPI:ΦΔ=0.688)。在与两亲性聚多肽组装形成纳米颗粒以后,获得的NH2-BDPI纳米光敏剂表现出良好的水分散性和稳定性。在细胞实验中,我们观察到NH2-BDPI纳米颗粒可以很好地被细胞摄取,并在光照下高效地产生氧化压力造成细胞杀伤。在低的剂量(0.24 μM)和弱的激光功率下(660 nm,10 mW/cm2)下,NH2-BDPI纳米粒子对4T1和HeLa细胞展示出卓越的光动力治疗效果。在静脉注射NH2-BDPI纳米粒子到小鼠体内以后,纳米颗粒可以通过增强的渗透和保留(EPR)效应被动靶向到肿瘤区域,并在40mW/cm2的660nm近红外光下表现出高效的肿瘤抑制和消融。近红外一区(650-900 nm)的荧光成像已经被广泛地研究和应用,但是由于组织强烈的散射和自发荧光对信号的干扰,它们的成像效果是不理想的。而近红外二区的荧光(1000-1700nm)可以有效地减弱组织散射和自发荧光的干扰,提升成像的穿透深度和分辨率。在第三章的工作中,我们通过简便的步骤和经济的底物合成了一种具有近红外二区发射的的aza-BODIPY染料(TAB)。随后,我们在TAB分子2,6位置上引入了卤素原子(Br,I)来提升分子单线态氧产生能力。由于2,6位置分子体积的增大,TAB-2Br和TAB-2I分子表现出更加扭曲的分子结构以及更大的斯托克斯位移(300 nm左右)。在将TABs和两亲性聚多肽共组装以后,获得的P-TAB、P-TAB-2Br和P-TAB-2I纳米粒子表现出显著的光热转换效率(超过40%)以及优异的光漂白、热和H2O2耐受性。在808nm激光照射下,三种纳米粒子都成功地在体内实现了肿瘤的荧光成像,并且P-TAB-2I在细胞内仍然表现出明显的ROS产生能力。在体内实验中,我们使用P-TAB-2I纳米粒子成功实现了近红外二区荧光成像引导的光热和光动力协同治疗。在第三章工作的基础上,我们希望继续延长染料的吸收波长来实现更长激发光下的光热治疗。相比于延长分子的共轭结构,塑造分子J聚集的产生是一种更加简便和巧妙的方式。而调整立体阻碍和共轭相互作用之间的平衡是诱导分子J聚集的有效方法。在这里,我们在三苯胺取代的aza-BODIPY分子中大的位阻基础上引入噻吩基团来增强共轭效应,成功获得了具有J聚集行为的染料分子。在水和四氢呋喃混合溶剂中,形成的J聚集体具有有序的堆叠结构以及更长的吸收(λmax=939 nm)和发射(λmax=1039 nm)波长。在与聚合物组装以后,获得的J聚集纳米粒子(J-NPs)表现出可观的光热转换效率(η=35.6%)以及良好的光漂白、热和过氧化氢耐受性。体外和体内实验表明,J-NPs具有优异的NIR-Ⅱ荧光成像能力以及9selleck合成15 nm(1 W/cm2)光照下肿瘤消融效果。在全篇论文中,我们通过染料化学结构的修饰或者聚集行为的调整不断地诱导BODIPY染料吸收和发射波长的红移,获得了一系列具有近红外发光的纳米粒子用于肿瘤的成像和治疗,提升它们在成像和治疗中的表现,拓展了 BODIPY染料在肿瘤荧光成像和光治疗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