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 报道3例表皮生长因子受体抑制剂厄洛替尼眼表并发症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分析3个病例不同转归的原因。方法 病例系列报道。结果 病例Disease pathology1患者口服厄洛替尼近7年,眼AZD6738价格部检查发现双眼角膜点状上皮脱落,未停用靶向药物而仅眼部用药后角膜上皮修复。病例2患者使用厄洛替尼2年余,单眼出现无菌性角膜溃疡伴角膜基质变薄,患眼接受多层羊膜移植同时停用厄洛替尼1周后,缺损的角膜上皮逐渐愈合。这2例患者全身除肺癌病史外,均无高血压、糖尿病及自身免疫性疾病等病史。病例3患者除了肺Belnacasan供应商癌,还有明确的干燥综合征病史,在接受厄洛替尼治疗2年余后,眼表出现严重并发症,包括持续性角膜上皮缺损、角膜溶解和穿孔,并且进行了4次穿透性角膜移植术。停用厄洛替尼后眼表才逐渐趋于稳定。结论 在使用表皮生长因子受体抑制剂之前,需进行详细的眼部检查,排除眼表基础疾病,尤其是自身免疫性眼表疾病。同时,患者在使用此类药物期间需定期接受眼科随访,以避免眼表严重并发症的出现。
乳腺磁共振动态增强扫描协同超声及乳腺X射线摄影在乳腺癌筛查及腋窝淋巴结转移中的价值
目的 探讨乳腺磁共振动态增强扫描(breast dynaselleck化学mcorneal biomechanicsic contrast-enhanced magnetic resonance scan,DCE-MRI)协同乳腺超声、乳腺X射线摄影在乳腺癌筛查及腋窝淋巴结转移中的预测价值。方法 前瞻性收集临海市第一人民医院和浙江省台州医院2018年3月至2020年1月经乳腺超声及乳腺X射线摄影筛查为乳腺癌可疑病变的256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分析DCE-MRI协同乳腺超声及乳腺X射线摄影在筛查乳腺良恶性病变中的价值及DCE-MRI增强纹理特征预测乳腺癌腋窝淋巴结转移的价值。结果 DCE-MRI协同乳腺超声及DCE-MRI协同乳腺X射线摄影在乳腺癌筛查中的诊断价值均高于乳腺超声和乳腺X射线摄影(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角二阶矩(OR=2.737)、相关性(OR=2.145)、熵值(OR=3.032)均是乳腺癌患者腋窝淋巴结转移的预测因子;列线图模型预测乳腺癌患者腋窝淋巴结转移的C-index为0.991。结论 DCEPEG300分子量-MRI协同乳腺超声及乳腺X射线摄影能有效提高乳腺癌的诊断效能,通过DCE-MRI增强纹理特征建立的预测模型有益于早期预测乳腺癌腋窝淋巴结转移。
低氧诱导的circWSB1调控乳腺癌进展的机制研究
背景和目的乳腺癌(BTorin 1reast cancer,BC)是全世界女性中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也是女性因癌症死亡的最主要原因。BC占所有女性癌症病例的30%,占所有女性癌症死亡人数的15%,是女性健康的一大杀手。在过去的几十年里,尽管在早期诊断、手术、放化疗以及靶向治疗等方面取得了巨大的进步,但是目前BC的发病率与死亡率在全球绝大多数国家中仍位列第一。深入研究BC发生发展的分子机制对于进一步认识BC的生物学特性以及新靶点的筛选具有重要意义。低氧是实体肿瘤的一个重要的生物学特征,由于肿瘤细胞的过度增殖以及肿瘤血管分布的异常,包括BC在内的绝大多数实体肿瘤均存在不同程度的低氧区域。低氧与BC的代谢、增殖、迁移、侵袭及耐药等密切相关,因此研究并揭示BC细胞在低氧条件下的反应机制对于BC的治疗具有积极意义。环状RNA(circular RNA,circ RNA)是通过反向剪接形成的一类呈闭合环状结构的非编码RNA,具有细胞/组织表达特异性,高稳定性和保守性。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circ RNA参与了多种疾病的病理过程,包括BC。然而,circ RNA在低氧条件下调控BC进展的分子机制尚未完全阐明。本研究旨在探讨低氧诱导的circ WSB1在BC中的表达模式,分析其表达量与BC患者预后的关系,同时阐明circ WSB1在低氧条件下的产生机制及其通过结合去泛素化酶USP10破坏p53的稳定性进而促进BC进展的分子机制。研究方法(1)低氧相关circ RNA的筛选及鉴定将BC细胞MCF-7置于1%O_2浓度下培养48h模拟肿瘤低氧微环境;采用Microarray分析低氧和常氧培养了48h的MCF-7细胞中差异表达的circ RNA和m RNA;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quantitative real-time PCR,q RT-PCR)在低氧处理的BC细胞中对circ WSB1(hsa_circ_0007716)的表达进行验证;利用circ Bank和UCSC数据库分析circ WSB1的基因组信息;通过Sanger测序、PCR、Rnase R消化和放线菌素D抑制实验对circ WSB1的环状属性进行验证;采用核质分离技术分析circ WSB1的亚细胞定位。(2)circ WSB1在低氧条件下的产生机制采用q RT-PCR检测不同氧气条件以及氯化钴(Co Cl_2)对BC细胞中circ WSB1表达的影响;利用q RT-PCR检测HIF1α对BC细胞中circ WSB1表达的影响;通过JASPAR数据库分析HIF1α与circ WSB1亲本基因WSB1启动子区域可能存在的结合位点;应用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和染色质免疫共沉淀(chromatin immunoprecipitation,Ch IP)实验验证HIF1α与WSB1启动子区域的结合。(3)circ WSB1在BC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患者预后的关系采用q RT-PCR检测100对BC及癌旁组织中circ WSB1的表达;运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分析circ WSB1在BC中的诊断能力;利用原位杂交(in situ hybridization,ISH)技术进一步在组织芯片中(含石蜡包埋的288例BC和123例癌旁组织)检测circ WSB1的表达,并用Kaplan-Meier法绘制BC患者生存曲线和复发曲线,同时采用多因素Cox回归模型分析影响BC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4)circ WSB1在BC细胞中的生物学作用通过细胞计数试剂盒(cell counting kit-8,CCK-8)和克隆形成实验检测细胞在低氧条件下的增殖能力;采用Microarray分析在低氧条件下敲低circ WSB1的MCF-7细胞中差异表达的基因,并用KEGG对这些差异基因进行通路富集分析;应用蛋白质免疫印迹(western blot)检测p53及其下游的p21和Bax蛋白的表达;利用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周期及凋亡率;构建裸鼠皮下移植瘤生长模型观察肿瘤发生;免疫组化(immunohistochemistry,IHC)检测裸鼠移植瘤中Ki67及p53的表达;采用Kaplan-Meier法绘制荷瘤裸鼠的生存曲线。(5)circ WSB1与去泛素化酶USP10的相互作用运用RNA pull-down实验联合液相色谱-质谱(Liquid chromatograph-mass spectrometer,LC-MS)/质谱(Mass spectrometer,MS)检测与circ WSB1结合的蛋白质;采用Western blot在下拉的蛋白质中对USP10进行验证;利用荧光原位杂交(fluorescence in situ hybridization,FISH)和免疫荧光(immunofluorescence,IF)双染实验观察circ WSB1与USP10在BC细胞中的定位;运用RNA免疫共沉淀(RNA immunoprecipitation,RIP)实验再次验证circ WSB1与USP10的结合;运用cat RAPID数据库分析circ WSB1与USP10相互作用的区域;采用RNA电泳迁移率实验(electrophoretic mobility shift assay,EMSA)、RIP及RNA pull-down实验验证circ WSB1与USP10相互作用的区域。(6)USP10与p53的相互作用及其在BC细胞中的生物学功能采用免疫共沉淀(co-immunoprecipitation,Co-IP)实验验证USP10与p53的结合;应用泛素化实验检测USP10对p53泛素化水平的影响;应用western blot检测USP10、p53及其下游p21和Bax的蛋白水平;利用CCK-8和克隆形成实验检测BC细胞增殖能力;采用流式细胞术分析BC细胞周期及凋亡率。(7)挽救实验验证circ WSB1通过结合USP10调控p53的表达进而促进BC进展采用Co-IP实验检测circ WSB1对USP10和p53结合的影响;运用泛素化实验验证circ WSB1和USP10对p53泛素化水平的影响;采用western blot技术检测circ WSB1和USP10对p53及其下游p21和Bax蛋白水平的影响;体内外功能实验验证circ WSB1和USP10对BC细胞增殖、周期及凋亡的影响。研究结果(1)circ WSB1在低氧处理的BC细胞中显著上调将MCF-7细胞置于低氧条件下培养48h后,western blot检测结果显示HIF1α显著表达,表明低氧模拟成功;利用Microarray,我们获得了常氧及低氧培养的MCF-7细胞中circ RNA及m RNA的差异表达谱。通过q RT-PCR验证,最终确认circ WSB1作为我们后续深入研究的分子。Sanger测序、PCR、Rnase R和放线菌素D抑制实验证实了circ WSB1的环状结构。核质分离实验结果显示circ WSB1主要定位于细胞核中。(2)低氧条件下HIF1α可促进circ WSB1的转录将MCF-7细胞在不同O_2浓度下培养24h以及在1%O_2浓度下培养不同时间,通过q RT-PCR发现细胞中circ WSB1的表达呈氧气浓度及低氧时间依赖性。同时,circ WSB1的表达呈Co Cl_2浓度及处理时间依赖性。此外,q RT-PCR和western blot结果显示,在低氧条件下,过表达HIF1α后,circ WSB1的表达上调,而敲低HIF1α后,circ WSB1的表达下调。通过JASPAR数据库分析发现,circ WSB1亲本基因WSB1启动子区域具有4个HIF1α结合位点,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和Ch IP实验结果显示,在低氧条件下,HIF1α能够与WSB1启动子结合。(3)circ WSB1在BC组织中的表达水平升高且不利于患者的预后采用q RT-PCR检测100对BC及癌旁组织中circ WSB1的表达,发现circ WSB1在BC组织中显著上调。ROC曲线表明circ WSB1在BC中有较高的诊断能力。此外,ISH结果也显示,circ WSB1在BC组织中显著上调,其表达与BC患者的预后呈负相关。多因素Cox回归模型显示,circ WSB1的表达量可作为BC患者预后的一个独立危险因素。(4)circ WSB1可促进BC细胞增殖CCK-8和克隆形成实验结果表明,在低氧条件下,过表达circ WSB1可显著促进BC细胞增殖,而敲低circ WSB1则呈现相反的作用。Microarray差异基因分析和KEGG通路富集分析发现在低氧处理的MCF-7细胞中敲低circ WSB1后p53信号通路出现了显著富集。Western blot结果显示,在低氧处理的BC细胞中过表达circ WSB1后,p53及其下游的p21和Bax的表达降低,而敲低circ WSB1后,它们的表达升高。流式细胞术结果显示,在低氧处理的BC细胞中敲低circ WSB1可导致细胞周期阻滞和细胞凋亡。体内实验结果Bio finishing显示,过表达circ WSB1能够促进裸鼠移植瘤的生长,敲低circ WSB1则明显抑制移植瘤生长。IHC结果显示,circ WSB1过表达组移植瘤中增殖指数Ki67的表达升高,p53的表达降低,而在circ WSB1敲低组中,这两个蛋白的表达呈现出相反的趋势。此外,荷瘤裸鼠生存分析显示,circ WSB1的表达量与裸鼠的生存时间呈负相关。(5)circ WSB1可与USP10相互作用RNA pull down联合LC-MS/MS分析共获得141个蛋白能够与circ WSB1结合,最终我们聚焦到USP10。FISH和IF双染实验显示,circ WSB1和USP10存在共定位。此外,RIP结果进一步证实了circ WSB1与USP10的结合。利用cat RAPID数据库分析发现circ WSB1的第25-126nt能够与USP10的第1-100aa结合。然后我们利用RNA EMSA、RIP和RNA pull-down实验证实了circ WSB1和USP10的相互作用区域。(6)USP10通过结合并稳定p53进而抑制BC细胞增殖Co-IP实验结果显示,USP10通过其第1-100aa与p53相互结合。泛素化实验表明,在低氧条件下,过表达USP10能够显著抑制p53泛素化,而敲低USP10则明显增强了p53的泛素化水平。CCK-8和克隆形成实验结果显示,在低氧条件下,过表达USP10抑制BC细胞增殖,而敲低USP10则可显著促进细胞增殖。流式细胞术结果显示,在低氧处理的BC细胞中,过表达USP10可导致细胞周期阻滞,促进细胞凋亡。(7)circ WSB1通过结合USP10调控p53的表达进而促进BC进展Co-IP实验结果显示,过表达circ WSB1能够抑制USP10与p53的结合。泛素化实验PUN30119溶解度显示,在低氧条件下,过表达USP10能够逆转上调circ WSB1引起的p53泛素化增加,而敲低USP10能够逆转下调circ WSB1引起的p53泛素化降低。Western blot实验结果显示,circ WSB1导致的p53及其下游p21和Bax水平的变化也能被USP10逆转。此外,功能实验结果表明,circ WSB1在体内外引起的生物学效应均能够被USP10逆转。研究结论在低氧条件下,HIF1α能够显著诱导circ WSB1的表达。在BC组织中,circ WSB1的表达显著高于癌旁组织,并且其表达量与患者的预后呈负相关。体内外功能实验表明,circ WSB1能够促进BC细胞增殖。机制上,低氧诱导的circ WSB1通过竞争性结合USP10,从而抑制其对p53的去泛素化作用,破坏p53的稳定性,进而促进BC进展。
乳腺肿瘤整形保乳术对早期乳腺癌患者术后乳房形态及预后的影响观察
目的:观察乳腺肿瘤整形保乳术(OBCS)对早期乳腺癌患者术后乳房形态及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10月-2021年3月在本院接受治疗的62例早期乳腺癌患者,利用随机法分成OBCS组和非OBCS组,各31例。OBCS组采用OBCS外科治疗,非OBCS采用常规标准化乳腺肿瘤切chronic infection除保乳术治疗。记录两组围术期指标(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中引流量、住院时间),统计两组术后3个月美观度,对比术前、术后3个月两组生活质量[患者报告结局测量工具(BREAST-Q)、健康调查简表(SF-36)]水平,记录两组术后6个月内并发症发生情况与预后情况。结果:OBCS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中引流量、住院时间均显著少于非OBCS组(P<0.05)。术后3个月,两selleck化学组SF-36评分均高于术前,且OBCS组均高于非OBCS组(P<0.05);OBCS组美观度优良例数、BREAST-Q得分均高于非OBCS组(P<0.05)。两组术后6个月内并发症、远处转移、复发情况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乳腺GSK1349572肿瘤整形保乳术对早期乳腺癌患者有较好的临床效果,具有提高患者乳房美感、改善生活质量的优势,适用于临床治疗。
ERAD对胸腺上皮细胞调控T细胞分化发育的影响
目的:胸腺是T细胞分化发育的重要场所,其中胸腺上皮细胞(thymic epithelial cells,TECs)是胸腺重要的组织细胞。在机体发生严重感染、肿瘤的放化疗、应激和器官移植排斥反应发生时常伴有胸腺的急性萎缩和退化,严重影响机体的免疫功能。其中有关胸腺萎缩的免疫机制,尤其是TECs的自然衰老与退化的机制还没有一个明确的解释。当严重感染、肿瘤发生与放化疗、基因突变等内质网应激因素存在时,可导致大量新生的蛋白无法进行正确的折叠。有文献表明,由内质网接头蛋白Sel1L(suppressor/Enhancer of Lin-12-like,Sel1L)构成的内质网相关降解复合体(endoplasmic reticulum associated degradation,ERAD)对于胞内未正确折叠或错误折叠的蛋白具有重要的清除功能。而有关胸腺上皮细胞中ERAD在维护胸腺组织结构及功能中的作用尚不清楚。本课题通过构建胸腺上皮细胞特异性敲除Sel1L基因小鼠模型,初步探讨了ERAD缺失对胸腺上皮细胞调控胸腺T细胞分化发育的影响,此结果对阐明因继发因素引起胸腺退化所致T细胞免疫缺陷的重建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潜在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1.TECs中特异性敲除Sel1L基因小鼠模型构建利用Cre-Loxp条件敲除,将Foxn1-cre~(+/-)小鼠和Sel1L ~(f/f)小鼠配种繁殖,并采用聚合酶链式反应和琼脂糖凝胶电泳技术检测,基因型为Foxn1Cre~(+/-)Se1l L~(f/f)的小鼠为胸腺上皮细胞内Sel1L基因特异性敲除的模型小鼠(Knockout mouse,KO),同窝基因型为Foxn1Cre~(-/-)Se1l L~(f/f)作为对照组的野生型小鼠(Wildtype mouse,WT)。2.TECs特异性敲除Sel1L基因小鼠胸腺的组织学取6-8周龄的WTselleckchem LY294002和KO小鼠,称量体重。取胸腺,称量胸腺重量,评估胸腺大体形态,并将胸腺组织包埋切片,进行H&E与荧光染色,进一步分析其组织结构。3.Sel1L分子缺失对胸腺上皮细胞亚群的影响采用流式细胞术对Sel1L分子缺失的TECs进行初步分析,评估其细胞及亚群比例的变化。4.TECs中Sel1L基因缺失对小鼠胸腺T细胞发育及亚群的影响运用荧光染色流式分析TECs特异性敲除Sel1L基因小鼠胸腺T细胞发育不同阶段及各亚群的影响。5.胸腺上皮细胞Sel1L基因缺失对小鼠外周T细胞亚群的影响运用流式细胞术分析WT和KO小鼠外周T细胞各亚群比例的影响。6.免疫组学测序磁珠分选WT和KO小鼠脾脏CD4~+T细胞,利用二代测序技术,对其TCR进行测序分析,评估T细胞TCR克隆多样性。结果:(1)TECs中Sel1L基因特异性敲除小鼠模型构建成功,聚合酶链式反应及琼脂糖凝胶电泳鉴定小鼠基因型。自然繁殖到第二代小鼠为纯合Sel1L~(f/f)子代;基因型为Foxn1-cre~(+/-PF-07321332采购)Se11L~(f/f)是Sel1L KO小鼠,基因型为Foxn1-cre~(-/-)Se11L~(f/f)是WT小鼠。(2)KO小鼠与WT小鼠相比,胸腺重量、胸腺指标和胸腺细胞总数发生了明显的降低。(3)Sel1L基因敲除后小鼠胸腺发生了严重的萎缩,H&E切片染色及流式细胞术分析表明,胸腺上皮细胞绝对值降低,髓质胸腺上皮细胞比例降低更为严重。(4)胸腺上皮细胞中特异性敲除Sel1L基因后,胸腺细胞总数显著降低,胸腺中CD8~+T细胞比例降低。胸腺细胞其余各亚群比例变化不明显,但细胞数降低。(5)WT和KO小鼠脾脏、外周血中T淋巴细胞的比例无明显变化,但CD4~+T和CD8~+细胞的TCR多态性降低,克隆性增加。结论:内质网接头蛋白Sel1L在胸腺上皮细胞中特异性缺失,导致小鼠在其生长的早期即发生胸腺的严重萎缩和退化,胸腺上皮细胞及胸腺细胞数总数及比例明显降低。外周的T细胞亚群比例无明显改变,但外周中CD4~+T以及CD8~+Tvery important pharmacogenetic细胞TCR多样性降低,导致机体免疫功能的降低。
三氧化二砷通过早幼粒细胞白血病基因抑制三阴性乳腺癌细胞增殖、侵袭迁移的研究
目的探讨三氧化二砷(As_2O_3)通过早幼粒细胞白血病(PML)基因对三阴性乳腺癌细胞增殖、侵袭迁移的影响。方法采用慢病毒介导的短发夹核糖核酸干扰技术,观察PML对三阴性乳腺癌MDA-MB-231细胞增殖、克隆形成和侵袭迁移的影响,进一步观察As_2O_3联合沉默PML表达对MD点击此处A-MB-231细胞增殖、克隆形成和侵袭迁移的影响。结果沉默PML的表达可以降低MDA-MB-231细胞的增殖活性,减少细胞的克隆数量,抑制细胞的侵袭转移能力。As_2O_3联合PML沉默可以显著抑制细胞增殖。As_2O_3联合PML沉默组的细胞克隆数最少,细胞迁移数最少。结论沉默PML的GSK2118436作用表达可以降低三阴性乳腺癌细胞的增殖、侵袭迁移能力,As_2O_3可以增强PML对细胞增殖和侵袭迁移能力的抑制作用,可能作为乳腺癌新的治疗靶点,对三阴性乳腺癌具有潜在maladies auto-immunes的治疗价值。
基于数据挖掘技术探讨郭勇教授治疗肝癌的用药规律
[目的]探讨郭勇教授治疗肝癌的处方用药规律,传承名中医治疗肝癌的指导思想并推广应用。[方法]收集郭师治疗肝癌的处方,基于信息管理系统软件AZD6738使用方法建立数据库,统计药物使用频次,并对药物的药性、药味、归经等进行描述性分析。[结果]药性频率最高的是寒(34.46%),其次是温(29.94%)、平(27.12%),累计频率达91.52%;药味频率最高的是甘(37.09%),其次是苦(23.64%)、辛(17.45%),累计频率达78.18%;药物归经频率最高的是肝(19.61%)、其次Colforsin试剂是脾(15.50%)、肺(15.25%)、胃(14.29%),累计频率达64.65%。采用关联法则、复杂网络分析、聚类分析等数据挖掘方法,确定处方中各种药物的使用频次和药物之间的关联规则,前6位中药依次为:白芍、郁金、预知子、猫爪草、猫人参、太子参。从核心处方总结出,郭师治疗肝癌多用猫人参、猫爪草、郁金、预知子、白芍等药物。[结论]郭师治疗肝癌,重视辨病与辨证相结合,应用灵活,配伍严谨。数Hepatocelluar carcinoma据挖掘应用对于挖掘名老中医临床经验具有重要的价值。
基于线粒体自噬研究补肝散对衰老大鼠肝脏损伤的影响
目的:基于肝气虚理论和线粒体自噬探讨衰老机制,观察补肝散对衰老大鼠肝脏损伤的影响。方法:SPF级雄性SD大鼠32只,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补肝散组、雷帕霉素组,每组8只。除空白组腹腔注射0.9%氯化钠溶液(10 mL/kg)外,其余各组均腹腔注射D-半乳糖溶液(D-gal,400 mg/kg),复制衰老大鼠模型。造模同时,补肝散组灌服补肝散煎液(14.06 g/kg),雷帕霉素组灌服雷帕霉素溶液(1 mg/kg),空白组和模型组灌服等量0.9%氯化钠溶液,连续56 d。测定各组大鼠体质量、抓力,血清丙二醛(MDA)含量、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及丙氨酸转氨酶(ALT)、天冬氨酸转氨酶(AST)、碱性磷酸酶(ALP)含量。HE染色观察各组大鼠肝组织病理学变化;RT-qPCR检selleck化学测线粒体融合蛋白(Mfn)1、Mfn2、自噬关键分子酵母Atg6同系物1(Beclin1)、微管相关蛋白1轻链3(LC3)、p62 mRNA表达水平;免疫组化染色(ABC法)检测Beclin1、p62蛋白表达;Western Blot测定Mfn1、Mfn2、LC3蛋白表达。结果: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大鼠出现肝细胞水肿oncolytic Herpes Simplex Virus (oHSV),肝血窦受挤压变窄,轻度脂肪变性及少量肝细胞坏死,另可见肝细胞嗜酸性病变及凋亡的肝细胞;体质量和抓力显著降低(E-616452 IC50P<0.05);血清MDA含量升高(P<0.05),SOD活性降低(P<0.05),ALT、AST、ALP含量升高(P<0.05);肝组织中Mfn1、Mfn2、p62 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升高(P<0.05),Beclin1、LC3 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降低(P<0.05)。与模型组比较,补肝散组大鼠肝细胞水肿减轻,脂肪变性减少,嗜酸性病变及凋亡的肝细胞明显减少;体质量和抓力显著升高(P<0.05);血清MDA含量降低(P<0.05),SOD活性升高(P<0.05),ALT、AST、ALP含量降低(P<0.05);肝组织中Mfn1、Mfn2、p62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降低(P<0.05),Beclin1、LC3 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升高(P<0.05)。结论:衰老大鼠肝脏损伤与线粒体自噬功能下降关系密切,可作为肝虚致衰的重要机制;补肝散可通过提高肝脏线粒体自噬水平,减缓衰老大鼠肝脏损伤程度。
粪肠球菌MG 2108对小鼠结肠炎症的缓解作用及机制研究
【目的】为了筛选能抑制鼠类柠檬酸杆菌(Citrobacter rodentium)诱发的小鼠结肠炎的益生菌,并研究其干预机制。【方法】对4株筛选的菌株进行人工模拟胃肠液耐受试验,并体外测试它们对鼠类柠檬酸杆菌的抑制能力,最终筛选出粪肠球菌(Enterococcus faecalis) MG 2108。72只雄性7周龄ICR小鼠经过适应性饲养7 d后,被随机分为2组:正常对照组(MC组,24只,生理盐水)和炎症对照MK-4827小鼠组(IC组,48只,1×10~(10) CFU/mL灌胃鼠类柠檬酸杆菌),7 d后各采12只小鼠,通过结肠组织HE染色和炎症因子检测实验,判断炎症模型建成。原MC组(剩下12只小鼠)更名为NC组selleck产品,用以区别建模前后的正常对照组,IC组随机分成3组:自然恢复组(IR组,12只,生理盐水)、环丙沙星组(CF组,12只,4 mg/mL环丙沙星)和粪肠球菌MG 2108组(EF组,12只,1×10~8 CFU/mL粪肠球菌MG 2108)。18 d后结束灌胃,所有小鼠麻醉后眼球取血,解剖。【结果】粪肠球菌MG 2108可以缓解和修复鼠类柠檬酸杆菌引发的小鼠结肠和肝脏损伤,并且通过降低炎症细胞因子的表达水平和增加紧密连接蛋白的表达水平,促进了结肠炎症组织的修复。它改变了肠道微生物菌群结构,EF组的肠杆菌属(Enterorhabdus)和阿克曼菌属(Akkeartificial bio synapsesrmansia)等有益菌群的丰度增加,同时短链脂肪酸也显著增加(P<0.05),并且优于CF组和IR组。【结论】粪肠球菌MG2108是一株有利于肠道健康的益生菌,治疗鼠类柠檬酸杆菌诱导的小鼠结肠炎效果优于环丙沙星,自然恢复组效果明显差于EF组。
OTUB2表观遗传学沉默促进恶性肿瘤的发生和耐药
鳞状细胞癌是一类常见的恶性肿瘤,发生于皮肤、黏膜和附属器上,如有鳞状细胞覆盖的食管、口腔、皮肤、阴道和子宫颈等;也可见于没有鳞状上皮覆盖的膀胱、肾盂和支气管。我国食管鳞癌发病率较高,占据食管癌发病率的90%以上,且食管鳞状细胞癌在恶性肿瘤中有较高的致死率,然而导致恶性肿瘤发生发展的分子机制尚不完全清楚。OTUB2属于去泛素化酶家族OTU家族成员,通过去除底物的泛素化修饰,从而影响底物稳定性、功能、互作和定位,在细胞生命活动进程中发挥重要功能。已有研究发现OTUB2在乳腺癌和非小细胞肺癌中发挥促癌功能,而我们的研究发现OTUB2在食管鳞癌中发挥抑癌功能。本研究通过构建4NQO诱导Otub2全身敲除鼠的肿瘤发生模型,发现OTUB2缺失促进食管鳞癌和口腔鳞癌发生,且OTUB2在人源的食管鳞癌组织中表达缺失,预示OTUB2潜在的抑癌功能。为进一步研究OTUB2在人源恶性肿瘤中的作用,我们在正常上皮细胞中敲降OTUB2,并皮下移植到NPI鼠体内,结果显示OTUB2缺失显著促进肿瘤发生。接下来,体内外功能实验也验证OTUB2促进舌和食管鳞癌的发生和耐药;分子机制实验也证实启动子甲基化导致OTUB2在舌和食管鳞癌细胞系中表达缺失。随后,我们通过联合组学分析找到下游介导OTUB2抑癌功能的效应分子CALML3,并通过质谱分析找到OTUB2的特异性底物STAT1。通过分子机制研究发现,OTUB2去除STAT1泛素化修饰,而后促进STAT1磷酸化进而激活CALML3转录,并通过CALML3介导的线粒体钙离子通路进一步激活线粒体氧化磷酸化和甘油磷脂合成,尤其是磷脂酰丝氨酸(PS)合成。此外,我们构建了8例病人组织来源的小鼠肿瘤模型(PDX),用于研究磷脂酰丝氨酸对肿瘤发生和耐药的作用。实验结果显示,口服大豆来源的磷脂酰丝氨酸可以有效抑制OTUB2低表达的舌和食管鳞癌发生并促进化疗敏感性。妇科肿瘤是另一种致死率较高的恶性肿瘤,包括卵巢癌、子宫内膜癌、宫颈癌、阴道癌和外阴癌,其中卵巢癌和宫颈癌最为常见,且致死率较高。卵巢癌患者由于早期症状不明显导致早期诊断困难,以及晚期化疗耐药导致患者预后差,使得卵巢癌成为患有妇科恶性肿瘤病人死亡的主要原因,严重危害到我国女性的生命健康,揭示卵巢癌发生和耐药的分子机制有利于寻找潜在治疗靶点,从而降低卵巢癌的发生率,并改善患者预后差的问题。近年来,表观遗传学调控成为继基因突变后,揭示肿瘤发生机制的热点方向;去泛素化酶通过调控特异性底物的翻译后修饰,在恶性肿瘤中发挥重要功能。因此,研究去泛素化酶的表观遗传学调控,可从转录和翻译后两个层面,揭示卵巢癌发生和获得耐药过程中的异常调控。本研究中,我们使用5-aza处理卵巢癌细胞系,并通过RT-qPCR检测45个去泛素化酶甲基化程度的改变,发现OTUB2在卵巢癌中甲基化程度较高,且OTUB2在卵巢癌细胞系中表达普遍较低,暗示启动子甲基化导致OTUB2在卵巢癌中表达缺失。通过构建DMBA诱导Otub2全身敲除鼠的肿瘤发生模型,我们发现,OTUB2缺失促进小鼠卵巢癌发生,暗示OTUB2在卵巢癌中发挥抑癌功能。经过研究,我们发现OTUB2启动子甲基化导致OTUB2在卵巢癌中低表达,且OTUB2表达缺失与卵巢癌病人预后差相关。通过体内外功能实验研究发现,OTUB2缺失促进卵巢癌发生和获得性耐药。机制上,我们通过联合组学分析,找到OTUB2在卵巢癌中的特异性底物SNX29P2,并通过研究发现OTUB2通过去除SNX29P2泛素化修饰促进SNX29P2蛋白稳定性,SNX29P2通过激活PIK3IP1转录发挥抑癌功能;同时我们通过质谱分析找到与SNX29P2以及OTUB结合的加帽酶——HCE,又名RNGTT,并通过研究发现,HCE通过加帽促进PIK3IP1的mRNA稳定性。综上所述,在食管鳞癌中,本研究发现OTUB2-STAT1-CALML3-PS调控轴在食管鳞状细胞癌中发挥着关键的抑癌功能,同时揭示西方国家鳞状细胞癌发生率较低可能与高脂饮食方式有关,且日常食用富含磷脂酰丝氨酸的食物(大豆、www.selleck.cn/products/jnj-42756493-erdafitinib动物大脑等)或可endocrine immune-related adverse events有效预防口腔和食管鳞癌发生;在卵巢癌中,本研究通过体内外实验揭示,OTUB2/SNX29P2/HCE作为一个复合体,通过促进PIK3IP1转录和mRNA稳E7080使用方法定性,从而在转录水平促进PIK3IP1表达,进而抑制下游PI3K/Akt通路活性,来发挥抑制卵巢癌发生和获得性耐药的作用,本研究为卵巢癌治疗提供新的潜在治疗靶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