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 探究美国国立肺筛查试验(National Lung Screening Trial,NLST)中接受手术治疗患者肺结节几何特征和中心线(centerline,CL)对手术预后的预测能力。方法 选取NLST图像数据库的低剂量CT(lowdose CT,LDCT)队列中接受手术治疗且确诊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AM-2282体内 cancer,NSCLC)178例患者的CT图像,其中男99例、女79例,中位年龄64(59,68)岁。使用软件Mimics 21.0对CT图像进行处理,测量肺结节体积、表面积、CL及垂直于CL切面面积,使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AMG510体外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比较CT轴面结节最长直径(longest diameter,LD)、平均直径(average diameter,AD)和CL对预后的预测能力,单因素Cox回归探究术后结局事件的影响因素,并将有意义的自变量纳入多变量Cox回归构建预测模型。结果 CL对于术后复发association studies in genetics和死亡的ROC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curve,AUC)分别为0.650和0.719,优于LD(0.596,0.623)和AD(0.600,0.631)。K-M曲线显示基于CL临床T分类可以进行有效的危险分层(P分别为0.042和0.017)。多变量Cox比例风险回归分析显示,肺结节体积(P=0.010)、垂直中心线切面最大面积(maximum area perpendicular to the centerline,MApc)(P=0.028)和是否有淋巴结转移(P<0.001)是影响无病生存期的独立危险因素。同时,年龄(P=0.010)、CL(P=0.043)、是否有淋巴结转移(P<0.001)以及MApc(P=0.022)和垂直中心线切面平均面积(P=0.016)是预测总生存期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对于NLST中LDCT队列的NSCLC患者术后结局事件,肺结节CL预测能力优于LD和AD,使用CL可以有效进行肺癌危险分层和预后预测,肿瘤越近似球型预后越好。
宫颈癌患者肿瘤组织中ANGPTL4和NRIP1蛋白表达水平及与预后的关系
目的 探究宫颈癌患者肿瘤组织中血管生成素样蛋白4(ANGPTL4)和核受体相互作用蛋白1(NRIP1)蛋白表达水平及与预后的关系。方法 选择2017年1月至201immunological ageing9年1月南通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收治的98例宫颈癌患者,检测并比较患者癌组织及癌旁组织ANGPTL4和NRIP1蛋白表达,分析二者表达与临床病理学特征及预后的关系。结果 与癌旁组织相比,宫颈癌组织中ANGPTL4和NRIP1的蛋白表达阳性率均更高(P <0.05);宫颈癌组织中ANGPTL4和NRIP1蛋白表达与肿瘤最大径、FIGO分期、肿瘤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情况有关(P <0.05),NRIP1蛋白表达还与分化程度有关(P <0.05)。截止2022年1PEG300试剂月随访结束,98例患者均获得随访,生存64例(65.31%)、死亡34例(34.69%),ANGPTL4、NRIP1蛋白阳性表达者与二者对应阴性表达者存活率曲线比较差异有统计意义(P <0.05)。结论 宫颈癌患者肿瘤组织中ANGPTL4和NRIP1蛋白表达阳性率均高于癌旁组织,二者表达情况与肿瘤最大径、FIGOselleck化学分期、肿瘤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情况有关,且影响患者预后。
白细胞介素-12通过抑制STAT3途径调控非小细胞肺癌细胞生物学行为及免疫逃逸因子分泌的研究
目的 探索白细胞介素-12(IL-12)对非小细胞肺癌细胞生物学行为及免疫逃逸因子分泌的影响。方法 收集126例非小IVIG—intravenous immunoglobulin细胞肺癌患者癌组织及癌旁正常组织,通过实时定量PCR检测IL-12、STAT3 mRNA的表达水平。构建人肺腺癌A549细胞模型,分为空白对照组、腺病毒对照组、IL-12腺病毒组、质粒对照组、STAT3质粒组、IL-12与STAT3共转染组。比较各组细胞增殖及凋亡情况,采用ELISA法检测细胞培养液中IL-2、INF-γ、TNF-α的分泌量,采用Western blot法检测IL-12、STAT3、pSTAT3蛋白表达水平。结果 Ipatasertib价格肺癌组织较癌旁组织IMC3化学结构L-12 mRNA表达量降低、STAT3 mRNA表达量增高。IL-12腺病毒组较各对照组细胞增殖及活力降低、凋亡增加。STAT3质粒组细胞增殖及凋亡结果则与之相反。IL-12、STAT3共转染组细胞增殖、活力以及凋亡情况介于IL-12腺病毒组与STAT3质粒组之间。此外,IL-12腺病毒组细胞培养液中IL-12、TNF-α、IFN-γ含量明显高于STAT3质粒组,而STAT3质粒组STAT3、p-STAT3蛋白表达水平显著高于在IL-12腺病毒组。结论 IL-12对非小细胞肺癌细胞具有抑制增殖、降低活力及诱导凋亡的能力,其作用机制可能通过抑制STAT3途径以及免疫逃逸而实现。
基于双能CT虚拟单能量技术对非小细胞肺癌影像组学特征变化的研究
目的 探讨双能CT(DECT)不同能级下虚拟单能量成像(VMI)对非小细胞肺癌(NSCLC)肿瘤靶区影像组学特征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0-01-01-2022-01-31山东省肿瘤医院82例行光谱CT增强扫描的NSCLC患者病例资料,其中男50例,女32例。分别在动脉期120 kVp混合能量图像和40、60、70、80、100、120 keV不同能级VMI下勾画NSCLC的大体肿瘤区(GTV),提取Molecular Biology影像组学特征。以每个特征的百分变异系数(%COV)评估特征的稳定性,以类内一致性系数(ICC)评估每个特征的一致性,计算每个特征在不同能级梯度(40~60、60~80、80~100、100~120 keV)下的平均变化率。结果 共提取93个影像组学特征,120 kVp图像及不同能级VMI之间的特征稳定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0.324,P=0.925。ICC结果表明,除了一阶的5个特征外,其他特征在不同能级VMI之间具有较好的一致性(ICC≥0.75)。120 kVp图像与70 keV VMI的特征一致性最高(ICC=0.98±0.03),与40 keV VMI的特征一致性最低(ICC=0.85±0.19)。40 keV组与120kVp图像的特征一致性与其他能级组与120kVp图像特征一致性相比selleck化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6.165,P<0.001。Spearman秩次相关分析表明,特征变化率与不同能级梯度之间呈中度负相关性,r购买AMG510=-0.465,P<0.001,特征值变化率的绝对值在相同区间内随能级的递增逐渐下降。结论 不同能级VMI对影像组学特征稳定性的影响无统计学差异;常规混合能量图像与VMI影像组学特征的一致性存在较大差异,影像组学特征对于能量变化的灵敏度不同。基于DECT VMI的影像组学特征可能提供更多有价值的成像信息。
银鲳3个营养代谢相关基因的克隆、表达及摄食水母对其表达模式的影响
本研究基于转录组学的分析结果,克隆分析了银鲳(Pampus argenteus)二肽酶(dehydropeptidase, dp1)、羧肽酶A (carboxypeptidases, cpa2l)和磺基转移酶(sulfotransferase, sult2) 3个营养代谢相关基因,并探讨了其在消化吸收水母(Scyphozoa)过程中发挥的功能。通过RACE技术克隆获得了银鲳dp1、cpa2l和sult2基因的cDNA全长序列。dp1基因全长2 522 bp,包含1个1 272 bp的开放阅读框(ORF),含有1个由23个氨基酸组成的信号蛋白肽和1个典型的酰胺水解酶超家族的结构域。cpa2l基因全长1421 bp,ORF长1260 bp,含有1个由16个氨基酸组成的信号蛋白肽和1个典型的M14金属羧肽酶家族的结构域。sult2基因全长1 834 bp,ORF长714 bp,含有1个典型的磺基转移酶家族的结构域。银鲳Dp1、Cpa2l和Sult2与蓝鳍金枪鱼(Thunnus maccoyii)同源性最高,系统进化树结果也显示,银鲳dp1、cpa2l和sult2和蓝鳍金枪鱼对应基因聚在一个分支上,亲缘关系最近。运用实时荧光定量PCR (RT-qPCR)检测了dp1、cpa2l和sult2基因在不同组织中的表达水平及摄食水母对3个基因不同组织中表达规律的影响。确认细节结果发现,银鲳dp1基因在肝脏中表达量最高(P<0.05),与未摄食水母组相比,dp1基因在摄食水母组的脑和鳃中表达量均极显著增加(P<0.01),在中肠和肾脏中显著增加(P<0.05),而在肌肉中显著下降(P<0.05)。cpa2l基因在未摄食水母组的中肠的表达量最高,而在摄食水母组的肾脏的表达量最高(P<0.05),与未摄食水母组相比,摄食水母组cpa2l基因在肝脏中的表达量极显著增加(P<0.01),而在中肠和肌肉中却极显著下降(P<0.01)。sult2基因在肝脏中表达量最高(P<0.05),与未摄食水母组相比,sult2基因在摄食水母组的中肠、脑、鳃、肝脏和肾脏中表达量显著增加(P<0.05)。上述结果表明,antipsychotic medicationdp1、cpa2l和sult2基因在银鲳摄食水母后机体营养物质的消化吸收和代谢过程中起重要的调节作用,基于摄食水母后3个基因组织表达模式的比较分析,推测dp1主要参与调控消化吸收和组织中营养素沉积的过程,cpa2l主要参与调控肝脏中营养代谢的过程,而sult2可能在整个消化吸收和代谢过程中均起到重要的PCI-32765 molecular weight调控作用。
大黄素通过下调多药耐药基因-1的表达改善胰腺癌细胞对吉西他滨的耐药研究
目的探讨大黄素改善胰腺癌细胞株SW1990/Gemcitabine(GEM)耐药作用及其可能机制。方法用吉西他滨体外浓度递增法诱导培养人胰腺癌细胞株10个月,获得耐药细胞株SW1990/GEM。将细胞分为4组:对照组、大黄素组、吉西他滨组、联合组。对照组,加入等量0. 1%DMSO溶液;其他3组分别给予10μmol·L~(-1)大黄素、20μmol·L~(-1)吉西他滨与联合两药(大黄素组+吉西他滨)来分别处理SW1990/GEM细胞。用MTT法检测细胞增殖,以流式细MLN4924体外胞仪检测细胞凋亡,以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实验检测细胞中MDR~(-1)基因的表达水平,以流式细胞技术检测P-gp的功能。罗丹明外排实验检测SW 1990/GEMCarotene biosynthesis细胞内P-gp的功能。结果联合组与吉西他滨相比,可明显抑制胰腺癌SW1990/Gemcitabine细胞的增殖。吉西他滨单独处理SW 1990/GEM与SW1990细胞时,对2个细胞的抑制率分别为13. 34%与36. 52%,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说明与细胞株SW 1990相比较,SW 1990/GEM细胞株对吉西他滨具备了明显的耐药性。当吉西他滨联合大黄素处理细胞时,对2种细胞的抑制率分别是40. 45%与43. 87%,差异不明显,由此可见大黄素能够增强吉西他滨对耐药细胞株SW 19901GEM增殖的抑制作用。联合组与吉西Baricitinib采购他滨组比较,可抑制细胞MDR~(-1)基因的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大黄素通过下调多药耐药基因~(-1)的表达,可以改善胰腺癌细胞对吉西他滨的耐药。
双歧杆菌四联活菌片辅助治疗对妊娠期亚临床甲减患者妊娠结局及新生儿的影响
目的:探讨双歧杆菌四联活菌片辅助治疗对妊娠期亚临床甲减患者妊娠结局及新生儿的影响。方法:选取2019年1月—2020年1月于我院就诊的92例妊娠期亚临床甲减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6例。对照组接受左甲状腺素钠片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双歧autoimmune liver disease杆菌四联活菌片。对比两组患者甲状腺激素水平、不良妊娠结局、新生儿12月龄时体格及神经功能发育情况。结果:观察组分娩前TSH水平以及妊娠期糖尿病和早产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新生儿12月龄时体格发育水平无统计学差异(P>0.05);观察组新生儿12月龄时GCL13900细胞培养MQ、ABQ、ISBQ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selleck CCRG 81045。结论:对妊娠期亚临床甲减患者采用双歧杆菌四联活菌片辅助治疗可有效改善患者TSH水平及妊娠结局,且能促进新生儿神经功能发育。
西格列汀干预成人隐匿性自身免疫糖尿病患者的血管保护作用及机制
目的 研究西格列汀对预成人隐匿性自身免疫糖尿病(latent autoimmune diabetes in adults, LADA)患者的血糖、胰岛功能及血管病变的影响。方法 收集2019年1月至2021年12月就诊于漯河市中心医院内分泌科门诊及病房,应用胰岛素强化治疗方案的LADA患者32例,按照1∶1比例随机分为:对照组(n=16),治疗组(在胰岛素应用的基础上,加用西格列汀,n=16),比较两MK-2206作用组患者FBG及2 h PZ-VAD-FMKG、空腹C肽及餐后2小时C肽水平、HbA1C、miRNA-126的表达量及eNOS水平。结果 两组患者中,治疗后治疗组餐后2 h C肽水平(1.02±0.22)ng/mL,明显高于对照组(0.68±0.19)n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utoimmune features治疗组治疗后miRNA-126的表达量较治疗前增加,治疗组治疗后eNOS水平(483.23±22.79)pg/mL较治疗前(256.01±21.56)pg/mL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西格列汀用于LADA早期患者的治疗,除了更好的血糖控制及胰岛保护作用以外,还可能通过调节miRNA-126和eNOS的表达而在LADA患者的血管并发症中获益。
复方苦参注射液治疗恶性肿瘤癌性疼痛的临床效果
目的 观察复方苦参注射液治疗恶性肿瘤癌性疼痛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2018年3月—2020年12月辽宁省岫岩满族自治县中心人民医院收治的恶性肿瘤癌性疼痛患者110例,采用数字抽签法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5例,对照组患者采用三阶梯止痛法治疗,观察组患者采用复方苦参注射液治疗。比较2组患者临床疗效、治疗前后肝功能指标[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碱性磷酸microbiota assessment酶(ALP)、总红胆素(TBil)]及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结果 观察组患者总有效率为81Microbiology抑制剂.82%,高于对照组的54.55%(χ~2=9.429,P=0.002);治疗后,2组患者ALT、AST、ALP及TBil水平均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1);治疗后,2组患者VAS评分均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 复方苦参注射液治疗恶性肿瘤癌性疼痛的临床效果较好,可缓解患者的疼痛程度,改善肝功Decitabine MW能,值得临床大力推广。
外源葡萄糖通过调控蔗糖代谢增强采后杏果实的抗冷性
为探究外源葡萄糖处理对杏果实采后抗冷性与糖代谢的影响。本试验以新疆‘赛买提’杏为原料,采用不同浓度葡萄糖进行减压渗透处理。晾干后,置于温度0±1℃的冷库贮藏49 d,定期测定杏果实冷害发病率、冷害指数、品质及Biotechnological applications糖代谢相关指标。结果表明:200 mmol/L外源葡萄糖处理可有效抑制杏果实冷害发病率、冷害指数与细胞膜渗透率的上升与丙二醛(malondialdehyde,MDA)的积累,较好的维持杏果实硬度、色泽、可溶性固形物(soluble solids content,SSC)、可滴定酸(titratable acVP-16细胞培养idity,TA)与抗坏血酸(ascorbic acid,ASA)含量。同时,与对照组相比,外源葡萄糖处理提高了杏果实酸性转化酶(Acid invertase,AI)、中性转化酶(Neutral invertase,NI)、蔗糖磷酸合成酶(sucrose phosphate synthase,SPS)和蔗糖合成酶(sucroBcl-2抑制剂se synthase,SS)的活性,显著增加了贮藏过程中葡萄糖及果糖的积累,但在贮藏中后期(21-49 d)降低了蔗糖的含量。说明外源葡萄糖处理可通过调控糖代谢相关酶的活性,来增强葡萄糖与果糖的含量,从而增强杏果实抗冷性,维持果实贮藏品质。本试验旨在为控制果蔬采后冷害提供新的技术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