妊娠期糖尿病患者不同孕期Hcy水平变化及临床价值

目的 探讨妊娠期糖尿病(GDM)患者不同孕期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的变化及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2018年1月至2020年12月于该院Compound C产检并住院分娩的71例GDM产妇作为GDM组,另选取该院同期80例健康产妇作为对照组。分别在孕早期、孕中期和孕晚期采用速率法检测血清Hcy水平,免疫透射比浊法测定血胱抑素C(Cys-C)、β_2微球蛋白(β_2-MG)、视黄醇结合蛋白(RBP)水平。比较两组及不同孕期GDM患者各生化指标的水平;并根据GDM组是否发生微血管病变进行分组,比较两组各生化指标水平及不良妊娠结局发生情况。结果 GDM组Hcy、Cys-C、β_2-MG及RBP水平biodiesel production在孕早期、孕中期及孕晚期均高于对照组(P<0.05);GDM组Hcy、Cys-C、β_2-MG及RBP水平,在不同孕期间的变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伴有微血管病变的GDM患者Hcy、Cys-C水平及不良妊娠结局发生率均明显高于未伴有微血管病变的GDM患者(P<0.05)。结论 Hcy、Cys-C、β_2-MG水平随着孕周的增加呈上升趋势,孕晚期Hcy、Cys-C水平与GDNSC 125973分子式M患者的微血管病变及不良妊娠结局可能相关,监测GDM患者孕期Hcy、Cys-C水平对预测肾损伤、微血管病变、妊娠结局均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沙格列汀对2型糖尿病伴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糖水平及认知功能的影响

目的 探讨沙格列汀对2型糖尿病伴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糖水平及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择2018年GSK1349572抑制剂11月至2020年11月焦作市人民医院收治的150例2型糖尿病伴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为研究对象。将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75例。2组患者均给予常规治疗,对照组患者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二甲双胍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沙格列汀治疗,均连续治疗3个月。比较2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血糖指标[空腹血糖(FBG)、餐后2 h血糖(2 h PBG)、糖化血红蛋白(HbA1c)]、血糖漂移幅度[日内平均血糖漂移幅度(MAGE)、日间血糖漂移幅度(MODD)、平均餐后血糖漂移幅度(MPPGE)、血糖水平标准差(SDBG)]、肾功能指标[血肌酐(SCr)、血尿素氮(BUN)、血清胱抑素C(Cys C)]、认知功能[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评分]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治疗前2组患者FBG、2 h PBG、HbA1c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治疗后FBG、2 h PBG、HbA1c水平均低于治疗前(P<0.05);治疗后,2组患者的FBG、2 h PBG、HbA1c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2组患者的MAGE、MODD、MPPGE、SDBG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患者的MAGE、MODD、MPPGE、SDBG均低于治疗前(P<0.05),且观察组患者的MAGE、MODD、MPPGE、SDBG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2组患者的SCr、BUN、Cys C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治疗后的SCr、BUN、Cys C水平均低于治疗前(P<0.05);治疗后,2组患者的SCr、BUN、Cys C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2组患者的MoCA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治疗后的MoCA评分均高于治疗前(P<0.05);治疗后,2组患者的MoCA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12.00%(Nutrient addition bioassay9/75)、14.67%(11/75),2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231,P>0.05)。结论 沙格列汀能有效降低2型糖尿病伴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血糖水平、改善患者的肾功能和认知功能,获得MRTX849小鼠与二甲双胍相同的治疗效果,其对血糖漂移幅度的改善作用更强,且安全性佳。

微小RNA-34a对沉默信息调节因子1的调节作用及该因子对严重烧伤大鼠早期心肌损伤的影响

目的探讨微小RNA-34a对沉默信息调节因子1(SIRT1)的调节作用及SIRT1对严重烧伤大鼠早期心肌损伤的影响。方法 (1)将24只SD大鼠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组方法下同)分为假伤组、单纯烧伤组和SIRT1激动剂组,每组8只。单纯烧伤组、SIRT1激动剂组大鼠背部造成30%体表总面积Ⅲ度烫伤(以下称烧伤),假伤组大鼠背部致假伤。伤后即刻,假伤组、单纯烧伤组大鼠腹腔注射生理盐水50 mL/kg,SIRT1激动剂组大鼠腹腔注射生理盐水50 mL/kg+1 mg/mL白藜芦醇(50 mg/kg)。伤后6 h,抽取腹主动脉血制备血清,取心肌组织。(2)取12只SD大鼠乳鼠心肌细胞,分为微小RNA-34a模拟物对照组、微小RNA-34a模拟物组、微小RNA-34a抑制物对照组及微小RNA-34a抑制物组,分别用微小RNA-34a的模拟物对照、模拟物、抑制物对照、抑制物序列进行转染。实时荧光定量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法检测心肌细胞微小RNA-34a表达,蛋白质印迹法检测心肌细胞SIRT1的蛋白表达。另取心肌细胞,分为微小RNA-34a抑制物对照+烧伤血清组、微小RNA-34a抑制物+烧伤血清组及微小RNA-34a抑制物+烧伤血清+EX527组。微小RNA-34a抑制物对照+烧伤血清组心肌细胞转染微小RNA-34a抑制物的对照序列,后2组心肌细胞转染微小RNA-34a抑制物序列。转染48 h,微小RNA-34a抑制物+烧伤血清+EX527组心肌细胞用含体积分数10%的单纯烧伤组大鼠血清+终物质的量浓度为1 mol/L EX527的DMEM培养液培养6 h,其余2组心肌细胞用含体积分数10%的单纯烧伤组大鼠血清的DMEM培养液培养。蛋白质印迹法检测心肌细胞SIRT1及剪切型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酶3、Bax的蛋白表达。(3)取来自(1)的心肌组织,实selleck合成时荧光定量RT-PCR法检测假伤组和单纯烧伤组大鼠心肌组织中微小RNA-34a及SIRT1的mRNA表达;生物图像导航仪下观察假伤组、单纯烧伤组和SIRT1激动剂组大鼠心肌组织形态;实时荧光定量RT-PCR法检测假伤组、单纯烧伤组和SIRT1激动剂组大鼠心肌组织中内细胞介素1β(IL-1β)、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mRNA表达;蛋白质印迹法检测假伤组、单纯烧伤组和SIRT1激动剂组大鼠心肌组织剪切型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酶3和Bax的Ceralasertib小鼠蛋白表达。对数据行单因素方差分析及LSD检验。结果(1)转染48 h后,微小RNA-34a模拟物组心肌细胞微小RNA-34a的表达量为4.67±O.92,显著高于微小RNA-34a模拟物对照组的1.03±0.04(P<0.01);微小RNA-34a模拟物组心肌细胞SIRT1的蛋白表达量为0.35±0.06,显著低于微小RNA-34a模拟物对照组的1.12±0.11(P<0.01)。转染48 h后,微小RNA-34a抑制物组心肌细胞微小RNA-34a表达量为(0.26±0.07,低于微小RNA-34a抑制物对照组的1.33±0.07(P<0.01);微小RNA-34a抑制物对照组心肌细胞SIRT1的蛋白表达量为1.12±0.16,显著低于微小RNA-34a抑制物组的1.74±0.34(P<0.01)。培养6 h后,与微小RNA-34a抑制物对照+烧伤血清组比较,微小RNA-34a抑制物+烧伤血清组心肌细胞SIRT1蛋白表达水平显著升高(P<0.05),剪切型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酶3、Bax蛋白表达水平显著降低(P<0.05)。与微小RNA-34a抑制物+烧伤血清组比较,微小RNA-34a抑制物+烧伤血清+EX527组心肌细胞SIRT1的蛋白表达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剪切型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酶3、Bax蛋白表达水平显著升高(P<0.05)。(2)伤后6 h,与假伤组比较,单纯烧伤组大鼠心肌组织微小RNA-34a表达显著升高(P<0.01);SIRT1的mRNA表达量明显降低(P<0.01)。伤后6 h,假伤组大鼠心肌细胞排列整齐,细胞核形态正常,未见炎性细胞浸润;单纯烧伤组大鼠心肌细胞排列紊乱,细胞核消失或形态异常,炎性细胞浸润明显;SIRT1激动剂组大鼠心肌细胞排列整齐,细胞核形态正常,少量炎性细胞Criegee intermediate浸润。伤后6 h,与单纯烧伤组比较,假伤组、SIRT1激动剂组大鼠心肌组织IL-1β、TNF-α的mRNA表达量及剪切型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酶3和Bax蛋白水平显著降低(P<0.01)。结论严重烧伤大鼠早期心肌组织微小RNA-34a表达升高,导致SIRT1表达降低,IL-1β、TNF-α及剪切型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酶3、Bax表达升高,心肌损伤明显。SIRT1活化后,可通过降低IL-1β、TNF-α及剪切型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酶3、Bax的表达,减轻大鼠严重烧伤早期诱发的心肌损伤。

亮氨酸拉链肿瘤抑制基因1和细胞周期蛋白依赖性激酶1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中表达水平及其与临床疗效的关系

目的 分析亮氨酸拉链肿瘤抑制基因1(LZTS1)和细胞周期蛋白依赖性激酶1(CDK1)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肿瘤组织和癌旁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及其与吉西他COVID-19 infected mothers滨联合顺铂治疗NSCLC患者临床疗效的关系。方法 62例NSCLC患者均给予1 000 mg·m~(-2)吉西他滨,静脉滴注30 min,每周给药1次,连续给药3周,停药1周+75 mg·m~(-2)顺铂,静脉滴注第1~3天。所有患者均治疗4个周期,每个周期4周。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和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肿瘤组织和癌旁组织中LZTS1和CDK1 mRNA及蛋白的表达情况,并分析LZTS1和CDK1蛋白表达水平与临床疗效的相关性。结果 治疗后,NSCLC患者的客观缓解率(ORR)为37.10%(23例/62例)。NSCLC肿瘤selleckchem CX-5461组织和癌旁组织中LZTS1阳性率分别为19.35%(12例/62例)和90.3Compound C分子量2%(56例/62例),CDK1蛋白阳性率分别为75.81%(47例/62例)和14.52%(9例/62例),LZTS1 mRNA表达水平分别为0.39±0.11和1.12±0.21,CDK1 mRNA表达水平分别为2.28±0.35和1.06±0.1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在62例NSCLC患者中,LZTS1阴性表达患者和阳性表达患者的ORR分别为28.00%(14例/50例)和75.00%(9例/12例),CDK1阴性表达患者和阳性表达患者的ORR分别为86.67%(13例/15例)和21.28%(10例/47例),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NSCLC患者肿瘤组织中LZTS1低表达,CDK1高表达,且CDK1和LZTS1表达水平与NSCLC临床疗效具有重要关系。

蛋清蛋白协同热诱导对面筋蛋白凝胶特性的影响及应用

小麦面条是我国乃至亚洲其他一些国家最常见的主食之一,但传统的小麦面条弹性不足且易老化,同时缺乏赖氨酸。因此,提升小麦面条的食用品质和营养品质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小麦面筋蛋白为研究对象,探究蛋清粉协同热诱导处理对小麦面筋蛋白凝胶性质、体外消化特性的影响及机制;在此基础上,以小麦面条为研究对象,研究蛋清粉添加量对小麦面条食用品质及营养品质的影响,揭示蛋清粉添加量与其食用品质及营养品质的量效关系,为蛋清粉在非发酵型面制品上的应用提供理论支撑。主要研究内容和结论如下:(1)研究蛋清粉添加量对热诱导小麦面筋蛋白凝胶特性及分子结构的影响,揭示热诱导条件下,蛋清蛋白与小麦面筋蛋白的分子作用机制。结果表明,蛋清粉的添加显著提高了热诱导面筋蛋白的凝胶特性(P<0.05)和凝胶持水性,且随着面筋蛋白/蛋清粉质量比从10:1增加到10:4时,面筋蛋白–蛋清蛋白的凝胶强度从950 g显著增加至3618g,T_(21)、T_(22)和T_(23)也均呈现出先快速降低后趋于平缓的趋势(P<0.05);且面筋蛋白–蛋清蛋白复合凝胶的凝胶强度与其二硫键(S-S键)含量和β-折叠含量呈显著正相关,而与表面疏水性(H_0)、β-转角和谷蛋白大聚体(GMP)粒度呈显著负相关。此外,相互作用研究结果表明,蛋清蛋白与醇溶蛋白或谷蛋白经热诱导后,可提取ω-醇溶蛋白、α-醇溶蛋白、γ-醇溶蛋白、低分子量谷蛋白亚基(LMW-GS)和高分子量谷蛋白亚基(HMW-GS)的含量均随着蛋清粉添加量的增加显著降低(P<0.05),表明醇溶蛋白和谷蛋白均会与蛋清蛋白发生结合,aromatic amino acid biosynthesis且蛋清蛋白与醇溶蛋白的结合主要为S-S键,与谷蛋白的结合主要为疏水相互作用力和S-S键。(2)研究热诱导时间对面筋蛋白─蛋清蛋白凝胶消化特性及空间构象的影响,并从分子水平揭示不同热诱导时间下蛋清蛋白与小麦面筋蛋白的相互作用机制。结果表明,面筋蛋白–蛋清蛋白凝胶的消化水解率随加热时间(0~30 min)的延长呈现先增加后降低的变化趋势,而随着面筋蛋白/蛋清粉质量比(10:1~10:4)的增加呈现出先快速增加后趋于平缓的变化趋势。此外,相互作用和空间结构分析结果表明,加热时间大于10 min时,面筋蛋白–蛋清蛋白凝胶的H_0显著降低(P<0.05),游离巯基含量显著降低(P<0.05),S-S键含量显著增加(P<0.05),同时,β-折叠显著增加(P<0.05),β-转角显著减少(P<0.05),表明随着加热时间的延长(10~30 min),面筋蛋白结构变得更为致密,从而抑制蛋白酶的水解。从微观结构可以看出,疏松的面筋结构有利于蛋白酶发生作用,进而提高蛋白质的消化水解率,但加热时间的增长会促进蛋白间的聚集,增加网络结构的密度,不利于蛋白质的消化水解。(3)研究蛋清粉添加量对面条食用品质(筋道、弹性和硬度)和营养品质的影响,构建蛋清粉添加量与其食用品质及营养品质的相Naporafenib小鼠关性。结果表明,当蛋清粉添加量小于3%时,面带的拉断力呈现增加的趋势,大于3%时则出现降低的趋势;而面带的粘附特性则随着添加量的增加显著SB431542化学结构增加(P<0.05)。此外,蛋清粉的添加能够显著提高熟面条的筋道、弹性和硬度(P<0.05),其中筋道从228.19 g·mm显著增加至739.65 g·mm,弹性从23.57 g/mm显著增加至32.43 g/mm,硬度从179.29 g显著增加至338.60 g;且面条的筋道、弹性和硬度与热诱导面筋蛋白–蛋清蛋白凝胶的S-S键含量呈显著正相关,而与H_0和β-转角呈显著负相关(P<0.05);相互作用研究结果表明,清蛋白和球蛋白未与蛋清蛋白发生结合,而醇溶蛋白和谷蛋白会与蛋清蛋白发生结合。此外,蛋清粉的添加能够显著提高煮后面条的营养品质,且随着蛋清粉添加量从1%到5%,熟面条的氨基酸含量显著增加,尤其是Lys从6.90 mg/g蛋白质显著增加至17.90 mg/g蛋白质(P<0.05),达到成年人日常对Lys的需求量。

肠外营养联合肠内营养对肺癌术后化疗患者营养状况及免疫功能的影响

目的 探讨肠外营养联确认细节合肠内营养对肺癌术后化疗患者营养状况及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取我院收治的110例肺癌术后化疗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55例)和观察组(55例)。对照组给予肠内营养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肠外营养治疗,2组患者均治疗14 d。比较2组患者治疗前、治疗14 d后的营养指标、免疫球蛋白水平、T淋巴细胞水平,并记录2组患者手术切口愈合时间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与治疗前相比,治疗14 d后2组患者血清总蛋白(TP)水平及观察组血清白蛋白购买Elexacaftor(ALB)、前白蛋白(PA)、免疫球蛋白G(IgG)、Cbone biopsyD3~+、CD4~+、CD4~+/CD8~+、CD56~+水平均升高(P<0.05),且观察组均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期间,观察组手术切口愈合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2组患者切口感染、切口出血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肠外营养联合肠内营养治疗能够有效改善肺癌术后化疗患者的营养状况,进一步提高患者免疫功能,提升患者术后恢复效果,安全性良好。

婴幼儿重症肺炎血清中基质金属蛋白酶9与基质金属蛋白酶抑制物1的表达及意义

目的探讨婴幼儿重症肺炎急性期外周血中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及其基质金属蛋白酶抑制因子1(TIMP-1)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15年10月至2016年5月于郑州大学第三附属医院儿童重症监护病房住院的婴幼儿重症肺炎20例(重症肺炎组)和同期在本院呼吸病区住院的婴幼儿轻症肺炎25例(轻症肺炎组),依据病原学分为病毒性肺炎组(24例)和非病毒性肺炎组(21例),20例同期健康体检儿童为对照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外周血中MMP-9和TIMP-1水平,并行潮气肺功能检查。结果所有肺炎患儿血清MMP-9、TIMP-1和MMP-9/TIMP-1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重症肺炎组高于轻症肺炎组,病毒性肺炎组高于非病毒性肺炎组(均P<0.05);重症肺炎组和轻症肺炎组患儿恢复期肺功能达峰时间比(TPTEF/TE)和达峰容积比(VPTEF/VE)均明显低于对照组,重症肺炎组明显低于轻症肺炎组,病毒性肺炎组低于非病毒性肺炎组(均P<0.05);但患儿潮气量(VT/kg)的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medical residency义。外周血清中MMP-9水平及MMP-9/TIMP-1比值与肺功能TPTEF/TE、VPTEF/VE均呈selleck Talazoparib负相关(r_1=-0.459、-0.376;r_2=-0.413、-0.327;均P<0.05)。结论急性期血清中MMP-9及MMP-9/TIMP-1与婴幼儿肺炎严重程度和恢复期肺功能损伤有关,在病毒性肺炎中表现的尤为突出,可作为判断预后的监Etoposide测指标。

COPD患者并发感染性肺炎的影响因素

目的 探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并发感染性肺炎的影响因素。方法 选取2019年5月至2020年7月本院收治的COPD患者236例,根据medicinal leech并发感染性肺炎情况分为并发感染性肺炎组52例,对照组(无感染性肺炎)184例。收集两组患者的人口学资料,统计并发基础疾病情况、使用呼吸机情况、抗菌药物使用种类、长期吸入糖皮质激素情况、卧床情况,对患者COPD严重程度进行分级;采集COPD并发感染性肺炎患者的痰液标本进行细菌分离、培养、鉴定;分析影响因素。结果 52例并发感染性肺炎患者共检出病原菌40株,其中革兰氏阴性菌24株(60.00%),革兰氏阳性菌12株(30.00%),真菌4株(10.00%)。并发感染性肺炎组患者中糖尿病比例、机械通气比例、COPD分级、抗菌药物使用种类>2种比例、长期吸入糖皮质激素比例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体质量指数≥25 kg/m~2、吸烟史、高血压、低蛋白血症、长期卧床的患者比例在两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糖尿病、机械通气、COPD分级、抗菌药物使用种类>2种、长期吸入糖皮质激素是COPCX-5461体内实验剂量D患者并发感染性肺炎的独立危险因素(均P<0.01)。结论 COPD患者并发感染性肺炎的病原菌以革兰氏阴性菌为主,应加强对合并糖尿病、机械通气、重度/极重度COPD、抗菌药物使用种类>2种、长期吸入糖皮质激素患者感确认细节染性肺炎的防治。

基质金属蛋白酶-2;3基因多态性与矽肺易感性

目的探讨基质金属蛋白酶(MMP)-2(-735)、MMP-3(-1171)位点基因多态性与矽肺易感性的关系。方法用病例对照研究方法,选择已确诊的113例Ⅰ期矽肺患者为病例组,以同一性别、民族、接触相同性质粉尘,年龄、累积接尘工龄相近的非矽肺接尘工人115例作为对照。应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法检测MMP-2和-3 2个基因位点的基因型并进行分析。结果两组研究对象的年龄、累积接尘工龄、吸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病例组MMP-2C-735T位点的C/C、C/TPR-171体外和T/T基因型分布频率分别为57.5%(65/113)、31.0%(35/113)、11.5%(13/113),与对照组[69.6%(80/115)、26.9%(31/115)和3.5%(4/115)]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6.542,P<0.05);病例组和对照组T等位基因分布频率分别为27.0%和17.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6.704,P<0.05),携带T等位基因患矽肺病的风险增加1.811倍(OR=1.811,95%CI:1.151~2.847);病例组MMP-3A-1171A位点的6A/6A、5A/6A和5A/5A基因型分点击此处布频率67.2%(76genetic absence epilepsy/113)、24.8%(28/113)、8.0%(9/113),与对照组(59.1%(68/115)、37.4%(43/115)和3.5%(4/115))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5.519,P>0.05)。结论 MMP-2C-735T位点的多态性与矽肺的发病有关联,携带T等位基因的接尘者会增加患矽肺的危险性,未发现MMP-3A-1171 A位点多态性与矽肺的发生发展有关联。

我国坚持新冠疫情防控“动态清零”不动摇的原因与成效

【目的】探讨新型冠状病毒(简称:新冠)原始株和变异株潜伏期构成及其Omicron变异株失去超长潜伏期特征、我国坚持实施外防输入、内防反弹,“动态清零”总方针的原因和成效,并分析某些发达国家新冠防控策略代价。【方法】根据世界卫生组织以及国内外主要媒体公布的新冠疫情数据以及中国香港地区第5波疫情,分析推测我国3年“动态清零”的原因和成效,并根据Delta株传播率推测新冠原始株潜伏期点击此处≤4 d 、≤7 d 及≥ 8 d的构成情况,以及江苏扬州市疫情部分病例和北京小金阁服装店关联传播链疫情病例统计的Delta变异株和Omicron变异株潜伏期构成情况,分析广西北海市和崇左市2022年7月Omicron变异株疫情处置中社会面清零的方法与效果。【结果】全球新冠病例累计超6亿,死亡人数超过600万,病死率为1.24%;香港第5波疫情有1/6的人感染,每万人死亡15人;按香港第5波疫情的Omicron变异株1/6的人感染和0.76%死亡率计算,每年一波疫情,中国实medicines reconciliation施“动态清零”3年就避免6.99亿人感染和避免626万人死亡。随着传染性增强及病毒的变异,新冠变异株超长潜伏期selleck HPLC已观察不到,我国对输入有关的本土局部暴发疫情物理围堵隔离措施更为成熟,社会面“动态清零”更快、需时更短。【结论】我国外防输入、内防反弹总策略和“动态清零”总方针维护了人民的健康和生命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