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 探讨老年高血压患者脂质代谢异常与失眠的具体关联。方法 选取自2018年12月至2019年12月石家庄市人民医院收治的100例原发性高血压伴失眠的患者设为失眠组,另选取同期收治的100例高血压不伴有失眠的患者设为非失眠组。比较两组患者的血脂水平[甘油三脂(TG)、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评分;应用多元回归法分析血脂水平与睡眠质量的关系;采用Spearman检验和Pearson检验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失眠组患者的TC、TG、LDL-C水平高于非失眠组,HDL-C水平低于非失眠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失眠组患者的入睡时间、睡眠时间、睡眠效率等7个项目评分及PSQI量表总分均高于非失眠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pearman检验结果显示,Q-VD-Oph体内实验剂量失眠与TC、TG、LDL-C水平呈正相关(r=0.720、0.616、0.685,P<0.05),与HDL-C水平呈负相关(r=-0.661,P<0.05)。Pearson检验结果显示,PSQI量表总分与TC、TG、LDL-C水biopsy naïve平呈正相关(r=0.556、0.568、0.660,P<0.05),与HDL-C水平呈负相关(r=-0.571,P<0.05)。多元回归分析显示,血脂水平与睡眠质量显selleck SCH727965著相关(P<0.05),睡眠质量为血脂水平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 老年高血压患者脂质代谢异常与失眠关系密切,患者睡眠质量为血脂水平的影响因素。
槐杞黄颗粒联合枯草杆菌二联活菌治疗小儿功能性便秘的临床研究
目的 探讨槐杞黄颗粒与枯草杆菌二联活菌治疗小儿功能性便秘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2021年1月—2022年1月在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诊治的96例功能性便秘患儿,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各48例。对照组口服枯草杆菌二联活菌颗粒,1袋/次,2次/d。在对照组的基础上,治疗组口服槐杞黄颗粒,1袋/次,2次/d。两组用药7 d。观察两组患儿临床疗效,比较治疗前后两组患儿症状缓解时症状改善时间,血清胃泌素(GAS)、胃动素(MLT)、胃肠激素P物质(SP)指标、白细胞介素-6(IL-6)、γ干扰素(IFN-γ)、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C反应蛋白(CRP)水平,及不良反应。结果治疗后,对照组和治疗组临床有效率分别为79.17%和97.92%,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症状改善时间均明Fer-1浓度显短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患儿GAS、MLT、SP指标均明显高于治疗前,而IL-6、IFN-γ、TNF-α和CRP水平均明显低于治疗前PF-02341066体内实验剂量,cancer immune escape且治疗组患儿这些指标水平明显好于对照组(P<0.05)。治疗期间,治疗组不良反应发生率(6.25%)明显低于对照组(14.58%,P<0.05)。结论 枯草杆菌二联活菌联合槐杞黄颗粒治疗儿童功能性便秘症状改善明显,能有效调节胃肠道功能,促使炎性反应降低。
芪参益气滴丸治疗糖尿病合并冠心病心绞痛的网络药理学研究
目的 基于网络药理学探讨芪参益气滴丸治疗糖尿病合并冠心病心绞痛的作用机制。方法 采用中药系统药理学数据库分析平台(TCMSP)检索芪参益气滴丸的活性成分及靶点,在DisGeNET数据库检索“糖尿病”“冠心病”“心绞痛”靶点,对冠心病和心绞痛靶点合并去重后与糖尿病靶点取交集,获得疾病靶点。对药物成分与疾病的靶点取交集,得Photorhabdus asymbiotica到芪参益气滴丸治疗糖尿病合LY294002价格并冠心病心绞痛的作用靶点。通过STRING平台获取蛋白基因互作数据,利用Cytoscape软件构建蛋白互作网络,采用DAVID数据库对作用靶点进行基因本体(GO)功能、京都基因和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通路富集分析。结果 芪参益气滴丸有110个活性成分和255个作用靶点,其中,102个selleck产品活性成分作用于106个靶点的20条信号通路治疗糖尿病合并冠心病心绞痛。生物功能和通路富集结果提示芪参益气滴丸可以调控RNA聚合酶Ⅱ启动子转录、凋亡过程、细胞增殖、炎症反应、缺氧反应、基因表达、血管新生等生物过程,作用于磷脂酰肌醇3-激酶(PI3K)-蛋白激酶B(Akt)、低氧诱导因子-1(HIF-1)、叉头状转录因子O(FoxO)、Toll样受体、腺苷酸活化蛋白激酶(MAPK)、核转录因子-κB(NF-κB)、Janus激酶(JAK)-信号转导及转录激活因子(STAT)、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细胞凋亡、p53等多条信号通路。结论 芪参益气滴丸可能通过促进血管再生、降低细胞凋亡、抑制炎症反应和减轻氧化应激改善糖尿病合并冠心病心绞痛症状。
非小细胞肺癌合并COPD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分析
目的 探讨非小selleck diABZI STING agonist细胞肺癌合并慢性阻塞性肺疾病(www.selleck.cn/products/CisplatinCOPD)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情况。方法 选取2017年4月至2018年5月本院收治的非小细胞肺癌合并COPD患者85例为合并COPD组,另选取同期在本院就诊的单纯非小细胞肺癌患者84例为对照组。收集两组患者人口学特征,同时收集合并糖尿病、高血压、心脏病、结核情况,记录病理类型。根据1秒率(FEV1/FVC)检测结果评估气道阻塞严重程度;进行生活质量评分和为期2年的随访,记录生存时间。结果 合并COPD组中男性比例、年龄、有吸烟史比例、合并糖尿病比例、合并高血压比例、合并结核比例、气道阻塞wound disinfection严重程度、肺鳞癌比例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合并心脏病比例在两组患者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合并COPD组患者生存时间、QOL评分以及角色功能、身体功能、认知功能、社会功能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情感功能评分在两组患者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非小细胞肺癌合并COPD患者气道阻塞加重,生存时间和生活质量明显降低。
ALP和CA125及AKP与肺癌根治术后转移的相关性
目的 探讨骨特异性碱性磷酸酶(ALP)、血清糖类抗原125(CA125)及碱性磷酸酶(AKP)与肺癌根治Apoptosis抑制剂术后转移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2019年Prebiotic amino acids1月至2020年5月在本院接受肺癌根治术的260例患者进行分析,依据是否发生术后转移分为转移组66例和未转移组194例。所有患者术前、术后均接受ALP、CA125及AKP检测,同时接受为期1年的随访,观察转移情况。采用ROC曲线、Person相关系数分析各指标的诊断价值、与肺癌根治术后转移的相关性。结果 66例转移组患者中,发生骨转移47例(71.21%),肝转移10例(15.15%),肾转移9例(13.64%)。转移组患者术前和术后ALP、CA125、AKP水平均显著高于未转移组,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血清ALP、CA125、AKP指标的ROC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802、0.728、0.782,经约登指数分析得到最佳临界值分别为100.50 U/L、80.89 U/ml、125.38 U/L,联合检测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均较高。Person相关分析显示,ALP、CA125、AKP水平与此网站肺癌根治术后转移均呈正相关(均P<0.05)。结论 ALP、CA125及AKP与肺癌根治术后转移呈正相关,联合检测对预测肺癌术后转移有较高价值。
肿瘤标志物Flap核酸内切酶1和豆蛋白酶的信号放大检测研究
肿瘤标志物的检测对于疾病的早期诊断和疗效评估至关重要,但是肿瘤标志物在生物样本中通常以极低的丰度存在,因此亟需开发简单有效、快速灵敏的肿瘤标志物检测方法。等温扩增技术具有扩增效率高和反应条件温和的优点,广泛应用于检测各种肿瘤标志物。本论文以Flap核酸内切酶1(FEAnterior mediastinal lesionN1)和豆蛋白酶(LGMN)为研究模型构建了两种基于等温信号放大方法灵敏检测肿瘤标志物分子的生物传感器。具体研究内容如下:(1)我们发展了一种基于连接反应介导的超支化滚环扩增方法用于无标记灵敏检测FEN1。结构特异性核酸内切酶FEN1参与真核生物的多种基因组维持途径,包括碱基切除修复、DNA复制和端粒的维持。FEN1的异常表达与多种人类疾病有关。FEN1已成为疾病诊断和治疗的潜在生物标志物。在本工作中,挂锁探针与辅助探针杂交形成具有5′分枝的环形DNA底物,用于识别FEN1。FEN1存在时,环形DNA底物的5′分枝结构被FEN1切割,产生带有5′磷酸的挂锁探针,随后通过Taq DNA连接酶连接形成环形探针。该探针可作为模板,在Vent(exo-)DNA聚合酶、Lorlatinib分子量引物1和2存在的情况下启动超支化滚环扩增反应。扩增生成的不同长度的双链DNA片段可被SYBR Green I染色,产生增强的荧光信号。由于FEN1诱导裂解的高特异性和超支化滚环扩增反应的高扩增效率,该方法具有良好的特异性和高的灵敏度,检测限为1.51×10~(-6) U/μL。该方法可以在等温条件下进行,无需涉及昂贵的特异性抗体、荧光标记探针、复杂的纳米材料的合成、高精度温度循环和额外的分离步骤。此外,该方法还可用于筛选FEN1抑制剂和定量检测人类癌细胞中的FEN1活性,在临床诊断和药物发现方面都有着重要的潜在应用价值。(2)我们发展了一种基于磁分离和循环酶修复扩增的荧光生物传感器用于超灵敏检测LGMN。LGMN参与蛋白质的分解代谢、抗原呈递等多种重要的生命过程。LGMN的异常表达与多种人类疾病有关,因此迫切需要开发灵敏检测LGMN的新方法应用于相关肿瘤疾病的早期诊断。在本工作中,LGMN存在时,底物(DNA-肽缀合物)被LGMN特异性切割从而使DNA核苷酸暴露,成为一种触发DNA。磁分离后,产生的触发DNA与模板杂交,启动循环酶修复扩增反应。扩增产生的触发Roxadustat核磁链与信号探针杂交,随后Endo IV诱导裂解信号探针,释放大量的Cy3荧光分子,通过荧光检测可以简单地定量分析LGMN活性。检测方法灵敏度的提高得益于LGMN蛋白酶裂解的高特异性、循环酶修复扩增的高效率和Endo IV诱导的信号探针循环裂解反应。该方法的检测灵敏度高,不需要复杂的热循环过程就可以进行。此外,该方法可在单细胞水平上灵敏地检测结肠癌细胞中的LGMN含量,可进一步应用于LGMN蛋白酶抑制剂的筛选,在临床诊断和生物医学研究领域具有巨大的应用潜力。
血浆D-二聚体、HBP表达与高血压脑出血术后颅内感染及预后的关系
目的 探讨血浆D-二聚体(DD)、肝素结合蛋白(HBP)表达与高血压脑出血(HICH)术后颅内感染及预后的关系。方法 选取2016年5月—2020年5月于我院治疗的HICH术后颅内感染病人(感染组)82例与未发生颅内感染病人(非感染组)120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感染组病人预后是否发生死亡分为不良预后组(20例)与非不良预后组(62例)。采用全自动血凝分析仪检测血浆DD水平,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血浆HBP水平;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HICH术后颅内感染病人不良预后的因素;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血浆DD、HBP对HICH颅内感染病人不良预后的预测价值。结果 感染组血浆DD、HBP水平均明显高于非感染组(P<0.05);不良预后组血浆DD、HBP水平均明显高于非不良预后组(P<0.05mediolateral episiotomy)。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血浆DD、HBP高表达均是影响HICH术后颅内感染病人不良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血浆DD评估HICH术后颅内感染病人不良预后更多的曲线下面积为0.660[95%CI(0.525,0.796),P<0.001],截断值为93.146 ng/mL,灵敏度为60.0%,特异度为67.7%;血浆HBP水平预测HICH术后颅内感染病人不良预后的曲线下面积为0.775[95%CI(GSKJ40.662,0.888),P<0.001],截断值为15.242 ng/mL,灵敏度为85.0%,特异度为61.3%;血浆DD、HBP联合评估HICH术后颅内感染病人不良预后的曲线下面积为0.790[95%CI(0.682,0.897),P<0.001],灵敏度为65.0%,特异度为82.3%。结论 HICH术后颅内感染病人血浆DD、HBP水平升高,且两者均对HICH术后颅内感染病人的不良预后有一定预测价值,且二者联合检测预测价值更高。
子宫内膜异位症相关性卵巢癌的临床特征及预后分析
目的 探究子宫内膜异位症(EMs)相关性卵巢癌(EAOC)的临床及预后特点。方法 收集2011年1月1日至2019年12年30日该医院治疗的114例上皮性卵巢癌患者,包括卵巢透明Middle ear pathologies细胞癌(CCOC)和卵巢子宫内膜样癌(ENOC)。根据是否合并EMs分为EAOC组47例和非EAOC(NEAOC)组67例。比较2组患者临床特征,分析生存情况。结果 EAOC组确诊年龄小于NEAOC组[(48.57±6.76)vs.(52.27±9.58),P=0.017)];EAOC组患者腹部不适发生率低于NEAOC组(6.4%vs.0,P=0.006);EAOC组患者手术≥2cm残留病灶比例高于NEAOCMK-1775价格组,而<2cm低于NEAOC组(0vs.6.0%,0vs.1.5%,P=0.03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EAOC组3年和5年存活率高于NEAOC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70.2%vs.52.2%,53.2%vs.32.8%,P=0.100、0.053)。Kaplan-Meier单因素生存分析结果提示月经异常(P=0.032、0.004)、病灶残留(均P<0.001)、化疗耐药(P=0.018、0.045)是影响EAOC患者总生存期(OS)和无病生存期(DFS)的预后因素。结论 发病较早、腹部不适发生率较低、残留病灶≥2 cm比例较高是EAOC较独特的临床特征,EAOC患者生存时购买diABZI STING agonist间较长,月经异常、病灶残留、化疗耐药可能是其预后影响因素。
胆囊息肉样病变相关危险因素分析
目的:探讨胆囊息肉样病变相关危险因素,为胆囊息肉样病变的综合防治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至2021年8月6 603例在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青浦分院健康体检中心进行健康体检的普通人群作为研究对象,经超声诊断后分为胆囊息肉样病变C59采购组和非胆囊息肉样病变组,分析2组在性别、年龄、体重指数(BMI)、高血压、高血糖、高脂血症和高尿酸血症方面的差异,同时比较收缩压(SBP)、舒张压(DBP)、血清尿酸(SUA)ITI immune tolerance induction、空腹血糖(FPG)、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Gefitinib试剂H-C)水平,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胆囊息肉样病变相关危险因素。结果:单因素分析发现2组在性别、年龄、BMI、高血压、高血糖、高脂血症和高尿酸血症方面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2组在SBP、DBP、SUA、FPG、TC、TG、LDL-C水平方面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性别(OR=3.272,95%CI:2.844~3.764)、年龄(OR=1.704,95%CI:1.485~1.956)、BMI (OR=1.209,95%CI:1.176~1.242)、高血压(OR=1.368,95%CI:1.131~1.654)、高血糖(OR=1.548,95%CI:1.075~2.230)为胆囊息肉样病变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性别、年龄、BMI、高血压、高血糖为胆囊息肉样病变的独立危险因素,可以通过对BMI、高血压和高血糖进行早期干预来降低胆囊息肉样病变的发生率。
基于代谢组学技术筛选与血压升高相关的差异性代谢物
目的 探讨与自发性高血压大鼠(spontaneously hypertensive rats, SHR)血压升高相关的潜在差异性代谢物及代谢通路。方法 采用非靶向merit medical endotek代谢组学技术,研究5、7、9周龄的SHR与正常组血清代谢物的变化并筛选出不同周龄中共同存在的代谢物,结合SIMCA-P软件进行代谢组学数据与血压的相关性分析,发现其对血压升高的影响,利用MetaboAnalyst平台对相关代谢物进行通路分析,发现与血压变化相关的通路。结果 经数据库查询鉴定出10个同时存在于不同周龄的差异性此网站代谢物,分别是:胆碱、花生四烯酸、二十二碳PLX3397细胞培养六烯酸、血栓烷B_2、尿酸、16-羟基十六烷酸、十二烷二酸、胆酸、12(13)-DiHOME、牛磺鹅去氧胆酸。7周时血栓烷B_2与血压正相关,二十二碳六烯酸、尿酸、十二烷二酸、胆酸、花生四烯酸与血压呈负相关;9周时十二烷二酸、二十二碳六烯酸、胆酸与血压呈正相关,血栓烷B_2、尿酸、花生四烯酸与血压呈负相关。花生四烯酸通路是高血压中血压升高的主要影响通路。结论 以花生四烯酸为主的脂质代谢通路是高血压发生发展的主要影响通路,从整体来看二十二碳六烯酸、胆汁酸发挥一定的降压作用,尿酸促进了血压的升高,而血栓烷B_2、花生四烯酸在血压升高过程中与血压的相关性尚不统一,但对血压的升高有重要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