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探讨胆囊息肉样病变相关危险因素,为胆囊息肉样病变的综合防治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至2021年8月6 603例在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青浦分院健康体检中心进行健康体检的普通人群作为研究对象,经超声诊断后分为胆囊息肉样病变C59采购组和非胆囊息肉样病变组,分析2组在性别、年龄、体重指数(BMI)、高血压、高血糖、高脂血症和高尿酸血症方面的差异,同时比较收缩压(SBP)、舒张压(DBP)、血清尿酸(SUA)ITI immune tolerance induction、空腹血糖(FPG)、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Gefitinib试剂H-C)水平,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胆囊息肉样病变相关危险因素。结果:单因素分析发现2组在性别、年龄、BMI、高血压、高血糖、高脂血症和高尿酸血症方面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2组在SBP、DBP、SUA、FPG、TC、TG、LDL-C水平方面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性别(OR=3.272,95%CI:2.844~3.764)、年龄(OR=1.704,95%CI:1.485~1.956)、BMI (OR=1.209,95%CI:1.176~1.242)、高血压(OR=1.368,95%CI:1.131~1.654)、高血糖(OR=1.548,95%CI:1.075~2.230)为胆囊息肉样病变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性别、年龄、BMI、高血压、高血糖为胆囊息肉样病变的独立危险因素,可以通过对BMI、高血压和高血糖进行早期干预来降低胆囊息肉样病变的发生率。
基于代谢组学技术筛选与血压升高相关的差异性代谢物
目的 探讨与自发性高血压大鼠(spontaneously hypertensive rats, SHR)血压升高相关的潜在差异性代谢物及代谢通路。方法 采用非靶向merit medical endotek代谢组学技术,研究5、7、9周龄的SHR与正常组血清代谢物的变化并筛选出不同周龄中共同存在的代谢物,结合SIMCA-P软件进行代谢组学数据与血压的相关性分析,发现其对血压升高的影响,利用MetaboAnalyst平台对相关代谢物进行通路分析,发现与血压变化相关的通路。结果 经数据库查询鉴定出10个同时存在于不同周龄的差异性此网站代谢物,分别是:胆碱、花生四烯酸、二十二碳PLX3397细胞培养六烯酸、血栓烷B_2、尿酸、16-羟基十六烷酸、十二烷二酸、胆酸、12(13)-DiHOME、牛磺鹅去氧胆酸。7周时血栓烷B_2与血压正相关,二十二碳六烯酸、尿酸、十二烷二酸、胆酸、花生四烯酸与血压呈负相关;9周时十二烷二酸、二十二碳六烯酸、胆酸与血压呈正相关,血栓烷B_2、尿酸、花生四烯酸与血压呈负相关。花生四烯酸通路是高血压中血压升高的主要影响通路。结论 以花生四烯酸为主的脂质代谢通路是高血压发生发展的主要影响通路,从整体来看二十二碳六烯酸、胆汁酸发挥一定的降压作用,尿酸促进了血压的升高,而血栓烷B_2、花生四烯酸在血压升高过程中与血压的相关性尚不统一,但对血压的升高有重要影响。
结合生物信息学和分子对接技术探讨基于肝糖异生抑制策略治疗2型糖尿病的靶标蛋白标志物
目的 基于肝糖异生抑制策略筛选2型糖尿病(type2diabetesmellitus,T2DM)的标志性靶标蛋白。方法 从NCBI数据库下载人类肝组织基因芯片数据集,使用GEO2R在线分析工具筛选T2DM易感性基因;利用GeneCards和OMIM数据库检索糖异生相关靶点;整合数据获取T2DM-肝糖异生交MG132体外互靶点,并构建蛋白质间相互作用网络筛选标志性靶标蛋白;使用Metascape数据库对靶点进行基因本体论和通路富集分析;借助分子对接预测T2DM治疗药物与标志性靶标蛋Triterpenoids biosynthesis白之间的相互作用能力;最后联合二甲双胍对标志性靶标蛋白在自发性T2DMKKAy小鼠肝组织中的影响进行验证。结果 共识别出1 143个T2DM易感性基因和958个糖异生相关靶点,获得56个T2DM-肝糖异生交互靶点,并经网络分析筛选出2个标志性靶标蛋白PTPRC和VCAM1;交互靶点主要富集在葡萄糖分解代谢、典型糖酵解、葡萄糖-6-磷酸糖酵解等生物过程,通过糖酵解/糖异生、糖尿病并发症中的AGE-RAGE信号通路、内分泌抵抗等通路调节发挥作用;26个降糖药物均与标志性靶点同时具有较好的空间匹配、能量匹配以及不同程度的结合能力;T2DM模型组小鼠血糖较正常组显著增高,且在治疗后显著降低;T2DM模型组小鼠肝组织中PTPRC、VCAM1的蛋白表达水平均较正常对照组显著增高,并且均在二甲双胍治疗后显著降低。结论 本研究系统筛选并验证了肝组织中可能影响T2DM肝糖异生Captisol试剂的2个标志性靶标蛋白,揭示了T2DM中肝糖异生调控通路,为深入研究肝糖异生防治机制,寻找新的降糖药物作用靶点提供依据。
血清TIMP-1及IL-17水平对Hp阳性胃溃疡患者含铋剂四联疗法治疗效果的影响
目的分析血清基质金属蛋白酶抑制剂-1(TIMP-1)、白细胞介素-17(IL-17)水平对幽门螺杆菌(Hp)阳性胃溃疡患者含铋剂四联疗法治疗效果的影响。方法抽取2019年1月至2020年2月于河南省中医院就诊的110例Hp阳性胃溃疡患者, 均接受相同的含铋剂四联疗法方案, 共治疗14 d。治疗前均检测患者血清TIMP-1、IL-17水平等实验室指标。全部患者均于治疗结束当天评估治疗效果, 并分为有效组和无效组。询问、记录并比较两组基线资料, 分析治疗前血清TIMP-1、IL-17水平对Hp阳性胃溃疡患者含铋剂四联疗法治疗效果的影响Erdafitinib生产商。结果治疗结束后, 110例Hp阳性胃溃疡患者中有16例治疗无效, 无效率为14.55%(16/110);治疗无效组的血清TIMP-1、IL-17水平高于治疗有效组(P0.05);组间其他资料比较, 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 治疗前血清TIMP-1和IL-17水平高是Hp阳性胃溃疡患者含铋剂四联疗法治疗无效的风险因子(OR1, P0.05)。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结果显示, Hp阳性胃溃疡患者治疗前1 d血清TIMP-1、IL-17水平预测预后不良风险的曲线下面积均0.7, 预测价值较理想, 且联合预测的价www.selleck.cn/products/Etopophos值最好。结论 Hp阳性胃Dionysia diapensifolia Bioss溃疡患者血清TIMP-1、IL-17水平高能够对患者含铋剂四联疗法的治疗效果产生不良影响。
心病科老年患者治疗期间心源性猝死的临床危险因素探究
目的点击此处 探究影响心病科老年患者治疗期间发生心源性猝死的危险因素,为临床针对性干预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9年10月至2021年10月济南市中西医结合医院发生心源性猝死的36例心病科老年患者的临床资料,将其作为发生心源性猝死组,回顾性分析同期未发生心源性猝死的40例心病科老年患者的临床资料,将其作为未发生心源性猝死组。对两组患者一般资料进行单因素分析,并将单因素分析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指标纳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模型中,筛选出影响心病科老年患者治疗期间发生心源性猝死的危险因素。结果 发生心源性猝死组中合并冠心病、高血压心脏病、风湿性心脏病、扩张型心脏病、情绪激动起伏、用力排便过猛、长期吸烟、酒精依赖、剧烈运动的患者占比均显著高于未发生心源性猝死组,且经多因素Logistic分析得出,上述因素均是心病科老年患者治疗期间发生心源性猝死的独立危险因素(OR=3.698、5.865、4.870、4.023、3.284、5.217、6.228、6.862、5.2Live Cell Imaging49,均P<0.05)。结论 心病科老年患者的过度吸烟饮酒、剧烈运动、情绪激动、排便用力过猛等因素均会增加心源性猝死的风险,需正确指导监测并制定有效的干预措施来提Fulvestrant高患者治疗的安全性和治疗质量,降低老年患者心源性猝死发病率。
胃瘫方烫熨结合脐灸促进胃部肿瘤术后胃瘫恢复的效果观察
目的 观察自拟胃瘫方烫熨结合隔药脐灸法治疗胃部肿瘤术后胃肌轻瘫的临床效果。方法 纳入我院符合标准的102例胃部肿瘤术后胃瘫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分组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各51例。对照组采取常规基础疗法,观察组增加胃瘫方烫熨结合隔药脐灸法方案干预。对比两组患者促胃液素水平Ferrostatin-1说明书、胃瘫主要症状指数量表得分及临床疗效的差异。结果(1)两组胃PLX4032 IC50瘫患者治疗前的促胃液素水平及胃液引流量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上述指标均有改善(P<0.05),但观察组患者促胃液素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胃液引流量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2)治疗前两组患者胃排空时间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胃排空时间均明显缩短(P<0.05),且观察组胃排空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胃管拔除时间与术后首次进食时间均明显早于对照组(P<0.05);(3)观察组患者临床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自拟胃瘫方烫熨结合隔药脐灸法可改善胃部肿瘤术后胃瘫综合征患者的胃瘫恢复效果,促进促胃液素分泌,提高临genetic purity床疗效。
基于网络药理学探讨芪胶升白胶囊治疗白细胞减少症的作用机制及临床疗效分析
运用网络药理学结合分子对接技术探讨芪胶升白胶囊治疗白细胞减少症的作用机制。通过中药系统药理学数据库与分析平台数据库(TCMSP)和Swiss TargetPrediction数据库综合相关文献报道获得芪胶升白Non-specific immunity胶囊功能靶标,在GeneCards数据库中获取白细胞减少症的治疗靶点,并对两者取交集CX-5461靶点后,在DAVID数据库中进行基因本体论(GO)功能和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通路富集分析。收集我院住院期间使用芪胶升白胶囊的白细胞减少症患者,比较使用前、后白细胞水平变化。采用动物实验验证网络药理学预测芪胶升白胶囊治疗白细胞减少症的核心靶点。芪胶升白胶BI 10773半抑制浓度囊与白细胞减少症交集靶点有124个,GO富集分析主要在基因表达调控、凋亡过程、细胞增殖等方面,KEGG富集分析主要在PI3K-Akt信号、细胞衰老、TNF信号通路、细胞凋亡、IL-17信号通路、NF-kappa B信号通路等方面。通过“药物-活性成分-靶点-通路-疾病”网络图分析发现,槲皮素、木犀草素、金雀异黄素、山柰酚、β-谷甾醇、非瑟酮、甘草素、8-异戊烯-山奈酚、花萼素、β-胡萝卜素作为芪胶升白胶囊的核心活性成分,可作用于PTGS2、RXRA、PIK3CG、CDK2、TNF、IL6、AKT1、CASP3、MAPK1、BCL2关键靶点,发挥治疗白细胞减少症的作用。临床研究发现,芪胶升白胶囊可明显升高住院期间白细胞减少症患者的白细胞水平,有效率达60.00%。动物实验发现,芪胶升白胶囊可明显升高小鼠白细胞水平(P<0.05),降低外周血TNF-α、IL-6水平(P<0.05)。结果可知,芪胶升白胶囊中活性成分可作用于TNF-α、IL-6等关键靶点,参与免疫炎症等通路发挥治疗白细胞减少症的作用。
立体定向血肿穿刺抽吸术与立体定向神经内镜下血肿清除术治疗高血压基底节区脑出血的效果比较
目的 比较立体定向血肿穿刺抽吸术与立体定向神经内镜下血肿清除术治疗高血压基底节区脑出血的效果。方法选取2020年1月至12月我院收治的76例高血压基底节区脑出血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手术方式不同将其分为参照组(n=38)和研究组(n=38)。参照组开展立体定向血肿穿刺抽吸术,研究组开展立体定向神经内镜下血肿清除术。比较两组的治疗效果。结果 研究组的手术时间长于参照组,术中出血量多于参照组,血肿清除率高于参照组,术后Empagliflozin清醒时间早于参照组(P<0.05)。两组的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的日常生活能力优良率显著高于参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周,两组的白细胞介素-4(IL-4)、白细胞介素-6(IL-6)、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均降低,且研究组低于www.selleck.cn/products/ms-275参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周,两组的运动、睁眼、语言评分均升高,美国国立卫生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均降低,且研究组优于参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周,两组的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水平低于术前,神经营养因子-α(NTF-α)水ITI immune tolerance induction平高于术前(P<0.05);但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相比于立体定向血肿穿刺抽吸术,立体定向神经内镜下血肿清除术治疗高血压基底节区脑出血的血肿清除率更高,且术后康复效果更佳。
红芪有效成分抗肿瘤作用及机制研究进展
恶性肿瘤是全球范围人类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目前的治疗方法主要为化疗药物、更多手术、放疗或激素治疗的组合,其治疗过程存在多药耐药、癌细胞非选择性靶向、药物毒性等局限性。随着中医药的发展和应用,发现中药具有多角度、多机制协同、毒副作用小的特点,能有效抑制肿瘤增殖、分化和转移,可避免产生耐药性,是当前肿瘤治疗研究的焦点。红芪是甘肃道地药材之一,为补益类中药,具有抗炎、免疫调节、抗氧化、防治糖尿病并发症等广泛的药理作用,历代本草中多将红芪列入黄芪项下,作为黄芪使用,红芪在增强免疫力、清除自由基活性、抗肝纤维化方面要优于黄芪。研究发现,红芪有效成分抗肿瘤作用突出,对肝癌、膀胱癌、胃癌、乳腺癌、结肠癌等多种恶性肿瘤具有显著抑制作用,还可联合临床抗癌药物,降低化疗药的毒副作用,提高患者化疗过程的耐受性。在目前研究基础上,对红芪有效成分诱导细胞凋亡、阻滞细胞周期、抑制肿瘤细胞增殖、迁移与侵袭、antibiotic targets调控微小mRNA(miRNA)、诱导细胞自噬、增强免疫调节作用及联合临床化疗药减毒增效、增敏作用的机制进行总结归纳,系统阐释红芪有效成分抗selleck产品肿瘤作用机制,为红芪抗肿瘤作用机制的深入探讨和有效成分的进一步开发利用提供基础参考。
针灸联合功能康复锻炼对缺血性脑卒中偏瘫恢复期患者神经功能与脑动脉血流速度的影响
目的 探讨针灸联合功能康复锻炼对缺血性脑卒中偏瘫恢复期患者神经功能、脑动脉血流速度及血清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基质寻找更多金属蛋白酶-9(MMP-9)、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的影响。方法 选取广东省第二人民医院2019年9月至2021年4月收治的60例缺血性脑卒中偏瘫恢复期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30例)和试验组(30例)。两组患者均结合患者实际病情给予降颅内压、改善脑循环、营养脑神经、抗血小板药物等常规治疗,对照组患者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结合功能康复锻炼治疗,试验组患者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联合针灸治selleckchem MS-275疗,两组患者均连续治疗1个月。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改良Ashworth痉挛评定量表(MAS)、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FMA)、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定Barthel指数(BI)、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Genetic affinity分量表(CSS)评分,脑动脉血流速度及血清bFGF、VEGF、MMP-9、Hcy水平。结果 与治疗前比,治疗后两组患者膝伸肌、踝屈肌、肘屈肌、腕屈肌MAS,CSS评分,血清MMP-9、Hcy水平均降低,且试验组低于对照组;治疗后两组患者FMA、BI评分,血清bFGF、VEGF水平均升高,且试验组高于对照组;治疗后两组患者脑前动脉、中动脉及后动脉平均血流速度均加快,且试验组快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 缺血性脑卒中偏瘫恢复期患者采用针灸联合功能康复锻炼治疗可以通过调控血清bFGF、VEGF、MMP-9、Hcy水平,促进脑部血管生成,抑制神经细胞坏死,改善神经功能缺损症状,恢复脑部血流速度,控制病情进展,进而恢复患肢肌群力量和功能,提高患者日常活动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