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SFV的感染引起猪的急性、热性、出血性传染病,对生猪养殖业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目前ASFV疫苗的研究仍是停滞不前,其感染发生的具体机制和感染之后的特异性免疫反应亦没有解释清楚。有研究显示,ASFV减毒活疫苗可以产生强力的保护,与其激活T细胞免疫反应有关。但是该类疫苗应用的安全问题一直没有解决。然而,对于开发其他类型ASFV疫苗的关键是筛选到能够激活T细胞免疫反应的保护性抗原。至于筛选ASFV关键抗原,众多的研究均是基于ASFV蛋白免疫猪来筛选,可能得不到真正ASFV感染后而产生保护力的蛋白。因此,使用ASFV感染幸存猪筛选保护性抗原的方法更为科学。本研究中,我们首先对参与激活ASFV特异性T细胞免疫的关键蛋白进行筛选,结果显示p30、pp62、p72和CD2v蛋白都参与了ASFV感染幸存猪的T细胞免疫应答,其中p72蛋白的激活能力最强。随后,对p72蛋白的T细胞表位进行全面扫描,利用ASFV感染幸存猪的PBMC通过ELISPOT鉴定到三条高频阳性表位并构建猪白细selleck合成胞抗原(SLA)-四聚体来检测ASFV特异性T细胞。最后,利用SLA-四聚体和ELISA方法比较ASFV感染猪和幸存猪的特异性T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结果表明,ASFV特异性T细胞免疫反应在感染期间逐渐增强且在感染后期达到高峰,而幸存猪的特异性T细胞免疫反应降低;在ASFV特异性体液免疫反应中也观察到类似的趋势,但是幸存猪中的体液免疫反应达到高峰。综上所述,我们的研究为ASFV特异性免疫反应的研究和ASFV疫苗的开发提供了关键信息。COVID-19自暴发以来,迅速传播到世界各地,严重威胁到人类的生命健康。目前已有多款SARS-CoV-2疫苗临床使用,但是,SARS-CoV-2的突变体仍旧不断出现并给现有疫苗的保护力构成威胁。m RNA疫苗作为新型的疫苗形式,首次在对抗COVID-19中被批准临床使用。目前已经有两款m RNA疫苗上市,其三期临床数据报道其有效性超过90%,是目前有效性最高的疫苗,充分证明了m RNA疫苗平台的优势。但是以上两款m RNA疫苗均是以S蛋白为靶蛋白而开发,鉴于SARS-CoV和MERS-CoV疫苗有ADE现象的报道,而有研究显示受体结合域(RBD)作为抗原免疫可以产生更少的非中和抗体。因此,开发RBD为靶蛋白的疫苗更为安全。RBD蛋白其分子量较小、免疫性小,不容易激发免疫反应是其受限使用的问题之一。但是有很多研究显示,开发纳米颗粒抗原可以大大提高蛋白的抗原性。因此,为了增加RBD的抗原性,本研究选择纳米颗粒抗原展示RBD蛋白来开发SARS-CoBlood and Tissue ProductsV-2疫苗。在本研究中开发了编码SARS-CoV-2三聚化受体结合域(RBD)蛋白的m RNA疫苗(T-RBD)以及三聚化RBD融合铁蛋白形成自组装纳米颗粒的m RNA疫苗(TF-RBD)。在小鼠上进行免疫评价后,结果表明,TF-RBD与T-RBD相比,产生更加强劲和持久的体液免疫,以及Th1偏向的细胞免疫。再者,在SARS-CoV-2活病毒攻毒保护实验中,采用两剂此网站低剂量TF-RBD的免疫即可以给h ACE2基因转导小鼠提供保护。此外,TF-RBD的m RNA模板可以简单、快速地改造成SARS-CoV-2突变体疫苗。最后,将WT和两种突变体m RNA疫苗做成多价疫苗来免疫小鼠并体外评价交叉中和能力,结果显示TF-RBD多价疫苗产生广谱的中和抗体对抗WT、Alpha(B.1.1.7)和Beta(B.1.351)突变体假病毒。总的来说,基于编码自组装纳米颗粒三聚体RBD m RNA疫苗的设计策略为m RNA疫苗的研究提供了参考。
促甲状腺素受体抗体对Graves病患者治疗后促甲状腺激素水平长期抑制的影响
目的 探讨促甲状腺素受体抗体(TRAb)对Graves病患者抗甲状腺药物治疗后促甲状腺激素(TSH)水平长期抑制的影响。方法 90例Graves病患者根据TSH恢复正常水平的时间滞后于游离甲状腺素是否超过8周,分为长期组(>8周,28例)和短期组(≤8周,62例),比较两组一般资料及治疗前临床数据的差异。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TSH水平抑制时间延长的影响因素。治疗6个月后根据TSH水平是否仍低于正常参考值下限0.27μIU/mL,将患者分为抑制组(<0.27μIU/mL,13例)和非抑制组(≥0.27μIU/mL,77例),比较两组治疗前、Bioactive char治疗6个月后TRAb水平及TRAb下selleck合成降率差异。结果 短https://www.selleck.cn/products/Etopophos.html期组治疗前TRAb水平低于长期组(P<0.05),而两组治疗前TSH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治疗前TRAb高水平增加了TSH水平抑制时间延长的风险(P<0.05)。抑制组治疗前和治疗6个月后TRAb水平高于非抑制组(P<0.05),TRAb下降率低于非抑制组(P<0.05)。结论 抗甲状腺药物治疗Graves病TSH水平抑制时间的延长与TRAb治疗前及治疗后高水平有关。在抗甲状腺药物治疗过程中应关注TSH及TRAb水平变化,以了解患者对药物治疗的反应及对预后的评估。
布鲁氏菌分泌蛋白BPE005的亚细胞定位及与宿主细胞互作蛋白的筛选
【目的】分析布鲁氏菌分泌蛋白BPE005的蛋白结构及细胞定位,筛选宿主细胞内与其存在相互作用的靶蛋白,为后续研究BPE005的生物学功能奠定基础。【方法】通过生物信息学软件对BPE0005的蛋白结构进行初步分析;构建PDRRED2-C1-BPE005重组荧光定位载体,转染人胚肾上皮细胞293T,通过扫描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BPE005的细胞定位;构建PGBKT7-BPE005诱饵hereditary breast载体,验证诱饵载体是否有细胞毒性和自激活现象;以小鼠巨噬细胞RAW264.7 mRNA的cDNA文库为AD文库菌液,检测文库滴度,通过酵母双杂交系统筛选宿主细胞内与BPE005相互作用的靶蛋白。【结果】布鲁氏菌分泌蛋白BPE005属于疏水性蛋白,内含有大量的无规则卷曲、α-螺旋和延伸链。成功构建PDRRED2-C1-BPE005荧光定位载体和PGBKT7-BPE005诱饵蛋白载体,BPE005定位于宿主细胞核。PGBKT7-BPE005诱饵蛋白载体无酵母细胞毒性和自激活现象,AD文库菌液滴度>2×CH-223191价格10~7/mL,筛选出4个宿主细胞内与BPE0005存在相互作用的蛋白:RNA聚合酶Ⅱ多肽G、补体因子H、鸟苷酸环化酶2G及颗粒蛋白。经复筛、测序、BLAST比对、一对一验证后,最终筛选出1个在宿主细胞内与BPE005具有较强相互作用的靶蛋白(RNA聚合酶Ⅱ多肽G)。对该蛋白的作用网络分析表明,RNA聚合酶Ⅱ多肽G对宿主细胞内m寻找更多RNA的转录和合成具有重大影响。【结论】布鲁氏菌分泌蛋白BPE005定位于宿主细胞核,在宿主细胞内可与RNA聚合酶Ⅱ多肽G产生较强相互作用,对进一步阐明布鲁氏菌感染过程中关键效应分子的作用机制具有指导意义。
基于网络药理学探讨黄芪治疗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作用机制
目的 通过网络药理学的方式检索黄芪治疗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主要活性成分、作用靶点及通路,探索黄芪的潜在作用原理。方法 通过TCMSP数据库平台筛选出黄芪的活性成分,并检索出其作用靶点,利用Uniprot、NCBI等数据库将其进行校正、规范。借用GeneCards及OMIM等数据库,以“股骨头缺血性坏死”英文全称:Ischemic necrosis of the femoral head为关键词获得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疾病靶点,并将其进行规范整理。运用R语言系统将获得的黄芪高活性成分蛋白基因与INFH靶点基因进行韦恩分析,获取黄芪治疗INFH的交集靶点。借用Cytoscape3.7.2软件将黄芪与INFH的交集靶基因与黄芪高活性成分建立黄芪-活性成分-疾病-疾病靶点基因网络图,并利用插件计算相关网络特征值。将黄芪-疾病交集靶点基因导入到String数据库进行蛋白互作分析,构建蛋白(PPI)互作关系网络BYL719配制图,并通过KEGG通路富集分析及借用DAVID数据库将其进行GO功能富集分析预测其作用机制。结果 筛选出黄芪20个活性成分,得到不重复的对应靶基因197个,治疗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靶点69个。GO富集分析得到GO条目426项(P≤0.05),包括生物过程(BP)、细胞mediator subunit组分(CC)、分子功能(MF)分别有347、23、56项。KEGG通路富集分析共富集到78条信号通路(P≤0.05)。结论 黄芪中的有效成分常春藤皂苷元、异鼠李素、刺芒柄花素、毛蕊异黄酮、山柰酚、槲皮素等能作用于IL6、TNF、IL10、AKT1、TP53、ESRBI 10773生产商1、STAT1等靶点通过调控RNA聚合酶II启动子的转录正调控、基因表达的正向调节、蛋白质磷酸化的正向调控、药物反应、炎症反应、负调控凋亡过程等及通过膀胱癌、疟疾、癌症、乙型肝炎、HIF-1信号通路、PI3K-Akt信号通路、TNF信号通路等多条相关信号通路共同协作治疗INFH疾病的作用。
miR-24通过PI3K/AKT抑制脑梗死大鼠脑损伤的机制研究
目的 探究miR-24通过PI3K/AKT信号通路抑制脑梗死大鼠脑损伤的机制。方法 将大鼠分为对照组(n=10)、假手术组(n=10)、模型组(n=10)和试验组(n=10),采用大脑中动脉闭塞法建立大鼠脑梗死动物模型,假手术组大鼠进行手术同样操作,仅不进行中动脉闭塞,试验组大鼠在模型selleck LGK-974脑鼠脑室内立体定向注射miR-24 agomir。HE染色检测大鼠皮质区病理变化,TTC染色法检测各组大鼠的脑梗死面积,qPCR检测各组大鼠脑组织中miR-24表达水平,Western blot检测大鼠脑组织凋亡蛋白胱天蛋白酶3(caspase-3)、Bcl-2-Associated X的蛋白质(Bax)、B细胞淋巴瘤/白血病-2基因(Tibiocalcaneal arthrodesisBcl-2)表达情况,并检测PI3K/AKT信号通路关键分子磷脂酰肌醇激酶(PI3K)及(蛋白激酶B)AKT表达情况,同时分析其磷酸化修饰水平。结果 与对GSK1349572 IC50照组相比和假手术组相比,模型组大鼠的神经功能损害及病理评分升高,miR-24组神经损伤降低并且病理评分降低,模型组大鼠的脑梗死面积升高,miR-24组脑梗死面积降低。qPCR结果表明模型组miR24显著降低,试验组显著上升(P<0.05),Western blot结果表明与模型组大鼠的凋亡蛋白caspase-3和Bax表达显著上升(P<0.05),Bcl-2显著下降;而与模型组相比,试验组caspase-3和Bax表达显著降低,Bcl-2显著上升(P<0.05)。模型组PI3K/AKT信号通路关键分子PI3K,AKT及p-AKT均有降低趋势,而试验组PI3K、AKT及p-AKT均有上升趋势(P<0.05)。结论 miR-24可以抑制脑梗死大鼠脑损伤,其机制于PI3K/AKT信号通路的磷酸化相关。
单指数、双指数模型扩散加权成像在鉴别乳腺良恶性病变的应用研究
目的 探索单指数及双指数模型扩散加权成像在乳腺良恶性病变诊断效能的对比研究。方法 搜集经病理证实乳腺恶性肿瘤39例,良性病变42例,所有患者均接受单指数模型DWI检查和多b值双指数模型检查。通过GE AW4.4处理工作站计算出单指数模型及双指数模型参数。比较乳腺良性及恶性病变组别中单指数、双指数参数模型用于乳腺良恶性肿瘤的诊断效能。结果 恶性组平均表观扩https://www.selleck.cn/products/s-gsk1349572.html散系数ADC_(avg)、最大表观扩散系数ADC_(max)、灌注分数(f)值显著低于良性组(P<0.05),快速表观扩散系数ADC_(fast)值显著高于良性组(P<0.05)。最小表观扩散CL13900体外系数ADC_(min)、慢速表观扩散系数ADC_(slow)值无统计学意义(P>0.05)。ADC_(avg)、ADC_(max)、ADC_(fast)、f特征性ROC曲线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单、双指数模型中ADC_(avg)、ADC_(max)、ADC_(fast)、f值Fetal Biometry在乳腺良恶性病变鉴别中有应用价值。
基于生物信息技术探究骨碎补-金银花治疗糖尿病足的作用机制
目的:通过网络药理学及动物实验研究骨碎补-金银花治疗糖尿病足的作用机制。方法:通过TCMSP网站获取骨碎补-金银花的药物成分及作用靶点,将靶点通过uniprot统一基因名称;通过GeneCards查询糖尿病足的疾病靶点,利用venny 2.1获取交集靶点。将交集靶点导入STRING进行分析并使用Cytoscape构建PPIEmricasan网络图。将交集靶点导入Metascape分析GO富集和KEGG富集。并通过Cytoscape软件构建”成分-靶点-通路”网络图。依据Degree分别筛选PPI中前4位基因靶点,并通过动物实验验证骨碎补-金银花干预糖尿病足大鼠动物模型后血清personalized dental medicine中靶蛋白表达差异。结果:骨碎补-金银花32个有效成分调节148个疾病靶点治疗糖尿病足,其中甾醇、豆甾醇、木樨草素、山奈酚等是核心成分,JUN、TP53、蛋白激酶B(Akt1)、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APK)3是至关重要的靶点。基因功能注释分析结果显示,与氧化应激、膜筏、膜微区、质膜筏、激酶结合、蛋白激酶结合等相关。KEGG分析结果提示骨碎补-金银花主要参与MAPK、PI3K/Akt等信号通路。动物实验证实糖尿病足大鼠血清JUN、TP53、Akt1、MAPK3表达增加。结论:骨碎补-金银花主要通过调节MAPK、PI3K/Akt等信号通路的JUN、TGSK1120212 NMRP53、Akt1、MAPK3等疾病靶点,干预酶的活性、炎症反应等生物学过程进而治疗糖尿病足。
嵌合口蹄疫病毒VP1抗原基因的重组脑心肌炎病毒的构建及鉴定
将口蹄疫病毒(FMDV) VP1全长、VP1 B细胞表位(135~160、198~213aa)和T细LXH254 molecular weight胞表位(20Gefitinib-based PROTAC 3~40aa)组合为不同长度分别插入脑心肌炎病毒(EMCV),构建嵌合FMDV VP1重组EMCV。通过融合PCR及酶切的方法,将RNA biology外源片段插入EMCV L蛋白第5、6位aa之间,得到重组质粒pWSK-EMCV-FMDV VP1、pWSK-EMCV-FMDV VP1(TB)和pWSK-EMCV-FMDV VP1(2TB),将其转染至BSR T7/5细胞拯救重组病毒EMCV/RvBD_2W-VP1、EMCV/RvBD_2W-VP1 (TB)和EMCV/RvBD_2W-VP1 (2TB),并在BHK-21细胞传代分析重组病毒的生物学特性。结果显示,PCR扩增得到1 344 bp、909 bp和1 155 bp的外源基因融合片段,表明成功构建了3种重组质粒;3株重组病毒EMCV/RvBD_2W-VP1、EMCV/RvBD_2W-VP1 (TB)和EMCV/RvBD_2W-VP1 (2TB)在BHK-21细胞传至F5代,病毒滴度分别为1×10~(7.85)TCID_(50)/mL、1×10~(8.06)TCID_(50)/mL、1×10~(7.76)TCID_(50)/mL;通过RT-PCR、IFA等方法对F5代重组病毒进行鉴定,显示重组病毒EMCV/RvBD_2W-VP1 (TB)可以稳定遗传,且病毒复制水平与亲本病毒相一致,而其他2株重组病毒在传代过程中缺失。结果表明,本研究构建了3个重组EMCV质粒,转染细胞后携带FMDV VP1抗原表位的重组病毒稳定遗传,为后续以EMCV为骨架构建活载体疫苗奠定了理论基础。
他克莫司与环磷酰胺分别联合甲泼尼龙治疗狼疮性肾炎患者的效果比较
目的:比较他克莫司与环磷酰胺分别联合甲泼尼龙治疗狼疮性肾炎患者的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10月至2021年2月该院收治的105例狼疮性肾炎患者进行前瞻性研究,按照随机数字PD-0332991体内表法分为观察组53例和对照组52例。两组均采用常规治疗,在此基础上,对照组采用环磷酰胺联合甲泼尼龙治疗,观察组采用他克莫司联合甲泼尼龙治疗。治疗GSK J4研究购买6个月后,比较两组治疗效果,治疗前后T细胞亚群指标(CD3~+、CD4~+、CD8~+)水平、肾功能指标(血肌酐、血尿素氮、胱抑素C、24 h尿蛋白定量)水平,以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88.68%,高于对照组的69.2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CD3~+、CD4~+水平均高于治疗前,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两组CD8~+水平均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血肌酐、血尿素氮、胱抑素C水平和24 h尿蛋白定量均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genetic resource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3.77%,低于对照组的17.3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他克莫司联合甲泼尼龙治疗狼疮性肾炎患者可提高治疗总有效率,改善T细胞亚群指标和肾功能指标水平,效果优于环磷酰胺联合甲泼尼龙治疗。
抗-M抗体致胎儿新生儿溶血病的实验室检测分析
目的 研究抗-M抗体引起的胎儿新生儿溶血病(HDFN)的临床表现和血清学检测特点。方法 对2017—2021年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抗-M抗体引起的胎儿新生儿溶血病进行回顾性分析,比较致病抗体在HDFN患儿与同期孕妇不规则抗体的检出率,分析致病抗体引起的HDFNpooled immunogenicity临床特点、实验室血清学检测特点。结果 2017-2021年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孕妇产前抗体筛查检出不规则抗体(IgG、IgG+IgM)138例,18例为抗-M抗体,占总抗体检出率的13.04%。同期确诊的不规则抗体致HDFN 68例,5例为抗-M抗体,占总抗体检出率的7.35%。在血清学检测方面:1例ABO系统合并MNS系统致HDFN直抗试验阳性,余4例患儿直抗试验阴性;5例患儿放散试验均阳性。临床表现:4例患儿黄疸较高,1例患儿黄疸不明显(总胆红素61.1μmol/L)只表现贫血症状。1例患儿进行换血治疗,3例患儿输血治疗,均选择NN表型ABO同型的红细胞制品。结论 抗-M获悉更多抗体引起的HDFN发生在母亲有多次妊娠史的胎儿,此类HDFN较为隐匿,有些患更多儿溶血症状不明显,实验室检测常出现假阴性。建议加强孕妇的产前不规则抗体筛查、改进实验方法,避免抗-M抗体引起HDFN的漏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