踝肱指数和肱踝动脉脉搏波速度与血管舒张功能联合载脂蛋白B与载脂蛋白A-1比值对中青年冠心病血瘀证的预测价值研究

背景冠心病属中医“胸痹心痛”范畴,其证候分布以血瘀证最为多见,与老年人相比,中青年血瘀证的发生率更高。本研究在团队前期研究基础上进行拓展,首次运用动脉弹性和血管内皮功能检测联合载脂蛋白比值联合诊断中青年冠心病血瘀证,旨在为早期发现中青年冠心病血瘀证提供新思路,也可作为优化补充冠心病血瘀证的诊断标准提供参考。目的 探讨踝肱指数(ABI)、肱踝动脉脉搏波速度(baPWV)、血管舒张功能(FMD)联合载脂蛋白B与载脂蛋白A-1比值(apoB/apoA-1)与中青年冠心病血瘀证的关系及其预测价值。方法 选取2016年12月至2021年12月于中日友好医院中西医结合心脏内科住院治疗的中青年(<50岁)冠心病患者,并根据《冠心病血瘀证诊断标准》分为血瘀证组和非血瘀证组。收集患者首次冠状动脉造影前的ABI、baPWV、FMD和apoB/apoA-1等临床资料。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构建中青年冠心病患者血瘀证的预测模型,并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进行评价。结果 本研究共纳入中青年冠心病患者206例,其中血瘀证组127例,非血瘀证组79例。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ABI、baPWV、FMD、apoB/apoA-1是中青年冠心病血瘀证的影响因素(P<0.05),预测模型方程P=1/[1+e~(-(5.519-0.599×ABI+0.297×baPWV-0.515×FMD+0.172×apoB/apoA-1))]。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当患者ABI≤1.19、baPWV≥14.93 m/s、FMD≤8.33%或apoB/apoA-1≥0.72时,ABI、baPWV、FMD、apoB/apoimmune modulating activityA-1和预测模型预测中青年冠心病血瘀证的AUC曲线下面积(AUCPuromycin半抑制浓度)分别为0.647、0.680、0.676、0.606和0.807(P<0.001),且预测模型预测中青年冠心病血瘀证的灵敏度为0.740,特Belnacasan临床试验异度为0.734。结论 ABI、baPWV、FMD和apoB/apoA-1是中青年冠心病血瘀证的独立影响因素,且四者联合是预测中青年冠心病血瘀证价值较高,可为临床早期识别中青年冠心病血瘀证患者提供依据。

多药耐药鲍氏不动杆菌(MDR-ABA)对7类抗菌药物的耐药机制

目的分析多药耐药鲍氏不动杆菌(MDR-ABA)对7类抗菌药物的耐药机制。方法采用K-B纸片扩散法测定24种抗菌药物的敏感性;应用序列分析、聚合酶链反应测定7类抗菌药物耐药对应基因与诸多药物外排泵基本和质粒、整合子、转座子,并做好遗传记录;测定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头孢菌素酶(Amp C)、金属β-内酰胺酶(MBL)的活性。结果 MDR-ABA对多黏菌素B存在敏感性,对其余23种抗菌药物均耐药。Ⅰ类整合子遗传标记基因为阳性、转座子遗传标记基因为阳性。喹诺酮作用靶位基因第83位丝氨酸(S)可替代突变的亮氨酸(L)。该株MDR-ABA Amp C酶与ESBLs酶检测阳性,MBL酶为阴性。耐药率:头孢他Neuropathological alterations啶94.74%,头孢哌酮78.95%,多黏菌素B 5.26%,其余药物耐药率均为100.00%。中介率:头孢他啶5.26%,头孢哌酮15.79%,多黏菌素B 10.53%,其余中介率Metabolism抑制剂均为0。敏感率:头孢哌酮5.26%,多黏菌素B 84.21%。各耐药种类基因检出阳性率中青霉素类、大环内酯类阳性率最高,均为94.74%。结论含有的耐药基因与药物外排泵基因是MDR-ABA菌株对7类抗菌药物耐药的主要因素,且MDR-ABA菌株带有较多可移动遗传元件,易导致耐药RAD001作用基因水平转移。

HIV-1 RNA定量检测在HIV感染诊断中的应用

目的 通过采用HIV-1 RNA定量检测,对HIV筛查试验有反应但WB结果为阴性或不确定的样本进行诊断分析,探讨HIV-1 RNA定量检测在实际HIV感染诊断临床验证工作中的应用。方法 回顾性地对2020年江西省确证实确认细节验室收集的172例WB阴性和138例WB不确定的样本进行HIV-1 RNA定量检测,以HIV-1 RNA定量结果>5 000拷贝/mL为HIV感染诊断标准,将核酸诊断结果与病例追踪复检的WB确证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WB阴性获悉更多的样本有4.65%(8/172)检出HIV-1 RNA阳性,WB不确定的样本有64.49%(89/138)检出HIV-1 RNA阳性。其中96例(8例WB阴性、88例WB不确定)样本HIV-1 RNA定量结果>5 000拷贝/mL,另有1例WB不确定样本HIV-1RNA定量结果在20~5 000拷贝/mL之间,该97例样本随访的WB结果均为阳性;HIV-1 RNA定量结果低于检出限者213例(164例阴性、49例不确定),随访WB结果均为阴性。以5 000拷贝/mL为阳性诊断阈值,本研究中HIV-1 RNA定量检测应用于HIV感染诊断的敏感性为98.97Hepatoportal sclerosis%(96/97),特异性为100.00%(213/213)。结论 HIV-1 RNA定量检测用于HIV感染诊断,能减少WB不确定病例的追踪随访,同时避免WB阴性病例的漏检,实现HIV感染者的快速有效诊断,并使其尽早开始艾滋病抗病毒治疗。

基于铁死亡基因的乳腺癌预后模型构建

目的 通过癌症基因组图谱(TCGA)数据库挖掘与乳腺癌预后相关的铁死亡基因,构建乳腺癌预后模型。方法 下载TCGA数据库中转录组与临床数据,获取与预后相关的在乳腺癌组织与癌旁正常组织中存在差异表达的铁死亡基因,利用最小绝对收缩和选择算子(LASSO)回归法构建风险评分模型。将TCGA数据库中获取的患者信息作为模型测试集数据,通过ROC曲线评估预后模型的效能,通过单因素与多因素Cox回归分析评价差异表达的铁死亡基因和风险评分能否作为预后因子。利用国际肿瘤基因组协作组(ICGC)数据库与基因endometrial biopsy表达汇编(GEO)数据库数据作为验证集对该模型进行验证。结果 共筛选出51个在乳腺癌组织与癌旁正常组织中存在差异表达的铁死亡基因,单因素Cox回归分析表明11个差异表达的铁死亡基因与乳腺癌预后相关。利用这11个基因构建乳腺癌预后风险评分GSKJ4模型:风险评分=ALOX15×0.11+CHAC1×0.07+CISD1×0.15+CS×0.24+GCLC×0.04+GPX4×(-0.07)+NCOA4×0.17+EMC2×0.30+G6PD×0.19+ACSF2×(-0.04)+SQLE×0.12,ROC曲线分析表明该模型在测试集中预测乳腺癌患者术后2、4、6年生存率的AUC分别为 0.678、0.680、0.612,多因素Cox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预后模型风险评分可作为独立预后因子(HR=3.104,P<0.001)。根据预后模型风险评分是否≥4.277将患者分为高风险组和低风险组,在测试集与验证集中高风险组患者的生存率均低于低风险组患者(P均<0.selleck激酶抑制剂001)。结论 基于铁死亡基因的乳腺癌预后模型具有较好的预测效能,该模型中的铁死亡基因为乳腺癌靶向治疗提供了新的靶点。

阿尔茨海默症生物标志物tau蛋白的高准确度定量研究

阿尔茨海默症(AD)是一种神经退行性疾病,目前已有多种生物标志物被发现,其中tau蛋白是阿尔茨海默症重要生物标志物之一。tau蛋白异常磷酸化是AD的重要疾病特征,由于没有有效的治病药物,所以只能通过早发现,早预防的方式减少危重症患者,早发现则需要较为准确的检测方法,以免漏诊或误诊,因此建立一种针对tau蛋白的高准确度检测方法非常重要。本研究以纯化重组的全长tau蛋白(441)为研究对象,在试验前将tau蛋白分装成100μg/m L,样品存放于-80℃的冰柜中,通过同一批样品来探究准确定量tau蛋白的可靠方法。探究不同标的物对检测结果和检测方法的影响,并验证不同方法的一致性。实验方法和结果如下:以In Vitro Transcription Kits纯化重组的全长有441个氨基酸序列的tau蛋白为研究对象,以酶解得到的稳定特征肽段作为检测目标物,实现了对tau蛋白的定值。对酶解实验中胰蛋白酶的添加量和酶解时间优化后得到酶添加量应与蛋白质比Bucladesine生产商例为1:10,酶解时间应≥48 h。在酶解前引入标记的特征肽段共同参与酶解,检测标记与普通肽段的峰面积比值。计算可得到tau蛋白溶液的准确浓度,并多次实验检测方法和肽段的稳定性。最后实现了对简单基体中tau蛋白的定值,定值结果为75.08±3.00μg/m L。以氨基酸水解法将tau蛋白充分水解成氨基酸,通过对目标氨基酸的检测实现了对tau蛋白的定值分析。在氨基酸水解实验中,分别对温度、盐酸浓度、盐酸加入量和水解时长进行优化,最终选用130℃,加入1.2m L的6 mol/L盐酸水解48小时得到水解样品。水解前加入理论质量比约为1:1的标记氨基酸,实验选了五种氨基酸分别是缬氨酸、脯氨酸、丙氨酸、亮氨酸和苯丙氨酸,水解后在LC-MS质谱仪中分别检测对应氨基酸的普通和加标氨基酸的峰面积比值,带入公式可求得tau蛋白的准确浓度。经过多次实验得到tau蛋白的定值结果为74.47±3.00μg/m L。采用高效液相色谱与高分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仪联用,将色谱的分离优势与质谱的检测优势结合,通过对tau蛋白中的硫元素的检测定值实现了对tau蛋白的检测定值。实验使用岛津高效液相色谱仪自带的副泵以0.15 m L/min的流速将0.1 ppm的~(34)S同位素稀释剂稳定的泵入三通混合管中,与样品所在管路混合后进入高分辨ICP-MS,通过对~(32)S和~(34)S的信号响应强度的检测得到蛋白质的质谱峰,依据质量流公式计算后可得到待测样品中天然硫的准确浓度,经由硫元selleck化学素与tau蛋白在质量上的对应关系得到tau蛋白的准确浓度。经过多次实验得到tau蛋白的定值结果为74.13±3.00μg/m L。上述三种实验方法的定值结果较为一致,在多次试验后仍结果稳定,同时证明了方法和样品的稳定性,构成了可用于简单基体中tau蛋白高准确度定量分析的实验方法。

三阴性乳腺癌含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治疗方案的Ⅲ期临床研究解析

目的 解析三阴性乳腺癌(TNBC)含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治疗方案的Ⅲ期临床研究。方法 检索美国临床试验注册中心(ClinicalTrials.gov)有关TNBC含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治疗方案的Ⅲ期临床研究,时间截至2021年12月。结果 共检索相关Ⅲ期临床研究17项,其中程序性细胞死亡受体1(PD-1)相关研究7项(帕博利珠单抗5项+卡瑞利珠单抗2项),程序性细胞死亡受体-配体1(PD-L1)相关研究10项(阿替利珠单抗9项+Avelumab 1项)。单臂研究1项,随机对照研究16项。17项研究中仅2项研究NCT02425891(IMpassion130)和NCT02Amperometric biosensor555657(KEYNOTE-119)已全部完成,6项研究仍在招募中,另外9项研究尚未完成,但不再招募患者。截至目前,共有6项研究已公布初步或更新的研究结果。IMpassion130研究结果显示,一线阿替利珠单抗联合紫杉醇(白蛋白结合型)治疗能够显著改善全部TNBC患者的无进展生存(PFS)和PD-L1阳性患者的总生存(OS)。同样,KEYNOTE-355研究发现一线帕博利珠单抗联合化疗对联合阳性评分(CPS)≥10患者的PFS有显著改善。但KEYNOTE-119和IMpassion131研究分别揭示二线或三线单药帕博利珠单抗及一线阿替利珠单抗联合普通紫杉醇未能改善患者的PFS和或OS。IMpassion031和KEYNOTS63845作用E-522研究表明在早期TNBC中,阿替利珠单抗或帕博利珠单抗联合紫杉类和蒽环类化疗的新辅助治疗能够显著提高患者的病理完全缓解(pCR)且总体安全性较好。结论 含免疫检查点抑制剂联E7080分子式合治疗方案在早期、局部晚期和/或转移TNBC中均显示出一定的临床获益,但最佳联合方案和目标人群的选择仍需进一步研究证实。

基于靶点网络探讨针刺防治应激性溃疡的机制

目的:利用文献研究及靶点网络方法挖掘经验用穴足三里穴、中脘穴防治应激性溃疡的作用机制,并进行体内实验验证。Bioelectricity generation方法:检索2010年1月至2021年7月间CNKI、万方、维普、PubMed、Web of Science数据库中关于足三里穴、中脘穴治疗疾病的文献,获取穴位治疗疾病的靶点,构建穴位-靶点网络图;selleck抑制剂利用GeneCards数据库获取应激性溃疡的疾病作用靶点,构建PPI蛋白互作网络并进行KEGG通路富集分析。构建应激性溃疡大鼠模型,观察足三里穴、中脘穴预针刺对应激性溃疡大鼠的影响。结果:最终纳入文献172篇,共涉及317个靶点;PPI蛋白互作获得53个关键蛋白;KEGG通路富集得到54条信号通路,涉及TNF信号通路、HIF-1信号通路、NOD样受体信号通路、Toll样受体信号通路等。大鼠体内实验显示,与模型组比较,针刺组、抑制剂组均可显著改善大鼠胃黏膜溃疡情况,降低TLR4、Myd88、NF-κB、NLRP3、IL-1β的水平(P<0.01,P<0.05)。结论:足三里穴、中脘穴防治应激性溃疡的机制可能与NOD样受体信号通路、Toll样受体信号通路TLR4、Myd88、NCHIR-99021体内F-κB、NLRP3、IL-1β等关键靶点有关。

晚期胆囊癌肝转移转化治疗后R0切除一例

目的 通过循证医学为一例肝转移的晚期胆囊癌(Medicare prescription drug plansgallbladder cancer,GBC)患者定制治疗方法。方法 对湖州市第一人民医院selleckchem PEG3002021年8月收治的1例晚期GBC伴肝转移、肝门部及胰头后多发淋巴结转移患者评估病情,根据患者基本情况、基因检测结果,结合国内外医学文献资料、多学科MDT讨寻找更多论,确定转化治疗方案,实施根治性手术切除。结果 经3周期GEMOX方案(奥沙利铂100 mg/m~2 d1+吉西他滨1 000 mg/m~2 d1+d8,21 d/周期)化疗联合免疫抑制剂治疗(特瑞普利单抗240 mg,21 d/周期)后,影像学复查达到部分缓解,存在R0切除可能。进行GBC根治性手术(胆囊切除+肝方叶切除+区域淋巴结清扫),达到R0切除。患者至今随访9个月未见复发。结论 对于晚期GBC病例,在评估不可切除后,可尝试化疗联合免疫抑制剂治疗进行转化治疗,然后再实施根治性手术切除。

舒适护理在双膦酸盐治疗乳腺癌骨转移疼痛护理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舒适护理在双膦酸盐治疗乳腺癌骨转移疼痛护理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将某医院应用双膦酸盐治疗乳腺癌骨转移的104例患者随机分成实验组(n=52)与对照组(n=52)。实验组患者给予舒适疼痛护理,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疼痛护理。对比两组干预前后的疼痛评分、生活质量、负性情绪、不良反应及护理满意度。结果:干预前,两组患者VAS评分、SF-36评分、SAS评分、SD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两组患者VAS评分、SAS评分、SPLX3397研究购买DS评分均低于干预前Alpelisib纯度,SF-36评分高于干预前,且实验组患者VAS评分、SAS评分、SDS评分低于对照组,SF-36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intracellular biophysics(P<0.05);实验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实验组患者护理总满意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将舒适护理应用在双膦酸盐治疗乳腺癌骨转移患者的疼痛护理中,可明显减轻患者疼痛症状,改善负性情绪,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同时提高了生活质量与护理满意度,可在临床进一步推广应用。

术前C反应蛋白/白蛋白与早期三阴性乳腺癌患者保乳手术后复发相关性研究

目的 探讨术前C反应蛋白/白蛋白(CAR)与早期三阴性乳腺癌(TVX-765抑制剂NBC)患者保乳手术后复发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南方医科大学附属东莞医院自2018年8月至2020年8月收治的136例早期TNBC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CAR四分位数将患者分为Q_1组(CARLorlatinib为0.80~1.19,n=36)、Q_2组(CAR为1.20~1.35,n=35)、Q_3组(CAR为1.36~1.57,n=fetal immunity32)、Q_4组(CAR为1.58~2.27,n=33)。记录并比较4组患者一般资料及实验室指标。采用点二列及卡方检验Phi系数相关性检验术前CAR及其他主要指标与早期TNBC患者保乳手术后复发的相关性。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检验术前CAR对疾病复发的影响。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及曲线下面积(AUC)评价术前CAR对早期TNBC患者保乳手术后疾病复发的预测价值。结果 4组患者年龄、肿瘤原发灶-淋巴结-远处转移(TNM)分期、术前C反应蛋白、白蛋白水平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点二列及卡方检验Phi系数相关性结果显示,年龄、肿瘤TNM分期、术前CAR均与早期TNBC患者保乳手术后复发有关(r=0.197、0.371、0.536,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结果显示,年龄较大、肿瘤TNM分期Ⅱ期、术前CAR值较大均为早期TNBC患者保乳手术后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当CAR取1.395时,可获得最佳预测价值,此时敏感度为0.800,特异度为0.723。结论 术前CAR与早期TNBC患者保乳手术后复发有关,对患者术后疾病复发风险具有一定预测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