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人口老龄化比例的增长,神经退行性疾病已成为社会主要健康问题之一。神经退行性疾病主要包括阿尔茨海默症、帕金森病、亨廷顿舞蹈症、肌萎缩侧索硬化症和多发性硬化症等。这些疾病伴随衰老而产生渐进性的神经细胞死亡,导致患者的认知、情绪和运动功能逐渐退化。氧化应激在神经退行性疾病的发展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当患者处于氧化应激状态时,体内氧化与抗氧化作用失衡,中性粒细胞炎性浸润,蛋白酶分泌增加,产生大量氧化中间产物。为了对抗氧化性细胞损伤,通过清除活性氧恢复氧化还原平衡的抗氧化治疗被认为是一种极具前景的方法。内源性抗氧化酶如超氧化物歧化酶、过氧化氢酶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能够有效清除活性氧,其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是金属酶,广泛存在于生物体内,能够特异性地将超氧阴离子转化为O_2和H_2O_2,保护机体免受氧化损伤。然而,超氧化物歧化酶的高免疫原性、不稳定性和低半衰期限制了其在生物医学应用范围。为了解决这些问题,研究人员开发了一系列的化学修饰方法和递送系统。化学修饰能够提高酶的稳定性,但化学修饰可能会改变酶的结构,造成酶活性的丧失。一系列的合成载体如脂质、聚合物和无机纳米颗粒成功开发并用于超氧化物歧化酶的递送,然而合成载体体内应用需要克服诸多障碍,包括循环系统及肝肾中吞噬细胞系统的捕获及快速清除作用等。因此,开发超氧化物歧化酶递送体系,以延长体内循环时间、降低免疫原性和提高疗效,是一项极具挑战性的研究课题。外泌体是粒径为30-150 nm的内源性囊泡,通过大多数哺乳动物细胞的细胞膜融合释放,其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低免疫原性和生理条件下的高稳定性,购买Tezacaftor已经作为药物递送系统备受关注。此外,外泌体具有透过血脑屏障的能力,因此,以外泌体为载体,担载超氧化物歧化酶递送,有望在神经退行性疾病的抗氧化治疗中发挥积极的作用。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及结果如下:1.SOD@EXO的构建及抗氧化活性评价活性氧(ROS)是具有未配对电子的原子团,通常参与氧化还原反应,并表现出强烈的氧化特性。适度的活性氧促进细胞增殖,刺激吞噬细胞杀死细菌,而过量的活性氧能够诱发脂质过氧化和DNA变性。本研究中,我们以HEK293细胞作为外泌体供体细胞,通过超速离心法分离外泌体;通过机械挤出结合皂素渗透的方式将超氧化物歧化酶担载进外泌体,制备纳米递送体系SOD@EXO。透射电镜结果表明,SOD@EXO纳米复合物呈现均一规则的球形结构,粒径均一。在1-甲基-4-苯基吡啶(MPP~+)诱导SH-SY5Y细胞氧化损伤模型中,MTT实验和Live/dead细胞染色实验表明SOD@EXO能够有效提升细胞存活率;DCFH-DA探针检测胞内ROS实验表明SOD@EXO具有胞内抗氧化作用效果,清除胞内过量ROS;Annexin V-FITC/PI染色检测细胞凋亡实验表明SOD@EXO能够抑制细胞凋亡,保护SH-SY5Y细胞免受损伤。同时,以N2野生型秀丽隐杆线虫为模型,SOD@EXO在线虫体内半衰期更长,显著延长线虫的寿命;线虫体内SOD活性和ROS含量检测验证了SOD@EXO的处理提升线虫体内SOD酶活性,清除过量ROS;线虫对热应激和氧化应激的抗性实验证明了SOD@EXO的处理提升线虫在恶劣环境下的生存率;油红O染色实验表明SOD@EXO的处理能够有效地减少线虫中的脂肪累积,改善线虫的健康状况。最后,q PCR实验验证了SOD@EXO对生长激素/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信号通路介导的基因表达表现出更有效的调节作用,进而促进了线虫寿命的延长。总之,外泌体介导超氧化物歧化酶递送能够清除活性氧并延缓线虫的衰老,为治疗ROS相关疾病提供了理论依据。2.外泌体介导SOD和纳米酶鼻内递送治疗帕金森病的研究帕金森病是最常见的中枢神经系统运动障碍疾病,它的发生和发展与活性氧的过量产生高度相关。因此,利用抗氧化酶降低细胞内的活性氧水平缓解神经元的退化和损伤,有望成为治疗帕金森病的有力工具。除天然酶SOD外,许多纳米酶具有良好的抗氧化活性、高稳定性和低成本的特点,其中Ce O_2纳米酶具有良好的过氧化氢酶活性备受学者的广泛关注。因此,SOD和Ce O_2纳米酶能够以级联方式清除活性氧,有望产生更为显著的抗氧化活性及疾病治疗效果。本研究中,我们通过水热法制备了Ce O_2纳米酶。高分辨率透射电镜图片显示,合成的Ce O_2纳米酶呈现均一的球形结构。我们将Ce O_2纳米酶与上一章制备的SOD@EXO混合,构建SOD@EXO+Ce O_2给药系统。结果显示,透射电镜下SOD@EXO+Ce O_2的Ce O_2纳米酶附着在SOD@EXO周围,也同时游离在SOD@EXO外。SOD@EXO+Ce O_2在体外具有良好的超氧化物歧化酶和过氧化氢酶活性,蛋白免疫印迹实验表明SOD载药量为12.18%;体外血脑屏障模拟实验证明FITC-SOD@EXO能够穿过内皮细胞单层,说明其具备穿过血脑屏障的能力;激光共聚焦显微镜分析表明,外泌体能够有效介导SOD被神经细胞充分摄取。以MPP~+诱导SH-SY5Y细胞构建PD模型,MTT实验和Live/dead细胞染色实验表明SOD@EXO+Ce O_2的抗氧化作用显著提升细胞存活率;DCFH-DA探针检测胞内ROS实验表明外泌体介导SOD与CAT的级联催化能够有效清除活性氧;prenatal infection线粒体膜电位检测实验表明表明SOD@EXO+Ce O_2的递送能够有效缓解由MPP~+所诱导的线粒体膜电位下降现象,保护线粒体功能;细胞蛋白免疫印迹实验表明SOD@EXO+Ce O_2处理后上调线粒体凋亡途径相关蛋白和酪氨酸羟化酶表达水平,降低了α-突触核蛋白表达水平。同时,与静脉注射相比,该体系经鼻内给药后能够更好地绕过血脑屏障,实现酶分子在脑部的分布。在MPTP诱导的PD小鼠模型中,该体系能够改善小鼠运动障碍。在小鼠组织层面上,该体系缓解神经炎症,抑制相关氧化应激指标,有效恢复了PD相关酪氨酸羟化酶的表达水平,继而提高纹状体内多巴胺的含量,最终对帕金森病产生良好的治疗效果。3.外泌体介导SOD和硫酸软骨素酶ABC鼻内递送治疗多发性硬化症的研究多发性硬化症是最常见的中枢神经系统自身免疫性疾病,以不可逆的神经轴突损伤为特征,其病理特征包括神经炎症、脱髓鞘、胶质细胞增生和免疫系统失调。为了研究多发性硬化症的发病机制和治疗方法,研究人员构建了病理特征相似的实验性自身免疫性脑脊髓炎模型(EAR428E模型)。在实验性自身免疫性脑脊髓炎的进展中,脑部被激活的小胶质细胞产生过量的ROS、促炎症细胞因子和趋化因子。此外,被激活的星形胶质细胞和少突胶质细胞分泌硫酸软骨素蛋白多糖,形成胶质瘢痕,进而导致轴索神经病变和脱髓鞘。因此,抑制神经炎症和促进髓鞘再生是治疗实验性自身免疫性脑脊髓炎的有效策略。本研究中,我们将SOD和硫酸软骨素酶ABC(Ch ABC)担载进外泌体,制备纳米递送体系SOD/Ch ABC@EXO。结果表明,纳米粒径电位仪检测SOD/Ch ABC@EXO纳米复合物的水合动力学直径为101.2±0.6 nm;SOD担载量及包封率检测证明外泌体成功实现了两种酶分子的共担载,SOD/Ch ABC@EXO具有良好的超氧化物歧化酶和硫酸软骨素酶活性。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表明BV2细胞在6 h时能够有效摄取SOD/Ch ABC@EXO;在脂多糖刺激BV2细胞构建的炎症细胞模型中,SOD/Ch ABC@EXO能够高效清除ROS并抑制细胞凋亡。鼻内给药后,SOD/Ch ABC@EXO能够在脊髓和大脑中大量分布。在EAE小鼠模型中,SOD/Ch ABC@EXO显著下调了EAE小鼠的神经功能评分,改善小鼠的神经功能。脊髓组织层面上,SOD/Ch ABC@EXO通过上调抗氧化酶SOD活性和抑制脂质过氧化,有效降低了EAE小鼠的氧化应激损伤;病理切片水平上SOD/Ch ABC@EXO表现出良好的神经炎症调节活性及再髓鞘化,减轻了脊髓炎性细胞浸润现象。最后,q PCR实验验证SOD和Ch ABC的联合递送降低了脊髓组织炎症细胞因子表达,升高了抗炎细胞因子表达。总之,SOD/Ch ABC@EXO纳米复合物在实验性自身免疫性脑脊髓炎的治疗中具有广阔的前景。综上,本研究以天然来源的外泌体为载体,构建了一类高效、安全的抗氧化酶递送体系,同时鼻内给药的方式使该体系能够有效绕过血脑屏障实现抗氧化酶在中枢神经系统的分布,在神经退行性疾病的动物模型中获得了良好的治疗效果。以上研究,为抗氧化酶的组装与递送搭建了良好的平台,进而为基于酶分子构建重大疾病纳米递送体系提供了新的设计思路。
胸腔镜肺癌根治术后患者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危险因素分析
目的 探讨胸腔镜肺癌根治术后患者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影响因素。方法 收集2022年6月至2024年6月于山西医科大学附属运城市中心医院就histones epigenetics诊的1470例胸腔镜肺癌根治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情况将其分为血栓组(n=221)和非血栓组(n=1249)。收集所有患者的临床资料及实验室指标,分析胸腔镜肺癌根治术后患者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影响selleck Tamoxifen因素。结果 两组患者年龄、术后卧床时间、运动恐惧评分、凝血酶原时间(PT)、淋巴细胞计数(LYM)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GSKJ4体内,LYM升高、年龄≥60岁、PT缩短、运动恐惧评分升高、术后卧床时间≥48 h均为胸腔镜下肺癌根治术后患者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 LYM升高、年龄≥60岁、PT缩短、运动恐惧评分升高、术后卧床时间≥48 h均为胸腔镜下肺癌根治术后患者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的独立危险因素,据此制定针对性的护理对策,能够有效降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促进患者术后康复,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硫代硫酸钠治疗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皮肤瘙痒的疗效和安全性分析
目的 观察和比E-616452采购较不同硫代硫酸钠剂量在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皮肤瘙痒治疗中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纳入2020年1月—2022年12月上海市13家综合性医院的维持性血液透析伴有皮肤瘙痒的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3组:组1给予1.92 g的硫代硫酸钠,组2给予3.20 g的硫代硫酸钠,组3给予4.48 g的硫代硫酸钠治疗。3组治疗时间均为8周,观察和比较不同硫代硫酸钠剂量在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皮肤瘙痒治疗中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包括瘙痒评分、生化指标、治疗效果和不良反应等。结果共纳入226例患者。治疗8周后,组1(n=72)、2(n=79)、3(n=75)的患者5D瘙痒评分分别从(18MAPK抑制剂.6±1.91)、(19.0±2.80)、(19.6±3.64)分降至(12.8±3.03)、(11.3±3.40)、(10.9±3.75)分。治疗8周后与治疗前5D瘙痒评分的差值,3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735,P=0.046),两两比较显示组3的5D瘙痒评分下降幅度大于组1(差值为-1.352,95%CI:-2.645~-0.060,P=0.marine biofouling041)。观察期内,所有患者未出现过敏、皮疹及血压下降等不良反应。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与组1相比,组3的5D瘙痒评分斜率β=-1.650(95%CI:-3.046~-0.253,P=0.021)。结论 硫代硫酸钠治疗可明显缓解血液透析患者皮肤瘙痒症状。随剂量增加,效果加强,无明显不良反应,安全有效。
白及多糖的提取纯化、结构鉴定及生物活性的研究进展
用于白及多糖(Bletilla striata polysaccharide, BSP)提取主要有溶剂提取法、辅助提取法等;分离纯化主要有PUN30119使用方法活性炭或双氧水脱色,Sevage法脱蛋白,柱色谱法分离等;含量测定中通常使用苯酚-硫酸法和蒽酮-硫酸法;分子量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红外光谱、凝胶渗透色谱等方法来进行测定;结构表征主要采用液相色谱,红外光谱或核磁共振法来进行测定。白及多糖为葡甘聚糖,具有抗氧化Baf-A1生产商、抗炎、抗肿瘤、免疫调节和促进伤口愈合等多种生物活性,在生物医药领域有广泛的应用前景。BSP有良好的药理活性,目前其研究大部分为粗多糖,药理活性仍在细胞阶段。因此对其提取分离纯化、结构鉴定、生物活性的研究仍是社会关注的热点。该文主要综述了 BSP的提取分离纯化、结构Ubiquitin-mediated proteolysis组成及生物活性的研究进展并对其进行系统分析,为BSP的深度开发利用以及后续的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
面向超分辨定位成像的大规模定位数据可视化研究
超分辨定位成像(Super-Resolution Localization Microscopy,SRLM)是一种能在纳米级别观察生物结构的光学显微技术。全景超分辨定位成像可以显示整个样品的生物结构,帮助生物学家探selleck合成索生物组织和功能、检测低概率事件和无偏研究等。为了获取全景图像,一般需要将几十甚至上百个局部视场的定位数据拼接成大规模定位数据,并对其可视化。然而,大规模定位数据的数据量高达几十甚至几百GB,超过了普通计算机的内存。现有的定位数据可视化算法要么只能可视化小规模定位数据,要么为了处理大规模定位数据而降低图像分辨率,不能满足用户在普通计算机上可视化全景超分辨图像的需求。针对上述问题,本文提出了一种大规模定位数据可视化框架,旨在普通计算机上实现大规模定位数据的快速交互可视化。具体内容如下:(1)针对超分辨定位成像数据特征,基于随机采样策略自下而上地构建多分辨率层级结构(Sampling-Level of Detail,sLOD),提出了面向超分辨定位成像的大规模定位数据可视化框架(sLODViewer)。具体地,该框架采用分批次处理技术,将大规模定位数据划分为许多小批次,然后将每个小批次的定位数据按照不同精度划分为多个层级,并根据用户需求动态加载相应层级的数据。通过这种方式,可以生成与计算机视窗尺寸匹配的图像,并实现快速实时交互可视化。本文在实验数据集上与其他可视化方法进行了对比实验,结果表明该框架在处理大规模定位数据、查看高分辨率图像、快速可视化等方面具有明显优势。(2)为了解决sLODViewer可视化框架中随机采样策略造成的图像信息和生物结构信息的损失问题,本文提出了一种新的无损可视化框架(fLODViewer)。该框架基Wnt-C59研究购买于融合策略构建多分辨率层级结构(Fusion-Level of Detail,fLOD),并在交互可视化时按需调用与渲染融合点。融合点是指在各分辨率层级上,将同一空间区域内的所有定位点直方图渲染特征融合在一起的点。基于仿真数据和实验数据,Genetic forms本文证明了该框架能够生成与Ground Truth相同质量的超分辨图像,并且保留了丰富的生物结构信息,同时显著减少了定位点数目。(3)设计并开发定位数据可视化系统。该系统使用C++语言实现面向超分辨定位成像的大规模定位数据可视化框架,包括交互可视化导航功能、生物结构图像截取、图像多色绘制等功能。该系统为用户探索细胞组织的生物特征提供了便利。
KATP基因多态性和急性冠脉综合征的相关性分析
目的急性冠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ACS)是包括不稳定性心绞痛(Unstable angina pectoris,UAP)和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的一组临床表现,通常由冠状动脉内血栓形成引起,导致心肌血流供应暂时或永久减少。ACS在全球范围内是主要的死亡和致残原因之一。据世界卫生组织(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WHO)统计,心血管疾病(Cardiovascular diseases,CVDs)位居全球死因之首,其中近一半由缺血性心脏病(Ischemic heart disease,IHD)引起。而在IHD中,ACS是首要死因。ACS的发生发展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生活方式、遗传及环境因素,但其具体的分子发病机制仍未完全明了。有研究发现ATP敏感性钾通道(ATP-sensitive potassium channel,KATP)是心脏重要的保护因子,其活性随细胞内ATP浓度的升高而受到显著抑制,并参与对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且某些特定的KATP SNP位点与不同的CVDs的发病风险及血脂水平显著相关。但KATP基因多态性与ACS发病风险的相关性研究尚不充分,因此明确KATP基因多态性对ACS发病风险的相关性对ACS的预防及治疗具有重要意义。方法1.与心血管疾病发病风险相关的SNPs的优化筛选:(1)以“KATP”和“SNP”为关键词检索文献,从既往与脂质代谢及心血管疾病相关的GWAS研究中选择SNPs。(2)初步评估筛选的SNPs位点检测成功率。(3)从NCBI db SNP Build 132数据库中获得所有SNPs的相关信息,以最小等位基因频率(Minor allele frequency,MAF)>1%为阈值进一步筛选SNPs。2.采集所有受试者的临床资料及基线描述(1)采集入组样本人群的基本信息如年龄、性别、吸烟史、饮酒史、收缩压、舒张压、是否合并2型糖尿病/肾功能异常和左心室射血分数等临床资料。(2)检测所有样本血浆中的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心肌肌钙蛋白I、肌酸激酶、肌酸酐、甘油三酯、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超敏C反应蛋白、降钙素原、白细胞介素-6等生化指标。(3)应用t检验、u检验、卡方检验分析ACS组和健康对照(Healthy Control,HC)组之间的临床资料是否存在统计学差异;使用单因素方差分析评估将ACS分层分析之后UAP及AMI组分别与HC组的分布差异;Logistic回归分析用于筛查ACS的独立危险因素。3.KATP基因多态性在中国辽宁地区人群中与ACS发病风险的相关性分析(1)建立中国辽宁地区478例病例对照体系,包括ACS组385例(UAP组230例,AMI组155例),HC组93例。采集所有受试者外周血,-80℃保存待用,提取全基因组DNA,-80Trichostatin A研究购买℃保存待用。(2)采用多重PCR结合下一代测序技术对所有受试者的基因组DNA进行SNPs位点基因型检测。(3)采用卡方检验分析本研究所选择的SNPs位点是否符合哈迪-温伯格平衡定律(Hardy-weinberg equilibrium,HWE)。(4)卡方检验用于分析ACS组和HC组每个SNP位点上的基因型、等位基因频率分布的差异;Logistic回归用于分析等位基因、共显性、显性、隐性及Family medical history超显性模型下基因型与ACS发病风险的关系;以赤池信息准则(Akaike information criterion,AIC)为标准利用SNPStats在线软件评估最优遗LEE011传模型。(5)使用Haplo View 4.2软件评估本研究中SNPs间的连锁不平衡(Linkage disequilibrium,LD)状态,进行计算和可视化。(6)应用GMDR软件分析SNPs交互作用与ACS发病风险的关系,并寻找多个SNPs交互作用预测ACS的最佳模型。4.KATP基因多态性与ACS患者临床表型的相关性分析(1)独立样本t检验、u检验及卡方检验用于分析SNPs不同基因型在ACS患者临床表型的差异。(2)线性回归分析用于评估KATP基因多态性位点与ACS患者临床表型之间的相关性。结果1.SNPs优化筛选结果:通过查阅文献及检索NCBI数据库共筛选出9个与心血管疾病风险相关和血脂水平相关的SNPs。以MAF>1%为阈值9个SNPs全部入选。2.研究对象的基线描述:ACS组和HC组在性别、是否合并糖尿病、左心室射血分数、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超敏肌钙蛋白及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KATP基因多态性与ACS发病风险相关性的病例对照体系研究结果:(1)在385例ACS患者及93例HC体系中成功完成了9个SNPs位点的HWE分析、基因型、等位基因频率及遗传模型分析,发现9个SNPs位点均符合HWE,且rs1799858位点T等位基因、TC+TT型和TC型与ACS发病风险增加有关(P<0.05,OR>1),rs61928479位点A等位基因和AA型与ACS发病风险降低有关,起保护作用(P<0.05,OR<1)。(2)应用SNPStats在线软件分析发现显性模型是rs1799858位点的最佳遗传模型,隐性模型是rs61928479位点的最佳遗传模型。(3)应用Haploview软件分析发现rs2285676、rs5215、rs5218、rs5219和rs147265929形成了一个紧密的LD区块,跨度约为1kb。而rs1799858和rs61928479这两个位点之间不存在LD。(4)应用GMDR模型分析发现在9个SNPs位点间不存在与ACS发病风险相关的最佳模型。4.KATP基因多态性与ACS患者不同临床表型的相关性研究结果:KATP rs1799858位点多态性与ACS患者空腹血糖水平显著相关;rs61928479位点多态性与ACS患者的甘油三酯水平显著相关;rs78148713位点的多态性与ACS患者的总胆固醇及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显著相关。结论KATP的rs1799858位点和rs61928479位点与中国辽宁地区人群ACS发病风险相关。KATP的rs61928479位点和rs78148713位点多态性与ACS患者的血脂水平有关;rs1799858位点的多态性与ACS患者的血糖水平有关。
前处理方法对食物过敏原检测的影响
有效的样品前处理可以提升检测的准确Wnt-C59 IC50性。脂肪作为食品的常见成分,会与牛乳过敏原蛋白之间易发生相互作用从而影响过敏原蛋白的提取效果和检测准确性。本文首次建立了食物过敏原ELISA检测的预处理方法。以含有牛乳过敏原的巧克力为原料,分别测定了正己烷、异丙醇、乙酸乙酯和脂肪酶脱脂处理后复杂基质的脱脂率和蛋白损失率,比较了样品中蛋白结构、粒度、脂肪分布和微观结构的变化,同时利用间接ELISA评估样品中主要牛乳过敏原的溶出率。研究结果表明,正己烷的脱脂率最高且蛋白损失率最低,脱脂会改变蛋白质空间结构,整体趋势由紧凑变为松散。样品粒径在脱脂后略微降低,但异丙醇处理会使Thermal Cyclers蛋白聚集成较大的颗粒。正己烷和乙酸乙酯脱脂后样品的脂肪分布更为均一且液滴变小,样品表面形貌由致密光滑块状变为疏松多孔结构,而异丙醇和脂肪酶组仍然存在部分结块。间接GDC-0068作用ELISA结果表明,食物过敏原在乙酸乙酯组中的溶出率提升,在正己烷组中的溶出浓度最高。综上所述,正己烷和乙酸乙酯脱脂处理可以明显改善脂肪复杂基质中过敏原的提取效果。本文建立的预处理方法在食物过敏原检测中具有良好的回收率、稳定性和准确性。
胫骨平台骨折内固定术中局部注射混合药物镇痛的单中心随机对照研究
目的 评估胫骨平台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中局部注射混合药物的镇痛效果。方法 纳入自2021-06—2024-03采用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治疗的86例胫骨平台骨折,通过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各43例。观察组在手术操作完成后用20 mL注射器针筒(配5 mL注射器针头)将鸡尾酒均匀注射在膝关节腔、骨膜下和皮下各层软组织,切口周围软组织多点注射。对照组切口周围未注射混合药物镇痛。比较两组术后疼痛VAS评分、膝关节活动度、补救性用药人次、切口并发症发生率、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发生率。结果 86例手术均顺利完成,术后获得至少3个月随访。观察组术后6、12、24、48 h疼痛VAS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7Talazoparib临床试验2 h疼痛VA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1、2、7 d膝关节活动度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72 h内补救性用药人次为5次,药物不良反应人次为2次(恶心1次,头晕1次),3例切口渗液,1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对照组术后72 h内补救性用药人次为13次,药物不良反应人次为8次(恶心3次,头晕3次,呕吐1次,嗜睡1次),2例切口渗液,2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观察组术后72 h内补救性用药人次、不良反应人次明显少于对照组,差异有E7080说明书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组切口并发症发生率、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Vacuum-assisted biopsy 胫骨平台骨折内固定术中局部注射混合药物镇痛可以明显减轻术后早期疼痛,术后阿片类药物使用量更少,有利于患者早期进行膝关节功能锻炼。
CBCT引导下摆位误差对肺癌调强放疗的剂量学影响
目的 探讨锥形束CT(Cone Beam CT,CBCT)引导下摆位误差对肺癌患者调强放疗(Intensity Modulated Radiation Therapy,IMRT)的靶区及危及器官的剂量学影响。方法 选取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胸科医院行IMRT的35例肺癌患者为研究对象,采集CBCT数据共175次。寻找更多对每例患者的多次摆位误差进行均值计算,获取X(左右)、Y(头足)、Z(升降)3个方向的摆位误差平均值,重新设定此平均值为治疗中心生成模拟计划,并将获取的剂量学数据(包括靶区及危及器官)与原始计划进行比较,研究摆位误差对肺癌IMRT实际照射剂量的影响。结果 X、Y、Z方向的摆位误差分别为(-0.17±2.67)、(0.80±3.39)、(-0.13±2.23)mm。其中,Y方向摆位误差大于5 mm的比率占比最高,达17%。原始计划与模拟计划比较,计划靶区的D98%(98%的靶区体积接受的最小剂量,其他依次类推)、D95%和D2%对应处方剂量的百分比分别为98.66%±0.52%、100.29%±0.43%、106.71%±0.71%,对比模拟计划的89.84%±1.82%、96.50%±1.06%、107.33%±0.74%,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危及器官中脊髓D1 cc(器官接受1 cc体积照射的最大剂量)和Dmax(最大剂量)分别较原始计划剂量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心脏[V30(器官接受至少30 Gy剂量的体积百分比,其他依次类推)、V40、Dmean(平均剂量)]、双肺(V5、V20、Dmean)、食管(V30、V50、Dmean)、冠状动脉左前降支等危及器官的模拟计划靶区计量学参数与原始计划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应用CBCT可测量肺癌IMRT中的摆位误差,摆位误差可对实际放疗计划产生剂量学影响。endocrine autoimmune disorders临床实践工作中可针对CBCR428T测量的误差值进行调整来缩小摆位误差,降低其对实际放疗计划的影响。
血府逐瘀汤加减方结合穴位艾灸预防全子宫切除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临床研究
目的:观察血府逐瘀汤加减方结合穴位艾灸对全子宫切除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LDVT)的预防Media multitasking效果。方法:选取2020年1月—2023年1月期间我院接收的76名被确诊为患有子宫肌瘤或子宫腺肌病的女性患者,对76名接受腹腔镜子宫全切除术的患者进行分组,采用随机数表法将他们分为两组:对照组有35人,试验组有41人。对照组在穴位艾灸指导下进行围手术期护理,试验组在其基础上加服血府逐瘀汤加减方治疗。记录并比较每组患者D-二聚体、Hb、FIB、围术期失血量、术后深静脉血栓等指标。结果:经统计分析,试验组术后Hb水平高于对照组(P<0.确认细节05),D-二聚体、FIB水平、围术期失血量均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均未发生LDVT。结论:血府逐瘀汤加减方结合穴位艾灸可以降低患者血浆D-二聚体浓度,改善全子宫切除患者术后血液高凝状态,降低LDVT发生率,促进术后早期康复,值得临床进一步推CB-839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