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LAMP检测方法的建立及应用

[目的]建立一种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Listeria monocytogenes)环介导等温扩增(loop-mediated iSkin bioprintingsothermal amplification, LAMP)检测方法,并对其检测敏感性、特异性进行评价。[方法]针对单增李斯特菌的actA基因序列,设计6条LAMP特异性引物,通过对LAMP反应体系中的反应温度、内外引物浓PF-03084014半抑制浓度度比、镁离子浓度等各参数进行优化,确定最优反应体系。以单增李斯特菌株CMCC54006株为阳性对照,其他菌株为阴性对照,验证LAMP检测方法的特异性。将纯培养的单增李斯特菌菌液提取DNA后10倍梯度稀释为模板进行LAMP检测,以测定Pidnarulex细胞培养该检测方法灵敏度。[结果]建立了特异性检测单增李斯特菌的LAMP检测方法,优化后确定了检测体系中FIP/BIP与F3/B3的终浓度比为1.6∶0.2,镁离子浓度为6 mmol/L,dNTPs浓度为1.6 mmol/L,反应温度为65℃。特异性检测结果显示,仅单增李斯特菌反应管中的反应液呈绿色,表明建立的检测方法具有较高特异性。以单增李斯特菌DNA为模板进行的LAMP检测结果显示,LAMP检测方法灵敏度为64 copies/mL。[结论]建立单增李斯特菌的LAMP检测方法,高效特异,灵敏度高,可直接观察检测结果,适合现场检测。

伴破骨细胞样巨细胞的胰腺未分化癌的CT及MRI表现(附5例报道及文献复习)

目的:分析伴破骨细胞样巨细胞HBeAg hepatitis B e antigen的胰腺未分化癌的CT及MRI特征,Liproxstatin-1使用方法加深对该病的认识,以提高诊断准确率。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6月—2022年11月于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经手术病理证实的伴此网站破骨细胞样巨细胞的胰腺未分化癌5例患者的临床影像资料并文献回顾。5例患者均行腹部CT及MRI扫描。结果:5例患者中3例为女性,2例为男性,年龄44~77岁,平均66岁;4例病灶位于胰腺头颈部,1例位于胰尾部。肿瘤最大径为1.7~9.6 cm。CT平扫3例呈囊实性,2例呈实性,1例内见钙化。增强扫描后病灶实性成分或边缘、分隔延迟强化。肿瘤实性部分在T1WI上呈稍低信号,T2WI呈高信号,DWI呈高信号,增强扫描呈延迟强化。结论:伴破骨细胞样巨细胞的胰腺未分化癌的影像学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性,可为临床诊断及术前评估提供重要依据。

肥厚型心肌病关键基因的鉴定及铁死亡机制

目的:利用生物信息学方法探究肥厚型心肌病(HCM)的关键基因、铁死亡基因和相关富集通路。方法:从GEO数据库下载GSE36961和GSE32453数据集,筛选共同差异表达基因(DEGs)进行富集分析,构建蛋白质相互作用(PPI)网络并鉴定关键基因,用GSE1145数据集验证关键基因的表达,绘制关键基因Decitabine体外的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Human biomonitoring。此外,检索Genecards和FerrDb数据库,获得调控铁死亡基因并进行分析。结果:共筛选出136个共同DEGs,富集分析显示共同DEGs与流体剪切应力和动脉粥样硬化、糖尿病并发症中的晚期糖基化终产物及其受体信号通路等相关。PPI网络鉴定出4个关键基因,其中CCLMC3核磁2、CEBPD和PIM1在HCM中表达下调(均P<0.05),且对HCM有较高的诊断效能。另外,筛选出ATF3、LPCAT3和PIM1等10个调控铁死亡抗HCM的可能作用靶标,介导流体剪切应力和动脉粥样硬化、铁死亡等信号通路调控铁死亡途径。结论:CCL2、CEBPD和PIM1基因在HCM发病中具有重要作用,为HCM的诊断和治疗提供了参考,铁死亡相关基因为HCM发病机制的探索提供了新的方向。

麻醉药物丙泊酚通过铁死亡促进肿瘤远处转移的机制探究

癌症已成为全世界目前的主要死因,并且转移是造成大部分肿瘤患者死亡的重要原因。循环肿瘤细胞(circulation tumor cells,CTCs)是指从实体肿瘤中脱离并进入血液中的肿瘤细胞,在癌症转移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手术切除是治疗癌症的重要方式,但是在操作过程中会增加CTCs的大量入血进而增加肿瘤转移的风险。目前麻醉管理对肿瘤手术患者预后的影响是有争议的,并且麻醉药物是否通过调控CTCs存活进而影响远处转移尚不清楚。本研究选择使用尾静脉肺转移模型模拟CTCs在手术操作中释放入血的过程,并且使用丙泊酚在体外处理肿瘤细胞HT29 2 h,通过尾静脉注射给Balb/c-nu小鼠。10周后可以观察到与溶剂对照组相比,丙泊酚组的肺部转移负荷更大,并且丙泊酚不影响肿瘤细胞的增殖和凋亡。铁死亡是近年来新定义的程序性细胞死亡方式之一,是肿瘤治疗的有效靶点。为了研究CTCs在血液循环中是否经历铁死亡,我们使用铁死亡抑制剂ferrostatin-1在体外处理肿瘤细胞2 h,随后通过尾静脉注射肿瘤potential bioaccessibility细胞,10周后发现feselleck TamoxifenrrostatinBMN 673纯度-1可以明显促进肿瘤转移。并且我们发现ferrostatin-1可以明显提高尾静脉注射后24 h内CTCs存活率。丙泊酚也可以类似于铁死亡抑制剂ferrostatin-1在24 h内增加CTCs的数量,表明在体内丙泊酚可能通过抑制CTCs发生铁死亡进而促进肿瘤转移。此外丙泊酚在体外实验中可以保护肿瘤细胞免受铁死亡诱导剂RSL3诱导的细胞死亡,并且RSL3诱导的高水平活性氧(reactive oxygen species,ROS),脂质过氧化物以及铁死亡标志物等可以被丙泊酚下调。进一步的研究表明丙泊酚可以上调核因子红系2相关因子2(nuclear factor erythroid 2-related factor 2,Nrf2)及其下游靶基因的表达,包括血红素氧合酶1(Heme Oxygenase-1,HO-1)、NAD(P)H 醌脱氢酶 1(NAD(P)H Quinone Dehydrogenase 1,NQO1)和溶质载体家族 7 成员 11(Solute Carrier Family 7 Member 11,SLC7A11)。并且 Nrf2的靶向敲降可以抑制丙泊酚的抗铁死亡作用。综上所述,我们证明了静脉麻醉药物丙泊酚通过上调Nrf2进而抑制铁死亡,最终增加肿瘤细胞转移的风险。这些发现可以为手术切除恶性肿瘤提供新的选择依据。

MEBT/MEBO与PRP治疗糖尿病慢性溃疡的疗效对比分析

目的 对比分析创疡再生医疗技术(MEBT/MEBO)与富血小板血浆(PRP)治疗糖尿病慢性溃疡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2020年7月至2021年7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Laduviglusib供应商院收治的100例糖尿病溃疡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并按照不同治疗方法将其分为Burn wound infectionMEBTZ-IETD-FMK供应商/MEBO组(50例)与PRP组(50例),MEBT/MEBO组患者局部创面予以MEBT/MEBO治疗,PRP组患者局部创面予以PRP治疗,对比观察两组患者创面渗液pH值、疼痛程度、愈合情况以及临床疗效。结果 治疗第5、10天,MEBT/MEBO组患者创面渗液pH值、五指疼痛评分法(FFM)评分、Bates-Jensen伤口评估与效果评价量表(BWAT)评分均明显低于PRP组(治疗第5天:t=4.030、3.269、5.512,P<0.001、P=0.002、P<0.001;治疗第10天:t=6.790、4.889、5.540,P均<0.001)。治疗4周后,MEBT/MEBO组患者创面治愈14例、显效16例、有效17例、无效3例,明显优于PRP组患者的创面治愈8例、显效14例、有效20例、无效8例(Z=-1.965,P=0.049)。结论 与PRP相比,MEBT/MEBO更能有效降低糖尿病慢性溃疡创面pH值,减轻创面疼痛,疗效更好。

更换腔内灌注化疗药物对短期复发T_a、T_1期膀胱癌预后的影响

目的:探讨更换腔内灌注化疗药物对短期复发T_a、T_1期膀胱癌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2018年12月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南院收治的316例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transurethral resection of bladder tumor, TURBT)后1年内复发的T_a、T_1期膀胱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162例患者再次行TURBT后更换腔内灌注化疗药物(试验组)。其他1Ipatasertib IC5054例患者TURBT术后仍继续应用原来的腔内灌注化疗药物(对照组)。所有患者TURBT术后均即刻灌注腔内化疗药物表柔比星(epirubicin, EPI)、吡柔比星(pirarubicin, THP)或羟基喜树碱(hydroxycamptothecin, HCPT),并随后按疗程进行持续灌注。观察2组患者肿瘤复发及进展情况。结果:2组患者(试验组vs对照组)1EPZ-6438、3、5年无复发生存率(reCarotene biosynthesiscurrence-free survival, RFS)分别为95.06%vs 83.12%(χ~2=11.73,P<0.01)、72.84%vs 54.55%(χ~2=11.46,P<0.01)、53.08%vs 51.30%(χ~2=0.10,P=0.82);无进展生存率(progression-free survival, PFS)分别为98.77%vs 92.21%(χ~2=8.02,P=0.01)、91.98%vs 85.71%(χ~2=3.14,P=0.11)、87.04%vs 83.77%(χ~2=0.68,P=0.43)。试验组患者的1、3年RFS及1年PFS明显高于对照组,而2组间5年RFS及3、5年PFS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TURBT术后更换腔内灌注化疗药物可以显著降低短期复发NMIBC患者的早期复发率,但对于远期预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NLR、PLR、MLR及抗凝血酶Ⅲ对高脂血症性急性胰腺炎诊断及病情评估的临床意义

目的 探讨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NLR)、血小板与淋巴细胞比值(PLR)、单核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MLR)及抗凝血酶Ⅲ(AT Ⅲ)对高RNAi Technology脂血症性急性胰腺炎(HLAP)诊断及病情评估的临床意义。方法 回顾性收集2021年2月至2022年12月于福建省立医院住院治疗的67例HLAP患者作为观察组,收集同期65例非HLAP患者作为对照组。分析NLR、PLR、MLR及AT Ⅲ与三酰甘油(TG)、总胆固醇(TC)之间的相关性;利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估NLR、PLR、MLR及AT Ⅲ对HLAP的诊断价值,将观察组患者按修订版亚特兰大分级标准分为轻症(22例)、中重症(16例)、重症(29例)三组,分析NLR、PLR、MLR及AT Ⅲ与HLAP病情严重程度的关系。结果 两组患者的NLR、PLR、MLR及AT Ⅲ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TC、TG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pearman相关性分析显示,MLR与TC呈正相关(r=0.647,P<0.05);MLR与AT Ⅲ呈负相关(r=-0.617,P<0.05);AT ⅢPORCN抑制剂与TC呈负相关(r=-0.427,P<0.05)。ROC曲线分析显示,NLR、PLR、MLR、AT Ⅲ四项指标单项及联合检测诊断HLAP的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931、0.534、0.805、0.308、0.959;其中NLR最优,敏感度为75.81%,特异度为99.82%;四项联合诊断的AUC优于各项单独诊断,敏感度为84.76%,特异度为99.81%。重症组患者的NLR、PLR、MLR水平高于轻症组,AT Ⅲ水平低于轻症MRTX1133体内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重症组患者的NLR、PLR、MLR水平高于轻症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pearman相关性分析显示,NLR、MLR与病情严重程度呈正相关(r=0.518、0.272,P<0.05),AT Ⅲ与病情严重程度呈负相关(r=-0.139,P<0.05)。结论 NLR、PLR、MLR及AT Ⅲ联合对诊断HLAP有较大价值,NLR、MLR、AT Ⅲ对于评估HLAP病情严重程度有较大临床意义。

油橄榄NF-Y基因家族的鉴定和表达分析

油橄榄(Olea europaea L.)是著名的油料兼果用树种,其鲜果冷榨橄榄油因富含对人体有益的不饱和脂肪酸和生物活性成分,使得市场对其需求量高,但目前国内橄榄油产量较低、品质较差,仍依赖于进口。因此,扩大国产油橄榄栽培面积、增加产量和提升橄榄油品质成为当前中国油橄榄发展的迫切需要。核因子Y(NF-Y)家族是真核生物中一种典型的转录因子家族,其成员可通过影响脱落酸(ABA)的合成和信号转导从而影响植物种子的成熟和油脂的合成,但NF-Y基因家族关于油橄榄油脂合成调控的研究还很缺乏,尤其对转录调控机制的研究更是少之又少。因此,本研究采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利用油橄榄全基因组数据获得油橄榄NF-Y基因家族成员并对其进行结构特征、进化关系分析。在此基础上,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测定候NSC 125973 molecular weight选OeNF-Y基因在油橄榄果实发育过程中的表达量,以及与橄榄油含量、油脂脂肪酸组成成分的相关性,最后以ABA为诱导剂,研究其对候选OeNF-Y基因表达调控的影响,为进一步研究OeNF-Y基因家族在油橄榄油脂合成中的转录调控作用奠定基础。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油橄榄NF-Y基因家族生物信息学分析:基于隐马尔可夫模型从油橄榄全基因组中鉴定出50个油橄榄NF-Y基因家族成员,根据聚类分析将其划分为OeNF-YA(16个)、OeNF-YB(24个)、OeNF-YC(10个)三个组。各成员的氨基酸数目为50~770aa,分子量为5.47~85.34 k Da,等电点为4.69~9.93,多数为亲水性蛋白质。结构分析表明多数油橄榄NF-Y基因结www.selleck.cn/products/pexidartinib-plx3397构保守。功能预测结果显示,OeNF-YB19推定的拟南芥直系同源物是L1L,该蛋白在拟南芥种子发育、脂肪酸合成和ABA响应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进化模式分析表明,3对OeNF-Y基因参与串联重复,17个基因参与15个片段复制,表明片段复制是油橄榄NF-Y基因家族扩张的主要驱动力。OeNF-Y基因与可可、葡萄等双子叶植物共线性高,与单子叶植物水稻共线性低,表明油橄榄NFY基因在双子叶植物间同源性较强。顺式作用元件分析表明,OeNF-Y基因上游1.5 kb区域包含NF-Y核心元件CCAAT盒、5种生长发育调控元件、5种光响应元件、4种胁迫响应元件、10种激素响应元件。选取含有ABA响应元件的OeNFYA1/A8/A13/B7/B9/B20/B21/C6等8个基因探究外源ABA诱导对其表达的影响。(2)调控油脂合成的候选OeNF-Y基因的筛选:两个品种的果实成熟时含油率均达到40%左右。GC-MS分析结果显示,橄榄油中含有棕榈酸(11.12%~18.74%)、棕榈烯酸(0.09%~2.20%)、油酸(67.66%~75.10%)、亚油酸(1.13%~4.44%)、硬脂酸(2.03%~2.95%)和花生酸(0.05%~0.18%)这6种脂肪酸。转录组数据和q PCR表达谱显示,OeNF-Y基因在7月、11月花梗、叶、果实和根中的表达差异较大,其中OeNF-YA2/12/B7/B10/B16/B19/C1/C2/C8等9个基因在果实中高表达。Pearson相关性分析表明,OeNF-YA12与油橄榄油脂含量显著负相关(r=-0.724),OeNF-YA2与亚油酸含量显著正相关(r=0.722),OeNF-YA12与棕榈油酸含量显著负相关(r=-0.724)。结合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筛选出OeNF-YA2/A12/B19这三个基因可能参与调控油橄榄油脂合成并使用外源ABA诱导试验验证。(3)外源ABA诱导分析:两个品种综合来看,OeNF-YA2/A8/B7/B19等4个基因表达上调,仅OeNF-YA1表达下porous medium调,OeNF-YB21不受ABA诱导,OeNF-YA12/A13/B9/B20/C6等5个基因在两个品种果实中的诱导情况不同。与对照组相比,ABA实验组油橄榄油脂和亚油酸含量分别提高了1.52%~2.59%和0.26%~0.6%。综上所述,OeNF-YA2/B19转录因子在油橄榄油脂合成中具有潜在的调控作用,外源ABA诱导下,OeNF-YA2/B19基因表达上调,提高了油橄榄油脂含量和亚油酸含量,表明OeNF-YA2/B19基因可能通过ABA信号途径正调控油橄榄油脂合成。

氨氯地平对老年性高血压患者血压水平和不良反应的影响

目的:探究氨氯地平对老年性高血压患者血压水平和不良反应的影响。方法:研究纳入100例高血压患者,均为2021年1月—2023年1月于我社区服务中心就诊,根据不同的治疗方式将患者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0例,对照组使用硝苯地平治疗,观察组使用氨氯地平治疗,对比治疗后血压水平、血小板活化功能以及不良反应。Biophilia hypothesis结果:治疗前,两组血压水平对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血压水平下降,观察组血压水平更低(P<0.05);治疗前,两组患MC3核磁者的血小板膜糖蛋白CD62P和CD63的水平对比无www.selleck.cn/products/gefitinib-based-protac-3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水平均有所下降,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氨氯地平片治疗老年性高血压能保证患者血压水平下降至正常且保持稳定,同时能够改善血小板的活化功能,用药安全性较高。

甘蔗EMS诱变及其突变体的筛选与鉴定

甘蔗(Saccharum spp.)是我国最重要的经济作物之一,其主要产于我国南方地区。随着全球气候变暖,部分主要甘蔗种植区出现了降水量减少甚至严重干旱,导致甘蔗减产。因此,越来越多的科研人员开始重视甘蔗抗旱性品种的研究。本研究以粤糖93-159为试验材料,通过探究不同种类、不同浓度的激素和活性炭对甘蔗再生的影响,建立了粤糖93-159的再生体系;利用化学突变剂EMS对甘蔗愈伤组织进行诱变处理,并使用PEG6000模拟水分胁迫,筛选得到抗旱株系;测定抗旱株系干旱胁迫前后的农艺性状和生理生化指标,采用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法对突变体的性状进行抗旱性评价;对抗旱性突变体1-17进行的转录组分析。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建立粤糖93-159的再生体系以粤糖93-159嫩叶鞘为外植体,探究添加2,4-D、6-BA、NAA和活性炭对甘蔗愈伤组织诱导、分化以及组培苗生根情况的影响。结果表明,愈伤诱导的最佳培养基为MS+2 mg·L~(-1)2,4-D+30 g·L~(-1)蔗糖+7g·L~(-1)琼脂,诱导率为95.37%;愈伤分化最佳培养基为MS+1 mg·L~(-1)6-BA+0.2 mg·L~(-1)NAA+30 g·L~(-1)蔗糖+7 g·L~(-1)琼脂,分化率为42.22%;生根最佳培养基为1/2MS+3 mgMK-2206 IC50·L~(-1)NAA+0.5 mg·L~(-1)活性炭+30 g·L~(-1)蔗糖+7 g·L~(-1)琼脂。2.建立EMS诱变体系和突变体筛选标www.selleck.cn/products/liproxstatin-1准用浓度为0、0.1%、0.2%、0.3%的EMS分别处理甘蔗愈伤组织4 h、6 h,根据愈伤组织的分化率确定了诱变浓度时间组合为0.3%EMS处理4 h。在生根培养基中分别加入0、5%、10%、15%、20%的PEG6000模拟水分胁迫,组培苗的存活率依次为100%、76.67%、45.56%、27.78%、14.44%。统计、对比个浓度下甘蔗组培苗的成活率,本研究最终选择Stem-cell biotechnology20%PEG6000为突变体抗旱筛选的阈值,该浓度下组培苗的存活率为14.44%。3.抗旱突变体的鉴定对突变体进行干旱胁迫处理,测定株高、总根长、总根体积、根系平均直径、总根表面积、根鲜重和根干重7个形态学指标,通过主成分分析把7个指标转化为3个综合指标,利用D值进行聚类分析,根据欧氏距离大于5的标准把20个株系分为5类,筛选出抗旱性最好的突变体1-17。通过测定不同抗旱等级的突变株系的生理生化指标发现,在干旱胁迫下各株系的POD、SOD活性均增强,MDA的含量整体增加,CAT含量在干旱胁迫前后也有不同幅度的增加。4.突变体1-17抗旱转录组分析对突变体1-17和粤糖93-159进行抗旱转录组分析,结果发现,突变体干旱胁迫前后有2168个差异表达基因(DEGs),与对照株相比,突变体在干旱前后各有6244和12754个DEGs。GO富集分析发现,两株系在干旱前共富集到237个GO条目,包括茉莉酸介导的信号通路调控、细胞内信号转导、谷胱甘肽代谢过程、血红素结合、钙离子结合、铁离子结合等条目。干旱后共富集到412个GO条目,包括对未折叠蛋白的反应、木质素生物合成过程、阴离子跨膜转运、氨基酸跨膜转运活性、CTP合酶活性、蛋白质丝氨酸/苏氨酸磷酸酶活性。KEGG富集分析发现,两种株系在干旱前后的DEGs主要富集在信号转导、次级代谢产物的生物合成、碳水化合物代谢、脂质代谢、能量代谢等途径,说明在干旱胁迫下这些途径发挥了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