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PK抑制剂分析一liquid biopsies起学校季节性H3N2流感聚集疫情的流行特点和全基因组特征,为学校流感防控提供研究数据。对一起学校流感聚集疫情进行流行病学调查,采集咽拭子标本17份进行流感病毒核酸检测、病毒培养和全基因组测序,利用生物信息学软件分析基因进化变异特征。4份咽拭子标本季节性H3N2流感病毒核酸检测阳性,培养流感病毒毒株2株。2株毒株序列同源。同疫苗株A/Kansas/14/2017相比,8个基因节段的一致性范围是96.71%~98.88%。在进化树上,2条序列与疫苗株不在同一进化分支,亲缘性较远。HA蛋白信号肽发生2个氨基酸变异,抗原表位和受体结合位点分别发生5处和2处氨基酸变异。2条序列均发生金刚烷胺耐药位点变异,均未发生神经氨酸酶抑制剂耐药位点变异。2条序列的PA均发生K158R变异,PB2均发生K340R变异。该起学校聚集疫情由季节性H3N2流感病毒引起,病毒抗原已经发生漂移,应加强学https://www.selleck.cn/products/Bortezomib.html校流感疫情监测和防控。
免疫检查点抑制剂联合抗血管生成治疗中晚期肝癌安全性和临床效果的meta分析
目的 评价免疫检查点抑制剂(ICIs)联合抗血管生成治疗不可切除或中晚期肝癌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方法 检索Pubmed、Embase、Web of science、ClinicalTrails.gov、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Glucagon Receptor抑制剂中国知网(CNKI)、维普中文科技期刊系统数据库(VIP)、万方数据资源系统等数据库及中国临床实验注册中心,纳入评价ICIs联合抗血管生成方案治疗不可切除肝癌的随机对照研究或回顾性研究。检索时限为建库至2022年2月10日,文献资料经过筛选、提取及偏倚风险评价后,采用RevMan 5.3软件及Stata 14.0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 共纳入9项研究,包括1 707例肝细胞癌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联合治疗组的无进展生存期[危险比值(HR)=0.46,95%置信区间(95%CI)=0.35~0.60,P<0.01]、总生存期(HR=0.52,95%CI=0.41~0.64,P<0.05)较对照组明显延长,客观缓解率[相对危险度(RR)=1.72,95%CI=1.28~2.30,P<0.01]、疾病控制率(RR=1.36,95%CI=1.14~1.63,P<0.01)明显高于对照组。联合治疗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与对照组相似(RR=0.99,95%CIMedical disorder=0.95~1.03,P=0.59),其中高血压(RR=1.58,95%CI=1.14~2.18,P<0.01)和甲状腺功能减退(RR=6.79,95%CI=2.31~20.01,P<0.01)的发生率高于对照组,而两组在胃肠道反应(恶心、呕吐、腹泻)、皮疹、食欲减退、确认细节肝功能损伤(转氨酶升高)等方面的发生率无差异(P>0.05)。结论 免疫检查点抑制剂联合抗血管新生治疗不可切除肝癌的临床效果显著,安全性可接受。
荞麦叶片生化物质含量和防御酶活性与其对西伯利亚龟象抗性的关系
【目的】明确西伯利亚龟象Rhinoncus sibiricus的为害与荞麦不同品种叶片生化物质含量及防御酶活性的关系,为选育荞麦抗虫品种和该虫的综合治理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五点取样法对西伯利亚龟象在荞麦田中的为害情况进行调查;在室内条件下,观察西伯利亚龟象systemic biodistribution对4种(蒙0208、蒙0207、晋苦6和晋苦2)不同抗虫品种的荞麦的取食选择性,同时测定不同品种荞麦叶片主要营养物质和次生代谢物质的含量、防御酶及蛋白酶抑制剂的活性。【结果】西伯利亚龟象在获悉更多蒙0208和晋苦2上的蛀茎率较高,分别为59.22%和65.23%,而在蒙0207和晋苦6上的蛀茎INCB018424 IC50率较低,为47.21%和49.61%。西伯利亚龟象对荞麦不同品种的取食选择顺序为:晋苦2>蒙0208>晋苦6>蒙0207。荞麦抗虫品种的可溶性蛋白、可溶性糖、脯氨酸、类黄酮和总酚含量均显著低于感虫品种(P<0.05),经Pearson相关性分析,西伯利亚龟象对不同荞麦品种的为害选择与叶片中可溶性蛋白(R=0.840)、可溶性糖(R=0.883)、脯氨酸(R=0.750)、类黄酮(R=0.809)和总酚(R=0.729)含量显著正相关。荞麦抗虫品种的苯丙氨酸解氨酶、过氧化氢酶、胰蛋白酶抑制剂和胰凝乳蛋白酶抑制剂的活性均显著高于感虫品种(P<0.05),经Pearson相关性分析,西伯利亚龟象对不同荞麦品种的为害选择与荞麦叶片中苯丙氨酸解氨酶(R=﹣0.837)、过氧化氢酶(R=﹣0.548)、胰蛋白酶抑制剂(R=﹣0.579)和胰凝乳蛋白酶抑制剂(R=﹣0.797)的活性显著负相关。【结论】在供试的4个荞麦品种中,蒙0207和晋苦6具有较高的抗虫性,而西伯利亚龟象更偏好取食蒙0208和晋苦2。西伯利亚龟象对不同荞麦品种表现出的抗性与荞麦叶片营养物质和次生代谢物质含量、防御酶以及蛋白酶抑制剂活性等密切相关。
ⅠB~ⅢA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术后辅助靶向治疗研究进展
作为全球死亡率最高的癌症,肺癌的治疗一直是广大医师和患者共同面临的难题。依据分化程度、形态特征和生物学特点,肺癌可分为小细胞肺癌和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两大类,其中NSCLC的发生率占比80%~85%。临床上,NSCLC的常规治疗方案包括手术、化学治疗(化疗)、放射治疗、靶向药物治疗、免疫药物治疗等。对于ⅠB~ⅢA期的NSCLC患者,除首选行手术治疗外,术后还需应用辅助治疗以减少肿瘤的复发和转移。研究显示,在NSCLC的辅助治疗中靶向药物高效且安全,其中最受关注的是针对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EGFR)基因突变的药物,即表皮生长因子受体酪氨酸激酶抑制剂(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 tyrosine kinase inhibitors,EGFR-TKIs)。目前,共有3代EGFR-TKIs药物获批进入临床。其中,第一代EGFR-TKIs在辅助治疗的研究与应用中占据优势,如厄洛替尼与吉非替尼可延长术后患者的无病生存期(disease-free survival,DFS)和总生存期(overall survival,OS),埃克替尼因其可显著延长患者DFS已在中国大陆被批准用于术后辅助治疗。相较安慰剂,第三代EGFRTKIs药物奥希替尼在ADAURA研究中展现出较为明显的DFS优势;同时,术后使用奥希替尼治疗,患selleck NMR者较少发生中枢神经系统复发,术后使用化疗联合奥希替尼治疗则能有更多DFS获益,因此该2种疗法成为ⅠB~ⅢA期NSCLC患者术后辅助治疗的标准方案。而阿美替尼和伏美替尼作MLN8237临床试验为第三代EGFR-TKIs新药,应用于术后辅助Continuous antibiotic prophylaxis (CAP)治疗的临床试验也正在开展中。基于此,该文对EGFR的结构、EGFR基因突变类型和检测方法进行系统性总结,对临床使用EGFR-TKIs的治疗策略进行介绍,并对EGFR-TKIs在临床使用中可能遇到的问题进行探讨。
基于3个自噬相关微小核糖核酸表达信息学分析构建肺腺癌预后风险评分模型
目的 使用美国癌症基因组图谱(TCGA)数据库构建肺腺癌患者预后的自噬相关微小核糖核酸(miRNA)风险评分模型。方法 结合TCGA数据库和人类自噬基因数据库(HADb)下载肺腺癌、正常肺组织的基因和miRNA表达谱的数据及临床相关资料,将总体人数随机均分为训练集和测试集,计算训练集中肺腺癌自噬基因的差异表达,筛选出和自噬基因相关的miRNA,采用单因素Cox风险回归和LASSO回归的方法筛选和建立自噬相关miRNA预后模型,并在测试集中验证,最后通过实验验证筛选出自噬相关miRNA在肺腺癌中的表达。结果 从TCGA数据库中得到535例肺腺癌组织和59例正常肺组织的自噬基因表达谱,使用R软件中的edgeR包进行差异基因分析,得到差异表达的自噬基因30个,与这30个自噬基因selleckchem KD025相关的miRNA有12个。单因素Cox分析及LASSO回归分析得到基于3个miRNAlung viral infection的预后风险模型:风险评分=0.048×hsa-mir-31+0.201×hsa-mir-1293E7080溶解度+0.174×hsa-mir-548f-1。训练集中模型预测3年总生存率的曲线下面积为0.796,5年总生存率的曲线下面积为0.837,提示模型准确率较高。多因素Cox回归分析得出,该预后模型可以作为独立的一个预后因子预测肺腺癌的风险(HR=2.100,95%CI=1.541~2.861,P<0.05),上述结论在测试集中得到验证。实时定量PCR提示,hsa-mir-31,hsa-mir-1293,hsa-mir-548f-1在肺腺癌中的表达较正常肺组织高(P<0.05),与生物信息分析结果一致。结论 经过生物信息学分析处理,成功建立了基于3个自噬相关miRNA的肺腺癌风险预测模型,该模型有望对患者个体化治疗提供一定帮助,并提高肺腺癌患者个体化预测结果的准确度。
影响外源性眼内炎患者眼内液细菌培养阳性率的相关因素与药敏分析
目的 探究外源性感染性眼内炎患者眼内液中细菌培养阳性率的影响因素、病原菌构成及耐药情况,为外源性眼内炎提供有效的诊疗依据,指导临床合理用药。方法 回顾性收集并分析hepatitis-B virus2011年5月至此网站2021年5月在浙江省人民医院确诊、治疗且随访4~6个月的外LBH589体内源性感染性眼内炎患者的眼内液标本,共收集69眼的105例标本。记录性别、年龄、病程、发病季节、病因、入院视力、标本来源、手术次数、眼内异物状态、玻璃体内抗生素注射史、全身抗生素使用史、基础疾病等,并用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对细菌培养阳性率的相关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对获取的细菌培养及药敏试验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培养阳性者眼内液标本种类、眼内异物状态、内眼手术后眼内炎、玻璃体内抗生素注射史、全身抗生素使用史的患者比例均高于培养阴性者(均为P<0.05)。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玻璃体内标本(P<0.001)、眼内异物状态(P=0.020)、玻璃体内抗生素注射史(P=0.007)是眼内液细菌培养阳性的相关影响因素。36株外源性眼内炎致病菌中,革兰阳性菌占75.0%(27株),其中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占66.7%(18株)。未检出对万古霉素、达福普汀、替加环素、利奈唑胺耐药的革兰阳性细菌。结论 玻璃体内标本、眼内异物状态、玻璃体内抗生素注射史为眼内液细菌培养阳性的独立影响因素。外源性眼内炎的病原菌以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为主。临床上抗生素使用时应考虑多发的病原菌。
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阳性晚期乳腺癌患者应用吡咯替尼的疗效分析
目的 探讨吡咯替尼治疗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LBH589 NMR2)阳性晚期乳腺癌患者的疗效。方法 选取2018年1月至2020年12月沂水县人民医院收治的46例HER-2阳性晚期乳腺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CP-690550溶解度机数字表法将Bioreductive chemotherapy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23例。对照组23例患者单纯应用TCbH(多西他赛+卡铂+曲妥珠单抗)方案,观察组23例患者应用TCbH+吡咯替尼方案,比较两组患者的近期疗效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治疗后,观察组的客观缓解率(ORR)为65.22%、疾病控制率(DCR)为95.65%,高于对照组的30.43%、65.22%(均P<0.05)。两组患者的血液学毒性反应(血小板减少、粒细胞减少、贫血)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腹泻、手足综合征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患者恶心呕吐、脱发、口腔黏膜炎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在HER2阳性晚期乳腺癌患者的辅助治疗中,吡咯替尼与TCbH方案联合应用可改善治疗效果,用药期间虽有腹泻、手足综合征发生率增加等风险,但基本可耐受。
厄洛替尼在眼表的并发症:3个病例不同转归
目的 报道3例表皮生长因子受体抑制剂厄洛替尼眼表并发症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分析3个病例不同转归的原因。方法 病例系列报道。结果 病例Disease pathology1患者口服厄洛替尼近7年,眼AZD6738价格部检查发现双眼角膜点状上皮脱落,未停用靶向药物而仅眼部用药后角膜上皮修复。病例2患者使用厄洛替尼2年余,单眼出现无菌性角膜溃疡伴角膜基质变薄,患眼接受多层羊膜移植同时停用厄洛替尼1周后,缺损的角膜上皮逐渐愈合。这2例患者全身除肺癌病史外,均无高血压、糖尿病及自身免疫性疾病等病史。病例3患者除了肺Belnacasan供应商癌,还有明确的干燥综合征病史,在接受厄洛替尼治疗2年余后,眼表出现严重并发症,包括持续性角膜上皮缺损、角膜溶解和穿孔,并且进行了4次穿透性角膜移植术。停用厄洛替尼后眼表才逐渐趋于稳定。结论 在使用表皮生长因子受体抑制剂之前,需进行详细的眼部检查,排除眼表基础疾病,尤其是自身免疫性眼表疾病。同时,患者在使用此类药物期间需定期接受眼科随访,以避免眼表严重并发症的出现。
乳腺磁共振动态增强扫描协同超声及乳腺X射线摄影在乳腺癌筛查及腋窝淋巴结转移中的价值
目的 探讨乳腺磁共振动态增强扫描(breast dynaselleck化学mcorneal biomechanicsic contrast-enhanced magnetic resonance scan,DCE-MRI)协同乳腺超声、乳腺X射线摄影在乳腺癌筛查及腋窝淋巴结转移中的预测价值。方法 前瞻性收集临海市第一人民医院和浙江省台州医院2018年3月至2020年1月经乳腺超声及乳腺X射线摄影筛查为乳腺癌可疑病变的256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分析DCE-MRI协同乳腺超声及乳腺X射线摄影在筛查乳腺良恶性病变中的价值及DCE-MRI增强纹理特征预测乳腺癌腋窝淋巴结转移的价值。结果 DCE-MRI协同乳腺超声及DCE-MRI协同乳腺X射线摄影在乳腺癌筛查中的诊断价值均高于乳腺超声和乳腺X射线摄影(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角二阶矩(OR=2.737)、相关性(OR=2.145)、熵值(OR=3.032)均是乳腺癌患者腋窝淋巴结转移的预测因子;列线图模型预测乳腺癌患者腋窝淋巴结转移的C-index为0.991。结论 DCEPEG300分子量-MRI协同乳腺超声及乳腺X射线摄影能有效提高乳腺癌的诊断效能,通过DCE-MRI增强纹理特征建立的预测模型有益于早期预测乳腺癌腋窝淋巴结转移。
低氧诱导的circWSB1调控乳腺癌进展的机制研究
背景和目的乳腺癌(BTorin 1reast cancer,BC)是全世界女性中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也是女性因癌症死亡的最主要原因。BC占所有女性癌症病例的30%,占所有女性癌症死亡人数的15%,是女性健康的一大杀手。在过去的几十年里,尽管在早期诊断、手术、放化疗以及靶向治疗等方面取得了巨大的进步,但是目前BC的发病率与死亡率在全球绝大多数国家中仍位列第一。深入研究BC发生发展的分子机制对于进一步认识BC的生物学特性以及新靶点的筛选具有重要意义。低氧是实体肿瘤的一个重要的生物学特征,由于肿瘤细胞的过度增殖以及肿瘤血管分布的异常,包括BC在内的绝大多数实体肿瘤均存在不同程度的低氧区域。低氧与BC的代谢、增殖、迁移、侵袭及耐药等密切相关,因此研究并揭示BC细胞在低氧条件下的反应机制对于BC的治疗具有积极意义。环状RNA(circular RNA,circ RNA)是通过反向剪接形成的一类呈闭合环状结构的非编码RNA,具有细胞/组织表达特异性,高稳定性和保守性。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circ RNA参与了多种疾病的病理过程,包括BC。然而,circ RNA在低氧条件下调控BC进展的分子机制尚未完全阐明。本研究旨在探讨低氧诱导的circ WSB1在BC中的表达模式,分析其表达量与BC患者预后的关系,同时阐明circ WSB1在低氧条件下的产生机制及其通过结合去泛素化酶USP10破坏p53的稳定性进而促进BC进展的分子机制。研究方法(1)低氧相关circ RNA的筛选及鉴定将BC细胞MCF-7置于1%O_2浓度下培养48h模拟肿瘤低氧微环境;采用Microarray分析低氧和常氧培养了48h的MCF-7细胞中差异表达的circ RNA和m RNA;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quantitative real-time PCR,q RT-PCR)在低氧处理的BC细胞中对circ WSB1(hsa_circ_0007716)的表达进行验证;利用circ Bank和UCSC数据库分析circ WSB1的基因组信息;通过Sanger测序、PCR、Rnase R消化和放线菌素D抑制实验对circ WSB1的环状属性进行验证;采用核质分离技术分析circ WSB1的亚细胞定位。(2)circ WSB1在低氧条件下的产生机制采用q RT-PCR检测不同氧气条件以及氯化钴(Co Cl_2)对BC细胞中circ WSB1表达的影响;利用q RT-PCR检测HIF1α对BC细胞中circ WSB1表达的影响;通过JASPAR数据库分析HIF1α与circ WSB1亲本基因WSB1启动子区域可能存在的结合位点;应用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和染色质免疫共沉淀(chromatin immunoprecipitation,Ch IP)实验验证HIF1α与WSB1启动子区域的结合。(3)circ WSB1在BC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患者预后的关系采用q RT-PCR检测100对BC及癌旁组织中circ WSB1的表达;运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分析circ WSB1在BC中的诊断能力;利用原位杂交(in situ hybridization,ISH)技术进一步在组织芯片中(含石蜡包埋的288例BC和123例癌旁组织)检测circ WSB1的表达,并用Kaplan-Meier法绘制BC患者生存曲线和复发曲线,同时采用多因素Cox回归模型分析影响BC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4)circ WSB1在BC细胞中的生物学作用通过细胞计数试剂盒(cell counting kit-8,CCK-8)和克隆形成实验检测细胞在低氧条件下的增殖能力;采用Microarray分析在低氧条件下敲低circ WSB1的MCF-7细胞中差异表达的基因,并用KEGG对这些差异基因进行通路富集分析;应用蛋白质免疫印迹(western blot)检测p53及其下游的p21和Bax蛋白的表达;利用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周期及凋亡率;构建裸鼠皮下移植瘤生长模型观察肿瘤发生;免疫组化(immunohistochemistry,IHC)检测裸鼠移植瘤中Ki67及p53的表达;采用Kaplan-Meier法绘制荷瘤裸鼠的生存曲线。(5)circ WSB1与去泛素化酶USP10的相互作用运用RNA pull-down实验联合液相色谱-质谱(Liquid chromatograph-mass spectrometer,LC-MS)/质谱(Mass spectrometer,MS)检测与circ WSB1结合的蛋白质;采用Western blot在下拉的蛋白质中对USP10进行验证;利用荧光原位杂交(fluorescence in situ hybridization,FISH)和免疫荧光(immunofluorescence,IF)双染实验观察circ WSB1与USP10在BC细胞中的定位;运用RNA免疫共沉淀(RNA immunoprecipitation,RIP)实验再次验证circ WSB1与USP10的结合;运用cat RAPID数据库分析circ WSB1与USP10相互作用的区域;采用RNA电泳迁移率实验(electrophoretic mobility shift assay,EMSA)、RIP及RNA pull-down实验验证circ WSB1与USP10相互作用的区域。(6)USP10与p53的相互作用及其在BC细胞中的生物学功能采用免疫共沉淀(co-immunoprecipitation,Co-IP)实验验证USP10与p53的结合;应用泛素化实验检测USP10对p53泛素化水平的影响;应用western blot检测USP10、p53及其下游p21和Bax的蛋白水平;利用CCK-8和克隆形成实验检测BC细胞增殖能力;采用流式细胞术分析BC细胞周期及凋亡率。(7)挽救实验验证circ WSB1通过结合USP10调控p53的表达进而促进BC进展采用Co-IP实验检测circ WSB1对USP10和p53结合的影响;运用泛素化实验验证circ WSB1和USP10对p53泛素化水平的影响;采用western blot技术检测circ WSB1和USP10对p53及其下游p21和Bax蛋白水平的影响;体内外功能实验验证circ WSB1和USP10对BC细胞增殖、周期及凋亡的影响。研究结果(1)circ WSB1在低氧处理的BC细胞中显著上调将MCF-7细胞置于低氧条件下培养48h后,western blot检测结果显示HIF1α显著表达,表明低氧模拟成功;利用Microarray,我们获得了常氧及低氧培养的MCF-7细胞中circ RNA及m RNA的差异表达谱。通过q RT-PCR验证,最终确认circ WSB1作为我们后续深入研究的分子。Sanger测序、PCR、Rnase R和放线菌素D抑制实验证实了circ WSB1的环状结构。核质分离实验结果显示circ WSB1主要定位于细胞核中。(2)低氧条件下HIF1α可促进circ WSB1的转录将MCF-7细胞在不同O_2浓度下培养24h以及在1%O_2浓度下培养不同时间,通过q RT-PCR发现细胞中circ WSB1的表达呈氧气浓度及低氧时间依赖性。同时,circ WSB1的表达呈Co Cl_2浓度及处理时间依赖性。此外,q RT-PCR和western blot结果显示,在低氧条件下,过表达HIF1α后,circ WSB1的表达上调,而敲低HIF1α后,circ WSB1的表达下调。通过JASPAR数据库分析发现,circ WSB1亲本基因WSB1启动子区域具有4个HIF1α结合位点,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和Ch IP实验结果显示,在低氧条件下,HIF1α能够与WSB1启动子结合。(3)circ WSB1在BC组织中的表达水平升高且不利于患者的预后采用q RT-PCR检测100对BC及癌旁组织中circ WSB1的表达,发现circ WSB1在BC组织中显著上调。ROC曲线表明circ WSB1在BC中有较高的诊断能力。此外,ISH结果也显示,circ WSB1在BC组织中显著上调,其表达与BC患者的预后呈负相关。多因素Cox回归模型显示,circ WSB1的表达量可作为BC患者预后的一个独立危险因素。(4)circ WSB1可促进BC细胞增殖CCK-8和克隆形成实验结果表明,在低氧条件下,过表达circ WSB1可显著促进BC细胞增殖,而敲低circ WSB1则呈现相反的作用。Microarray差异基因分析和KEGG通路富集分析发现在低氧处理的MCF-7细胞中敲低circ WSB1后p53信号通路出现了显著富集。Western blot结果显示,在低氧处理的BC细胞中过表达circ WSB1后,p53及其下游的p21和Bax的表达降低,而敲低circ WSB1后,它们的表达升高。流式细胞术结果显示,在低氧处理的BC细胞中敲低circ WSB1可导致细胞周期阻滞和细胞凋亡。体内实验结果Bio finishing显示,过表达circ WSB1能够促进裸鼠移植瘤的生长,敲低circ WSB1则明显抑制移植瘤生长。IHC结果显示,circ WSB1过表达组移植瘤中增殖指数Ki67的表达升高,p53的表达降低,而在circ WSB1敲低组中,这两个蛋白的表达呈现出相反的趋势。此外,荷瘤裸鼠生存分析显示,circ WSB1的表达量与裸鼠的生存时间呈负相关。(5)circ WSB1可与USP10相互作用RNA pull down联合LC-MS/MS分析共获得141个蛋白能够与circ WSB1结合,最终我们聚焦到USP10。FISH和IF双染实验显示,circ WSB1和USP10存在共定位。此外,RIP结果进一步证实了circ WSB1与USP10的结合。利用cat RAPID数据库分析发现circ WSB1的第25-126nt能够与USP10的第1-100aa结合。然后我们利用RNA EMSA、RIP和RNA pull-down实验证实了circ WSB1和USP10的相互作用区域。(6)USP10通过结合并稳定p53进而抑制BC细胞增殖Co-IP实验结果显示,USP10通过其第1-100aa与p53相互结合。泛素化实验表明,在低氧条件下,过表达USP10能够显著抑制p53泛素化,而敲低USP10则明显增强了p53的泛素化水平。CCK-8和克隆形成实验结果显示,在低氧条件下,过表达USP10抑制BC细胞增殖,而敲低USP10则可显著促进细胞增殖。流式细胞术结果显示,在低氧处理的BC细胞中,过表达USP10可导致细胞周期阻滞,促进细胞凋亡。(7)circ WSB1通过结合USP10调控p53的表达进而促进BC进展Co-IP实验结果显示,过表达circ WSB1能够抑制USP10与p53的结合。泛素化实验PUN30119溶解度显示,在低氧条件下,过表达USP10能够逆转上调circ WSB1引起的p53泛素化增加,而敲低USP10能够逆转下调circ WSB1引起的p53泛素化降低。Western blot实验结果显示,circ WSB1导致的p53及其下游p21和Bax水平的变化也能被USP10逆转。此外,功能实验结果表明,circ WSB1在体内外引起的生物学效应均能够被USP10逆转。研究结论在低氧条件下,HIF1α能够显著诱导circ WSB1的表达。在BC组织中,circ WSB1的表达显著高于癌旁组织,并且其表达量与患者的预后呈负相关。体内外功能实验表明,circ WSB1能够促进BC细胞增殖。机制上,低氧诱导的circ WSB1通过竞争性结合USP10,从而抑制其对p53的去泛素化作用,破坏p53的稳定性,进而促进BC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