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iR-28-5p影响结肠癌细胞迁移活力的分子机制初探

目的 探讨miR-28-5p影响结肠癌细胞迁移活力的分子机制。方法 选用结肠癌细胞(HCT116细胞)进行实验,实验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实验:将HCT116细胞分为空白对照组(control组)和爱拉斯汀组(erastin组),control组不进行特殊处理,erastin组使用加有20μM erastin的培养基培养48 h。第二部分实验:将HCT116细胞分为拮抗剂阴性对照组(inhibitor-NC组)、miR-28-5p拮抗剂组(inhibitor组)、激动剂阴性对照组(mimics-NC组)、 miR-28-5p激动剂组(mimics组),两组阴性对照分别转染拮抗剂阴性对照混合物和激动剂阴性对照混合物,miR-28-5p拮抗剂组转染miR-28-5p inhibitor以沉默miR-28-5p, miR-28-5p激动剂组转染miR-28-5p mimics以过表达miR-28-5p。用细胞划痕实验检测细胞迁移活力,实时荧光定量PCR(RT-PCR)检测HCT116细胞中miR-28-5p的相对表达水平,蛋白质免疫印迹(WB)检测VAT1L蛋白的相对表达量。比Emricasan研究购买较48 h后erastin组与control组miR-28-5p、VAT1L表达水平及两组细胞划痕迁移率和转染完成后各组细胞miR-28-5p、VAT1L表达水平。结果 第一部分:与control组相比,erastin组miR-28-5p的相对表达量、VAT1L蛋白的相对表达量均有降低(均P<0.05);与control组相比,erastin组的细胞迁移率降低(P<0.05)。第GSI-IX半抑制浓度二部分:与inhibitor-NC组比较,miR-28-5p inhibitor组miR-28-5p的相对表达量降低(P<0.05);与mimics-NC组比较,miR-28-5p mimics组miR-28-5p的相对表达量增高(P<0.05)。与inhibitor-NC组比较,miR-28-5p inhibitor组VAlung viral infectionT1L蛋白的相对表达量升高(P<0.05);与mimics-NC组比较,miR-28-5p mimics组VAT1L蛋白的相对表达量降低(P<0.05)。结论 miR-28-5p可能通过抑制VAT1L的表达,以降低结肠癌细胞迁移活力。

氯化两面针碱通过PI3K/Akt/Bcl-2/caspase-3/PARP通路诱导小细胞肺癌细胞H1688和H446凋亡

目的 探究氯化两面针碱诱导小细胞肺癌(small cell lung cancer,SCLC)细胞H1688和H446发生凋亡及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 MTT法检测氯化两面针碱或顺铂(cisplatin,DFerrostatin-1半抑制浓度DP)对SCLC细胞活性的影响;采用倒置荧光显微镜和HE染色法观察氯化两面针碱或DDP处理后细胞形态变化;流式细胞术检测氯化两面针碱或DDP对细胞凋亡的影响;MTT法检测凋亡抑制剂Z-VAD-FMK对氯化两面针碱或DDP诱导细胞发生凋亡的影响;Western blot法检测氯化两面针碱或DDP处理后细胞中Bax、Bcl-2、caspase-3、PARP、p-PI3K及p-Akt蛋白的表达变化。结果 MTT结果显示,氯化两面针碱作用于细胞48 h后,细胞的活力明显降低;与DDP相比,氯化两面针碱能以更小的IC_(50)抑制SCLC细胞;倒置荧光显微镜与HE染色结果表明,与DDP相似,氯化两面针碱可诱导SCLC细胞发生凋亡的形态学变化;流式细胞术结果表明,与DDP相似,氯化两面针碱可诱导SCLC发生细胞凋亡;MTT实验结果表明,氯化两面针Metal-mediated base pair碱对SCLC细胞凋亡的抑制作Taurine用可被凋亡抑制剂Z-VAD-FMK部分拮抗;Western blot结果显示,与DDP相似,氯化两面针碱可抑制PI3K及Akt的表达,升高Bax、抑制Bcl-2,促进caspase-3和PARP的裂解。结论 氯化两面针碱可通过抑制PI3K及Akt的激活,来诱导SCLC细胞发生凋亡。

手术与非手术妇科恶性肿瘤患者适形调强放疗中危及器官运动的比较

目的 探讨手术与非手术妇科恶性肿瘤患者在调强放疗中危及器官的体积和位置变化。方法 纳入我院收治的31例妇科恶性肿瘤患者,进行盆腔调强放疗。将患者分为手术组(n=15)和未手术组(n=16),在放疗的第10次、15次、20次行CT校位扫描。勾画3次校位CT图像上的小肠、膀胱、直肠,并将它们融合在放疗前的定位CT图像上,比较两组危及器官在放疗过程中体积、体积变化率、体积重复率Kidney safety biomarkers和中心点位移差异。结果 手术组膀胱和直肠的体积、https://www.selleck.cn/products/emricasan-idn-6556-pf-03491390.html体积变化率、体积重复率与非手术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虽然两组小肠AZD2281半抑制浓度的体积变化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手术组小肠体积重复率较未手术组的好(P=0.001)。两组比较,手术组的直肠在头脚方向位移较大,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18)。结论 妇科恶性肿瘤术后患者的小肠运动较未手术者减弱,而直肠运动在头脚方向较大,放射肿瘤科医师需要分别考虑到手术和未手术患者小肠和直肠运动的特点以设计合理靶区减少相关不良反应。

转录因子Kaiso下调人乳腺癌细胞系中lncRNA MEG3的表达

目的 探讨转录因子Kaiso是否调节人母系表达基因3(MEG3)表达及其在乳腺癌的发生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方法 RT-qPCR检测正常乳腺细胞系MCF-10A和多个乳腺癌细胞系MCF-7、BT-474、MDA-MB-435、MDA-MB-231中Kaiso和MEG3的表达;蛋白印迹检测Kaiso在各种细胞中的表达;免疫组织化学检测50例乳腺癌和癌旁组织中Kaiso表达;RTbioresponsive nanomedicine-qPCR检测过表达Kaiso对母系印记基因编码的长链非编码RNA(lncRNA MEG3)转录水平的影响。结果 MCF-10A中lncRNA MEG3转录水平高于Kaiso的转录水平(P<0.001),在MCF-7、BT-474、MDA-MB-CHIR-99021生产商435、MDA-MB-231细胞中Kaiso明显上调,而lncRNA MEG3明显下调(P<0.001);MCF-10A中Kaiso表达水平较低,而在MDA-MB-231高转移性乳腺癌细胞中呈现出高表达状态(P<0.05)。Kaiso在乳Bemcentinib半抑制浓度腺癌旁组织中为低表达(P<0.001),而在癌组织中高表达于细胞质与细胞核中。另外在MCF-10A细胞中使Kaiso过表达后lncRNA MEG3的转录水平明显下调(P<0.01)。结论 Kaiso调节lncRNA MEG3在乳腺癌组织细胞中的表达,在乳腺癌的发生发展中可能发挥重要作用。

HSP90α、HSP90β在结直肠癌组织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目的研究热休克蛋白(HSP)90α、HSP90β在结直肠癌组织和癌旁组织中的表达, 探讨HSP90α、HSP90β与结直肠癌患者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 并分析两者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6年1月至2020年12月山东第一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胃肠外科收治的117例结直肠癌患者的肿瘤组织及癌旁组织,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HSP90α和HSP90β的表达水平, 分析二者与患者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以及二者表达的相关性。结果 HSP90α在结直肠癌组织和癌旁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74.4%(87/117)、12.0%(14/117), 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92.83, P0.001);HSP90β在结直肠癌组织和癌旁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61.5%(72/117)、10.3%(12/117), 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66.86, P0.001)。HSP90α的表达与肿瘤位置(χ2=8.67, P=0.003)、血管侵犯(χ2=8.68, P=0.003)、淋巴结转移(χ2=8.52, P=0.004)、T分期(χ2=21.07, P0.001)、N分期(χ2=11.94, P=0.003)、M分期(χ2=5.37, P=0.020)、病理分期(χ2=25.64, P0.001)具有相关性;HSP90β的表达与淋巴结转移(χ2=4.03, P=0.045)、T分期(χ2=11.09, P=0.007)、N分期(χ2=6.56, P=0.038)、M分期(χVX-661供应商2=12.43, P0.001)、病理分期(χ2=17.34, P=0.001)具有相关性。两种蛋白在结直肠癌组织中的表达呈正相关(r=0.42, P0.001)。结论 HSP90α、HSP90β在结直肠癌组织中的表达明显www.selleck.cn/products/MLN8237Pricing of medicines于癌旁组织, 并均与淋巴结转移和病理分期有关;二者表达呈正相关, 可能共同参与了结直肠癌的发生发展, 有望成为新的肿瘤标志物。

化疗失败的老年晚期转移性结直肠癌患者呋喹替尼治疗效果及安全性

目的combined immunodeficiency探讨呋喹替尼对化疗失败的老年晚期转移性结直肠癌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择2018年9月至2020年Barasertib半抑制浓度7月联勤保障部队第904医院收治的99例化疗失败的老年晚期转移性结直肠癌患者。所有患者均口服呋喹替尼胶囊, 1次/d, 5 mg/次, 连续用药21 d, 停药7 Naporafenibd, 28 d为1个周期, 所有患者均持续治疗2个周期后观察效果。统计患者近期抗肿瘤疗效, 比较治疗前后患者血清糖类抗原125(CA125)、癌胚抗原(CEA)、糖类抗原199(CA199)水平, 记录患者治疗期间药物安全性, 并采用Kaplan-Meier法进行生存分析。结果 99例化疗失败的老年晚期转移性结直肠癌患者治疗2个周期, 客观缓解率(ORR)为22.22%(22/99)、临床控制率(CCR)为75.76%(75/99);治疗后患者血清CA125、CA199、CEA水平均低于治疗前(均P0.05);99例患者治疗期间发生的药物不良反应大多为Ⅰ~Ⅱ级, Ⅲ~Ⅳ级不良反应较少, 最常见的Ⅰ~Ⅱ级不良反应为高血压(45.45%, 45/99)、手足综合征(40.40%, 40/99)、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升高(36.36%, 36/99);随访12个月, 失访5例, 随访率为94.95%, 其余94例患者中位无进展生存时间为5.62个月(95%CI 3.57~8.75个月), 中位总生存时间为8.41个月(95%CI 4.85~11.14个月)。结论呋喹替尼治疗化疗失败的老年晚期转移性结直肠癌患者疗效较好, 可降低肿瘤标志物水平, 患者生存状况良好, 且不良反应可控。

连花清瘟胶囊干预新冠肺炎炎症机制的网络药理学研究

通过网络药理学的方法,从炎症角度,探讨连花清瘟胶囊干预新型冠状病biologically active building block毒肺炎可能的作用机制。首先,借助TCMSP数据库和GeneCards数据库分别检索化学活性成分和相关靶点,然后,运用Cytoscape软件和STRING数据库构建活性成分和靶点的网络,再通过富集分析筛选连花清瘟胶囊中的药物Laduviglusib针对新冠肺炎病毒的通路,最后,采用分子对接技术将活性化合物和核心靶点进行对接打分。结果表明,通过数据库从连花清瘟胶囊含有的中药里共获得活性成分174个、药物靶点907个,潜在靶点57个,其中关键靶点涉及IL6, TNF, TLR4,CXCL8和NOS2等,分子对接结果显示山奈酚、槲皮素和芫花素可能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治疗中起着关键的作用。初步实验验证结果表明,槲皮素、山奈酚和芫花素均能通过抑制炎症介质NO的表达从而RepSox作用表现出较强的抗炎活性,对于治疗新冠肺炎可能是重要的活性化合物。通过以上研究筛选了连花清瘟胶囊干预新冠肺炎的关键靶点和化合物,并进行了初步实验验证,为连花清瘟胶囊药效和机制研究提供新的认识。

荜茇酰胺通过激活p38/Caspase-3/GSDME通路诱导胃癌细胞焦亡

目的 探讨荜茇酰胺(PL)对胃癌细胞焦亡的作用及其可能机制。方法 用DMSO(对照组)和不同浓度PL 0.5、1、2.5、5、10、20、30μmol/L处理胃癌细胞株AGS,或用Caspase-3抑制剂Ac-DEVD-CHO 1μmol/L、p38抑制剂达马莫德(BIRB 796)20μmol/L、sBLZ945体外iRNA-加斯德明E(GSDME)预孵育细胞后加入PL 30μmol/L。采用MTT法检测细胞增殖,乳酸脱氢酶(LDH)细胞毒性法检测LDcardiac pathologyH释放量,倒置显微镜下观察细胞焦亡形态学变化,Western blot法检测GSDME、GSDME-N端、裂解Caspase-3(Cle-Caspase-3)、磷酸化p38(p-p38)和p38蛋白表达。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PL呈浓度依赖性地Dinaciclib抑制细胞增殖,促进LDH释放,下调GSDME蛋白表达,上调GSDME-N端、Cle-Caspase-3和p-p38蛋白表达(P<0.05),并诱导细胞发生焦亡。Ac-DEVD-CHO或siRNA-GSDME预孵育后,PL诱导的细胞焦亡现象被逆转。BIRB 796预孵育后,PL诱导的Cle-Caspase-3和GSDME-N端蛋白表达降低(P<0.05)。结论 PL可能通过激活p38/Caspase-3/GSDME通路诱导胃癌细胞焦亡。

胸腔镜肺叶切除术与肺段切除术治疗T1bN0M0非小细胞肺的临床分析

目的 探讨胸腔镜肺叶切除术与肺段切除术治疗T1Compound 3临床试验bN0M0非小细胞肺癌的临床效果。方法 统计2012~2015年在我院收治MK-1775小鼠的T1bN0M0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共181例,根据手术方法分为肺叶切除组和肺段切除组。肺叶Intrathecal immunoglobulin synthesis切除组共117例患者,其中男46例、女71例,年龄(61.32±8.94)岁,肺段切除组共64例患者,其中男20例、女44例,年龄(58.55±12.57)岁。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围手术期相关指标及预后情况。结果 肺段切除组较肺叶切除组相比手术时间更长、术中出血量更少、术后住院时间更短、肺功能保留更多(P<0.05)。而肺叶切除组与肺段切除组相比肺结节实性成分占比更高、肿瘤直径更大、淋巴结清扫数量更多(P<0.05),两组患者5年总生存、无复发生存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于T1bN0M0非小细胞肺癌患者,胸腔镜肺段切除与肺叶切除具有相似的预后,但肺段切除术具有损伤更小和康复更快的优点,与肺叶切除术相比更有优势。

预后营养指数对Ⅲ期结肠癌根治术患者术后复发的预测价值及影响因素分析

目的 探讨预后营养指数(PNI)对Ⅲ期结肠癌根治术患者术后复发的预测价值及影响因素分析。方法 选取304例Ⅲ期结肠癌根治术患者,术前1周常规抽血化验,计算PNI。术后随访3年,记录复发情况,比较复发和未复发患者术前的PNI,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计算曲线下面积(AUC),评估术前PNI对Ⅲ期结selleck抑制剂肠癌患者术后复发的预测价值。结肠癌根治术患者术后3年复发的影响因素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随访3年,304例Ⅲ期结肠癌根治术患者病死37例,病死率为12.17%,除外死亡病例,复发93例,未复发174例,复发率为34.83%,复发患者的术前PNI明显低于未复发患者(P﹤0.01)。术前1周的PNI预测Ⅲ期结肠癌根治术患者术后3年复发的AUC为0.775(95%CI:0.720~0.830),此时的灵敏度为59.20%,特异度为86.02%,最佳截断值为51.39。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淋巴结转移、血管侵犯、分化程度为低分化、N分期为N_3期、脉管内癌栓均为Ⅲ期结肠癌根治术患者术后3年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术后辅助化疗是Ⅲ期结肠postoperative immunosuppression癌根治术患者术后3年复发的独立保护因素(P﹤0.05)。结论 Ⅲ期结肠癌根治术患者术前1周的PNI较低,可早期预测术后复发风险,淋巴结转移、血管侵犯、分化程度为低分化、N分期为N3期、脉管内癌栓均为Ⅲ期结肠癌根治术患者术后3年复发的独立危险selleck AZD6738因素,术后辅助化疗是独立保护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