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桑树品种对北方沙区家蚕饲养影响研究

桑树(Morus alba L.)由于其生存环境适应范围广、GSK1349572 IC50耐瘠薄抗寒等的优良特性,在我国大面积种植,拥有重大生态价值和经济价值,近年来,随着桑树在辽西北地区广泛种植,如何让当地桑树发挥生态效益的同时发挥最大化经济效益成为近年来重点研究问题,而桑蚕产业是可以最大化的利用桑树经济效益的一种手段,因此本研究拟解决的重点问题是筛选出当地立地条件下长势较好且能发挥经济效益最大化的树种,本实验选取在北方沙区彰武航天园基地中经过筛选的8个不同品种的桑树,通过生长指标、光合参数及叶片品质等进行比较,综合排序进行叶片品质筛选,选出综合营养成分最高的叶片与当地经济果桑和蛋白桑叶片进行五龄家蚕饲养,研究不同用途桑树叶片作为家蚕饲料的可行性,并且探究不同叶片饲育以及叶片含沙量对五龄家蚕饲养效果的影响。试验的结果如下:(1)通过对选取的8个品种的桑树其生长特性和光合参数进行分析可得知,陕桑811、育16和物45在生长上表现最佳,其株高、基径和叶面积等位均列靠前。通过4项光合数据可得知,陕桑811、育16和辽剑154的光合能力要显著优于其他5个品种,综合来看,陕桑811和育16的长势较好。VX-445抑制剂(2)在叶片品质方面,不同品种的桑叶叶片品质存在显著性区别,通过对8个不同品种桑叶的叶面积、可溶性糖和淀粉等桑叶营养成分及活性物质进行隶属函数分析,将其营养品质进行综合评价可得知育16的营养价值是8个品种中最高的,除了它含量最高的2个指标外,其余指标均的含量均位于排名较高的位置,所以其排名位列第一。(3)在不同用途桑树叶片对家蚕饲养效果影响对比实验中,采用经过叶品营养筛选出的育16饲育效果最佳,在五龄饲养过程中,育16饲育的五龄家蚕上簇率短时间有所提升,整体上簇效率所耗时间变化不明显;育16饲育组的体重增长率高于其他二组且发育速度最快:生物量转化效率方面,食下量、消化率均为育16饲育组最高分别为215.68 g和39.18%;育16的饲料效率、茧质和蛹质为三种叶片饲育质量最佳。综合可知,育16的饲养效果最佳。(4)在不同叶表含沙量对家蚕饲养效果影响对比试验中,扬沙饲喂组上簇时间较其他组速率慢且所需时间增加;洗净饲喂组的体重增长率远高于其他二组且发育速度最快;生物转化率方面,随着叶片含沙率的增加,食下量、消化率等大幅下降;洗净饲喂组的饲料效率及茧质及蛹质为三组中最佳;综合可知,叶片含沙量越高,饲料转化率越低,五龄经过越长,其饲养效果越差。综上所述,通过对8个不同品种桑树生长生理指标进行桑叶品质筛选,在北方沙区开展栽桑养蚕活动,选取叶片营养成分最优的育16,作为饲养家蚕的饲料能使家蚕饲养效果达到最佳,果用桑树沈桑1号在考虑合理利用桑叶资源和节省饲养成本的条件下,作为家蚕饲养树种有一定的可行性。家蚕饲养时须将叶片清洗干净,以免有泥沙和有害物质的残留,使桑叶发IgE-mediated allergic inflammation挥最大经济价值。通过本次对桑树生长生理特性与家蚕饲育效果的研究,对其有了更深刻与全面的理解,更为开展北方沙地治理及发展家蚕养殖产业提供可借鉴的理论基础。

淋巴细胞及其亚群、NK细胞与儿童原发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复发的相关性研究

目的:为探讨淋巴细胞及其亚群、NK细胞与儿童原发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复发的关系,评估其预测价值,为临床评估患者预后提供理论支持。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2月-2021年12月于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儿科中心初发首诊为原发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的165例患儿,根据是否复发分为AZD6738复发组与无复发组,评估ITP复发的影响因素,利用ROC曲线评估淋巴细胞计数绝对值对儿童ITP复发的预测价值,运用Kaplan-Meier法绘制与淋巴细胞计数绝对值相关的儿童ITP无复发生存曲线。结果:共纳入165名ITP患儿,复发率24.8%。淋巴细胞计数绝对值对儿童ITP无复发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704,95%CI为0.613-0.selleck Lapatinib795(P<0.05),最佳截断值为3.21×10~9/L。儿童ITP是否复发与年龄、淋巴细胞计数、出血评分、ESR有关,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儿童ITP是否复发与CD3~+CD19-细胞计数、CD3~+CD4~+细胞计数、CD3~+CD8~+细胞计数、CD4~+/CD8~+细胞比例、NK细胞计数有关,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Hydro-biogeochemical model0.05)。结论:淋巴细胞计数绝对值可作为评估儿童ITP复发的预测指标,儿童ITP复发与初始T淋巴细胞亚群、NK细胞计数具有一定相关性。

地拉罗司通过抑制铁死亡减轻急性肾损伤

目的急性肾损伤(acute kidney injury,AKI)是一种常见且严重的临床肾脏综合征,具有很高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可由多种致病因素引起,如手术引起的氧化应激、炎症、缺氧和细胞凋亡、感染、缺血再灌注损伤(IRI)、尿路梗阻等。目前AKI的治疗主要集中于积极处理原发病及支持治疗,而减轻AKI的治疗手段有限。AKI继发细胞死亡分为几种类型,如细胞凋亡、铁死亡、坏死和细胞焦亡,其中铁死亡是一种铁依赖性非细胞凋亡类型的细胞死亡,其特征是铁过载、活性氧物质积累和nerve biopsy脂质过氧化。近年来研究证据表明铁死亡在急性肾损伤疾病的发生、发展、转化中起重要作用。鉴于AKI目前尚无有效治疗方法,铁死亡有望成为治疗该病的新靶点。目前在各种AKI动物模型中已进行了多项关于铁死亡抑制剂开发的研究https://www.selleck.cn/products/diabzi-sting-agonist-compound-3.html,但它们由于各种原因仍缺乏临床应用潜力。铁螯合剂,如去铁胺(DFO)和地拉罗司(DFX),可以降低组织中的铁水平,常用于治疗存在铁过载的疾病。其中地拉罗司在欧洲被推荐作为6岁以上地中海贫血铁过载患者的一线用药,且Ⅱ、Ⅲ期临床试验及药代动力学研究均表明,其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和耐受性。课题组前期研究发现,铁螯合剂去铁胺通过抑制铁死亡改善精索静脉曲张大鼠的睾丸损伤,与去铁胺相比,地拉罗司具有相似或更Lapatinib配制好的疗效和更有利的安全性。由于其疗效和易用性,为此,本研究旨在探究地拉罗司是否可以作为一种铁死亡抑制剂来抑制铁死亡,以及地拉罗司是否可以作为铁死亡抑制剂来减轻急性肾损伤。方法:在体外实验通过构建大鼠肾小管上皮细胞(NRK-52E)和人近曲小管上皮细胞(HK-2)铁死亡模型,检测各实验组细胞中铁死亡过程重要参与成分如丙二醛(MDA)含量、还原型谷胱甘肽(GSH)测定、活性氧ROS检测来检验地拉罗司对铁死亡的影响。在体内实验中通过构建C57小鼠肾缺血再灌注模型,检测各实验组小鼠血肌酐、尿素氮、肾脏系数、GPX4蛋白的表达、Masson染色、Tunel染色来探究地拉罗司在急性肾损伤中的作用。结果:1、地拉罗司可以抑制大鼠肾小管上皮细胞铁死亡2、地拉罗司可以抑制人近曲小管上皮细胞铁死亡3、地拉罗司可以通过抑制铁死亡对缺血再灌注肾损伤起到保护作用结论:本研究通过体内外实验观察到了地拉罗司对铁死亡的抑制效果,以及地拉罗司缓解急性肾损伤的作用,展现出了地拉罗司作为铁死亡抑制剂来成为急性肾损伤治疗靶点的临床应用潜力,可以为临床上药物的选择、改善急性肾损伤患者疾病的转化转归及预后提供新的治疗策略。

脓毒症患者血T淋巴细胞亚群、血清炎症因子的变化与疾病早期严重程度预后的临床研究

目的 研究脓毒症患者血T淋巴细胞亚群、血清炎症因子的变化与疾病早期严重程度、预后的关系。方法 选择2021年7月至2022年9月九江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78例脓毒症患者作为观察组,按照病情严重程度分为脓毒血症组(n=64)与脓毒性休克组(n=14),另选取同期健康体检者30例作为对照组。对Coloration genetics各组血T淋巴细胞亚群(CD3、CD4、CD8、CD4/CD8)、白细胞计数(WBC)、血小板(PLT)、C反应蛋白(CRP)、降钙素Berzosertib价格原(PCT)、白细胞介素-6(IL-6)水平进行检测,并记录患者SOFA评分,分析各指标与SOFA评分的关系。结果 脓毒血症组与脓毒性休克组的CD3、CD4、CD8低于对照组,CD4/CD8、WBC、CRP、PCT、IL-6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脓毒性休克组的PLT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脓毒血症组的CD4/CD8高于脓毒性休克组,CRP、PCT、IL-6低于脓毒性休克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脓毒血症组的SOFA评分低于脓毒性休克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earson相关性分析显示,CD4/CD8与SOFA评分呈负相关,CRP、PCT、IL-6与SOFA评分均呈正相关(r=-0.635、0.493、0.621、0.573,P<0.05)。结论 血Docetaxel细胞培养T淋巴细胞亚群、血清炎症因子在脓毒症患者中呈异常表达状态,且血CD4/CD8、CRP、PCT、IL-6均与SOFA评分密切相关,临床检测价值较高。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小板和淋巴细胞比值与早期神经功能恶化的相关性分析

目的 血小板计数与淋巴细胞比值(platelet-to-lymphocyte ratio, PLR)已经被证明是多种疾病的新型炎症生物标志物。本研究旨在探讨PLR水平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cute ischemic stroke, AIS)早期神经功能恶化(early neurological deterioration, END)关系。方法 研究对2018年5月-2020年10月于上海市杨浦区中心医院神经内科就诊的1 116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临床和实验室相关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评估患者72 h内是否发生早期神经功能恶化,进行分组分析。PLR由血小板除以淋巴细胞计数进行计算,并依据PLR四分位数进一步分组分析。使用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AIS患者END的独立影响因素,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ROC)曲线评Medical Help估PLR对AIS患者发生END的预测能力。结果 (1)研究共纳入AIS患者1 116例,其中END组125例(11.2%),非END组991例(88.8%)。(2)单因素分析显示,与非END组相比,END组患者PLR更高(151.68 vs 132.89,P<0.05)。(3)多因素分析显示,PLR四分位数Q3、Q4组AIS患者发生END的风险分别是Q1组的2.172倍(OR=www.selleck.cn/products/lxh2542.172,95%CI 1.201~3.929,P=0.01)和2.571倍(OR=2.571,95%CI 1.441~4.589,P=0.001)。(4)ROC曲线分析显示PLR预测END的曲线下面积为0.587(95%CI 0.536~0.639,P<0.001),最佳临界值为119.40,灵敏度为77.6%,特异性为39.4%。结论 PLR是AIS患者END的独立危险因素,PLR水平升高与END发生风险增加具有一MLN8237采购定的关联,并对END的发生具有一定的预测能力。

栀子调控铁死亡治疗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网络药理学研究

目的 采用网络药理学方法探究栀子调控铁死亡治疗脑缺血再灌注损伤(CIRI)的分子机制。方法 采用中药系统药理数据库及分析平台(TCMSP)获取栀子有效活性成分及其预测靶点,利用基因卡(GeneCards)数据库收集获取CIRI的基因靶点,通过韦恩图工具获得栀子有效活性成分和CIRI的交集基因。利用Cytoscape 3.9.1软件构建栀子、活性成分以及预测靶点间的相互关系网络图。应用R语言软件对“栀子-CIRI”交集基因进行基因本体(GO)富集和京都基因和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分析。使用铁LY294002抑制剂死亡FerrDb数据库,收集铁死亡的相关基因,对栀子活性成分、CIRI、铁死亡三者间的公共靶点进行综合分析并预测栀子调控铁死亡干预CIRI的有效成分及靶点。结果 从栀子中筛选出有对应基因靶点的65个有效活性成分进行相关预测,得到缺氧诱导因子Flavivirus infectionRE-1亚Compound C临床试验基α(HIF-1α)、肿瘤蛋白P53(TP53)、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8(MAPK8)、血红素加氧酶1(HMOX1)、一氧化氮合酶2(NOS2)、核因子κB(NF-κB)亚基-RELA原癌基因(RELA)、白细胞介素-6(IL-6)等24个栀子调控铁死亡干预CIRI的可能作用靶标,介导HIF-1、肿瘤坏死因子(TNF)、MAPK和Toll样受体信号通路等途径调控铁死亡过程,从而对CIRI损伤产生治疗作用。结论 栀子可能通过调控铁死亡途径治疗CIRI。

靶向HIF-2α延缓骨关节炎关节软骨退变作用的研究

目的:在体靶向关节软骨中的HIF-2α,减少软骨细胞凋亡,延缓OA进展,同时探讨HIF-2α,HDAC4和OA的相关性。方法:(1)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骨科实验室生物样本库中收集全膝关节置换病人的膝关节软骨组织样本,包含相对正常(Outerbridge Ⅰ级)骨关节炎(Outerbridge Ⅳ级)两类。通过safranin-o染色和影像学检查,观察软骨组织的大体情况。使用免疫组化染色、Western blot和real-timeqPCR等技术检测了HIF-2α、HDAC4等指标在蛋白和mRNA水平的表达情况。(2)构建大鼠ACLT术后OA模型,设置时间点,观察随着OA进展,HIF-2α、HDAC4表达水平的变以及软骨细胞凋亡情况。此部分实验分组为前交叉韧带切除术造骨关节炎组(Control),空白对照组(Normal)。(3)大鼠ACLT术后2w关节腔注射包含HIF-2α siRNA的腺相关病毒,观察腺相关病毒在关节软骨内转染情况,动物实验正式分组为注射治疗组(AAV9-HIF-2α),注射阴性对照组(AAV9-HIF-2α-NC),空白对照组(Sham)。(4)步态分析评估关节腔注射HIF-2α siRNA腺相关病毒对骨关节炎进展的作用。(5)影像学检查(X线,MicroCT,MRI,FMT)评估关节腔注射HIF-2αsiRNA腺相ABT-263体内实验剂量关病毒对骨关节炎进展的作用。(6)免疫组织化学及 Real-time qPCR 检测 HIF-2α、HDAC4、ATF4、CHOP等指标的表达情况。结果:(1)与人相对正常软骨组织相比,人OA软骨组织样本Safranin-o染色软骨组织蛋白多糖丢失,着色明显变浅,细胞排列紊乱,关节软骨表层不完整。免疫组化、Western blot和real-timeqPCR结果显示OA软骨组织中HIF-2α表达水平明显高于正常软骨组织,HDAC4表达水平降低,ATF4、CHOP、caspase-3和caspase-9的表达水平也明显升高,软骨细胞凋亡情况严重。(2)成功构建大鼠OA模型,随着OA进展,safranin-o染色结果显示Control组软骨组织蛋白多糖丢失;Control组大鼠骨赘明显增加,骨小梁稀疏并且MRI显示骨髓水肿;免疫组化和real-timeqPCR结果显示ACLT术后第12周时,HIF-2α表达水平明显高于正常软骨组织,HDAC4表达水平降低,ATF4、CHOP、caspase-3和caspase-9的表达水平也明CB-839供应商显升高,软骨细胞凋亡情况严重。(3)腺相关病毒在大鼠关节软骨内成功转染,在关节注射8W后转染完全。(4)步态分析结果显示:AAV9-HIF-2α组相对于AAV9-HIF-2α-NC组,最大接触面积、步幅长度、单足站立时间等步态参数的时程分析,疼痛行为明显缓解。(5)影像学结果显示:AAV9-HIF-2α组骨赘减少,关节间隙未见明显狭窄,MRI未见明显高T2信号影。基质金属蛋白酶(MMP)的水平较阴性对照组降低。(6)免疫组化和rdilation pathologiceal-timeqPCR结果显示AAV9-HIF-2 α组 HIF-2α表达水平明显降低,HDAC4表达水平增高,ATF4、CHOP、caspase-3和caspase-9的表达水平明显降低,细胞凋亡减少。结论:关节内注射腺相关病毒靶向在软骨细胞中的HIF-2α,通过影响软骨细胞中HDAC4的表达,可以有效抑制软骨细胞凋亡,缓解OA的进展,为骨关节炎治疗策略提供新思路。

微创孔镜联合中医特色针灸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效果

目的 探究微创孔镜联合中医特色针灸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LDH)患者的效果及对凝血功能、血小板的影响。protamine nanomedicine方法 收集开封市第二中医院102例LDH患者(2019年2月~2021年9月),按治疗方案不同获悉更多分成实验组(n=51)、对照组(n=51)。对照组接受微创孔镜治疗,实验组接受微创孔镜联合中医特色针灸治疗。比较2组临床疗效、手术前后日本骨科协会(JOA)评分、视觉模拟疼痛量表(VAS)评分、凝血功能指标[D二聚体(D-D)、纤维蛋白原(FIB)、凝血酶原时间(PT)]、血小板指标[平均血小板体积(MPV)、血小板压积(PCT)、血小板计数(PLT)]、疼痛介质指标[P物质(SP)、多巴胺(DA)、5-羟色胺(5-HT)]水平。结果 与对照组优良率82.35%(42/51)相比,实验组96.08%(49/51)更高(P<0.05);术后1个月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JOA评分更高,VAS评分更低(P<0.05);术后1个月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D-D、FIB水平更低,PT更长(P<0.05);术后1个月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PLT、MPV、PCT水平更低(ABT-199核磁P<0.05);术后1个月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SP、DA、5-HT水平更低(P<0.05)。结论 微创孔镜联合中医特色针灸治疗LDH患者可进一步提升疗效,提高腰椎功能,调节疼痛介质水平,减轻疼痛感,缓解机体高凝血状态。

血清AQP9、PGC-1α、CTRP3在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中的表达及出血转化影响因素分析

目的 分析血清水通道蛋白9(AQP9)、线粒体生物发生调节因子1α(PGCselleck抑制剂-1α)、胰岛素样生长因子结合蛋白3(CTRP3)在缺血性脑卒中(cerebral ischemic stroke, CIS)患者中的表达及出血转化(HT)影响因素。方法 选取郑州市中心医院神经内科2019年6月—2022年9月收治的CIS患者88例,基于颅脑影像复查结果将其分为HT组43例和非HT组45例。收集并对比2组基线资料,检测并比较患者AQP9、PGC-1α、CTRP3表达水平。使用单因素、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CIS患者发生HT影响因素,建立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分析AQP9、PGC-1α、CTRP3预测CIS患者发生HT的价值。结果 HT组血小板计数、基线NIHSS评分、发病至溶栓时间、AQP9水平均显著高于非HT组,PGC-1α、CTRP3水平低于非HT组(均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基线NIHSS评分、发病至溶栓时间、血清AQP9、PGC-1α、CTRP3是CIS患者HT影响因素。血清AQP9、PGC-1α、CTRP3对CIS患者发生HT具有一定的预测价值(AUC=0.835、0.823、0.829,P<0.01),且三项联合(AUC=0.903,P<0.01)预测价值更高。结论 血清AQP9、PGC-1α、CNSC 127716 IC50TRP3在CIS患者中的表达与其发生HT密切相关,三者与NIHSS评分、发病至溶栓时间、血小板计数是CISsemen microbiome患者发生HT的危险因素,且联合检测对CIS患者发生HT具有较好的预测价值。

基于转录组和代谢组研究海藻糖对高温胁迫下茶树生理代谢的影响

茶树(Camellia sinensis),属山茶科山茶属植物,是重要的经济作物。茶树喜温暖湿润气候,最适生长温度为20℃-25℃。我国是茶的原产地,也是世界上最早发现、利用和人工种植茶的国家。由于全球变暖,夏季气温逐渐升高,极端天气频繁出现,严重影响了茶叶产量与品质,因此提高茶树抗逆性已成为研究热点之一。海藻糖(Trehalose)又称漏芦糖,在生物体生命活动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是维持生命活动的主要来源之一。目前,外源海藻糖已被应用于植物提高耐热性。然而,关于海藻糖在茶树中的作用还尚不清楚。本研究以铁观音为试验材料,对高温胁迫处理的茶苗喷施海藻糖,测定茶苗的生理特性,并利用转录和代谢组技术系统的探究外源海藻糖影响茶树高温胁迫的生理分子机制。研究主要结果如下:1.外源海藻糖对茶树生理特性的影响将茶苗置于高温(光照12 h、温度38℃;黑暗12 h、温度29℃)处理2 d后分别以清水、2.5、5和10 mmol/L的外源海藻糖喷施于叶面,随后在0 h、12 h、24 h、36 h和48 h对上述处理茶苗的第二三叶位的叶片进行采样,并对叶片的生理指标进行测定。结果表明:与清水相比,外源海藻糖提高了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活性,这提示海藻糖处理增强了高温胁迫下茶树叶片清除活性氧(ROS)的能力。2.5 mmol/L和5 mmol/L海藻糖喷施处理显著降低高温胁迫下丙二醛(MDA)含量,提高了茶树叶片中脯氨酸和叶绿素含量。外源海藻糖处理也提高了茶树可溶性糖的含量,同时2.5、5、10 mmol/L外源海藻糖显著增加了叶片中海藻糖含量,这表明海藻糖处理提高了茶树叶片糖含量。外源海藻糖对高温胁迫下茶树起到了缓解作用,且效果趋势为5mmol/L>2.5 mmol/L>10 mmol/L海藻糖。2.外源海藻糖对高温胁迫下茶树的转录组学分析外源海藻糖对茶树生长形态与生理影响的结果显示,5 mmol/L海藻糖对高温胁迫24 h后的茶苗具有良好的缓解作用。因此,选取清水喷施高温胁迫0 h的茶苗(CK)、清水喷施高温胁迫24 h茶苗(T)和5 mmol/L海藻糖喷施高温胁迫24 h茶苗(TT)的叶片样本进行转录组学测序,以探究海藻糖对高温胁迫下茶树的转录调控机制。结果显示,与对照组CK相比,T和TT组中显著上调表达基因数分别为527和470,显著下调基因数分别为1877和2793;TT vs.T对比组中,显著上调表达基因数为508,显著下调表达基因数为109。其中外源海藻糖与CK样品对比,共有301个基因不仅响应高温胁迫,还响应外源Tre信号。KEGG分析结果表明,显著差异基因主要在MAPK信号通路、植物激素信号转导、苯丙素生物合成、类黄酮生物合成、黄酮和黄酮醇生物合成、半乳糖代谢等途径富集。对于上述KEGGBAY 73-4506抑制剂富集通路进行深入分析发现:Cs GOLS2、Cs RFS5、Cs PP2C、Cs PYR/PYL、Cs HCT、Cs CYP75A在TT样本中显著上调表Puromycin临床试验达,提示外源海藻糖在诱导糖代谢、植物激素信号、类黄酮生物合成参与高温胁迫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此外与热胁迫相关的热激转录因子Cs HSFB2B和热激蛋白Cs HSP26.5和Cs HSP18.1在TT样本中表达量显著上调。3.外源海藻糖对高温胁迫下茶树的代谢调控分析通过GC-MS和LC-MS非靶向代谢组测序技术对铁观音茶苗CK、T、TT样本的代谢变化情况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在三个比较组(T vs.CK、TT vs.CK和TT vs.T)中GC-MS数据库分别鉴定94、95和101个DEM,主要为有机氧化合物(29.47%)、碳水化合物及其衍生物(13.79%)、脂肪酸类(9.72%),LC-MS数据库分别鉴定了1117、956和1179个DEM,主要为孕烯醇酮酯类(10.26%)、有机氧化合物(9.67%)、脂肪酸类(8.91%)、多酮类化合物(6.74%)、碳水化合物及其衍生物(6.11%)。对三组比较组genetic code差异代谢物进行KEGG富集分析,GC-MS中共显著富集了6条代谢通路,LC-MS中共显著富集了9条代谢通路。对KEGG深入分析发现,在茶树高温过程中,外源海藻糖引起了氨基酸、糖类和类黄酮类等代谢物的变化以提高茶苗的耐热性。4.外源海藻糖对茶树高温胁迫下转录组和代谢组关联分析将三组比较组中差异基因和差异代谢物共有的KEGG富集通路进行分析发现,ABC转运在T vs.CK中显著富集,丙氨酸、天门冬氨酸和谷氨酸代谢以及氰基氨基酸代谢在TT vs.CK中显著富集;半乳糖代谢在TT vs.T中显著富集。进一步对通路差异基因和差异代谢物表达进行分析,发现ABC转运通路的主要调控基因Cs ABCC1,可能引起了氨基酸和糖类代谢物的积累并参与高温胁迫响应;L-谷氨酸和L-谷氨酰胺积累可能与Cs ASNA、Cs GLT1、Cs GS基因表达上调有关。此外,水苏糖代谢物含量上调可能是受到Cs GOLS、Cs RFS5表达上调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