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测定绝经后妇女血清基质金属蛋白酶-13(MMP-13)和组织金属蛋白酶抑制因子1(TIMP-1)浓度TGF-beta/Smad抑制剂,并探讨其与骨密度数值和骨代谢指标的关系。方法选取武汉地区120名48~65岁绝经后女性,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测定血清MMP-13、TIMP-1以及雌二醇(E2)、骨保护蛋白(OPG)、骨保护蛋白配体(OPGL),Ⅰ型原胶原N端前肽(PINP)和Ⅰ型胶原交联C末端肽(CTX)的浓度,计算MMP-13/TIMP-1比值,用双能X线吸收法(DEXA)测定腰椎正位、股骨颈、华氏区和大粗隆的骨密度(BMD)。同时,按照WHO标准将入选女性分为骨密度正常组(n=28)、低骨量组(n=36)和骨质疏松组(n=56)。结果骨密度正常组、低骨量组和骨质疏松GSK J4浓度组MMP-13浓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7.08±1.41)μg/L、(45.64±1.62)μg/L及(44.25±1.21)μg/L;F=110.314,P=0.000],且低骨量组、骨质疏松组血清MMP-13均高于正常组(P均<0.05),低骨量组MMP-13略高于骨质疏松组,但差异无plant bacterial microbiome统计学意义(P>0.05);而TIMP-1在3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10.721,P=0.801)。MMP-13/IIMP-1比值分别为0.185±0.062,0.311±0.053,0.332±0.063,3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37.771,P=0.000),且低骨量组与骨质疏松组均高于骨密度正常组(P均<0.05),但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骨质疏松组中血清MMP-13与骨密度(腰椎正位、股骨颈、华氏区)、血清E_2、OPGL数值存在明显负相关性(r值分别为-0.296、-0.198、-0.301、-0.298、-0.233,P均<0.05),和OPG、PINP和CTX存在明显正相关性(r值分别为0.228、0.315、0.312,P均<0.05)。低骨量组MMP-13与骨密度(腰椎正位、华氏区)和E_2、CTX存在明显相关性(r值分别为-0.188、-0.196、-0.235、0.289,P均<0.05)。结论血清MMP-13和MMP-13/TIMP-1比值与绝经后骨质疏松症妇女和绝经后低骨量组妇女骨代谢指标具有关联性。血清MMP-13浓度升高和MMP-13/TIMP-1比值升高可能为绝经后骨质疏松症和绝经后妇女早期骨代谢转换过程增快的表现。
硫酸镁联合硝苯地平治疗妊娠高血压的效果研究
背景妊娠高血压是一类危害极大的妊娠并发症,临床中对于该病的治疗尚处于探索阶段,未形成统一的治疗标准,而硫酸镁联合硝苯地平治疗该病的疗效仍缺少试验和理论支持。目的 探讨硫酸镁联合硝苯地平治疗妊娠高血压的治疗效果,为临床用药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选取2018年10月至2020年10月在合肥市第八人民医院接受治疗的妊娠高血压患者216例为研究对象,应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108例。对照组给予硫酸镁治疗,观察组给予硫酸镁联合硝苯地平治疗。比较两BC Hepatitis Testers Cohort组患者临床疗效,治疗前后收缩压、舒张压和24 h尿蛋白定量,治疗前和分娩后健康调查简表(SF-36)评分[生理机能(PF)、生理职能(RP)、躯体疼痛(BP)、精力(VT)、社会功能(SF)、情感职能(RE)、精神健康(MH)、一般健康状况此网站(GH)评分],不良妊娠结局发生率、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 观察组患者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收缩压、舒张压、24 h尿蛋白定量分别低于本组治疗前,且观察组患者低于对照组(P<0.05)。分娩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PF、RP、BP、VT、SF、RE、MH、GH评分分别高于本组治疗前,且观察组患者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不良妊娠结局发生率为6.5%Dibutyryl-cAMP临床试验,低于对照组的23.2%(χ~2=11.886,P=0.001);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硫酸镁联合硝苯地平能有效提高妊娠高血压患者的临床疗效,降低血压及不良妊娠结局发生率,并提升患者生活质量,值得临床借鉴与推广。
强直性脊柱炎患者血清白细胞介素-1β、基质金属蛋白酶-3、骨保护素表达与疾病活动度的关系
目的 探讨强直性脊柱炎(ankylosing spondylitis,AS)患者血清白细胞介素-1β(interleukin-1β,IL-1β)、基质金属蛋白酶-3(matrix metalloproteinase-3,MMP-3)及骨保护素(osteoprotegerin,OPG)表达与疾病活动度的关系。方法 按照随机数表法选取2018年1月至2020年1月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收治的110例AS患者为AS组,同时选取同期80例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检测两组血清IL-1β、MMP-3、OPG水平,分析各血指标水平与AS疾病活动指数(BselleckchemASDAI)、AS脊柱评分体系(modifselleck合成ied Stoke ankylosing spondylitis spine score,mSASSS)的关系。结果 AS组血清IL-1β、MMP-3水平较对照组均明显升高,AS活动期患者血清IL-1β、MMP-3水平又高于稳定期患者(P<0.05);AS患者血清OPG水平低于对照组,其中活动期患者血清OPG水平又低于稳定期患者(P<0.05);AS患者血清IL-1β、MMP-3水平与BASDAI评分、mSASSInfection preventionS评分呈正相关,而血清OPG水平与BASDAI评分、mSASSS评分呈负相关(P<0.05);IL-1β、MMP-3、OPG检测对诊断AS的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为0.879、0.888、0.852。结论 AS患者血清IL-1β、MMP-3、OPG表达存在异常,其水平与疾病严重程度密切相关,检测血清IL-1β、MMP-3、OPG水平有助于AS的诊断和病情评估。
单孔加一孔腹腔镜与传统五孔腹腔镜远端胃癌D_2根治术安全性对比的倾向性得分匹配分析
目的 比较单孔加一孔腹腔镜(SILS+1)与传统五孔腹腔镜远端胃INCB018424 NMR癌D_2根治术治疗胃癌的安全性。方法 收集2008年3月至2021年3月在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普通外科行腹腔镜远端胃癌D_2根治术的1 601例连续病人临床数据,其中1 503例行传统五孔腹腔镜远端胃癌根治术,98例行SILS+1远端胃癌根治术,采用倾向性得分匹配法(PSM)用于均衡组间混杂因素,选取3个协变量进行1∶1(卡钳值0.01)匹配(性别、体质量指数、TNM分期),最终96例SILS+1手术病例(SILS+1组)和96例传统五孔腹腔镜手术病例(传统五孔组)成功匹配,比较两组间的手术相关指标及其安全性。结果 匹配后两组基线资料均衡(均P>0.05),SILS+1组与传统五孔组比较,手术时间[(194.3±51.2) min比(198.4±46.7structured medication review) min,t=-0.576,P=0.565]和淋巴结检出数目[(39.3±15.0)枚比(36.3±22.3)枚,t=-1.107,P=0.270]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SILS+1组术中出血量较传统五孔组少[(37.8±33.8) mL比(95.4±98.8) mL,t=5.409,P<0.001],SILS+1组术后恢复总体优于传统五孔组,首次恢复排气时间:(2.1±0.7) d比(2.7±1.0) d,t=-4.548,P<0.001;首次恢复全流食时间:(2.9±1.8) d比(3.8±2.3) d,t=-2.883,P=0.004;首次恢复半流食时间:(4.7±2.7) d比(5.4±1.7) d,t=-2.1更多43,P=0.033;术后住院时间:(7.3±3.8) d比(9.3±5.3) d,t=0.157,P=0.004。两组术后早期并发症发生率[17.7%(17/96)比17.7%(17/96),χ~2=0.001,P=1.000]及并发症Clavien-Dindo分级(χ~2=-1.148,P=0.251)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SILS+1远端胃癌根治术与传统五孔腹腔镜手术相比,其安全性相当,术后恢复更快,住院时间更短。
骨转移癌痛发病机制及中医药防治研究进展
骨转移癌痛是癌症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其发病率随着癌症总体患病率增加而逐年升高,严重影响癌症患者的生活质量及生存期。骨转移癌痛是一种同时具备炎性疼痛和神经病理性疼痛特征而又异于两种类型的特殊疼痛,因此其发病机制非常复杂,深入了解其发病机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目前骨转移癌痛发病机制的研究多集中在破骨细胞活化、骨微环境的变化、胶质细胞活化、脊髓神经元活化、微小RNARodent bioassays失调等方面。现代医学治疗骨转移癌痛以三阶梯止痛药物、双膦酸盐类药物、骨转移灶的姑息性购买LXH254放疗及介入治疗为主,短期止痛疗效确切,但由于其毒副作用、成瘾性及耐药性等问题未获得满意的长期疗效。研究表明中医药治疗骨转移癌痛有确切的疗效,不仅具有安全性高、增效减毒、增强患者免疫力等优点,而且可通过多成分、多靶点及多通路发挥协同治疗的作用,Tamoxifen小鼠使其在防治骨转移癌痛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成为众医家学者的研究重点。该文系统整理了近年国内外文献库中有关骨转移癌痛发病机制及中医药(中药复方、单药及单体)干预的研究文献,将从抑制破骨细胞活化、胶质细胞活化及脊髓神经元活化、调控疼痛介质及微小RNA异常表达及抗肿瘤等方面详细综述,以期进一步阐明骨转移癌痛的发病机制,并为中医药有效防治骨转移癌痛提供更全面的思路与方法。
T-2毒素降解菌株的筛选鉴定与降解机制解析
T-2毒素是镰刀菌属真菌产生的A类单端孢霉烯族毒素,广selleck激酶抑制剂泛污染粮食、饲料和食品,严重危害人类和动物的生命健康。本研究旨在筛选获得专一降解T-2毒素的微生物菌株,探究其降解特性与降解机制,并对菌株产生降解酶的条件进行优化,主要内容及结果如下:(1)从50份小麦样品中分离微生物,以T-2毒素为底物筛选降解菌株,并进行鉴定。heap bioleaching首先获得30个对T-2毒素脱除率在90%以上的混菌样品,经分离纯化得到48株单菌,对其中10株脱除率大于90%的单菌进一步复筛,最终获得2株高效脱除T-2毒素的菌株AFJ-2和AFJ-3。通过形态学分析和16S rDNA分子生物学分析,初步鉴定菌株AFJ-2为短小杆菌属菌株(Curtobacterium sp.),菌株AFJ-3为芽孢杆菌属菌株(Bacillus sp.);(2)探究了菌株AFJ-2和AFJ-3降解T-2毒素的特性,包括降解性能的测定,吸附作用研究,降解活性物质胞内外的定位,以及酶抑制剂的影响。结果表明,菌株AFJ-2和AFJ-3对T-2毒素的脱除效率较高,分别可于7 h和12 h将浓度为5 μg·mL-1的T-2毒素脱除;明确了两株菌对T-2毒素脱除属于生物降解,而不是吸附作用,且降解活性物质位于细胞内;酶抑制剂、SDS、PMSF和蛋白酶K能显著抑制两菌株对T-2毒素的降解性能,表明降解活性物质可能为一类胞内酶;(3)通过UPLC-Q-TOF-MS/MS探究了菌株AFJ-2和AFJ-3降解T-2毒素产生的代谢产物,运用软件Mass Hunter分析了其一级、二级质谱图,并与标准品进行比对,以解析其降解机制。E7080生产商结果表明,菌株AFJ-2将T-2毒素转化为HT-2和T-2三醇,菌株AFJ-3将T-2毒素转化为NEO,推测AFJ-2和AFJ-3共同作用可将T-2毒素转化为4-脱乙酰-NEO,据文献报道HT-2、T-2三醇和NEO的毒性均低于T-2毒素;(4)通过单因素试验、爬坡试验和响应面试验,对T-2毒素降解菌株AFJ-3进行产酶条件优化。当发酵培养基为酵母提取物5g·L-1,MgSO4·7H2O 16 g·L-1,黄豆饼粉5 g·L-1,发酵条件为初始pH 5.8,温度36.5℃,接种量0.5%,转速200 rpm时,达到最大酶活1674.68 U·mL-1,较优化前提高了 47%,为发酵罐放大与酶制剂的开发应用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
高血压合并心力衰竭患者血脂指标及比值与左心室重构的关系研究
目的 探究高血压合并心力衰竭患者血脂指标及比值与左心室重构的关系。方法 选取2019年6月到2022年6月海安市人民医院收治的159例高血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全部研究对象分为训练集和测试集。收集全部患者一般临床资料,检测血脂指标[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Y-27632体内实验剂量蛋白(HDL-C),低密度脂蛋白(LDL-C)],并计算TC/HD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L-C、TG/HDL-C、LDL-C/HDL-C比值。超声测量患者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室射血分数(LVEF)等,并计算左心室重构指数(LVRI)。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高血压患者发生心力衰竭的危险因素,Pearson相关性分析LVRI与血脂指标及比值关系。结果 训练集中的研究组患者高血压病程、FBG、TG、TC/HDL-C、TG/HDL-C、LDL-C/HDL-C、LVEDD高于对照组,HDL-C、LVEF、LVRI低于对照组(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训练集高血压病程长、高FBG、高TC、高TC/HDL-C、高TG/HDL-C、高LDL-C/HDL-C、低HDLC、低LVRI是高血压患者发生心力衰竭的危险因素(P<0.05)。随NYHA分级增加,TG、TC/HDL-C、TG/HDL-C、LDLC/HDL-C逐渐升高,HDL-C逐渐降低(P<0.05)。Pearson相关性分析显示,LVRI与TG、TC/HDL-C、TG/HDL-C、LDLC/HDL-Dibutyryl-cAMP生产商C呈正相关,与HDL-C呈负相关(P<0.05)。结论 高血压合并心力衰竭患者血脂水平及比值与左心室重构密切相关,临床需及早防控血脂异常,以降低心力衰竭的发生。
基于网络药理学及实验验证探讨益气温阳活血利水中药组分配伍防治慢性心力衰竭作用机制
利用网络药理学及分子对接预测益气温阳活血利水中药组分配伍防治慢性心力衰竭(chronic heart failure)潜在靶向作用机制。通过文献检索及课题组前期经验,确定黄芪、桂枝、丹参、葶苈子四味益气温阳活血利水代表药物。采用TCMSP、BATMAN-TCM平台筛选四种药物的活性成分并预测相关作用靶点;利用GeneCards、OMIM、TTD数据库筛选CHF相关靶点;通过String数据库构建蛋白互作PPI网络;利用DAVID数据库进行GO分析和KEGG通路分析;通过Cytoscape 3.8.0软件构建网络关系图;通过Autodock vinBioaugmentated compostinga进行分子对接。共收集得到化合物21个,CHF靶点共10 759个,其中黄芪总皂苷、丹参总酚酸、葶苈子水提物及桂皮醛与疾病的交集靶点分别为75、56、163、27个,根据degree值筛选核心靶点40个;GO分析和KEGG通路分析分别将排名靠前的条目可视化;分子对接结果显示四种中药活性成分与核心靶点结合能稳定。动物实验结果显示,组更多分配伍能改善心功能,降低血浆中B型钠尿肽前体(NT-proBNP)、心肌肌钙蛋白I(cTnI)、升高血清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降低丙二醛(MDA),改善心肌细胞凋亡。本研究初步揭示了黄芪总皂苷、丹参总酚酸、桂皮醛与葶苈子水提物组分配伍多成分、多靶点、多途径治疗CHF的机制,作用机制可能与细胞凋亡、氧化应激、INCB28060研究购买炎症反应及能量代谢有关。
桃红四物汤合自拟补气养阴汤联合西医常规疗法治疗糖尿病足气阴两虚兼瘀证患者42例临床观察
目的 观察桃红四物汤合自拟补气养阴汤治疗糖尿病足气阴两虚兼瘀证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并探讨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 84例糖NVP-TNKS656半抑制浓度尿病足气阴两虚兼瘀证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各42例。对照组给予西医常规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再给予桃红四物汤合自拟补气养阴汤口服,每日1剂。两组疗程均为4周。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中医证候评分(包括主症评分和次症评分),检测空腹血糖(FBG)、氧化应激反应指标[包括丙二醛(MDA)、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及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及炎症因子[包括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白细胞介素6 (IL-6)及白细胞介素1β (IL-1β)],治疗期间观察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治疗后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selleckchem LY-188011。结果 治疗组临床疗效总有效率(90.48%)明显高于对照组(73.81%,P=0.046)。治疗后两组患者中医证候主症评分、次症评分、FBG、MDA、hs-CRP、IL-6及IL-1β水平均较本组治疗前明显下降,SOD、GSH-Px水平升高(P<0.05),且治疗后治疗组hepatic impairment各指标改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期间治疗组出现2例(4.76%,腹部不适和皮疹各1例)、对照组出现1例(2.38%,腹部不适)不良反应,对症治疗后症状均消失,两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常规、尿常规、肝功能、肾功能等实验室检查均未见明显异常。结论 桃红四物汤合自拟补气养阴汤联合西医常规治疗可有效提高糖尿病足气阴两虚兼瘀证患者临床疗效,改善临床症状,较单独常规西医治疗为优,其机制可能与缓解氧化应激反应及炎症反应有关。
瞬感扫描式动态血糖监测系统辅助胰岛素泵在社区空巢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治疗中的应用效果
目的 探讨瞬感扫描式动态血糖监测系统辅助胰岛素泵在社区空巢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治疗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www.selleck.cn/products/ms-275 选取2019年12月至2020年4月就诊于周口市中医院的120例2型糖尿病的空巢老人,按随机数字表法分成对照组和研究组。对照组接受胰岛素泵治疗,研究组接受瞬感扫描式血糖监测系统联合胰岛素泵治疗,记录并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血糖控制参数、胰岛素指标及其用量、糖尿病患者自我管理行为(SDSCA)评分、血脂指标、体质量、体质量指数(BMI)和低血糖发生率。结果 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糖尿病病BLZ945分子量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older medical patients05)。治疗后研究组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血清内脂素、胰岛素用量、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体质量、BMI和低血糖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血清脂联素、胰岛素、C肽、SDSCA评分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瞬感扫描式动态血糖监测系统辅助胰岛素泵能够有效调节社区2型糖尿病空巢老人血糖,对患者血糖管理和健康生活有积极促进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