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 分析GAGE7抗体、MAGE-A1抗体、雌激素E2联合检测对非小细胞肺癌的早期诊断价值。方法 选取NSCLC患者117例为肿瘤组,同期选择BPL患者57例为良性组;同时,健康体检者90例为对照组。全部研究对象入院后清晨抽取其肘静脉血3 ml,检测其血清肿瘤标志物GAGE7抗体、MAGE-A1抗体和雌激素E2浓度值。对比各组受试人员血清中GAGE7抗体、MAGE-A1抗体和雌激素E2的相对水平;分析早期NSCLC患者与肺部良性疾病患者、正常人血清中GAGE7抗体、MAGE-A1抗体和www.selleck.cn/products/dabrafenib-gsk2118436雌激素E2的AUMedical ResourcesC、灵敏度、特异度。计算GAGE7抗体、MAGE-A1抗体和雌激素E2对NSCLC的联合诊断价值。结果 肿瘤组患者中MAGE-A1抗体、GAGE7抗体、雌激素E2的表达水平明显高于良性组和对照组(P<0.05)。早期NSCLC患者与肺部良性疾病患者血清中GAGE7抗体、MAGE-A1抗体和雌激素E2的灵敏度、特异度分别为75%、62%,80%、62%,82%、63%。早期NSCLC患者与健康体检者血清中GAGE7抗体、MAGE-A1抗体和雌激素E2的灵敏度、特异度分别为84%、72%,87%、72%,88%、75%。血清中GAGE7抗体、MAGE-A1抗体和雌激素E2联合对早期NSCLC的诊断的的灵敏度为92.31%,特异度为73.68%。结论 GAGE7抗体、MAGE-A1抗体、雌激素E2联合检测SCH772984生产商对早非小细胞肺癌的诊断有重要价值。
基于数据挖掘的辨证论治恶性肿瘤骨转移治则治法分析
目的:基于数SAHA生产商据挖掘分析方法探讨中药治疗恶性肿瘤骨转移及疼痛用药规律。方法:数据库检索中药治疗恶性肿瘤骨转移及疼痛的临床研究或经验探析。将所用处方中的药物通过Excel建立数据库,通过药物、性味归经的频数分析,SPSS聚类分析,ClementHepatic infarctionine关联规则分析,探索用药规律。结果:共纳入研究144项,获得治疗恶性肿瘤骨转移及疼痛的中药处方150首,中药198味。药物频数分析中熟地、补骨脂、甘草、骨碎RepSox说明书补、黄芪等应用最多;性味频数分析结果显示,温性药、甘味、苦味及辛味药使用较多;归经以肝、肾2经最多;聚类分析得到药对2对,3味药药组1组,聚类方1首;关联规则分析结果以补骨脂,当归-骨碎补等置信度最高。结论:中药治疗恶性肿瘤骨转移及疼痛遵循和化痰饮、滋补肝肾、通络止痛及专病专药等治疗原则。
LMP2A对胃癌细胞增殖及凋亡的影响
目的 探讨膜潜伏蛋白2A(LMP2A)对胃癌细胞增殖、凋亡的影响以及可能的调控机制。方法 选取2017年11月-2019年11月于郑州煤炭工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总医院确诊的105例胃癌组织,以及胃癌细胞SGC7901、MGC-803、AGS为研究对象。采用Western blot检测LMP2A蛋白表达;将LMP2A的敲低质粒Sh-LMP2A-1慢病毒、LMP2A的敲低质粒Sh-LMP2A-2慢病毒,及其空载质粒慢病毒分别感染SGC7901细胞,并分别命名为ShselleckchemLMP2A-1组、Sh-LMP2A-2组、Sh-NC组,另取未感染的SGC7901细胞作为空白组,Western blot检测各组细胞中LMP2A、B淋巴细胞瘤-2(Bcl-2)、Bcl-2相关X蛋白(Bax)蛋白及核因子κB(NF-κB)信号通路相关蛋白的表达;CCK-8法、克隆形成实验检测各组细胞增殖情况;流式细胞术检测各组细胞凋亡情况。结果 胃癌组织中LMP2A蛋白表达水平为(0.86±0.08),显著高于癌旁组织(0.11±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人胃正常上皮细胞株GES-1比较,胃癌细胞系SGC7901、MGC-803、AGS中LMP2A蛋白表达水平显著升高(P<0.05),且LMP2A蛋白在SGC7901细胞中表达水平最高,因此,选择SCP-456773GC7901细胞为研究对象进行后续实验。与空白组和Sh-NC组比较,ShLMP2A-1组、Sh-LMP2A-2组SGC7901细胞OD450值(24、48、72 h)、细胞克隆数、LMP2A、Bcl-2、磷酸化核因子κB抑制蛋白α(p-IκBα)及磷酸化核因子κB(p-NF-κB)蛋白表达水平显著降低,细胞凋亡率及Bax蛋白表达水平显著升高(P<0.05),NF-κB抑制蛋白α(IκBα)及NF-κB蛋白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空白组比较,Sh-NC组SGC7901细胞上述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LMP2A在胃癌中高表达,沉默LMP2A后可能通过抑制NF-κB信号通Medicopsis romeroi路来抑制SGC7901细胞增殖、促进细胞凋亡。
多组学联用技术在中药治疗糖尿病肾病中的作用和机制研究进展
糖尿病肾脏疾病(Diabetic kidney disease, DKD)是糖尿病最严重的微血管并发症之一,Z-IETD-FMK其发病原因具有高度复杂性,涉及多种体内途径和肾外因素的影响。组学技术是基于高通量测序和检测的一系列分析技术,主要包括蛋白质组学、代谢组学、转录组学和基因组学等Medical tourism。现代药理研究中,单一组学研究虽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加深对DKD病理病机的了解,但尚不能全面阐MK-1775供应商明DKD病机间的多重性和关联性。而多组学联用则可以通过复杂的通路和网络关联来整合不同组学的数据,揭示各组学之间的调控关系,进而探究中医药干预DKD发生发展的相关机制,为发展新的治疗策略提供可能。本文旨在通过讨论单组学技术和多组学联用在中医药治疗DKD的作用和机制研究中的应用情况,为临床治疗DKD提供新思路、新方法。
上尿路尿路上皮癌组织中脂肪因子表达与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的相关性
目的:基于生物信息数据分析及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探究上尿路尿路上皮癌(upper tract urothelial carcinoma,UTUC)患者脂肪因子表达水平与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的相关性。方法:纳入研究的脂肪因子包括脂联素(adiponectin,AdipoQ)、瘦素(leptin,LEP)、白细胞介素(interleukins, IL)-6、IL-10及各脂肪因Microscopes子的受体(AdipoR1、AdipoR2、IL-6R、IL-10RA)。选取2014年1月至2021年4月在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接受手术治疗的UTUC患者组织标本进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使用H-Score评估表达水平,同时回顾性收集患者临床数据并进行随访。从基因表达数据库(Gene Expression Omnibus,GEO)GSE134292数据集中下载UTUC患者数据进行对比。采用t检验比较非肌层浸润肿瘤与肌层浸润性肿瘤组间脂肪因子表达水平的差异,采用Cox回归分析和Kaplan-Meier生存曲线分析两队列中患者预后指标的独立预测因素确认细节,双侧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共选取UTUC患者的组织切片63例,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表明AdipoQ(P=0.003 6)、AdipoR1(P=0.006 5)、LEP(P=0.007 7)、IL-10(P=0.006 9)、IL-10RA(P=0.008 9)在肌层浸润性肿瘤中呈高表达。同时纳入了GSE134292数据集中的57例UTUC患者,AdipoR1(P=0.000 4)、AdipoR2(P=0.000 4)、IL-6(P=0.005 0)、IL-10(P=0.001 7)、IL-10RA(P=0.008 selleck产品1)在肌层浸润性肿瘤中呈高表达。生存曲线及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IL-10RA高表达是无膀胱复发生存的独立保护因素(P=0.044,HR=0.996,95%CI:0.992~0.998),GSE134292队列数据也同样验证了这一点(P=0.014,HR=0.515,95%CI:0.304~0.873)。结论:AdipoQ、AdipoR1、IL-10及IL-10RA在肌层浸润性肿瘤中呈高表达,表明AdipoQ和IL-10及其受体参与肿瘤进展过程。IL-10RA高表达是UTUC患者术后无膀胱复发生存的保护性因素,预示其在肿瘤复发中发挥重要作用。
量化活动方案干预对胃癌患者术后疼痛评分及康复的影响评价
目的 探讨量化活动方案干预对胃癌患者术后Microbiology抑制剂疼痛评分及康复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9selleck HPLC年1月至2021年1月间上海市第五人民医院收治的120例胃癌手术患者作为观察对象,依据奇偶数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60例。对照组进行常规普外科手术护理方案干预,观察组进行量化活动方案干预。观察两组患者术后不同时间点疼痛(VAS)评分、康复效果、护理干预前后生活质量改善情况及干预方案满意度。结果 观察组患者术后6h、12h、24h及48h VA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首次排气时间、排便时间、下床活动时间及住院时间均早于对照组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患者躯体功能、角色功能、情绪功能及社会功能评分高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干预方案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量化活动方案干预能够降低胃癌患者术后疼痛评分,加快术后康复,缩contrast media短住院时间,提高生活质量及干预方案满意度。
叶县人民医院体检人群高血压现患率调查分析及干预策略
目的 探讨叶县人民医院体检人群高血压患病此网站率、危险因素及干预状况。方法 选取2021年7月20日至8月19日于叶县人民医院进行体检的600名人员进行调查分析。统计所有体检人员的基本资料,分析其高血压发生情况(将214例高血压患者记为研究组,386名健康人群记为对照组)及在不同年龄段人员中的分布情况,探讨影响高血压发生的危险因素。结果 两组的性别、文化程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年龄、BMI、饮酒、吸烟、高血压家族史情况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青年组高血压患者占比为9.50%,低于中年组、老年组的44.89%、56.16%。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饮酒、吸烟、高血压家族史是高血压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214例已知有高血压的患者中有148例(69.Peri-prosthetic infection16%)正在进行干预,其中使用西医药物治疗的有selleck化学84例(56.76%),主要降压药物种类为1种45例(53.57%),2种31例(36.90%),3种及以上8例(9.52%),托拉塞米、氨氯地平和氯沙坦为本研究中高血压患者使用最多的药物种类;仅进行生活方式改善(戒烟、戒酒、减少钠盐摄入、活动以及体育锻炼)的有34例(22.97%);使用中药治疗的有30例(20.27%)。结论 年龄、饮酒、吸烟、高血压家族史是临床发生高血压的主要危险因素,所以在临床干预中应当对以上因素进行严密的监测。临床上主要是以西药、中药以及生活方式改善等保守治疗手段对高血压进行干预。
有氧运动对HIF-1的抑制作用可逆转NSCLC吉非替尼获得性耐药
研究目的:肺癌发病率与死亡率极高,其中约80%为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cancer,NSCLC),且预后极差。随着医学研究的不断发展,以表皮生长因子受体酪氨酸激酶抑制剂(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 tyrosine kinase inhibitor,EGFR-TKIs)为主的分子靶向治疗(代表药物:吉非替尼)为NSCLC患者开启了”希望之门”,但耐药的产生使后续治疗无法进行。目前的治疗手段主要针对已分化的细胞,而不是CSCs(Cancer Stem cells,CSCs),恰恰这些数量极少的CSCs对各种治疗均具有抗性,已被认为是肿瘤耐药、复发和转移的根源。NSCLC获得性耐药的产生可能由于药物富集了大量CSCs。研究资料已证实乙醛脱氢酶1(Acetaldehyde dehydrogenase 1,ALDH1)可作为NSCLC优选的CSCs标记物。近年来,有氧运动已成为肿瘤辅助治疗的新趋势。早期乳腺癌、消化道及妇科恶性肿瘤患者治疗后进行有效的有氧运动可显著改善生活质量,并延长生存期,此网站而肥胖、缺乏运动和高代谢综合征的恶性肿瘤患者复发和转移率则显著增加,提示有氧运动可作为肿瘤治疗的有效辅助措施。临床资料显示,有氧运动可加速血液循环,改善组织供氧量,有利于肿瘤组织中缺氧诱导因子1(hypoxia-inducible factor-1,HIF-1)降解,从而削弱其对CSCs的维持作用。本研究旨在分析有氧运动对NSCLC吉非替尼获得性耐药的影响,并探讨其潜在机制及临床意义。研究方法:建立由吉非替尼诱导的耐药细胞系PC-9-GR及HIF-1敲降的PC-9与PC-9-GR细胞系。通过Western blot及流式细胞术检测各组细胞系中HIF-1、ALDH1蛋白及CSCs百分比。将裸鼠分为6组,皮下种植耐药细胞系PC-9-GR或HIF-1敲降的PC-9-GR,成瘤后分别进行有氧运动或吉非替尼药物治疗,对比各组细胞皮下成瘤能力;并通过Westernblot及流式细胞术检测各组裸鼠瘤体内HIF-1、ALDH1蛋白及CSCs百分比。采用t检验分析各组间差异,P<0.05时具有统计学意义。研究结果:耐药细胞系PC-9-GR中HIF-1、ALDH1蛋白及CSCs百分比均高于亲本细胞系PC-9(P<0.05),且HIF-1增高时,ALDH1蛋白及CSCs百分比随之增高,而HIF-1敲降时,ALDH1蛋白及CSCs百分比随之减少,提示吉非替尼长期诱导可能会通过激活HIF-1,从而引起ALDH1蛋白的高表达,最终导致ALDH1+标记的CSCs大量富集,这可能是NSCLC吉非替尼获得性耐药产生的重要原因之一。本研究裸鼠皮下荷瘤实验中,(1)与对照组相比,(1)吉非替尼单药组成瘤能力及裸鼠瘤体内HIF-1、ALDH1蛋白及CSCs百分bio depression score比无明显差异,提示耐药细胞系PC-9-GR由于HIF-1高度活化,引起ALDH1蛋白过表达,导致ALDH1+标记的CSCs大量富集,对吉非替尼不再敏感。(2)有氧运动组及HIF-1敲降组成瘤能力及裸鼠瘤体内HIF-1、ALDH1蛋白及CSCs百分比均显著降低(P<0.05),提示有效的有氧运动可显著抑制HIF-1表达,进而可引起ALDH1蛋白及CSCs显著减少,最终导致肿瘤增殖受到抑制。(2)与吉非替尼单药组相比,有氧运动+吉非替尼组及HIF-1敲降+吉非替尼组成瘤能力及裸鼠瘤体内HIF-1、ALDH1蛋白及CSCs百分比均显著降低(P<0.05),提示在吉非替尼耐药的情况下,进行有效的有氧运动,可通过抑制GW-572016抑制剂HIF-1,引起ALDH1蛋白及CSCs减少,从而使肿瘤细胞重新对药物敏感,最终抑制肿瘤的恶性增殖。(3)与有氧运动组及HIF-1敲降组相比,有氧运动+吉非替尼组及HIF-1敲降+吉非替尼组裸鼠瘤体内HIF-1、ALDH1蛋白及CSCs百分比无显著差异,而成瘤能力均显著降低(P<0.05),提示有氧运动或HIF-1敲降同时需联合吉非替尼,才能更有效的抑制肿瘤恶性增殖。研究结论:NSCLC吉非替尼获得性耐药的产生与药物激活HIF-1,引起ALDH1蛋白高表达,导致CSCs大量富集密切相关,而合理有效的有氧运动对HIF-1的抑制作用有助于逆转吉非替尼耐药,在NSCLC的临床治疗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科学理论意义和广泛的应用前景。
胃癌及癌前病变与胃蛋白酶原、胃泌素-17表达水平的关系研究
目的 Gut dysbiosis分析胃癌及癌前病变与胃蛋白酶原Ⅰ、胃蛋白酶原Ⅱ及胃泌素-17表达水平的关系,为临床延缓或逆转胃癌发展提供依据。方法 选取2019年9月至2021年9月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收治的49例胃癌患者将其作为胃癌组,另选取104例胃癌癌前病变患者作为癌前病变组,并根据其分化程度分为慢性萎缩性胃炎组(49例)、伴肠化生组(35例)及伴异型增生组(20例),同时选取40例同期健康体检者为健康组。对比胃癌组、癌前病变组和健康组3组研究对象的各类型胃蛋白酶原RSL3分子量和胃泌素-17表达水平的差异及癌前病变不同分化程度患者间的差异,并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各类型胃蛋白酶原和胃泌素-17与胃癌及癌前病变程度的相关性,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各指标对胃癌癌前病变的诊断效能。结果 健康组、癌前病变组、胃癌组3组研究对象胃蛋白酶原Ⅰ、胃蛋白酶原Ⅰ/胃蛋白酶原Ⅱ的比值(PGR)均呈逐渐降低趋势,且胃癌组显著低于癌前病变组与健康组,癌前病变组显著低于健康组;胃蛋白酶原Ⅱ、胃泌素-17均呈逐渐升高趋势,且胃癌组显著高于癌前病变组与健康组,癌前病变组显著高于健康组;慢性萎缩性胃炎组、伴肠化生组、伴异型增生组患者胃蛋白酶原Ⅰ、PGR均呈逐渐降低趋势,且伴异型增生组患者PGR水平均显著低于伴肠化生组、慢性萎缩性胃炎组,伴肠化生组显GSK2118436细胞培养著低于慢性萎缩性胃炎组;胃蛋白酶原Ⅱ、胃泌素-17均呈逐渐升高趋势,且伴异型增生组患者均显著高于伴肠化生组、慢性萎缩性胃炎组,伴肠化生组显著高于慢性萎缩性胃炎组;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胃蛋白酶原Ⅰ、PGR高水平均是胃癌癌前病变发生的危险因素(OR=1.083、1.669),胃蛋白酶原Ⅱ和胃泌素-17低水平是癌前病变的保护因素(OR=0.823、0.744);ROC曲线显示,胃蛋白酶原Ⅰ、胃蛋白酶原Ⅱ、PGR、胃泌素-17对胃癌癌前病变诊断的约登指数分别为0.283、0.240、0.479、0.554,其中以胃泌素-17诊断价值最高(均P<0.05)。结论 各类型胃蛋白酶原和胃泌素-17表达异常和胃癌癌前病变进展关系密切,胃蛋白酶原Ⅰ、PGR高水平均是胃癌癌前病变发生的危险因素,胃蛋白酶原Ⅱ和胃泌素-17低水平均是癌前病变的保护因素,临床可据此判断疾病的病情并给予及时有效的治疗。
基于系统药理学探讨百合乌药汤对1型糖尿病并发肝损伤的保护作用
目的:基于系统药理学及小鼠1型糖尿病(Type 1 diabetes mellitus,T1DM)模型探讨百合乌药汤对糖尿病并发肝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通过中药系统药理数据库和分析平台(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s Systems PharmacoPLX-4720研究购买logy,TCMSP)筛选百合乌药汤的活性成分;Swiss Target Prediction数据库结合查阅文献筛选出百合乌药汤的潜在活性成分和药物治疗靶点;通过OMIM、GeneCards数据库获取T1DM并发肝损伤作用靶点;使用Venn2.1获得药物-疾病共同靶点;采用Cytoscape 3.7.2软件构建“中药-成分-靶点-疾病”网络,借助Network Analyzer功能进行核心药物成分分析;使用STRING数据库进行蛋白相互作用分析(PPI);基于R软件使用Bioconductor生物信息软件包进行基因本体(GO)富集分析和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通路分析;使用Cytoscape 3.7.2软件构建“中药-活性成分-靶点-信号通路”整合核心网络分析;采用AutoDock软件对百合乌药汤的潜在活性成分与关键靶标进行分子对接来验证结合性能;最后采用百合乌药汤干预T1DM并发肝损伤小鼠实验进行保肝作用和关键分子靶点的验证。结果:获得百合乌药汤20个活性成分及589个靶点,且与疾病的共同靶点111个,包括蛋白激酶B1(AKT1)、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APK3)等;GO功能富集分析涉及生物过程包括蛋白丝氨酸/苏氨酸激酶活性的正向调节、MAP激酶活性的正向调节等;细胞组分表达过程中涉及膜筏、膜微区等;分子功能相关的过程中主要有跨膜受体蛋白激酶活性、跨膜受体蛋白酪氨酸激酶活性等;KEGG通路富集分析涉及糖尿病并发症中的AGE-RAGE、叉头盒子信号通路(FoxO)、PI3K-AKT等信号通路;“中药-活性成分-靶点-信号通monogenic immune defects路”构成多成分、多靶点、多通路的整合网络;分子对接结果显示百合乌药汤核心成分与靶点具有较好的结合活性,验证了网络构建预测的准确性。采用T1https://www.selleck.cn/products/elexacaftor.htmlDM并发肝损伤小鼠模型验证发现,百合乌药汤可改善T1DM并发肝损伤小鼠肝功能,上调p-AKT/AKT的表达,改善胰岛素抵抗。结论 :百合乌药汤可通过多成分、多靶点、多通路的作用特点治疗1型糖尿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