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观察曲尼司特联合硅酮凝胶超声导入治疗增生性瘢痕的疗效。方法:选取2018年11月-2020年10月治疗的烧伤及外伤所致增生性瘢痕患者136例,遵照知情同意原则并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均分为两组,对照组68例采用医用硅酮凝Axillary lymph node biopsy胶超声导入治疗,观察组68例采用曲尼司特联合医用硅酮凝胶超声导入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美学效果、胶原纤维指标、基质金属蛋白酶(Matrix metalloproteinases,MMPs)及不良反应情况。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5.6%,略高于对照组的86.8%,但确认细节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温哥华瘢痕量表(Vancouver scar scale,VS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3个月两组VSS评分均显著降低,且观察组VS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Ⅰ、Ⅲ型胶原纤维含量及Ⅰ/Ⅲ型胶原纤维含量比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3个月两组以上各项均显著改善,且观察组Ⅰ型胶原纤维含量及Ⅰ/Ⅲ型胶原纤维含量比值显著低于对照组,Ⅲ型胶原纤维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MMP-2、MMP-9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3个月两组血清MMP-2、MMP-9水平均显著降低,且观察组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均无严重不良反应发生。结论:曲尼司特联合医用硅酮凝胶超声导入治Lapatinib疗烧伤及外伤所致增生性瘢痕疗效满意,可显著改善患者瘢痕情况,具有更佳的美学效果,能够更好地改善患者的胶原纤维指标,具有良好的MMPs调节效应,并且安全可靠。
基于信息-动机-行为技巧模型的个性化干预在妊娠糖尿病高危人群中的应用
目的 探讨基于信息-动机-行为技巧(IMB)模型的个性化干预对妊娠糖尿病(GDM)高危人群自我管理能力、血糖水平、GDM发生及不良妊娠结局的影响。方法此网站 选取202genetic disease1年1—11月医院收治的111例GDM高危孕妇,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55例)与观察组(56例)。对照组采取常规干预,观察组采取基于IMB模型的个性化干预,均干预至正常分娩,比较两组自我管理能力[采用糖尿病自我selleckchem SB431542管理行为量表(SDSCA)]、血糖水平[指标包括空腹血糖(FPG)、餐后2 h血糖(2 h PBG)、糖化血红蛋白(HbA1c)]、GDM及不良妊娠结局发生情况。结果 干预后,两组SDSCA各维度评分均升高,FPG、2 h PBG、HbA1c水平均降低,且观察组SDSCA各维度评分均高于对照组,FPG、2 h PBG、HbA1c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GDM发生率及不良妊娠结局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基于IMB模型的个性化干预可增强GDM高危人群的自我管理能力,有效调控血糖,降低GDM发生风险,从而预防不良妊娠结局的发生。
鼻内镜手术联合低温等离子射频消融术治疗鼻腔鼻窦内翻性乳头状瘤的临床疗效及生活质量评价
目的:分析鼻腔鼻窦内翻性乳头状瘤(sinonasal inverted papilloma, SNIP)经鼻内镜手术联合低温等离子射频消融术治疗的临床疗效及术后生活质量。方法:本研究设计为单中心回顾性研究,连续纳入2016年1月至2018年6月在我院接受单纯鼻内镜手术治疗的32例SNIP患者作为对照组,纳入2018年7月至2020年12月接受鼻内镜手术联合低温等离子射频消融术治疗的41例SNIP患者作为观察组,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相关指标(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术后并发症等)、临床疗效,并随访其术后复发情况,采用鼻腔鼻窦结局测试22条量表(Sino-Nasal Outcome Test-22, SNOT-22)、疼痛视觉模拟评分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 VAS)对患者手术前后的生活质量进行评价。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相比,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均thoracic oncology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0.05)。观察组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97.6%vs 84.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142, P=0.042)。观察组T3期患者术后1年复发率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手术后观察组患者的SNOT-22和VA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Entinostat IC50意义(均P <0.05)。结论:鼻内镜手术联合低温等离子射频消融术治疗SNIP,临床疗效确切,具有术中出血量少、住院时Smoothened Agonist作用间缩短、疼痛轻、复发率低、术后生活质量恢复快等优势,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温阳通脉颗粒对糖尿病模型大鼠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
目的 探讨温阳通脉颗粒对糖尿病模型大鼠血管selleck激酶抑制剂内皮功能的保护作用及作用机制。方法 取110只SPF级大鼠,喂养高糖高脂饲料1个月,按体质量腹腔注射链尿佐菌素溶液50 mg/kg,复制糖尿病模型大鼠,将建模成功的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等量生理盐水),羟苯磺酸钙组(0.135 g/kg),温阳通脉颗粒高、中、低剂Alisertib配制量组(5.000,2.500,1.250 g/kg),各10只;另取10只健康大鼠作为空白组(等量生理盐水)。各组大鼠均灌胃相应药物,每天1次,连续30 d。测定大鼠血糖及血清三酰甘油(TG)、低密度脂蛋白(LDL)、高密度脂蛋白(HDL)、总胆固醇(TC)、糖化血红蛋白(HbA_(1C))、内皮素(ET)、一氧化氮(NO)的水平;行免疫组化检查,测量大鼠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阳性细胞数,并计算阳性细胞面密度和阳性表达率。结果 与模型组比较,温阳通脉颗粒高、中、低剂量组大鼠的血糖和血清HbA_(1C),TG,TC,LDL,ET水平及VEGF阳性表达率均显著降低,血清HDL和NO水平均显著升高(P<0.05);各组间阳性细胞面密度比较均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 温阳通脉颗粒能改善糖尿病模型大鼠的血脂和血糖CCS-based binary biomemory水平,保护血管内皮功能,其作用机制可能与调节NO和ET的释放平衡、抑制VEGF的表达有关。
基于网络药理学与分子对接方法探讨红景天防治急性高原病的作用机制
目的 基于网络药理学和分子对接方法探究红景天防治急性高原病的作用机制。方法 通过TCMID和ETCM数据库检索红景天的化学成分,再经过SwissTarget和STITCH数据库筛选红景天成分作用靶点;通过DisGeNET、Genecards及GEO数据库筛选急性高原病相关靶点;利用STRING数据库获取蛋白质相互作用(Protein-proteininteraction,PPI)网络;利用DAVID数据库进行基因本体(Geneontology,GO)功能富集分析及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yotoencycloRegorafenib试剂pediaofgenesandgenomes,KEGG)通路富集分析;采用Cytoscape软件构建“药物-成分-靶点-疾病”网络及“成分-靶点-通路”网络;利用Autodock软件进行分子对接研究;采用2018年国际路易斯湖评分系统对患者症状进行评分;使用ELISA试剂盒对患者血清IL6、IL10及HIF1A水平进行测定。结果 从红景天中筛选得到31个化学成分和2295个作用靶点,与1083个急性高原病相关靶点取交集,得到125个共同靶点,PPI网络中心主要涉及IL6、VEGFA、CAT、IL10、IL2、HIF1A等关键靶蛋白。KEGG富集分析主要涉及HIF-1信号通路、PI3K-AKT信号通路、VEGF信号通路等相关通路。分子对接验证显示红景天成分槲皮素、山奈酚、没食子酸、咖啡酸、红景天苷与关键靶点Chromatography EquipmentIL6、VEGFA、CAT、IL2、HIFRSL3供应商1A的结合活性较好。此外,急性高原病患者在服用红景天胶囊后头痛、胃肠道症状、疲乏以及头晕情况明显缓解,症状总评分显著降低;血清中IL6和HIF1A水平显著降低,IL10水平显著升高。结论 红景天能够通过多成分、多靶点、多通路的方式,发挥防治急性高原病的作用。
基于UPLC-QTOF-MS/MS技术的肝癌血清非靶向代谢组深度研究
目的 通过比较肝癌(HCC)和肝硬化(LC)患者血清代谢物,研究HCC代谢谱变化,为寻找HCC早期诊断标志物及治疗新靶点和策略提供依据。方法 收集HCC和LC患者血清各50例,应用超高效液相色谱-四极杆飞行时间质谱联用技术(UPLC-QTOF-MSinfant infection/MS)对血清代谢物进行鉴定和定量。液相色谱分离采用反相色谱(RPLC)和亲水色谱(HILIC)2种模式,质谱采集包括正、负2种离子化方式。应用Progenesis QI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应用EZinfo软件进行主成分分析和正交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等多元统计分析并筛选差异代谢物。代谢物鉴定通过检索人代谢组数据库(HMDB)和Metlin实现。应用MetaboAnalyst 4.0对差异代谢物进行代谢通路分析。结果 应用UPLC-QTOF-MS/MS技术,共检测到87 610个特征代谢峰,鉴定出7 848种代谢物。通过P<0.05,变量重要性投影指标(VIP)值D-Lin-MC3-DMA供应商≥1及HCC与LC比较的差异倍数≥1.5或≤0.67 3个条件筛选出差异代谢物438个,主要包括Vorinostat核磁磷脂、胆汁酸、游离脂肪酸、小肽和氨基酸等,涉及12个代谢通路的变化。结论 与LC患者比较,HCC患者的血清代谢组发生显著变化,共有438种差异代谢物参与12个代谢通路的变化,这有助于发现早期诊断标志物和药物靶标。其中50个差异代谢物具有较高的临床诊断价值,值得进一步验证。另外,本研究近8000个代谢物的鉴定表明,所采用的RPLC结合HILIC分离的UPLC-QTOF-MS/MS技术显著提高了代谢物的鉴定覆盖率,可广泛应用于多领域的代谢组学研究。
2型糖尿病患者慢性并发症的相关危险因素分析
目的 探讨2型糖尿病(T2DM)患者慢性并发症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 选取2019年1至2021年8月延安大学咸阳医院血液内分泌科诊治的82例T2DM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是否合并慢性并发症分为CC组(合并慢性并发症) 51例和NCC组(不合并慢性并发症) 31例。于入院24 h内,收集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检测并比较外周静脉血三酰甘油(TG)、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空腹血糖(FPG)、血白蛋白、血尿素氮(BUN)、糖化血红蛋白(HbA1c)、25-羟基维生素D3[25-(OH)D3]水平以及腰椎骨密度(BMD)、股骨颈BMD;采用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T2DM慢性并发症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 82例T2DM患者中,51例(62.20%)合并至少1种慢性并发症,以微血管病变和大血管病变为主;CC组患者的年龄、糖尿病病程、SBP、FPG、TC、TG、LDL-C、BUN、Hb A1c及肌酐水平明显高于NCC组,血白蛋白水平明显低于NCC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CC组患者的股骨颈BMD、腰椎BMD及血清25-(OH)DColforsin3Precision oncology水平明显低于NCC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结果显示,糖尿病病程长,高HbA1c、LDL-CP-690550价格C、SBP水平和低25-(OH)D3水平是T2DM患者发生慢性并发症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 病程长,高HbA1c、LDL-C、SBP水平以及低25-(OH)D3水平是T2DM慢性并发症的独立危险因素。
急性胰腺炎严重程度的影响因素分析
目的 探究影响急性胰腺炎(AP)严重程度的相关因素并比较其预测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至2022年1月就诊于郑州大学selleck NMR附属郑州中心医院的132例AP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疾病严重程度分为轻度急性胰腺炎(MAP)组(75例)、中度重症急性胰腺炎(MSAP)组(30例)和重症急性胰腺炎(SAP)组(27例)。分析3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年龄、性别、病因、有无糖尿病和高血压,以及患者入院后的AP严重程度床边指数(BISAP)、Ranson评分、急性生理与慢性健康评分(APACHEⅡ)评分、C反应蛋白(CRP)、降钙素原(PCT)水平,对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变量,用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AP严重程度的独立危险因素,并绘制受试者特征(ROC)曲线,评估各指标对AP严重程度的预测价值。结果 各组患者年龄、性别、病因、有无糖尿病和高血压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Blood cells biomarkers义(P>0.05)。各组患者BISAP评分、APACHEⅡ评分、Ranson评分、CRP、PCT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的结果显示,BISAP评分、APACHEⅡ评分、Ranson评分、CRP、PCT水平均为影响AP严重程度的独立危险因素。根据ROC曲线分析结果,BISAP评分、APACHEⅡ评分、Ranson评分、CRP、PCT水平对AP严重程度均有Baf-A1体外一定的诊断预测效能,且BISAP评分联合PCT时诊断预测效能最高。结论 BISAP评分联合PCT可用于预测AP的严重程度,预测效能最高。
不同强度高频方波电脉冲诱导肝癌细胞半胱氨酸天冬氨酸特异性蛋白酶表达及其意义
目的 观察电脉冲下肝癌细胞半胱氨酰天冬氨酸特异性蛋白酶(Caspase)-3的表达水平及损伤效应。方法 按脉冲电场强度分为10组,对Hep-G2肝癌细胞脉冲放电,通过检测细胞Caspase-3活性、增殖活力、凋亡率及细胞色素C(Cyt C)、Caspase-3活化蛋白(Cleaved-Caspase-3)和半胱氨酸蛋白酶激活的DNA酶(CAD)的表达水平,判断损伤效应。结果 Caspase-3在脉冲处理后的肝癌细胞中高表达,其表达水平在750~1 750 V/cm随场强增加呈上升趋势(P0.01),在1 750~2 000 V/cm时达到顶峰(P0.05),随后场强继续上升,表达水平逐渐下降。电脉冲对细胞抑制能力与场强呈正相关,当处于2 250~2 750 V/cm时,增殖活力降至最低(P0.05)。脉冲损伤包括诱导凋亡和坏死,凋亡效应于1 750~2 000 V/cm时达到峰值(P0.05),坏死效应在高于2 000 V/cm时显著上升,并于2 750 V/cm时达峰。蛋白质印迹法(Western blot)提示脉冲电场可引发Cyt C、Cleaved-Caspase-3及CAD表达上调(P0.05)blood biomarker。结论 高频电脉冲可引发肝癌细胞Caspase-3表达增强,同时激活Cyt C信号通路诱导Taurine供应商凋亡;当场强设定为1 75Nirogacestat体外0~2 000 V/cm时凋亡效应最明显。
不同手术方式治疗分化型甲状腺癌的临床疗效及其影响因素
目的 探究不同手术方式在分化型甲状腺癌治疗中的临床疗效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选择分化型甲状腺癌患者130例,依据手术方式的不同分为全切组(行甲状腺全切术)及次全切组(患侧甲状腺叶及峡部切除术),各65例。比较2组临床疗效、并发症发生率。对所有患者进行1年的随访,根据随访结果分为有进展生存组及无进展生存组,并分析影响分化型甲状腺癌患者治疗效果的相关因素。结果 2组临床疗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次全切组发音困难、喉返神经损伤发生率低于全切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手足麻木、暂Primary Cells时性喉返神经麻痹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1年,无进展生存有92例(无进展生存组),有进展生存38例(有进展生存组)。全切组无进展生IDN-6556存率为80.00%(52/45),高于次全切组的61.53%(40/6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GPCR & G Protein抑制剂P<0.05)。有进展生存组肿瘤直径≥3 cm、滤泡型甲状腺癌、TNM分期Ⅳ期、淋巴结转移占比率均高于无进展生存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肿瘤直径≥3 cm、滤泡型、TNM分期、淋巴结转移是影响分化型甲状腺癌患者手术效果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 分化型甲状腺癌患者采用甲状腺全切术治疗可获得确切的临床效果,有助于提高无进展生存率,降低复发及转移率。肿瘤直径、滤泡型甲状腺癌、TNM分期、淋巴结转移是影响分化型甲状腺癌术后的独立危险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