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基于肿瘤微环境学说探讨苦参黄芪汤对原发性肝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生长因子及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90例原发性肝癌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45例进行肝TACE方案治疗,治疗组45例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苦参黄芪汤治疗,两组患者治疗时间为3个月。观察两组患者中医证候积分变化情况,相关肿瘤标志物水平、血清生长因子及免疫功能指标的变化,对两组临床疗效进行比较。结果:治疗后患者中医证候积分均降低,且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降低更为明显(P<0.05);两组患者血清中AFP、CA_(242)、CA_(724)等肿瘤标志物含量与治Y-27632说明书疗前比较均降低,且治疗组降低程度更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bFGF、VEGF、TGF-β_(1)等血清diABZI STING agonist半抑制浓度生长因子水平均降低,治疗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CD_(4)~(+)、CD_(4)~(+)/CD_(8)~(+)等水平升高,CD_(8)~(+)水平降低,且治疗组免疫功能指标水平变化更为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临床总有效率相比较,对照组为66.67%,治疗组为82.22%,治疗组临床Biomass pyrolysis疗效更为显著(P<0.05)。结论:苦参黄芪汤具有活血化瘀、扶正补虚、清热解毒、利湿退黄之效,可减轻患者的临床症状,改善肿瘤微环境,调节机体免疫功能,对于原发性肝癌有较好的临床疗效,值得推广应用。
银杏叶调控TNF/NF-κB信号通路干预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的网络药理学研究
目的 利用网络药理学思路和实验研究探讨银杏叶Blood cells biomarkers治疗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的机制。方法 检索中药系统药理学数据库与分析平台获取银杏叶有效成分和作用靶点,检索基因卡片和人类在线孟德尔遗传平台获取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相关靶点,构建银杏叶干预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的“药物-成分-靶点-疾病”网络,利用CytoscapLiproxstatin-1半抑制浓度e软件对银杏叶干预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的关键靶点进行蛋白质相互作用分析。基于R语言“Bioconductor”数据包进行基因组百科全书信号通路富集分析。复制血栓闭塞性脉管炎大鼠模型,验证银杏叶治疗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的机制。结果 筛选获得27种银杏叶有效成分、186个银杏叶干预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的潜在靶点和肿瘤坏死因子(TNF)、白细胞介素17(IL-17)、缺氧诱导因子1(HIF-1)、Toll样受体(ILR)以及核转录因子κB(NF-κB)等信号通路。动物实验结果证明,银杏叶可显著下调血栓闭塞性脉管炎模型大鼠股动脉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核转录因子kappa B(NF-κB)、血管细胞黏附因子1(VCAM-1Akt抑制剂)、核因子kappa B抑制因子α(IκBα)的表达量(P<0.05),验证了网络药理学部分预测结果。结论 银杏叶可通过下调肿瘤坏死因子α、核转录因子kappa B、血管细胞黏附因子1、核因子kappa B抑制因子α的表达干预血栓闭塞性脉管炎。
远程胎心监护、血清UA、CRP水平与妊娠期高血压孕妇产前疾病严重程度及新生儿结局的关系
目的:探讨妊娠期高血压孕妇远程胎心监护及血清尿酸(UA)、C反应蛋白(CRP)水平与疾病严重程度及新生儿不良结局关系。方法:选取2019年7月-2020年6月本院住院分娩的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孕妇180例,根据疾病严重程度将其分为妊娠期高血压组与子痫前期组;根据新生儿结局分为良好结局组和不良结局组。检测孕妇血清UA、CRP水平,采用远程胎心监护仪及无应激试验(NNVP-TNKS656 molecular weightST)对孕妇远程胎心监护;Spearman法分析妊娠期高血压疾病严重程度及新生儿不良结局与远程胎心监护、血清UA、CRP水平的相关性,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因素。结果:子痫前期组血清UA(496.23±45.27μmol/L)、CRP(10.02±1.21 mg/L)水平及远程胎心监护异常孕妇比例(31.0%)均高于妊娠期高血压组(359.34±37.62μmol/L、6.76±1.18 mg/L、12.5%),新生儿不良结局组血清UA(482.81±36.94μmol/L)、CRP(10.24±1.32 mg/L)水平及远程胎心监护异常孕妇比例(39.1%)均高于新生儿良好结局组(379.14Biotechnological applications±32.17μmol/LCX-5461浓度、6.52±1.13 mg/L、11.2%)(均P<0.05)。远程胎心监护异常、血清UA、CRP水平升高均与妊娠期高血压疾病严重程度及新生儿不良结局呈正相关(P<0.05),且均为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远程胎心监护异常及血清UA、CRP水平升高均与妊娠期高血压孕妇产前疾病加重及新生儿不良结局发生有关,提示可作为产前监测指标,以及时干预改善新生儿结局。
手术治疗增殖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远期并发症严重黄斑裂孔疗效及预后影响因素分析
目的 探讨针对2型糖尿病患者增殖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远期并发症严重黄斑裂孔进行手术治疗的疗效,并分析其预后影响因素。方法 选取自2018年8月至2021年12月收治的发生增殖性视网膜病变并有严重黄斑裂孔并发症的2型糖尿病患者240例,所有患者均为Ⅱ~Ⅲ期黄斑裂孔,且黄斑裂孔发病时间>1年。检测患者在接受黄斑裂孔手术治疗前、后视网膜神经纤维层厚度。记录患者年龄、糖尿病病程、糖化血红蛋白水平、低密度脂蛋白、高密度脂蛋白、近视、远视、散光、眼压等临床资料,评估患者预后,并分析患者预后影响因素。结果 手术治疗前、后环形区域视网膜神经纤维层厚度的总平均值(T-TA)、https://www.selleck.cn/products/repsox.html下方120°范围视网膜神经纤维层evidence base medicine厚度的平均值(IA)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治疗后,上方120°范围视网膜神经纤维层Galunisertib分子量厚度的平均值(SA)大于手术治疗前,环形区域的神经纤维指数值(NFI)小于手术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显示,糖尿病病程>5年、糖化血红蛋白>6.56%、眼压>21 mmHg为影响手术治疗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发生严重黄斑裂孔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 手术治疗2型糖尿病患者增殖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远期并发症严重黄斑裂孔的疗效理想,糖尿病病程>5年、糖化血红蛋白>6.56%、眼压>21 mmHg为影响手术治疗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
日本鳗鲡TBK1基因的克隆与免疫功能分析
为了阐明鱼类TANK结合激酶1(TBK1)在免疫应答密切相关的NF-κB、I型IFN及MAPK信号通路中的调控作用,本实验通过cDNA末端快速扩增技术(SMARTRACE)从日本鳗鲡中克隆了TBK1基因cDNA全长序列,命名为AjTBK1,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检测了在体和离体购买Q-VD-Oph状态image biomarker下不同病原体相关分子模式(PAMPs)及嗜水气单胞菌对日本鳗鲡AjTBK1基因表达水平变化www.selleck.cn/products/Lapatinib-Ditosylate的影响,通过构建绿色荧光蛋白pEGFP-TBK1和pCMV-TBK1真核表达质粒对AjTBK1亚细胞定位以及AjTBK1过表达对NF-κB、AP-1、IFN-β启动子荧光素酶活性的激活作用进行研究。蛋白质序列分析显示,日本鳗鲡AjTBK1编码731个氨基酸,其三维丝带空间结构与人类TBK1相似,具有保守的激酶结构域(KD)、泛素样结构域(ULD)、二聚化支架结构域(SDD)以及C端结构域(CTD),在系统发育树中与其他鱼类TBK1家族聚为一支。qRT-PCR检测发现AjTBK1在多种组织中广泛表达,且在肝脏和肠中高表达。经LPS、poly I:C、嗜水气单胞菌免疫注射后,AjTBK1基因表达水平在日本鳗鲡肝脏中显著提高,而肾脏中的表达量则在LPS和poly I:C刺激后显著降低。离体实验中,经LPS、poly I:C、PGN以及不同浓度嗜水气单胞菌刺激后的日本鳗鲡肝脏细胞AjTBK1基因表达水平均有显著升高。亚细胞定位结果显示天然状态下的AjTBK1在HEK293细胞质中分布,经LPS和poly I:C刺激后呈聚集点状分布。此外,双荧光素酶活性检测发现过表达的AjTBK1可显著增强NF-κB、AP-1和IFN-β启动子荧光素酶活性。以上研究表明AjTBK1可以通过激活NF-κB、AP-1和I型IFN信号通路,在机体抗细菌和抗病毒先天免疫应答中发挥重要的调控作用。
血尿酸水平与2型糖尿病发病风险的关联队列研究
背景近年来血尿酸(SUA)升高导致的高尿酸血症(HUA)高发,已成为我国继高血糖、高血脂、高血压之后的第四高疾病,继糖尿病之后的第二大代E-616452浓度谢性疾病。已有证据表明,SUA水平升高与2型糖尿病(T2MD)发病风险有显著关联,但目前缺少国人数据及HUA合并不良生活方式或慢性病人群的研究。目的 探讨健康体检人群基线SUA水平及HUA合并不良生活方式与慢性病时T2DM的发病风险。方法 选取2017—2020年在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治未病健康管理中心至少有2次健康体检的符合纳入、排除标准的17 626例受检者为研究对象,收集其人口学特征、生活方式、体格检查及实验室检查等资料。随访期间发生T2DM则随访截止,或至随访结束(2020-12-31),收集研究对象T2DM的发病日期及临床就诊信息。计算总体人群及亚组人群T2DM的累积发病率和总体人群发病密度。采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基线SUA水平与T2DM发病风险关联,采用多因素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层分析不同亚组HUA与T2DM发病风险的关联。结果 研究对象中位年龄为38.2(31.9,49.9)岁,基线SUA水平为304.50(248.00,374.00)μmol/L,HUA总患病率为13.12%。累积随访54 634人www.selleck.cn/products/Methazolastone年,中位随访时间为3.10年,T2DM新发479例,发病密度为8.76/Infectious Agents1 000人年[95%CI(8.00/1 000,9.59/1 000)人年],累积发病率为2.72%[95%CI(2.48%,2.97%)]。年龄≥60岁、男性、目前吸烟、目前饮酒、BMI≥28.0 kg/m2、高血压、血脂异常及HUA亚组人群中T2MD累积发病率更高。多因素调整后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结果显示,HUA人群新发T2DM的HR为1.32[95%CI(1.04,1.67),P=0.023];SUA每升高10μmol/L,T2DM的发病风险增加3%[HR=1.03,95%CI(1.01,1.04),P<0.001]。多因素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层分析结果显示,年龄≥60岁[HR=6.78,95%CI(4.16,11.03),P<0.001]、女性[HR=2.31,95%CI(1.54,3.45),P<0.001]、目前吸烟[HR=1.79,95%CI(1.23,2.60),P=0.002]、目前饮酒[HR=1.61,95%CI(1.23,2.10),P<0.001]、BMI≥28.0 kg/m2[HR=1.69,95%CI(1.07,2.68),P=0.026]、高血压[HR=2.89,95%CI(2.15,3.89),P<0.001]、血脂异常[HR=2.39,95%CI(1.80,3.16),P<0.001]亚组人群中伴HUA时T2DM发病风险更高。结论 健康体检人群基线SUA水平升高与T2DM的高发病风险相关,且高龄、女性、目前吸烟及饮酒、肥胖、高血压及血脂异常人群伴HUA时T2DM发病风险更高。
解淀粉芽孢杆菌发酵花生粕及其分子机制初探
花生粕是以去壳后的花生仁为原材料,经过提炼油脂后剩余的产物。主要用作动物饲料或植物肥料,被精深加工的却很少,导致产品附加值低,造成大量的资源浪费。本研究主要采用先碱性蛋白酶后解淀粉芽孢杆菌处理花生粕的方法来提高花生蛋白质的利用率。利用Illumina Hi Seq测序系统对解淀粉芽孢杆菌进行全基因测序、使用多种信息软件对解淀粉芽孢杆菌基因组进行COG注释和代谢系统分析,研究的主要结果如下:(1)对市场购买的13种酶进行初步筛选,分别设置各种酶的最适条件,以水解度作MRTX1133为指标,碱性蛋白酶处理花生粕的水解度最高,为45.6%。(2)通过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对酶水解花生粕的各种因素条件优化,得到最佳的试验方案:底物浓度50g/L,p H值8.5,酶解时间24h,酶加量0.20%,酶解温度35℃。在此的条件下,花生粕的水解度为36.4%。(3)对实验室保存的8种菌株进行初步筛选,通过水解圈试验和菌落数计数试验,以透明圈与菌落的直径比和菌落数为指标,发现解淀粉芽孢杆菌分解花生粕能力强,菌落数最多,该菌株的透明圈与菌落的直径比为3.46,菌落数为9.55×10~(10)CFU/ml。(4)通过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对发酵试验的各种因素条件优化,在p H7.5,发酵温度30℃,转速150r/min的条件下,得到最优发酵条件:加菌量0.15%,发酵时间48h,工业葡萄糖添加量0.15%,发酵后的水解度为53.8%。(5)使用Diamond软件比对到Egg NOG数据库,解淀粉芽孢杆菌的3035个蛋白基因被划分为20个COG亚类,其中除了未知功能的基因数目最多外,解淀粉芽孢杆菌的氨基酸运输及代谢、转录和糖类运输及代谢也十分活跃,可能与蛋白质的翻译合成有关。(6)采用Diamond、hmmscan分析软件对比到CAZy数据库,解淀粉芽孢杆菌基因组的中共有127个CAZyme编码基因表Liproxstatin-1达,该菌酶系较丰富,是一株优良的产酶菌株。使用anti SMBioinformatic analyseASH软件分析,发现解淀粉芽孢杆菌基因组有16个次级代谢产物合成相关基因簇,其与具有抑制细菌和真菌等功能的各种基因簇相似,表明解淀粉芽孢杆菌也具有相似的功能特性。
十二指肠钩虫半胱氨酸蛋白酶抑制剂的分离、表达与活性研究
目的 分离、克隆十二指肠钩虫半胱氨酸蛋白酶抑制剂AduCPI1-AduCPI4基因,在大肠埃希菌中进行表达,了解重组AduCPI1-AduCPI4对组织蛋白酶(cathepsin, cat)的抑selleckchem制作用。方法 根据预测的4种编码AduCPI基因序列(GenBank No JQ762416-JQ762419)设计引物,采用PCR技术从十二指肠钩虫成虫cDNA中扩增AduCPIs成熟蛋白编码基因,并克隆、连接到表达质粒pET32a-sumo,构建重组原核表达载体。重组载体转入到E.coli BL21(DE3),用IPTG诱导表达融合蛋白。通过Ni-NTA亲和层析纯化破碎菌上清中的重组融合蛋白,在纯化柱上用SUMO蛋白酶酶切融合伴侣,收集穿透液获得纯化的重组目的蛋白,采用SDS-PAGE分析蛋白表达及纯化情况,采用酶活性抑制试验检测4种重组AduCPI对catB、catL和catS的抑biomarker panel制作用。结果 扩增并克隆获得了4种AduCPI的成熟蛋白编码基因,构建的重组表达载体转化大肠埃希菌后表达相应蛋白,经纯化获得重组AduCPI1-AduCPI4。4种AduCPI抑制catS(0.5 nmol/L)(pH 6.5或7.4)的IC_(50)在(0.60±1.13)nmol/L~(2.89±1.37)nmol/L,抑制catL(0.5 nmol/L)(pH 5.5)的IC_(50)在(0.50±1.06)nmol/L~(1.42±1.07)nmol/L,抑制catB(0.5 nmol/L)(pH 6.0或7.4)的IC_(50)在(5.24±1.03)nmol/L~(68.90±1.38)nmol/L,其中以AduCPI4对3种组织蛋白酶的抑制作用最强,而AduCPI2对catS、catB(pH7.4)的IC_(50)分别为(0.80±1.08)nmol/L和(68.90±1.38)nmol/L,抑制作用效率差异较大,AduCPI2对catS具有较好的选择性抑制作用。结论 克隆表达了4种AduCPI,该4种蛋白对组织蛋白酶L和S均具有很强的抑制作用,对组织蛋白酶B的抑制作用也较强,研究结果为Alisertib分子量进一步了解AduCPIs的生物学功能及其应用奠定了基础。
11种灭活型样本保存液对病毒核酸保护效果的比较
收集11种不同厂家的灭活型样本保存液,将甲型流感病毒加入保存液和生理盐水中,在4℃、25℃和37℃条件下保存0 h、2 h、4 h、6 h和24 h后,分别提取各组的病毒核酸,并通过逆转录实时荧光PCR检测病毒载量变化,以探究不同样本保存液对病毒核酸保护效果是否存在差异。结果发现不同样本保存液中的病毒载量随保存时间和温度变化存在显著差异。据此可将11种灭活型样本保存液的保存效果分为四类:(1)优秀产品:在任一温度(4℃、25℃、37℃)条件下,即使保存24h时病毒核酸都未发生明显降解,占比27.2%(bioanalytical method validation3/11);(2)Dinaciclib临床试验良好产品:低温(4℃)和室温(25℃)情况下核酸未出现降解,但在高温(37℃)条件下6 h后保存效果明显下降,占比27.2Captisol分子量%(3/11);(3)合格产品:低温(4℃)条件下对病毒核酸具有较好的保护效果,但在室温(25℃)和高温(37℃)情况下随保存时间延长其保护效果显著下降,占比18.1%(2/11);(4)不合格产品:任一保存条件下对病毒核酸的保护效果都较差,甚至加入病毒后立即导致病毒核酸发生快速降解,占比27.2%(3/11)。以上结果说明不同厂家样本保存液对病毒核酸的保护效果存在显著差异,可能会导致病毒核酸检测出现假阴性结果。因此,需重点加强对样本保存液的质量监管,以有效保障病毒核酸检测,尤其是新冠核酸检测质量,以更好地做好疫情防控工作。
益脾养肝方对原发性肝癌TACE术(肝郁脾虚证)患者bFGF、VEGF、AFP-L3及免疫功能的影响
目的:探讨益脾养肝方在原发性肝癌TACE术(肝郁脾虚证)治疗中的应用价值,观察其对肿瘤指标、免疫功能指标的影响,旨在为本病提供有效的治疗手段。方法:将2017年4月至2019年11月因原发性肝癌于陕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就诊行TACE术且中医证型属Cell Cycle抑制剂于肝郁脾虚证的90例患者纳入研究,纳入研究前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组。对照组45例单纯采用肝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术)治疗,观察组45例则联合益脾养肝方口服治疗,治疗8周后比较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后观察组血清甲胎蛋白异质体(AFP-L3)、甲胎蛋白(Alpha-fetoprotein,AFP)、癌胚抗原(Carcino-embryonic antigen,CEA)等肿瘤指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血清碱性Tofacitinib纯度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asic fibroblast growth factor,bFGF)、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低于对照组,差异具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血清基质金属蛋白酶-9(Matrix metalloproteinase-9,MMP-9)、CC 型趋化因子18(CC cehemokine 18,CCL18)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CD4+/CD8+、CD4+细胞、CD3+细胞等免疫功能指标均大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总有效率91.30%(41/45),高于对照组的71.74%(33/45),差异具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骨髓抑制、胃肠道反应、肝功能mediator complex损伤等不良反应总发生率33.33%(15/45),低于对照组的71.11%(32/45),差异具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原发性肝癌TACE术(肝郁脾虚证)患者而言联合益脾养肝方治疗可预防血管新生,预防肿瘤转移,提高免疫力,降低化疗不良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