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 探讨在胃癌合并脉管癌栓的预测中,术前血液炎症指标的价值。方法 以2020年10月至2022年7月在江苏省肿瘤医院接受手术切除且均经病理学检查证实为胃癌的341例患者为对象进行回顾性研究。按术后病理有无脉管癌栓分为脉管癌栓阳性组(n=163)和脉管癌栓阴性组(n=178)。收集患者术前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NLR),血小板与淋巴细胞比值(PLR),淋巴细胞与单核细胞比值(LMR),纤维蛋白原与淋巴细胞比值(FLR)及常用肿瘤标志物水平和临床资料,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评价NLR、PLR、FLR对脉管癌栓形成的预测能力并寻找最佳截断值,logistic回归行单因素分析胃癌患者脉管癌栓形成的影genetic discrimination响因素,同时构建logistic回归胃癌脉管癌栓预测模型。结果 与脉管癌栓阴性患者相比,阳性患者的NLR、PLR、FLR以及糖类抗原(CA)19-9水平显著增高,同时肿瘤浸润程度增加、淋巴结转移率更高(P<0.05)。ROC曲线分析:NLR、PLR和FLR的最佳截断值分别为1.68、115.29和1.96。胃癌患者发生脉管癌栓的logistic预测模型:Logit(P)=-2.117+0.890×X1+0.286×X2+0.917×X3(X1=TelaglenastatPLR,X2=cT,X3=淋巴结转移);模型拟合度较好(χ~2=58.405,P<0.01),预报正确率为67.26%;AUC=0.733(95%CI:0.680~0.786,P<0.01);该模型分析显示,PLR>115.29(OR=2.436, 95%CI:1.386~4.282,P=0.002)、cT分期(OR=1.331, 95%CI:1.013~1.749,P=0.030)和发生淋巴结转移(OR=2.503, 95%CI:1.507~4.156,P<0.01)是预测胃癌患者发生脉管癌栓的独https://www.selleck.cn/products/cx-5461.html立危险因素。结论 术前监测PLR水平对评估胃癌患者发生脉管癌栓有一定预测价值,可以作为判断癌栓形成的辅助手段。
宫腔镜检查联合阴道超声对围绝经期异常子宫出血的诊断价值分析
研究背景:围绝经期异常子宫出血(abnormal uterine bleeding,AUB)是指卵巢功能逐渐衰退至绝经1年内的时期。临床表现主要包括月经过多、月经过少、月经周期缩短、月经周期延长、经期延长、不规则出血等症状。围绝经期长期出血会导致一些不良反应,包括缺铁性贫血、腹痛、盆腔炎以及痛经等,对女性的日常工作、生活造成严重影响,导致其生活质量严重下降,尽早明确异常子宫出血的病因对于开展早期预防及治疗十分重要。目的:探讨宫腔镜联合阴道超声对围绝经期异常子宫出血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2022年6月因异常子宫出血入住三峡大学附属仁和医院妇科的305例围绝经期期患者为研究对象,分成两组,良性病变组和恶性病变组;收集记录两组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宫腔镜及病理资料。采用SPSS 26.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分析良性病变组和恶性病变组各项指标,利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eceiveroperating characteristiic,ROC曲线)评价宫腔镜、阴道超声及两者联合对围绝经期异常子宫出血的诊断价值。结果:(1)305例患者的病理资料显示:病理类型主要以良性病变为主,占82.6%(252/305);恶性病变仅占总样本量的17.4%(53/305)。良性病NSC125066半抑制浓度变共包含增生期子宫内膜、分泌期子宫内膜、萎缩型子宫内膜、子宫内膜息肉、子宫内膜炎、子宫平滑肌瘤、单纯性增生、复杂性增生,其中以子宫内膜息肉多见,而萎缩型子宫内膜占据的比例最少。(2)宫腔镜检出总体符合率为90.2%,经阴道超声检出总体符合率为75.4%,经卡方检验可知宫腔镜检出率(χ~2=4.010,P=0.045)高于经阴道超声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宫腔镜诊断子宫内膜息肉、子宫内膜增生、子宫肌瘤、不典型增生及子宫内膜癌的准确性优于经阴道超声诊断准确性,而宫腔镜联合经阴道超声诊断子宫内膜息肉、子宫内膜增生、子宫肌瘤、不典型增生及子宫内膜癌的bone and joint infections准确性优于单纯宫腔镜或经阴道超声诊断准确性。经阴道超声诊断子宫内膜增生灵敏度最高;宫腔镜诊断子宫肌瘤灵敏度最高;宫腔镜联合经阴道超声诊断子子宫肌瘤的灵敏度最高。结论:(1)宫腔镜对围绝经期异常子宫出血病因诊断的灵敏度、特异度高于经阴道超声,宫Tezacaftor配制腔镜联合阴道超声可进一步提高诊断的准确性。(2)异常子宫出血患者应用宫腔镜检查,可对病灶大小、形态、出血等情况进行直观观察;阴道内镜法具有痛苦小、微创、无出血、视野清晰的特点,值得临床推广。
根系内生真菌对田间油茶苗生长、气体交换和土壤特性的影响
【目的】了解内生真菌对油茶生长、气体交换和土壤养分水平的影响,为油茶接种内生真菌提供技术和理论依据。【方法】以3 a生油茶苗为材料,探究田间接种丛枝菌根真菌Acaulospora scrobiculata(As)、Diversispora versiformis(Dv)、D. spurca(Ds)、混合菌根真菌(Rhizophagus intraradices、Funneliformis mosseae和Dv按照等质量比混合而成)以及内生真菌Serendipita indica(Si)对Entinostat其生长、叶片气体交换、叶绿素指数、类黄酮指数、氮平衡指数、土壤肥力、磷酸酶活性和球囊霉素相关土壤蛋白(glomalin-related soil protein,GRSP)含量的影响。【结果】田间接种内生真菌(14 m)能提高油Disease transmission infectious茶苗根系侵染率,提高了0.48~1.61倍,其中Si的侵染率最高(42.66%)。与未接种处理相比,接种内生真菌不同程度地提高了油茶苗株高、茎粗、叶片数、氮平衡指数以及净光合速率、蒸腾速率、气孔导度和胞间CO_2浓度,但因菌种而异,以SErastin采购i和As的促生效果突出。As在株高上提高得最为显著,提高了73.4%;Si显著提高了叶片数、氮平衡指数、净光合速率和气孔导度,分别提高了34.5%、43.7%、59.3%和50.0%。As显著提高了胞间CO_2浓度,提高了37.4%;Ds显著提高了蒸腾速率,提高了117.4%。接种内生真菌还一定程度地提高了土壤硝态氮、有效磷、有机碳、酸性和中性磷酸酶活性以及总GRSP含量,以Si的处理最显著,分别提高了15.5%、40.2%、76.0%、37.5%、40.5%和151.4%。【结论】接种根系内生真菌可改善油茶苗根际土壤特性,并促进其生长和气体交换,但因菌种而异,以Si和As处理效果相对突出。
油茶籽成熟过程中油脂代谢的蛋白质组学分析
以普通油茶(Camellia oleifera)优良无性系‘闽43’为实验材料,进行生理试验和酶活性检测,采用定量蛋白质组学技术对油茶成熟过程中3个时期的籽仁进行分析,探讨油茶籽油脂代谢的调控机制。研究发现,共有284个蛋白差异表达,依据功能分为17类,其中脂质www.selleck.cn/products/Bleomycin-sulfate代谢与运输相关蛋白多数呈现下调表达。硬脂酰-ACP去饱和酶(SAD)和胆碱激酶(CK)蛋白表达量的下调,与不饱和脂肪酸生成速率的减缓有关;在油茶果实成熟过程中的第二个阶段,脂肪酶(LPS)活性的下调造成游离脂肪酸的产生减少。由于长链脂酰辅酶A合成酶(LACS)蛋白表达量的下调,亚油酸和亚麻酸以游离脂肪酸的形式存在较长时间,促使脂氧合酶(LOX)的活性上升,导致该时期亚油酸和亚麻酸含量的下降。研究结果表明,油茶籽成熟过程中,不饱和脂肪酸含量的调控与油购买Dibutyryl-cAMP脂代谢相关蛋白表达模式和Killer cell immunoglobulin-like receptor酶活性的变化密切相关。研究结果为选育高品质的油茶品种提供理论依据。
免疫检查点抑制剂联合化疗抗血管生成药物二线治疗晚期胃癌及胃食管结合部腺癌患者的疗效分析
背景 目前免疫检查点抑制剂(immune checkpoint inhibitors,ICIs)已成为晚期胃癌的一线及三线的标准治疗药物,但在二线治疗中仅被推荐用于伴有微卫星高度不稳定(MSI-H)或错配修复基因缺陷的患者,因此ICIs在晚期胃癌二线中的治疗模式需要更多的探索。目的 分析ICIs联合化疗、抗血管生成药物二线治疗晚期胃癌及胃食管结合部腺癌患者medication abortion的疗Belumosudil说明书效。方法 收集2018年6月-2022年1月在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二线行ICIs联合化疗、抗血管生成药物治疗的晚期胃癌或胃食管结合部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入组患者的中位无进展生存期(median progression-free survival,m PFS)、客观缓解率(objective response rate,ORR)及疾病控制率(disease control rate,DCR)。采用Kaplan-Meier法绘制生存曲线,Y-27632并使用Cox回归分析影响mPFS的预后因素。结果 本研究共纳入49例患者,其中男性34例,女性15例,中位年龄54岁。在二线治疗中,ICIs为纳武利尤单抗或信迪利单抗,27例患者应用纳武利尤单抗,22例应用信迪利单抗。28例患者联合以紫杉醇(白蛋白结合型)为主的方案,21例联合阿帕替尼,6例联合以铂类为主的方案,5例联合以伊立替康为主的方案。69.4%患者选择了免疫药物联合两种及以上抗肿瘤药物的治疗方案。全组患者的ORR为28.5%,DCR为89.8%,mPFS为4.7(95%CI:3.830~5.570)个月。多因素Cox分析示,无腹膜转移患者m PFS显著优于有腹膜转移患者(HR=0.410,95%CI:0.197~0.854, P=0.017),一线未应用免疫治疗患者的mPFS显著优于一线应用免疫治疗的患者(HR=0.518,95%CI:0.272~0.987,P=0.045),二线联合≥2种治疗药物患者的mPFS显著优于联合1种治疗药物的患者(HR=0.454,95%CI:0.231~0.890,P=0.021)。结论 晚期胃癌及胃食管结合部腺癌患者二线应用ICIs联合化疗、抗血管生成药物可能提高患者治疗的有效率,延长无进展生存时间。
基于神经语言程序学技术的心理干预对血液病输血治疗患者心理状态的影响
目的 研究基于神经语言程序学(Neuro-Linguistic Programming, NLP)技术的心理干预对血液病输血治疗患者心理应激状态及输血恐惧程度的影响。方法 选取某院2020年9月至2022年2月收治的血液病患者89例,随机分为两组,均接pre-formed fibrils受输点击此处血治疗,对照组44例,给予常规干预措施;观察组45例,在常规干预的基础上联合基于NLP技术的心理干预,对比两组患者的心理应激状态、输血恐惧程度和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干预2周后,观察组的焦虑自评量表(SAS)和抑郁自评量表(SDS)评分(40.12±3.19、40.05±3.40)均低于对照组(51.34±3.34、49.53±3.5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6.21、12.94,P值均<0.05);观察组中文版负性情绪量表(NA)评分、恐惧视觉模拟评分法(FAVS)评分(24.35±3.16、2.46±0.85)均低于对照组(30.26±3.32、4.37±0.98),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8.60selleck、9.83,P值均<0.05);观察组心慌气短、出虚汗发生率(4.44%、11.11%)均低于对照组(22.73%、27.2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4.90、3.93,P值均<0.05);两组患者抽搐、头晕口麻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 基于NLP技术的心理干预能够有效改善血液病输血治疗患者的心理应激状态,缓解输血恐惧程度,降低心慌气短、出虚汗发生率。
基于神经语言程序学技术的心理干预对血液病输血治疗患者心理状态的影响
目的 研究基于神经语言程序学(Neuro-Linguistic Programming, NLP)技术的心理干预对血液病输血治疗患者心理应激状态及输血恐惧程度的影响。方法 选取某院2020年9月至2022年2月收治的血液病患者89例,随机分为两组,均接pre-formed fibrils受输点击此处血治疗,对照组44例,给予常规干预措施;观察组45例,在常规干预的基础上联合基于NLP技术的心理干预,对比两组患者的心理应激状态、输血恐惧程度和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干预2周后,观察组的焦虑自评量表(SAS)和抑郁自评量表(SDS)评分(40.12±3.19、40.05±3.40)均低于对照组(51.34±3.34、49.53±3.5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6.21、12.94,P值均<0.05);观察组中文版负性情绪量表(NA)评分、恐惧视觉模拟评分法(FAVS)评分(24.35±3.16、2.46±0.85)均低于对照组(30.26±3.32、4.37±0.98),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8.60selleck、9.83,P值均<0.05);观察组心慌气短、出虚汗发生率(4.44%、11.11%)均低于对照组(22.73%、27.2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4.90、3.93,P值均<0.05);两组患者抽搐、头晕口麻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 基于NLP技术的心理干预能够有效改善血液病输血治疗患者的心理应激状态,缓解输血恐惧程度,降低心慌气短、出虚汗发生率。
肝素早期预处理对急诊介入治疗STEMI患者梗死相关血管血流及对炎性因子和远期心功能影响
目的:探讨肝素早期预处理对急诊介入治疗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 segment elevation myocardial infarction, STEMI)患者的梗死相关血管(infarct related artery, IRA)血流及对炎性因子、远期心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济宁市第一人民医院急诊科2020年1月—2022年2月收治的STEMI患者58例,男38例,女20例;年龄41~72岁,平均(55.6±13.8)岁。所选择患者按照Doll’s临床病例随机分成两组:常规治疗组,即A组(29例);早期肝素预处理组,即B组(29例)。两组患者均为单绕途径,即绕行CCU,直接通过急诊至导管室,并实施了急诊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AY-22989细胞培养入术(primary 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 PPCI),A组为急诊科嚼服双抗血小板药物,完善心肌坏死标记物及Lung immunopathology炎性因子检测:肌钙蛋白I(cTnI)、肌红蛋白(myoglobin, Myo)、肌酸激酶同工酶(creatine kinase isoenzyme, CK-MB)等及超敏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 CRP)后至导管室直接实施急诊PCI,术后继续常规治疗。B组在A组基础上,急诊科用普通肝素预处理(剂量100 U/kg+生理盐水5 mL静脉推注)后直达导管室。两组患者均观察治疗前后IRA造影剂显示情况,即冠脉远端血流(thrombolysis in myocardial infarction, TIMI)分级和评价再灌注情况;术后即测定心电图与急诊科心电图对比,观察ST段回落情况。术后2 h测定cTnI、CK-selleck LiraglutideMB、Mb、CRP。两组出院1个月、3个月、6个月的心脏超声测定左室射血分数(left ventricular ejection fraction, LVEF)、左室收缩末期容积(left ventricular end systolic volume, LVESV)、左室舒张末期容积(left ventricular end diastolic volume, LVEDV)指标。记录住院期间及术后半年内出血事件及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jor adverse cardiovascular events, MACE)。结果:与A组比较,B组治疗前IRA再通比例高,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A组比较,B组术后慢血流、无复流比例减少,TIMI 3级慢、快血流比例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A组比较,B组术后CK-MB、cTnI、Myo、CRP水平较入院前明显下降,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ST段回落比例均下降,两组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与B组术后1个月、3个月超声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B组较A组LVESV、LVEDV减少,LVEF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MACE比较,住院期间A组仅再灌注心律失常发生较B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住院期间及出院后半年内,两组出血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出院至半年内MACE发生率比较,A组发生心衰比例高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STEMI患者直接PPCI治疗前早期肝素预处理可以减轻心肌进一步损伤和炎症反应,大大提高了心肌存活率,从而改善了患者远期心功能,这与肝素预处理能明显改善罪犯血管早期再灌注,减轻血栓负荷有关,从而改善了患者远期心功能,且出血风险并未增加,值得临床大力推广应用。
肉苁蓉复方对慢性疲劳综合征模型小鼠的药效作用研究
目的 研究肉苁蓉复方对慢性疲劳综合征模型小鼠的药效作用。方法 通MDV3100半抑制浓度过力竭、束缚和冷水刺激等建立小鼠慢性疲劳综合症模型,用力竭游泳时间、悬尾和旷场实验对小鼠行为进行测定;测定小鼠血清中乳酸、尿素氮和肝/肌糖原含量;透射电镜观察小鼠骨骼肌线粒体形态。结果 与空白组小鼠相比,模型组力竭游泳时间和旷场活动箱内中央路程减少,肝/肌糖原降低,累计不动时间延长,尿素氮和乳酸含量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In silico toxicologyP<0.05)。与模型组小鼠相比,给药组力竭游泳时间和旷场活动箱内中央路程延长,肝/肌糖原增加,累计不动时间缩短,尿素氮和乳酸含量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给药组骨骼肌线粒体膜结构完整,形态接近空白组。结论 EPZ-6438肉苁蓉复方能改善小鼠行为,改善骨骼肌肌丝疏松程度,增加线粒体数目和修复结构受损线粒体,对慢性疲劳综合征小鼠有抗疲劳的作用。
痒疹样营养不良型大疱性表皮松解症家系的COL7A1基因突变分析
背景痒疹样营养不良型大疱性表皮松解症(dystrophic epidermolysis bullosa pSerratia symbioticaruriginosa,DEB-Pr)是一种罕见的遗传性皮肤病,由编码Ⅶ型胶原的COL7A1基因突变所致。对COL7A1基因的致病突变研究有利于揭示临床表型和基因型之间的关联,并为探索本病的发病机制、诊断及基因治疗等方面奠定了基础。目的对1例中国痒疹样营养不良性大疱型表皮松解症(DEB-Pr)先证者及其家系的临床特征分析和COL7A1基因致病突变检测和分析。方法:1.收集1例中国DEB-Pr先证者及其家系成员的临床资CH-223191核磁料,采集其外周血并从中提取基因组DNA。使用全外显子测序技术筛查患者家系基因突变位点,并用Sanger测序技术验证。2.通过构建Minigene体外实验、RT-PCR和琼脂凝胶电泳来验证DEB-Pr家系中COL7A1基因突变位点对mRNA剪切产生的影响。结果:1.先证者及家系成员中检测到COL7A1基因的剪切位点杂合突变exon69:c.5737-2A>C,为新发突变位点。2.RT-PCR产物结果:野生型质粒为160bp的单一条带,包括COL 7A1基因的67、68、69和70号外显子。突变型质粒为120bp单一条带,包括67、68和70号外显子。空载质粒、空白对照为500bp的单一条带。结论:COL7A1基因的剪切位点突变exon69selleckchem Docetaxel:c.5737-2A>C是DEB-Pr的致病突变,该突变位点可以通过外显子跳跃来影响mRNA的剪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