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分析鼻腔鼻窦内翻性乳头状瘤(sinonasal inverted papilloma, SNIP)经鼻内镜手术联合低温等离子射频消融术治疗的临床疗效及术后生活质量。方法:本研究设计为单中心回顾性研究,连续纳入2016年1月至2018年6月在我院接受单纯鼻内镜手术治疗的32例SNIP患者作为对照组,纳入2018年7月至2020年12月接受鼻内镜手术联合低温等离子射频消融术治疗的41例SNIP患者作为观察组,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相关指标(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术后并发症等)、临床疗效,并随访其术后复发情况,采用鼻腔鼻窦结局测试22条量表(Sino-Nasal Outcome Test-22, SNOT-22)、疼痛视觉模拟评分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 VAS)对患者手术前后的生活质量进行评价。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相比,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均medicine bottles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0.05)。观察组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97.6%vs 84.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142, P=0.042)。观察组T3期患者术后1年复发率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手术后观察组患者的SNOT-22和VA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Cobimetinib分子量意义(均P <0.05)。结论:鼻内镜手术联合低温等离子射频消融术治疗SNIP,临床疗效确切,具有术中出血量少、住院时selleck合成间缩短、疼痛轻、复发率低、术后生活质量恢复快等优势,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凝血功能、血小板相关指标水平与妊娠期高血压疾病严重程度的相关性分析
目的 探讨妊娠期高血压患者凝血功能指标、血红蛋白(Hb)、红细胞比容(HCT)、纤维蛋白原(FIB)、血小板平均体积(MPV)及血小板计数(PLT)与病情严重程度的相关性,对比不同病情患者的妊娠结局。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9年8月至2021年8月佛山市南海区妇幼保健院收治的142例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患者的临床资料,据病情严重程度分为B组(轻度,60例)、C组(中度,45例)、D组(重度,37例),另回顾性分析同期进行孕晚期体检的100例健康孕妇的孕检资料,将其作为A组。比较4组研究对象血小板指标、凝血功能指标水平及妊娠结局;采用Pearson相关系数法分析妊娠期高血压患者凝血功能、selleck产品血小板相关指标与病情严重程度的相关性。结果 A、B、C、D组研究对象血浆Hb、HCT、FIB及MPV水平呈逐渐升高趋势,PLT水平呈逐渐降低趋势,凝血酶时间(TT)、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呈逐渐缩短趋势(均P<0.05);妊娠期高血压患者疾病严重程度与血浆Hb、HCT、FIB、全血MPV水平均呈正相关(r=0.763、0.598、0.773、0.627,均P<0.05),与全血PLT、血浆TT、PT、APTT水平均呈负相关关系(r=-0.663、-0.584、-0.634、-0.662,均P<0.05);B、C、D组胎儿窘迫、胎膜早破、早产、胎儿生长受限发生率均显著高于A组,且D组均高于B组,Biomimetic water-in-oil waterC组早产、胎儿生长受限高于B组(均P<0.05)。结论 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患者血小板参数Compound 3 IC50、凝血功能指标均与疾病严重程度存在一定的相关性,因此,临床上加强对患者凝血状态和血小板参数变化情况进行检测,有利于对病情严重程度进行评估,给予针对性治疗,以降低产妇不良妊娠结局的发生风险。
基于SNAP-tag-EGFR细胞膜色谱的北豆根中潜在抗肿瘤活性组分筛选及验证
目的 从北豆根中筛immunity effect选与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 EGFR)作用的活性成分,为抗肿瘤药物研究提供新的先导化合物。方法 构建SNAP-tag-EGFR细胞膜色谱模型,将其与高效液相色谱-离子阱-飞行时间质谱构成二维联用系统,靶向筛选北豆根中EGFR的潜在抗肿瘤活性组分。用前沿分析和计算机模拟分子对接研究潜在活性组分与EGFR的相互作用。VX-445体外并用细胞增殖抑制实验初步验证潜在抗肿瘤活性组分的药理作用。结果 利用该二维联用系统从北豆根提取物中识别出目标组分蝙蝠葛苏林碱和蝙蝠葛碱。前沿分析测得蝙蝠葛苏林碱、蝙蝠葛碱与EGFR相互作用的平衡解离常数K_D值分别为2.48×10~(-6)、3.57×10~(-6) mol·L~(-1),表明蝙蝠葛苏林碱、蝙蝠葛碱与EGFR均存在一定强度的相互作用关系。分子对接实验表明蝙蝠葛碱和蝙蝠葛苏林碱均可结合于EGFR的活性腔,与EGFR的氨基酸残基形成氢键。细胞增殖抑制实验结果显示,蝙蝠葛碱和蝙蝠葛苏林碱在5~100μmol·L~(-1)范围内能够剂量依赖地抑制SNAP-tag-EGFR/人胚肾细胞293(human embryonic kidney 2selleck抑制剂93,HEK293)的增殖,当给药浓度为50μmol·L~(-1)时,蝙蝠葛碱和蝙蝠葛苏林碱对SNAP-tag-EGFR/HEK293细胞生长的抑制率可达到80.59%±3.74%、73.70%±6.93%。结论 SNAP-tag-EGFR/CMC模型和高效液相色谱-离子阱-飞行时间质谱联用为在天然产物中快速寻找先导化合物提供了平台,为中药活性组分的作用机制研究奠定了基础。
系统免疫炎症指数和血小板/淋巴细胞比值与胃癌患者术后预后的关系
目的 分析系统免疫炎症指数(SII)和血小板/淋巴细胞比值(PLR)与胃癌患者术后预后的关系,为临床评估患者预后提供参考。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6年12月南通市肿瘤医院收治的106例行手术治疗的胃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患者5年生存情况分为预后良好组(存活,45例)与预后不良组(死亡,61例),检测患者血小板计数、中性粒细胞计数及淋巴细胞计数,计算SII水平、PLR值,根据SII水平分为SII高表达组(SII≥412.30,48例)及SII低表达组(SII<412.30,58例);根据PLR水平分为PLR高表达组(PLR≥125,39例)及PLR低biogenic amine表达组(PLR<125,67例)。分析胃癌患者临床特征与术前SII、PLR水平的关系;统计预后良好组与预后不良组患者临床特征,通过COX回归模型分析胃癌患者术后预后的影响因素。结果 SII高表达组、PLR高表达组肿瘤最大径≥4 cm、T分期T3+T4、远处转移、胃下部肿瘤、分化程度为低分化、癌胚抗原(CEA)> 5 ng/mL、糖类抗原199(CA199)≥37 U/mL患者占比均分别显著高于SII低表达组、PLR低表达组;预后良好组年龄≥60岁、肿瘤最大径≥4 cm、T分期T3+T4、远处转移、胃下部肿瘤、分化程度为低分化、CEA> 5 ng/mL、CA199≥37 U/mL、SII≥412.30、PLR≥125患者占比均显著低于预后不良组;COX回归模型分析显示,年龄≥60岁、肿瘤最大径≥4 cm、T分期TEnasidenib3+T4、远处转移、胃下部肿瘤、分化程度为低分化、CEA> 5 ng/mL、CA199≥37 U/mL、SII≥412.30、PLR≥125均为胃癌患者术后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HR=1.451、1.356、2.451、1.549、1.285、1.196、1.795ICI 46474体内实验剂量、1.426、1.356、1.245,均P <0.05)。结论 SII、PLR水平与胃癌患者术后预后密切相关,SII、PLR高表达是胃癌患者术后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早期监测SII、PLR水平变化有助于评估胃癌患者术后预后情况。
基于HER-2阳性乳腺癌治疗难点探讨中医药治疗特色及研究进展
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umanepidermalgrowthfactorreceptor2,HER-2)阳性乳腺癌因HER-2的过表达而具有高侵袭转移潜能,并导致患者的不良预后。靶向HER-2治疗药物如曲妥珠单抗、帕妥珠单抗、恩美曲妥珠单抗的上市显著延长了患者的无病Imidazole ketone erastin配制生存期(Diseasefreesurvival,DFS)。然而,频发的多药耐药、肿瘤的复发转移以及辅助治疗带来的心脏毒性、胃肠道不适等不良反应,仍然是HER-2阳性乳腺癌的治疗挑战。中医药对于乳腺癌的认识源远流长,在几千 年的传承与创新发展中,已逐步形成具有中医药特色的规范化治疗体系,在乳腺癌治疗中表现出独特优势及显著疗效。中医药理论指导下的“辨证施治”、“分期分型论治”、“因人制宜”medicinal plant、“根据癌毒邪气从化的不同分脏腑论治”等治疗原则,与现代个体化精准治疗的理念不谋而合。本文基于HER-2阳性乳腺癌中存在的“多药耐药、肿瘤复发转移、心脏毒性、胃肠道不适”等治疗难点,从中医学对乳腺癌术后“扶正兼以祛邪、辨证施治”的基本治疗理念出发,梳理归纳中医药在“逆转HER-2阳性乳腺癌靶向药物的多药耐药、协同增效、抑制乳腺SCH727965体内实验剂量癌复发转移、延长患者无病生存期、改善患者预后、减轻辅助治疗所带来的不良反应、提高患者生活质量”等方面的治疗特色及研究进展,旨在为HER-2阳性乳腺癌的中医药治疗提供参考。
吸烟与继发性肾病
众所周知,吸烟有害健康。我国每年死于吸烟相关疾病人群超过100万。吸烟会导致慢性呼吸系统疾病、恶性肿瘤、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等一系列疾病,除此之外,吸烟还会伤害到肾脏,尤其对继发性肾病的影响较大。继发性肾病往往是继发于一些其他慢性疾病,比如高血压、糖尿病、系统性红斑狼疮。而吸烟是恶化中老年人慢性肾脏病的危险因素,这一结论已得到多次证实。如狼疮性肾炎,有研究表明,狼疮性肾炎发展成尿毒症的中位时间,吸烟者为145个月,而非吸烟者为273个月。这证明抽烟极大地恶化了狼疮性肾炎患者的病情。肾小球滤过率的数值是临床上用于判断肾脏功能的一个指标,其减少程度反映肾功能受损的程度。在糖尿病肾病患者中,每天吸烟高达19支者,肾功能下降的程度较非吸烟者高75%;每天吸烟20支以上者,肾功能下降的程度较非吸烟Belnacasan IC50者高97%。吸烟者的”肾小球滤过率”降低程度Four medical treatises远大于非吸烟者的,并且其下降速度是非吸烟者的四倍之多。吸烟与肾脏病呈剂量依赖性相关,即吸烟越多者其肾损伤风险越此网站高。因吸烟导致继发性肾病恶化的机制比较复杂,其中包括抽烟会升高血压,收缩血管,造成高血压,给肾带来很大的负担。本文主要针对吸烟与继发性肾病关系以及吸烟伤肾的具体机制进行讨论。
他克莫司与肾移植术后糖尿病相关性的单中心研究
目的 探讨移植后糖尿病(PTDM)的主要危险因素,分析他克莫司与肾移植PTDM发生的相关性。方法 收集123例肾移植受者的临床资料,分为PTDM组(19例)和非PTDM组(104例)。分析两组受者的临床资料,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PTDM的危险因素。将24只小鼠分为对照组(生理盐水),他克莫司低剂量组(0.1 mg/kg)、中剂量组(0.75 mg/kg)和高剂量组(1.5 mg/kg),每组各6只,分别每日注射2次。分析他克莫司对小鼠血糖代谢的影响。结果 肾移植术后1年内PTDM发生率为15.4%(19/PS-341小鼠123)。受者年龄≥48岁、移植术后3个月他克莫司谷浓度≥9 ng/mL是肾移植术后发生PTDM的危险因素(均为P<0.05oral bioavailability)。低剂量组、中剂量组和高剂量组小鼠给药后的空腹血糖水平低于给药前(均为P<0.05),但不具有剂量依赖性(P=0.750)。低剂量组、中剂量组和高剂量组小鼠给药后餐后血糖水平高于给药前(均为P<0.05),且呈现他克莫司剂量依赖性(P=0.012)。结论 他克莫司与肾移植术后PTDM发生密切相Compound 3浓度关,受者年龄≥48岁、移植术后3个月他克莫司谷浓度≥9 ng/mL是PTDM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他克莫司以剂量依赖性的方式影响小鼠餐后血糖水平。
血浆脂蛋白相关磷脂酶A2与中老年无症状高尿酸血症的相关性研究
目的 探讨人血浆脂蛋白相关磷脂酶A2(Lp-PLA2)与中老年无症状高尿酸血症(HU A)之间的相关性。方法 随机选取2019年6月—2020年6月在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体检的表观健康中老年人174例,依据HUA诊断标准,分为无症状HUA组(n=58)和对照组(n=116)。采集年龄Adezmapimod研究购买、性别、体重指数(BMI)等一般资料Environmental antibiotic,以及血常规、尿酸、肌酐、尿素氮、血脂、Lp-PLADibutyryl-cAMP2等实验室检查资料。采用回归分析探究无症状HUA可能的危险因素。结果 研究对象中,女性HUA发病率明显高于男性(41.4%vs.25.3%,P<0.05);无症状HUA组体重指数(BMI)、三酰甘油(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Lp-PLA2水平及高血压病发病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与对照组不同性别分别比较,无症状HUA组男性和女性患者Lp-PLA2水平均明显增高(P<0.05)。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Lp-PLA2水平升高是无症状HUA的独立危险因素;按照Lp-PLA2浓度进行三分位分组,与低浓度Lp-PLA2组比较,高浓度Lp-PLA2组增加无症状HUA风险的OR值为4.61(95%CI 1.807~11.76,P<0.0 5)。结论 血浆Lp-PLA2水平增高可能是中老年无症状HUA的独立危险因素。
清肝化痰方治疗正常高值血压的疗效评价
目的 观察清肝化痰方治疗正常高值血压(prehypertension,PHT)的临床疗效。方法招募健康体检人群中PHT(BP:120~139mmHg/80~89mmHg)60人。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各30人。对照Puromycin抑制剂组实际观察27例(3例脱落),给予健康宣教引导改善生活方式。观察组实际观察28例(2例脱落),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清肝化痰方治疗。共治疗4周,并以治疗前后的诊室血压、中医证候量表及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atheroscleroticcardiovasculardisease,ASCVD)发病风险预测模型(China-PAR)进行疗效评价。结果 与干预前相比,干预后两组受试者的中医证候积分,收缩压(systolicbloodpressure,SBP)水平及观察CX-5461核磁组的舒张压(diastolicbloodpressure,DBP)水平、ASCVD十年风险与终身风险均有降低(P<0.01,P<0.05);观察组干预后的中医证候积分、SBP、DBP及ASCVD十年风险均低于对照组(P<0.01,P<0.05)。观察组血压值疗效及中医症候积分疗效分别为64.29%和82.14%,对照组分别为22.22%和37.03%,观察组总体疗效水平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从具体症状上看,两组均对急躁易怒、头重如裹、胸闷、畏寒肢冷、口淡、口干、失眠、气短症状有改善(P<0.05)。此外,观察组受试者的眩晕、头痛、呕吐痰涎、面赤、口苦、耳鸣症状也有改善(P<0.01Aeromedical evacuation,P<0.05),且观察组的眩晕、急躁易怒、呕吐痰涎、面赤、口干、口苦、心悸、耳鸣症状改善程度较之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清肝化痰方治疗正常高值血压相较于单纯生活方式干预降压效果更显著,且能安全有效地改善临床症状并降低罹患ASCVD的风险。
黄芪片与缬沙坦胶囊联合应用在高血压并发微量蛋白尿治疗中的效果研究
目的 探讨黄芪片联合缬沙坦胶囊在高血压并发微量蛋白尿患者中的应用及对血液流变学的影响。方法 选metastatic biomarkers择2020年4月至2021年4月在上海市虹口区广中路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进行治疗的100例高血压并发微量蛋白尿患者,将患者使用数字表法随机分成对照组Tezacaftor纯度、观察组,每组患者50例。对照组予以常规西药治疗,观察组NSC 125973体外予以黄芪片联合缬沙坦胶囊进行治疗。比较治疗后2组患者的血压水平、肾功能水平、血液流变学变化情况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 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收缩压、舒张压均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2组患者的血肌酐、尿白蛋白/肌酐比值、血尿酸水平均低于治疗前(P<0.05),且观察组患者各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经过治疗后全血高切黏度水平以及血浆黏度水平与对照组比较显著降低(P<0.05);观察组经过治疗后出现眩晕、低血压、肝肾功能异常、头痛及感染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10%(5/50),低于对照组24%(12/50)(P<0.05)。结论 黄芪片联合缬沙坦胶囊在高血压并发微量蛋白尿患者可以有效改善血压水平,提高肾功能,改善血液流变学变化水平,不良反应较少,值得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