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SP90α、HSP90β在结直肠癌组织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目的研究热休克蛋白(HSP)90α、HSP90β在结直肠癌组织和癌旁组织中的表达, 探讨HSP90α、HSP90β与结直肠癌患者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 并分析两者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6年1月至2020年12月山东第一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胃肠外科收治的117例结直肠癌患者的肿瘤组织及癌旁组织,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HSP90α和HSP90β的表达水平, 分析二者与患者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以及二者表达的相关性。结果 HSP90α在结直肠癌组织和癌旁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74.4%(87/117)、12.0%(14/117), 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92.83, P0.001);HSP90β在结直肠癌组织和癌旁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61.5%(72/117)、10.3%(12/117), 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66.86, P0.001)。HSP90α的表达与肿瘤位置(χ2=8.67, P=0.003)、血管侵犯(χ2=8.68, P=0.003)、淋巴结转移(χ2=8.52, P=0.004)、T分期(χ2=21.07, P0.001)、N分期(χ2=11.94, P=0.003)、M分期(χ2=5.37, P=0.020)、病理分期(χ2=25.64, P0.001)具有相关性;HSP90β的表达与淋巴结转移(χ2=4.03, P=0.045)、T分期(χ2=11.09, P=0.007)、N分期(χ2=6.56, P=0.038)、M分期(χVX-661供应商2=12.43, P0.001)、病理分期(χ2=17.34, P=0.001)具有相关性。两种蛋白在结直肠癌组织中的表达呈正相关(r=0.42, P0.001)。结论 HSP90α、HSP90β在结直肠癌组织中的表达明显www.selleck.cn/products/MLN8237Pricing of medicines于癌旁组织, 并均与淋巴结转移和病理分期有关;二者表达呈正相关, 可能共同参与了结直肠癌的发生发展, 有望成为新的肿瘤标志物。

化疗失败的老年晚期转移性结直肠癌患者呋喹替尼治疗效果及安全性

目的combined immunodeficiency探讨呋喹替尼对化疗失败的老年晚期转移性结直肠癌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择2018年9月至2020年Barasertib半抑制浓度7月联勤保障部队第904医院收治的99例化疗失败的老年晚期转移性结直肠癌患者。所有患者均口服呋喹替尼胶囊, 1次/d, 5 mg/次, 连续用药21 d, 停药7 Naporafenibd, 28 d为1个周期, 所有患者均持续治疗2个周期后观察效果。统计患者近期抗肿瘤疗效, 比较治疗前后患者血清糖类抗原125(CA125)、癌胚抗原(CEA)、糖类抗原199(CA199)水平, 记录患者治疗期间药物安全性, 并采用Kaplan-Meier法进行生存分析。结果 99例化疗失败的老年晚期转移性结直肠癌患者治疗2个周期, 客观缓解率(ORR)为22.22%(22/99)、临床控制率(CCR)为75.76%(75/99);治疗后患者血清CA125、CA199、CEA水平均低于治疗前(均P0.05);99例患者治疗期间发生的药物不良反应大多为Ⅰ~Ⅱ级, Ⅲ~Ⅳ级不良反应较少, 最常见的Ⅰ~Ⅱ级不良反应为高血压(45.45%, 45/99)、手足综合征(40.40%, 40/99)、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升高(36.36%, 36/99);随访12个月, 失访5例, 随访率为94.95%, 其余94例患者中位无进展生存时间为5.62个月(95%CI 3.57~8.75个月), 中位总生存时间为8.41个月(95%CI 4.85~11.14个月)。结论呋喹替尼治疗化疗失败的老年晚期转移性结直肠癌患者疗效较好, 可降低肿瘤标志物水平, 患者生存状况良好, 且不良反应可控。

连花清瘟胶囊干预新冠肺炎炎症机制的网络药理学研究

通过网络药理学的方法,从炎症角度,探讨连花清瘟胶囊干预新型冠状病biologically active building block毒肺炎可能的作用机制。首先,借助TCMSP数据库和GeneCards数据库分别检索化学活性成分和相关靶点,然后,运用Cytoscape软件和STRING数据库构建活性成分和靶点的网络,再通过富集分析筛选连花清瘟胶囊中的药物Laduviglusib针对新冠肺炎病毒的通路,最后,采用分子对接技术将活性化合物和核心靶点进行对接打分。结果表明,通过数据库从连花清瘟胶囊含有的中药里共获得活性成分174个、药物靶点907个,潜在靶点57个,其中关键靶点涉及IL6, TNF, TLR4,CXCL8和NOS2等,分子对接结果显示山奈酚、槲皮素和芫花素可能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治疗中起着关键的作用。初步实验验证结果表明,槲皮素、山奈酚和芫花素均能通过抑制炎症介质NO的表达从而RepSox作用表现出较强的抗炎活性,对于治疗新冠肺炎可能是重要的活性化合物。通过以上研究筛选了连花清瘟胶囊干预新冠肺炎的关键靶点和化合物,并进行了初步实验验证,为连花清瘟胶囊药效和机制研究提供新的认识。

荜茇酰胺通过激活p38/Caspase-3/GSDME通路诱导胃癌细胞焦亡

目的 探讨荜茇酰胺(PL)对胃癌细胞焦亡的作用及其可能机制。方法 用DMSO(对照组)和不同浓度PL 0.5、1、2.5、5、10、20、30μmol/L处理胃癌细胞株AGS,或用Caspase-3抑制剂Ac-DEVD-CHO 1μmol/L、p38抑制剂达马莫德(BIRB 796)20μmol/L、sBLZ945体外iRNA-加斯德明E(GSDME)预孵育细胞后加入PL 30μmol/L。采用MTT法检测细胞增殖,乳酸脱氢酶(LDH)细胞毒性法检测LDcardiac pathologyH释放量,倒置显微镜下观察细胞焦亡形态学变化,Western blot法检测GSDME、GSDME-N端、裂解Caspase-3(Cle-Caspase-3)、磷酸化p38(p-p38)和p38蛋白表达。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PL呈浓度依赖性地Dinaciclib抑制细胞增殖,促进LDH释放,下调GSDME蛋白表达,上调GSDME-N端、Cle-Caspase-3和p-p38蛋白表达(P<0.05),并诱导细胞发生焦亡。Ac-DEVD-CHO或siRNA-GSDME预孵育后,PL诱导的细胞焦亡现象被逆转。BIRB 796预孵育后,PL诱导的Cle-Caspase-3和GSDME-N端蛋白表达降低(P<0.05)。结论 PL可能通过激活p38/Caspase-3/GSDME通路诱导胃癌细胞焦亡。

胸腔镜肺叶切除术与肺段切除术治疗T1bN0M0非小细胞肺的临床分析

目的 探讨胸腔镜肺叶切除术与肺段切除术治疗T1Compound 3临床试验bN0M0非小细胞肺癌的临床效果。方法 统计2012~2015年在我院收治MK-1775小鼠的T1bN0M0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共181例,根据手术方法分为肺叶切除组和肺段切除组。肺叶Intrathecal immunoglobulin synthesis切除组共117例患者,其中男46例、女71例,年龄(61.32±8.94)岁,肺段切除组共64例患者,其中男20例、女44例,年龄(58.55±12.57)岁。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围手术期相关指标及预后情况。结果 肺段切除组较肺叶切除组相比手术时间更长、术中出血量更少、术后住院时间更短、肺功能保留更多(P<0.05)。而肺叶切除组与肺段切除组相比肺结节实性成分占比更高、肿瘤直径更大、淋巴结清扫数量更多(P<0.05),两组患者5年总生存、无复发生存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于T1bN0M0非小细胞肺癌患者,胸腔镜肺段切除与肺叶切除具有相似的预后,但肺段切除术具有损伤更小和康复更快的优点,与肺叶切除术相比更有优势。

预后营养指数对Ⅲ期结肠癌根治术患者术后复发的预测价值及影响因素分析

目的 探讨预后营养指数(PNI)对Ⅲ期结肠癌根治术患者术后复发的预测价值及影响因素分析。方法 选取304例Ⅲ期结肠癌根治术患者,术前1周常规抽血化验,计算PNI。术后随访3年,记录复发情况,比较复发和未复发患者术前的PNI,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计算曲线下面积(AUC),评估术前PNI对Ⅲ期结selleck抑制剂肠癌患者术后复发的预测价值。结肠癌根治术患者术后3年复发的影响因素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随访3年,304例Ⅲ期结肠癌根治术患者病死37例,病死率为12.17%,除外死亡病例,复发93例,未复发174例,复发率为34.83%,复发患者的术前PNI明显低于未复发患者(P﹤0.01)。术前1周的PNI预测Ⅲ期结肠癌根治术患者术后3年复发的AUC为0.775(95%CI:0.720~0.830),此时的灵敏度为59.20%,特异度为86.02%,最佳截断值为51.39。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淋巴结转移、血管侵犯、分化程度为低分化、N分期为N_3期、脉管内癌栓均为Ⅲ期结肠癌根治术患者术后3年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术后辅助化疗是Ⅲ期结肠postoperative immunosuppression癌根治术患者术后3年复发的独立保护因素(P﹤0.05)。结论 Ⅲ期结肠癌根治术患者术前1周的PNI较低,可早期预测术后复发风险,淋巴结转移、血管侵犯、分化程度为低分化、N分期为N3期、脉管内癌栓均为Ⅲ期结肠癌根治术患者术后3年复发的独立危险selleck AZD6738因素,术后辅助化疗是独立保护因素。

FOLFOX耐药相关基因是预测结肠癌患者预后的潜在生物标志物

目的:FOLFOX化疗方案是目前临床上确认细节结肠癌的一线化疗方案,但多数患者出现耐药。本研究旨在探索结肠癌对FOLFOX化疗方案耐药的关键机制。方法:综合GEO数据库中FOLFOX化疗方案相关数据集,合并后筛选差异表达基因,随机森林树提取特征基因作为耐药核心基因,评估其与临床药物的敏感性关系。共识聚类区分耐药核心基因的亚型及亚型的差异基因集,构建基于TCGA和GSE29621数据的风险模型,评估耐药核心基因与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和预后的联系。结果:随机森林树筛选出来的耐药核neutral genetic diversity心基因的表达水平能明显将对FOLFOX化疗方案反应与否的患者区Tezacaftor说明书分开来。分型结果显示主要的耐药原因为免疫浸润,使用耐药相关基因构建的风险模型比常规TNM分期更能预测患者的预后,且高低风险组患者的免疫浸润程度和免疫细胞含量具有明显差异。结论:FOLFOX化疗耐药与结肠癌患者的免疫浸润密切相关,耐药相关基因构建的风险模型能较好预测患者的临床病理转归和预后。

半枝莲提取物抑制HepG2肝癌细胞的作用研究

目的:考察半枝莲提取物对HepG2肝癌细胞的抑制作用及作用机制。方法:体外培养HepG2肝癌细胞,MTT法考察半枝莲提取物对HepG2肝癌细胞增殖的影响;TRANSWELL法考察半枝莲提取物对HepG2肝癌细胞侵袭和迁移的影响;透射电镜观察半枝莲提取物对HepG2肝癌细胞自噬的影响;Western-blot法考察半枝莲提取物对HepG2肝癌细胞Raf/MEK/ERK信号通路蛋白的影响。结果:0 μg/mL、1.6 μg/mL、3.2 μg/mL、6.25 μg/mL、25 μg/mL、50 μg/mL、100 μg/mL和200 μg/mL半枝莲提取物孵育后,HepG2肝癌细胞生存率分别为100.3%±3.2%、97.8%±11.9%、88.2%±11.1%、65.3%±hepatic steatosis8.7%、40.9%±5.8%、27.3%±4.0%、17.3%±1.0%、8.3%±0.5%;半枝莲提取物可诱发HepGEmpagliflozin作用2肝癌细胞的自噬;20 μg/mL半枝莲提取物组迁移率显著高于0 μg/mL半枝莲提取物组(t=10.255,P=0.000);20 μg/mL半枝莲提取物组侵袭率显著高于0μm半枝莲提取物组(t=8.260,P=0.001);半枝莲提取物可剂量依赖selleck抑制剂性地抑制p-MEK和p-ERK的表达。结论:半枝莲提取物可抑制HepG2肝癌细胞的增殖、侵袭和迁移,诱发细胞的自噬,该作用与半枝莲提取物抑制Raf/MEK/ERK信号通路有关。

多层螺旋CT对非高强化胰腺神经内分泌肿瘤与胰腺导管腺癌的鉴别诊断价值

目的 探讨多层螺旋CT在鉴别非高强化胰腺神经内分泌肿瘤(PNET)和胰腺导管腺癌(PDAC)中的价值。方法 选取经病理证实的41例动脉期非高强化PNET和176例PDAC患者的治疗前增强CT资料。2位放射科医师评估了肿瘤的形态特征和增强方式。定量和定性分析包括评价肿瘤大小、均匀性、增Tofacitinib采购强方式、是否有胰管扩张、肿瘤是否侵犯bioconjugate vaccine邻近血管和胰周浸润情况。结果 与PDAC相比,非高强化PNET的肿瘤边界清晰、钙化增多,而主胰管扩张、胰周浸润和血管侵犯的发生率较低(均P <0.01)。门静脉期非高强化PNET肿瘤相对强化率较高(P <0.01)。非高强化PNET多表现为门静脉高强化或持续性等强化,而PDAC多表现为持续性低强化或渐进性延迟强化(P <0.001)。预测非高强化PNET最准确的MDCT表现是门静脉期相对强化率> 0.70(准确率93.55selleck%)和无胰管扩张(准确率93.09%);其次为肿瘤内钙化、门静脉期强化或持续等强化、无胰周浸润,准确率分别为82.03%,77.48%和75.12%。结论 多层螺旋CT增强扫描结合形态学特征可提高非高强化PNET与PDAC的鉴别能力。

基于生物信息学分析GJB3基因在胰腺癌组织中的表达及机制

目的:运用LY294002核磁生物信息学方法探究GJB3基因在胰腺癌组织中的表达及潜在作用机制,并进一步验证其在胰腺癌组织中的表达水平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利用GEPIA在线数据库分析GJB3在胰腺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对预后的影响;从TCGA数据库下载有关GJB3基因的临床样本表达数据,分析GJB3表达与胰腺癌临床病理参数的相关性;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测定15例胰腺癌组织及其癌旁组织中GJB3基因的表达水平,结合数据库临床病理参数分析其表达水平对胰腺癌患者预后的影响。随后通过慢病毒介导的RNA干扰来沉默AsPC-1细胞株中的GJB3表达,进一步检测胰腺癌细胞增殖能力及细胞周期所受到的影响。结果:GJB3在胰腺癌组织中的表达量高于正常胰腺组织(P<0.05)。与低表达患者相比,GJB3高表达患者的总体生存期(P<0.05)和无病生存期(P<0.05)较差。GJB3基因的表达与胰腺癌患者的T分期和TNMCancer microbiome分期显著相关(P<0.05)。GJB3在胰腺癌患者的癌组织RepSox细胞培养中表达水平明显增高(P<0.05)。沉默GJB3表达后,胰腺癌AsPC-1细胞的增殖能力受到抑制(P<0.05)。结论:GJB3基因在胰腺癌组织中的表达水平显著增高,与胰腺癌不良的预后相关,沉默GJB3能抑制胰腺癌细胞增殖,同时GJB3可能通过影响细胞周期加速胰腺癌的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