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旨在评价烧伤八号膏对供皮区创面愈合的效果。与凡士林纱布对比,观察烧伤八号膏对供皮区创面愈合时间、创面感染、换药时的疼痛和愈合后瘢痕评分等方面的影响,BMS-354825临床试验以探讨能促进供皮区创面愈合的有效方法。方法:选自2021.9-2022.9入住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高新院区烧伤与创面Wnt-C59修复外科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共计30例。采用自身对照研究,将同一供皮区平分为两部分,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的创面用八号膏覆盖,对照组的创面用凡士林纱布覆盖。两组均外用无菌纱布、绷带加压包扎,术后每3天更换一次外敷料。观察患者供皮区创面愈合时间、创面分泌物细菌培养情况、第3、6、9天换药时的疼痛评分以及供皮区创面愈合后6个月瘢痕增生情况。结果:1.治疗组创面愈合时间为(10.07±1.48)天,对照组创面愈合ankle biomechanics时间为(11.50±1.74)天,治疗组创面愈合时间较对照组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治疗组和对照组创面均未培养出细菌,无统计学意义(p>0.05)。3.无论治疗组还是对照组,术后第3、6、9天换药时疼痛评分均逐渐下降。和对照组相比,治疗组术后第3、6天换药时疼痛评分均较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第9天的疼痛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治疗组创面愈合6个月瘢痕评分为(6.67±1.92)分,对照组创面愈合6个月瘢痕评分为(9.57±1.55)分,治疗组创面愈合6个月瘢痕评分较对照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其中治疗组瘢痕厚度和瘢痕柔软度评分明显比对照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与凡士林纱布相比,烧伤八号膏能够更快地促进创面愈合。(2)烧伤八号膏在减轻疼痛方面优于传统凡士林纱布。(3)烧伤八号膏在降低创面愈合后的瘢痕评分、改善瘢痕增生方面优于凡士林纱布。(4)烧伤八号膏具有较高的安全性,为临床治疗供皮区创面提供了有效的治疗方法。
葡萄糖激酶基因新位点突变导致的MODY2两例及功能研究
研究背景:青少年发病的成人型糖尿病,简称MODY,是单基因突变引起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目前已经发现了 14种类型,其中MODY2是由于GCK基因杂合失活突变引起。MODY2患者起病隐匿,临床症状多样,常被误诊为1Severe pulmonary infection型或2型糖尿病。近年来,由于分子诊断技术的发展,通过基因检测技术,越来越多的MODY2患者得到了正确的诊断和治疗。迄今为止,临床中新发现的GCK基因杂合突变(c.297G>A,p.W99X)导致的MODY2的临床特征及该突变致病的分子机制未见报道。本文对GCK基因的该突变进行了临床特征分析、功能研究。除此之外,本文还对以往文献报道的所有GCK基因无义突变患者的临床特征进行总结,以期为该种疾病的临床诊疗提供经验。研究方法:1.收集先证者及其父母的基本信息及实验室检查结果,对先证者及其父母采用糖尿病Panel基因检测Z-VAD-FMK供应商的方法进行基因检测。2.根据该突变位点进行突变后蛋白质的三维结构模型预测。3.进行质粒构建(使用3xFLAG标签及GFP标签进行标记),人胚胎肾细胞(HEK-293A细胞)的表达,蛋白提取,得到野生型及突变型重组蛋白。4.进行Western Blotting明确野生型及突变型的蛋白质分子量。5.临床随访3次,并收集了相关的实验室检查结果。6.采用雅培瞬感血糖仪对患者及其携带相同突变的母亲行动态血糖监测,观察不同饮食状态下的每日血糖水平变化。7.通过人类基因突变数据库,查找所有GCK基因无义突变的文献,总结这些患者的临床数据。研究结果:对先证者进行糖尿病Panel基因检测并对其父母进行一代验证,在先证者及其母亲的基因中都发现了 GCK基因的杂合变异(c.297G>A,p.W99X)。GCK基因的该种突变导致截短的葡萄糖激酶的产生,缺乏与葡萄糖结合的位点,影响葡萄糖代谢,导致MODY2的发生。虽然携带相同的基因突变,但是这两个病例的OGTT结果却不尽相同。控制饮食对他们的血糖控制是有效的,不仅能够减少血糖波动,还能够增加血糖在目标范围内的时间。动态血糖监测可以发现,即使是控制饮食的情况下,仍然有餐后血糖水平的升高。另外,GCK基因无义突变的基因型似乎与他们的临床表现无关。研究结论:1.首次发现了一个新购买BAY 73-4506型的GCK基因突变位点,该突变产生截短的葡萄糖激酶,缺乏与葡萄糖结合的位点,无法发挥正常的功能,从而导致携带该突变的2位家庭成员的糖代谢紊乱。2.控制饮食能够减少血糖的波动,增加TIR。3.对于MODY2的患者,仍需关注餐后血糖。4.GCK基因无义突变患者的临床表型可能和基因型无关。
芹菜Ag4CL1基因克隆及功能分析
4-香豆酸:辅酶A连接酶(4CL, 4-coumarate: coenzyme A ligase)是苯丙烷生物合成通路中一个关键性催化酶,克点击此处隆芹菜4CL,并分析其表达情况,为芹菜4CL的功能研究奠定基础。首先测定了不同品种芹菜的花青素含量,然后从‘南选六合紫芹’中克隆Ag4CL1,并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采用qRT-PCR技术检测Ag4CL1在‘南选六合紫芹’各组织中以及不同芹菜品种的表达量。结果表明,‘南选六合紫芹’叶柄花青素含量为0.0373 mg·g~(-1) FW,其余品种为0。Ag4CL1的序列长度为1632 bp,可编码氨基酸个数为543 aa。蛋白相对bioimage analysis分子质量为58.96 kDa,等电点(pI)为8.61。生物信息学分析表明,蛋白不稳定指数为41.41,脂肪指数为96.45,平均亲水性为0.055。具有无规则卷曲41.44%、α-螺旋30.57%、延伸链20.07%、β-折叠7.92%。系统进化分析表明,Ag4CL1蛋白与同属伞形科的胡萝卜4CL蛋白亲缘关系最近。qRT-PCR结果显示https://www.selleck.cn/products/ly2157299.html,不同芹菜品种中的表达量存在差异,‘南选六合紫芹’表达水平显著高于其他芹菜品种。并且Ag4CL1在‘南选六合紫芹’在根、叶柄、叶均有表达,其中叶柄中表达量最高。
促进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血栓形成因素的Meta分析
目的 进一步了解未被预测模型IPSET-thrombosis纳入的促进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ET)血栓形成的因素。方法 检索PubMed、Web of Science和The Cochrane Library数据库,对292项研究进行系统评价,并计算不同因素ET患者血栓发生率及相对风险比(RR),同时对结果可信度作推荐评分(RS),结合RR值及RS分析找到ET患者血栓形成的风险因素。结果 促进ET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有9个。其中包含IPSET-thrombosis纳入的4个因素:血栓形成史(35.0%,RR=3.selleck30Captisol小鼠,95%CI:2.30~4.75)、JAK2V617F阳性(21.0%,RR=2.28,95%CI:1.14~4.56)、年龄大于60岁(22.4%,RR=1.95,95%CI:1.17~3.23)、心血管危险因素(CVR)(17.7%,RR=1.90,95%CI:1.08~3.35)。以及IPSET-thrombosis未纳入的5个因素:X染色体失活模式(XCIP)的单克隆型(30.6%,RR=4.49,95%CI:1.58~12.77)、JAK2V617F高负荷(33.9%,RR=3.69,95%CI:1.70~7.99)、白细胞增多(18.7%,RR=3.05,95%CI:1.81~5.13)、MPL突变(22.1%,RR=2.40,95%CI:1.08~5.33)、脾肿大(25.6%,RR=1.76,95%CI:1.29~2.40)。结论 除IPSET-thrombosis评分系统纳入的4个血栓危险因素外Diasporic medical tourism,XCIP单克隆型、JAK2V617F高负荷、白细胞增多、MPL突变、脾肿大5个因素也是促进ET患者血栓形成的因素。
紫杉醇类+铂类+氟尿嘧啶类药物的新辅助化疗方案治疗进展期胃癌有效性及安全性的Meta分析
目的:通过荟萃分析,比较紫杉醇类+铂类+氟尿嘧啶类药物的新辅助化疗方案(三药方案)与铂类+氟尿嘧啶类药物的新辅助化疗方案(两药方案)治疗进展期胃癌的有效性及安全性,包括客观缓解率、疾病控制率、R0切除率、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化疗后3-4级不良反应发生率、总生存期、无Evaluation of genetic syndromes进展生存期。为临床新辅助治疗方案的选择提供循证依据。方法:1.在Pub Med、Embase、Cocharane Library等英文数据库及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维普数据库等中文数据库进行系统的文献检索,收集从建库至2023年2月公开发表的报道紫杉醇类+铂类+氟尿嘧啶类药物的新辅助化疗方案治疗进展期胃癌的相关文献。2.依据事先制定好的纳排标准,采用Endnote X9软件对检索文献进行管理。去除重复文献后,阅读题目及摘要后进行第一次筛查,然后通过阅读剩余文献全文进行再次筛查,最终纳入符合要求的研究。3.采用预先设计好的EXCEL表格对所需数据进行提取。4.使用Cochrane偏倚风险评估工具对纳入文献进行质量评价。5.采用Rev Man 5.4软件进行Meta分析,采用逐一剔除文献的方法进行敏感性分析,采用Stata 11行Egger’s检验来判断发表偏倚。结果:1.纳入研究基本情况:纳入9项随机对照试验,其中中文文献5篇,英文文献4篇,共纳入725例患者,其中三药方案组365例,两药方案组360例。2.有效性分析:三药方案组客观缓解率高于两药方案组(RR=1.50,95%CI:1.27-1.78,P<0.001);两组疾病控制率(RR=1.08,95%CI:1.00-1.18,P=0.05)无统计学差异。两组R0切除率(RR=1.11,95%CI:0.99-1.24,P=0.08)无统计学差异。在行2个周期的新辅助化疗亚组中,两组R0切除率(RR=1.03,95%CI:0.87-1.23,P=0.70)无统计学差异;在行4个周期的新辅助化疗亚组中,两组R0切除率无统计学差异(RR=1.03,95%CI:0.97-1.10,P=0.28)。三药方案组无进展生存期长于两药方案组(HR=0.58,95%CI:0.41-0.83,P=0.003),两组总生存期无统计学差异(HR=0.81,95%CI:0.51-1.30,P=0.39)。3.安全性分析:3-4级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显示,三药方案组中性粒细胞减少(RR=1.38,95%CI:1.02-1.87,P=0.03)、血小板减少(RR=2.82,95%CI:1.09-7.33,P=0.03)发生率均高于两药方案组。两组白细胞减少(RR=1.82,95%CI:1.01-3.30,P=0.05)、贫血(RR=1.44,95%CI:0.79-2.65,P=0.selleck NMR23)、恶心(RR=1.49,95%CI:0.85-2.63,P=0.17)、呕吐(RR=2.74,95%CI:0.95-7.95,P=0.06)、腹泻(RR=1.72,95%CI:0.69-4.32,P=0.25)、疲劳(RR=1.42,95%CI:0.69-2.91,P=0.35)、食欲不振(RR=1.31,95%CI:0.72-2.39,P=0.37)发生率均无统计学差异,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RR=1.17,95%CI:0.87-1.57,P=0.31)无统计学差异。4.发表偏倚:因本研究纳入研究在10篇以下,故未绘制漏斗图进行偏倚分析。采用Stata 11进行GSK2118436说明书Egger’s检验,结果显示客观缓解率(P=0.055),疾病控制率(P=0.390),R0切除率(P=0.093)均不存在发表偏倚(P>0.05)。结论:1.在有效性方面,与铂类+氟尿嘧啶类的新辅助化疗方案相比,紫杉醇类药物+铂类+氟尿嘧啶类的新辅助化疗方案能提高客观缓解率,延长无进展生存期,但在疾病控制率、R0切除率、总生存期方面并没有显示出优势。2.在安全性方面,三药方案组中性粒细胞减少、血小板减少发生率更高,但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两组没有差异。
用于食源性致病菌快速检测的微流控生物传感器研究
由食源性致病菌引发的食品安全问题危害人类健康,世界上每年有数百万人被致病菌污染的食物和水感染而导致各种疾病,食源性致病菌的检测是保障食品安全的重要措施之一。基于培养的传统检测方法通常需要2-3天或更长的时间,而基于分子生物学和免疫学的检测方法,虽然相比传统方法缩短了检测时间,但仍存在操作复杂、依赖专业实验室和专业技术人员、检测成本高、检测通量低等问题,迫切需要研发操作简单、快速、低成本、高通量和适用于现场分析的食源性致病菌检测技术。微流控技术具有试剂消耗低、操作灵活Enasidenib、检测通量高、易集成等优点,已在众多领域进行了应用。本论文工作以微流控技术为基础,利用免疫反应和核酸扩增原理,集成光吸收、磁分离、纳米材料荧光淬灭和催化放大等手段,借助智能手机,研发新型微流控生物传感器,建立食源性致病菌快速检测体系,实现常见的食源性致病菌快速、高通量、高灵敏检测。本论文共包含五章。第一章:简要介绍了食源性致病菌检测的传统及常用的检测方法。系统介绍了微流控生物传感器在食源性致病菌检测方面的应用、智能手机辅助微流控传感的应用。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本论文的研究目的与主要研究内容。第二章:设计了一种基于Pt-PCN-224高催化活性的微流控生物传感器,利用纳米复合材料的过氧化物酶活性,结合智能手机,进行了大肠杆菌O157:H7高灵敏检测。微流控芯片集成了样品注入、免疫孵育、磁分离和富集的整个检测过程,最后通过智能手机进行颜色信号采集并用于目标物的定量分析。由于Pt-PCN-224的高催化活性,该微流控生物传感器测定大肠杆菌O157:H7的线性范围为2.93×10~2-2.93×10~8 CFU/m L,检测限(LOD)为2 CFU/m L,检测时间<1 h。成功分析了水、牛奶和卷心菜样品,在加标实验中,回收率在90-110%之间,检测结果与标准方法得到的检测结果一致。第三章:研发了一种多重免疫分析微流控生物传感器,利用免疫夹心反应原理,借助微流控芯片轴对称结构和真空腔室结构设计,进行两种常见食nanoparticle biosynthesis源性致病菌大肠杆菌O157:H7和沙门氏菌的多重检测。此外,使用智能手机产生定制、可编程的音乐声波驱动音频扬声器,利用扬声器音膜的振动为微流控芯片上免疫孵育过程提供搅动的动力,提高免疫反应速率。最终的荧光图像信号采集和处理使用智能手机进行。在选定的条件下,测定的线性范围为1.9×10~3-1.9×10~7 CFU/m L(大肠杆菌O157:H7)和6.0×10~2-6.0×10~7 CFU/m L(沙门氏菌),LOD均为1 CFU/m L,检测时间<30 min。成功分析了饮用水样品,加标样品的回收率为94%-109%,结果与标准方法得到的检测结果一致。第四章:设计了一步式、免洗涤的微流控生物传感器,利用氧化石墨烯(GO)和荧光分子之间的荧光共振能量转移(FRET)原理,使用智能手机记录微流控芯片上的检测孔中的荧光恢复情况,用于同时检测4种食源性致病菌靶标ss DNA。在选定的条件下,5 min内能够同时检测大肠杆菌O157:H7、单核增生李斯特菌、沙门氏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的靶标ss DNA,线性范围均为0.001-0.5μM,LOD分别为0.17 n M、0.18 n M、0.27 n M和0.17 n M,并成功分析了牛奶和水样品中微量的目标食源性细菌靶标ss DNA,加标样品的回收率为98.2-104.6%。第五章:研发了一种指压微流控生物传感器,利用重组酶辅助扩增(RAA)-CRISPR/Cas12a一锅法的检测原理,进行多重检测7种常见食源性致病菌。指压微流控芯片上RAA反应孔和CRISPR/Cas12a检测孔相对独立,通过手指按压按钮驱动单向控制阀将上游RAA产物定向输送至下游CRISPR/Cas12a检测孔,实现RAA-CRISPR/Cas12a一锅法的目标物多重检测,最终的荧光信号由智能手机进行采集和处理。在选定的实验条件下,1 h左右可同时完成蜡样芽孢杆菌(1.07×10~2-1.07×10~6)、单核增生李斯特菌(8.8×10~1-8.8×10~7CFU/m L)、金黄色葡萄球菌(4.6×10~2-4.6×10~6CFU/m L)、铜绿假单胞菌(3.93×10~1-3.93×10~7CFU/m L)、沙门氏菌(6.8×10~1-6.8×1https://www.selleck.cn/products/Staurosporine.html0~7CFU/m L)、阪崎克罗诺杆菌(4.7×10~2-4.7×10~7CFU/m L)、副溶血弧菌(1.68×10~2-1.68×10~7CFU/m L)共7种食源性致病菌的检测,LOD均低于500 CFU/m L,加标样品的回收率为90%-116%。
Claudin-7、Slug和E-cadherin在子宫内膜癌组织中的表达及相关性分析
目的 研究Claudin-7、Slug和E-cadherin在子宫内膜癌组织中的表达及相关性。方法 本研究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技术检测2013年1月至12月江西省妇幼保健院收集的65份子宫内膜癌、30份子宫内膜不典型增生及25份正常子宫内膜组织中的Claudin-7、Slug及E-cadherin的表达。结果 子宫内膜癌组、不典型增生组的ClaudiT‑cell-mediated dermatosesn-7表达率均低于正常子宫内膜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7);子宫内膜癌组的Slug表达率高于正常子宫内膜组及不典型增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7);子宫内膜癌组的E-cadherin表达率低于正常子宫内膜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7)。临床分期较高、组织学分级较低、肿瘤深肌层浸润及淋巴结转移的子宫内膜癌患者中,Claudin-7表达明显下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临床分期较高、肿瘤深肌层浸润及淋巴结转移的子宫内膜癌患者中,Slug表达明显上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临床分期较高、深肌层浸润及淋巴转移子宫内膜癌患者中,E-cadherin表达明显下调,selleckchem AMG51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pearman相关性分析显示在子宫内膜癌组织中,Claudin-7的表达和E-cadheriGDC-0068n的表达呈正相关(r=0.810,P<0.001),同时Claudin-7的表达和Slug的表达呈负相关(r=-0.706,P<0.001)。Kaplan-Meier生存分析显示Claudin-7阳性表达患者的生存时间长于其阴性表达组患者(P<0.05)。Cox多因素分析结果提示,深肌层浸润是影响子宫内膜癌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HR=5.934,95%CI:3.115~11.306),Claudin-7表达是影响子宫内膜癌患者预后的保护因素(HR=1.932,95%CI:1.114~3.349)。结论 Claudin-7在子宫内膜癌中发挥抑癌作用;通过启动上皮间质转化抑制Claudin-7的表达,导致肿瘤细胞更具侵袭性。Claudin-7可能成为预测子宫内膜癌发展、转移的指标。
替格瑞洛致血小板减少的文献病例分析
目的:探讨和分析替格瑞洛致血小板减少的发生情况和特点,为临床安全用药提供参考。方法:检索建库至2023年1月收录在PubMed、Embase、中国知网、万方和维普期刊数据库有关替格瑞洛致血小板减少的病例报道并对患者的基本信息、药物的使用情况、血小板计数、并发症及其转归等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共纳入9篇文献合计9例患者,其中男7例(77.8%),女2例(22.2%),年龄31~87岁,≥60岁的有6例(66.7%)。oncology pharmacist发现血小板减少的时间为用药后6 h至4个月,其中6例(66.7%)为1个月内发生。血小板计数的最低值为(0~40)×10~9 L~(-1),其中<30×10~9 L~(-1)的有7例(77.8%),3例(33.3%)并发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thrombotic thrombocytopenic purpura, TTP)。经停药、调整治疗方案和对症治疗后有8例(88.9%)血小板计数恢复正常或好转,仅1例(11.1%)最终死diABZI STING agonist于二次应用替格瑞洛后再发血小板减少。结论:血小板减少是替格瑞洛罕见的不良反应,且以严重血小板减少居多,可并发TTP。临床在使用过程中应定期监测血小板计数,尤其是用药后1个月内。一旦发现异常及时停药并视患者病情调整抗血小板治疗方案,必要时可予以输注血小板PLX4032体外和血浆置换等处理。
紫草素对白癜风小鼠黑素细胞功能的影响
目的 探讨紫草素对白癜风小鼠黑素细胞功能的影响。方法 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白癜风胶囊组(504 mg/kg)和紫草素低、中、高剂量组(20、40、80 mg/kg),除对照组外其余各组小鼠涂抹2.5%氢醌软膏60 d构建白癜风模型,各组灌胃给药21 d。观察毛发脱色情况,进行毛发脱色评分,HE染色观察小鼠皮肤病理组织学,计数黑色素毛囊及基底层黑素细胞数,ELISA法检测小鼠血清α-黑色素细胞刺激素(α-MSH)、TYR、IL-23、IL-17水平,流式细胞术检测外周血Th17细胞比例,RT-PqCR法检测小鼠皮肤组织IL-23、IL-17 mRNA表达。结果 对照组小鼠皮肤组织表皮无增生,含有大量黑色素毛囊及基底层黑素细胞。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小鼠皮肤组织表皮增生,涂药部位和非涂药部位毛发脱色评分、血清IL-23及IL-17水平、外周血Th17细胞比例、皮肤组织IL-23及IL-17 EntinostatmRNA表达升高(P<0.05),黑色素毛囊及基底层黑素细胞数、血清α-MSH及TYR水平降低(P<0.05);与模型组比较,紫草素各剂量组小鼠皮肤组织表皮增生减轻,涂药部位和非涂药部位毛发脱色评分、血清IL-23及IL-17水平、外周血Th17细胞比例、皮肤组织IL-23及IL-17 mRNA表达降低(P<0.05),黑色素毛囊及基底层黑素细胞数、血清α-MSH及TYR水平升高(P<0.05),并呈剂量依赖性;紫E-616452 molecular weight草素高剂量组与白癜风胶囊组作用相genetic breeding当。结论 紫草素可下调IL-23/Th17通路,抑制Th17细胞分化,抑制炎症反应,减轻黑素细胞功能损伤,改善白癜风小鼠症状。
新生儿窒息发生脑损伤的危险因素分析和预测模型构建
目的:通过对新生儿窒息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的Logistic回归分析,对比新生儿窒息患儿出现脑损伤和非脑损伤之间的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指标,找出导致窒息患儿出现脑损伤的危险因素,探讨相关危险因素在脑损伤的发生中的预测价值,并建立列线图预测模型,以便临床尽早干预来防止出现严重的神经系统后果。方法:回顾性纳入2018年1月-2022年10月在我院NICU住院治疗的E-616452作用围产期窒息患儿163例,将其分为脑损伤组和非脑损伤组,对比两组患儿的一般资料、临床表现、相关临床指标和实验室指标,进行单因素分析得出窒息患儿发生脑损伤的可能危险因素,然后将有显著差异的指标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得出窒息患儿发生脑损伤的独立危险因素,绘制ROC曲线评估预测效能,建立列线图预测模型并绘制校准曲线。结果:(1)本研究共纳入163例新生儿窒息的患儿,其中发生脑损伤的患儿90例,未发生脑损伤的患儿73例。(2)本研究中,胎龄增加更易发生脑损伤(P<0.05)。重度窒息患儿比轻度窒息患儿更易发生脑损伤(P<0.05)。脑损伤组比非脑损伤组临床表现也selleck Bafilomycin A1更严重(P<0.05)。(3)脑损伤组的母亲生育次数为2胎及以下、有羊水污染、宫内窘迫、脐带异常、宫内感染、母亲年龄≥35岁、母亲孕期贫血、生后给予限液和输血的患儿例数比非脑损伤组的患儿多(P<0.05)。(4)脑损伤组的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euron-specific enolase,NSE)、PCO_2、LAC、WBC、LYM、NEUT、有核红细胞计数(nucleated redmedication safety blood cell,NRBC)、有核红细胞/100白细胞(NRBC%)、PCT、IL-6、AST、AG、GLU、LDH、HBDH等指标均较非脑损伤组升高(P<0.05)。但脑损伤组的SBE、HC0_3~-、PH值较非脑损伤组下降(P<0.05)。(5)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胎龄、Apgar1分钟评分≤3分,有核红细胞计数、神经源特异性烯醇化酶升高、PH值下降均是窒息患儿发生脑损伤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6)ROC曲线分析提示,有核红细胞计数(NRBC)、PH值、神经源特异性烯醇化酶(NSE)预测窒息患儿发生脑损伤的最佳截断值分别为1.371×10~9/L、7.129、68.905 ng/ml。(7)基于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绘制列线图预测模型,并在校准图中可以观察到预测曲线和实际值代表的45°对角线几乎重合,贴合度较好,表明该预测模型准确度较高。结论:(1)胎龄、Apgar1分钟评分≤3分,有核红细胞计数、神经源特异性烯醇化酶升高、PH值下降均是窒息患儿发生脑损伤的独立危险因素。其联合后预测窒息患儿发生脑损伤的临床价值更高。(2)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得出独立危险因素绘制的列线图预测模型具有较高的预测准确性,可作为早期发现窒息新生儿出现脑损伤的预测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