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液系统疾病伴癫痫发作65例临床研究

目的 总结血液系统疾病伴癫痫发作患者的临床特征,以提高临床医生对该类疾病的认识。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5月至2022年10月诊断为血液系统疾病伴癫痫发作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结果研究期间共收治9816例血液系统疾病患者,与血液系统疾病相关的癫痫发作的患者有65例。中位年龄38岁,男女比例selleck NMR1:1。年龄≤18岁10例,>18岁55例。其中再生障碍性贫血28例,白血病13例,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7例,淋巴瘤8例,多发性骨髓瘤3例,血小板减少症6例。癫痫发作在不同血液系统疾病的发生率:再生障碍性贫血0.86%,白血病1.24%,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0.58%,淋巴瘤0.66%,多发性骨髓瘤1.18%,血小板减少症0.42%。具体研Chromogenic medium究结果如下:1.癫痫发作类型以全面性强直阵挛发作为主(59例)。在6种血液系统疾病中,只有再生障碍性贫血在癫痫发作类型组间存在统计学差异(Fisher’s精确检验P<0.05)。本研究中癫痫发作持续时间1min~20min,其中22例患者出现癫痫持续状态,全面性癫痫发作20例,局灶性发作1例,非惊厥性发作1例。2.癫痫发作出现的时间距离血液系统疾病诊断时间及最后一次治疗时间分别在不同血液系统疾病之间时间跨度大,最短1周左右,最长60个月左右。3.本研究中头颅影像检查完成率78.46%,脑脊液检查完成率10.77%,并通过以上两项检查发现癫痫发作的原因主要有脑出血、可逆性后部脑病综合征、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颅内感染、颅内占位及代谢性脑病。合并脑出血的患者居多,出血部位常见于单侧额叶或枕叶;可逆性后部脑病综合征影像学表现也不局限于颅脑后区域。在脑脊液培养中发现了嗜麦芽单胞菌和隐球菌,生化和常规检查无明显特异性。其中脑出血、颅内占位及颅内静窦血栓形成的发生率在不同血液系统疾病组间存在统计学差异(Fisher's精确检验 P<0.05)。4.血液系统疾病伴癫痫发作患者脑电图检查完成率53.85%。在6种血液系统疾病中,只有再生碍性贫血在发作间期脑电图有无癫痫样放电组间存在统计学差异(Fisher's精确检验P<0.05)。5.血液系统疾病患者在急性癫痫发作期使用德巴金注射液联合咪达唑仑注射液29例;在症状性癫痫患者中单独使用左乙拉西坦片23例。6.本研究观RSL3察患者出院时的结局,存活患者53例(81.54%),死亡患者12例(18.46%):性别、年龄、癫痫发作持续时间及有无静脉或口服化疗药物、骨髓移植、鞘内注射、癫痫发作原因在患者不同生存组间无统计学差异(Fisher’s精确检验P>0.05)。本研究观察癫痫发作特点,单次癫痫发作21例(32.31%),多次癫痫发作44例(67.69%):骨髓移植、静脉或口服化疗药物在不同发作次数组间存在统计学差异(Fisher’s精确检验P<0.05),两者与癫痫发作次数的相关性分别为r=0.401(P<0.05)和r=0.257(P<0.05)。本研究中癫痫持续状态共22例(33.85%),是否进行骨髓移植在有无癫痫持续状态组间有统计学差异(Fisher's精确检验P<0.05)。骨髓移植与癫痫持续状态的发生相关性为r=0.337(Fisher's 精确检验P<0.05)。结论癫痫发作在血液系统疾病的神经系统并发症中常见,尤其在恶性血液系统疾病,并增加了血液系统疾病患者的治疗难度,影响预后。在血液系统疾病诊治过程中,尤其是早期,应强调预防、识别和及时处理诊疗过程中引发癫痫发作的因素。

富血小板纤维蛋白牙髓血运重建术与根尖诱导成形术治疗年轻恒牙牙髓坏死的效果比较

目的 探讨富血小板纤维蛋白(PRF)牙髓血运重建术与根尖诱导成形术治疗年轻恒牙牙髓坏死的效果。方法选取2019年1月至2021年6月江西省萍乡市人民医院口腔科收治的80例年轻恒牙牙髓坏死患儿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诱导组(n=40,患牙40颗)和重建组(n=40,患牙40颗)。诱导组患儿行根尖诱导成形术,重建组患儿行PRF牙髓血运重建术。比较两组患儿治疗前、治疗6、12个月牙根长度、牙根面积及根管壁厚度,患儿家属满意度评分及疗效。结果 重Belnacasan建组及诱导组患儿治疗6、12个月牙根长度均长于两组治疗前,牙根面积大于两组治疗前,根管壁厚度高于两组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重建组治疗6、12个月牙根长度长Gel Doc Systems于诱导组,牙根面积大于诱导组,根管壁厚度高于诱导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重建组患儿家属对咬合度、咀嚼功能、色泽、整体美观满意度评分均高于诱导组家属,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重建组总有效率高于诱导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RF牙髓血运重S63845建术与根尖诱导成形术相比,对年轻恒牙牙髓坏死治疗效果更佳,有助于促进牙体发育,患儿家属满意度更高。

重症肺炎患者体外膜肺氧合治疗预后不良的影响因素

目的 观察重症肺炎患者应用体外膜肺氧合(ECMO)治疗28 d生存情况,探讨其预后不良的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2023年6月河南省人民医院行ECMO治疗的61例重症肺炎患者的临床资料。61例中ECMO治疗28 d生存37例为生存组,死亡24例为死亡组。比较2组性别比例、年龄、合并症(糖尿病、高血压)、肺炎病因(病毒感染、细菌感染、继发肺炎)、ECMO治疗前机械通气时间、入ICU至ECMO启动时间及ECMO治疗前急性生理学与慢性健康评估Ⅱ(APACHEⅡ)评分、序贯器官衰竭(SOFA)评分、Murray肺损伤评分;比较2组ECMO治疗前及治疗24 h氧合指数、动脉血pH、pa(CO_2)、平均动脉压、呼吸频率、潮气量、呼气终末正压、血乳酸、白细胞计数、血红蛋白、降钙素原、血肌酐、血小板计数;记录2组ECMO治疗期间出血、感染、血栓形成、血小板减少、溶血等并发症发生情况;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重症肺炎患者ECMO治疗28 d死亡的影响因素。结果 (1)死亡组ECMO治疗前APACHEⅡ评分[(32.25±6.62)分]、Murray肺损伤评分[(2.86±0.35)分]均高Empagliflozin于生存组[(25.46±6.29)、(2.67±0.31)分](t=4.036,P<0.001;t=2.270,P=0.028),血小板计数[(107.21±40.82)×10~9/L]低于生存组[(132.08±48.53)×10~9/L](t=2.077,P=0.042),ECMO治疗前机械通气时间[(4.57±1.17)d]、入ICU至ECMO启动时间[(5.54±0.85)d]均长于生存组[(2.58±0.88)、(3.83±0.46)d](t=7.562,P<0.001;t=9.050,P<0.001),性别比例、年龄、合并症、肺炎病因及ECMO治疗前SOFA评分、氧合指数、动脉血pH、pa(CO_2)、平均动脉压、呼吸频率、呼气终末正压、潮气量、血乳酸、白细胞计数、血红蛋白、降钙素原、血肌酐与生存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死亡组ECMO治疗24 h血小板计数[(88.53±25.15)×10~9/L]低于生存组[(109.47±32.47)×10~9/L](t=2.679,P=0.010),氧合指数、平均动脉压、动脉血pH、pa(CO_2)、呼吸频率、呼气终末正压、潮气量及血乳酸、白细胞计数、血红蛋白、alkaline media降钙素原、血肌酐与生存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3)61例患者中成功撤机40例,生存组ECMO治疗时间[(227.89±168.39)h]与死亡组[(232.23±131.44)h]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ECMO治疗期间出血、感染、血栓形成、血小板减少、溶血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4)ECMO治疗前APACHEⅡ评分(OR=1.242,95%CI:1.070~1.442,P=0.004)、ECMO治疗24 h血小板计数(OR=0.959,95%CI:0.927~0.992,P=0.014)、入ICU至ECMO启动时间(OR=1.477,95%CI:1.010~2.160,P=0.044)是重症肺炎患者ECMO治疗28 d死亡的影响因素。结论 ECMO治疗前APACHEⅡ评分较高、入ICU至ECMO启动时间Colforsin研究购买较长、ECMO治疗24 h血小板计数降低的重症肺炎患者死亡风险增大。

重症肺炎患者体外膜肺氧合治疗预后不良的影响因素

目的 观察重症肺炎患者应用体外膜肺氧合(ECMO)治疗28 d生存情况,探讨其预后不良的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2023年6月河南省人民医院行ECMO治疗的61例重症肺炎患者的临床资料。61例中ECMO治疗28 d生存37例为生存组,死亡24例为死亡组。比较2组性别比例、年龄、合并症(糖尿病、高血压)、肺炎病因(病毒感染、细菌感染、继发肺炎)、ECMO治疗前机械通气时间、入ICU至ECMO启动时间及ECMO治疗前急性生理学与慢性健康评估Ⅱ(APACHEⅡ)评分、序贯器官衰竭(SOFA)评分、Murray肺损伤评分;比较2组ECMO治疗前及治疗24 h氧合指数、动脉血pH、pa(CO_2)、平均动脉压、呼吸频率、潮气量、呼气终末正压、血乳酸、白细胞计数、血红蛋白、降钙素原、血肌酐、血小板计数;记录2组ECMO治疗期间出血、感染、血栓形成、血小板减少、溶血等并发症发生情况;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重症肺炎患者ECMO治疗28 d死亡的影响因素。结果 (1)死亡组ECMO治疗前APACHEⅡ评分[(32.25±6.62)分]、Murray肺损伤评分[(2.86±0.35)分]均高Empagliflozin于生存组[(25.46±6.29)、(2.67±0.31)分](t=4.036,P<0.001;t=2.270,P=0.028),血小板计数[(107.21±40.82)×10~9/L]低于生存组[(132.08±48.53)×10~9/L](t=2.077,P=0.042),ECMO治疗前机械通气时间[(4.57±1.17)d]、入ICU至ECMO启动时间[(5.54±0.85)d]均长于生存组[(2.58±0.88)、(3.83±0.46)d](t=7.562,P<0.001;t=9.050,P<0.001),性别比例、年龄、合并症、肺炎病因及ECMO治疗前SOFA评分、氧合指数、动脉血pH、pa(CO_2)、平均动脉压、呼吸频率、呼气终末正压、潮气量、血乳酸、白细胞计数、血红蛋白、降钙素原、血肌酐与生存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死亡组ECMO治疗24 h血小板计数[(88.53±25.15)×10~9/L]低于生存组[(109.47±32.47)×10~9/L](t=2.679,P=0.010),氧合指数、平均动脉压、动脉血pH、pa(CO_2)、呼吸频率、呼气终末正压、潮气量及血乳酸、白细胞计数、血红蛋白、alkaline media降钙素原、血肌酐与生存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3)61例患者中成功撤机40例,生存组ECMO治疗时间[(227.89±168.39)h]与死亡组[(232.23±131.44)h]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ECMO治疗期间出血、感染、血栓形成、血小板减少、溶血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4)ECMO治疗前APACHEⅡ评分(OR=1.242,95%CI:1.070~1.442,P=0.004)、ECMO治疗24 h血小板计数(OR=0.959,95%CI:0.927~0.992,P=0.014)、入ICU至ECMO启动时间(OR=1.477,95%CI:1.010~2.160,P=0.044)是重症肺炎患者ECMO治疗28 d死亡的影响因素。结论 ECMO治疗前APACHEⅡ评分较高、入ICU至ECMO启动时间Colforsin研究购买较长、ECMO治疗24 h血小板计数降低的重症肺炎患者死亡风险增大。

基于非对比增强MP2RAGE技术对弥漫性胶质瘤分级及IDH-1基因状态的评估

目的 探讨非对比增强MPBAY 73-4506临床试验2RAGE技术对弥漫性胶质瘤的分级、IDH-1基因状态及肿瘤细胞增殖活性中的评估作用。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弥漫性胶质瘤患者共99例,其中Ⅱ级38例,Ⅲ级28例,Ⅳ级33例。并测得IDH-1突变状态共86例(IDH-1突变型30例,IDH-1野生型56例)。所有患者均行常规MRI及MP2RAGE检查,MP2RAGE技术在线生成T1 mapping伪彩图。在配准图像上手动勾画感兴趣区(ROI),测得并记录肿瘤实质区及对侧正常白质区T1值,二者比值定义为标准化rT1值。比较不同级别弥漫性胶质瘤的rT1值差异;比较弥漫性胶质瘤IDH-1突变型和IDH-1野生型间rT1值的差异,并绘制ROC曲线分performance biosensor析rT1值对IDH-1基因状态的评估效能;我们还分析了标准化rT1值与Ki-67标记指数的相关性。结果 标准化rT1值在Ⅱ级和Ⅳ级胶质瘤之间和Ⅲ级和Ⅳ级胶质瘤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而在Ⅱ级和Ⅲ级胶质瘤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IDH-1突变型的rErdafitinib细胞培养T1值较IDH-1野生型的rT1值低,ROC分析显示rT1值曲线下面积为0.675,敏感性为50%,特异性为86.7%。rT1值与Ki-67具有明显正相关性(r=0.51,P <0.01)。结论 非对比增强MP2RAGE技术对弥漫性胶质瘤的分级及IDH-1基因状态的评估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鹦鹉热衣原体肺炎临床及病理学特征分析

目的 通过分析鹦鹉热衣原体肺炎的临床及病理学特征selleck Alisertib,加深对鹦鹉热衣原体肺炎的认识。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1年11月-2022年11月于南京医科大学附属明基医院经mNGS诊断的5例鹦鹉热衣原体肺炎并有气管镜下肺组织活检病理结果的患者临床及病理学特征。结果 5例患者中,男2例,女3例;平均年龄(65±9)岁;住院时间(11~13)d;5例患者首发症状均为发热;其中有3例合并低氧血症;其伴随症状包括畏寒、寒战、乏力、头痛、咳嗽咳Eukaryotic probiotics痰、肌肉酸痛、听力下降等。实验室指标中,白细胞计数基本无明显异常,炎性因子中C反应蛋白和降钙素原偏高。肺部CT表现中,单侧病变较多,以右侧为著(3例);形态有肺部实变、磨玻璃影、胸腔积液、胸膜增厚等;肺泡灌洗液mNGS结果显示,5例患者BALF均检出鹦鹉热衣原体;肺组织活检病理示肺间质内纤维明显增生,部分纤维化,伴组织细胞反应及少量淋巴细胞浸润。结论 对疑似鹦鹉热衣原体点击此处感染的肺炎患者,尽快明确诊断并及时抗感染治疗,避免肺间质进一步受损最终导致肺功能恶化以及进展为重症肺炎。

HSP90调控RIP1/RIP3/MLKL通路对麦芽酚铝致神经细胞程序性坏死的影响

目的:探讨热休克蛋白90(HSP90)是否通过调控相互作用蛋白1(RIP1)/相互作用蛋白3(RIP3)/混合系激酶区域样蛋白(MLKL)通路进而对麦芽酚铝[Al(mal)_3]致神经细胞程序性坏死产生影响。方法:随机将32只C57BL/6小鼠分为:对照(生理盐水)组、低剂量20μmol/kg Al(mal)_3组、中剂量40μmol/kg Al(mal)_3组、高剂量80μmol/kg Al(mal)_3组,腹腔注射染毒。采用Morris水迷宫实验测试小鼠的空间学习记忆能力;尼氏染色观察小鼠脑组织病理形态变化;蛋白免疫印迹法测定海马组织中HSP90、RIP1、RIP3、MLKL的蛋白表达水平。用不同时间(12 h、24 h、36 h、48 h)不同浓度的麦芽酚铝(0μmol/L、100μmol/L、200μmol/L、400μmol/L Al(mal)_3和1200μmol/L Maltol)处理PC12细胞,之后利用小干扰RNA(si RNA)干预PC12细胞的HSP90 m RNA。转染分组为空白对照组、阴性对照组(NC组)、转染试剂组(R4000组)、50 nmol/L si RNA组+400μmol/L Al(mal)_3组、50 nmol/L si RNA组、400μmol/L Al(mal)_3组。CCK-8检测不同时间及剂量染铝对PC12细胞活力的影响;采用流式细胞术测试PC12细胞染毒及干预后的细胞凋亡坏死情况;RT-PCR技术检测HSP90 m RNA的表达来确定转染时间和转染浓度;用蛋白免疫印迹法测定细胞中HSP90、RIP1、RIP3、MLKL、p-MLKL的蛋白表达水平。结果:1.1与生理盐水对照组小鼠相比,中、高剂量组的小鼠体重稍有下降但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水迷宫实验中,各组小鼠穿越平台的次数经H检验结果显示,H=9.499,P=0.023。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Al(mal)_3浓度的升高,小鼠的记忆能力下降。搜索策略图显示,对照组小鼠的搜索策略随着训练次数的增加而呈现“随机式-趋向式-直线式”,但是染铝后小鼠的搜索策略则呈现“随机式-边缘式”。1.2在尼氏染色实验中观察发现:随着麦芽酚铝染毒浓度的升高,小鼠海马神经细胞数量逐渐减,排列紊乱,尼氏小体减少。高剂量染铝组小鼠海马区可见细胞数量明显减少,细胞排列紊乱明显,细胞间分层不清。1.3Western blotting结果显示,小鼠海马组织中有关RIP1、RIP3、MLKL、HSP90蛋白表达水平,与对照组比较,高剂量染铝组小鼠的海马组织中RIP1蛋白表达水平高于对照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剂量和高剂量染铝组小鼠的海马组织中RIP3、MLKL、HSP90蛋白表达水平高于对照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各低剂量染铝组小鼠的海马组织中各蛋白的表达水平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4细胞活力检测结果发现,PC12细胞的活力随着Al(mal)_3染毒时间的增长、染毒剂量的增加而降低。染毒12 h,各剂量染毒组PC12细胞的活力变化差异不明显(P>0.05)。相较于其他时间剂量组,24 h时400μmol/L Al(mal)_3染毒已使细胞活力的下降至70%-80%。1.5不同时间,不同剂量麦芽酚铝染毒时:光镜下观察发现,同一染毒时间组中,0μmol/L Al(mal)_3组的细胞形态良好且细胞数量多,胞体较小,轴突比较细长,细胞之间紧密连接,随着Al(mal)_3剂量的增多,染毒剂量逐渐增高时,细胞数目逐渐减少,轴突长度开始变短,细胞间的连接减少,在400μmol/L Al(mal)_3组时细胞形态变化尤为明显;不同染毒时间时,染毒12 h各组细胞间的变化差异不明显(P>0.05),与其他染毒时间相比,染毒48 h时,发现贴壁的细胞减少,漂浮的细胞明显增多。且400μmol/L Al(mal)_3组细胞形态变化仍最明显。1.6 Annexin VITC/PI凋亡检测试剂检测PC12细胞12、24、36、48小时麦芽酚铝染毒对细胞坏死情况的影响,结果显示,在麦芽酚铝染毒12 h时,各剂量组之间细胞的坏死率差异不明显(P>0.05)。而染毒24 h时,与对照组相比,200μmol/L、400μmol/L Al(mal)_3组的PC12细胞坏死率升高,差异显著(P<0.05)。染毒36 h,PC12细胞各组间坏死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染毒48 h,100μmol/LPC12细胞的坏死率升高,200μmol/L、400μmol/L Al(mal)_3染毒的PC12细胞坏死率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1200μmol/L Maltol组的PC12细胞的坏死率显著升高(P<0.05)。1.7不同时间,不同剂量麦芽酚铝染毒,利用蛋白免疫印迹实验检测PC12细胞中的HSP90、RIP3、MLKL、p-MLKL蛋白表达水平发现,染毒12 h,各剂biotic fraction量组中的蛋白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染毒24 h,与对照组相比,此时400μmol/L Al(mal)_3组中蛋白HSP90、RIP3、MLKL、p-MLKL的表达水平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染毒36 h,与对照组相比,400μmol/L Al(mal)_3组中蛋白RIP3的表达水平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00μmol/L、200μmol/L Al(mal)_3组中蛋白p-MLKL的表达水平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染毒48 h,400μmol/L Al(mal)_3组中蛋白HSP90的表达水平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00μmol/L Al(mal)_3组中蛋白RIP3、MLKL、p-MLKL的表达水平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8 si RNA干预PC12细胞36 h,继续染毒24 h后,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干预后细胞的坏死率结果显示:空白对照组、NC组、R4000组三组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与NC组相比,si RNA+Al(mal)_3组细胞的坏死率差异不明显(P>0.05),si RNA组干预组细胞的坏死率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l(mal)_3组细胞坏死明显,坏死率高于其他各组且差异有统计学selleck产品意义(P<0.05)。1.9 si RNA干预PC12细胞36 h后,继续染毒24 h,收样后进行蛋白免疫印迹检测,检测结果显示:与空白对照组相比,NC组和R4000组蛋白HSP90、RIP1、RIP3、MLKL、p-MLKL表达水平无明显差异(P>0.05)。与NC组相比,si RNA组HSP90、RIP1、RIP3、MLKL、p-MLKL蛋白表达下降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l(mal)_3组HSP90、RIP1、RIP3、MLKL、p-MLKL蛋白表达升高且有统计学意义(P<0.05);si RNA+Al(mal)_3组HSP90、RIP1、RIP3、MLKL、p-MLKL蛋白表达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Al(mal)_3组相比,其余各组蛋白的表达水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Al(mal)_3会导致C57BL/6种实验小鼠的神经细胞发生程序性坏死并致小鼠空间记忆能力损伤,HSP90在这一过程中有参与。2CCRG 81045体内实验剂量.Al(mal)_3致神经细胞发生程序性坏死的关键蛋白RIP1/RIP3/MLKL受HSP90调控,并且HP90可以进一步对Al(mal)_3致神经细胞程序性坏死产生影响。

程序性细胞死亡在矽肺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及其可能机制研究进展

矽肺是长期吸入的大量游离SiO_2粉尘沉着于肺组织所引起的一种常见职业病,以硅结节和肺组织弥漫性纤维化Autoimmune blistering disease为特征。矽肺作为我国最常见、危害最严重的职业病之一,其治疗给个人及国家带来巨大的经济负担。矽肺形成机制十分复杂,发病早期筛查指标缺失,也缺乏有效的治疗药物及治疗方法。矽肺的诊断主要依靠职业史结合影像学检查等方法,发现矽肺患者时,其肺组织纤维化病变已无法逆转,而且矽肺是确认细节持续进展性疾病,即便矽肺病人脱离粉尘作业环境,其肺组织纤维化病变会持续发展,日益严重。程序性细胞死亡(细胞自噬、细胞凋亡、铁死亡等)是参与矽肺发展的关键因素。本文总结了细胞自噬、细胞凋亡、铁死亡这三种程序NSC 127716供应商性细胞死亡在矽肺纤维化中发挥重要作用;通过有效手段调节不同程序性细胞死亡及其相关信号通路将会延缓矽肺纤维化的进程,为矽肺形成机制的探讨及防治提供新的思路与线索。

聚丙烯微塑料亚急性经口暴露诱导肝脏铁死亡的机制探讨

由于塑料的大量制造,加上生物降解性差、易迁移和回收治理措施不完善,导致微塑料(microplastics,MPs)对环境造成广泛污染。目前,在海洋、河流、饮用水和食物中均已发现MPs存在的证据。随着食物链的传递,人们很容易通过摄食和呼吸等途径从环境中摄取MPs。因此,对MPs的生物安全性研究是非常有必要的。然而,已有的针对哺乳动物的MPs研究主要集中在商业化的聚苯乙烯颗粒,对其他类型的MPs研究较少,尤其是水环境中分布广泛的聚丙烯(Polypropylene,PP)颗粒;另外,对于环境中小于10μm的PP颗粒的生物安全性研究未见报道。由此可见,对聚丙烯微塑料(PP-MPs)的健康效应仍需进一步研究。本研究以雄性C57BL/6N小鼠为实验动物,通过球磨法制备PP颗粒(8μm和70μm)。以尼罗红荧光标记的PP颗粒为实验材料,探讨PP-MPs颗粒亚急性经口暴露后在小鼠体内的蓄积情况;以非荧光PP颗粒为实验材料,探讨PP-MPs颗粒亚急性经口暴露后对机体代谢的影响和对肝脏的毒性机制。两种PP-MPs暴露剂量均为0.1、1.0和10 mg/m L,暴露时间为28天。主要结果如下:(1)荧光PP-MPs暴露后,在胃、肠、肝脏和睾丸中具有显著的积累量,并呈浓度依赖性;还观察到在相同暴露浓度下,PP-MPs粒径越小,积累量越大。提示肝脏和睾丸作为PP-MPs的远端靶器官的可能性。(2)PP-MPs暴露后,小鼠肠道屏障受损,提示PP-MPs通过受损的肠道屏障进入血液,从而到达其他器官。与溶剂对照组相比,所有PP-MPs处理组小鼠结肠闭合蛋白(occludin)和Na-K-2Cl协同转运蛋白1(NKCC1)水平显著下降(p<0.05)且都具有一MLN8237供应商定的浓度依赖性;同时随着PP-MPs浓度的增加,闭锁小带蛋白-1(ZO-1)、封闭蛋白1(claudin-1)、溶质载体家族26成员6(SLC26A6)和囊性纤维化跨膜电导调节因子(CFTR)的水平相比于溶剂对照组也显著下降(p<0.05)。另外,在10 mg/m L的暴露浓度下,8μm PP-MPs处理组的ZO-1、claudin-1、occludin和NKCC1的表达显著低于70μm PP-MPs处理组(p<0.05)。(3)PP-MPs暴露后,小鼠肝功能受损,提示肝脏是PP-MPs毒性作用的远端靶器官之一。与溶剂对照组相比,总蛋白(TP)、白蛋白(ALB)和谷丙转氨酶(ALT)在所有PP-MPs处理组的表达均无显著变化;然而,浓度为10 mg/m L的PP-MPs(8和70μm)暴露使得小鼠血清谷草转氨酶(AST)和碱性磷酸酶(ALP)水平显著增加(p<0.05),同浓度的PP-MPs(8μm)暴露使得小鼠血清球蛋白(GLB)水平显著降低(p<0.05)。(4)PP-MPs暴露后,小鼠脂质代谢和氨基酸代谢异常。血清非靶向代谢组学结果显示,在POS模式下,筛选出以3-hydroxyanthranilic acid、L-Glutamine、Betaine、2,3-dinor-8-iso-prostaglandin-f2.Alpha、Leukotriene f4和PC(16:0/16:0)为代表的显著变化代谢物;在NEG模式下,筛选出以L-Pyroglutamic acid、Dihydroxyacetone phosphate、Glycine和Glutamic acid为代表的显著变化代谢物。KEGG通路分析表明,PP-MPs亚急性暴露显著改变了小鼠花生四烯酸代谢和谷胱甘肽代谢过程。(5)PP-MPs暴露后,小鼠肝脏出现病理损伤和超微结构改变,以及氧化应激。PP-MPs暴露后小鼠肝脏出现不同程度的病理变化,包括淤血、炎症细胞浸润和坏死。电镜结果显示,小鼠肝脏出现不同程度的线粒体损伤,主要表现为嵴排列紊乱、溶解断裂和部分肿胀空泡化。另外,与溶剂对照组相比,小鼠肝脏组织的还原型谷胱甘肽(GSH)、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过氧化氢酶(CAT)水平显著下降(p<0.05),而氧化型谷胱甘肽(GSSG)和丙二醛(MDA)水平显著升高(p<0.05),且GSSG、MDA、SOD和CAT水平的变化具有浓度依赖性;还观察到在1和10 mg/m L的暴露浓度下,8和70μm PP-MPs处理组间的GSSG、MDA、SOD和CAT水平存在显著差异(p<0.05)。(6)PP-MPs暴露后,小鼠花生四烯酸(AA)代谢显著改变,提示出现脂质过氧化。与溶剂对照组相比,小鼠肝脏AA及其代谢物白三烯B4(LTB4)、前列腺素E2(PGE2)和血栓素A2(TXA2)水平显著增加(p<0.05),且具有浓度依赖性。另外,在1和10 mg/m L的暴露浓度下,8μm PP-MPs处理组的AA、LTB4、TXA2和PGE2水平显著高于70μm PP-MPs处理组(p<0.05)。(7)PP-MPs暴露后,小鼠肝脏发生铁死亡,并呈浓度依赖性。另外,8μm PP-MPs使肝细胞对铁死亡的敏感性更高。与溶剂对照组相比,小鼠肝脏中组织铁、转铁蛋白受体(Tf R)、酰基辅酶A合成酶长链4(ACSL4)、溶血磷脂酰胆碱酰基转移酶3(LPCAT3)和磷酸化脂氧合酶5(p-ALOX5)水平显著增加(p<0.05),铁蛋白重链1(FTH1)、铁蛋白轻链(FTL)、溶质载体家族7成员11(SLC7A11)和谷胱甘肽过氧Chronic hepatitis化物酶4(GPX4)水平显著降低(p<0.05),且具有浓度依赖性。另外,在1和10 mg/m L的暴露浓度下,8μm PP-MPs处理组小鼠肝组织ACSL4水平显著高于70μm PP-MPs处理组(p<0.05),而FTH1、SLC7A11和GPX4水平显著低于70μm PP-MPs处理组(p<0.05);在10 mg/m L的暴露浓度下,8μm PP-MPs处理组小鼠肝脏组织铁含量、Tf R、LPCAT3和p-ALOX5水平显著高于70μm PP-MPs处理组(p<0.05),而FTL水平显著低于70μm PP-MPs处理组(p<0.05)。综上所述,PP-MPs亚急性经口暴露后,可通过肠道屏障进入血液循环,并在肝脏沉积;引起机体肝功能损伤和代谢异常,尤其是谷胱甘肽代谢和花生四烯酸代谢;诱导Liproxstatin-1研究购买肝脏病理学损伤和线粒体结构破坏;导致肝脏的氧化应激和脂质过氧化,进一步诱导肝脏发生铁死亡。

凉粉草多糖对硫酸葡聚糖钠诱导的Caco-2细胞损伤及小鼠溃疡性结肠炎的缓解作用机制

凉粉草(Mesona chinensis Benth)是唇形科的一年生草本植物,可药食两用,在我国南方省份多有分布。多糖是凉粉草中主要的活性成分之一,研究表明凉粉草多糖具有抗氧化、调节免疫、降血糖等生物活性,但凉粉草多糖对结肠炎的改善作用及其机制的研究却鲜有报道。本文以凉粉草多糖(Mesona chinensis Benth polysaccharide,MBP)为研究对象,通过在体外构建硫酸葡聚糖钠(DSS)诱导的Caco-2细胞炎症损伤模型,初步探究MBP干预对于细胞凋亡、氧化应激状态及肠道屏障完整性的影响;然后通过建立DSS诱导的溃疡性结肠炎小鼠模型,探究MBP干预对于小鼠的病理指标、肠道屏障通透性、与MAPK/NF-κB有关的肠道炎症、肠道菌群及其代谢物短链脂肪酸(SCFAs)、肝脏氧化应激水平的影响,揭示MBP对DSS诱导的Caco-2细胞损伤及小鼠结肠炎的缓解作用和分子机制。本文所得主要结论如下:1、建立DSS诱导Caco-2细胞炎症损伤模型及单层细胞模型,研究MBP对肠道细胞状态及肠道屏障的影响。细胞活力实验及LDH实验结果表明DSS对于Caco-2细胞有较强的毒性作用,而MBP干预能增强Caco-2细胞的活力,减少LDH的产生。其次,DSS使得细胞氧化应激状态失调,而MBP干预可以通过增强SOD活性、降低ROS含量、减少炎症因子TNF-α和IL-6的分泌和降低COX-2蛋白的表达以改善失调现象。此外,细胞周期、细胞凋亡及蛋白印迹实验结果表明MBP干预可以使得细胞生长周期恢复正常,同时通过CLatent tuberculosis infectionaspase-3/Bcl-2/Bax途径减轻DSS造成的细胞凋亡情况。进一步通过构建Caco-2单层细胞模型,发现MBP干预可以增强Caco-2单层细胞屏障的完整性,增加TEER值,降低荧光黄的渗透率,同时促进紧密连接蛋白(TJs)如ZEnasidenibO-1,Occludin,Claudin的表达。综上结果初步表明MBP能减轻DSS诱导的肠道细胞损伤,恢复体外模拟的肠道屏障功能,为后续进行体内实验的研究提供参考。2、建立DSS诱导小鼠溃疡性结肠炎模型,研究MBP对结肠炎小鼠病理特征及肠道炎症指标的影响。结肠炎小鼠相较于正常小鼠的肠道会显现出明显的病理特征如结肠缩短、体重减轻、便血和腹泻情况,切片结果分析表明其肠道隐窝及绒毛的结构被破坏、出现炎症细胞过度浸润等现象,而MBP干预可以显著提升疾病活动指数(DAI),缓解了结肠缩短的现象,降低了髓过氧化物酶(MPO)的活性,有效保护了肠道结构的完整性。同时,DSS诱导结肠组织中炎症因子的分泌情况变得紊乱,而MBP干预回调了炎症因子的产生,通过抑制TLR4/MAPK/NF-κB信号通路相关蛋白的过度CCRG 81045试剂表达,有效地改善了肠道炎症的水平。综上结果表明MBP干预能有效缓解结肠炎小鼠肠道的炎症状态,这可能与调节TLR4/MAPK/NF-κB信号通路以恢复肠道炎症因子的水平相关。3、基于溃疡性结肠炎小鼠的模型,研究MBP对结肠炎小鼠肠道屏障及肝脏氧化应激状态的影响。蛋白印迹实验及免疫荧光实验结果表明MBP干预能显著提高结肠炎小鼠肠道TJs蛋白和黏蛋白MUC-2的表达,提升凋亡相关蛋白Bcl-2/BAX的比例,增强了肠道屏障的完整性。同时恢复了血清中内毒素(ET)和内毒素结合蛋白(LBP)的水平,进而使得肝脏氧化应激状态回归平衡。综上结果表明MBP干预可以恢复结肠炎小鼠肠道屏障的完整性及肝脏的氧化失调状态。4、基于小鼠溃疡性结肠炎的模型,研究了MBP对结肠炎小鼠肠道菌群及其代谢产物SCFAs的影响。结果表明,MBP干预可以显著促进结肠炎小鼠肠道内SCFAs特别是乙酸盐和丙酸盐的产生。16S r RNA高通量测序结果表明DSS诱导使得小鼠肠道菌群严重失调,表现为Firmicutes与Bacteroidetes的比值显著升高且多样性降低。而MBP干预可以恢复结肠炎小鼠肠道菌群组成结构的变化,降低了多种致病菌如Clostridiaceae_Clostridium、Helicobacter和Prevotella的相对丰度,同时MD组中Lactobacillus和Coprococcus的相对丰度显著上升;HD组中Bifidobacterium和Oscillospira等有益菌的相对丰度显著上升,同时HD组的菌群多样性结果与正常组相似。LEf Se分析结果显示MC组中的优势菌种为Turicibacter、Acinetobacter和Clostridium;而LD、MD、HD组的标志菌分别为Coprococcus,Akkermansia和Sphingomonas,Blautia和Dysgonomonas。综上所述,本研究先从体外建立DSS诱导Caco-2细胞炎症损伤模型及单层细胞模型,初步验证了MBP能减轻DSS对肠道细胞及细胞屏障造成的损伤。并基于此在体内建立DSS诱导小鼠溃疡性结肠炎模型,证明了MBP可以从肠道炎症、肠道屏障、肠道菌群及其代谢物等多种角度起到对小鼠结肠炎的缓解作用并探究了其中的作用机制。本研究结果可以为天然植物多糖在结肠炎的治疗方面提供科学指导和实验依据,同时有助于开发凉粉草的附加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