穗粒数是构成作物产量的三大要素之一,与作物产量具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定位、克隆与穗粒数有关的新基因为解析作物产量构成Epigenetics抑制剂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利用穗颈注射法将高粱基因组DNA导入水稻品种9311中,在后代筛选到1个稀穗突变体,暂定名为lax3。研究了该突变体的主要Elexacaftor采购农艺性状和稀穗的遗传方式,并对该稀穗突变基因进行了精细定位。研究结果表明,该稀穗突变体lax3在株高、分蘖、枝梗和穗粒数上与受体9311相比存在显著的差异。遗传分析表明该突变体的稀穗性状受1对隐性核基因控制Biomedical image processing,用lax3/02428 F_2群体将该基因初步定位在水稻第4染色体上,位于SSR标记RM16335和RM16424之间,交换单株分别为5株和3株。通过扩大遗传群体和进一步开发标记,最后将该基因定位在RM16349和Indel标记In4-8之间,两者之间的物理距离约为96.9 kb。本研究结果为进一步克隆该基因、解析水稻穗粒结构调控机制和分子辅助选育奠定一定的基础。
野生独一味类黄酮含量与土壤因子和相关酶基因表达关系研究
本文以青海省大武乡(DW)、歇武镇(XW)、巴塘乡(BT)、杂多县(ZD)和称多县(CD)共5个地区的独一味(Lamiophlomis rotata)及其根际土壤为研究对象,分析土壤理化指标、土壤微生物群落、独一味类黄酮化合物含量、独一味类黄酮合成途径相关酶的基因表达,以及它们之间的相关关系。进一步探讨土壤因子、类黄酮合成酶基因表达对独一味类黄酮积累的影响调控机制。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随着海拔的增加,独一味根际土壤过氧化物酶活性、纤维素酶活性基本呈增加趋势。土壤碱性磷酸酶活性、碱性蛋白酶活性、酸性蛋白酶活性、蔗糖酶活性、全氮含量、有机碳含量在中海拔(3860-3880 m)地区高于相对低海拔(3750 m)、高海拔(4207-4270 m)地区,相反土壤全钾含量在中海拔地区最低。结果表明除了酸性磷酸酶外海拔影响独一味根际其他土壤酶活性与土壤养分含量。(2)5个不同地区独一味根际土壤中共有细菌OTU875个,DW、XW、BT、ZD和CD中特异OTU分别为12、20、33、12和10;共有真菌OTU总数为88个,DW、XW、BT、ZD和CD中特异OTU分别为127、93、132、121和105。5个地区独一味根际土壤细菌群落中优势物种为Candidatus_Udaeobacter、RB41属(RB41)、赤芍铁杆属(Ferruginibacter),真菌群落中MG132优势物种为被孢霉属(Mortierella)、寡囊盘菌属(Thelebolus)、地霉菌属(Geotrichum)。(3)独一味中类黄酮含量为5.94-12.94 mg/g,花青素含量为1.32-1.70 mg/g,芹菜素含量为0.42-14.49μg/g,儿茶素含量为1.24-5.94μg/g,木犀草素含量为0.12-1.08μg/g,槲皮素含量为0.48-0.99μg/g。随着海拔的增加,独一味叶中槲皮素与儿茶素含量基本呈增加趋势,根中花青素、槲皮素含量基本呈下降趋势。在独一味叶和根中,类黄酮含量变化趋势相同,但是槲皮素与木犀草素含量变化趋势相反。(4)随着海拔的增加,独一味叶中PAL、F3’H基因表达呈先下降后升高趋势,在ZD达到最低;但是4CL、CHS、F3H基因表达呈先增加后下降趋势,4CL基因表达在BT达到最高,CHS和F3H基因表达在ZD达到最高;叶中FLS、FNS、DFR基因表达在中度海拔(3860-3880 m)高于相对低海拔(3750 m)、高海拔(4208-4270 m)地区的基因表达。独一味根中FLS基因表达呈逐渐下降趋势,F3H基因表达呈逐渐增加趋势。独一味中CHS、F3H的基因表达量高且变化幅度大,表明独一味类黄酮合成途径中CHS、F3H基因起主要作用。(5)独一味类黄酮成分含量与土壤理化性质的相关性结果显示,呈显著正相关关系的有3组,分别为叶中花青素含量/p H值(p<0.05)、叶中槲皮素含量/土壤过氧化物酶活性(p<0.01)、叶中芹菜素含量/土壤酸性蛋白酶活性(p<0.05)。根中芹菜素含量/酸性磷酸酶活性呈显著负相关关系(p<0.05)。(6)独一味中类黄酮成分含量与细菌群落呈显著正相关关系的有2组,包括根中花青素含量/Terrimonas丰度(p<0.05)、根中木犀草素含量/uncultured_bacterium_f_Gemmatimonadaceae丰度(p<0.05);呈显著负相关关系的有2组,分别为根中儿茶素含量/uncultured_bacterium_o_Rokubacteriales丰度(p<0.05)、根中芹菜素含量/uncultured_bacterium_o_Rokubacteriales丰度(p<0.05)。(7)独一味中类黄酮成分含量与真菌群落呈显著正相关关系的有8组,如根中类黄酮含量/Sebacina丰度(p<0.01)、根中芹菜素含Immune adjuvants量/Tetracladium丰度(p<0.01)、叶中类黄酮含量/Sebacina丰度(p<0.05)等;呈显著负相关关系的有3组,分别为根中芹菜素含量/Fusarium丰度(p<0.05)、叶中槲皮素含量/Clavulinopsis丰度(p<0.05)、叶中儿茶素含量/Helvellosebacina丰度(p<0.05)。表明独一味类黄酮化合物合成与真菌群落丰度关系较密切。(8)独一味类黄酮成分含量与基因表达的相关性结果显示,在独一味叶中呈显著正相关关系的有2组,分别为类黄酮含量/CHS基因表达量(p<0.05)、芹菜素含量/4CL基因表达量(p<0.05);在独一味根中,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关系的有6组,如类黄酮含量/ANR基因表达量(p<0.01)、儿茶素含LEE011分子式量/CHS基因表达量(p<0.01)、儿茶素含量/F3’H基因表达量(p<0.05)等。显示独一味根中类黄酮合成比叶中受较多基因表达调控。
血浆肝素结合蛋白水平与脑梗死患者病情严重程度及预后的关系
目的 探讨血浆肝素结合蛋白(HBP)水平与脑梗死患者病情严重程度及预后的关系。方法 本研究为回顾性研究。选取2022年10月至2023年1月在南京医科大学附属脑科医院就诊的脑梗死患者81例为研究对象,收集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于发病后3个月进行门诊或电话随访,记录其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根据mRS评分将患者分为预后良好组(n=43)和预后不良组(n=38)。血浆HBP水平与脑梗死患者入院时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的相关immunobiological supervision性分析采用Spearman秩相关分析,脑梗死患者病情严重程度及预后的影响因素分析采用单因素和/或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并绘制ROC曲线以评估血浆HBP水平对脑梗死患者预后不良的预测价值。结果Spearman秩相关分析结果显示,血浆HBP水平与脑梗死患者入院时NIHSS评分呈正相关(r=0.354,P=0.001)。本组患者中轻型卒中56例,重型卒中25例。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计数、血浆HBP水平可能是脑梗死患者病情严重程度的影响因素(P<0.05);多因素Lselleck激酶抑制剂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血浆HBP水平是脑梗死患者病情严重程度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预后不良组有脑出血史者占比、入院时NIHSS评分、白细胞计数、中性selleck GNE-140粒细胞计数、血浆HBP水平高于预后良好组(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入院时NIHSS评分、血浆HBP水平升高是脑梗死患者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P<0.05)。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血浆HBP水平预测脑梗死患者预后不良的AUC为0.740[95%CI(0.630,0.850)],最佳截断值为20.1μg/L,灵敏度为79.8%,特异度为65.1%。结论血浆HBP水平是脑梗死患者病情严重程度的独立影响因素,其升高是脑梗死患者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且其对脑梗死患者预后不良具有一定预测价值。
血浆肝素结合蛋白水平与脑梗死患者病情严重程度及预后的关系
目的 探讨血浆肝素结合蛋白(HBP)水平与脑梗死患者病情严重程度及预后的关系。方法 本研究为回顾性研究。选取2022年10月至2023年1月在南京医科大学附属脑科医院就诊的脑梗死患者81例为研究对象,收集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于发病后3个月进行门诊或电话随访,记录其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根据mRS评分将患者分为预后良好组(n=43)和预后不良组(n=38)。血浆HBP水平与脑梗死患者入院时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的相关immunobiological supervision性分析采用Spearman秩相关分析,脑梗死患者病情严重程度及预后的影响因素分析采用单因素和/或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并绘制ROC曲线以评估血浆HBP水平对脑梗死患者预后不良的预测价值。结果Spearman秩相关分析结果显示,血浆HBP水平与脑梗死患者入院时NIHSS评分呈正相关(r=0.354,P=0.001)。本组患者中轻型卒中56例,重型卒中25例。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计数、血浆HBP水平可能是脑梗死患者病情严重程度的影响因素(P<0.05);多因素Lselleck激酶抑制剂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血浆HBP水平是脑梗死患者病情严重程度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预后不良组有脑出血史者占比、入院时NIHSS评分、白细胞计数、中性selleck GNE-140粒细胞计数、血浆HBP水平高于预后良好组(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入院时NIHSS评分、血浆HBP水平升高是脑梗死患者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P<0.05)。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血浆HBP水平预测脑梗死患者预后不良的AUC为0.740[95%CI(0.630,0.850)],最佳截断值为20.1μg/L,灵敏度为79.8%,特异度为65.1%。结论血浆HBP水平是脑梗死患者病情严重程度的独立影响因素,其升高是脑梗死患者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且其对脑梗死患者预后不良具有一定预测价值。
替格瑞洛小剂量给药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疗效观察
目的 探讨替格瑞洛小剂量给药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选择2019年1月至2020年4月衢州市中医医院收治的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90例,分为小剂量组和常规剂量组各45例,均采取常规基础治疗及应用阿司匹林联合替格瑞洛治疗,其中小剂量组替格瑞洛60 mg/次,2次/d,常规剂量组90 mg/次,2次/d。连续治疗1年后,比较两组患者主要不良心脑血管事件(MACCE)、临床疗效、血小板抑制率、出血事件。结果 两组患者MACCE发生率(8.89%、6.67%)及总有效率(86.67%、93.33%)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小剂量组血小板反应指数[(30.02±7.23)%]高于常规剂量组[(27.11±6.5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花生四烯酸抑制率[(71.64±12.50)%、(72.39±11.65)%]、二磷酸腺苷抑制率[(64.76±16.AZD2281采购95)%、(LGK-974抑制剂66.48±15.38)%]及Intima-media thickness出血事件发生率(4.44%、6.67%)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替格瑞洛小剂量给药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与常规剂量比较疗效相当。
KRAS-G12D点突变通过塑造抑制性免疫微环境促进非小细胞肺癌抗PD-1免疫治疗耐药
目的靶向程序性细胞死亡蛋白1 (PD-1)及其配体PD-L1的免疫检查点抑制剂(ICIs)的临床应用极大的改善了非小细胞肺癌(NSCLC)的预后,但目前KRAS突变的NSCLC是否能从ICIs中获益仍不清楚。本研究旨在明确不通KRAS突变亚型与抗PD-1单抗治疗疗效的关系,寻找耐药突变位点并明确耐药机制。方法首先,对接受抗PD-1免疫治疗的NSCLC患者按照不同的epidermal biosensorsKRAS突变类型进行疗效分层分析,然后通过构建小鼠免疫疗效评价模型验证耐药点突变。进一步通过转录组测序和免疫组化分析KRAS突变NSCLC患者的肿瘤微环境的免疫特征,明确耐药点突变与抑制性免疫微环境间的关系。最后,通过体内外实验,探究耐药点突变影响免疫微环境的机制并寻找逆转耐药的潜在治疗策略。结果我们发现并非所有的KRAS突变NSCLC患者都能从抗PD-1免疫治疗中获益,而KRAS-G12D点突变与ICIs耐药显著相关。与Non-G12D突变患者相比,KRAS-G12D点突变患者肿瘤微环境中PD-L1和浸润CD8~+T细胞更低。细胞实验和动物实验发现KRAS-G12D点突变可以通过激活P70S6K-PI3K-AKT信号通路下调PD-L1表达,同时通过下调HMGA2表达,降低趋化因子CXCL10/CXCL11的表达和分泌,导致CD8+T细胞浸润的减少。过表达HMGA2可以增加肿瘤细胞CXCL10和CXCL11的分泌,促进CD8~+T细胞的浸润。此selleckchem ABT-263外,通过Imidazole ketone erastin研究购买构建KRAS-G12D点突变型小鼠肺癌免疫疗效评价模型,以及回顾性分析KRAS-G12D点突变型NSCLC患者的免疫治疗临床数据,发现KRAS-G12D点突变型NSCLC倾向于从抗PD-1免疫治疗联合化疗中获益。结论本研究发现KRAS-G12D点突变是NSCLC抗PD-1免疫治疗的原发耐药因素,并阐明了KRAS-G12D点突变通过塑造抑制性免疫微环境介导免疫治疗抵抗的潜在分子机制。另外,本研究提示免疫治疗联合化疗可能是KRAS-G12D点突变型NSCLC患者的最佳治疗方案。
同步糖化发酵甘蔗渣产乙醇的尖孢镰刀菌筛选及其产醇性能
为获得同步糖化发酵(Simultaneous saccharification and fermentation,SSF)产乙醇的优良尖孢镰刀菌菌株,对14株尖孢镰刀菌依次进行纤维素酶活力测定、刚果红平板染色、滤纸片崩解试验筛选,获得纤维素降解能力较强的菌株,进而以甘蔗渣为底物,进行SSF产乙醇试验,探究其纤维素降解及糖转化性能。结果表明:菌株mh2的纤维素降解能力较强,其纤维素酶活力达到14.28 U/mL,透明圈直径为4.5 cm,能使滤纸片完全降解成糊状;并且对含残糖及去糖的甘蔗渣均具有良好的同步糖化发酵产醇效果,乙醇得率分别可达98、41.7 g/kg,其乙醇转化率最高可达33.36%selleckchem;此外mh2纤维素酶系统中的滤纸酶、内切葡聚糖酶、β-葡聚糖苷酶、外切葡聚糖酶活力分别达到25.63、15.69、19.61、22.44 U/mL,对甘蔗渣纤维素降解率达到25.6%,对葡萄糖和木糖的乙醇转化率分别可达0.443、0.213 g/g,分别是对照菌株Cs20降解率和葡萄糖、木糖乙醇转化率的1.58、1.17、PF-023410663.8倍,表明mh2在SSF过程中具有良好的降解及糖转化性能。本研究可为丰富SSF菌株资源及单菌株利用木质纤维素生产乙醇的Sconventional cytogenetic techniqueSF研究提供数据参考。
以血细胞减少首发的风湿免疫疾病骨髓形态学分析
目的 分析以血细胞减少首发的免疫疾病骨髓形态学特点及临床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5例风湿免疫疾病患者血象变化、造血系统增生程度,统计骨髓活检及涂片中造血细胞增生情况,分析不同血白蛋VX-445白及白细胞水平改变与骨髓各系增生程度关系,比较不同风湿免疫疾病者红系比值、粒系比值与Navitoclax细胞形态特征,分析不同风湿免疫疾病者血小板变化与巨核细胞相关特征。结果 风湿免疫疾病合并多种血液学异常,其中贫血最常见17例,白细胞减少15例,血小板减少12例,全血细胞减少8例。血小板减少多分布在SS与SLE患者,SS更多见。贫血患者为增生性贫血的表现,粒系以qatar biobank增生活跃或明显活跃为主,巨核数目常常不低,有少部分血小板重度减少的病人伴有巨核产板成熟功能障碍。结论 骨髓形态学检查为风湿免疫病的诊断、疗效监测及与血液疾病的诊断与鉴别提供依据,临床应用价值广泛。
支架蛋白IQGAP1通过调控食管鳞癌细胞铁死亡影响紫杉醇耐药的机制研究
目的:1.研究IQGAP1(IQ motif containing GTPase activating protein)在食管鳞癌组织中的表达及与预后的关系;2.研究IQGAP1对紫杉醇耐药的影响;3.研究IQGAP1对食管鳞癌细胞铁死亡的影响;4.研究IQGAP1通过调控食管鳞癌细胞铁死亡影响紫杉醇耐药;5.研究IQGAP1通过靶向YAP1(Yes-associated protein 1)调控铁死亡影响紫杉醇耐药的机制。方法:1.生信及临床样本分析IQGAP1的表达与预后的关系(1)使用TIMER(tumor immune estimation resource)数据库分析IQGAP1基因在泛癌中的表达;通过Xena网站下载TCGA(the cancer genome atlas)数据,分析IQGAP1在食管癌及癌旁正常组织中的差异表达,并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评估IQGAP1区分食管癌与癌旁正常组织的能力。(2)收集临床100例食管鳞癌患者的癌组织,69例癌旁正常组织及其临床相关病理特征信息,通过免疫组化检测IQGAP1蛋白在癌和癌旁正常组织中的表达差异;绘制ROC曲线评估IQGAP1区分食管鳞癌与癌旁正常组织的能力;并分析其表达水平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进一步根据生存数据绘制K-M(Kaplan-Meier)生存曲线和森林图,通过COX回归分析IQGAP1表达与预后的关系。2.IQGAP1对紫杉醇诱导的食管鳞癌细胞存活和死亡的影响(1)通过将GFP-IQGAP1质粒和对照组空载质粒稳定转染到EC9706细胞中构建IQGAP1高表达细胞系,IQGAP1短发夹RNA(small hairpin RNA,sh RNA)质粒和阴性对照组空载质粒Dolutegravir临床试验稳定转染到KYSE150细胞中构建IQGAP1基因干扰细胞系,并采用Western blot实验鉴定IQGAP1的表达水平。(2)采用不同浓度的紫杉醇分别处理IQGAP1高表达和对照细胞,以及基因干扰细胞和对照细胞,MTT实验检测食管鳞癌细胞活力;克隆形成及碘化丙啶(propidium iodide,PI)染色实验分别检测食管鳞癌细胞增殖和死亡情况。3.IQGAP1对食管鳞癌细胞铁死亡的影响使用GSEA(gene set enrichment analysis)软件分析食管鳞癌中IQGAP1基因的富集通路;通过二氢乙锭(dihydroethidium,DHE)染色检测IQGAP1高表达或基因干扰对食管鳞癌细胞活性氧(reactive oxygen species,ROS)水平的影响;通过丙二醛(malondialdehyde,MDA)和还原型谷胱甘肽(glutathione,GSH)试剂盒分别检测IQGAP1对食管鳞癌细胞MDA和GSH水平的影响;通过Western blot实验检测IQGAP1对食管鳞癌细胞铁死亡相关蛋白谷胱甘肽过氧化酶4(glutathione peroxidase 4,GPX4)、溶质载体家族7成员Laboratory Centrifuges11(recombinant solute carrier family 7,member 11,SLC7A11)表达水平的影响。4.IQGAP1通过调控食管鳞癌细胞铁死亡影响紫杉醇耐药的研究采用铁死亡诱导剂(RSL3)或铁死亡抑制剂(ferrostain-1,Fer-1)作用于紫杉醇诱导的IQGAP1高表达或基因干扰细胞系,并通过上述方法分别检测食管鳞癌细胞存活、增殖和死亡情况,以及ROS、MDA、GSH水平和铁死亡相关蛋白的表达水平。5.IQGAP1通过靶向YAP1调节铁死亡影响紫杉醇耐药的机制首先通过Western blot检测IQGAP1高表达或基因干扰对食管鳞癌细胞YAP1表达的影响,TIMER数据库分析IQGAP1与YAP1在食管癌中的表达相关性;随后采用YAP抑制剂(Verteporfin,VP)作用于IQGAP1高表达细胞系,通过Western blot实验检测VP对紫杉醇干预的IQGAP1高表达食管鳞癌细胞中YAP1表达的影响;并通过上述方法分别检测食管鳞癌细胞存活、增殖和死亡情况,以及ROS、MDA、GSH水平和铁死亡相关蛋白的表达水平。结果:1.生信及临床样本分析IQGAP1的表达与预后的关系(1)TIMER数据库分析显示,IQGAP1在胆管癌(cholangiocarcinoma,CHOL),结肠癌(colon adenocarcinoma,COAD),食管癌(esophageal carcinoma,ESCA),头颈鳞状细胞癌(head and neck squamous cell carcinoma,HNSC),胃癌(stomach adenocarcinoma,STAD),甲状腺癌(thyroid carcinoma,THCA)中的表达明显高于正常组织;TCGA数据分析进一步证明IQGAP1在食管癌组织中的表达明显高于癌旁正常组织,ROC曲线结果表明IQGAP1可以作为区分食管癌与癌旁正常组织的生物标志物。(2)免疫组化结果显示,IQGAP1在食管鳞癌组织中的表达明显高于癌旁正常组织,ROC曲线结果表明IQGAP1可以作为区分食管鳞癌与癌旁正常组织的生物标志物,临床数据分析表明食管鳞癌组织中IQGAP1表达与N期存在相关性,并与患者的五年总生存率(overall survival,OS)有关,是食管鳞癌患者OS的一个不良预后因子。2.IQGAP1对紫杉醇诱导的食管鳞癌细胞存活和死亡的影响(1)Western blot实验结果显示,IQGAP1高表达细胞系能表达GFP-IQGAP1融合蛋白,而对照组无;IQGAP1基因干扰细胞系的IQGAP1表达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细胞。提示成功建立IQGAP1高表达和基因干扰细胞系。(2)不同浓度的紫杉醇处理后发现,IQGAP1高表达细胞的存活率、增殖能力明显高于对照组细胞,细胞死亡数量明显低于对照细胞;而IQGAP1基因干扰细胞的存活率、增殖能力明显低于对照细胞,细胞死亡数量明显高于对照细胞。3.IQGAP1对食管鳞癌细胞铁死亡的影响GSEA富集分析显示,IQGAP1低表达组富集在线粒体的电子传递链(the electron transport chain,ETC)和氧化磷酸化相关通路,IQGAP1高表达组富集在糖酵解和缺氧相关通路;IQGAP1高表达细胞的ROS、MDA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细胞,GSH水平、GPX4、SLC7A11表达明显高于对照细胞;而IQGAP1基因干扰细胞的ROS、MDA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细胞,GSH水平、GPX4、SLC7A11表达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细胞。4.IQGAP1通过调控食管鳞癌细胞铁死亡影响紫杉醇耐药的研究采用RSL3或Fer-1和紫杉醇联合作用于IQGAP1高表达或基因干扰细胞系,结果显示,RSL3可以逆转IQGAP1高表达对紫杉醇诱导的食管鳞癌细胞增殖,死亡,ROS、MDA、GSH水平和GPX4、SLC7A11表达水平的影响;Fer-1可以逆转IQGAP1干扰对紫杉醇诱导的食管鳞癌细胞增殖,死亡,ROS、MDA、GSH水平和GPX4、SLC7A11表达水平的影响。5.IQGAP1通过靶向YAP1调节铁死亡影响紫杉醇耐药的机制Western blot实验结果显示,IQGAP1高表达上调YAP1的表达,IQGAP1基因干扰下调YAP1的表达;TIMER数据库分析表明在食管癌组织中IQGAP1和YAP1的表达呈正相关;采用VP和紫杉醇联合作用于IQGAP1高表达细胞系,通过Western blot实验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YAP1的表达下调;VP可以逆转IQGAP1高表达对紫杉醇干预的食管鳞癌细胞增殖、死亡,ROS、MDA、GSH水平和GPX4、SLC7A11表达水平的影响。结论1.IQGAP1在食管鳞癌组织中高表达,并与食管鳞癌患者的不良预后相关。2.IQGAP1高表达能够降低食管鳞癌细胞对紫杉醇的敏感性,IQGAP1基因干扰能够增强食管鳞癌细胞对紫杉醇的敏感性。3.IQGAP1高表达能够抑制食管鳞癌细胞发生铁死亡,IQGAP1基因干扰能够促进食管鳞癌细胞发生铁死亡。4.IQImmunology & Inflammation抑制剂GAP1高表达通过抑制铁死亡导致食管鳞癌细胞对紫杉醇耐药,靶向干扰IQGAP1能通过促进铁死亡增强食管鳞癌细胞对紫杉醇的敏感性。5.IQGAP1通过靶向YAP1分子调控铁死亡影响紫杉醇化疗耐药。
增强VIGE诱导靶基因突变的拟南芥Cas9表达株系筛选
植物病毒介导的基因编辑(virus-mediated gene editing, VIGE)体系可以快速筛选出高效的单向导RNA(sSB203580临床试验ingle guide RNA, sgRNA)用于植物目标基因的靶向编辑,为定向创制遗传突变体材料提供了基因编辑工具Safe biomedical applications。为了在拟南芥(Arabidopsis thaliana)中筛选出能高效敲除目标基因的VIGE受体材料,本研究以拟南芥AtBRI1(brassinosteroid insensitive 1)和AtGL2(GLABRA 2)基因为靶标,利用基于棉花叶皱缩病毒(Cotton leaf crumple virus, CLCrV)介导的VIGE系统,探究了以不同组织特异性Cas9超表达(Cas9-OE)株系作为VIGE受体对这2个基因的编辑效率。qPCR检测了Cas9-OE株系中Cas9基因的表达量,发现Cas9基因在不同组织特异性Cas9-OE株系中稳定遗传表达。利用农杆菌(Agrobacterium)介导的瞬时转化法将CLCrV-AtU6-26::AtBRI1-sgRNA和CLCrV-AtU6-26::AtGL2-sgRNA接寻找更多种不同组织特异性Cas9-OE植株叶片。突变检测结果表明,3种组织特异性Cas9-OE株系作为VIGE受体均可以实现AtBRI1和AtGL2基因的靶向编辑,在这2个基因靶序列区域出现了不同碱基插入、替换和缺失的突变类型,证明了这3种组织特异性Cas9-OE株系作为VIGE受体的有效性。进一步对每一株接种CLCrV-AtU6-26::AtBRI1-sgRNA和CLCrV-AtU6-26::AtGL2-sgRNA的单株进行突变检测,突变分析结果显示,ProCDC45::Cas9和ProYao::Cas9对AtBRI1和AtGL2基因的编辑效率相对较高,编辑效率为50%~81.25%,表明ProCDC45::Cas9和ProYao::Cas9转基因拟南芥可作为理想的VIGE受体用于拟南芥基因编辑的研究。本研究为进一步提升拟南芥中VIGE系统的基因编辑效率和高效创制拟南芥突变体材料提供了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