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列腺良恶性病变组织UHRF1表达及其临床意义分析

目的:探讨前列腺良恶性病变组织泛素样含PHD和环指域1(UHRF1)表达情况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13年6月—2016年CP-690550半抑制浓度9月在本院泌尿外科收治的54例前列腺癌患寻找更多者的前列腺标本及同期收治的30例前列腺增生患者的前列腺标本为观察对象。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前列腺癌组织和前列腺增生组织中UHRF1 mRNA表达水平,分析UHRF1 mRNA表达水平与临床病理参数及预后的关系。结果:前列腺癌组织中UHRF1 mRNA表达量高于前列腺增生组织(P<0.05);临床medical application分期C+D期、前列腺特异抗原(PSA)水平>20ng/ml、Gleason评分8~10分、高危患者UHRF1 mRNA相对表达量明显较高(P<0.05);Kaplan-Meier生存分析显示,前列腺癌UHRF1低表达组患者中位生存时间较UHRF1高表达组更长(P<0.05);经多因素Cox回归分析,UHRF1 mRNA表达是影响前列腺癌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前列腺癌组织中UHRF1高表达,有助于前列腺癌预后评估。

藜芦胺对人胶质母细胞瘤细胞U251增殖的影响及机制

目的 探究藜芦胺(VTM)对人胶质母细胞瘤(GBM)细胞U251增殖的影响及其潜在机制。方法 借助网络药理学方法,筛选VTM干预GBM的铁死亡相关交集靶点,并进行基因本体、京都基因和基因组百科全书富集分析。以U251细胞为对象,采用CCK-8法、细胞克隆形成实验、细胞形态变化观察、2′,7′-二氯荧光素二乙酸酯(DCFH-DA)荧光探针法、FerroOrange荧光探针法、Western blot实验对VTM抑制U251细胞增殖的作用及可能机制进行验证。结果 共筛选出VTM干预GBM的铁死亡相Regorafenib关交集靶点462个,富集于氧化应激、细胞凋亡等生物学过程,胞质囊泡、线粒Anthocyanin biosynthesis genes体膜等细胞成分,影响二价铁离子(Fe2+)结合、DNA转录过程等分子功能,以及铁死亡、磷脂酰肌醇3激酶/蛋白激酶B信号通路等。40、60、80、1Blebbistatin纯度00、120、140μmol/L的VTM均可显著降低细胞存活率(P<0.01);40、80、120μmol/L的VTM可使细胞萎缩、细胞核破碎,可显著抑制其克隆形成,显著提高其活性氧(ROS)、Fe2+水平,并可不同程度地上调核转录因子红系2相关因子2(Nrf2)、血红素加氧酶1(HO-1)蛋白的表达,下调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4(GPX4)蛋白的表达(P<0.05或P<0.01)。结论 VTM可抑制U251细胞的增殖,促进细胞内ROS和Fe2+的蓄积,从而诱导铁死亡,上述作用可能与调控Nrf2/HO-1/GPX4信号通路有关。

结直肠肿瘤性病变内镜黏膜下剥离术后息肉样瘢痕结节的临床分析

目的 探讨结直肠肿瘤性病变患者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后息肉样瘢痕结节(PNS)的临床特点。方法 选择行ESD并整块切除、R0切除的结直肠肿瘤性病变患者348例,术后间隔3、6、12个月行结肠镜检查,观察创面愈合情况,出现PNS时需行病理活检检查,比较ESD后PNS患者与正常愈合患者的基本资料。结果 348例患者中有27例(7.76%)出现PNS,均表现为术区原位突出于肠道的息肉样隆起,组织呈红色,质地柔软,病理结果均提示为炎症增生组织,无恶性肿瘤复发或增生不良征象。ESD后PNS患者与正常愈合患者的性别、年龄、原发灶直径、病理类型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ESD后PNS患者原发部位为左半结肠及直肠的比例高于正常愈合患者(P均<0.05)。27例ESD后PNS患者随访(33.26±1PUN30119说明书5.10)个月,其中随访时间>36个月14例(51.85%),均未发现PNS发生恶性改变。结论 结直肠肿瘤性病变患者ESD后PNSStress biomarkers发生率为7.76%selleck化学,好发于左半结肠和直肠,病理倾向为良性病变。

血浆透析滤过改善重症患者凝血功能障碍的临床分析

目的 探讨血浆透析滤过(PDF)对重症患者凝血功能障碍的治疗作用。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21年Precision medicine12月期间596例接受血液净化治疗Baf-A1体外的重症患者的临床资料,筛选出接受39台次PDF治疗的重症合并凝血功能障碍患者22例,并收集治疗前后的生化指标、常规凝血试验、血栓弹力图和新型凝血分子标志物等临床数据,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PDF治疗后,凝血功能障碍重症患者的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较治疗前缩短,血小板计数下降,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对纤维蛋白原、凝血酶时间、D-二聚体、抗凝血酶无明显影响(P>0.05)。经PDF治疗后,血栓弹力图的R时间、K时间较治疗前缩短,MA值和CI均治疗前增高,且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PDF治疗后,血浆血栓调节蛋白(TM)、凝血酶-抗凝血酶复合物(TAT)和纤溶酶-α2抗纤溶酶复合物(PIC)水平较治疗前可显著下降(P<0.05),但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纤溶酶原激活剂抑制剂-复合物(t-PAIC)改变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寻找更多DF治疗能够改善合并凝血功能障碍的重症患者的血管内皮细胞和凝血因子功能。

黑曲霉耐热型葡聚糖酶纤维素结合结构域的替换与融合体酶性质

该文旨在通过更换纤维素结合结构域(cellulose binding domain,CBD)的方式探索获得具有纤维素水解能力的耐热型葡聚糖酶的方法。黑曲霉(Aspergillus niger)来源的葡聚糖酶AnEglA6具有优越的耐热性能,在禽类饲料生产中具有应用前景。通过更换不同家族来源Undetectable genetic causes的碳水化合物结合结构域(carbohydrate binding module,CBM)编码区,构建了融合体葡聚糖酶基因,分别在巴斯德毕赤酵母(Pichia pastoris)中进行异源表达。AnEglA6催化结构域与分别来源于嗜热菌(Caldicellulosiruptor kristjanssonii)和荧光假单胞菌(Pseudomonas fluorescens)的木聚糖酶的底物结合结构域CBM9、CBM10结合获得的融合体AG-221研究购买酶AnEg-CBM9和AnEg-CBM10均具有较高的纤维素水解能力,并且底物Baf-A1范围进一步扩大,对微晶纤维素也具有一定的水解能力。AnEg-CBM10热稳定性有显著的提高,在85 ℃下酶活半衰期达到40 min左右,能短时耐受90 ℃高温。融合体酶AnEg-CBM10是一种热稳定性进一步提高、具有纤维素水解能力的新型葡聚糖酶。

V-A ECMO支持患儿的输血特征及影响因素的临床研究

目的 探究体外膜肺氧合(extracoNSC 127716生产商rporeal membrane oxygenation,ECMO)治疗儿科患者的输血特征,筛选输血危险因素,为该类患者的输血风险评估和安全用血积累经验。方法 回顾性收集2019年6月—2021年8月在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接受ECMO支持的患儿作为研究对象,分析患儿各血液成分输血情况与其疾病诊断、年龄、性别、血气指标、凝血指标、ECMO转机时间、临床结局等相互关系。采用多元线性回归对ECMO支持患儿全程输血量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其中非正态分布变量需经对数转换。结果 63例V-A ECMO患儿系心脏原因SMRT PacBio47例(74.60%)、呼吸原因12例(19.00%)、体外心肺复苏(ECPR)4例(6.30%)。63例患儿中ECMO期间输血57例,输血率90.5%。ECMO期间患儿全程平均输注红细胞1.00(0.60,4.00)U,全程平均输注血浆80.00(0,190.00)mL,全程平均输注血小板0(0,10.00)U。多元线性逐步回归方程提示,lg(全程血浆+1)和lg(全程血小板+1)为lg(全程红细胞+1)输注量的独立影响因素(P <0.05);lg(全程红细胞+1)和lg(下机后APTT+1)为lg(www.selleck.cn/products/z-ietd-fmk全程血浆+1)输注量的独立影响因素(P <0.05);lg(全程红细胞+1)、lg(上机前FIB+1)、lg(上机前PCO_2+1)、lg(上机前D-二聚体+1)以及lg(上机24h后FIB+1)为lg(全程血小板+1)输注量的独立影响因素(P <0.05)。结论 ECMO治疗的患儿病情严重,输血率高。ECMO期间全程血浆输注量和全程血小板输注量是全程输注红细胞的独立危险因素;全程红细胞输注量和下机后APTT是全程输注血浆的独立危险因素;全程红细胞输注量、上机前FIB、上机前PCO_2、上机前D-二聚体以及上机24 h后FIB是全程输注血小板的独立危险因素。

急性白血病首次诱导缓解后合并脑梗死报告分析

目的:探讨急性白血病患者首次诱导缓解后发生脑梗死的特点及可能机制,分析其临床特征,以期为临床医生治疗该疾病提供诊疗参考。方法:基于我院1例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和1例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化疗后完全缓解期发生脑梗死患者的临床案例,综合分析患者相关指标变化,并结合国内外相近案例回顾分析,探讨急性白血病患者首次诱导缓解后发生脑梗死的特点及可能机制。结果:我院2例急性白血病患者均在缓解NN2211作用期发生脑梗死,较为罕见,血凝学和血小板计数均无异常,但其中急性髓系白血病初诊时白细胞明显升高,且既往合并高血压;急性INCB28060供应商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化疗方案中含有糖皮质激素;另外,2例患者均在bio metal-organic frameworks (bioMOFs)骨髓恢复期血小板快速增高。结论:急性白血病后缓解期发生脑梗死较少见,机制尚不明确。既往高血压、糖尿病等病史、发病时高白细胞、化疗药物损伤血管内皮、骨髓恢复期血小板快速升高均为可能原因,临床诊疗时应加强诊疗判断。

多模态MRI鉴别诊断肝硬化增生性结节与小肝癌的临床价值

目的:分析多模态磁共振成像(MRI)鉴别诊断肝硬化增生性结节与小肝癌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常熟市第二人民医院2018年1月—2022年12月收治的45例肝硬化伴肝内结节患者纳入肝硬化增生结节组,另选取同期44例小肝癌患者纳入小肝癌组。均进行多模态MRI检查,比较两组MRI参数差异及MRI参数对肝硬化增生性结节与小肝癌的鉴别价值。结果:肝硬化增生结节组表观弥散系数(ADC)、纯扩散系数(D)、伪扩散系数(D~*)水平均高于小肝癌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两组f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以ADC、D、D~*为检验变量,1=肝硬化增生结节组、0=小肝癌组为效应变量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ADC的曲线下面积(AUC):0.954,95%CI:0.915~0.992;D的AUC:0.882,95%CI:0.816~0.949;D~*的AUC:0.981,95%CI:0.959~1.000。结论:在临床上对肝硬化增生性结节与小肝癌患者进行鉴别诊断时,可采用多模Fetal medicine态MRI,由selleck NMR于其具有的高分辨率图Fulvestrant像、多维度观察等诸多优点,能有效对二者进行分辨诊断,具有较高临床应用价值。

肠杆菌和克雷伯氏杆菌混合菌剂修复水体氮污染和促进大豆生物固氮的机制

氮(Nitrogen,N)是自然界中最普遍的元素之一,游离的氮不能直接被植物利用,土壤中可利用态的氮素又很匮乏,导致氮素成为限制农业发展的一大关键。过量氮肥的施用LBH589采购会导致营养Medical service流失,土壤肥力下降,地下水严重氮污染等恶劣的环境问题。因此研究高效的功能型生物菌剂来处理水体中的氮污染并促进绿色可持续发展代替化学氮肥施用是目前研究的重点。本研究前期对武汉市农药厂的地下沉积水中分离得到的7株具有异养硝化-好氧反硝化(Heterotrophic nitrification-aerobic denitrification,HNAD)能力的细菌进行了脱氮能力的检测,发现其中一株肠杆菌Z1和克雷伯氏杆菌Z2具有较强的脱氮能力,但均无法将水体中的氮完全去除。当将两株菌混合培养后,共培养菌株“Z1+Z2”表现出了显著的脱氮能力。在共培养条件下,培养基中的氨氮,硝态氮和亚硝态氮的去除率均达到97%以上,平均去除速率分别为18.20 mg/L*h,11.7 mg/L*h和5.18mg/L*h。为了探究复合菌株“Z1+Z2”的脱氮机制,我们开展了代谢组学、差异蛋白组学、荧光定量和RNA干扰技术分析。通过代谢组学分析发现,复合培养条件下吲哚乙酸(Indoleacetic acid,IAA)及其次生代谢产物儿茶酚和邻氨基苯甲酸酯分别上调了105倍、2.55倍和5.09倍。实验数据分析表明,IAA代谢对HNAD进程的促进是多重调控的结果:1)菌株Z2促进了自身的脱羧代谢途径,为菌株Z1提供了IAA,激活了菌株Z1的IAA代谢途径。2)IAA诱导脱氮过程中反硝化关键酶的表达。3)菌株Z1的IAA代谢途径需要硝酸盐和亚硝酸盐作为电子受体。同时,为了进一步验证复合微生物菌剂的应用潜能,我们设计了小型生物反应器,并选择了低有机质的工业废水,高有机质的猪场废水和农药-氮素复合污染的废水进行了自动化处理实验,结果表明复合微生物菌剂“Z1+Z2”在自然废水中的脱氮率能达到96%以上,且能同步去除水体中伴随的磷,农药和有机质污染,展现出了极强的水体污染治理和修复的能力。肠杆菌Z1和克雷伯氏杆菌Z2均属于HNAD菌,且能产生大量的IAA,后者在土壤环境中具有较高的价值。因此本研究以复合微生物菌株“Z1+Z2”为模型,旨在盆栽实验中探究根际细菌与大豆和根瘤菌共生固氮的关系。我们采用红色和绿色荧光蛋白分别标记菌株Z1和Z2,并开展了大豆的水培和土培实验,结果表明复合微生物菌剂“Z1+Z2”能在大豆根际土壤中良好的定殖并显著促进大豆的生物固氮体系,表现在大豆地上鲜重,固氮酶活,根瘤数量和重量分别上调了50%,94%,71%和54%。接着,我们利用根际代谢组学分析,大豆固氮表型的检测,荧光定量(qRT-PCR),KEGG(Kyoto Encyclopedia of Genes and Genomes)数据库分析等等,揭示了添加复合菌剂“Z1+Z2”后根际土壤和大豆根内的黄酮类物质、植物激素和磺酸盐类物质显著积累。通过分子水平的分析和实验数据的验证,我们发现复合微生物菌剂“Z1+Z2”促进大豆和根瘤菌的生物固氮过程是多重调控的结果,主要概括为两个方面:1)菌株Z1能产生大量(Salicylicacid,SA),而菌株Z2主要在土壤中积累IAA,共同促进Cobimetinib IC50了根瘤的早期生长发育。2)大豆产生分泌的牛磺酸可被菌株Z1和Z2吸收并分解代谢产生乙酰辅酶A,后者再被大豆吸收合成类黄酮,从而促进了生物固氮进程。综上,本研究发现了共培养菌株“Z1+Z2”具有超高的脱氮能力,且IAA的代谢与脱氮进程密切相关。同时复合微生物菌剂“Z1+Z2”能分泌丰富的小分子化学物质,多角度调控大豆的生物固氮进程。本研究解析了复合微生物菌剂高效氮去除和促进大豆生物固氮体系的互作机制,为生物脱氮和根际微生物促进氮循环提供了新的理论依据,也为微生物处理自然污染修复环境问题提供了新的可能。

ABA调控绿豆幼苗镉耐受性的生理与分子机制研究

重金属污染是当今人类面临的严重环境问题。土壤重金属超标严重影响植物的生长和农产品安全。植物具有一定的重金属耐受性,而植物的重金属耐受性又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和调控,如已有研究表明脱落酸(abscisic acid,ABA)能显著提高植物对重金属胁迫的耐受性,但目前关于这方面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形态指标和生理生化方面,在转录组和全基因表达层面的研究工作尚不系统。此外,对于ABA调控植物不同组织在重金属胁迫中各自执行的功能仍知之甚少。鉴于此,本研究以污染广、毒性强的重金属Cd为胁迫因素,采用叶面喷施ABA的处理,分别设置对照组、ABA处理组、Cd处理组、ABA+Cd处理组。用火焰原子吸收法测定了各种处理下绿豆幼苗叶、茎和根组织中Cd及其他矿质元素的含量变化,用酶联免疫法测定了内源激素ABA、IAA、GA、SA的含量变化,用RNA-Seq技术分析了转录组层面基因表达谱及差异基因表达的变化,以期揭示ABA调控绿豆幼苗叶、茎和根Cd耐受性的生理生化与分子机制。主要D-Lin-MC3-DMA细胞培养结果如下:1.ABA影响Cd胁迫下绿豆幼苗的生长及矿质元素的浓度。10μM ABA处理显著降低了绿豆幼苗叶、茎和根中的Cd积累量,分别下降了49.6%、46.2%和16.7%。改善了Cd胁迫造成的生长受损现象,分别使株高、主根长、侧根数、地上部分的干重、根的干重提高了15.0%、7.4%、3.0%、11.5%、12.4%。Cd胁迫显著降低了绿豆幼苗叶、茎和根中的K、Zn、Fe含量,降低了叶和茎中的Ca含量以及根中的Mg含量;增加了根中的Ca含量以及叶和茎中的Mg含量。ABA施加逆转了幼苗三个组织中因Cd胁迫造成的矿质营养元素含量的下降,使幼苗中的K、Zn、Fe分别上升了16.5%、17.1%、26.2%;降低了因Cd胁迫造成的矿质营养元素含量的增加,使幼苗根中的Ca和叶、茎中的Mg分别降低了8.9%、16.5%、16.5%,即外源ABA逆转了绿豆幼苗因受到Cd胁迫导致的矿质元素含量的变化。说明调节矿质营养元素的浓度和离子稳态是ABA有效减轻Cd对植物毒害作用的一个重要机制。2.ABA影响Cd胁迫下绿豆幼苗中激素含量。Cd胁迫导致了绿豆幼苗叶、茎和根中IAA和GA含量下降,ABA和SA含量上升。ABA提高了因Cd胁迫引起的IAA和GA3含量的降低(分别提高了15.6%和7.7%),降低了因Cd胁迫引起的SA含量的增加(平均降低了6.4%),即ABA逆转了绿豆幼苗中因Cd胁迫导致的激素含量的变化。ABA通过调节内源激素的含量和比值来平衡绿豆幼苗的生长,进而缓解Cd胁迫对绿豆幼苗的抑制作用。这些结果表明调节内源激素的含量及比值变化是Cd胁迫下ABA有效减轻Cd对植物毒害作用的又一个重要机制。3.转录组分析显点击此处示,正常生长条件下,ABA影响绿豆幼苗的基因表达。主要调控MAPK信号转导、植物激素信号转导、苯丙素生物合成、类黄酮生物合成以及植物与病原相互作用途径等,调控与植物胁迫响应功能有关基因的差异表达。ABA也导致叶、茎、根组织中基因的时空表达谱的显著差异。在叶中随着ABA处理时间的延长,含硫化合物及糖苷酶等参与胁迫的基因表达量呈上升趋势,而在茎中,参与胁迫的氧化还原和脂氧化物等基因表达量呈下降趋势。4.转录组分析显示,Cd胁迫下ABA对绿豆幼苗的基因表达的影响不同于正常条件下生长的幼苗。主要调控脂质代谢、次生代谢、氨基酸代谢、能量代谢以及信号途径等代谢通路。在基因水平上,ABA调控与植物脂质代谢、细胞壁过程、次级代谢、防御与胁迫反应、信号转导、光合作用、细胞分裂、转运蛋白、蛋白质合成与修饰及转录因子相关基因的表达。Cd胁迫下,ABA也影响叶、茎、根中基因时空表达谱。随着处理时间的延长,叶中含硫化合物和糖苷酶等参与胁迫过程的基因表达量呈上升趋势,茎中参与胁迫过程的蛋白磷酸化基因表达量呈上升趋势而脂质代谢基因表达量呈下降趋势,根中参与胁迫过程的应激、解毒及抗氧化反应等基因表达量呈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5.RT-qPCR分析结果验证了转录组数据,且不同基因在不同组织或不同胁迫时间的表达及对ABA的响应不同。例如,ABA处理后,水通道蛋白基因在叶、茎和根中均高水平表达,且呈现根>叶>茎;非特异性脂质转运蛋白基因在茎中表达量显著高于根和叶,而富含脯氨酸的细胞壁蛋白基因则在根中高表达。ABA+Cd处理后,植物病害相关蛋白基因和富含脯氨酸的细胞壁蛋白基因在根中表达高于茎medical insurance和叶,质膜阳离子结合蛋白基因在叶中的表达高于茎和根,而ABA受体基因则在茎中高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