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FKFB3通过xCT去磷酸化抑制铁死亡介导胃癌顺铂耐药的机制研究

研究背景:胃癌是全球最常见的癌症之一,在我国大多数患者确诊时已是中晚期,化疗提高了局部晚期不可切除或转移性胃癌患者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在胃癌常用化疗药物中,顺铂是发现最早、效果最好的铂类化疗药物之一,受原发性耐药或治疗过程中产生的获得性耐药影响,顺铂的临床应用受到很大程度的限制。团队在前期针对PFKFB3Baf-A1供应商调控胃癌曲妥珠单抗耐药的研究中,意外发现PFKFB3能够在体外介导胃癌细胞对顺铂毒性的抵抗,本研究试图阐明PFKFB3介导胃癌顺铂耐药的机制,以期为接受顺铂治疗的胃癌患者增强化疗效果、克服化疗耐药、改善预后状况。研究方法:1.借助TNMplot在线工具和TCGA-STAD测序数据做差异分析、收集本中心胃癌患者手术标本做免疫组化染色,验证PFKFB3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情况;3.借助GEPIA、K-M plotter在线工具验证PFKFB3与胃癌患者预后的关系;4.通过GSEA富集分析探索PFKFB3与顺铂耐药的关系以及潜在下游机制;5.设计外源性PFKFB3、xCT、PFKFB3截短体、xCT点突变的过表达和PFKFB3 siRNA序列,通过质粒转染、siRNA转染、慢病毒转染构建一系列过表达、敲低的胃癌细胞株;6.通过Western Blot、qPCR检测基因表达的蛋白水平、mRNA水平;7.通过CCK-8、PI染色、裸鼠皮下成瘤模型验证胃癌细胞的生长、生存状态;8.通过细胞免疫荧光、Co-IP验证PFKFB3与xCT的互作关系;9.通过磷酸化蛋白质组学寻找PFKFB3下游靶点;10.通过CysTerpenoid biosynthesis、GSH、ROS、MDA指标表征胃癌细胞的铁死亡水平。研究结果:1.PFKFB3在体外和体内介导胃癌顺铂耐药;2.PFKFB3在胃癌组织中上调且提示患者预后不良;3.胃癌组织中PFKFB3与铁死亡信号通路显著相关;4.顺铂诱导胃癌细胞铁死亡;5.PFKFB3通过抑制铁死亡介导胃癌顺铂耐药;6.PFKFB3通过其磷酸酶结构域与xCT互相作用;7.PFKFB3调控xCT磷酸化水平;8.PFKFB3与xCT在基因表达方面互不影响;9.xCT在S26位点的磷酸化水平与铁死亡密切相关;10.PFKFB3通过调控xCT在S26位点的磷酸化介导胃癌顺铂耐药;11.Erastin在体外和体内逆转PFKFB3介导的胃癌顺铂耐药。研究结论:1.PFKFB3在胃癌组织中上调,与胃癌患者不良预后相关;2.PFKFB3通过其磷酸酶结构域SBE-β-CD体内与xCT互相作用,介导xCT在S26位点的去磷酸化,从而增强xCT转运功能,上调细胞内Cys、GSH水平,下调细胞内ROS、MDA水平,进而抑制顺铂诱导的胃癌细胞铁死亡;3.顺铂与xCT抑制剂Erastin联用可以逆转PFKFB3介导的胃癌顺铂耐药,有望为临床实践提供一种潜在的化疗耐药治疗策略。

基于数字PCR技术在尿路上皮癌诊断的临床应用研究

背景与目的:在肿瘤临床研究中,数字PCR以高灵敏度高精准度的特点可以检测出液体活检中核酸含量低的目标基因突变,对肿瘤患者进行早期诊断以及实时监测患者治疗疗效并预测肿瘤复发转移有临床应用价值,从而实现肿瘤患者的个体化精准治疗。为了建立稳定的数字PCR反应体系,本研究首先利用肝癌术后组织标本DNA进行检测并优化,建立了稳定的数字PCR反应体系,并验证了使用数字PCR检测热突变位点可以提高评估肝癌患者预后的效能。为了进一步将数字PCR应用于临床,减轻尿路上皮癌(Urothelial Carcinoma,UC)患者因侵入性检测方式带来的创伤,以及辅助尿脱落细胞学检查提高对尿路上皮癌的诊断效能,我们通过非侵入性方式采集尿路上皮癌患者尿液样本对其热突变位点进行数字PCR检测,探讨利用数字PCR技术联合尿脱落细胞学检查对尿路上皮癌的诊断效能。方法:首先我们对肿瘤纯度大于60%的66例肝癌术后组织样本提取DNA,使用传统的Sanger测序和数字PCR技术对TERT启动子区C228T突变进行检测;为制定出数字PCR对突变样本的判读标准,我们建立了空白检出限(Limit of Blank,LoB)和检出限(Limitof Detection,LoD),为优化数字PCselleck产品R反应条件不断调整特殊化学试剂类型及浓度。利用Cohen’s Kappa指数比较Sanger测序与数字PCR间一致性。根据预后资料绘制Kaplan-Meier曲线和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采用多因素Cox回归构建OS和DFS的Nomogram模型,并使用R软件“rms”包生成用于预测OS和DFS的列线图。运用时间依赖型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校准曲线和决策曲线分析(DCA),来验证预测模型的准确性和在临床中的有效性。纳入本研究的研究对象:214例NCC细胞学送检尿液患者,14例河南省人民医院血尿患者,48例正常对照组。收集尿液,并提取尿cfDNA。应用数字PCR检测尿cfDNA中TERT C228T/C250T突变。设定判定标准时,建立LoB与LoD值。将有统计学意义的单因素分析结果纳入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筛选出影响诊断尿路上皮癌的独立因素和影响尿路上皮癌患者TERT突变的临床特征,建立预测模型。计算TERT突变拷贝数浓度在不同临床资料分组中的分布。使用ROC曲线、校准曲线验证预测模型的诊断效能。另外收集27例UC患者尿液并提取尿cfDNA,采用液滴式数字PCR(droplet digital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ddPCR)检测尿 cfDNA 中 S249C 突变情况。应用ROC评价尿cfDNA中FGFR3 S249C突变对于尿脱落细胞学诊断不明确UC患者的诊断效能。结果:①在肝癌中使用Sanger测序检测到39.39%(26/66)TERT C228T突变,数字PCR检测判定样本突变的阈值为0.55 cp/μL,对66例样本中有45.45%(30/66)TERT C228T突变。两种检测方法有较好的一致性(准确度=93.939,Kappa=0.876),数字PCR对TERT C228T的灵敏度为100%,特异度为90%。相比于野生型,突变型的HBV相关HCC患者生存率降低,复发风险增加。构建HBV相关HCC患者预后的OS和DFS预测模型,C指数分别为0.7651和0.6899。②对尿路上皮癌患者尿cfDNA进行数字PCR可检测出TERT C228T和C250T的检出限为0.546 cp/μL和0.545 cp/μL。TERT C228T在NCC患者中突变率为30.8%(66/214),在河南省人民医院血尿组和正常对照组中为0;TERTC250T在NCC患者中突变率为9.3%(20/214),在河南省人民医院血尿组为7.14%(1/14),正常对照组中为0。TERT C228T/C250T在三组中突变率分别为36.4%(78/214),7.14%(1/14),0。TERT C228T或C250T突变状态与患者年龄(P=0.049)、细胞学分类(P=0.001)、细胞学可疑为界限(P<0.001)、随访结果(P<0.001)和是否浸润(P=0.019)有关。TERT C228T/C250T的突变拷贝数浓度随着细胞学的分类有上升趋势,且在肌层浸润UC和随访结果为UC组中含量高。单多因素Logistic回归筛选出年龄(P=0Redox biology.013)、TERT C228T/C250T(P<0.001)为突变型以及细胞学以可疑癌(P<0.001)均为影响UC的独立因素。细胞学不明确且TERT C228T/C250T有突变和未突变对UC的检出率分别为30.5%(50/164)和22.6%(37/164)。TERT C228T/C250突变可提高尿脱落细胞学对诊断不明确UC的检出率。③UC患者尿cfDNA中FGFR3 S249C突变的检出率为25.9%(7/27)。按尿液细胞学巴黎报告系统(TPS)分类,FGFR3 S249C突变在高级别尿路上皮癌(HGUC)中检出率为18.8%(3/16),可疑高级别尿路上皮癌(SHGUC)中为50%(4/8),未见高级别尿路上皮癌(NHGUC)中为0(0/3)。FGFR3 S249C在非浸润性UC中的突变率为25.0%(1/4),在浸润性UC中为31.6%(6/19)。在尿脱落细胞学诊断为SHGUC的样本中使用ddPCR检测出的FGFR3 S249C突变对于UC有50%(4/8)的检出率,且 ROC 曲线下面积为 0.781,95%CI(0.407,1.000),在UC诊断中起到良好的辅助作用。结论:使用数字PCR检测TERT启动子突变有望成为评估HCC患者术后复发的潜在分子标志物。数字selleckchem DolutegravirPCR与尿脱落细胞学检查相联合可以提高对尿路上皮癌的诊断效能。这些研究结果表明,应用数字PCR检测肝癌和尿路上皮癌时构建的预测模型为临床医生制定精准治疗策略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

老年2型糖尿病合并急性脑梗死患者血糖波动幅度对vWF、血小板活化指标、PON3、ApoA1表达及预后的影响

目的 探讨老年2型糖尿病合并急性脑梗死患者血糖波动状态对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血小板活化指标、对氧磷酶(PON)3、载脂蛋白(Apo)A1表达及预后的影响。方法 选取2型糖尿病合并急性脑梗死患者50例为合并急性脑梗死组,单纯2型糖尿病患者40例为2型糖尿病组;另选同期体检的健康志愿者40例为对照组。对合并急性脑梗死组进行动态血糖监测,记录日内平均血糖波动幅度。流式细胞仪检测血小板活化指标半胱天biogenic nanoparticles冬酶原活化物(PAC)-1、血小板2颗粒膜糖蛋白(CD62p)阳性率;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测定血清vWF、PON3、ApoA1水平;进行3年随访,记录脑梗死再发、死亡情况,纳入不良预后进行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结果 各组vWF、PAC-1、CD62p、PON3、ApoA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合并急性脑梗死组vWF、PAC-1、CD62p明显高于2型糖尿病组和对照组,2型糖尿病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合并急性脑梗死组PON3、ApoA1水平明显低于2型糖尿病组和对照组(P<0.05)。vWF、PAC-1、CD62p、PON3、ApoA1在不同血糖波动幅度的老年2型糖尿病合并急性脑梗死患者之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血糖波动幅度的增加vWF、PAC-1、CD62p逐渐升高,PPuromycin NMRON3、ApoA1逐渐下降。血糖波动幅度与vWF、PAC-1、CD62p呈正相关,与PON3、ApoA1呈负相关。ROC曲线分析显示,血糖波动幅度及vWF、PAC-1、CD62p、PON3、ApoA1联合检测对患者预后的评估价值最高[曲线下面积(AUC)=0.946],灵敏度和阳性预测值明显高于各指标单独检测。结论 老年2型糖尿病合并急性脑梗死患者血糖波动幅度与vWF、血小板活化指标、PON3、ApoA1DNA Damage/DNA Repair抑制剂密切相关,联合检测可用于评估患者的预后水平。

西黄胶囊辅助晚期肺癌、贲门/食管癌患者化疗的疗效分析

目的 探讨西黄胶囊辅助晚期肺癌、贲门/食管癌化疗的治疗效果。方法 选取2017年5月1日至2022年5月1日在安徽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治疗的101例晚期肺癌、贲门/食管癌患者按是否使用西黄胶囊分为2组。对照组47例,采用常规方案化疗;观察组54例,采用西黄胶囊联合常规方案化疗;比较2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免疫功能和不良反应。结果 观察组治疗有效率为92.5%;对照组治疗有效率为74.4%,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在治疗效果上明显优于对照组。观察组发生不良反应9例(16.6%),对照组发生不良反应18例(38.3%),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的Cbio-film carriersD3~+、CD4~+、CD8点击此处~+的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西黄胶囊对晚期的肺癌、食管/贲门癌化疗具有良Z-VAD-FMK溶解度好的辅助治疗效果,可有效减少化疗药物的不良反应,增强患者的免疫功能。

铁死亡抑制剂Fer-1修复高糖环境血管内皮细胞机制

[目的]探究铁死亡抑制剂Fer-1对高糖环境下血管内皮细胞的修复作用及分子调控机制。[方法]将培养的人脐静脉血管内皮细胞接种于6孔培养板中,分为对照组、高糖组、高糖+铁死亡抑制剂组、DMSO组和甘露醇组。培养48 h后收集细胞;电子显微镜观察各组细胞线粒体形态;与铁显色剂混合后,按照酶联免疫法检测各组总铁浓度、丙二醛(MDA)含量和谷胱甘肽(GSH)含量;采用DCFH-DA荧光染色测定各组总ROS含量;利用Western BlotGNE-140作用ting检测各组细胞铁死亡标记物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4(GPX4)和转铁蛋白受体-1(TFR-1)的表达。[结果]与对照组相比,高糖组的铁含量、MDA、ROS明显增多,GSH明显减少,GPX4蛋白表达明显下调,TFR-1蛋白表达量增多,P<0.05;与高糖组相比,Fer-1组的铁含量、MDA、Search InhibitorsROS明显下降,GSH增多,GPX4的蛋白表达量明显增多,TFR-1的蛋白表达量下降,P<0.05。[结论]高糖能够引起血管内皮细胞损伤,Fer-1可通过抑制脂质过氧化对高糖状态下血管内皮细胞的损伤发挥有RAD001抑制剂效的修复作用(P<0.05)。

关节腔内注射滇白珠醇提取液治疗急性痛风性关节炎的实验研究

目的 观察关节腔内注Pacific Biosciences射滇白珠醇提取液对急性痛风性关节炎的治疗作用及可能的机制。方法 SD雄性大鼠50只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空白对照组、模型组及滇白珠醇提取液高、中、低剂量组。除空白对照组外,其余组大鼠均通过关节腔内注射单钠尿酸盐晶体混悬液制备急性痛风性关节炎模型,造模成功后,滇白珠醇提取液不同剂量组给予不同剂量(4、2、1 g/kg)滇白珠醇提取液0.2 mL关节腔内注射治疗,模型组以同样selleck合成方法注射等量无菌生理盐水,持续1周后,各组大鼠取外周血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血清白细胞介素(IL)-17、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IL-6水平,同时取踝关节组织进行病理学检查。结果 与模型组相比,滇白珠醇提取液不同剂量组均可明显降低血清中IL-17、VEGF、IL-6水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滇白珠醇提取液中、高剂量组血清IL-17、VEGF、IL-6水平均低于滇白珠醇提取液低剂量组,差异均有Pexidartinib研究购买统计学意义(P<0.05);滇白珠醇提取液高剂量组血清IL-17、VEGF水平与滇白珠醇提取液中剂量组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滇白珠醇提取液高剂量组血清IL-6水平低于滇白珠醇提取液中剂量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踝关节病理结果显示:治疗后,滇白珠醇提取液低剂量组纤维组织及滑膜轻度增生;滇白珠醇提取液中剂量组较多淋巴细胞、浆细胞浸润,色素沉着,滑膜轻度增生;滇白珠醇提取液高剂量组肉芽组织增生,大量淋巴细胞、浆细胞浸润,滑膜未见增生,关节软骨及骨组织结构形态正常,未见痛风结节。结论 关节腔内注射滇白珠醇提取液对急性痛风性关节炎有治疗效果,且呈现剂量依赖性,可能与下调血清IL-17、VGEF、IL-6等炎症因子水平有关。

燕麦β-葡聚糖对油炸外裹糊及鸡块含油量的影响

将3种多糖(燕麦β-葡聚糖、菊粉、魔芋葡甘露聚糖)分别加入外裹糊中,测定不同多糖对油炸外裹糊品质的影响,筛选出燕麦β-葡聚糖用于进一步研究,测定其不同添加量对油炸外裹糊鸡块的水分含量、Fulvestrant抑制剂含油量、色泽、感官品质和油脂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燕麦β-葡聚糖可以有效降低油炸Metabolism抑制剂外裹糊鸡块的油脂含量、提高水分含量及裹糊率。随着燕麦β-葡聚糖添加量的增加,油炸外裹糊鸡块外壳的含油量呈先降低后增加的趋势,内部鸡肉的含油量无明显systematic biopsy变化;油炸外裹糊鸡块水分含量与鸡块裹糊率呈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当燕麦β-葡聚糖添加量为1.5%时,油炸外裹糊鸡块有较好的金黄色泽和感官品质。综上,外裹糊中添加燕麦β-葡聚糖可以改善油炸外裹糊鸡块的持水阻油能力,降低油炸外裹糊鸡块中的油脂含量。

高龄高危前列腺增生患者行前列腺介入栓塞术安全性及疗效

目的 探讨高龄高危不耐受外科手术且药物治疗效果差的前列腺增生(BPH)患者行双侧前列腺动脉栓塞术(PAE的疗效及安全性研究。方法 选取青海红十字医院2016年12月~2022年2月收治的BPH患者30例,年龄75~90岁,平均(81.2±3.3)岁,前列腺体积(PV)> 80 cm~3,均采用双侧PAE治疗。观察PAE治疗后导尿管拔除成功率,术前术后患者的临床症状改善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30例BPH患者术后6月导尿管拔除率93.33%,国际前列腺症状PF-02341066半抑制浓度评分(IPSS)由术前(25.LY2835219 IC5018±3.24)分降至术后(18.29±2.01)分;生活质量评分(Qo L)由术前(4.25±0.85)分降至术后(2.33±0.95)分;残余尿(RU)由术前(397.89±18.47)ml降至术后(64.62±11.17)ml;尿流率(Medical researchQ_(max))由术前(10.15±2.09)ml∕s升至术后(19.50±4.51)ml∕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PAE术后均未出现严重并发症,仅有穿刺处淤斑(1∕30,3.33%)及低热(2∕30,6.66%)。结论 对于高龄高危不耐受外科手术BPH患者,PAE术可提高导尿管拔出率,提高患者满意度,PAE治疗BPH是新型安全有效的微创治疗,值得临床应用。

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儿化疗相关性口腔黏膜炎的风险预测模型构建与验证

目的 调查分析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患儿发生化疗相关性口腔黏膜炎(CTOM)的危险因素,构建风险预测模型并验证其预测效能。方法 回顾性收集广东省2所三甲医院的470点击此处例ALL患儿的数据资料,将2020年1月-2022年4月一所医院收治的376例ALL患儿作为建模组,将2021年12月-2022年7月另一所医院收治的94例ALL患儿作为验证组。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收集的资料数据,确定ALL患儿发生CTOM的危险因素,构建风险预测模型,并进行内外部验证。结果 ALL患儿CTOM发生率为45.1%,影响因素有:化疗周期≥5个疗程、此次化疗药物含甲氨蝶呤/柔红霉素/阿糖胞苷、携带单纯疱疹病毒1型、感染白色念珠菌、临床危险度为高危、年龄≥6岁、此次化疗前进行预防性漱口的频率≥3次(P<0.05)。建模组的C统计量为0.769,约登指数最大值为0.409,灵敏度为59.9%,特异度为81.0%,内外部验证的C统计量分别为0.772和0.865,校准曲线显示模型拟合良好,决Transmembrane Transporters抑制剂Multi-functional biomaterials曲线分析表明模型具有一定的临床可用性。结论 ALL患儿CTOM发生率较高,构建的风险预测模型具有较好的预测效能。

鼠尾草酸转铁蛋白结合脂质体通过诱导细胞凋亡抑制肝癌生长的研究

肝脏是人类重要的器官,具有代谢、免疫、胆汁分泌、血液解毒等多种功能,每年约有200万人死于各种肝脏疾病,如肝炎、脂肪性肝炎、肝硬化和肿瘤,大部分诱导肝部病变的疾病最终都会将患者导向肝癌。肝癌是起源于肝脏的侵袭性肿瘤,它是最具威胁的肿瘤类型之一。目前针对肝癌的治疗方法效果甚微且预后较差。鼠尾草酸(Carnosic Acid,CA)是由唇形科植物中的一些特定属,如迷迭香属(Rosmarinus officinalis)和鼠尾草属(Salvia Linn.)合成的一种二萜类化合物。鼠尾草酸及其衍生物已被证实具有抗肝癌的功效,目前已成为广泛应用的食品添加剂。然而鼠尾草酸结构中的萜烯类骨架和儿茶酚基团使其具有强大抗氧化功能的同时水溶性较差,生物利用度低,这极大影响了鼠尾草酸的药物前景。本文设计了一种鼠尾草酸转铁蛋白脂质体递送系统,并系统评价了这种递送系统的抗肝癌活性。脂质体是靶向药物递送最常见且经过充分研究的纳米载体并被认为是一种强大的药物递送系统,我们设计了一种鼠尾草酸脂质体,并用转铁蛋白对其进行缀合,得到脂质体递送系统:鼠尾草酸脂质体(LP-CA)和鼠尾草酸转铁蛋白脂质体(Tf-LP-CA)。扫描电镜图像和冷冻透射电镜拍摄图像显示,LP-CA和Tf-LP-CA为球形,大小均匀且Tf-LP-CA的膜外层有可见明显的共轭物。鼠尾草酸脂质体的粒径大小约为:85.17nm,PDI约为0.102,Zeta电位为31.3±1.51m V,包封率为98.51%±0.426。鼠尾草酸转铁蛋白脂质体的粒径大小为97.06nm,PDI=0.127±0.067,Zeta电位为2.55±1.26,包封率为97.84%±0.314。两种脂质体的理化标准符合我们的需求。两种脂质体的体外释放曲线显示,LP-CA和Tf-LP-CA在48h时分别释放药物67.3±2.8%和61.6±3.2%,随后释放曲线趋于平缓。最后,LP-CA和Tf LP-CA在96h时分别释放了70.5±2.1%和65.7±4.4%的药物。实验证实,LP-CA和Tf-LP-CA。两者都具有合适的理化性质和稳定的释放谱,适合进一步探究两种药物传递系统在体外和体内的抗肝癌活性。在体外模型中采用Hep G2和SMMC-7721细胞系进行研究,细胞摄取实验、MTT细胞活力检测、凋亡检测和线粒体膜电位检测都证实,鼠尾草酸转铁蛋白脂质体增强了细胞对药物的摄取并通过线粒体电位变化诱导肿瘤细胞凋亡。在裸鼠异位瘤模型中,鼠尾草酸及他的两种脂质体剂型表现出了抗肿瘤活性,在无内脏毒性的前提下,鼠尾草酸转铁蛋白脂质Spinal infection体递送系统表现出了更好的抗肿瘤生长,改善鼠尾草酸在体内的靶向分布的寻找更多能力。鼠尾草酸转铁蛋白脂质体提高了肿更多瘤组织中促凋亡蛋白的表达水平,同时降低抗凋亡蛋白的表达水平。综上所述,本研究首次成功建立了鼠尾草酸转铁蛋白结合脂质体药物递送系统并通过体外体内模型多方面验证了鼠尾草酸转铁蛋白脂质体增强了鼠尾草酸的抗肝癌活性和靶向性,转铁蛋白脂质体对鼠尾草酸的递送在未来将在肝癌治疗方面具有巨大潜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