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2毒素降解菌株的筛选鉴定与降解机制解析

T-2毒素是镰刀菌属真菌产生的A类单端孢霉烯族毒素,广selleck激酶抑制剂泛污染粮食、饲料和食品,严重危害人类和动物的生命健康。本研究旨在筛选获得专一降解T-2毒素的微生物菌株,探究其降解特性与降解机制,并对菌株产生降解酶的条件进行优化,主要内容及结果如下:(1)从50份小麦样品中分离微生物,以T-2毒素为底物筛选降解菌株,并进行鉴定。heap bioleaching首先获得30个对T-2毒素脱除率在90%以上的混菌样品,经分离纯化得到48株单菌,对其中10株脱除率大于90%的单菌进一步复筛,最终获得2株高效脱除T-2毒素的菌株AFJ-2和AFJ-3。通过形态学分析和16S rDNA分子生物学分析,初步鉴定菌株AFJ-2为短小杆菌属菌株(Curtobacterium sp.),菌株AFJ-3为芽孢杆菌属菌株(Bacillus sp.);(2)探究了菌株AFJ-2和AFJ-3降解T-2毒素的特性,包括降解性能的测定,吸附作用研究,降解活性物质胞内外的定位,以及酶抑制剂的影响。结果表明,菌株AFJ-2和AFJ-3对T-2毒素的脱除效率较高,分别可于7 h和12 h将浓度为5 μg·mL-1的T-2毒素脱除;明确了两株菌对T-2毒素脱除属于生物降解,而不是吸附作用,且降解活性物质位于细胞内;酶抑制剂、SDS、PMSF和蛋白酶K能显著抑制两菌株对T-2毒素的降解性能,表明降解活性物质可能为一类胞内酶;(3)通过UPLC-Q-TOF-MS/MS探究了菌株AFJ-2和AFJ-3降解T-2毒素产生的代谢产物,运用软件Mass Hunter分析了其一级、二级质谱图,并与标准品进行比对,以解析其降解机制。E7080生产商结果表明,菌株AFJ-2将T-2毒素转化为HT-2和T-2三醇,菌株AFJ-3将T-2毒素转化为NEO,推测AFJ-2和AFJ-3共同作用可将T-2毒素转化为4-脱乙酰-NEO,据文献报道HT-2、T-2三醇和NEO的毒性均低于T-2毒素;(4)通过单因素试验、爬坡试验和响应面试验,对T-2毒素降解菌株AFJ-3进行产酶条件优化。当发酵培养基为酵母提取物5g·L-1,MgSO4·7H2O 16 g·L-1,黄豆饼粉5 g·L-1,发酵条件为初始pH 5.8,温度36.5℃,接种量0.5%,转速200 rpm时,达到最大酶活1674.68 U·mL-1,较优化前提高了 47%,为发酵罐放大与酶制剂的开发应用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