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炎症性肠病(informatory bowel disease,IBD),是一种发病原因尚不明确以及发病机制尚不清晰的胃肠道的特异性炎症性疾病,指克罗恩病(Crohn’s disease,CD)和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两种疾病。根据文献报道,肠道菌群JQ1抑制剂的紊乱可能是导致IBD发生的重要原因。IBD对人类健康造成巨大负担,我们现阶段的主要工作是为临床提供潜在治疗策略。本研究旨在探讨,以TLR4为治疗新靶点,为炎症性肠病的治Dinaciclib抑制剂疗提供相关依据。方法:1.实验分组:选取6周龄的C57BL/6野生型(Wild type,WT)小鼠6只,和6周龄的Toll样受体4基因敲除(Tolldisordered media-like receptor 4-Knock out,TLR4-KO)小鼠6只,这两组小鼠用于表型研究实验。另选取6周龄的WT小鼠和TLR4-KO小鼠各12只,用于生存期实验研究。2.构建DSS诱导的IBD小鼠模型:DSS诱导小鼠炎症性肠病模型的建立:表型实验和生存期实验中WT小鼠以及TLR4-KO小鼠禁食不禁饮1天后,小鼠饮水中加入葡聚糖硫酸钠(dextran sulfate sodium,DSS,40000 k Da,ICN生物质,美国)使其浓度为1.5%(1.5%DSS),连续造模7天后,小鼠独立饲养并正常饮水。3.观察和检测小鼠各项指标:1)记录表型实验中两组小鼠DSS饮水量以及进食量(未特殊说明均为表型研究实验中观察指标);2)两组小鼠疾病活动指数(Disease active index,DAI)的改变;3)两组小鼠的外周血细胞分析;4)两组小鼠的结肠出血情况;5)两组小鼠的结肠组织病理学的变化;6)每天记录生存期实验中两组小鼠的死亡数计算生存率;7)两组小鼠粪便样品的16S r RNA测序。结果:(1)两组小鼠DSS饮水量以及进食量:连续口服5天1.5%DSS后,TLR4-KO小鼠的摄食和饮水能力明显差于WT小鼠(P<0.05)。(2)两组小鼠的DAI的变化:TLR4-KO小鼠的DAI积分明显大于WT小鼠(P<0.05)。(3)两组小鼠的外周血细胞分析:口服1.5%DSS 5天后,TLR4-KO小鼠的外周红细胞计数提示更严重的贫血(P<0.05)。(4)两组小鼠结肠出血情况的变化:口服1.5%DSS 7天,TLR4-KO小鼠的结肠出血程度比WT小鼠结肠的出血程度严重(P<0.05)。(5)两组小鼠的结肠组织病理学改变:TLR4-KO小鼠的结肠炎症程度、隐窝破坏程度和病变深度均明显高于WT小鼠(P<0.05)。(6)生存期实验中两组小鼠的生存率:TLR4-KO小鼠的生存率与WT小鼠相比,明显降低(P<0.05)。(7)两组小鼠粪便样品的16S r RNA测序结果:(1)小鼠肠道菌群数量变化小鼠的肠道菌群数量差异明显,TLR4-KO小鼠的肠道菌群数量少于WT小鼠。(2)小鼠肠道微生物区系多样性的变化TLR4-KO小鼠的肠道群落内微生物区系的多样性与WT小鼠无明显差异,TLR4-KO小鼠不同群落间微生物区系的多样性与WT小鼠存在明显差异。(3)TLR4-KO小鼠和WT小鼠肠道微生物种类的差异WT小鼠比TLR4-KO小鼠在拟杆菌在属水平上明显更丰富,而在TLR4-KO小鼠中肠杆菌、大肠杆菌以及志贺氏菌明显比WT小鼠更丰富。结论1.TLR4基因缺失显著促进DSS诱导肠上皮损伤。2.TLR4基因缺失可能导致小鼠肠道菌群紊乱,并可能进一步加重DSS诱导肠上皮损伤。